清热利湿的药物:北京一零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07:09

 

 

题解——

    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量大而迅捷;改革开放时代,八仙过海,各有所能。 所以,就办学而言,立足自己所在学校的现状与未 来,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借鉴与学习,三者合一,方可生成自己的东西。

 一、关于北京一零一中和河北和石市的历史渊源

      北京一零一中学创建于1946年3月20日,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晋察冀军区所在地张家口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 当时的教师队伍由延安大学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及晋察冀边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 1948年9月12月迁至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1949年2月底至3月初,学校师生随解放大军陆续迁入北平, 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1951年迁入至今。 1955年9月,学校改为现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由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建校60多年来, 北京一零一中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地方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指导。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学校视察,对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及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告诫师生“要艰苦朴素,要热爱劳动,要热爱劳动人民”。1964年9月,中央教育部、《人民日报》、北京市委、人民教育出版社组成联合调查组来校作了为期半年的调查,认为一零一中是“一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好学校”,是“好样板”。1965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就一零一中在全日制学校试办半工半读班的请示作出批示,对这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试验予以肯定。 “文革”结束后, 1979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88年教师节前夕,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1955届校友李铁映回母校,与学校领导共同研究校长负责制、民主监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再次把学校推到教育改革的前沿。1996年一零一中建校50周年,江泽民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培养造就时代新人”和“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003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吴仪、陈至立、周济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视察学校工作,在看到高三(3)班的班训“天才齐聚,团结进取,佼佼冠军,舍我其谁”后,总理勉励同学们将来做事业上的佼佼者,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栋梁。2005年,原国家副主席、校友曾庆红两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对革命传统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6年学校60周年校庆时,李铁映副委员长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1959届校友)分别写来贺信,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发来贺信,勉励一零一中继承发展。 60多年薪火相传,北京一零一中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其中有包括4名党和国家领导人、3名政治局委员、6名中央委员在内的一大批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有在各个领域里卓有建树的院士、科学家、专家学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有人民喜爱的艺术家、音乐家,导演,演员;更有建树于各行各业的祖国的普通劳动者。

      一零一中教育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而且是社会的教育,国家的教育,是有益于学生一生的教育。 一零一的历史和传统,一直激励着我们今天的人:办学要有特色,要有成绩,要有远大的追求。

     学校面积300亩地,68个班,3600多名在校生,高初中人数基本相当。 二、  学校建设的根本:建设王牌教师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要依靠软实力:

   (一)师德:自我完善(自律)和领导要求(他律)的有机结合。

 。 学校氛围的创设与师德之间的内在联系。

  氛围是一所学校最深邃最强大的“软实力”。一零一中教师队伍特点:平和,有气度,勤奋,责任心。家长会:不盛气凌人,尊重的双向性。

与学生关系: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一零一中老师们的精神和境界,是他们一如既往的精神,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境界,是学校一脉相承的传统。而大凡在一零一中工作几年的老师,可能隐隐约约都会有另一种感觉:在一零一中做事,似乎不需要太多、太繁琐的“领导督促”、“领导检查”,更多的是老师凭着自己的境界自己的责任自己的情感做事,说白了,是一种价值不可估量的“职业自觉”!

      这种职业自觉来自哪里呢?答案是:氛围。 那么,如果再追问:这种氛围又来自哪里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体一些,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深刻”。我们都知道,“氛围”这个东西是高度抽象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有一点却又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氛围”,必须是、也只能是由具体的人去创设的。那么,谁是这种“氛围”的创设者呢?我们认为,是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郭涵以及她领导下的全体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一零一老师做事的心理标准通常是:必须把事情做好,做不好,总觉得和一零一中这种“氛围”极不协调,甚至格格不入。比如,我们学校这些年来没有教案检查。但是有干部的随时听课。

高考竞争性很强,我们从没有给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分配指标”。但是我们有期中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会,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分析会。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早已成为社会共识。所以,平心而论,创设一零一中这种“氛围”的,毫无疑问是一零一中全体教职员工,但主导者首先应该是郭涵校长这样的具体的领导者。

      一零一中的老师可能会发现,就校长而言,她似乎已经进入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的高境界。她凭着她的权力威信和人格威信,引领着一零一中这样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正在走向新的辉煌。需要说明的是,权力威信既可以抽象化,也可以具体化。而人格威信,则完全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完全靠“人格”来营造。

