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映月直播: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75——元朝末年天完、周、宋、汉、夏等农民政权及领袖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8:03
hubao.an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75——元朝末年天完、周、宋、汉、夏等农民政权及领袖简介

天完(1351年—1360年),

元末农民起义的政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寿辉与邹普胜、彭莹玉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起事,部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以“弥勒佛下生”等口号发动群众。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据此建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以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邹普胜为太师,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六部,有丁普郎、杨普雄、项普略、况普天、欧普祥、陈普文、赵普胜、傅友德等悍将。治平三年底,蕲水失陷,彭莹玉战死,治平五年(1355年),重新取得江西、湖南,迁都汉阳(今武汉汉阳),改年号为太平。太平二年(1357年),陈友谅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天定二年(1360年六月十六,汉王陈友谅邀请徐寿辉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采石五通庙拜神,叫壮士拿铁挝击碎徐寿辉的头,天完灭亡。

年号

  • 治平(1351年十月—1355年十二月)
  • 太平(1356年正月—1358年七月)
  • 天启(1358年八月—1359年三月)
  • 天定(1359年四月—1360年闰五月)
  • 徐寿辉(?-1360),元末罗田(今属湖北)人,号称罗田第一美男子,一名真一,又作真逸,出身布贩。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与打铁的邹普胜和和尚彭莹玉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事,号称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为都,称帝建国号天完,把天完上面两个去掉,则为大元,意思要把元朝给压制住,年号治平。天完建立后,以「摧富益贫」、「弥勒佛下生」等口号招集民众,人数迅速扩大,他的士兵一上战场先念经,搞得元军以为遇到和尚军队了,其手下还有四员大将。次年,攻入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后被元军击败,逃入黄梅山中。十五年,出兵攻湖广、江西等地。以后迁都汉阳。二十年,他被陈友谅杀死,天完亡。

    徐寿辉-列传

      徐寿辉在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位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震撼大半个中国,最终导致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徐寿辉是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今天堂九资河)人,原是贩卖土布的小商贩,他身格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大别山北面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直打到大别山脚下的光山县。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徐寿辉,见时机已到,便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亦又称“香军”。

     

      徐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圻州(今圻春)和黄州,并在水陆要冲之地圻水(今浠水)建都,国号“天完”(“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定年号为“治平”,设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刻、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徐亦在圻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师太殿上称皇帝即位。

      

    徐创建政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徐以现今黄冈市为中心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湖南挺进。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余无所扰,因而深得人心,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政权的重要领导者人彭莹玉战死,国都圻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紧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第三年春天,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压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并于汉阳县城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随后,徐又派人到罗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筑紫云台,还在山之最高处立一“无敌碑”,以夸示其功绩。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后,自汉阳逃往黄州,被陈友谅所捕杀。陈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至正十九年(1359)徐寿辉又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年号为天定。此时陈友谅已掌管着军政大权,便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并暗心将徐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诱骗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自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不久亦被朱元璋击败。

      

    徐寿辉创建天完政权,尽管前后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对后来朱元璋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ion=edit">张周

  • 张士诚

     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西南白驹)人,小名九四,出身盐贩,汉族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他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此后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二十三年,派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自称吴王。二十七年,平江被朱元璋军攻破,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被朱元璋俘虏后,自缢而死。

     

    东台白驹场人(后东台析出大丰县,今属大丰县大龙乡张家墩),生于1321年,盐贩出身。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于是伙同其他17个盐民揭竿起义,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先攻下盐城、泰州、高邮等地,自封诚王,国号大周,年号文佑;后又攻下平江(今苏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为吴王。4年后被朱元璋打败,其被俘,后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张士诚小名九四,出身为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与盐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1354年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1355年张士诚继续向南发展,攻入平江路(今苏州市)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之后张士诚自称吴王,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但是之后张士诚的势力并没有继续扩大。

      1363年,张士诚派吕珍攻打安丰的红巾军,并且杀害红巾军的刘福通;但是张士诚也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在朱元璋讨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于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张士诚被俘,之后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

     

     

      目前苏州市斜塘镇有张士诚墓

     

    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颇得当地老百姓欢心。从人品上讲,张士诚为人是元末群雄中数一数二的“好人”,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但乱世大伪,既然他没有杀妻灭子的“气魄”,根本就熬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

      由于张氏兄弟向寿州附近诸富人家卖盐期间多受凌侮,不少大户还欠钱不给,加上盐场一个保安(弓手)丘义没事就辱骂张士诚,惹得张氏兄弟杀心顿起。恰值当时天下已乱,于是他们便于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天,忽然起事。加上张士诚和他三个弟弟,以及一个名叫李伯升的好汉,当时一伙人一共才十八位,起事时,他们并无远大理想,只是杀人泄愤而已。就这十来号人,先冲进盐场保安室把弓手丘义乱刀剁死,然后遍灭周围诸富家,放火烧掉不少大宅院。由于当时盐场工厂生活极其艰辛,苦大仇深,见有人带头挑事,纷纷报名加入,共推张士诚为主,百多人聚集一起,一下子就“攻克”了泰州。接着,他又破兴化,占领重镇高邮。胜利如此容易,张士诚便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开始过称王称帝的瘾。

      转年,张士诚树大招风,大元朝的丞相脱脱亲自率百万大军来攻,把高邮团团围住,当时的张士诚,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铁定了心攻下高邮后要尽屠当地兵民,以在江南树威示警。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至于那“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终能逃出生天,率一股人马逃出高邮当流寇去也。

      在天下大乱的“革命”形势下,张士诚很快东山再起,并迅速占领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平江两个重镇。平江即苏州,粮仓,衣仓,钱仓,真正的大富之地。而后,张士诚势力发展极为迅速,湖州、杭州、诸全(诸暨),绍兴、宜兴、常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泗州以及朱皇帝的老家濠州,全部被其所占领。刘福通如此勇武之人,也被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包围于安丰(寿县),出战时被杀。如果朱元璋不来救,连小明王韩林儿也会被张士诚军队活捉。

