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 ◇.°其余学科.°◇ - ◇.°教育资源.°◇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57:18



《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目     录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1)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 (2)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 (3)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 (4)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 (5)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6)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7)
8、关于获取知识 ………………………………………………………………………………… (8)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9)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10)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11)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12)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13)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14)
15、怎样检查练习本………………………………………………………………………………(15)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16)
17、教给学生观察…………………………………………………………………………………(17)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18)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19)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20)
21、兴趣的秘密何在………………………………………………………………………………(21)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22)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23)
24、淡谈学生的智力生活…………………………………………………………………………(24)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25)
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26)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27)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28)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29)
30、谈谈直观性问题………………………………………………………………………………(30)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31)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32)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33)
34、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34)
35、怎样培养记忆力………………………………………………………………………………(35)
36、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36)
37、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37)
38、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38)
39、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39)
40、动手和智慧……………………………………………………………………………………(40)
41、智育的真谛……………………………………………………………………………………(41)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42)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43)
44、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44)
45、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45)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46)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47)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48)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49)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50)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 …………………………(51)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52)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53)
54、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54)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55)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56)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 …………………………………………(57)
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58)
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59)
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60)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61)
62、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62)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中心……………………………………………………(63)
64、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64)
65、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65)
66、劳动和智力发展………………………………………………………………………………(66)
67、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67)
68、—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68)
69、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69)
70、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 ……………………………………………(70)
71、教学方法问题…………………………………………………………………………………(71)
72、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72)
73、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73)
74、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74)
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75)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76)
77、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77)
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78)
79、教育和自我教育 …………………………………………………………………………… (79)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80)
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81)
82、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82)
83、“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 (83)
84、我们的“家长学校” ………………………………… …………………………………… (84)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85)
86、致未来的教师………………………………………………………………………………… (86)
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87)
88、教师们的教育观点的一致…………………………………………………………………… (88)
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89)
90、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90)
91、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91)
92、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 (92)
93、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93)
94、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 (94)
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95)
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96)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97)
98、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98)
99、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99)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100)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5节课是很难的。??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违禁词语-已隐藏)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怍……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黑白之间读后感

1、要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感知、理解、识记能力;

2、要充分地了解自己所教学科、所教内容,特别是要了解需达到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3、要根据学生的感知、理解、识记能力去设计课堂教学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够解答的问题,使他们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他们都有成就感,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进步,那怕这种进步对整个教学大纲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4、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感知理解识记能力,至少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给能力差一点的学生简单的作业,中等学生给一般难度的作业,给优秀学生较难的题目,也就是说要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当然会给教师的作业设计与批改带来很多不便,但为了学生的发展你必须这么做!

5、要努力去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那怕它是微不足道的,并且要适时的进行表扬与鼓励。

在这一节中,我最深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在大学课程《教学法》《教育学》中都深刻地讲解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这个东西不是说理解就能理解的,而是要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去理解的;在这些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诸如班额问题、工作量的问题、给学生分层次的问题、给学习任务分层次的问题、给作业分层次的问题、给考试试题分层次的问题等等。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做好这些具体工作便成了最重要的了。当然,更大的挑战还不在于此,在于时代进步了,学生、社会、学校的情况在不停地变化,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感知理解识记能力等。



2.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这句话是我从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的来信中摘抄下来的。是的,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我有一些十分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许多中学毕业生害怕报考师范院校,因为他们感到干这一行职业的人没有空闲时间,虽然每年有相当长的假期。??