师德自我完善与专业自我发展的完美结合必然成就名师;

     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必然会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高端发展。

 (二)专业发展:教师自我发展与校方各种平台的有机结合。

      比如,高三毕业班工作。一要看老师工作态度(每周统练与全批全改),二要看老师工作业绩(市内各区县的比较)。

 又比如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参加科研课题、参与高中新课改,这些都会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一零一中没有末位淘汰制。学校管理与公司化管理有本质区别。末位淘汰既不科学,也不人文。

在这样一所学校从事管理工作,当然要有自己的思路。

      其实,在任何一所学校,我们都应当立足于自己所在学校的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比如,教师团队建设,只是强调自我发展还不够。学校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非常重要。平台搭建,学校管理层责无旁贷。

比如校本培训:学校师资建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起步早;不间断;有效果。

      不过重增加老师负担。晚上从不搞活动。双休日一般不搞活动。双休日青年教师可以外出兼课。生活成本所迫。

 北京一零一中“让师生走进高端文化”行动计划

一、制定“行动计划”的基本出发点

      把“让师生走进高端文化”作为北京一零一中的一个重要校本培训平台正式展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教育内涵,

      二、关于“高端文化”的界定

      这里所谓的高端文化,是指在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专家学者、党政军高级官员以及著名企业所承载的某一领域的文化。

三、“让师生走进高端文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1、让师生走出校园,现场感受高端文化;

     2、让文化高端人物走进校园,或向师生传播某一领域的高端文化,或师生互动,让师生零距离感受高端文化和高端文化精英的风范。

四、“让师生走进高端文化”行动计划的教育内涵

      1、与全球化发展相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正在并仍将迅速发展。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已经并将继续呈强态势融入上述背景之中,而作为首都的中学生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远的境界来促进自身发展。

      2、与北京一零一中优质教育资源相融合。北京一零一中学生和教师各自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师生双方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乃至超前。让他们有计划、有选择地走进高端文化,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必由之路。

      3、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融合。毫无疑问,今日接受优质教育的青少年一代精英,他们的未来,理应肩负起更重大更艰巨的民族使命,未来的全球舞台,他们理应而且必须占据国际舞台的一席之地,拥有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和未来强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权威性话语权。

4、与青少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相融合。大量基础教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如果能够经常地、零距离地接受高端文化的熏陶、零距离接受文化高端人物的教诲,这对其人格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和崇高理想的确立等,必将起着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激励作用,青少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皆然。

      5、与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相融合。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弟子贤于师”(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经常性地接受高端文化教育,让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长知识、开眼界、有境界,以利于高品位地引领学生发展,同样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让师生走进高端文化”行动计划的相关层面

      “让师生走进高端文化”通常分两个层面进行。

      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党政军高级官员和著名企业家;

      政治、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权威性研究人员。

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活动反馈意见;

 诺贝尔奖获得者进校园(马歇尔  詹姆斯 帕穆克  大江健三郎 )

      (龙应台  余秋雨)(  “当代著名作家与学生面对面”) (航天英雄与学生面对面)高端资源:抓住机遇和管理者的职业敏感性。高端资源:随时在我们身边,河北有,石市有。

      在今天这样的文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让师生走进高端文化,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意义。

      见多才能识广。

      多见文化的世面,才能使人有思想。

师生齐读书   校园共生辉

坦率地讲,要是说读书,哪个学校都可以谈一大堆。但是,我敢说,很多学校是在“忽悠”或“做秀”。

要说读书,哪位校长都说很重要。但是我敢说,很多校长并没有落到实处。然而,在今天这个社会(功利化与文化相交融),作为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干部,不读书,想要获得高层面发展,很难。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永恒而又鲜活的精神行为,是一个无尽而有意义的话题。但是在我国,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以来, 无论是国民的读书还是藏书,都早已陷入一种消极与尴尬,以致于中小学教师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群体,阅读也几近荒漠。至于中小学生远离经典,热衷于卡通与动漫,也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了。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一零一中阅读工程示范校。校长是全国“十大读书模范人物”。副校长全区。 北京一零一中,最近若干年来,无论是学校干部、老师还是学生,都一直焕发着一种读书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校方,我们设计了一种灵活而富有激励性、选择性和可评价的措施与步骤,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全校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干部身先士卒