      

    江南群雄,分为两大派系,即刘福通和徐寿辉的红军系,以及张士诚、方国珍的非红军系。红军系又分东西两派,东派名义上以“小明王”韩林儿为其主,实由刘福通掌握,郭子兴、朱元璋这一支其实就是东派红军系,在淮水流域四处闯荡。西派红军包括徐寿辉、陈友谅以及日后割据四川的明玉珍,他们的活动地点主要是汉水流域。“红军”之间,平时互相争得你死我活,所以,张士诚打刘福通(又是从开封被赶跑出来的败寇),可称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且,张士诚和元朝的关系也很好玩,起事当年他就受朝廷“招安”,还弄了个官做。但当元廷要他出兵去打濠州等地红巾军时,老张怕吃亏,推托不去,而是径直占了高邮当起自封的王爷来。脱脱丞相大军百万来攻,张士诚差点就被抓住碎刀凌迟。时来运转后,他改平江为隆平郡,开弘文馆,招贤纳士,提前干起“贤德”帝王的营生。后来受苗军杨完者部的打击和朱元璋的挤兑,老张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木儿的“劝告”,再次投降元朝,当起大元的“太尉”来。扯虎皮做大旗,老张在几年间据地两千余里,北逾江淮,西至濠泗,东达至海,南连江浙,俨然江南一国。再往后,张士诚要当真王爷,元朝不答应,老张就自立为“吴王”,和元朝基本闹翻,连粮食也不往大都运送了。

      朱元璋、张士诚二人的冲突,源于至元十六年(1356年)。本来降附朱元璋的“黄包军”(不是拉黄包车的,而是这些人以黄帕包头)头目陈保二忽然倒戈,逮捕朱元璋派来的将领,向张士诚投降。当时老朱正忙于西线作战,起先还不敢与张士诚闹翻,派人送信一封,以“隗嚣称雄”的字眼奉承张士诚,希望两家“毋生边衅”。张士诚左右不少文人,他自己也读书,深恨朱元璋信中以“隗嚣”比拟自己,如此,朱元璋就是“汉光武”刘秀了。就因这几句话,张士诚把老朱的来使扣压,不肯讲和。

      于是,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进攻常州,张士诚派弟弟张九六来援。徐达设伏,活捉了张九六,“(张)士诚陷郡县,(张)九六力为多,既被擒,(张)士诚气沮。”不久,华云龙等将又在旧馆大败张士诚另外一个弟弟张士信。连败之下,张士诚与朱元璋书信,表示愿意送黄金五百两,白银三百斤以及粮食二十万石,双方讲和。老朱得理不饶人,复信历数其罪,要对方放人让他。结果,和议不了了之。

      围了数日,朱元璋军队终于又夺回常州。徐达善战,又顺利攻克常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张二次受元朝“招安”。

      

     冤家易结不易解。1358年春,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安俞通海、桑世荣等人大张旗鼓去“讨伐”张士诚,并派出邓愈、李文忠胡大海等人从徽州显岭关攻取了张士诚的建德路。张士诚大恼,复遣兵反攻常州、常熟,均失败而归。

      东边损失西边补,这年秋天,张士诚以计杀掉元朝的苗军元帅杨完者。杨完者一部苗军乃元政府为了平息江南叛乱从湖广召来的少数民族部队。这部苗军烧杀抢掠,备极惨毒。在所有江南一带打仗的军队中,“天完”政权纪律最好,其下依次是刘福通红巾军、张士诚军、朱元璋军、元朝政府军、陈友谅军,最差的就是杨完者的“苗军”。所以元朝江南行省的达识帖木儿才与张士诚暗中约定联手做掉这个骄横滥杀的“苗帅”。

      张士诚杀杨完者,不仅是为民除害,为元除害,也是为朱元璋除害。杀掉杨完者,张士诚很快占据杭州和嘉兴两处要地,益无所惮,再不把元朝的官员达识帖木儿放在眼里。

      张士诚正在兴头上,派兵攻常州,被汤和击败,顺便又丢了宜兴。朱元璋手下水帅大将廖永安乘胜入太湖,深入追击,反而被张士诚大将吕珍候个正着,生俘了廖永安。朱元璋想以俘获的三千张士诚兵将换廖永安一个人,张士诚不答应,他提出要以廖永安换自己弟弟张九六(张士德),朱元璋又不答应。害怕张九六乘间逃出为其兄平添羽翼,老朱先下手宰了张九六。

      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胡大海、李文忠又攻下老张的重镇诸暨州。张士诚遣将攻江阴,被守将吴良打得大败而去。“(朱元璋)得江阴则(张)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州)、焦(州)。自是侵轶路绝。”

      

    数败之下,张士诚不甘心,1359年秋天,他仍旧派人攻常州,又败;1360年派兵侵诸全,杀守将;又派大将吕珍入长兴,也败。1361年,朱元璋遣胡大海进攻绍兴,不克而还。同年冬天,张士诚大将李伯升率精兵十余万进攻长兴,水陆并进,先胜后败,最终遭朱元璋守将耿炳文常遇春内外夹击,狼狈而去。

      否极也有小泰来。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守金华的朱元璋大将胡大海被属将蒋英、刘震杀掉。蒋刘二人本是苗帅杨完者部下,张士诚杀杨完者,二人向朱元璋投降。胡大海喜二人骁勇,置于麾下,待之不疑。二人日久思变,约定几个苗将,准备起事。他们邀胡大海到金华八咏楼观射弩。老胡很高兴,如约而来,想视察将士操弩演兵。还未下马,蒋英袖中突出铁锤,把胡大海脑袋击碎,然后,又杀胡大海儿子胡关住及金华数位文武官员。起事后,几个人心中也害怕,忙派人向张士诚投降,大掠金华而去。