我有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曾经向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作过调查,询问他们:“你的孩子进的是什么学校?上哪个系?”只有14人的回答是:“师范学院”或者“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愿意当教师呢?”486人的回答是:“因为他看到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这个令人很伤脑筋的问题往往是不得不用这个说法来表达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

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黑白之间的读后感]

1、当教师的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去当教师。原因很多,在中国,当教师很苦,收入低,社会地位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相对应的教师的收入没有多少提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收入比较低,而尊师重教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教师地位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除了教师行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造成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极坏影响外,我想收入低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当然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师这一职业也逐渐变为一个高风险职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的、家庭的、行业内的、学生的等等),时代对这一职业的更高的要求,都与其收入不成正比,用八十年代的话来讲就是付出与收入倒挂!(脑体倒挂)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教师不满于现状,出现严重的思想分岐,而教育改革中关于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部分过于空洞,不切实际,正如苏氏上一讲中所说“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一样是不切实际的,也如肖川教授在《生命的境界》一文中所说“要一个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去追求崇高的生命境界不仅是强人所难,也是残酷的,不人道的”一样空洞,所以我们需要对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拿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策略来。

2、对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觉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如果一个教师爱学生、爱教育、爱教师这一职业的话,时间还是很多的,但问题是现在的种种现象让当教师的很难爱这个职业,从大学的中学的小学教师来看,真正爱这个职业的人已经很少了。

3、对于备课问题,很赞赏那位历史教师的做法“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ブ灰?爱这个职业了,我想做到这些是不难的。

4、关于读书问题,不管你爱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个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读书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不知道是我自己爱读书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看到一些沉浸在斗地主、搬方砖的游戏中的人总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总希望他们能够在游戏一段时间后去看看自己爱看的书,那怕它是一些消遣性的杂志也好。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充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让人达到佛教所说的“静”的境界,宁静而可以致远,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为教师,读书可以让你的胸怀更宽广,可以让你容纳所有的学生,容纳学生的所有的过失与错误,这样才能站在爱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与过失,才能使我们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化的意义,才能让学生去接受,才能把学生从网吧里拉回来,也才能让你达到宽容的最高境界!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中学第二阶段(四至八年级)和第三阶段(九、十年级)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里,为了无休无止地然而却又完全徒劳地把那些“尾巴学生拉上来”,这件事无情地吞噬了教师的许多时间。教师刚刚开始讲解新教材,就发现一部分学生无力掌握它,与其说是考虑怎样沿着认识的崎岖小路前进,倒不如说是首先得考虑如何克服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的状况(有时候,这个“一部分”相当大,弄得教师不得不几乎是给全班学生进行补课)。这就侵占了教师的许多时间——包括在校的时间和回家后的时间。??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教学过程要被这项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工作(克服许多学生的落后状况)而拖住后腿呢?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的工作。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他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如果学生并不知道他究竟在哪一点上落后,以及需要何种程度的帮助,那么教师就应当主动地找他个别谈话。??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我建议小学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努力目标: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教师也就不必经常操心去克服学业落后的现象了。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于他的注意的中心。你还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应当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达到了这一目的,我敢向你保证:你的学生永远也不会成为落伍的、不及格的学生,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这也就节约了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保护了他们的健康。

[黑白之间读后感]

1、这一节内容是苏氏讲给小学教师的,但是就我教育教学的经历来说,对于中学教师同样适用,特别是从七年级开始(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主要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阅读能力、正确的书写方法与书写能力能及科学的听讲能力。

2、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苏氏在本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讲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他在这一节讲的所有问题都存在一个习惯性的因素,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与听讲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讲: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一个学生,如果他不想学习(主要指心不在学习上),你就是把全世界最好的老师请来给他讲,他也不会有半点的学习效果;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学习往往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好老师都是从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始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对于不用心学的学生往往是从解决他心理上的问题开始教学的,先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然后循序渐进地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最后才把重点放在学习效果上。

这一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我的孩子小学三年级,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这种习惯的培养,我觉得主要是我个人意识到之后在家里培养的,因为现在的学校在这方面虽然也在做工作,但是小学老师工作量很大(主要是班额太大,一个班七十到八十几个学生),所以培养的力度不够。从孩子刚开始需要家长陪同去完成作业,到孩子自觉地完成作业而不需要家长陪同,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言传身教,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使孩子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现在一直能够坚持阅读。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也培养了一个坏习惯,就是星期五绝对不做作业、不学习,星期六还不能自觉地管理自己(星期六我一直加班,因为我每年带初三化学),这个坏习惯正在努力改变。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她的这些不良习惯,同时给她的阅读以指导,使她能够学会在“阅读时理解,理解中阅读!”。

所以,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状况来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仅仅靠学校的老师,主要要靠家长!许多落后学生的情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家长的素质急待提高。如果要提高你孩子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就请家长同志们付出努力吧!

