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婚宠男神101度深吻: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2宋金时期的民变、兵变政权及附庸政权君主刘豫、张邦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43:32
张遇贤,循州(今广东惠州)人,本是南汉政权循州博罗县的一名小官吏。当他看到统治者残酷剥削、穷奢极欲时,极为不满,就利用当地拜神活动,组织联络群众,并借“神灵附体”,宣布“张遇贤是第十罗汉,当为汝主”,统一了当地各小股农民起义军,于大有十五年(942)正式起义,自号“中天八国王”,改元“永乐”,设置百官,任命黄伯雄为副手,拜景全和尚为军师,建立农民政权,与南汉政权分庭抗礼。 

 起义军身穿红衣,作战英奋,很快控制循州、潮州广大地区,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南汉朝廷增兵反扑,张遇贤率兵北上,在白云洞(今江西于都县西)建立根据地,义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后发生了李台的判变,张遇贤、黄伯雄、景全和尚都被捕,并遇害于金陵(今南京)。 

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初的农民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995年失败。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这次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是唐末农民大起义提出的“均平”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它反映出广大农民要求土地和贫富均等的强烈愿望,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简介

     

宋淳化四年(993)至至道二年(996),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茶农、佃户为反抗官府欺压进行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

王小波、李顺起义-历史背景

     

王小波、李顺起义作战地图

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经过

 

     

王小波,李顺起义遗迹

993年5月,西川青城(今四川灌县)人王小波发动了武装起义。王小波向群众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革命口号,向地主阶级发起了猛攻。“均贫富”的口号既是对唐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

王小波领导起义农民攻克青城县,“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接着又攻克彭山县,将贪赃虐民的县令齐元振处死,剖开他的肚皮,塞满了他平日贪污来的钱币。这年冬,王小波率众攻打江源县。

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被流矢射中额头,伤势过重牺牲。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队伍没有动摇,他们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统帅,继续实行“均贫富”的主张。李顺号令严明,所到之处,把乡里的富人大姓召集来,命令他们如实申报各自所有的财产和粮食,除按人口给他们留下够用的数量外,所余全部征调,发放给贫苦农民,得到人民拥护。

李顺领导农民军连克蜀、邛二州,队伍已增加到数十万人。接着,他率领部队挥戈东下,从西南和西北两面向成都逼进,“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王小波的起义军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张玘招架不了,就放起冷箭来。王小波没防备,被冷箭射中了前额。王小波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凶恶的张玘杀了。起义的队伍进占了江原,但是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

王小波一死,起义将士推李顺做首领,继续带领大家反抗官军。 在李顺的指挥下,起义军越聚越多,连续攻下许多城池,杀死了一批贪官污吏,最后终于攻取了蜀地的中心成都。成都的文武官员抵挡不住,全都逃跑。

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结果

     

农民起义军所用钱币----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军民的拥护下,建立大蜀政权。李顺当了大蜀王,一面整顿人马, 一面继续派兵四出攻占州县。从北面剑阁到东面的巫峡,到处是起义军的势力。

大蜀政权建立后,李顺立即指挥起义军四出攻打州县,反动营垒相继土崩瓦解,宋朝的“败卒亡官”四散逃命,地主豪绅“人心恐悚,投死无地”。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数逾百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迅速波及其他地区,农民革命的怒火,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今日取某州,明日陷某县,向风则靡,何啻席卷之易”。

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北宋政权极为惊慌,急忙派遣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史,统帅中央禁军前去镇压。李顺为阻止宋军入川,也派农民军数万人北取剑门,控制栈道,以拒宋军于险关之外。但农民军在战斗中伤亡太重,退回成都

李顺又亲率起义军20万围攻梓州,因遭宋军夹击,战斗不利,也相继撤回。宋军进围成都时,正值农民军大都四出攻取其他州县,只有10万人守卫成都。经过拚死抵抗,大多数人英勇牺牲了。不久城破,李顺在群众掩护下出城不知下落,宋军抓了一个貌似李顺的人杀头报功。

李顺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在眉州战斗的将领张余,仍继续转战于四川各地,连续攻破嘉、沪、戎、渝、涪、忠、万、开等八州,沿江而下,很快又发展到拥有“众十万余”的队伍。直到996年5月,各地起义军才陆续被宋军镇压下去。

直到995年才最后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评析

     

王小波、李顺起义

大蜀政权之所以坚持半年就遭到失败,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顺在军事战略上犯了错误。他集中主力攻打梓、眉2州,同敌人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没有派重兵去攻打四川的北部门户——剑门,结果不但坐失消灭敌人的良机,而且使宋军顺利越过剑门闯入四川。宋初的中央禁军还是有战斗力的,他们用分兵包围、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了各地义军,最后包围了成都,使成都陷入孤立无援之地,导致了起义军的失败。

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从公元993年青城起义到公元995年张余嘉州被俘殉难。前后持续了2年多,队伍达到几十万人,几乎占领了整个四川。在两年多的岁月里,它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统治打得土崩瓦解,震动了朝廷。虽然时间不长,范围不广,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中国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更为明显的标志。

这次起义猛烈地扫荡了四川地区的世族豪强势力,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经过这次急风暴雨的冲击,四川地区世族地主或转死于沟壑,或暴骨于郊野,或被镇压,或被驱逐.或成为农民的阶下囚。起义军杀掉大批贪官污吏和世族豪强,使他们在许多城市里的住宅与收藏财产的“地窖”悉被荡平。“害物赎货辈,皆为白刃铄,瓦砾积台榭,荆棘迷城郭”,世族地主的残余势力受到了有力的打击与清除。

作为起义军主力的旁户,在起义中大都挣脱了人身隶属关系的锁链,获得了人身自由。起义被镇压后。他们成为一般佃户或“浮客”。与过去相比,他们虽依然遭受地主的压榨,人身依附关系毕竟松驰多了,社会地位毕竟提高了一些,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来独立经营自己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的数量相应地增加了。特别是一部分旁户和城镇贫民,在起义军实施“均贫富”的过程中。分得一些“财帛”、“车马”、“屋宇”和“粮食”。多少改善了一些生活条件。这些对促进川峡地区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次起义完成了黄巢起义军在四川没有触及到而遗留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黄巢大起义的继续与发展。

王小波、李顺起义第1次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战斗口号,这是中国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历史新阶段的重要标专。平均主义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唐以前的农民战争中,平均主义思想已露端如赤眉军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偿”的要求,黄巾农民起义要求建立“黄天太平”的理想社会,汉中张鲁权对“太平”的理想进行的一些初步实践,都是平均主义思想在农民战争中的反映,但还不明显,处于朦胧状态。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王仙芝自称“天外平均大将军”。

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第1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这个“均贫富”的口号虽还没有直接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但它已经在财产上提出要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制度。它表明中国古代的农民阶级,在反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总目标下,由前期的反对人身奴役,发展到后期的反对财产不均了。这是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战斗口号,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

王则(?-1048) 北宋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河北涿县)人。因灾荒落贝州(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习五龙、滴泪等经。本来计划1047年元旦起事,事泄。提前于1046年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朝廷派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城陷,他被俘至东京(河南开封),遭肢解而死。

王则原是涿州(今河北涿州)农民,岁饥逃荒至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为人牧羊。后投宣毅军,成为小校,不久参加弥勒教。庆历七年(1047年),与教首李教预谋庆历八年(1048年)新正元旦起义,回到涿州与母亲诀别。其教徒潘方净怀刃前往北京(今河北大名)见留守贾昌朝,迫其投降,反被执;由于事机不密,王则乃提前于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冬至节发动兵变,以“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为口号,逮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册封胡永儿为皇后,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以十二月为正月。城内人民面刺“义军破赵得胜”,以示反抗的决心。

 

参知政事文彦博请往镇压,八年正月,任河北宣抚使,以明镐为副,重兵围攻贝州,久不能下,后来在南城挖通地道,潜入城内,王则、张峦、卜吉等开东门突围被俘,“馀党保邨舍,皆焚死”,王则等人在东京(今河南开封)被斩。前后仅65天。故事可见于《三遂平妖传》。

方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安徽歙县人,北宋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方腊利用明教组织发动群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方腊发动起义,在漆园誓师,历数宋王朝的罪恶。方腊自号“圣公”,年号永乐,以巾饰为标志,分兵出击。起义军声势浩大,不到半年就攻占了杭州、歙县等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宋徽宗下令童贯率军十五万前来镇压。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起义失败,方腊力尽被俘,于公元(1121)年秋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就义。现在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还有“方腊洞”、“方腊寨”,表现了当地人民对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的深切怀念。

方腊-个人概述

方腊又名方十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他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被处死后,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的人还是很敬重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至今这些地方还有还有“方腊洞”、“方腊寨”等。有一首"水氽童家店,方喇出二遍;水浸鳖背石,方腊又造反"的民谣不仅指明了他居住的村子,还说明他的起义动机。宣和年间,农民茶叶卖不出去,卖了还不够交税。农民只好不采茶,采了的也忍痛倒在溪里。时值浙西大旱,七八月都不见有雨,禾苗焦黄,秋收无望,而官吏却逼税。方腊在宣和二年10月,方腊揭竿起义。方腊旗帜鲜明,主张实现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决心彻底推翻宋朝,解脱天下所有劳苦大众。宣和三年四月,方腊在起义根据地帮源与宋军决战败北,被迫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由于叛徒当向导,最后不幸被捕,被解往汴京。方腊起义打下了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就覆灭了。方腊最后坚守的石洞被称为"方腊洞"。