                  有效的管理包括2个关键因素:有思想的管理者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学校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决定和标志着学校发展的高度,而读书,则是提高干部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规定:1、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定期学习优秀读物(含书籍与报刊),并撰写读书笔记。比如,郭涵校长就向中层以上干部推荐了指令性必读书目: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杰克·韦尔奇所写的《赢》,美国托马斯·弗里德曼所写的 《世界是平的》,美国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所写的《与未来同行》梁衡《觅渡》等。

每周行政会前的学习与交流。每周五行政会开会之前,干部拿出20分时间进行一周学习情况的交流。每周都有指定的主讲人。校长办公室根据周次列出主讲人名单。交流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除了校长规定的必读书目外,还包括时事政治、高中课改等。教师做出表率

                  制定政策,激励教师读书。2004年初,学校行政会通过一项决定,给北京一零一中骨干教师(含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各教研组长)每年发放300元报刊资料费,用来订阅各类专业报刊。

                  坚持群体性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近两年来,我们在寒暑假前有选择地为全校教师购置图书。美国人加里·鲍里奇所写的《有效教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写的《给教师的建议》等。学校要求撰写读书心得,教科室选出优秀读书心得并收录校刊《绿色教研之窗》。同时,在每年一次的教育教学年会上,学校还对评选出的优秀读书心得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举措,保证了群体性教师读书活动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开办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讲坛。  加强课题组的读书与学习。对于学校各课题组,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师教育 课题、区“十一五”重点课题等,学校分别从课题需要出发,购置相关图书,指导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以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给青年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读书与学习的建议。

       (1)坚持不懈的、广泛的学习①读专著A 专业专著 B 教育专著

       ②读期刊 A专业期刊 B 综合期刊C 大众化期刊D 学术性期刊

      ③读报纸 A 专业报B 报纸专栏④读网络

      因为,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要做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

      德国化学家G·利希藤贝格说:“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

      《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一书说:“一个人所学的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2)坚持不懈的、广泛的积累①积累专业性学习资料②积累专业相关性学习资料③积累教育教学实践性资料(自己的、他人的 )

 三、 让学生成为学校的阅读主体

在我们看来,学校,它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园地。而在这个文化园地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形成阅读主体,这所学校才能焕发生机,永葆青春。如果说教师阅读的终极价值在于提升自己,发展学生,那么,学生阅读的最直接价值指向就是:润泽学生个体年轻的生命。

1、为学生明确阅读方向和阅读意义

   北京一零一中学生的阅读方向是——

“经典文化”与“快餐文化”的双重积淀。

即:一方面,我们指定学生阅读经典;一方面,我们也要求阅读当代各类有影响、有文化品位的报刊上的优秀时文。为此,我们学校语文组为学生编印了100多万字的《文萃》《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每周一期《美文周报》,每期5000字左右。

2、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① 学校教育处、团委和语文组联合开展“万卷杯”读书竞赛评选活动。这项活动启动于2007年3月。每学年举行一次(限于非毕业年级)。

      此项活动的主要目标指向是: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大师为伍”。我们编印了“经典阅读”书目,图书馆购置了相关图书。

      “经典阅读”与上文所提到的“快餐阅读”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展拓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位。

      ②办好“一报两刊”。学校教育处和团委与校学生会一起,主办了校报《圆明园文艺》,校刊《一步》和《采薇》。 让当代优秀作家走进校园(2009)铁凝 毕淑敏  梁衡互动与感动中学生见文化大世面:文学科技 军事 政治 艺术等等,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作用极大。读书,贵在边做边读, 边读边思考, 这种读书实在获益匪浅。

  读书,贵在全员参与,干部老师学生,三者缺一不可。

在非毕业年级开展“优秀读书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梁衡先生的赞美。读书,不需要喧嚣,它钟情于宁静;读书,不需要空喊,它钟情于行动。而在学校,它呼唤的是干部的表率,教师的榜样和学生的主体性、群体性参与;它期盼的是持久与扎实,是全校师生员工阅读精神的渗透与共融。因为,我们认定——一所学校,无论如何,它不能成为精神的荒漠,而应当生成文化的绿洲。  

 

      一零一中为学生阅读提供十分开阔而富有生机的平台,学生也因丰富有品位的阅读获得长足发展。

      每学期,我们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2004年7月22日的《中国教育报》,同时刊登我校获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学生(王叶拾:北大录取,潘然:北理工录取)谈读书体会的文章。