      

    趁乱,张士诚派其弟张大信和大将吕珍率十万兵马包围诸全。结果,守将谢再兴与朱元璋外甥朱文忠设计使吕珍分兵,又以炮铳等火器相攻,以少胜多,打得张士信仓皇逃走。

      1363年,气急败坏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集十万大兵进围安丰,杀掉了红巾军“革命领袖”刘福通。老刘辛苦数年,为老朱除残去秽。张士诚杀刘福通,其实也是为朱皇帝做事前的“驱除”工作。由于名义上的“共主”韩林儿从安丰跑到滁州被吕珍追打,老朱不得不救,亲率徐达、常遇春移大军而来,终于击走吕珍。当是时也,险过剃头,如果西面的陈友谅倾国顺流直下建康,老朱玩完矣。

      

    朱元璋正擦冷汗,忽然传来一个大坏消息:诸全守将谢再兴(朱元璋亲侄朱文正的岳父)叛降于张士诚。

      谢再兴之叛,缘自老朱待人太苛:老谢为了赚钱,暗中不时派军士私携银两往张士诚所占据的杭州买东西,带回来低买高卖。朱元璋怒,严责谢再兴,并下令召他回金陵,以他将替代其职务。此外,谢再兴二女儿在建康,老朱不打招呼,擅自将她许配给大将徐达,有如分配军需品,也惹得老谢恼怒。(日后谢再兴女婿朱文正不明不白而死,也可能是朱元璋恨和尚憎及袈裟而致)。谢再兴深知老朱杀人不眨眼,惶惧之下,杀掉知州栾凤,率诸全守军赴绍兴向张士诚投降,不久便率更改服色的“吴”军攻击东阳。幸亏李文忠闻乱后从严州急驰赶到,诸全方面才没出大漏子。

      

    这时,老朱正在前线指挥军队与陈友谅干仗,无暇东顾。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秋,张士诚逼元朝江浙行省长官达识帖木儿自杀(前一年九月他已经自称“吴王”),基本上独立,不过年号仍用元朝的“至正”。

      江浙富庶地,竟成温柔乡。苏杭的张士诚部伍很快就从上至下腐化得一塌糊涂。方圆两千余里,甲士数十万,又据天下富庶胜地,老张不得不感觉良好。特别是其弟张九六(士德)在时,已经延致了不少著名文士,诸如高启杨基陈基、张羽、杨维桢等人,终夕饮乐于幕府之中,唱和往来。张士诚和张士信也一样,喜欢招延宾客,又向这些文人墨客们大赠舆马、居室、文房精品,远近潦倒的文人雅士,一时争相趋之。

      

    张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其实是个见好就收的厚道人。“(张士诚)既据有吴中,吴(地)承平久,户口殷盛,渐骄纵,怠于政事。”其弟张士信和其女婿潘元绍特别喜欢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溢。日夜歌舞自娱”。

      穷人乍富,也不是多么反常。可怕的是,张士诚手下军将也腐化至极,“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将帅)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鞠,皆不以军务为意。及至丧师失地还,(张)士诚概置不问,已而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相比之下,老朱兢兢业业,朝夕不寐,逮谁杀谁,从严治军,连他自己都说:“我无一事不经心,尚被人欺。张九四(士诚)终岁不出门理事,岂有不败者乎!”

      从前陈友谅要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老张不出手。现在,老陈已败亡,张士诚反倒来了精神。1365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春,他派大将李伯升与朱元璋叛将谢再兴一起,率马步舟师二十余万,跨逾浦江,包围诸全之新城,造庐室,建仓库,预置州县官属,大作持久必拔之计。结果,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与大将朱亮祖等人以少胜多,把东吴军杀得丢盔卸甲,李伯升等人仅以身免。

      朱元璋指挥若定,麾兵又克泰州,数月后又击下张士诚的发家之地高邮。

      1366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徐达与常遇春会师攻淮安,克兴化,“淮地皆平”。五月份,又攻下于老朱来讲最有象征意义的“龙兴之地”濠州老家。

      老朱亲自至濠州,“省陵墓,宴父老”。宴父老是真,省陵墓吗,纯属瞎掰。他一家皆葬乱坟岗,席烂土浅,“龙凤”之尸早已被野狗吞食,哪里还找得到。

      

    大好形式下,朱元璋集团内部仍不少人高估张士诚势力,文臣之首的李善长就表示:“(张士诚)其势虽屡屈,而兵力未衰,土沃民富,多多积蓄,恐难猝拔。”

      武将徐达深谙主子意图,进言曰:“张氏骄横,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时也,其所任骄将如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惟拥兵将为富贵之娱耳。居中用事者,迂阔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率精锐之师,声罪致讨,三吴可计日而定!”

      老朱大喜,立命徐达出师。

      

    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老朱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有如此伟大战略家,不胜也难。

      二将依计,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别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叛将谢再兴之弟)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如此,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苏州)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

      平江城坚,一直打了十个月,才最终攻克。

      在派军出发打张士诚的同时,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迎接”小明王,行于瓜州时,廖永忠入舱把韩林儿一刀砍死。然后把船凿沉,施施然回来复命。从此以后,朱元璋再也用不着打“龙凤”年号。杀韩林儿之事,当时后世不少人皆认定是朱元璋指使,但也有历史研究者认为此举实是廖永忠多事,丑表功媚主。朱元璋大可封韩林儿一个王号什么的软禁般养起来,用不着干这么“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小人事体。当时老朱算厚道,没有像司马氏对成济那样“嫁祸”于他,但估计他心中很是鄙薄廖永忠的为人。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太祖吴元年,见围城三月不下,朱元璋也不着急,从建康发来“最高指示”:“将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后军中缓急,将军便宜行之。”