方腊-生平经历

     

北宋宣和年间,徽宗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

方腊

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而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在万年乡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佣工,积极联络四方百姓,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方有常发觉,便派二子方熊向县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事泄,遂在洞源村杀里正方有常一家(唯三子方庚越墙逃脱)而举义。方腊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东方有常家的漆园誓师。

在誓师会上,方腊慷慨陈词,愤怒揭发宋王朝的罪恶统治:“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最后,方腊发出了“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的呼声,号召大家伏义而起,那么“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

方腊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主张,付之于革命实践。他领导的义军烧孔庙,毁神像,杀贪官污吏。批判佛教教义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虚伪性,指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主张实现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有甚贫者,众率财以助……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焉,人物用之无间,谓为一家。”

方腊的政治主张和革命行动,深受贫苦百姓的拥护,数日间聚众十万。自号圣公,改元永乐,置偏裨将,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镇压帮源一带地主武装的反抗,占领青溪县西北重镇——万年镇,随即向县城进发。这时,两浙路都监蔡遵、颜坦带领5000兵前来征讨。十一月二十八日,方腊将他们一举歼灭在息坑。这是方腊义军旗开得胜的第一仗。次日,方腊打下青溪县城。十二月打出青溪县,四日攻占第一座州城——睦州。随后攻下睦州各县。方腊率主力部队西攻歙州,十二月二十日攻克。接着回师东线,向杭州进发。十二月二十九日,占领杭州,革命力量发展壮大,“众殆百万”。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响应方腊起义:浙北有苏州石生和湖州陆行儿,浙东有剡县裘日新,浙南有仙居吕师囊、永嘉俞道安,浙西有婺州东阳霍成富,兰溪灵山朱言、吴邦。这时在浙西的方腊部将郑魔王、洪载和响应部队已占领了婺州、衢州、处州等地。

在杭州作出了分兵“尽下东南郡县”的决策,派方七佛率领六万人马进攻秀州(今嘉兴),以图北上,攻取金陵,实现“画江而守”的计划。这时,童贯率领15万精兵,已赶到秀州。方七佛攻不下秀州,退回杭州。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退出杭州,由富阳、新城、桐庐、建德、青溪,时战时退,最后退守帮源。四月二十四日,宋军从东西两面包围帮源。方腊在帮源的严家溪滩,与宋军作一死战。在战斗中,方腊坐骑战死,战刀丢失,最后不得不带亲信,退往洞源村东北的石洞中躲藏。石洞分上中下三窟,极为隐蔽,官军无法寻找。统制官王禀下令搜山。裨将韩世忠由方庚作向导,收买叛徒方京,才寻得方腊躲藏的石洞。四月二十七日,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方腊和妻邵氏、子方亳、宰相方肥等52人被俘。宿将辛兴宗随后赶到,截洞掠俘,方七佛等人乘机逃脱,实俘39人,被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英勇就义。

方腊-起义战史

     

起义线路图

历史上的北宋王朝,长期执行“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内压制,盘剥,对外屈辱求和。赵佶即位(徽宗),为了满足宫廷的“丰亨豫大”,大搞竭泽而渔的掠夺政策。使广大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所承受的苛刻剥削,日益沉重。“不付身丁钱,手脚上钉大堂牵;拖欠身丁钱,砍了头颅哪个怜?”民怨沸腾、思乱者益众,方腊终于下定了用暴力推翻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决心。他以宗教为纽带,秘密发动群众,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里正方有常察觉到方腊有“谋取天下”的行进,“恐累及其身”,越令次子世熊、三子世庚,相继鸣首于官”。青溪县尹陈光,暂将世熊留县,以防走露风声(谱牒载:陈光不信其言,反诬系狱)。方有常不明真象。惟恐反遭不测,即举家逃往七贤村(属歙县)躲避。方腊恨其不相迥护”,“即将其家四十二口尽皆诛戮。仅得脱世熊世庚及孙文忠文毅”。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发生在七贤村的这场斗争,揭开了方腊起义的序幕。十月底(一说十一月初),方腊聚集数百名同村农民,在方有常家的漆园里誓师,正式举行起义。他在誓师讲话中,列举宋廷穷极奢侈,疯狂掠夺,对辽夏屈辱求和,岁奉岁币等罪恶,指出:“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号召大家“仗义而起”,齐心协力,半年之内大定江南”,“十年之间终当混(统)一”遂以帮源、样桐为据点,不断向外扩展,数日后,起义队伍的人数增加到几万人。

方腊自号“圣公”,建元“永乐”,“以期为正月”,与北宋王朝分廷抗礼。以方肥为宰相,汪公老佛为军师,杨八桶匠、方七佛、郑魔王等为大将,余为六等,以不同颜色的头巾相区别,士兵则一律扎红巾作标志。在县官陈光的告急声中,两浙都监蔡遵、颜坦率领五千地方官军,赶到了青溪。

十一月二十八日,起义军在息坑源(今样桐口)“诱敌中伏”,激战一夜,全歼官军五千,自逞能战的蔡遵、颜坦也相继丧命。后入把这一威震敌胆的漂亮仗,叫做“息坑大捷”。

十一月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占了青溪县城。接着,在睦州郊区消灭了童淑的五百名刀斧手,知州张徽言出逃,起义军攻占了睦州城,寿昌、分水(武盛)、桐庐、遂安等县相继而下。这时;仙居人吕师囊首先聚义响应,攻占了仙居;东阳人富求道人,还用方腊的“永乐”年号,起兵攻占了东阳、义乌、武义、浦江等县,控制了婺州的外围。

十二月二十三日,西取歙州的方腊主力,在歙州城外与宋军激战,阵斩郭师中,一举攻克歙州。尔后,又攻克休宁、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宁国等地。除派出两支偏师北取宣州、南取信州(上饶)外,方腊亲率大部向杭州进发。与此同时,东取杭州的方百花部,也早巳陷新城、下富阳,兵临杭州凤山门外。知州赵霆惊叫:“哪有这么厉害的军队,不到两月就占了这样多的地方!”于是率先潜逃,一大帮赃官酷吏也跟着逃之天天。剩下两浙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赵约率部固守。

方腊

十二月二十九日,方腊回师杭州与方百花会合,发起攻势。在突破涌金门的激战中,方百花先身士卒,不幸中箭身亡。起义军开进杭州后,处决了妄图以“自缚请降”保全“富贵”的陈建和赵约,为东南人民除了一害。方腊起义军占领杭州的消息,鼓舞着两浙各路的劳苦大众永嘉人俞道安,方岩山(今温岭县西北)的陈十四,?则县(嵊县)人仇道人(裘日新),缙云人霍成富,兰溪人朱言、吴帮,以及苏州石生和归安(吴兴)陆行儿等,相继聚义响应,先后攻占乐清、瑞安、?刻县、新昌、松阳(西屏)、龙泉、遂昌,以及对处州、湖州、秀州、苏州发起攻势,大小百余战,给予宫军以沉重打击。为了扩大战果,方腊命方七佛率部六万人下崇德、北取秀州(嘉兴);郑魔王等率部南下,在当地起义队伍配合下,下婺州(金华)、衢州、青田、缙云,智取了有二万官军据险困守的处州;与此同时,先期占领婺源一带的起义军,也已攻克开化、常山、江山等地,兵临信州(江西上饶)城下。至此,北自苏州城郊,南抵信州城下,东起温州湾畔,西达黄山之颠,起义军遍及两浙各路的和江南东路的歙、宣、信十四州的广大地区,聚众百万,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

报警奏章,吓醒了沉洒在朝歌夜弦、声色犬马中的徽宗赵佶,急急忙忙发兵围歼方腊起义。以领枢密院事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谭稹为两浙制置使,刘延庆为都统制,以王禀、刘稹、王涣、杨惟忠、辛兴忠、王渊诸将为各路统制,率领先期为“联金攻辽”而集结于汁京一带待命的西北劲旅,湖南枪牌手和京师禁卫共十五万人,渡江南下,以金陵(南京)和镇江为大本营,分兵两路,东西合击,妄图把方腊起义的主力部队逼回青溪,就地围歼。

起义之初,谋士杨八桶匠(一说陈箍桶)就提出过“长驱渡江”的大胆进攻计划;起义军攻克杭州后,在富阳参力口起义的前太学生吕将,又提出“直据金陵,先立根本”的建议,主张先夺取没有重兵把守的金陵,扼守长江,然后趁势夺取东南州、县,这的确是建立东南根据地的重要一着。方腊却过于乐观地认为,腐败已极的北宗王朝不可能很快地派出重兵,起义军可以从容地夺取江南。因此,大部主力回师南下,只顾攻取两浙州县;而在独挡要冲的北面,只派了方七佛的一支偏师,这样,既失去了夺取金陵以求得更大发展的战机,又分散了兵力,使起义军在宋军大举反扑面前,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方七佛率部攻陷崇德后,于一月二十四日开始围攻秀州(治嘉兴),屡攻不下,起义军伤亡很重。二十八日,由统制王禀率领的宋军东路主力,在苏州郊区击败石生的起义队伍后赶到秀州,对正在攻城的方七佛部来个反包围。起义军与数倍于己的宋军展开了拼搏,最后剩下二万余人突出重围,撤回杭州。这时,由统制刘稹率领的宋军西路主力,也正在自宣州(宣城)泾县南下,向歙州地区的起义军进行反扑。事实上,方七佛的秀州之战,便成了方腊起义从进攻转入防御的转折点。

