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思黎和娇韵诗:杉木窝根栽植的影响及剪根栽植效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9:52

杉木窝根栽植的影响及剪根栽植效果

摘要 窝根是杉木死亡的主因。杉木剪根与不同程度窝根当年新梢高度均有极显著性差异。杉木剪根栽植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新梢生长量比对照增加5.7cm, 提高了17.3%,同时也能减少窝根发生。杉木栽植前实行剪根是减少窝根,提高造林质量,加快幼林生长速度的重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杉木栽植 窝根 死亡原因 剪根 生长量差异

Fir litter and cut the root of plant root planting effect

Abstract: Wo fir root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Of fir root root pruning and planting to varying degrees, then shoots a high degree of bending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fter root pruning and planting fi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trol, shoot growth than the control, 5.7cm, increased by 17.3%, while also reducing root bending. Root pruning before planting fir practice is to reduce root bending and improve forest quality, and speed up the growth rate of Young important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 Fir planting  Root bending  The cause of death  Root pruning  Differences in growth

 

常见到杉木2年生以上未郁闭林地出现单株、数株甚至片状死亡现象,在排除渍水、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危害等因子的前提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杉木幼树死亡了呢?

挖开死亡杉木根系的土壤可以发现,杉木根系表皮腐烂脱落,整个根系已经死亡。仔细检查频死杉木的根系,发现根系呈“L”形(见图1),在“L”形的拐弯处以下根系表皮已先行腐烂脱落死亡(见图2),而拐弯处以上还有未死亡的根系,一般都是在表土层几厘米至十几厘米处,比正常的杉木的根系浅得多,有时接近根茎部位尚有新发不久的新根。频死杉木上部针叶失水萎缩,逐渐失绿变褐色,梢部有赤枯病形成的斑点状病斑(见图3),但赤枯病是次生性病害,仅侵染衰弱木,不是引起杉木幼树死亡的主因。由死亡植株的根系状况可以推断,栽植时窝根造成根系死亡以致形成了杉木的整株死亡,窝根才是杉木死亡的主因。


1 窝根栽植苗木根系呈“L”形,根冠比严重失衡

2 窝根部位以下先死亡

A

B

C

D

E

 

23.5

22.5

30

39

24.3

139.3

 

35.3

29.3

32.5

36.5

36.8

170.4

 

38

32.5

27.8

39.5

34

171.8

 

31.3

37

31.8

45.3

37

182.4

 

28.8

30.5

26.3

32.8

31.5

149.9

 

 

2不同处理新梢高度试验数据        单位:cm

 

 


 

3 频死杉木(高度1.5米)

 

1 材料和方法

为探究杉木窝根、剪根对生长及成活的影响,笔者于1991年在张溪区林业站泉水塔林场采用拉丁方设计进行对比栽培试验。该试验地地貌为丘陵,基岩为砂岩,海拔高110m,土壤为黄棕壤,质地中,坡度20°,坡向东北,土层厚度70cm。采用全垦整地,深度20-30cm。挖穴4440cm。株行距1.5×1.7m。35日栽植,104日测定新梢生长量(见表1)。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1.1试验材料

采用地径0.55cm,苗高27-29cm,根长22-28cm的同一块苗圃地杉木Ⅰ级苗做试材。

1.1.2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采用5×5拉丁方设计。处理为:

A:轻度窝根  (窝根1/4 长度3-6cm

B:中度窝根  (窝根2/4 ,长度10-12cm

C:重度窝根  (窝根3/4 长度16-18cm

D:轻度剪根  (剪去主根1/4 ,长3-6cm

ECK                     (对照)

 

1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案       单位:cm

区组Ⅰ

区组Ⅱ

区组Ⅲ

区组Ⅳ

区组Ⅴ

C30.0

E24.3

B22.5

D39.0

A23.5

A35.3

D36.5

E36.8

C32.5

B29.3

D39.5

B32.5

C27.8

A38.0

E34.0

E37.0

C31.8

A31.3

B37.0

D45.3

B30.5

A28.8

D32.8

E31.5

C26.3

172.3

∑153.9

151.2

178

158.4

1.2 方差分析

 

3方差分析表

变异

离差平

方和

均方

均方比

Fa

4

248.3144

62.0786

F=64.095/8.396

F0.05

4

110.8824

27.7206

 =7.6343

=3.26

处理

4

256.3784

64.0946

 

 

剩余

12

100.7472

8.3956

 

 

总和

24

716.3224

 

 

 

 

计算,得F=7.6343Fa=3.26

因此,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

 

1.3 q检验

 

 

4不同处理对杉木当年新梢生长的差异比较

处理

平均值

- 29.68

- 30.36

- 31.38

- 32.72

D

38.62

8.94**

8.26**

7.24**

5.90*

E

32.72

3.04

2.36

1.34

 

A

31.38

1.7

1.02

 

 

B

30.36

0.68

 

 

 

C

29.68

 

 

 

 

 

 

 (5,12)=4.51,

 (5,12)=5.84                  

 = . =4.51×1.23566=5.57

= . =5.84×1.23566=7.22

处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剪根与窝根差异极显著 由表4可见剪根与不同程度窝根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剪根比重度窝根新梢生长量大8.94cm、比中度窝根新梢生长量大8.26cm,比轻度窝根新梢生长量大7.24cm分别高出30.1%27.2%23.1%,说明林业生产中杉木栽植避免窝根及轻度剪根非常重要。

2.2剪根与对照差异显著 由表4可见剪根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剪根比对照新梢生长量大5.9cm,提高了18%。说明杉木栽植前适度对苗木根系进行修剪十分必要。

