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林业局领导班子:重彩水墨画家陈亚莲代表作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15:10

重彩水墨画家陈亚莲代表作赏析
 

 陈亚莲

 

        重彩水墨画家陈亚莲自2005年11月《我的西藏十年》大型个人画展后,总结十余年藏区生活体验与近两年的沉淀,在2007年5月15日推出《金色的叮咛》、《慈悲的神变》、《空》、《如影随行》四幅新作。恍若破茧成蛾,令我们感受了一位艺术家那永不停息的蜕变。 

 

 

作品:

 金色的叮咛

 

        成长:金色的叮咛 

  一个身着黄花红底棉袄的藏族孩子正在吃着美味的曲拉,慈祥的奶奶凑近孩子的耳边,轻轻叮咛。孩子突然领悟到了什么,含着东西砟然定住,眉头也稍稍皱起,被太阳照成红橙色略显透明的耳朵竖了起来。孩子脸上健康的“高原红”映衬着奶奶那干如树皮的黄褐色脸庞。这种对比表现了藏族人生命盛衰的现实形象和老幼之间口耳相传的文化传递,这种尊佛去恶的叮咛是西藏人民特有的精神指向。 

  孩子和老人的正上方是西藏佛教绘画中金色的睡佛形象,睡佛在图中被奶奶的语言打动,稍微侧举头,似在微笑着倾听;右下方是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的灰黄色魔鬼,象征惩罚罪恶。粉色花丛中的金色微笑佛像与灰黄色面貌狰狞的魔鬼造成了视觉上的反差,色彩也利用了大量象征青春的粉红及代表生长的粉绿,这些色彩被冷蓝间隔开来,偶尔露出一块块斑驳的土墙,那是一种象征衰败的灰黄。画家希望可以使孩子们在观看作品时,心里会初步烙印上善的光明与恶的枯败。 

 

 

 慈悲的神变

 

        力量:慈悲的神变 

  《慈悲的神变》特写了风雪中的藏族儿童为了躲避寒冷,藏进了画有玛哈嘎拉神像的石壁中。 
  画面的背景取材于拉萨地区楚布寺的壁画,画中描绘的是西藏文化中观音菩萨的愤怒像。他右手持明月弯刀,左手端嘎巴拉碗,正义的愤怒火焰燃烧了呼啸而来的寒冷。所以在他的保护下,尽管风雪如骤,雪花也不会落到孩子的身上。

  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玛哈嘎拉有着抵御苦难和威慑魔鬼的慈悲力量。信仰玛哈嘎拉的孩子即使面对暴风雪,脸上布满了冻疮,但是内心里依然透露出快乐和坚强。 

  人在成长中,总会遇到风霜。面对压力、挫折与危险的时候,躲避是人类本能的第一反应。躲避了,我们的心中也依旧恍然,依然无助,不知道躲避多久,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时,我们也需要借助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来抵御创伤,就像藏族人坚信玛哈嘎拉能保佑他们抵御风霜一样,我们心中也需要一种坚强的、活着的、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支持我们用快乐和轻松走过生命中的寒冬。

 

 

 

        困惑:空 

  很简单的一个词,很复杂的一幅画。 

  一个藏族中年男人的巨大身形有如埃菲尔铁塔填满了整个画面。男人的胸前描绘着西藏供养天女双身像,其取材于古格地区托林寺里的壁画,隐喻着古格地区传说中的世界上第一个女人――西。小孩抱着西的身体,西的脚下踩着象鼻龙,象征着财富和事业。这也是隐喻一个普通男人心中似乎应有的全部――女人、孩子和事业。画面的背景是西藏阿里古格时期未来佛的背光泥塑,伟大的古格文明不知是如何陨落,未来佛的塑像也不知因何消失。经过世纪风霜的砥砺与年代的打磨,背光前只余偎桑后那袅袅轻烟,那是又一番轮回的象征。 

  男人在缺失了未来佛像的空洞背光前深思。蓬乱的头发不屈于风霜的摆布,脸上每一处突起和凹陷挣扎着生活的残酷。男人的双眼透射出笃定的力量,间或流露出智慧与焦虑。整幅画面间杂着无奈与执著的相互混合,流露出生活与信仰相生又相悖的复杂情绪,也透露着画家内心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追求伟大人生境界的希翼。 

  画家娓娓道来:“当下每个人都在奋斗,而又不知道奋斗的依托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追求,却不知道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哪里;我们都在寻求安全,却不知道安全的未来在何方。选择太多,困惑太多,焦虑太多!我们应该将财富据为己有,还是应该用财富布施众人? 我们应该保持人格,还是应该改善生活? 我们应该坚定信念,还是应该随波逐流? 沧海桑田八千年,依旧没有解脱,人类依然在答案前徘徊。所以,我们不应该执着于当下发生的具体的事情,因为万物易变,有无相生,所有的事情不是靠个人主观的意念就能达成的,需要方方面面心智统一的混元忘我之气。这是我在西藏十余年,走过深山圣湖,穿越山石的崩塌,踏踏实实获得的一种对智慧与艺术结合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