二月七日,宋军对杭州进行反扑。当时,只有方腊所部六万人和方七佛所部二万人守杭州,在军力对比上,居于劣势,加之粮草不足,若困守一城,势必更加被动。谋士吕将进言“立即撤出杭州”,认为这是“唯一可行之计”。方腊却不愿放弃血战得来的杭城;只是在后来粮草将尽、伤亡日增的情况下,才先行率部撤离杭州打“外援”,留下方七佛部坚守杭城。二十八日,城内粮草断绝,方七佛被迫率部开城突围,一场激战,只剩下一千余人随着方七佛杀出重围,经富阳等地,退回青溪。二月一日,方腊率部反攻杭州失利南撤。由于沿途均有村民策应,得以进行了有力阻击,使尾随宋军不敢贸然轻进,直至三月二十四日,宋军才以“死伤惨重”的代价,攻入桐庐。三月二十七日,统制王禀派人挖地道,用火药炸塌睦州城墙,起义军撤离睦洲。

四月初,起义军相继在睦州南郊,在水渡(今白沙),在青溪(贺城)一再阻击宋军,四月十九日,起义军主动放弃青溪县城,撤回起义者根据地帮源、样桐一带。与此同肘,歙州一带相继失陪,起义军在末军西路主力反扑下,也转入了艰苦的防御战。刘稹所率西路主力,于三月十三日攻入歙州,十六日东犯,由于沿途不断遭到起义军阻击,整整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靠近与歙县一山之隔的青溪帮源。

当方腊起义军主力在浙西地区节节抗敌之际,浙东地区的形势也转向恶化。首先是处州发生了叛变,窃据处州地区起义队伍领导的洪载,把处州城池拱手献给宋军。当时,宋军南路从信州扑向衢州、婺州;北路从上虞南犯,中路从浦江东犯。衢州、婺州相继失陷。东面的吕师囊起义队伍,在四月上旬曾数度猛攻台州城,下旬还一度攻占了天台、黄岩两城,这一局部攻势虽说不能扭转日趋危急的战争全局,但是,它显示了起义军自始至终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至此,睦州、歙州一带的起义军主力部队大都退回青溪根据地。敌军也从东西两面包抄而来,形成了合围的态势。

四月二十三日傍晚,刘稹率领的宋军西路主力率先向帮源门户箭门岭(又名箭门山)发动攻势。箭门岭的地形内陡外缓,一旦突破山口就把守不住。当时,方腊只顾把重兵放在岭北要道,而忽视了岭南那个隐蔽山口,只派一支小部队防守,让狡诈的刘稹钻了孔子。方腊闻讯率部增援岭南,竭力把宋军挡回去,然而战机错过,宋军早已长驱直下了。岭南山口的突破,使起义军抑发处于被动。几经掩杀,箭门岭最终落入敌手。为了保卫帮源的门户,军师汪公老佛和成千上万的起义军将土一起,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后人便把这座山岭叫做“血污岭”,这次战斗叫做“血战箭门”。

四月二十四日,凌晨,宋军各路主力会合,向帮源、样桐发起全面总攻。二十万起义军将士奋起抗敌,把这一带方园四十里的山山水水,村坊茅舍,都当作抗敌的前沿阵地。杀声震天,奋斗不息,傍晚时分,帮源、样桐的大部分阵地被宋军占领,趁黑夜,方腊率部分将士隐入洞源里的一个人迹罕至的岩洞,准备天明突围。二十五日,凌晨,宋军收拢了包围圈,开始搜山,使方腊失去了重新突围的战机。二十六日,宋军王渊部稗将韩世忠侦知了方腊的下落,全力突袭这个岩洞,几经格斗,方腊、吕将等五十二人不幸落入敌手。统制辛兴宗截洞口,“掠为己功”,与韩世忠发生械斗,吕将等十三人乘机得脱。次日,童贯派重兵把方腊、方肥、方腊妻邱氏、子方毫等三十九人监送到汁京邀功请赏。吕将等人得脱后,又投入了战斗。这时候的帮源、样桐一带,尚有不少起义军在据险抵抗,大约七万起义将士,为保卫根据地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吕将,这位文武兼备的农民起义领袖,在身负重伤的绝境中拨剑自刎,为起义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帮源战役一结束,宋军加紧进攻浙东的起义根据地。各支起义队伍在被分割,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仍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保卫战。仙居吕师囊所部,在最后的一个多月里,辗转作战于仙居、黄岩一带的七十余响(即山谷),顽强地抗击敌人;五、六月间,?刻县仇道人(裘日新),东阳富求道入,永嘉俞道安等几支起义队伍,也分别在新昌、?别县、义乌山地和永嘉山谷,奋勇抗敌,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几个领导人,也都为这次起义而献身。

宣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121年10月7日),领导这次农民起义的主要首领方腊,面对赵宋王朝的屠刀,坚贞不屈,在汴京(又称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壮烈牺牲。

整个方腊起义,从宣和二年秋帮源漆园誓师首义算起,至宣和四年夏秋间吕师囊、方七佛余部失败止,共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各地农民奋起反抗赵宋王朝的斗争并没有停止。隐藏下来的起义军余部,有的利用明教组织,维持秘密的联系;有的还乘官府不备,进行突然的武装袭击。公元1129年在严州,1131年在衢州和严州,又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这几次起义,有的是方腊余部发动的,有的是明教组织的,都可以说是方腊起义的继续。方腊起义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脉搏谱出一曲悲壮的农民起义的战歌,用鲜血写下一个农民起义的不朽的篇章;而领导这次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方腊的英名,则世代留存于这一不朽的篇章!

方腊-生平事迹

     

玉石宝贝

方腊

方腊和兄弟们在东山坡上辟一块新梯地。当这块梯地将要辟好的时候,忽然发现梯地中央有一块光溜溜的大青石,兄弟们挖它挖不开,撬它撬不动,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方腊是个急性子,怕软不怕硬的好汉,这时,他扛起一把三十来斤重的开山锄,大踏步走上来,大吼一声:“是泰山,也要把你踢进北海!小小一块青石头作得多大的法?”手起锄落,只听“轰、轰、轰”三下,接着一声巨响,大青石在山坡上翻了一个身,轰轰隆隆地滚下山去了。回头看那挖开的青石底下,只见有一块白里透红、寒光闪闪的斗大玉石。方腊一见十分高兴,纵身跳下去抱起玉石。在太阳下,玉石的光一闪一晃,分外夺目。兄弟们都被这块奇怪的玉石吸引住了,大家欢欢喜喜围着看个仔细,还你一句,我一句地不住称赞。后来,不知哪个兄弟象“百事通”一样地说:“听老人们说过,玉石宝贝只有勤劳忠实的人才能领受;做尽坏事的人,即使玉石宝贝到了手里,也会变没的。”又一个兄弟接过话题说道:“啊!怪不得早晨天空飞五彩,原来我们桐树坞要出福星啦!”

方腊兄弟们围着花宝石真是越看越高兴,只有机灵鬼方七佛闷声不响。有一个兄弟问道:“七兄弟,大哥得宝,是我们的一件大喜事啊!你怎么不高兴?”。方七佛好像心事重重地说:“兄弟,你们年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福中有祸呀!”方腊他们四十多个兄弟中,要算方七佛最聪明,兄弟们都称赞他能知古通今,很听他的话。现在,大家听七佛兄弟这么一说,好像一桶冷水劈头浇下,顿时从脑门凉到脚跟;刚才那股欢乐劲儿全跑光了。大家只是愣愣地看着方七佛。方七佛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当今皇上十分喜欢奇花异石,贪官污吏们更是乘机大肆搜括。你们想想,那班黑良心的官吏知道以后,还会不流涎水吗?我想,不出一个月,狗官狼吏一定要来闹个鸡犬不宁哪!”有个兄弟愤愤嚷道:“花宝石是大哥得的,又不是那些贪官污吏得的,这和他们屁相干!”。方七佛笑笑说:“贪官污吏要是讲理,天下怕就不会乱了!”紧接着,又有一个兄弟大声叫道:“大哥得的花宝石谁也别想抢去!要是那些贪官污吏真的来要,我们索性敲碎他的脑袋,给他点辣味尝尝,叫他下次再不敢来!”方七佛的话,顶灵验也没有了。果然在半个月后,县城里来了两个公差,大模大样地叫喊着找方腊。方腊憋住一肚子的怒火回答道:“我就是方腊,你找我干嘛?”公差恶狠狠地喝道:“快快献出县太爷的花宝石!”方腊听了哈哈大笑道:“我有一块花宝石,县太爷的我可没见!”公差更凶了:“胡说,这花宝石明明是县太爷的!所有花宝石都是县太爷的,快快交出!”突然,方腊背后有人大吼一声,亮出一把明晃晃的柴刀:“要花宝石的,先留下脑袋!”两个公差一看形势不妙,扭头就跑。方腊兄弟们笑得捶胸拍腿。隔了两天,县城里飞来了一队人马。他们嚷着说要去桐树坞取花宝石,又说什么花宝石圣洁,冲不得邪气,必须直路去取,直路运回才行。这队飞扬跋扈的人马,逢民房就拆,遇庄稼就毁,一路横冲直间地奔向桐树坞。沿途的老百姓可遭了殃,个个气得两眼出血。后来,百姓忍无可忍了,不知哪个胆子大的人喊一声“打!”四面八方,男男女女,扛锄头的扛锄头,举铁耙的举铁耙,一下子就把官兵包围住了,只听一声呐喊,锄头飞舞,棍棒并起,一下子就把官兵打得头破血流,走运的留条活命逃回县城,到县太爷面前哭爷叫娘去了。