      徐达接书感奋,更加细心和卖命。

      朱元璋见张士诚龟缩平江,志在必得,但也怕攻城死人太多。他原本之意就是围之困之,让老张最终不支出城投降。同时,老朱不断派人送书城内,以钱缪、窦融相比拟,劝老张自动归服。张士诚倔强,不报。

      

    延至七月,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他又是厚道好人,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出城后,望见城左西吴兵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谋,百战良将,挥兵直前,与东吴兵激烈厮杀。同时,他又指挥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路绕出,夹击东吴兵,把张士诚万余扈卫精兵皆挤逼于沙盆潭中,杀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张士诚本人马惊堕水,几乎被淹死。亲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舆扛上,复逃回城中。

      过了十来天,缓过劲来,张士诚咬咬牙,又亲自率兵从胥门突出。出于玩命心理,张士诚军勇锐不可当,打得正面拦击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致良机,本来能突围,站在城头上的张士诚弟弟张士信不知是坏了哪根神经,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兵”,马上鸣金收兵。

      

    张士诚等人愣怔之余,常遇春复振,掉头进击,把东吴兵打得大败,“自是(张)士诚不敢复出”。

      形势危急如此,张士信这个倒霉蛋丝毫不知愁,总是没事人一样大城楼子上张盛宴,遍摆银椅,与亲信左右饮美酒,食佳肴。风度是大将的,计策是无脑的。仆从向他进献一个大水蜜桃,张士信欣赏久之,刚张嘴要吃,忽然城下发巨炮,恰恰打中张士信,这位爷脑袋被击烂,与桃汁一起四溅飞迸。

      兵败弟死,张士诚仍旧很顽强,指挥城中兵民抵抗,杀伤不少西吴兵马。十月间,徐达展开总攻,百道攻城,东吴军终于不支,城陷。

     

     张士诚在府邸中闻城溃,对其妻刘氏说:“我兵败且死,你怎么办?”

      刘氏良德妇人,冷静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言毕,她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纵火焚楼。

      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真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齐云楼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准备上吊自杀。张士诚旧将李伯升受徐达谕指,到处寻找张士诚,刚好发现前主人在半空蹬腿,忙上前解救下来,号哭劝道:“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

      徐达立即押张士诚上船,由水路送往建康。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

      被押送建康中书省后,朱元璋派李善长“劝降”,张士诚大骂,两个人几乎动手。

      张士诚临死前还不知所以亡,对朱元璋说:“天日照尔不照我。”

      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终于上吊自杀。昔日拥强兵占胜利时,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也不失为一大丈夫。

  • ion=edit">魯淮

    末淮北红巾首领,为彭大之子。

     彭早住-生平经历

        1353年(顺帝至正十三年)与芝麻李、赵均用等响应刘福通起义,占领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后,奔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投郭子兴。十四年,彭大与赵均用火并丧身后,他率领其余部,继称鲁淮王。1358年(至正十八年)与赵均用共取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1357-1359年(顺帝至正十七年至十九年)间去世。一说不知所终。

  • ion=edit">永義


    赵均用(?-1359) 元末淮北红巾军领袖。即赵君用,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省萧县,位淮北市东北)人。

    1351年(顺帝至正十一年)从芝麻李、彭大等响应刘福通起义,攻克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次年秋,徐州失守他与彭大转战至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与郭子兴会合,遂继续攻克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位洪泽县西南)、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位固镇县东北)。1356年(顺帝至正十六年)冬,攻克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次年称永义王。后淮安失守,赴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依附于毛贵。未几杀害毛贵,毛贵部将续继祖,自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回师,把他杀死。


    另一说法:

    当年跟朱元璋争过天下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赵均用。当年战败了逃到山夼里的孙家夼,隐姓埋名,跟着姓孙的姓了三世,后来才搬出来,在赵疃扎根落户。

    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领袖郭子兴
    有说赵均用是穷杆子出身,有说赵均用是土匪出身,不管怎么说,能揭竿而起,怎么也是血性汉子

     

  • ion=edit">

  • 韩林儿(?—1366年),中国河北栾城人,元末民变领袖之一。

    生平

    韩祖上历代为白莲教教主。元武宗至大年间,禁绝白莲教,其曾祖父谪徙永年。元末,其父韩山童弥勒佛下生救世为号召,发展实力。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利用贾鲁黄河之机,自称宋徽宗八世孙,与ion=edit&redlink=1">杜遵道刘福通ion=edit&redlink=1">罗文素ion=edit&redlink=1">盛文郁等人召集河工起义,五月在颍州盟誓天地,不料被当地官吏发觉,韩山童被杀。

    其后刘福通召集部众,仍旧发动起义,以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军称红巾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发动三路北伐,十八年(1358年)占领汴梁,并迁都之,但旋即遭到察罕帖木儿等人的反攻,次年(1359年)开封城破,韩林儿逃至ion=edit&redlink=1">安丰

    至正23年(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此后,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为皇帝。至正26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至应天,途中在ion=edit&redlink=1">瓜步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遇难

  • ion=edit">大汉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陈友谅-斩杀湖霸举义旗

    友谅幼慧,能文能武,供职州衙,当名小吏,常郁郁篡改,还乡打鱼。

    某日,两猛风狂不能下湖。友谅与二三知已狂饮于临湖酒楼。酒后吐真言,大淡徐寿辉起兵事全五顾忌,声震屋瓦。

    此时,湖辅张山由四名打手拥护上楼来,闻友谅为“匠贼”叫好,窃喜可以一擒请赏,立命打手捉拿送官。四名打手如鹰似犬。来擒友谅,被友谅打得头破手折,四散而逃。吓煞张山拔腿欲溜,友谅直前。一拳碎其半边脑袋,蹋下楼来,一命呜呼。

    渔民鱼贩欢声雷动,拥戴友谅,像潮水般涌往张家,争相报仇泄恨,他们抢先打开粮仓救饥,马上给被押民女民妇一条生路脱离苦海,抓紧将金银元宝登记造册,收作起兵专款;又火速放一把冲天怒火,将魔窟付之一炬。