      2006年,我校一学生获北京市理科语文高考单科成绩第一名,一学生获高考作文满分。

      2007 年,我校赵晟同学获北京市文理科语文高考单科成绩第一名(143分),三名学生(理科)获高考作文满分。同时产生了一名北京市文科状元(张玥)。

      2008年,我校文科语文高科成绩获海淀区第一名。高考语文最高分第三次获北京市第一名。

      2009年,文科状元刘庭梅。 一点建议:

      作为中小学管理干部,不管你的教育背景如何(数理化),你都要促进学校的读书。不管你自己是否喜欢读书,你都要倡导、鼓励、支持学校的读书活动。

:北京让校本培训收获实效 校本培训的专门机构一零一中教师发展学校(1996)

一、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展示与共享活动(2008)

1、与上级教研部门联合开展。好处是:学校有自主权,又能取得支持,扩大影响力。

2、不断推出学校品牌教研组。

3、必须明确活动主题。

以下以我校语文组为例:活动主题:新课改理念下课堂阅读教学生成效果研究活动时间:2008年5月13日(周二)下午1点-6点活动地点:科技楼一楼阶梯教室。活动内容: ①1:00-2:10    特级教教师程翔(北大附)高一示范课《雷雨》; ②2:20-3:00    青年教师刘丹妮高一研究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③3:10-3:50    青年教师王力鹏初二研究课《范进中举》。④4:00-4:40    特级教师李卫东(市教科院)关于课堂阅读教学生成效果专题发言。⑤4:40-5:00    教研组长周曼云老师发言。⑥5:00- 6:00   课堂点评:特级教师方晓山、区进修语文教研室主任田富春、区进修语文教研员、一零一中语文组教师等。

 

 

活动意义:范围开阔。主办方尽管是学校,但参加活动的老师是全区、全市。内容丰富。年轻老师上课,专家现场点评;现场听名师的课。听专家报告。2、青年教师常态课展示与点评(2009)

      根据教师发展学校的培训计划,拟在青年教师中分批开展常态课展示与研究活动。09年第一学期首先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学科进行,2010年在其他学科进行。活动思路1、教师发展学校的培训宗旨之一是聚焦青年教师常态课堂教学。2、提升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常态课教学能力。 2、真诚、真实地促进青年教师常态课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3、突出常态课性质的教学与研究,杜绝花架子和形式主义,体现青年教师的基本能力素质。活动主题常态课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常态课教学中学生学科能力生成。常态课展示与研究活动实施方(一)对主讲教师的要求。限时间。上课的前一天上午上班后告知主讲教师,第二天上课。课不顺者,学校负责调课。不试讲。确定讲课之后,主讲教师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试讲。原生态。不提倡使用多媒体,重在展示主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朗诵、板书、画图等均应由主讲教师个性化展示。讲课内容应和本学期教学进度基本持平。

      讲课前须向所有听课者提供所讲内容的书面材料和教案。讲课和课堂点评结束后,主讲教师写一篇文章,主标题自定,副标题统一为“——我谈××课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本次课堂教学基本设计;本次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本次活动的感受等。

二)学校负责全程录像。(三)教师发展学校所有学员、研修班学员均参加听课。聘请教师发展学校专家组成员,组成学科专业听课小组随堂听课(名单附后)。(四)课堂录像点评。1、点评指导思想:①赏析精彩和精彩的多元化。②宽容并理解教学失误:没有遗憾或缺憾的常态课是没有的。③帮助青年教师分析失误、改正失误是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④体现常态课的研究价值。2、点评时间与形式①每周二下午的培训时间。②所有学员都参加。主点评:听课小组成员;点评参与者:所有学员。③讲完一人点评一人。④设立教师发展学校公共邮箱,随时挂入教师讲课录像,供学员观看。

学科专家组成员和主讲教师名单

      数学:张燕菱  李爱民物理:史艺    范仲平生物:荆林海  平亚茹

      地理:何群    吴宁2、主讲教师(6人)物理:高一  郭金宁数学:初一  方明  张迎春   生物:高二  佘建云  初二 卢勤地理:初二  李菲菲

此项活动意义在哪里?