3、关于科学的阅读能力。

苏氏所讲的“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可以叫做“科学阅读”。

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家长长期的努力,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的指导能够见效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科学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从小学开始抓起,一直到大学。每年中考后,让我感觉到的一点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有限,没有良好的的阅读习惯是罪魁祸首。在考场里面,我们监考教师每每会听到学生轻轻的阅读声,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苏氏讲“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而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是习惯于“出声地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我不是一名语言教师,对于具体的培养方法不能讲得更多,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经验,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强加给学生或者自己的孩子显然是行不通的,希望有这方面教学经验的老师看到这篇日志时,留下您宝贵的建议!

4、关于书写习惯。

对于汉语的书写,我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能够完整地写出一个汉字,就是要解决汉字的笔画完整性问题;其次要解决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按正确的笔画顺序去书写一个汉字,就是要解决汉字的笔画顺序性问题。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我们的许多初中生书写的作业不能完整地把一个汉字演绎出来,基本上是教师在重新认他们“创造”的汉字!我觉得以前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抄写一句话的题目很有必要,至少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与语文教师更加重视汉字的书写。

所以,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很注意让自己的孩子把一个汉字写完整,并且时时提醒她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在字形上给她讲,汉字是方块字,其码要写成方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同时,在一年级时语文老师的书写作业很多,在课堂上一个本子,每学期要写完近一百页,家里一个本子,也要写完近一百页,孩子每天都要写很长时间,许多家长有很大的意见,我的妻子也很有意见,说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作业这么多!我是当教师,我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支持老师的这种做法,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大量的重复作业才能使孩子熟练地书写,仅仅靠课堂上的书写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在二年级、三年级我接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碰到一些孩子连老师的作业都抄不下来的情况,显然是书写不熟练的问题。这样的孩子,成绩不落后是不可能的。

至于外文的书写,不敢妄言。请有关教师提出意见与建议!

5、关于科学的听讲能力。

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生的听讲能力是很有限。自认为科学的听讲能力就是“在听的同时理解,在理解的同时听,在理解的同时记忆”。

在课堂上往往发现,我们的初中生在听的时候忘了理解,而理解的时候又忘了听,更不要说在理解的同时记忆了。老师讲了很多遍的重要内容,往往出现听的时候不能理解,教师帮助他们理解,而理解了之后又忘了教师下面讲的内容,甚至于理解了之后教师要求把这些内容记下来却又忘了要记什么,而要教师重新一字一句地读,他们才能一字一句地记下来。这就是初中生的实际听讲能力。显然,这样的听讲能力是跟不上新课程标准的需要的,有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听了七八年的课还不会听课,这就是这些学生的悲哀!

所以,在教一门新课时,有必要去培养一下学生的听课能力。这一种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去完成,家长也需要帮助孩子去形成这种能力。

总之,这一节讲的内容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努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当然,从我所在的城市来看,家长的素质急待提高,也希望教育的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给孩子办学的同时,不要忘了给家长也办学!

4.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性: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这个地基要这样牢固,使得接你们的班级的教师不必再为地基而操心。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2000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  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

我在教小学儿童的时候,始终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张“最重要词汇表。”这张表好像是一份特殊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我把2500个词分配如下: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孩子们把它们抄在本子里并且记住。这项作业每天只占几分钟。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使用记忆的技术”,在这里表现如下:在学习日开始的时候(第一节课上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学的3个词,例如,“草原”、“温度”、“沙沙响”。孩子们一进教室,就立即把这些词抄到词汇本里,这种词汇本他们要连续地记录三年。他们对这些词进行思考,在它们旁边写几个同根词。这项作业总共花3、4分钟时间。孩子们都逐渐地养成了习惯。??