县太爷一听,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立即调齐了五百精兵,杀奔桐树坞,口口声声要取方腊的脑袋和花宝石。方腊兄弟早已料定县官的心是越来越狠的,一定有大兵到来。他们背上刀斧、锄头,老早在箭门山外埋伏好了。五百官兵领头的才进桐树坞,连舒舒服服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挣着,只听得晴天霹雳,一声锣响,紧接着喊声震天,方腊兄弟们跳将出来一阵砍杀,五百官兵便头断腿飞,呜乎哀哉了。

方腊兄弟杀掉了官兵,获得了大胜。附近赶来助威的老百姓,都呼喊着,跳跃着,围上前来。方腊看见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是一个说话的好机会,便一跃跳到一块高高突起的一石上,对着成千的人群,举起手臂,高声喊道:“兄弟们,贪官污吏逼得我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家看怎么办?”人群中的方七佛晃动着拳头大声回答道:“只要大家一条心,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官兵毛毛来多少,我们就杀它多少!”紧接着,人群中又有人喊道:“快把缴来的刀枪分给我们,让我们一块儿痛痛快快地去杀狗贪官!”不知多少人异口同声地喊道:“对呀!快分给我们刀枪!”立刻,人群轰动了,那些分到刀枪的人,一个个舞枪弄刀;那些来迟了一步,没分到刀枪的人,一个个挥动着斧头,锄头……他们都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冲进县城,除掉那个狗县官才快活呢!。

开库分粮

七月,天上有两个月光景没有下雨。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大家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把大家从山地里收起来的几颗杂粮,也搜括得一干二净。那日子真难过呵!方腊和穷兄弟们,自己肚皮饿得精瘪,一家人老的摇头叹气,小的哭叫要吃,可是粮食却一车一车的,不断往县城路上拉,把县里的粮库装得满满的。大家心里真气极了,都想把粮库里的粮食弄出来。有些性子比较急的人,看到被逼得走投无路,心头火起,三三五五会在一起,摩拳擦掌,打算动武去抢。方腊听了这个消息,连忙对大家说:“硬打容易吃亏,要想个灵巧的办法才是!”大家都相信方腊是最会想办法的,都齐声催他:“你快点想个办法吧,日子没法过啊!”

其实方腊肚里早盘算好几天了。他见大家很齐心,便到私塾里去找老先生,问问他过去官府散粮是咋个散法的。这个老先生也是穷苦人,心肠蛮好的。他听方腊问起散粮,就叹口气说:“散粮要有官府的告示才行;现在的官府,他们哪里会散粮啊!”方腊想了想,心里一动,就问;“有了告示,他们就肯散粮么?”老先生回答:“那当然!官府有了告示,谁敢阻挡?”方腊又问:“告示怎样写法的?”老先生又把告示怎样怎样写,告诉了方腊。方腊听完这些话,心里的主意也打定了,就说:“老先生请你写张告示,我们拿了告示,去向粮库要去!”老先生摇摇头说:“告示我会写,告示上要盖官印,哪来这颗印呢?”方腊一听要官印,皱起了眉头。可是再一想,又觉得官印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不过是木头刻刻用来吓人的,难道我们自己就不好动手来刻么?想到这里,方腊便对老先生说:“你只要把告示写好。官印包在我身上好了。”原来方腊想好了一个妙计:用豆腐干来刻官印。这个办法真是好极了,豆腐干切成同官印一样大小,又是松松软软的,一刻就刻成了。 等老先生写好了假告示,方腊也搞好了豆腐干做的假官印,往告示上一按,正同真的官印一模一样,不差分毫。老先生看了告示上的官印,也连连点头佩服。

方腊拿了这张告示,就领着全村的穷兄弟,到县城里去。到了粮库附近,方腊叫大家先在旁边小弄里等着,自己带了一个顶机灵的小伙子,朝粮库走去。走到粮库门边,方腊把假告示交给这个小伙子,对他说;“你在门边站着,看到我在里面把手一举,你就马上把告示贴在墙上,再去把大家叫来。”说完,就放大步子,直向粮库走去。刚进粮库大门,衙役就在过道上用刀拦住了他。衙役喝问方腊;“干什么的?”“领赈灾粮!”方腊拿起手里的米袋回答。“县太爷没有告示,不能领!”方腊说:“有告示怎么办?”“有告示马上开库散粮,没告示就抓你去坐牢!”方腊一看机会已到,就把手一举说:“好,一言为定!”便拉了衙役到门外来看告示。

那个衙役朝墙上一看,果然是一张告示:端正的字体,朱红的方印,明明是县太爷出的告示么!他一时摸不着头脑,呆在那里了。这时,后面一大堆人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叫;“县太爷告示到处都贴了,为什么还不散粮!”方腊对衙役说:“刚才你说的,有告示马上开库散粮。现在告示有了,快点开库;要不,我们自己动手了。”衙役被弄得毫无办法,又怕人多手乱,闹起来不得了,只好放大家进粮库去。方腊和大家进了粮库,一面搬粮,一面守住大门,不让衙役走漏消息。等到都把担子装满了,大家才高高兴兴地扬长而去。

方腊-人物评价

方腊余部坚持斗争,直到次年三月,方腊起义才被最后镇压下去。方腊起义打下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方腊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永远被人们怀念。方腊最后坚守的洞源石洞被称为“方腊洞”。全省各地,乃至近邻安徽等地都有纪念方腊的方腊洞、方腊庙。

钟相杨幺起义-概述

      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1130—1135年),在南宋农民起义战争中,湖南义军首领钟相、杨么等率众于洞庭湖地区连年抗击南宋官军围剿的战争

钟相杨幺起义-详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灭北宋,康王赵构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至建炎三年,赵构迫于金军攻势退兵,谋偏安江南。时金军紧逼南下,宋溃军沿途剽掠,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繁赋重,激起江南民众纷起反抗。四年二月,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民钟相帅先聚众起义,抗击溃兵游寇集团抢劫,破州县、焚官府、杀贪官,号召等贵贱、均贫富,得鼎、澧、潭、岳、辰(今湖南澧县、长沙、岳阳、沅陵)等州19县民响应。三月,遭宋溃军游寇集团孔彦舟部镇压,义军奋力抗击,初战获胜。后因孔彦舟遣间混入义军作内应,钟相不备,被俘杀。钟相牺牲后,数十万义军在杨么、夏诚等率领下转入洞庭湖区,据湖泊港汊为险,濒湖设寨,兵农相兼,继续与官府抗衡。绍兴元年(1131年),鼎澧镇抚使兼知鼎州程昌寓率水军乘车船、海鳅船攻夏诚水寨,于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被义军击败。义军缴获官军车船后,广伐鼎、澧地区松杉樟楠等木材,大造车楼大船,严密设防,陆耕水战,既取得水战优势,又获田蚕兴旺,实力日益增强。三年四月,杨么立钟相少子钟子义为太子,自号大圣天王,重建楚政权。南宋廷惊恐不安,视之为心腹大患,遂遣军往讨。六月,荆南、潭鼎澧岳置制使王躞统领禁兵、御前、神武军3.5万人,并节制荆潭制置司水军统制吴全部万余人,战船数百只,偕统制崔增、高进趋洞庭湖。十月,王躞至岳州,率舟师与杨么车船水军短兵激战,船小不敌,败退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寻留崔增、吴全等设伏岳州艑山、洞庭湖口、牌口等处,自率神武前军万余人趋鼎州,会程昌寓部水军,企图两面夹击,一举歼灭义军。杨么察其谋,将计就计,坚壁上游诸寨,将老少民众、牲畜转移隐蔽酉港(今湖南汉寿东北酉港镇),以部分车船出没空寨间牵制疲惫上游宋军;另施疑兵,遣数只车船潜载数千水兵,偃旗息鼓,放流诱歼下游宋军。十一月十二日,王躞、程昌寓率军出下沚江口,水陆并进,逐个围剿义军水寨,所至皆扑空。而下游预伏宋军发现湖面车船,万余人争乘数百只舟船贸然入湖拦截。将至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义军车船突然回旋,纵横冲撞,官军猝不及防,舟船皆被撞沈,崔增、吴全及属下无一生还。义军获阳武口之役大捷后,回师又败王躞等军。四年六月,王躞再次遣军进剿。七月,杨么乘江水暴涨,率车船水军出湖反击,尽歼社木寨(今湖南常德东)守军,王躞败逃。义军屡战获捷,兵势日盛,使宋廷愈加恐惧。五年二月,高宗调集号称20万大军,命张俊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路置制使,趋洞庭湖围剿。五月,宋军封锁缘湖四面诸江河要津后,岳飞率所部至鼎州,先对义军诸寨遣间诱降,分化瓦解义军;继以大军压境,示师威胁。旋义军大首领杨钦、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相继出降,惟杨么、夏诚等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深莫测,乃纳杨钦献策,遣人开闸泄放湖水,放巨筏堵塞港汊,并于湖面散放青草,以破义军车船优势。后以杨钦为向导,进围杨么水寨。杨么率水军出战,因水浅,车船机轮又被草缠住,滞不能行,被官军击败,各个水寨或降或破,至此,前后相继6年之久的湖南农民起义被镇压。