2.3窝根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由表4可见窝根新梢生长量比对照低,但相差幅度不大,杉木窝根栽植与正常栽植当年新梢生长量相差仅在1.5-3.2cm之间。在未出现苗木死亡之前,无法从地上部分凭肉眼判断是否存在窝根现象,并且苗木频死或死亡后挖开土壤检查腐烂根系时与发生立枯病症状相类似,按常规推断还可能被误解为根系受病虫危害所致,极易忽略窝根处上下根系结构的区别,从而容易掩盖窝根造成植株死亡的真相。

杉木窝根栽植后,由于窝根部位以下根系的死亡,根冠比严重失衡。随着地上部分生长加快,呼吸作用旺盛,蒸腾量越来越大,需要根系吸收更多的水分,当遇到长时间高温干旱的天气时,受伤的根系无法及时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地上地下部分的平衡已无法维持,地上部分随即发生萎焉直至死亡。实际上根系的死亡存在着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窝根部位以下先行死亡,第二阶段是根吸收小于蒸腾需要时地上部分枝叶失去正常功能且无法逆转时再引起窝根以上部位根系死亡或同时死亡,有时还可能出现从根颈部位产生新的萌芽来替代主干。窝根程度越大,根系受伤就越严重,其抵抗高温干旱的能力就越弱。本次试验当年未表现出苗木死亡结果,可能是当年未出现较重的伏、秋旱的原因,估计在今后几年里还会发生窝根苗死亡而产生成活率或保存率的差异。因试验地93年春遭耕牛危害造成干扰,已不能正常体现两年以后窝根对成活率以及保存率的影响,十分遗憾。笔者于干旱年份在其他造林地观察到因窝根造成苗木当年夏秋季大量死亡的现象。也常常见到郁闭前1-4米高杉木死亡查不出原因,待挖开根系后发现根系已先行死亡以及与正常根系结构存在较大差别的现象。由于杉木造林当年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甚至死亡的原因很多,如苗木质量、栽植时根系保湿、栽植松紧度、栽植深度等,窝根造成的危害往往被生产者所忽视。笔者用马尾松苗木做窝根栽植试验跟踪检查无死亡现象。挖开根系观察,窝根处以下根系生长发育正常,证明窝根不会对马尾松造成很大影响。两相比较,说明杉木对窝根十分敏感。杉木窝根是否是由于根呼吸受阻引起腐烂菌大量滋生造成根系死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小结

在实际生产中,部分林农由于对杉木的习性缺乏正确认识或对栽培技术掌握不够常常发   生错误作法,如晴天不加防护或防护不严运输苗木造成苗木失水萎焉,打浆时掺入过量的肥料造成“烧根”,打浆时浓度过大将苗木根系粘接在一起,甚至有将苗木剪去侧枝后再栽植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杉木造林除了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外,还要把好“整地、苗木、栽植”三关,做到“苗正、根舒、深栽、紧实、不反山”。整地要细致,挖穴深度要达到40cm,这样当栽植时苗木根颈部位入土3-5cm左右时不会因打宕深度过浅而造成窝根。苗木栽植经雨水冲刷土壤沉降后其根颈部位仍然在地面以下抑制了杉木萌条的发生,能大大减少除萌抚育用工,有利于集中营养供应“独株”生长。为了提高苗木质量,还要重视选优质种源最好是经选优后种子园的种子,实行就近定向育苗,重施足量的基肥,控制苗量3-5万株/亩,生产出根系发达、顶芽饱满、苗体粗壮、有数盘侧枝、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危害即所谓“菊花头、筷子粗、须根多”的优质壮苗用于造林。因造林成活的关键是苗木从起苗到栽植完成的过程中始终要有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水分,因此要避开大风干燥的天气起苗、运苗或栽植苗木。栽前要对苗木打浆,打浆时最好掺入生根剂,如果在打浆时掺入肥料,要将EC值控制在1.0以下以防止烧根。浆的浓度像浓米汤样即可,苗木根系沾浆拿出后表层蒙上一层均匀的薄泥浆能维持根系水分更长时间。晴天栽植时要将苗木放入竹篮中并于苗上盖一块湿布或装入蛇皮袋中避开强光照射,栽一株拿一株,切忌将苗根置于阳光下暴晒。栽植要紧实,否则苗木根系因不能与土壤密接无法吸收到土壤中的水分致使苗木发生萎焉死亡。栽植时苗稍向山下,即“不反山”,避免苗木生长过程中发生扭兜现象,以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木材品质。在杉木造林过程中,窝根的危害是林农极易忽视的环节,林农为了减少造林成本,往往不经挖穴直接栽植苗木,甚至有用“一锄法”栽植造成严重窝根的现象。杉木这样栽植后,根系从窝根处向下死亡,活的根系大量减少而影响到根系吸收量,也影响到植株地上部分的正常生长,植株抗逆性减弱,当旱季来临,根系吸收满足不了蒸腾呼吸需要时植株发生萎焉直至死亡。杉木虽然属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但主根比须根长数厘米,且主根根尖部位须根少,栽植时这个部位又极易弯曲。剪去过长的主根损失起吸收作用的须根很少,不但不会对根吸收产生大的影响,反而会促进新根生长,从而增加根量,促进苗木生长。同时剪根后根系变短,栽植时更容易使根系顺畅避免窝根。因此在杉木造林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挖穴质量和规格,另一方面栽植前还应对杉木根系进行轻度修剪,截去过长的主根(如侧根过长,也可适度短截),并且栽植时进行提苗使根系舒展。当然实际操作中也应注意剪根量不能过度,以免造成苗木上下比例失调,降低造林成活率。试验证明,杉木栽植时适度修剪过长的主根对新梢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梢生长量比对照显著提高,是一项提高造林质量,加快幼林生长速度的重要技术措施。该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值得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本试验得到原张溪区泉水塔林场郑国根场长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