接着,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我对孩子们说:“在回家的路上,你们回想一下,今天我们抄了哪3个词,它们是怎样写法的。你们在记忆里回想一下这些词的模样儿。明天早晨一醒来,马上就来回想这些词的写法,靠记忆把它们默写在练习本里。”(这里说的是一般的练习本,它好比是词汇本的副本。)如果这种游戏从一年级就开始,如果教师相信这件事情一定成功,如果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对学生所做的任何事情感到过厌烦,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一个儿童不对这项游戏着迷的。??

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务必使儿童已经记住的词经常复习,反复使用。我还认为,让学生记住400个修辞性的成语是很重要的练习之一,我相信,400个修辞性的成语也是基础言语训练的一种独特的“骨架”。在小学的四年教学时间里,我让儿童记住400条修辞性的成语,因为由于日常言语实践的各种影响,对这些成语的运用经常容易犯带有典型性的错误。??

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有600个“童话用的”词,也就是那些在儿童的童话里经常重复出现的词。在小学的四年时间里,我和孩子们画出几十幅童话式的图画,让他们给这些画题词,这600个词就包含在这些题词里。这是巩固最低限度词汇量的很成功的一种形式。??

数学方面,在小学的四年教学时间里,孩子们要牢记这样一些运算,这些运算由于经常重复出现,好像已经变成习惯使用的数学公式,如果每一次用到它们的时候都得花费脑力,那是很不上算的。这里不仅包括乘法表,而且包括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这里还包括最典型的测量和量的变化。我的出发点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时,不要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应当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  当然,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

[黑白之间的读后感]  

1、  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这一点可以认为是所有教师的共识,只不过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而导致部分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进而在高年级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落后的现象。具体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存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存在于学生学习与练习过程中的问题。对于第一种情况显然是教师教学设计中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设计不足,或者是教师对学生过高的估计而产生的。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个人在完成教师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师的作业,投机取巧,或者把某些训练当成是重复练习而忽视(小学生及其家长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或者是不能长期坚持基础训练造成的。



苏氏在谈到知识积累与循序渐进原则时是放到一起讲的,在这里我把它分开来讲,因为虽然都是方法问题,但是侧重面不同。

2、  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笔者认为,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坚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坚持检查的问题,二是学生长期坚持训练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教师只有每天检查才能起到应有效果,对于初中生,我的感觉是既要坚持检查,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以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我认为应侧重于方法引导,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长期坚持训练的问题,一是要教师监督,二是要有自觉学习的习惯,三是要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监督,当然,目前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很多冲突,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提倡上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

3、  关于知识的积累。

显然,苏氏强调在小学乃至中学低年级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语言的学习上,每天记忆一定数目的词汇,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进行训练,到高年级时就会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谈创造性学习的问题。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既需要循序渐进,又需要长期坚持,需要长期的书写与长期的记忆。我想在新一轮的教学中进行实验,让学生坚持每天去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每天去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同时,每天讲一个生活中的化学实例,让学生去理解记忆,我想,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肯定会积累比较丰富的化学知识。当然,要学生坚持,教师首先要坚持检查,同时更应该注意学生思想上的变化,不岐视差生,关心爱护所有的学生,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坚持训练。只有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配以爱心,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首要的是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然后才是知识技能的训练。

4、  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基础知识往往比较枯燥,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果用枯燥的方法去训练枯燥的知识,显然会使我们的教学索然无味,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单调枯燥,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苏氏在谈这一问题时提到,要把练习设计成游戏模式,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苏氏在这一节中讲的游戏好象效果也不是最佳的,不过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用幽默的口诀、有趣的游戏、方程式接龙、化学日记等方法来达到目的的。

5、  苏氏给我的一点启示:总结化学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编写一定数目的练习,然后在教新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训练,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整门课程的准备性练习,某一章节前的准备性练习,某一节前的准备性练习。这一点在新一轮化学课教学中也要进行实验,对于每一节课要精心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教学进度问题。