点评:此役是一次大规模农民义军抗击官军的水上攻防战。杨么等率领义军据守洞庭湖,兵农相兼,陆耕水战,巧旋疑兵,以车船优势连年屡败官军前后坚持6年之久,粉碎了敌人7次进攻。后期,因岳飞率重兵围剿,遣间诱降诸寨首领,致义军分化瓦解,被各个击破,但起义军的行动,却给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杨幺起义军在水军的建设和作战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在战船建造方面,始终把速度和机动性摆在突出的位置,无论是车船,还是海蝤,都具有快速攻击能力;在建造车船时,又注意到了大、中、小相结合,以适应在各种水文地理条件下的作战。在作战指挥方面,起义军擅长于调动和迷惑敌人,发挥水军优势,予敌以突然袭击。

吴曦(1162-1207) 

  南宋叛将。信王吴璘孙,吴挺子。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以祖荫补右承奉郎,累迁武宁军承宣使。时,朝议北伐,附韩侂胄,求还蜀,遂任兴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开禧二年(1206),为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招抚使,按兵不动,献关外阶、成、和、凤四州地于金,求金封蜀王。并遣将利吉引金兵入凤州,僭王位于兴州,议行削发左祍之令,统军十万沿嘉陵江而下,声言约金兵夹击襄阳。杨巨源安丙李好义等密谋,巨源、好义乘夜率勇士七十人斧门而入,杀吴曦,裂其尸,将其首级献至临安。吴曦称王仅41天

杨安儿(?-1214) 金末“红袄军”起义首领。山东省益都人。原名安国,以卖鞍材为业,人呼“安儿”。大安年间,聚众起义,后降金,为刺使、防御使。大安三年(1211年)领兵戍鸡鸣山(今河北省琢鹿北),亡归山东,与张汝楫等再次起兵反金,因穿红袄作标志,故称“红袄军”。起兵后,占领山东东部数州。贞祐二年(1214年)克莱州(今山东掖县)、登州(今山东蓬莱),在莱州建立政权,改元“天顺”。金迁仆散安贞率军镇压,起义军占领州县相继失陷。年底,与部下汲政等乘舟入海,为舟人曲成陷害,堕水而死,所部由其妹杨妙真率领。

郝定(?-

1216年 ),兖州 泗水 人,金朝 末年红袄军 起义领袖。原为红袄军领袖刘二祖部下,刘二祖死后,率部攻克泰安州(今山东 泰安 )、滕州 、兖州 、单州(今山东单县 )、莱芜 、新泰 等州县在邳州得船数万艘。戍卒。当时,山东地区连年饥荒,贞祐 三年(1216年 ,自称大汉皇帝,年号顺天 。金宣宗 派山东安抚使仆散安贞 镇压,郝定被完颜阿邻俘虏,押至汴京 处死。

齐(

1130年1137年),金国在灭亡北宋后在华北建立的傀儡政权。因为皇帝是刘豫,一般称“刘齐”,被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存在共八年。

1126年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亡。皇帝宋钦宗之弟之弟赵构南逃,建立南宋。任命刘豫知济南府、济南府守备。1128年,金军攻入,刘豫投降。

当时,金国在山东河南展开军事行动,在原北宋统治地区没有直接统治汉族的信心。1129年三月,金国任命刘豫移居东平府,为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管理大名府、开州、德州、濮州、滨州、博州、棣州、沧州。1130年七月,在完颜宗翰的策划下,刘豫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国都在宋朝的北京大名府。刘豫于九月初九(1130年10月12日)正式即位皇帝,年号奉金朝正朔,为天会八年。生母翟氏为皇太后,妾钱氏为皇后1131年,改元阜昌元年。刘豫子刘麟为尚书左丞诸路兵马大总管。1132年金国将陕西也给了刘齐,迁都汴京开封)。设尚书省六部,实行征兵制,施行十分之一税,定法律,鋳阜昌通宝钱、发行交钞。

金国元帅府使萧庆赴汴京,刘豫将宋军内情韩世忠刘光世的布防详细报告给金国。后来,宋金战争胶着状态的时候、金国认为刘豫利用价值降低。1137年刘豫的后台完颜宗翰倒台,金熙宗废刘豫为蜀王并且废除齐帝国,将刘豫一家迁至ion=edit&redlink=1">临潢府

刘豫(1073—1146),南宋叛臣,金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北宋时历任殿中侍御使、河北提刑等职。金兵南下时弃官潜逃。建炎二年(1128年)杀宋将降金。四年九月,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今属河北),后迁汴京(今河南开封)。统治河南、陕西之地,配合金兵攻宋。七年为金帅挞懒黜为蜀王,后改封曹王。绍兴七年(1137年)被废黜,迁居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而死。

刘豫-人物简介

     

刘豫

刘豫(1073年-1146年),宋朝人,曾经被金朝册封为“齐皇帝”。字彦游,景州阜城人(今属河北)。宋哲宗元符年间进士。宋徽宗时召拜殿中侍御史,多次上奏涉及礼制局的事务,出为河北西路提刑;金军南下即弃官躲避在仪征,之后宋高宗起用其为济南府知府,金兵进攻济南时,刘豫杀害守将关胜降金。1129年,刘豫被金朝封为东平知府,充京东、京西、淮南等路安抚使。

1130年,金朝册封刘豫为大齐皇帝,将黄河以南归其统治,以大名府为首都,改年号为阜昌。1132年迁都至开封。刘豫骄奢淫欲,挥霍无度,横征暴敛之余还大肆挖掘坟墓,非但掘开北宋诸先帝陵寝连一般民众的祖坟也不放过,引起南宋军民和伪齐统治下人民的极大愤慨。虽然刘豫屡次南攻南宋,但是仍然出师不利,也没有办法和黄河流域的抗金军民斗争。1137年,金朝废刘豫为蜀王并且废除齐国,将刘豫一家迁至临潢府,1142年改封曹国公,1146年过世。

刘豫建立的齐国,被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一般人则称“刘齐”,存在共八年。

刘豫-生平经历

     

 刘豫(1073~1146),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字彦游,元符进士。1112年拜殿中侍御史,但被言事者揭发他早年有偷盗行为,宋徽宗赵佶没有予以追究。但不久他又多次上奏涉及礼制局的事务,引起赵佶的不满,被降职。1124年出任河北提刑。金军大举入侵时,他弃官逃走。1128年,由熟人枢密使张悫推荐出任济南知府。当时山东到处都是抗金武装和盗贼,局势很不稳定,他要求改到江南任职,被朝廷拒绝。他不得已只得上任,但是已经怀恨在心。不久金军攻济南,济南城中有猛将关胜,善用大刀(不知道是不是水浒中大刀关胜的原型),多次出战击退金军。刘豫竟受了金军利诱,杀害了关胜,出城投降。金军大为满意,封他为京东东、西、淮南安抚使。1129年,完颜宗弼又封刘豫为东平知府兼诸路马步军都总管,节制河外诸军,封其子刘麟为济南知府,实际上已经将金军控制下的黄河以南所有地盘都交给了他,金将完颜挞懒则屯兵要地,进行监视和支援。

此前,金朝廷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已经把玉玺还给康王赵构,赵构于1127年五月一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不久他就违背了自己对张邦昌既往不咎的诺言,将其贬官赐死。张邦昌虽然投降侵略者,大节有亏,但是并没有做什么反党反人民的坏事。做傀儡皇帝期间,一直不立年号,不坐殿,不受群臣朝贺,不用皇帝的礼仪,并努力寻访宋朝宗室,对赵构还可说有恩,和《说岳全传》里脸谱化的奸臣颇有不同。金朝廷此时觉得没有做好统治华北的准备,准备继续将这片土地作为缓冲区,并物色一个傀儡进行统治。1130年三月,完颜宗弼完成了对南宋小朝廷的追击,但回军时遭到韩世忠和岳飞的痛击,大败于黄天荡,损失惨重。宗弼回军后,金朝廷开始商议立傀儡的事宜。当时比较合适的人选就是折可求和刘豫二人,刘豫自己也有意于此。完颜挞懒为刘豫保奏,九月,刘豫被册立为大齐皇帝,定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乐滋滋地当上了傀儡皇帝。金齐以黄河故道为界,齐以父事金。刘豫封张孝纯等为宰相,其弟刘益为北京留守,其子麟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宋朝廷对齐颇为畏惧,居然以敌国之礼相待,在国书称刘豫为大齐皇帝。刘豫的宰相张孝纯等人的家人都在宋,宋朝廷也以礼相待。1132年,刘豫迁都于汴京(今开封),金朝廷又把刚刚攻占的陕西地区交给刘豫。 

 

 

 

 