    友谅义无反顾,带上五六百名自愿造反青壮,一往直前,有如离弦之箭。奔徐寿辉而去。

    《明史》载:“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佐掌文书、钱粮)。”

    陈友谅-玩鹿失“鹿”无远虑

       

    陈友谅占据了江西湖南和湖北,地广兵多,自恃“老子天下第一”,把个相与“逐鹿”争天下的劲敌朱元璋不放在眼里,急匆匆称帝封妃,造宫享乐,特地在距南昌滕王阁不远的章江门外特旨加速建成鹿囿—座,养上百头名贵驯鹿,不惜御笔赐题“娱鹿山庄”。顾名思义,旨在昭明“欢娱享乐其厚禄(鹿)”者也。故每当汉王友谅来游,必使百鹿身披大红彩缎,颈套各色花环,命百里挑一的妙龄佳丽骑鹿追逐相嬉,其驾驭之妙者,必获汉王厚赏,不下争城夺地之功。时谚有云:“拼死争城夺地,不如骑鹿献戏!”

    物换星移,人各有爱。当朱元璋打败陈友谅,接受其南昌守将胡廷瑞与祝宗归降,心喜天下大势已定,在滕王阁大宴功臣、犒赏三军之时,降将胡廷瑞有心献媚元璋,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大吉,跪进“鹿(禄)在其中”节目,令佳丽在滕王阁下骑鹿追逐,以期元璋之有如友谅,亦能。乐在其中”而乐此不疲。孰知元璋未被胜利冲昏头脑,立命停“演”,环顾左右,意味深长地说:“友谅被淫乐奢靡迷了心窍,只知观丽人逐鹿散心,却放松了与我‘逐鹿中原’的大事,浑浑噩噩,寻欢作乐,焉有不败之理乎?”宴罢,朱元璋下旨拆毁鹿囿,将鹿群驱往西山,还归自然,赢得群臣称贺,万众欢呼。友谅地下有知,当痛其玩鹿失“鹿”之误,叹其贪图享乐而忘乎所以之过吧!

    陈友谅-高卧“金床”有近忧

       

    陈友谅铸大义通宝

    《明史·陈友谅传》:“友谅豪侈,尝造镂金床甚工,宫中器物类是。既亡,江西行省以床进。太祖叹曰:‘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命有司毁之。”

    据云:做了汉王的陈友谅得意非常。急匆匆“衣锦还乡”,在沔阳州城青林山及州南黄蓬山分设行宫。据《沔阳州志》(光绪甲午年仲冬修本)载:“梳洗台在古城东,相传为陈友谅妆台,至今瓦砾间时出金银,大者如瓜子,小者如米粟,每春雨后,或有拾者。”足见行宫的规模之宏大!当其称帝之初,更是迫不及待,忘乎所以,集历代皇帝贪图享乐之大成,别出一格地用黄金雕龙刻凤造成龙床,可惜的是:与其爱妃周氏等,只在这金床上做了不足四年的美哉皇帝梦,何其“短命”!

    陈友谅-外交碰壁乏良策

       

    鄱阳湖之战

    友谅取徐寿辉自立之时,夏王明玉珍在四川切齿而言曰:“(吾)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命以兵塞瞿塘,绝不与通。在与友谅绝交之同时,却遣使与元璋通好。元璋欣欣然还玉珍书曰:“足下处西蜀,予处江左,盖与汉季孙、刘相类。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或,猛将如辽、命,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自后信使往返不绝。只苦了友谅,与西蜀“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友谅与元璋兵戎相见,大战鄱阳前夕,尝遣使相约东吴张士诚夹攻元璋,士诚欲守境坐观其变,当面满口答应使者,背地却按兵不动。

    对此,友谅乏术,坐以待“孤”,“孤掌难鸣”,能不败乎?

    明末清初钱谦益在其所撰《国初群雄事略》里,站在朱明王朝的立场上,历记各支起义军的兴衰成败,“次天完(徐寿辉),次伪汉(陈友谅),次伪夏(明玉珍),志割据也;次东吴(张士诚),次庆元(方国珍),志盗也。”志在“割据”,志在“盗”,不知相联“抗朱”,此大明之所以“易”统也!

    陈友谅-不该忘了“笔杆子”

    为争元末天下,陈友谅决意找朱元璋在鄱阳湖决一死战。于是特造大舰数百艘,高数丈,刷丹漆,分三层,层层有走马棚,下层设板房,有橹数十支:上下人语不相闻,房室俱备,大舰容3000人,小舰容2000人。自以为必胜,载着百官家属与士卒60万,悉数而来。由于大舰(铁)索联,转动不便,怎及元璋船小,人少,操纵灵活,进退自如。初战失利,退泊渚矶(今江西星子具南);两下相持,互观动静。

    残阳如血康郎山

    是时,元璋计上心来,遣使送书友谅:“公乘尾大不掉之舟,与吾徊持。以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何除徐随后,若听吾指挥者,无乃非丈夫乎?唯公次之!”此书极尽奚落之能事,使友谅怒从中生,拘下使者。斩尽战俘,却不知“以牙还牙”,以笔还笔。

    未几,朱元璋又有书来:“昨吾舟对泊渚矶,尝遣使送书。未见捷回,公度量何浅浅哉?江淮英雄,惟吾与公耳。何乃自相吞并。公今战亡弟侄首将:朱元璋亦失义子与大将不少,又何怒焉?公之土地,吾己得之纵力驱残兵。必死城下,不可再得也。设使公侥幸逃还,亦宜却帝号、待真主。不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丈夫谋天下,何有深仇?故不惮再告。”

    友谅得书愈忿,仍不作答(不知是没有“笔杆子”护驾呢,还是忽视了这“笔杆子”的作用?)。直气得五内俱焚,七窍生烟。带着这般心绪上阵,能够心平气和、指挥苦定吗?看来,友谅兵败除了“枪杆子”(大舰之类)的不利因素外,不能不怪还吃了这“笔杆子”的亏呀!