6、  基础知识的记忆问题。

我在给学生讲知识记忆时最多讲到的两条是:一是任何课程、任何教学方法、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记忆为基础的,不管是传统的教育教学还是新课改。二是记有法但无定法。知识的记忆要因内容、因具体的记忆个体而异,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内容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不要求学生用固定的记忆方法,同样的内容我一般给两种以上的记忆方法,用哪种方法记忆由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那怕这种方法是死记硬背,只要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记住知识,就是最好的方法。

许多专家发明了许多记忆的方法,不能说它不好,不能说它不科学,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掌握这种方法至少是多了一门课程,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我强调记忆的方法要靠自己在长期有记忆过程中摸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每年高考的各省状元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证明,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记忆方法,但最终都是以记住知识为目的,他们成功了,说明他们的方法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最好的!

5.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我多年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儿童的劳动。把实际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这还只是这个问题的开端。知识的识记和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是这个问题的继续。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我教这门学科教了6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

我使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向我提的问题简直多极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中,约有80%的问题是用“为什么”这个词开头的。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当我们第一次讲到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一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正是对这一复杂的物理现象有许多问题。可是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我在高年级教过3年生物学。这门课程里有大量很难理解的、因而也是很难识记和在记忆里保持的理论概念。当学生第一次学习如生命、生物、遗传、新陈代谢、有机体等科学概念时,我先从科学和科普性杂志、书籍和小册子里给他们专门挑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青年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学,引起了对周围自然现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代谢现象)的兴趣。我的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所得的评分是低于“四分”的。??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黑白之间的读后感]



1、  基础知识的识记问题

在上一节中苏氏强调了基础知识的识记问题,笔者对于此问题主要谈了识记方法的问题,在这里主要再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处理问题。对于基础知识还是要用到前面讲的循序渐进原则,每天去积累,长期坚持,教师要坚持,学生更要坚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是采用让学生写化学日记的方法去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每天默写当天学过的知识要点,同时做一定数量的基础练习,这个作业每天上交,每天检查,在这个作业中还可以把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来,老师给以解答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以指导,当然学生还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交流思想,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因为这个作业对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向老师提一些自己的隐私问题,可以照顾到学生的面子问题,对于一些在公开场合容易怯场的学生创造了提问的很好的机会,对于一些不好用口头语言表达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良好机会,所以学生做的积极性比较高,也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上的资料,也让教师能够随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当然,在另一本作业上要给学生增加难度。

2、  基础知识的划定问题

在备课时划定。要有学期的、单元的、课节的基础知识的划定。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大纲与教材,还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3、两套大纲的问题

苏氏在实际工作中始终用两套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各学科专业上的课外阅读基本上成为空话,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进行课外阅读,对那门学科感兴趣,相对阅读量也大一点,不感兴趣的基本不去进行课外阅读。从我的观察来看,基本上是阅读一些文学类的资料,甚至于是一些无聊的“星”的资料。

所以,我觉得更需要对学生的阅读作一些必要的指导。我的做法是,把一些需要学生了解的课外资料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化学课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呈现,把课外资料设计成练习去让学生了解。

对于两套大纲我还是比较赞成的。

4、  创造学习的智力背景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语言的学习觉得很有体会,比如英语的学习,如果没有一个英语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是很差的,这一个环境就是在学校、在家、在各种场合创造这种英语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化学的学习,这一个环境我现在只能用实验来创造,其它方面没有更好的发现。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能够给以指导与帮助。

5、  如何提高学习兴趣的问题

正如苏氏所讲: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这是每一个一线的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法,有长有短。而我现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出现的新的知识无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爱学习,有人说你讲得不好或者伤害了学生,所以学生不爱学习。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以后,学生还是不爱学习,并且我自己也感觉到,现在学习的内容在将来有多少能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呢?不过我还是觉得,虽然没有用,但至少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生活技巧!