 刘豫对金封自己为傀儡感激涕零,所以他和张邦昌不同,一称帝就公开与宋为敌,大肆搜捕宋宗室,收编了许多流寇和宋廷叛将,不断引诱金军南侵。1133年正月,宋襄阳镇抚使李横率军北攻伪齐,攻占颍昌府,直逼汴京。刘豫向金求救,完颜宗弼亲自率军支援,金齐联军开始反击。宋朝廷对义军出身的李横并不信任,刘光世和韩世忠也只是扬言要支援,却按兵不动。李横孤立无援,一路败退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齐军乘势收复旧地,还顺手占领了襄阳府等六郡之地。伪齐此时达到了自己势力的顶峰,即可以西向攻巴蜀,又可以顺流而下取吴越,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刘豫又配合金军向华北各地迁移屯田军,在各地征乡兵十余万作为“皇子府十三军”,金齐军无恶不作,发掘坟墓,征收重税,使得民不聊生。

1134年五月,赵构命岳飞出师收复襄汉,还在行前恬不知耻地命令岳飞只许收复李横的旧地,如果越界到伪齐领地就“虽立奇功,必加尔罚”。岳飞不到三个月就连败金齐联军,收复六郡。不久岳飞就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年仅三十二岁就成为了南宋第五个建节的武将。刘豫深知对抗南宋是自己唯一的存在价值,九月,他再次南侵,金将讹里朵和挞懒率5万金军支援。赵构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张俊和刘光世也畏敌不前,只有韩世忠在大仪设伏大败金军。金军转向淮西,又被岳飞大败,年底,金太宗完颜晟病危,金军北归,刘豫也孤掌难鸣,也只得退兵。1136年十月,刘豫又征发大军30万进攻两淮,刘麟统领中路军,刘豫之侄刘猊统领东路军,孔彦舟统领西路军,结果被韩世忠、杨沂中击败,仓皇逃走。

刘豫在华北的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抗暴起义此起彼伏,加上对南宋的战争屡战屡败,不但没有起到对金的缓冲屏障作用,反而成为了金的一个累赘包袱,金朝廷基本上对他已经丧失了耐心,而且齐的存在还对金朝廷的集权统治形成了障碍,于是金朝廷起了废刘豫之心。刘豫也嗅到了这股味道,于是就立儿子刘麟为储嗣之事上书试探金朝廷的意思,金熙宗完颜亶冷冰冰地说:“朕会派人咨询河南百姓来决定。”刘豫看到自己被废已经在所难免,向南投宋廷,又怕得到张邦昌一样的下场,只好苟且偷生,听天由命。1137年,金熙宗完颜亶除掉了完颜宗翰和高庆裔,刘豫失去了自己在金朝廷中的靠山,金朝廷指责刘豫“论其德不足以感人,言其威不足以服众”,十一月,下诏废其为蜀王,在汴京设立尚书台,直接对华北进行统治,然后将刘豫一家安置在临潢府。1141年,赐刘豫钱一万贯、田五十顷、牛五十头。1142年,又改封他为曹王,1146年死于流放地。刘豫的儿子刘麟字元瑞,在遭流放后不久又被启用,官至兴平军节度使、上京路转运使、开府仪同三司,封韩国公。

刘豫-历史考证

 

     

进士,元符中登第” ,同时,据宋史记载,“豫少无行,尝盗同舍生白金盂,纱衣。”,可见其年少时,品行已不端。

刘豫在南宋做官时,有过两次的“避弃”行为:第一次是宣和元年,任河北提刑时,逢金人南侵,豫弃官避乱于真州。还有一次是建炎二年正月,除知济南府时,因群盗起山东,“豫不愿行,请易东南一郡”,统治者当然没有遂了他的愿,“豫忿而去”。从这两件事多少可以看出刘豫的一些性格特征,那就是胆小怕事,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越礼不恭,同时,这也体现了南宋此时君权的微弱和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完颜昌,刘豫的这一切所作所为,将他的无耻嘴脸展示再世人的面前,然而金人需要的就是这种肯忠心为他们效力的奴才、走狗,于是金人决定了:“四年七月丁卯,金人册豫为皇帝,国号大齐,都大名府。” 胡松年出使伪齐,豫欲以臣礼见,肖胄无以应,松年曰:“均为宋臣。”遂长揖不拜,豫不能屈,因问主上如何,松年曰:“圣主万寿。”复问帝意所向,松年曰:“必欲复故疆耳”豫有惭色。

 

这是一种十分传神的刻画,三人之间的身份很尴尬,以前的同僚,现在却是君主与使臣。显然南宋对刘豫还抱有一丝希望,这次出使可以看作是试探性的,看看刘豫对金的依赖有多大,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刘豫已完全沦为金人的帮凶,同时,南宋还想保持点大国的威严,这诚然是一种气节,却也是一种迂腐,一点盲目与自大。 赵永春认为刘豫是“废于金朝内部的派系斗争”。原来刘豫掌握政权实得力于宗翰,刘亦对他感恩戴德,这当然引起另一派的完颜昌的不满,后来,宗翰插手皇位继承问题的斗争,刘豫又得罪了宗磐,宗翰在皇位斗争中失势后,刘豫即被废了。此观点较之以上两种都要成熟,应当说是切中了事件的关键。 王伦出使金时,就曾提出要金废除伪齐而修和的建议。南宋不断与伪齐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取而代之。这虽然不是主战派的愿望,却是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的最大的心愿。

从伪齐来看,它显然要在新的主子面前显示自身的价值,刘豫自然清楚,伪齐要想长期存在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对峙局面,它必须扩张,必须缴纳更多的赋税,而解决这一切最好的办法就是战争。从金来看,它当然想扩大它的版图,然而由于现实的疆域已经远远超过它的控制能力,它也不想让伪齐变得强大,那将不利于其自身的统治。所以宋齐连绵的战争一部分也是由于金的纵容。

刘豫-人物评价

 

刘豫背叛南宋,当了不到8年的儿皇帝,一度对南宋形成了巨大威胁,但是自己没有过人才能,只是依靠背叛登上高位,人以群分,其下属也多为李成、孔彦舟那样的鼠窃狗偷之辈,结果只能是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主子一脚踢开,惨淡收场,成为日后汉奸的典型之一而已。总观刘豫的一生和伪齐的历史,伪齐一直为宋人所痛恨:监广州盐税吴伸上书请讨豫,谓:“金人虽强,实不足虑,贼豫虽微,实为可忧。”另一方面,伪齐又一直为金人利用和堤防,刘豫一心为其卖命,最后只落得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刘豫的一生是可耻的,它不仅把君臣之礼糟蹋得一塌糊涂,还被别人践踏的一文不值,作为一个人拥有的最起码的人格,他失去了,出卖了。刘豫的一生是可悲的,他的作用只能是工具,在政治的漩涡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他的一生却不是可悯的,是他选择了叛敌投国,是他选择了自己所有的路,离道义渐行渐远,他应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同他一样,伪齐政权就像没人要的孤儿,在斗争中游离,在漩涡中挣扎,它就像刘豫的影子一样,飘荡在风中,被世人嘲笑、唾弃。当历史又翻过一页时,他们就被永久的封存了,他们逐渐被世人淡忘,最后消失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之中。

张邦昌(1083-1127) ,字子能,北宋末年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举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职。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围攻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对金投降。次年金兵攻陷东京,他建立傀儡政权,曾称「楚帝」月余。高宗即位后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处死。

 

张邦昌-个人简介

     

张邦昌(1081~1127)

中国北宋大臣。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徽宗和钦宗时期,历任尚书右丞、左丞、礼部侍郎、少宰、太宰

 

兼门下侍郎。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他力主议和,为河北路割地使,与康王赵构赴金作人质。以求割地赔款议和。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掳去徽、钦二帝,金封他为帝,建国号楚,统治黄河以南地区。他始欲自杀,后经人劝即位,但不敢南面称朕,只东面受百官礼,自称予,手诏称手书。后金人北还,宋廷旧臣不再拥戴张邦昌,他只好避位。高宗即位,仍徙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宰相李纲上书极言其罪,高宗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后数其诸罪,赐死。

传说宋代奸相张邦昌是东光县大龙湾人,这和《东光县志》上的记载是相符的。可你要到大龙湾村去打听,没有一个承认这件事的。大概是从这村的老祖宗就忌讳这件事吧。张邦昌,是宋代钦宗皇帝宰相,当过三十三天的伪楚皇帝。因为他没有能力统治江南人民的反抗,又让金人给废了。他到了南朝以后,贼心不死,又巴结宋高宗,把他的养女和香进贡给皇帝。和香进宫后,赵构就迷上了,渡有心思理朝政,整天是花天酒地。不久,兵打到城下,军队的紧急情报送不到皇帝手里。因为和香告诉宦官,不准往里送信。等金兵攻破宫门,赵构才慌慌张张地从后官门逃命。和香在忙乱中跑不迭就被金兵给捉住了。和香打扮得妖里妖气,跪在金兀术面前,拿腔拿调地说: “妾本想缠住赵构,敬候四太子驾临……”金兀术仔细一看和香,真是国色,心里就有几分喜欢,想把她收留下。但又一想,不行,和香这是卖主求荣,留下是个祸害,就下令给杀了。由于张邦昌父女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人们纷纷告状。孟太后从张邦昌当儿皇帝起,就恨在心里,又加上他进和香惑主,就下令把他杀死。赵构挺同情张邦昌,由于宫内外的一致反对,他也没办法。在张邦昌正法以前,就宣布了: “张邦昌赐死,不予株连九族。” 张邦昌最后在湖南长沙被处死。

 

张邦昌-傀儡皇帝

     

靖康二年(1127)三月,张邦昌在金人的一手安排下粉墨登场,做了儡皇帝。他自己也深知,百官劝进是出于无奈,并非自己深得人心,故而不放十分猖狂,处处谦恭,装腔作势,收买人心。

