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精的食物有哪些:读书:贵在成为生命的自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2:46
 

文/曲先恩

    我从小喜欢读书,逐渐养成了读书习惯,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必需,就像人活着就要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一天不读书,就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只有读读自己喜欢的书,才觉得又找到了自己。

    我觉得读书习惯的养成一是靠家庭的熏陶,二是靠老师的引导。

    我们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但母亲受知书达礼的外祖父的影响,会讲很多故事。冬天的夜晚很冷,我和妹妹、弟弟披着被子围在母亲身边听《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狼外婆》的故事,母亲一边说,一边不忘了纳鞋底子。那时家里没有电视、收音机,母亲的故事使我有了自己读书的愿望,于是天天挑水、扫地、看弟弟,等到大人发工资的日子要七八分钱买一本“小人书”。日子长了就有了好几本,到了夏天,坐在大树底下,拿上自己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小人书”一看就是半天,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和别的小孩换着看,《神笔马良》、《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母亲的故事和“小人书”为童年的我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稍一有空就抓书看。

    小学三年级,赶上“文革”,停课在家,一停就是三年,因为有看书的习惯,没有到外边疯跑。老舅从天津给我们邮来一本厚厚的大字典和一本《鲁迅作品选讲》,我每天就读字典,读鲁迅的作品。后来同院住的一位老师,送我一本《红楼梦》,告诉我要偷偷地看,还要给书包上皮,因为这是禁书,逮着要挨斗。于是我每天躲在屋里看。书中的繁体字、生字太多,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书中的内容没有看懂多少,字却认识了不少。爱看书的孩子安静,不招人讨厌,院里谁有了报纸,得了传单都让我念念。

    邻居大姐是个革命造反派,她发了好些书,知道我爱看书,送给我一套《毛泽东选集》、一本《毛主席诗词》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如获至宝,从此天天看这几本书,一本毛主席诗词、老三篇至今还背得出。

    1969年复课闹革命,我上了初一,教我语文课的王老师当时是还在挨斗的白专典型,罪名就是从四五岁开始读四书五经。我们有时在一天中,上午参加批判她的斗争会,下午听她的语文课。她的课讲得特别好,一些平常爱犯脑袋疼屁股疼的同学,只要是王老师的课就哪儿也不疼了,全来上课。王老师瘦瘦的脸上,一双眼睛特别明亮。她总是十分精神地给我们讲课,一点也不像刚挨完斗的样子。我最喜欢她讲的鲁迅作品《一件小事》、《纪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觉得亲切熟悉,原来不懂的地方经王老师一讲全明白了。我因此喜欢上了鲁迅作品,借到了《朝花夕拾》、《鲁迅小说选》、《野草》、《且界亭杂文二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小说杂文集。王老师还告诉我们鲁迅作品要多读,那样才能全面了解鲁迅,最好能通读《鲁迅全集》,一生之中多看几次,经典的篇章要背下来,要使自己成为鲁迅那样的人。“亲其师,信其道”,我因敬重王老师而喜欢鲁迅的作品,在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四十五岁时三次通读了《鲁迅全集》。年龄阅历的增加,使我对鲁迅作品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明白了为什么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赞扬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

    1975年我师范毕业后到现在一直在学校工作,无论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坚持读书。在这二十八年中,我每天早起点,晚睡点,坚持抽出二三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诗经选》、《楚词选》、《中国历代文选》、《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唐诗三百首》、《绝句三百首》等和大量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还阅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茅盾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老舍的《四世同堂》、《张天赐传》、《二马》、《老舍幽默文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打下了一定的文学基础。文史不分家,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外美术史》、《中外建筑史》、《音乐欣赏》、《名画鉴赏》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开阔视野我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名著:《悲惨世界》、《莫泊桑小说选》、《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父》等和中外名人传记,享受他们的作品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觉得跟着他们活了一遍又一遍,特别过瘾。

    为了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为了教子,我读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如:傅雷的《傅雷家书》,傅雷译的《罗丹艺术论》、(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前苏联)马卡连科的《教育诗》、(法)卢梭的《爱弥尔论教育》、《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英)查斯特菲尔德爵士的《一生的忠告》、(英)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品格的力量》等。这类书我看过最多的是日本、前苏联和美国人写的,为的是博采众家之长,对孩子进行人格、习惯的教育。

    进行养成教育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于是我就向羽西的《魅力何来》、李柠的《现代商务礼仪与就业指导》、翟雅丽的《教师口语技巧》、《成功是一种习惯》等书请教,提高自己。为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我看了佟立华的《未成年人法学》,专门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刑法》、《宪法》等法律条文,使我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既合理又合法。

    将近四十年的读书生涯,使我感到多读书读好书的快乐和幸福。读书成了我生命的第一需要,读书使我认识了生命的价值,饱尝人生的各种滋味,丰富了人生的内容,提高了生活生命的质量。使我无论干什么工作:当团干部、图书馆员、班主任、教导员,教历史、语文都觉得是一种不可多得人生的体验,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得到了丰富的收获,使生命自信而充实。另外,我觉得读书不能太功利,为了取得什么文凭,为了写什么文章、得到什么而读书,那是读不好书的。读书还就得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境界,得耐住寂寞。“水色本正白,积深自成绿”,说的就是读书多了,水到渠成的道理。我读书就是为了丰富我的人生,使我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生命内容,避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天道酬勤,水滴石穿,多年读书使我心静如水,心态平和,身体健康。工作中也能得心应手,还不断发表文章屡次获奖,多次为学生做讲演,像《中学生文明礼仪》、《我们为什么读书》、《中学生如何养成好习惯》、《中学生法律常识》、《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家长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男女同学应如何交往》等,传播了知识、文化,得到了家长和同学们的好评。最重要的是我从中体验到读书带来的成果,得到了无穷的快乐。

    现在的父母心太急了,一心想让孩子成龙成凤,上大学成了惟一的目的,就是忘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学习习惯,让其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有的孩子一旦上了大学就放弃了学习,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的父母老师的教育出了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一种习惯,让孩子从小喜欢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对孩子终身有益。这一靠家长以身作则,家庭熏陶,二靠教师引导。不知道我说的是否有点道理。

  对我有影响的十本书是:

    《红楼梦》

    《为人民服务》

    《唐诗三百首》

    《论语》

    《品格的力量》

    《革命文学》

    《答北斗杂志社》

    《悲惨世界》

    《约翰·克里斯朵夫》

    《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