所以,学生不爱学习,如果用简单地是教师问题或者说是学生的问题是惨白无力的,是站不住脚的,也是非常浅薄的!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从我编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起初,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而且在文字题的旁边他还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的有小鸟、动物、植物等。??  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这一套书,在两年内,除费佳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孩子利用过。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黑白之间读后感]

1、关于“最有效的手段”

对于苏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认为他主要指的是学习成绩上的“后进生”。在我的教育教学经历中,只感觉到对一些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没有使他们最终“开窍”,从苏氏的经验来看,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我觉得这与我对化学只教一年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如果让我长期对这些学生进行开导的话,应该能够体验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最有效的手段”的,特别是那个钢琴弹得很好的女孩赵雅雯和头发花白的刘欢,他们已经进入了阅读的这个轨道,只是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指导。

2、关于学习障碍的问题

苏氏讲“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很认同他的这种观点。

要在他们阅读时给以指导,指导他们在阅读时进行思考,思考后继续阅读,让他们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循环中逐渐去解决他们在学习的一个又一个障碍,每解决一个障碍他们就会体验到一份成功的喜悦,而这种成就感就是他们进一步去阅读、思考的动力,也可以认为这就是一个在学习上的切入点吧。

3、关于“后进生”转化的切入点

每一个学生成为“后进生”都是有根源的,苏氏所讲的是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表现一般为自己很努力地学了但是没有学习效果成绩不理想,家长与老师都没有找到“最有效的手段”,或者找到了,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指导上失去了连续性,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一个缺陷。而对于其他的情形就比较多了,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的影响,当地教育风气的影响等。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学生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压力造成的,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与提高,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来自家庭背景的主要是一些学生的家庭不稳定造成的,比如父母离婚等情况,使孩子受到很深的伤害。各方面的影响“造就”了许多“后进生”,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就是“双差生”。

对于这些学生的转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转化的切入点!而要找到这个切入点,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思想上的变化,只有找到他们变为“差生”的根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而这个药引子就是教师!如何做好这个药引子,就成为“差生”转化的关键!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受得了学生的气、受得了领导的气,就能做一个好的药引子!

当然,这些都是一家之言,欢迎朋友们们批评指正!特别是切入点的问题,希望高人给以指点!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从这些道理中能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这是初秋的一个晴朗而明媚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照耀着披着各色盛装的苹果树、梨树、樱桃树的纹丝不动的枝叶。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讲到树木、落在地上的种子、留下来过冬的鸟类、昆虫等等。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时,我就建议他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亲眼看到,儿童当场就产生了关于周围自然界的惊人地细腻而鲜明的思想。他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没有重复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他们感到自己变成了思想家。??

你们是否观察到(或者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这种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

这种缺点是从何产生的,它的根源何在呢???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黑白之间的读后感]

1、关于知识的迁移

正如苏氏所讲,我们许多学生不能获取优秀的学习成绩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迁移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们的智力兴趣,脱离了他们的实践生活,这使他们对于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上课成了极其讨厌的事,做作业成了他们的负担,他们的思想始终不能集中到学习上来。

所以,新课程强调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内容上,把以前课程中的繁、难、偏、旧的知识删减,增加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内容,更加注重课程内容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必要性,自然科学中讲到的内容要能够在当地的条件下实践,要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体验到,从而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掌握。在形式上,更加强调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的理念,这也符合知识从实践中来的哲学观点。当然,对于认知能力还很有限的学生来讲,完成课程中的实践任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多方合作,需要教师的支持,需要同学与家长的帮助,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交流合作的理念。在方法上,新课程强调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每一门自然科学的开篇都用很大的篇幅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而科学探究恰恰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手段,所以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把所学的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所在,与新课程强调的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殊途同归!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就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分析好化学实验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在学校里做好学生实验,在家庭中做好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学习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去提高化学能力。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以更好促进化学的学习。

2、关于知识的实质

苏氏的“知识不能成为最终的目的,而要让知识成为一种手段”可以认为就是知识的实质。

人类社会从产生发展到现在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知识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知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知识实实在在地成为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人们总结出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至理名言。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实质这一教学要素,既要让学生的学习生动有趣,又要注意让学生的所学转化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防止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课堂看起来生动活泼,但是学生的思想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好象让学生看了一堂无聊的闹剧一样,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