登基之日升文德殿,在御床西设位受贺,让阁门传令百官勿拜。留守兰时雍为讨好张邦昌,率百官遽拜。张邦昌连忙拱手起立,一副谦恭之态,令人作呕。

那一天天色十分惨淡,乌云蔽日,阴风四起,百官想到家国破碎,从此要屈节异姓,各个容颜沮丧,毫无喜庆之色。张邦昌的脸上也有些挂不住。唯有王时雍、吴拜、莫俦、范琼等人欢欣鼓舞,得意洋洋地簇拥在张邦昌左右,俨然是佐命立功的开国元勋!百官参拜已毕,王时雍等人又跪倒尘埃,请求分封。张邦昌封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拜为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为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为权领门下省,徐秉哲为权领中书省。并下令百官:“多日以来朝廷常有变故,大臣有司尽失其职,从令以后由御史台监督,大家要各遵法度、各司其职。”他声称自己不称“朕”,见百官时仍然自称为“予”;传谕称“宣旨”、手诏称“手书”;执政、侍从可以坐议国事,言可称其名;乎日不穿帝服,遇金人方遽换,饮食起居均不用天子礼。王时雍每向张邦昌打小报告,都要说“臣启陛下”,张邦昌则装模作样也训了他一顿。

张邦昌以为嗣位之初,应该推恩四方,笼络人心,于是想宣布天下大赦。权领门下省的吕好问问他:“京城四壁之外,都为金人所占,大赦天下是指赦免哪个天下?”张邦昌哑口无言,十分难堪。

金人扶植他作了皇帝,便立刻造使索要北宋宗室为人质。张邦昌不敢怠慢,派徐秉哲领旨搜寻,得宗室三千多人,押送到金营。金人并不满意,又催交银两,开封府以见在户口为准各家摊派,限日缴纳,无奈京中百姓连遭战火,即使倾家荡产也无法凑足那个天文数字。

张邦昌内心里分析了自己的处境:是金人将自己扶上金銮,操纵了自己的

命脉,金人喜则已生,金人怒则已亡,因而万不可以得罪金人。但这棵大树一旦撤离,城中军民不见得总买自己的帐。自己不能把事做得太绝,断了后路。于是他给金人修书恳求免催银帛:“仰仗贵国的大恩,不敢忘怀,然而即使献出生命,也不足报答。城中的百姓因围城日久已困敝不堪,饥饿而死的不计其数,某虽愿抚养却无资钱以厚其生,欲赈给相救却无食粮以续其命。贵国催促日急,有不胜其力自寻死路的比比皆是。希望能体恤恳迫之情,免括金银。”

金人搜刮抢掠已得到不少实惠,也知道这块瘦肉上已榨不出多少油水,就顺水推舟卖他一个人情,答应他免括金银,带了二帝、宗室北归。

听说宋徽宗、宋钦亲父子要被金人押到北地,张邦昌心中窃喜非常,但为了收买人心,掩人耳目,使僭用天子仪卫、法驾,脱去龙袍换成缟素,率文武百官及城中的百姓在南薰门摆设香案,面对囚禁二帝的金营遥遥祭拜,哀哀痛哭,声泪俱下,一副耿耿忠心的样子。可是,当他到金营与他的恩人话别时却又换了一副颜色,他穿红袍、张红繖,威风“凛凛”,王时雍、徐秉哲、吴拜、莫俦等众星捧月一般簇围左右,俨然一位货真价实的真龙天子爷。

这一年的春天,金宗望先行一步退兵,他押解徽宗、宁德皇后及诸亲王、妃嫔经骨州向北进发。三天之后金帅宗翰押钦宗及皇后太子随后由郑州向北进发,撤离京师。金人围城时到处侵扰劫掠,甚至挖坟掘墓,把尸体挖出来弃之荒野,用棺材装饲料喂军马。撤兵前夕,又惨无人道地焚毁无数寨栅,当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金兵却在城下鼓乐而歌。金人临走时问张邦昌是否要用留兵保护,张邦昌倒是很想有金人一直撑腰。可权领门下省吕好问却拒绝说:“恐怕北方的兵卒不习南方的水土,不会安心驻扎。”金人又试探;“只留一贝勒怎么样?”吕好问又托辞贝勒是贪人,不敢留住,恐担不起责任。金人只好全军北撤。张邦昌很是恼火,责怪吕好问。吕好问说;“相公对天下人说,忍辱负重屈节金人蹑位登基,实出无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应徐图后举。相公请三思,过去大臣劝进,人心所向都是慑于金人的暴虐。现在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风依旧。如今康王是皇室后裔,领兵居外,众所归心,为什么相公您不拥戴康王?为今之计,应迎元佑皇后,并请康王正位,庶获保全。”监察御史马伸也请求奉迎康王。张邦昌权衡利弊,知道金人北归,大势已去,也应该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于是决定从吕好问之计,王时雍反对说:“而今已是骑虎难下,您应深思熟虑、方作定择,以免来日后悔莫及。”徐秉哲也赞同王时雍。但张邦昌远比这两个目光短浅的家伙狡猾得多,他立刻删元佑皇后为宋太后,入御延福宫,又派蒋师愈带信去见康王自陈:“邦昌勉循金人拥戴,是想权宜一时以救国难,绝无其他企图!”他还恬不知耻地杜撰一大篇他精忠报国的情节:“邦昌得知二帝蒙尘,哀号欲绝,以身投地欲殉家国,绝而复醒,金人却不肯收回成命,实在是口舌难争,邦昌又以首触柱速求一死,无奈金人昼夜监守,求死不能……忽然城中百官联名劝进,推邦昌为主以求自免。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与大金抗争到底!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只为百官劝谓:“势已至此,虽死不能使二帝回迁,只有从权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谋后留。若坚持一节而死,一定连累二帝,怎么称得上是忠臣呢?”本来邦昌身为宇辅,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节,还有何面目见天下黎民!然而念及复兴之计,实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国不顾!不久,张邦昌又派谢克家把大宋的授命宝——玉玺献给康玉,又降手书请元佑皇后垂帘听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处资善堂。他又派遣使官奉车驾、衣物以及其他御用之物去南京进献给康王。不久他自己也赶到南京,拜见康壬。张邦昌见到康王时表演得更是生动逼真,他葡葡在康王驾前,伏地恸哭,请求康王赐之死罪。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是为高宗,改年号建炎。张邦昌跪倒称贺。高宗封他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不久又擢为太傅,位脐三公。

张邦昌从考中进士踏入官场起,这个公元1083年在永静军东光县出生的小伙子,先后经历了大司成、知州、礼部侍郎、尚书右左丞、中书侍郎等多个重要工作岗位的历练和考验,直到公元1126年官居少宰,位列使相,期间长达数十年的领导生涯,居然没有做出一件突出的政绩,唯一可堪一提的,竟是“首请取崇宁、大观以来瑞应尤殊者增制旗物”。——实在是典型的溜须拍马、粉饰太平之徒。无怪乎后来会被秦桧攻击为“专事宴游,党附权奸,蠹国乱政”,是导致“社稷倾危”的罪魁祸首。

公元1126年,金国大军突然南下,六万人马势如破竹,直捣京城汴梁。当是之时,以菜鸟皇帝钦宗赵桓为首的一干人等似乎被如狼似虎的金军吓傻了眼,根本无视敌我双方兵力之比(当时汴梁城内的守军多达20万),就“毅然”决定割地求和。作为当时主张“求和”态度最为坚决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张邦昌则被宋钦宗“英明”的任命为“河北路割地使”,负责陪同康王赵构前往金营充当谈判的预交“押金”——人质。

这一由国家最高元首亲自交付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充分代表着来自皇帝的信任和关心,但凡有点上进心的人,都会高兴的接受的,比如康王。可是,张邦昌却是一个小人,而且是“懦夫式”的小人,所以在接到圣旨以后,他如丧考妣,为了自己的这条小命,居然又是荒唐的要求宋钦宗做出书面承诺,切实保证“无变割地议”;又是要求宋钦宗干脆先下发《大宋王朝关于交付河北大好河山的决定》的正式文件,让他揣在怀里然后直接送给金国。理所当然的,这些荒唐的要求被干净利落的一一否决了。

尽管要求没有成为事实,可是堂堂一名国家领导人,为了一己之私利,竟然可以如此光明正大的做出如此厚颜无耻的事来,张邦昌实在想不小人都不行了。因此,如果史书据此将其列入《奸臣传》、《宠幸传》或者干脆单列一篇《小人传》,都是可以理解而且顺理成章的。问题是,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传说,却将张邦昌归类于“叛臣”,而究其理由,不过因为他当过那么个把月的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皇帝”。这,就是对张邦昌的莫大冤枉了。

其实,张邦昌从来就没想过要当皇帝。关于这一点,《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得很清楚:当被告知将成为皇帝候选人时,张邦昌是明确反对并坚决拒绝的。是粘罕和斡离不慌称只是让他当宰相,辅佐宋朝太子治理国家,他才勉强进入汴梁城中。而其最终也是由于京城父老乡亲的苦苦哀求,才勉强成为理论上的“皇帝”的。

