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盒子播放电脑视频:“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渡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9:58

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渡的研究

东铁营二中

刘寒芝

摘要:

中学生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包括情景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回扣目标、达标测验等,而每个环节中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因此,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常常需要用过渡语,使各部分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紧密逻辑性的整体。因此教学过渡环节有时起到启下承上的作用,有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又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等;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教学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渡方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教学环节以及知识点的不同,应对教学过渡有不同的要求,最终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自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直至熟练使用地理学习方法,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主体性     教学过渡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校改变原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提出了“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在实施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过渡环节的设计、落实的不太到位,导致课堂环节不紧凑、不流畅,知识结构比较分散,致使学生不得不跳跃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过渡环节是一节课贯穿始终的线索,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我根据学校提出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其他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适合我校地理主体性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自读课本、完成基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对有困难的问题、探究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展示交流(把本组的收获、心得或体会贡献出来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交流)----回扣目标(教师点拨)----达标测验。从这个教学模式流程图可以看出,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但是如果没有教学环节或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则不能成为一节完整的、流畅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阻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也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必须用事先精心推敲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等去把各环节、各知识点连贯起来,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井然有序。

一、“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中的教学过渡

教学过程就是处理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由若干个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是密切联系的,往往是由一个知识点引出另一个知识点,或者推出另一个知识点,又或者由若干个知识点相结合共同分析归纳出其他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教学过渡环节。

所谓教学过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或由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突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在这些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会使一节课很流畅的进行下来,否则,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时学生会感觉很突然,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不连贯性。我们知道,学生掌握知识是由部分到整体,又由整体到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而过渡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认知过程,或给学生以启迪,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促进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过渡,表现为出教学内容处理的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二、“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中教学过渡的作用

教学过渡是“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语是教学语言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在主体性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细心地揣摩所教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以便恰当的使用过渡语,以此来引入新课或让教学内容的每个部分都衔接的自然顺畅。

(一)教学过渡能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过渡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更能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中国的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一节中,在学生自主学习完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后,我使用了这样的过渡语“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对我国气候以及大河流向有何影响?由××组的同学进行讲解”这样既承下启下的过渡到新一个知识点,又这两个知识点有着更深一步的联系,使教学内容逐步深入下去,也使学生对这个组同学的讲解充满期待。

(二)教学过渡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教学过渡语是教师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为着手点,在确定能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归纳、提炼语言,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如果过渡得恰当、合理,则使课堂教学环节严谨、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如果过渡处理的不当,则使人感到头绪万千,却理不清思路,使各个知识点支离破碎,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更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在七年级下册《中国地方文化特色》一节的学习中,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如果不理清各类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费劲,在这里我用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文化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别寻找其本质,并分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几个组的同学分别从‘衣、食、住、行’中的一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不仅从自己组也从其他组的讲解中理解“各地文化特色、衣食住行特色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那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使本节课的学习比较清晰、自然。

(三)教学过渡有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一节课的内容都会不同,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会有学习的差异,因此对于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往往需要教师画龙点睛的过渡,尽可能地化解难点,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八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学习中,在学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本概况后,学生们对当地的贫穷落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本节课到此为止,学生则不能完整的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也不能达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德育的培养。于是,接着学生的话题,我话语一转,问道“难道这里只有贫穷吗?它实际上还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学生感到很好奇,急于发现其中的原因,在进行深入讨论后,他们会探究出合理的答案,使本节课的教学深入了进去。

三、“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中教学过渡的方式

在主体式课堂教学模式中,不论是在教学环节之间还是在知识点之间,教师们平时都已经在自觉不自觉中设计、运用各种形式的过渡。课堂教学的过渡可以由引入新课到自主学习、由自主学习到合作交流、再由合作交流到展示汇报、甚至由展示汇报到回扣目标等几个方面,每两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可能会用到不同的方式,起到不同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或教学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则更能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及逻辑性。如果能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渡,并始终把它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

(一)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方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新课属于特殊的教学过渡环节。主体性课堂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一节课的情景引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我在引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时,从老家在长江沿岸的同学入手,“你的老家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岸边,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大家七嘴八舌的谈了自己对长江的了解,“你还想知道长江的哪些知识?本节课的学习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样很自然的就引入到新课中来,也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基础知识。

2.打擂式或竞赛式

“打擂式或竞赛式”的教学过渡,既能激发各组之间的参与、竞争意识,又能增加本组的凝聚力。这种方式多用于自主学习以后各小组在即将进行展示、汇报时,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经过自学、交流的环节,而且每个小组的力量均衡、相当,谁都不会示弱,这时用激励性的挑战性的过渡语言会激起学生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自主学习行政区域的划分并充分交流后,为了能让同学们尽快的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相关知识,我提出“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到教学图前指图介绍34个省级行政单位,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先认识它们、简单的了解它们……”这样一来,每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到前面展示,恐怕落在后面,效果非常好。

(二)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方式

1.问题串联式:

“问题串联式”在主体性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交流的过程都需要在问题串的引领下把每一个知识点贯穿起来,用问题把一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思路顺畅、逻辑性强以及环节紧凑的优点。比如,学习七年级下册《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我精心设计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问题,在学习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后就要分析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这之间我是这样处理的:“为什么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想一想水资源丰缺状况的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何相似之处?”这样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学生会感觉很顺畅,也使知识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融为一体。这样一节课下来,给人紧迫感,但是又很连贯,一节课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2.总结归纳式:

“总结归纳式”的过渡方式恰恰能较好的常用于一个知识点结束到下个知识点开始的环节,是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精简、归纳、总结、梳理,以引出下一环节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明确。这样的过渡常常会起到承上启下、水到渠成的作用。在七年级上册《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节的学习中,在学习了我国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后,就要学习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如果不用过渡或过渡不当,会显得很突兀,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把学习方法迁移过来,于是我采用了这样的过渡:“谁能把我国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给大家归纳出来?谁能说一说我们在分析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时用了哪些方法?”在学生归纳总结后,又说“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也来分析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吗?”这样,及归纳总结了前面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又引入了新的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很流畅,前后关联比较密切,也很愿意用刚刚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课堂过渡在主体性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过渡方式的使用也不是单一的,往往一节课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过渡方式,使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的内容连贯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严密、清晰的知识体系。

四、“初中地理主体性课堂”中教学过渡的要求

教学过渡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主体性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环节、知识点形成自然过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知识点的处理、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预先设计、制定教学过渡的方式、出现的时机、过渡时间的长短、可能达到的效果等。

2.在教学过渡时要脉络清晰,以便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

3.在课堂教学中,当进行教学过渡时,教师的语言要简化、明确,有针对性,以便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能够灵活、快速的将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机制灵活的处理课堂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准确的进行过渡,调整课堂的进度,使课堂各个环节紧密连接,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进行建构,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有利。

 

 

 

 

 

参考文献:

①高长梅  苟萍                  《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与指导》     专著 2006年

②许爱红,刘延梅,刘吉林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解读杜朗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杂志 《当代教育科学》         2005年

③“中美合作学习”内部学习资料  《课堂讨论教学指南》《合作学习指南》 2005年

④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           《创建自主创新课堂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阶段总结》                         

《教师科研有问必答》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