3、关于实践的具体做法

苏氏在这一节所讲的方法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机会,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要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面无病呻吟闭门造车。好的学习情境,必然会引发人许多的联想,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触,受到情境的感染,必然会有感而发,并且是真情实感。

我们在监考的考场上,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不是抄袭就是坐在那儿无病呻吟,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相关的情境,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没有体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对孩子的作文一惯要求写真实的事件,写真实的感受,那怕她的感受仅仅是一句话,也比写上许多无病呻吟的句子强。我只给她买过一本作文范文书,只为了在写相关的作文时给她一个文章结构上的方法指导,而且是在亲戚的极力怂恿下出于面子问题买的。不给她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防止她在作文时抄袭,而给她买了后,确实产生过类似的现象,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抄了一段作文书中的范文,教老师给了很低的成绩,我抓住机会进行了狠批,最后给予指导,现在写东西时都能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了,这学期老师给了两次机会,一次要写1000字以上,三年级的学生写1000字的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还是让她坚持下来了,写得都挺好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点成功的感觉,自己也信心实足,解决了我很大的难题,这要归功于生活的体验。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

在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我还是要支持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迁移知识、提高能力,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也提倡教师尽可能创造这样的实践机会与实践情境,更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在孩子的学习中创造好的实践机会与好的学习环境。

4、关于学习的实质

我认为,学习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在网友的一篇日志的评论中我提过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温故知新呢?实际上就是我对这一个问题的疑惑。对于知识的复习,如果仅仅是把学过的知识重复一遍而不能知新,那么是不是有点过于机械了?所以温故贵在知新!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始终给学生讲复习的要点,就是要温故知新!特别是要知新,没有得到新知的复习是浪费时间。当然,在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就必须温故!

所以,我们要提倡创造性地学习,就是要把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也可以说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也需要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教学相长的意思大概如此吧。

但愿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领悟到创造的意义!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  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材。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都是怎样进行的?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黑白之间的读后感]

1、关于知识获取的方式

苏氏在这一节中所讲的知识获取的方式就是用旧知识去引导学生分析疑问而得到新知识,在实质上与中国孔夫子所讲的温故而知新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样罢了。关于知识获取的方式,我在这里做一简单的总结:

(1)温故知新

(2)主动介入方式。比如直接读书、看资料、上网查阅资料、听别人讲解、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分析获取、通过实践获取、通过与别人交谈获取等。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方式,求知者带着疑问去进行上述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去解决疑问,从而得到答案获得知识。

(3)被动介入方式。比如孩子不愿意学习,而家长强迫孩子去学习,特别是现在,学生不愿意学习某些课程,而教师逼迫学习去接受(实际上是社会环境在逼迫),最典型的莫过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显然,主动介入方式的获取效果要比被动接受的获取效果要好,所以现在的新课程都强调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究。

2、关于启发引导的问题

苏氏讲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不错,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真理解答疑问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做为导演,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解答疑问,起主导作用;做为演员,要把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演绎出来,让学生去理解掌握,教学生学会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教学法老师讲过这样一句: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把引导放在第一位,可见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的作用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虽然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这个过程中都强调要引导,孔夫子也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传道方法。

在这一节中,苏氏也用引导的方式去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去解决疑惑,从而获取知识。当然非常同意苏氏的“不能从学生零散的回答中去总结一个答案出来”,虽然问题也解决了,但是那只是针对于个别学生解决了,而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并没有解决,需要我们调动所有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把疑惑解决掉。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因此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运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平常会说:“这是学生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但是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 (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的过程中进行。譬如学生要学会俄语中硬音符号的正写规则。教师就先让学生分析大量的事实——分解包含硬音符号的词,解释这些词的写法,引导他们识记和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则。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地思考这一规则。学生们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词上,这就是规则。这一规则之能够熟记,正因为它经过了多次思考。??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这是教育过程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性。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许多事实使我深信: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特别是在四、五年级),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根据我所看到的无数事实和儿童的遭遇,得到这么一条信念:许多学生在算术上(以后又在代数上)的学习落后,这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脑力劳动中许多难以捉摸的缺点所造成的结果。人们关于学科间的联系谈论得很多。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应当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找出与其他学科教材相互交织的那些点。但是学科间的联系不仅在此。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