    陈友谅-拒纳忠言遭大败

       

    友谅反元,百战百胜。亲督汉师,东下略:直指太平,一战大城破,太乎守将花云与元璋义子朱文逊败亡。友谅得胜,欲取应天(南京)。消息传来,元璋失色。云降云逃,群臣胆怯。幸得新来谋上刘基临危不惧,献以“如此这般,妙计,忧从中“解”。元璋急召友谅旧交,部将康茂才面授机宜。茂才还营,急就“降书”一纸,重托守门老仆(曾为友谅当差者)连夜悄谒友谅。

    友谅展读来书,便见直言相告:“‘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乎生’。此乃三国周郎之名句,亦不才茂才之心声也!不才所投非主,碌碌无以自立,愿作内应,明晚率部于江东桥近恭迎夜袭,敬待明主!……”友谅大喜,厚待来睫,叮嘱复命,来夜往袭,当以三呼“康公”为记,甚望康公有以助己。

    送走老仆,友谅速召太尉张定边等下达次夜行动计划。定边力谏不可:“吾王与康某之交也早,之交也泛,暌离已久,旧情难续;彼事元璋多年,‘各为其主’,得无诈乎?而况当今之世,敢与吾汉王问鼎、逐鹿者唯元璋一人也,刻正不知‘鹿死谁手’,焉有未败而降者乎?……。”友谅不纳。

    是时,友谅出师小捷,自谓必得,乃于次夜亲统大军往袭,直奔江东桥,连喊三声“康公”,无人出应。友谅猛知中计,早被元璋四面伏兵团团困住,任杀任俘,无异自投罗网,全军顷刻土崩瓦解,片甲无存。友谅落荒,自悔失策,得亏张太尉深谋远虑,备小舟专候,载以逃之天天。

    据考:友谅之败也,始于江东桥中计。设若善纳定边谏言,则“成则为王”历史,自非一定为朱姓莫属!

    陈友谅-元璋祭墓话成败

       

    朱元璋

    元末义军突起,群雄逐鹿。做了吴王的朱元璋不甘雄踞一方,欲取汉王陈友谅地盘,以期江山一统。唯慑于汉王强大,不敢轻易发兵。元璋兴师之前,求术士周颠预卜吉凶。周仰观天象,欣然作答:“天上无陈友谅坐位,彼不过一草寇耳!”此言胜似强心针,大长朱元璋“天助我也”的志气,遂发水军攻陈。船经安庆,无风相送,江水滔滔,实难逆进(汉王处吴王之西)。问周,周曰。行则有风”。朱命军士为纤夫,船动风至,由小渐大,干帆奋发,会战于湖(鄱阳),未几,友谅兵败身亡。(事见朱皇帝御笔亲撰之《周颠仙传诤》)由是可知,如无“天意”壮其胆,朱元璋定会“灭自己的威风。而不敢断然向陈友谅下战书的。

    友谅既亡,葬武昌蛇山。翌年,朱元璋挥兵西向,亲临谅墓致祭,并书“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朱元璋对陈友谅兵败身亡认识还是深刻的,“天定”在其次,“人修”当首因。

    与此同时,朱皇帝特派心腹沈友仁到沔阳州城青林山,将友谅所建“汉王行宫”尽行捣毁,随即在其废墟上大兴土木,造成比“汉王宫”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元妙观”,让老百姓去尊奉玉皇上帝,把陈友谅从他们的心里抹掉,永远不再思念这位故土英豪,这可真是朱皇帝的“一厢情愿”啊!

    陈友谅-哀哉留下遗腹子

       

    史载:大汉皇帝陈友凉只有两个儿子。当其与朱元璋“逐鹿”江淮“会猎”鄱阳湖争成败时,不幸为流矢所中,贯睛及颅阵亡,汉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太尉张定边连夜载友谅尸并护友谅次子理遁还武昌。理嗣位,力图再起。旋被朱元璋以剩勇穷追,兵临城下,理见大势已去,乃出降。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将其送往高丽定居,“平安无事”。

    蔡东藩氏所著《明史通俗演义》鄱阳水战失利,“太子善儿被执”时,还有友谅之妃阉氏者亦遭擒。阉氏国色,为自诩“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纳。阁氏初不肯从,寻思身怀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复仇,遂忍辱屈从。后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长沙,为潭王。潭王梓者,乃陈友谅之遗腹子也。

    梓年渐长,就封长沙,临时辞母,阉氏告以身世,秘嘱毋忘时恨,梓饮泣受命而去。无奈心余力乏,复仇无望,乃纵火焚宫,与爱妃于氏共葬火海。其母闻之,忧愤成疾,未几亦亡。

    对这段史实,据蔡东藩氏考核:“史传谓梓由达定妃所出,达定妃又不著姓氏,想因明代档案,讳莫如深,无从参考,所以含糊过去。”言之凿凿,足可补正史之所忌者。

    陈友谅-死因之说

       

    关于陈友谅之死,见诸《明史·陈友谅传》:“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水战失利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脱)。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挥),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事隔两百余年,明代嘉靖时武定侯郭勋在所著《英烈传》中,却说陈友谅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杀的。白纸黑字印着:“友谅的船,且战且走,未及数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来杀。两船将近,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好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后颅,登时身死。对此一说,时人万历举人、明文学家沈德符所撰《野获编》里说,“郭勋卑劣,侵冒射杀陈友谅之功,为其祖百计设谋,冀达上听,企图封赠世袭。”沈氏仗义执言,难能可贵!