      关注常态课教学质量最真实最真诚的点评:实事求是地肯定亮点,指出不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学批评就没有教学进步。

      当下,真实的教学批评很难听到,但是我们必须要听到,尤其是青年教师。从中锻炼青年教师的参赛能力。3、设立青年教师沙龙(2008年开始) 人员: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活动宗旨:

   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为老师提供自由发言甚至情绪发泄的机会。

 环境:宽松、平等、民主。只要是自我发烟,发言主题不受限制。 促进第一校长和一线教师的“无障碍交流”。

   活动效果:

  环境好,真正实现了老师的畅所欲言。学校只有校长和个别干部参加。

   老师们说得好,说得真。和校长的现场交流好。无障碍对话。

老师们反映的问题,能解决则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即时说明情况。

  推动学校的民主办学。校长,及时了解老师的声音,非常重要。

4、建立完备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比如,始于2008-2010的教师发展学校第四期学员培训。

通识培训:12场专题讲座。课堂教学:14位青年教师的常态课展示与点评。拓展训练:结业式:以上谈教师团队建设。我们的体会是:不抓不行,抓而无效也不行。教师发展,既要引领其自我发展,更要搭建平台;既要关注专业发展,又要关注人文素养;既要促进教师努力工作,又要注重人文关怀。学校氛围的建设,非常重要。

高中新课改的反思——

1、课改实践之后人们发现,它和理论预期效果相距甚远。学生负担重,教师疲于奔命的现状非但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愈演愈烈。

2、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应该是新课改最耀眼的亮点,但是因为高考应试面目依旧,它的应有的开阔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展拓。

3、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教育这个子系统的改革,必然受制于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会受到重重阻力。

但是,就一所学校而言,我们可以寻求某一有价值的改革的突破口,适度改变育人模式,激活学校办学生机。

 为培养未来的思想家奠基 ——北京一零一中创办文科实验班

为进一步探索普通高中的育人模式,为切实有效地培养优秀青少年成为未来杰出人才,北京一零一中将创办文科实验班。北京市教委已就此正式作出批复,同意自2010年秋学期开始,招收文科实验班学生。

      北京一零一中将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一批具有人文学科发展潜质的学生,成为该校首届文科实验班成员。

 

      这个文科实验班具有较为高端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这就是,境界高远,胸怀开阔,学养丰厚,对人文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在此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为使自己成为未来的思想家而努力。

为切实保证这个高端培养目标的实现,除了严格选拔程序,确保具有专业素养的生源之外,学校将邀请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人文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校方一起,研发极具文科实验班特色的优质课程;同时,将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整合优秀教师资源,担任文科实验班专职导师,以确保实验班学生接受高端人文学科(含部分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促进实验班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人文学科以及其他领域的长足发展,为学生成为未来思想家奠定基础。

      在研发实验班专业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将在实验班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管理、尤其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等等;学校为这个实验班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三大类——1、普通高中国家基本课程。

      2、学校研发的高端人文学科课程,包括文史哲、政治、经济、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学科高端实践课程,包括国内外的人文考察、社会调查等;人文学科类高端课题研究等等。

      3、学校研发的必要的自然科学学科课程。这项课程的开设,重在提升文科实验班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

      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述课程,又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几年之后,这个文科实验班将会以一种全新的高中育人模式展现给社会。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的主要使命、甚至唯一使命就是“向高等学校输人才”。然而,不幸的是,这里的“人才输送”却被社会自觉不自觉地演变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演变为“考试教育”,“考试教育”演变为“强制考试”,社会完全无视学生个性化特征,千百万考生一律强制应考相同科目,高中阶段你不愿学也得学,高考考场你不愿意考也得考,教育的以人为本被严重曲解,高中学生自由的、鲜活的灵魂遭遇禁锢,这绝非张大其词。可以想象,学生在高中这样一个人生的黄金岁月,这样一个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最容易新思想、新梦想的黄金岁月,却被无情甚至近乎残酷的应试教育所禁锢,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教育者的初衷,更违背了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我们还可以想象的是,这样一批学生,如果高中毕业之后再去接受欠发达的高等教育,诞生思想界、科技界的大师又谈何容易!

      这个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深思,然后进行改革,进行科学而又有力度、有深度的改革。

      综观人类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无不享受着高度自主性教育,他们学自己所想学,做自己所想做,灵魂的自由为支撑他们生命的高度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

      一个遭遇禁锢的灵魂,一个承受不愿承受的灵魂,如何产生自由的思想?自由思想一旦丧失,创造从何谈起?

