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尼姑在综合:教师的创新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1:46
教师的创新精神

 读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走进最理想的教育》,受益匪浅,深感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就自己的学习心得谈点看法。

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师表,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尤其是如此。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师资先行。21世纪的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促进真正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方法,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而是在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人,塑造心灵,变革精神世界。因此,一位优秀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应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岂不成?quot;天桥的把式",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不能想象,“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激动,从而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观,以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是一句空话。我们教师一定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去,要有接受时代挑战和与进俱进的勇气。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何其的重要。笔者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必须要打破“教师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试问: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积极地探究,你教师的一切劳动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吗?肯定不能。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富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不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定论,是一种思维结果,它不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书本知识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必须是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前者是指教师的创新,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后者是指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发展、开花结果。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破"一张考卷论高低"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破"自我封闭"的小国寡民教育观,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作为教师,一定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从而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地应该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