    与此同时,也有人站在郭勋一边,承认其祖上功勋。当时的郎瑛在其《七修类稿》中就是这样写的:“元末僭窃虽多,独陈友谅兵力强大,与我师鄱阳湖之战,相持昼夜,势不两存矣。时,郭英、子兴兄弟侍上侧,进火攻之策。友谅势迫,启窗视师。英望见异常,开弓射之,箭贯其睛及颅而死。至今人知友谅死于流矢,不知郭所发也。”

    陈友谅-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汉城内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引桥南坡下。墓高2.2米,墓基周长12米。陈友谅初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建“汉”政权,自称皇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与朱元璋战时中箭身亡,还葬于武昌黄鹤山(今蛇山)现址,次年朱元璋曾到墓前致祭。1913年湖北省内务司对墓园进行整修时在墓前修筑了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墓两侧还各建有碑亭一座。

    【网络诗词】

    水龙吟-题武昌蛇山脚下陈友谅之墓

    算来堪数英雄,荒阶野鸟谁凭吊?巍巍龟蛇,滔滔汉水,空余夕照。墓草萧萧,车流声里,烟消云渺。将蒌蒿折断,碑文轻触,因何故,无人悼。

     

    遥想沔阳年少,伴西风,仰天长啸。渔家小子,江湖浪迹,胸怀远抱。不畏强权,不苟蝇利,高擎大纛。叹儒生谬论,古今历史,以成败较。

    陈友谅-戏剧文学

       

    【京剧《九江口》

    舒桐《九江口》陈友谅

    范钧宏据同名传统剧自改编。60年代初,中国京剧院首演。剧情为:元末,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北汉皇帝陈友谅与吴王张士诚结为姻亲。陈友谅遣胡兰前往,迎接张仁前来与女儿成婚;约定九月重阳合兵共灭朱元璋。途中,胡兰、张仁被朱元璋擒获。刘伯温用计,劝降胡兰,派大将华云龙冒充张仁,与胡兰返回陈营,将出兵日期改为八月十五。北汉元帅张定边老谋深算,初见“张仁”渐生怀疑。但陈友谅颟顸昏庸,宠爱女婿。张定边无奈,只得回营拷问胡兰。胡兰供出真相,张定边闯宫,要将奸细华云龙抓去审问。陈友谅传胡兰前来对质,但他已畏罪自尽。张定边一片忠心,却得不到陈友谅的信任,只得大闹花堂,在婚礼上将华云龙抓走。陈友谅大怒,派人救回“张仁”,并将张定边帅印追回。八月十五中秋节,陈友谅如约出兵,张定边中途阻拦,未能挽回。陈友谅果然中计,幸亏张定边带领八百护卫军,改扮成渔民模样,埋伏在九江口,奋力勇战,陈友谅才得以逃生。

    【汉剧《江东桥》】

    康茂才原系友谅部将,且与之友。陈友谅兵败,刘基令康伏兵江东桥断友谅归路。友谅效曹公,动之以情,茂才于心不忍,将其放走,做了个关云长第二。

    【京剧《战太平》】

    姚宗儒《战太平》陈友谅

    京剧名剧《战太平》又名《花云带箭》;还名《太平城》。

    该剧故事发生的年代在元末,那也该是一个群雄四起,天下纷争的年代。反元的各路义军各据一方,英雄们各为其主,南征北战,四海厮杀。当时,名将花云辅佐后来的明皇帝朱元璋之侄朱文逊(一作朱文信)驻守太平城。陈友谅攻打太平城,陈军首先攻夺采石矶要隘,花云因兵力不足以敌陈军,主张坚守城池,待陈围城之军兵疲气衰,再出城击之,以少胜多,以逸待劳。无奈朱文逊不纳花云之策,力主花云出城迎战陈军,花云出战,却为陈兵所败。花云再谏朱文逊速速突围,朱文逊却贪恋家眷,再次贻误先机,与花云双双被陈军所擒。朱屈膝陈军反被斩杀,花云誓死不降陈友谅,遂被绑缚法场。法场之上,花云挣断绑绳,夺刀力斩陈兵数名,无奈势单力薄,又中箭伤,终于力竭而无法突出重围,自刎于敌阵之中。

    【金庸笔下陈友谅】

    《倚天屠龙记》中,陈友谅大搞阴谋诡计,他在灵蛇岛欺骗金毛狮王谢逊,在丐帮中拨弄是非,后来又引诱了武当七侠宋远桥的儿子宋青书走上了斜路被陈友谅害死,陈友谅成了一个典型的野心家和阴谋家。

    陈友谅-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

    沔阳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大县,历史上包括今洪湖市,近年改制为仙桃市。这一带水面较多,物产丰富,为鱼米之乡。人民爱吃蒸菜,有"无菜不蒸"的食俗,被称为蒸菜之乡。三蒸即三样蒸菜,有的说指蒸鱼、蒸肉、蒸鸡,有的说指蒸鱼、蒸肉,蒸丸子,有的说指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曾专门赴仙桃考察沔阳三蒸现状的中国烹饪大师孙昌弼表示,“三蒸”最早指的就是蒸鱼、蒸肉、蒸蔬菜。目前,在当地人家仍非常流行。

    在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沔阳三蒸”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他主管后勤的妻子潘氏(一说为罗氏)非常体察军情(起义军常行军打仗吃夹生饭、盐水菜,多有患消化道病症者),在起义军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她亲自下厨,别出心裁,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啧啧称赞。起义军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后,士气大振,经常常打胜仗,柴桑一战,大挫元军,促成了陈友谅在九江称王之举。

  • 順皇帝
    归德侯(明太祖降封)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陈友谅的次子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农历8月,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中箭身亡。后来张定边等大将保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农历2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大汉政权灭亡。归建康后,朱元璋授陈理为归德侯,又授陈友谅的爸爸陈普才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后,陈理逐渐长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陈理远徙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二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老陈僭号称帝四年,未料想后代子孙天天倒去高丽天天吃泡菜度日,福兮祸兮,自不多讲。