      只有一个不受禁锢的高尚的灵魂,才能产生与众不同的高贵的思想。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孔子和老子,这中外著名的许多思想家,追踪其生命的成长史,一个共性的特点是: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高度自主发展的时代。

 

      随着北京一零一中文科实验班的创办,人们或许可以发现,长期饱受诟病的高中应试教育领域,将会出现一片曙光。

 

      两个“幽默”一直挥之不去,并一直引发我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无限的思考——

      “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粮食危机”

      “闯红灯”

      学问家与思想家的不同价值和价值差异。

      我一直以来的思考——

      中小学教育的使命到底在哪里?学校的使命在哪里?“考试场”?“会考试”?

      钱学森之问;叶圣陶的呼吁。

四、   学校发展的使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构筑学生的精神大厦

创立分年级主题教育活动

      一、高一年级,开展爱校教育——光荣与梦想——“走进一零一, 幸福你一生”。我们让每一届高一新生到西柏坡“寻根”,让他们参观校史馆,请老校友到学校做报告。一零一中校长、北京市政协委员郭涵向来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接受一零一传统精神的熏陶,又可以激发他们的青春热情,让他们从高一起,学会规划人生之“梦”  

二、高二年级,开展当代中国国情教育——忧患与自豪——“走进发达走进贫困,祖国在我心中”。我们让每一届高二学生走进“太阳村”、孤儿院,走进临终关怀医院,走进北京远郊区县落后乡村,他们利用元旦等节假日,和环卫工人欢聚一堂,同扫一路;我们让学生走进著名外企微软亚洲研究院,了解当代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让走进光明日报“光明讲坛”,聆听高层次学术讲座。国情教育,促进学生零距离体验艰难与贫困,体验发达与先进,建立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三、高三年级,开展成才教育——使命与责任——“放飞梦想,未来从这儿起步”。我们每年在圆明园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让学生走进“国耻”之地,不忘国耻之痛。学生在庄严的国旗下宣读“成人誓词”,让高一的梦想在这儿放飞,让人生的旅程从这儿起步。

      学生所有活动都纳入高中新课改德育课程(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并进行德育学分认定。在分年级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忧患意识的形成。尤其像北京、石市这样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建立忧患意识尤为紧迫。

10年两个“200亿立方”。河北,北京地下漏斗。

城市垃圾。“城市面貌一天一个样”的灾难性后果。欧洲城市“500年一个样”。罗马与佛罗伦萨。

学生体质、心理的“玻璃化”倾向。南水北调,引黄济青,三峡工程,白洋淀的干涸与补水等等,其实,都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有一天,“没有办法的办法”成为我们的“主流办法”、“必选办法”时,我们会不会陷入一种可怕的困境?

尤其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只是让学生获取考试高分,能行吗?我们所有的“大校长”、教学校长、德育校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高度重视这些?

2008年10月29?《参考消息》:石家庄地面上的人“浑然不觉”。

五、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若干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即教师提问和学生的自主发问,历来深受关注和青睐。然而,久受诟病的“口耳相传”(老师讲学生听),仍然在主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式”教学不温不火,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生的自主发问更是了无生机。

      我们似乎陷入一种隐性重围:传统的教学积弊难以淡出课堂,课堂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因此,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形成合力,突破重围,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增长点。

      一、课堂教学:

                       来自老师的提问很重要

课堂提问是个老话题,许多有识之士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研究,但种种弊端依旧。比如,教师预设基础上的课堂提问,问得浅,问得碎,问得无序,问得大而无当,问得毫无创意,甚至问得幼稚或荒唐。这些,恐怕绝非个别。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上述弊端,只是人们从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上发现的。在全局性(包括教育发达地区)的常态课教学中,上述弊端或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一言以蔽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远没有形成教师队伍常态课教学中的“集体性职业自觉”。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又快节奏的社会,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太大,任务太重太复杂,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备课;一些学校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师的热情和进取受到压抑;城乡教育的差异;作为老师,有些人自身专业能力受限,难以生成高水平的预设等等。然而,平心而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不妨从另一角度反思。

——我们在备课前、备课中,是否习惯于静心于对教材做认真的研读、探究?如果没有必要的研读研究,那就很难产生教师的问题预设,尤其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必然的。

