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直播地址:创新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49:56
创新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 陶小莫 绘

  核心提示:

  □今年秋季学期,南京市第一中学开设“崇文班”,进行课程创新,请大学教授给高中生做导师,探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和南京一中一样,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地均出台政策,在高中阶段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中与大学怎样有效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什么?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南开大学校长、“崇文班”名誉班主任饶子和院士,新中国首位教育心理学博士林崇德教授,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饶子和院士很忙,身为南开大学校长,他有太多的行政事务需要处理,把南开建成中国的斯坦福是他的梦想。但是,当饶子和接到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尤小平的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邀请,就是担任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班”名誉班主任。

  今年秋季招生的首届“崇文班”是南京市首个参与中学教学改革的试点班,旨在探索中学与大学的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崇文班’学生将由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师大等院士级的一流科学家主导制定培养计划,一批优秀的大学教授、专家将参与到中学的教育教学中来。”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介绍。

  院士、教授指导,改革课程设置,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南京一中“崇文班”甫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实,在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不少学校和地方的共识。2008年上海中学率先在上海高中开出“创新班”。同年,北京市“翱翔计划”启动。今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启动,天津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陕西省“春笋计划”纷纷出台。高校与高中联手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然而中学和大学到底该如何衔接、如何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学能做什么?“崇文班”的探索又一次触动了教育的神经。

  创新与高考,保持平常心探索

  为什么高校各方面条件好了,却仍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中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准备。中学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崇文班”设立的初衷是探索在中学阶段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也正是这一点,打动了饶子和。“为什么高校各方面条件好了,却仍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中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准备。中学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饶子和说。

  饶子和有一种观点: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实是一种重要而又必要的“补救”措施,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地发挥才智。正是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的想法,饶子和希望通过“崇文班”的探索,回答钱老之问。

  “班级导师制”是“崇文班”的一大特色。“崇文班”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导师”,除了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这样的院士、教授,学校还会从本校教师及学生家长中选出“成长导师”。由导师帮助学生设计3年的成长及学习目标,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周德霞得知女儿能进入“崇文班”的时候,又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孩子能进入这样的一个班级;担忧的是,作为试点,女儿是不是在当“小白鼠”?

  在第一次班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的疑问,饶子和告诉大家,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它的合理性,所以“崇文班”虽然是一种改革,但同样也会面临高考升学率的压力。虽然目前高考仍然是检验“崇文班”成功与否的标准,但对高考还是要有平常心。

  饶子和说,他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圆梦,他会与大家一起努力,在接受高考检验的前提下,培养出体魄健壮、品质优良、学习优异、高素质的学生。

  培养这样的高素质的学生,除了要创新办学理念,更重要的要改革课程设置。崇文班在教授高考课程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压缩了教学时间。节省下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修综合拓展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选修大学课程,部分拔尖学生还将有机会进入高校实验室,跟随大学教授做科研。

  中秋赏月、观察木星、练习书法、学习功夫扇、利用节假日作市场调研……开学两个多月来,“崇文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正积极为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供平台。

  中学与大学,用良好习惯对接

  学生考入大学后,还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过程,能不能在中学就解决?或者能不能让这种角色转换不那么激烈?

  

  身为高校校长和重点高中的名誉班主任,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中学与大学如何对接,饶子和有了更深的思考。

  “大学要和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展开合作。”饶子和说。饶子和非常尊重中学的校长,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亲自拜访全国300所重点中学,与名校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的合作关系。

  中学与大学对接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了解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中学生。大学希望中学培养知识全面、扎实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

  “如果中学的学习,只限于高考科目的学习,就比较糟糕。”谈起有些中学的应试教育,饶子和认为,中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影响。“现在有些中学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考入大学后,还需要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过程,能不能在中学就解决?或者能不能让这种角色转换不那么激烈?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习效率也不可忽略。”饶子和说。

  通过加课补课,培养出会考试的“高分”学生,也不是尤小平所希望的。也正是这一点,让尤小平把“崇文班”定位于:在稳定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此,“崇文班”专门设置了综合拓展课程,学生可以选修具有南京一中特色的“崇文课程”,全面发挥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也可以在大学听讲座,每学期3天,菜单式自选听课1天,集中听课1天,到图书馆完成大学教师作业1天。同时,“崇文班”学生还要修研究型课程和活动课程,从多方面发挥自己潜能。

  课堂与课外,打好基础再拔尖

  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通识教育,大学除了课堂授课外,课外学习、同学间交流不容忽视。而这些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也可以在中学营造。

  

  饶子和在牛津大学呆了不少时间,回国后在清华任教,后来又来到南开,对高等教育规律稔熟于心。南京一中请饶子和担任“崇文班”的班主任,也是希望能将大学教育教学的理念前移至高中,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

  大学是什么样的?怎样适应大学的学习?名校怎么培养创新人才?这也是“崇文班”学生好奇的地方。

  “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通识教育。本科基础要宽,学生要有一定的自由度。”饶子和说。也正因为清楚高校对“宽基础”学生的青睐,“崇文班”专门设计了“综合拓展课程”板块,开发研究具有南京一中特色的“崇文课程”,即文明课程、文化课程、文艺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拓展课程多了,会不会挤压核心课程,本末倒置?和大学的“通识教育”对接的同时,怎样兼顾中学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崇文班”在设置“核心基础课程”时,对各学科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并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既能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也能节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饶子和很欣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书院制。学校的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体系,设施完备,是一个小社会,学校通过以某书院为中心的形式,营造学生交流和学科交融的环境。

  “崇文班”也考虑到了学生交流的重要。在正研制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研究性学习以小组形式开展,就是为了让同一兴趣的学生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习。

  高校的特点,决定了除课堂授课外,课外学习占了相当大的部分。饶子和认为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以高校为例,如果高校培养学生,仅仅只考虑课程、课堂、考试是不够的,否则完全可以通过函授的方式解决。清华之所以是清华,南开之所以是南开,在于读书的氛围、整个的环境。学生可以闻到、听到、感觉到大学的氛围。”饶子和说。

  “崇文班”显然将这个过程前移了。从课程设置上看,专门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采用自主设计、自我管理的方式。活动课程则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建立相应的活动基地,拓展教学空间。而由高校教授、专家担任学生“成长导师”,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和一流的教授、专家面对面,无疑帮助学生站上了更开阔的平台,学生也从高校教授那里,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崇文班”设立的初衷之一,是培养创新后备人才。谈到创新,不少学生都想到了诺贝尔奖,现在国际上公认的创新性主要指标也是诺贝尔奖。不过学生们更多的疑问是:为什么我们中小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无数,比欧美国家学生强。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反而没了后劲,拿不了奖,也出不了新?

  “曾有一个学生问我何时能得诺贝尔奖,我说‘当你想要的时候它可能反而会离你远去,但当你不在意的时候也许会获得。’”在班会上,饶子和这样告诉大家。这段话也让“崇文班”学生周锐记忆犹新:“创新精神不可能骤得,它是循序渐进中培养所得。”

  “国外名校的学生也不是都好,是淘汰式的,但冒出的好学生就是好。”谈起国外名校培养的拔尖人才,饶子和介绍,牛津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筛选考试极其严格,有大约10%的淘汰率,每次考试被学生俗称“鬼门关”。但是通过一、二年级的筛选之后,大学的三、四年级,就是学生个性自由发挥的阶段,学校鼓励学生“向前跑”。

  不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饶子和认为不能盲目“崇洋”。“在培养一流人才方面,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再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我们从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是有可能的。”饶子和说。

  ■本报记者 张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