    明夏

    明夏是初在四川建立的一個王朝,1363年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继位。1371年朱元璋派兵攻蜀,明昇降朱,夏亡,四川归明朝统治。

    明玉珍(1331年-1366年)男,原名旻玉珍,因信明教而改姓“明”,中国湖北随州人,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元末明夏政权的创建者。

    明玉珍-简介

       

    明玉珍

    明玉珍,字维周,泸州人。元末进士,曾任大名路经历。因避青巾李喜之乱,弃官返家,隐居方山。

    明玉珍在22岁时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统军元帅。后奉命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接着,明玉珍派兵四出讨伐,彻底击败川内元朝官军,基本上平定了川蜀。

    1360年(至元20年)徐寿辉死,1361年7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

    1362年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年号天统,立妻彭氏为皇后,立明升为太子。其官制设六卿,分属地为八道,颁布历法为先天历,奉弥勒為国教,并铸铜钱流通。

    1366年,明玉珍病逝,由子明升继承。

    1371年大夏国被朱元璋所灭。明玉珍死后就葬在江北城,墓地名“睿陵”。次年明升被朱元璋送往朝鲜半岛,现今有4万多明氏后裔在韩国,两万多在朝鲜,而在中国境内的后人多改为甘姓。[1]

    明玉珍-生平经历

       

     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

    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被授为陇蜀右丞。次年,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

    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后人祭拜明玉珍

    二十一年夏,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

    至正二十一年(1361)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由是蜀中郡县相继下,玉珍尽有川蜀之地”,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

    至正二十二年三月(一说为至正二十三年),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佛、道二教,专奉弥勒佛。定赋税,十取其一。

    二十三年冬,遣万胜等领兵攻云南,败元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

    二十五年春,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遣使与朱元璋(即明太祖朱元璋)通好。

    二十六年夏,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子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

    天统四年(1366年)二月,明玉珍病卒,九月,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陵。

    明玉珍-名人事宜

       

    明玉珍黄袍

     明玉珍本姓“明”,这本来就是一个铁定的事实,是无可辩驳的。在明玉珍玄宫碑出土前,有些野史记载“明玉珍,一曰旻氏”或“明玉珍,一曰旻端”或“ 夏国主姓明氏,讳玉珍,一说旻氏”等,于是,有些所谓文人或学者便将“一曰旻氏”“一曰旻端” 或“一说旻氏”等无稽之说主观武断地理解成明玉珍的原姓或原名,连著名的历史学专家吴晗先生也犯了一个专家不应该犯的错误,说明玉珍本姓“旻”, 后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后来,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沿袭吴晗先生之错误,以前的《辞海》也沿袭此错误(今版《辞海》尊重历史,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错误)。 明玉珍的墓葬,《明史》只记载“葬玉珍于江水之北”,至于具体地址和规模均无详记,使大夏后裔难以寻根祭祖。1982年3月底,重庆市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时,在工地现场发掘了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并出土了“玄宫之碑”及一批丝织“龙袍”等珍贵文物。

    明玉珍墓葬的发现,特别是“玄宫之碑”的出土,澄清了旧籍中一些纷纭的记载。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时间、大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明玉珍在位的准确时间,等等。碑文中所记明玉珍称王称帝前历任官职、大夏政权的官制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对探讨元代纺织技术以及大夏服饰对高丽的影响等均有裨益。明玉珍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元末农民起义地方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揭开了大夏国之谜,使徙往高丽的在韩“明氏大宗会”寻到了祖根。

    明玉珍墓

    明玉珍墓,史称壑陵。在重庆市江北区(原江北县城)北宝盖山腰洗布塘。陵背靠宝盖,东近扬子(长江),南濒嘉陵,视野开阔,颇为壮观。墓为长方形式竖穴石坑,东西长5.4米,南北宽3.5米。坑之上部为泥沙石层,下部为原生砂岩层,岩质坚硬,因山势倾斜,墓坑呈前浅后深状,前壁高2米,后壁高3.2米。未发现墓道。葬具完好,椁用香榧木制成,耐腐蚀,出土时有香气。随葬器物除多杯一只,银锭二枚外,其余全是衣物等丝织品,有明器9件、袍服衣裙7件、袍料14段,出土的玄宫之碑具有重要价值。碑首作八角形,额刻“玄宫之碑”四字,篆书。碑文正书24行,正文每行47字,全碑共1004字。记述了明玉珍元末起兵和建立大夏政权的经过,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明玉珍(1331—1366),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病死重庆。墓于1984年清理修复,并建仿古建筑一幢,红墙绿瓦,古色古香,分前厅、展廊、墓室、庭院及地下室五部分,展出有关文物资料,对外开放。 明升和次子明重。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举兵南下。为了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明升和母后彭氏逃难至甘肃境内,因甘肃简称甘,故改姓甘。而林氏的儿子明重则前往高丽。

    明玉珍后代于洪武五年(1372)正月,徙往高丽。另据叶子奇《草目子》记载:“辛亥七月(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后母召入宫,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丽,飘飘然入于海矣。”明玉珍后代明升等迁往高丽后处境如何,现在何处等,因无史书考证和音信不明等原因,始终无下文。 现今有4万多明氏后裔在韩国,两万多在朝鲜,而在中国境内的后人多改为甘姓。

  • 明升(1356年—),中国明夏政权末代皇帝。

    明升1366年继其父明玉珍为大夏皇帝,改元ion=edit">开熙,时明升年仅10岁,其母彭皇后摄政。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后,遣使命明升归降,遭到明升拒绝,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由汤和傅友德率领攻破重庆,明升出降,大夏国灭亡。

    洪武五年(1372年),明升全家被流放朝鲜,被朝鲜国王李成桂封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定居开城ion=edit">兴国寺。彭皇后去世后,安葬在ion=edit">松都万寿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

    明升在朝鲜育有四子,皆为朝鲜高官,后世为朝鲜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