       ——如果产生问题预设,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在设计提问时,是否认真思考过问题的价值意义,进而确立问题的效果预期——学生将从提问中获得什么?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巩固?学科能力的提升与拓展?创新意识的激活与生成?须知,教师备课时这种自我追问意识至关重要,它可以形成思考内驱力,促进教师高质量问题预设的形成。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这种精神体验。

       ——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是否想过:问题预设,是呈现一定的开放与多元,还是具有单一的指向性?如果问题的思考方向呈现开放与多元,该如何界定并把握它的“度”?如果问题的思考方向呈现单向性,学生能否接受认同这个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对问题本身和问题的答案提出质疑?如果学生质疑,我们该如何应对?所有这些,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应当作出通盘考虑。

       ——我们是否习惯于反思:在日复一日的常态课教学中,我们是不是时常注重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复一日的常态课教学中,我们会不会连必要的提问都很少呈现,任凭自己满堂课的滔滔不绝?如果我们进行必要的课堂观察,是否会发现,上课时,学生大脑常处于“休眠”状态?“因为我听过了,所以我忘记了;因为我想过了写过了做过了,所以我学会了”这句话,是否应该成为我们教学反思的座右铭?

在此,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界就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问题做出了许多研究,但很多一线教师对此仍然表现出百般无奈。为了应试,很多老师的高招就是课下多做“阅读题”。课下做阅读题没有错。但如果多做,题海一般地做,那就是舍本逐末。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哪里来?首先是从课堂的文本阅读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才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比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对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理解与发现,思考与批判,推理与归纳,提炼与综合能力,首先应该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进行有效训练。这种训练至少应包括下列程序——

       ①教师必须有精心的问题预设。②教师应当善于创设课堂氛围,具备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教学艺术。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④教师必须明确提出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当遵守的规则,并始终坚持执行,逐步使之成为学生回答问题的优秀的习惯。这些规则是:尽可能中心明确,内容准确;尽可能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尽可能简洁利索,尽量减少语言的冗余信息;声音响亮,发音清晰,体态语言得体大方。⑤大力提倡、热情鼓励有创意的回答。

       除此之外,凡老师预设的问题,老师须有自己的高水平答案呈现,与学生交流共享;并且,要特别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答案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似乎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不过,我们相信,如果能在日复一日的常态课中持之以恒地进行上述有效训练,辅之以必要的课下练习和检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或许会如愿以偿。

      由语文课堂教学推及其他学科教学,抑或可资借鉴。

二、课堂教学:

   学生的自主发问更美丽

       倡导学生的课堂自主发问,一直被我们许多一线教师视为课堂教学的“禁区”。原因很简单,它可能会 “有损于”教师“权威”,可能会让教师猝不及防,陷入“难堪”,可能会伤害“师道尊严”。

       因为,学生的自主发问,是学生向老师、向教材、向其他领域的质疑,是学生向老师的一种挑战。然而,正因为如此,来自学生的自主发问,才最具有价值意义。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来自学生的发问最具有个性化,通常,也最富有创意。

       如果教师善于引领学生自主发问,则更能激活其思维能力,训练其思维品质,培养其创新意识。因为,学生的自主发问具有鲜明特性:内驱力使然,有疑而问;排他性使然,此问题非他莫提;顿悟性使然,面对某一问题深度思考之后的灵感顿显。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断激活学生的自主发问,将会形成怎样一种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反之,又将是怎样一种荒芜。

       随着对外交流日益扩大与深入,人们不断发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课堂教学具有生动的民主性,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教师、质疑教材是最寻常的学习行为,学生“问住”老师是最寻常的教学场面。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借鉴意义应该是毋庸质疑的。在国内,人们对课堂教学现状的批评,诸如压抑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阻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见解生成等等,几乎不绝于耳。但是,由于太多因素尤其是中高考应试教育的制约,纵观我们的课堂,能在教师个体微观的常态课堂教学中自觉地鼓励学生自主发问者,似乎总是凤毛麟角。

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深思。长期以来,在我们这个社会,诸如“钱学森之问”这样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不可谓不振聋发聩,培养杰出人才的紧迫与重要,没有谁持否定态度。但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或许认为这只是“国家战略”,这只是“上面”的事,离我们“基层百姓”还很遥远。可是,转念想来,再好的“国家战略”,如果沙化了我们“基层百姓”——每一位一线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的根基,“国家战略”之大厦如何矗立?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对国外有益的东西视而不见,只管在自己的“铁屋子”里“扭秧歌”,那我们将如何去、何时去培养“芭蕾舞”高手?所以,我们实在应该鼓起勇气,戮力同心,共同疗治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只是热闹一时,“培养创新人才”之说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这种民族性“精神麻木症”。