大家知道,许多小学教师和中学语言、文字教师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为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而斗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是学校的一大苦恼。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实:一个学生在初学俄语教材时,没有牢固地掌握前缀pa3-和pac-、6е3-和бес的正写规则。他在这条规则上犯了许多错误。教师力求消除这种落后状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有关规则的练习。他教给学生:先把规则好好复习一下,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作业似乎应当带来良好的效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学生在十年级的作文考试里,还了这

样的错字:“разчветает”,“расбежагся”。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如语法规则)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许多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正确地表述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

因此,我们得专门谈谈第一次学习教材的问题。

[黑白之间的读后感]

1、关于理解记忆的问题

苏氏强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活学活用。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专家都在讲这一问题,都在强调理解记忆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教师不知道理解记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顾此失彼。我校某些课程在最后复习阶段强迫学生记忆,但是有多少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呢?反过来讲,那些内容也不是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这些内容要在生活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去体验去理解。这一问题正是我这么多年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进行理解记忆是非常必要的。就我的学习过程来讲,看了好几遍的c++程序设计语言有一大半的内容记不住,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很多内容不能理解,电大毕业后重新再读再去理解,理解了也就记住了,也就会用那些知识去写一些简单的程序了,进而想深入地去学习它,可是没有老师的指点还是有很多内容不能理解,回过头来再去查阅资料再去在网络上请教,然后理解一部分记住一部分。所以,对于学习,不能理解的内容是很难记住的!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这一点,你教给学生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学生是记住了,但是不能用它去解释或解答问题,究其原因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理解,不知道记住的化学方程式该填在哪个空中能解释什么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用很多时间去解决学生的这个问题,但是效果不是太理想。我想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新的方法,所有内容都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去讲解,通过大量的实例去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理解中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写化学日记的方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一学期的实验证明是有效的,另外还是要让学生多接触化学实验多动手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去理解化学知识。当然,我们的学习风气社会风气都比较差,所以所有的实验与重要的作业还是要尽量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2、关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重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抓住这些联系。

在教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这些内在联系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才能抓住。成年人抓住这种联系很容易,就是因为成年人长期处于一种观察的状态,长期的生活让他们重视观察学会了观察,他们不得不在观察中去做一些重要决定。而学生的生活经历很少,社会经历就更少,甚至于现在的社会造就了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更不要说让他们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了。所以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观察实验观察校园观察社会观察动植物观察人,从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生活能力。写观察日记是很好的一种方法,我的女儿也在写,但是情绪不是太高,这个暑假要好好地再培养一下,我想让他每天写观察父母的日记,把我们每天的变化写下来,一则锻炼她的观察能力,二来训练她的写作水平。前段时间观察得很好,当我在路上思考一个问题而没有对她的讲话做出反应时,她就说,你又发呆了,就像大灰狼没有吃到小羊羔一样,就像老鹰没有抓到一条蛇一样,就像小白兔没有吃到萝卜一样,描述得非常好,我想再让她发展一下。

第二,我还是要强调在阅读中理解,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阅读能力与事物的内在联系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观察了一大堆现象而总结不出东西来等于没有观察,所以在强调观察的同时我还要强调阅读。关于阅读我在前面讲了很多,在这儿不多讲,如果有新的感受还是会补记进来与大家分享的!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我这里说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我想,这个术语是可以成立的。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学生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这里也应当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工作。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

    然而实际上怎样达到使学生书写无错误,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呢?这一点取决于许多因素。也许,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是否流利。要做到正确无误地书写,学生先要学会流利地阅读。也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即还取决于课的结构、课堂上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等。我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词上,学生可能犯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地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