      我们要让来自学生的自主发问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只是想让学生的自主发问生成课堂教学园地的一片新绿,从而引发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永不消退。

是的,我们承认,鼓励学生的自主发问,有时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因为,学生中有不敢问者(怕露怯,怕同伴嘲讽);有不屑问者(玩“深沉”,“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的率真心态);有不愿问者(内向性格使然)等等。此外,教学环境的制约,诸如班额太大,课时紧张等等,都是困难所在。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一方面,它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需要我们一以贯之、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艺术的引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位教师在班内一贯倡导自主发问,蔚成风气,学生定然会乐于参与。因为,表现欲,乃人之天性使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年轻人,总会在适合自己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的自主发问,我们也不必过于顾忌班额大、课时紧,在日复一日的常态课上,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这样的机会,那么,就会为更多学生表现自己提供可能。是的,我们承认,鼓励学生课堂自主发问,老师的“权威”必然会遭遇挑战。但是,只要我们作出必要的心态调整和心理准备,“挑战权威”又何足为惧?

       ——在今天这样一个“同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并存的时代,学生挑战教师是必然的,更是必须的。所谓“必然”,是说在今日信息化社会,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信息摄入量及其整合能力,常常比老师略胜一筹,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这样一种资源和智力背景之下,自主发问自有其必然性。所谓“必须”是说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中小学开始奠基,养成他们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和精神品质,这将会使他们的未来发展受益无穷。

——如果我们以来自学生的挑战为乐,以学生的挑战为荣,在学生的挑战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或许就会意兴盎然。试想,有哪一位老师不希望听到来自学生的新奇发问?当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与老师不同的,更简捷更科学的解题思路时,哪一位老师不产生由衷的喜悦?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学生在成长,不正步入了“教学相长”理想的教育境界?

       ——我们应当建立这样的心理预期: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勇于“叛逆”,勇于自主发问,课堂自主发问必将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新的高增长点。

       ——在学生的自主发问面前,如果我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坚实的能力支撑,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自然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学生新奇的发问面前,“理屈词穷”又何妨?我们本应视教师的“理屈词穷”为常态,我们应当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向学生说一声“我错了”,“老师不知道”,“我们通过课下研究再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生的自主发问面前,不必过于担心“乱了方寸”。如果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和调控艺术,善于引导,善于诱导,有效把握课堂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稳步推进。即使留下一点遗憾也在情理之中。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课堂自主发问一旦成为常态,教师的心态也将趋于常态。

     所以,我们坚持认为,课堂教学,来自老师的问题预设很精彩,来自学生的自主发问更美丽;师生对话的双向激活,将会生成课堂教学质量的高增长点。

     六 、  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分管干部必做的几件事,必备的思想品质 懂一点“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研究人为什么压抑、悲观,积极心理学研究人为什么快乐、幸福。

2005年,剑桥大学“正面思考”研究中心成立

      正面思考:在遇到挑战或挫折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并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战。

      负面思考:一遇挫折,就被负面情绪打败,责怪自己,责怪环境,最后选择退缩、放弃或报复。

      正面思考能力强的人有三种特质:能坦然面对现实;拥有深信“生命有其意义”的价值观;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塞利格曼的幸福公式:快乐+参与+意义=幸福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恪守“副”道。

      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大老板”的坏话,除非你想离开他。

      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学校声誉,除非你不想在这儿做事。

一零一的干部队伍:谁都不敢对自己的工作掉以轻心。说没有隔阂不现实,但工作起来肯定齐心协力。。坚持上课

和教师做朋友(在老师面前千万不摆谱。学校干部不是干部,是“服务生”)

         要有点文化(读书学习思考)

         不勾心斗角,,不拨弄是非,不计较小事(有害于工作;有害于家庭;有害于自己)

建设特色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立足本校实际,积极开动脑筋,追问预期效果,不搞花架子)

  要有眼界,有境界(要有国家意识,着眼于学生未来)

教育,也许它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它一定是最崇高的,最神圣的。因为,它培植年轻的生命走向成熟、健康与深邃。

  愿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