事实上,尽管在王朝内部表现得相当可耻,可是一旦进入金营,正式成为人质,张邦昌的行为却可圈可点,基本上展现了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员所应当具备的那些风度和品质。比如,当粘罕和斡离不二人召其单独议事时,张邦昌就始终坚持自己与肃王赵枢(其时康王已经被金军退货并另立山头)以及驸马曹晟等三人所组成的“人质代表团”是一个共同的整体,自己绝对不能违背外交工作纪律私自行动。最后还是金国使者使用武力才将其带走的。

此外,张邦昌也从来没有当过皇帝。虽然当皇帝的任命经过了文武百官的共同签名认可,但他本人根本就没有以皇帝自居的意思——他将办公地点设在文德殿(皇帝的办公地点为紫辰殿和垂拱殿),将办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坚决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当有的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而对其跪拜时,他必定“东面拱立”。他与朝廷官员开会聊天时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时用“手书”而不是“圣旨”。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了他始终是与朝廷官员们以同事和平级关系相处的(《宋史》卷四百七十五)。

王时雍是推举他成为皇帝的首席功臣,也可以说是他的心腹和死党,可是当王时雍以皇帝专用的“陛下”他称呼时,他丝毫不留情面的将其狠狠训斥了一番(《宋史》卷四百七十五)。                     

后来金国大军准备返回北国,已经身为“皇帝”的他却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完全是为人臣子的礼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所有这些行为,无不实实在在的说明,张邦昌所谓的皇帝职位,确实是只存在于理论上的。

事情的真相是,与后世一致认定为“叛臣”的结论恰恰相反,自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张邦昌就在为推翻自己的统治,实现前朝的复辟而做着种种不懈的努力。就算张邦昌当过皇帝,其终极目标也还是为了恢复“旧时王谢”。

金军没走之前,他亲自到金营拜见粘罕和斡离不,提出了“不毁赵氏陵庙,罢括金银,存留楼橹,借东都三年,乞班师,降号称帝,借金银犒赏”等七项重要提议,并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工作,得到了当局的许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中,仅岁币一项就成功免除钱一百万贯、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负担(《大金吊伐录》),为赵宋王朝的成功复辟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他又亲自致书金军统帅,成功的将左丞冯澥、管军郭仲荀、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太常少卿汪藻、礼部侍郎谭世绩、中书舍人孙觌以及徐天民、苏余庆、沈晦、路允迪、黄夏卿等一干政治精英争取到了汴梁(《三朝北盟会编》)。前京城留守孙傅、签书枢密院张叔夜以及御史中丞秦桧曾经反对他当皇帝的态度最为激烈,但他丝毫没有计较前嫌,同样致书请求放归(《宋史》卷四百七十三)。

此外,他还殚精竭虑,请求遣还诸王夫人及诸帝姬,希望通过“曲线救国”的策略——因为当时有部分夫人的腹内正有孕——为皇室宗族保全一丝血脉,可惜被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粘罕看破(《南征汇录》)。

最后,当金军终于准备北归时,他又委婉而坚决的拒绝了粘罕留一万金军帮助其巩固统治秩序的“好意”,彻底消除了赵宋王朝复辟的暴力隐患。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可以在金军撤退以后的第一时间内,就派出使臣谢克家带着传国玉玺赶到前北宋王朝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恭请大宋王朝现存唯一合法继承人——康王赵构前往继承皇位。同时,恭请元祐皇后在康王到来之前先垂帘听政,暂时主持大局,自己则以太宰的身份退到内东门资善堂居住,继而又亲自赶到南京,痛哭请罪(《宋史》卷四百七十五)。

至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自始至终,张邦昌从来都没有任何叛变国家的行为。因此,说他小人则可,将其列为叛臣,则不但有失公允,更是千古奇冤。

《金史》称:张邦昌,《宋史》有传。天会四年,宗望军围汴,宋少帝请割三镇地及输岁币、纳质修好。于是,邦昌为宋太宰,与肃王枢俱为质以来。而少帝以书诱耶律余睹,宗翰、宗望复伐宋,执二帝以归。刘彦宗乞复立赵氏,太宗不许。宋吏部尚书王时雍等请邦昌治国事,天会五年三月,立邦昌为大楚皇帝。

金史初,少帝以康王构与邦昌为质,既而肃王枢易之,康王乃归。及宗望再举兵,少帝复使康王奉玉册玉宝衮冕,增上太宗尊号请和。康王至磁州,而宗望已自魏县渡河围汴矣。及二帝出汴州,从大军北来,而邦昌至汴,康王入于归德。邦昌劝进于归德,康王已即位,罪以隐事杀之。

完颜宗翰

金史邦昌死,太宗闻之,大怒,诏元帅府伐宋,宋主走扬州,事具宗翰等传。其后,太宗复立刘豫继邦昌,号大齐。

蒲鲜万奴,又名完颜万奴。金至宁元年(1213年)万奴随完颜承裕率60万大军镇压耶律留哥叛金势力,为留哥所败。贞祐二年(1214年),被派遣做新任辽东宣抚使的蒲鲜万奴,领军40余万征讨耶律留哥,大溃,又收散卒,走东京(辽阳)。贞祐三年(1215年)春,发动兵变,自称天王,国号大真,建元天泰。兴定元年(1217年)六月,改国号东夏,1234年,被蒙古兵所擒。镇抚辽东
    蒲鲜是金朝的庶姓,完颜是金朝的国姓,完颜万奴乃蒲鲜万奴立国后改用金朝国姓的称谓。史料中也有称呼布希万奴、秃珠大石、乜奴、也奴、为奴、干奴、万肃奴的,这些都是蒲鲜万奴或万奴的同音异译。

    蒲鲜万奴的活动,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在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这一年六月,宋将皇甫斌率步骑数万由确山(河南确山)、褒信(河南包信店)分路攻蔡州(河南汝南)。闻听另一战场的郭倬、李爽兵败,则军至溱水(汝水支流)而不敢进。金仆散揆遣完颜赛不及副统尚厩局使蒲鲜万奴、深州刺史完颜达吉不等以骑兵7 000往击之。会溱水涨,宋兵扼桥以拒。赛不等商定夜袭,当晚,由达吉不率骑兵涉水出其右,万奴出其左,待两军全部过河后,赛不率副统阿鲁带以精兵直趋桥头,宋军不能遏,天明大溃。万奴又率军断真阳路,阻劫宋军归路。诸军追击至陈泽,斩首两万级,获战马杂畜千余。此战金军出奇制胜。万奴在这次战斗中,负责左翼军指挥和阻击任务,所任职务为副统,所领职衔是尚厩局使。尚厩局使乃掌管皇帝御马的调匀牧养之官,从五品。
    蒲鲜万奴因退敌有功,不久即被金廷从南线调到北线,参加了抵御蒙军伐金的斗争。
    

大安三年(1211年)春,成吉思汗发兵南下。卫绍王遣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应战,思忠不思备战之事,结果被蒙军大败于乌沙堡。八月,改命完颜承裕主兵事。蒙军攻抚州,取奉圣,直抵野狐岭。这时,已经晋升为监军的蒲鲜万奴与招讨使完颜九斤等率兵,号40万,跟随金军主帅完颜承裕,驻军于野狐岭下。但是,承裕畏怯,不敢与蒙军迎战,退兵宣平。当地土豪请以士兵作先锋,承裕也不敢用,但问此去宣德有无小路,而连夜领兵南逃了。第二天,金军至浍河堡,与尾追的蒙军交战,金兵大败,死者漫山遍野。乌沙堡之战,特别是浍河堡之战,使金军元气大伤。
兵变称王
    

兵败后,蒲鲜万奴收散卒走奔东京。
    这时候的蒲鲜万奴,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在咸平杀铁哥,遭到了同僚将佐们的反对。金宣宗性喜猜忌,大臣宿将,有罪必除,并且宠信无能,喜用耳目。此次归仁战留哥而兵败,身为全军主帅,责任是推不掉的。正在他忧心仲忡时,接到了宣宗皇帝的诏谕,说万奴未能协力尽公,以徇国家之急;对万奴提出"尚惩前过,以图后功"的通谍。作为金朝将官,万奴南北统兵在外多年,深悉朝廷内外情况和金军素质的变化,况且归仁新败,余悸犹在。以图后功",谈何容易;万奴心里很是没底。宣宗皇帝对万奴实已有所怀疑,因为几乎就在下此诏令的同时,又于贞裕二年(1214年)十一月,追究起提升万奴为辽东宣抚使之人的责任来,这就使蒲鲜万奴越发感到不能自保。


    与此同时,急剧变化的客观形势促使了蒲鲜万奴做出最后的抉择。于1213年即位的金宣宗完颜殉,被咄咄逼人的蒙古军队吓破了胆。他上台后,一面向蒙古求和,一面仓皇南逃,将都城由中都迁往汴京(开封),致使蒙军有恃无恐,长驱直入。不久,中都失陷,金北方大片领土很快沦入敌手,金王朝统治危在旦夕。在强敌面前,金朝最高统治者所表现出来的无能和退让,使广大女真人民大失所望,同时也大伤了那些具有爱国热情的女真士大夫,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民族意识的女真贵族的心,使他们不再对掌权者寄予任何希望了。
  

  贞祐三年(1215年)冬十月戊戍,万奴向宣宗假奏败留哥之捷,以麻痹金廷耳目,15天以后,即据东京自立,自称天王,国号大真,建元天泰。蒲鲜万奴的兵变和自立是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进入、挽救金民族危亡而发动的,所以,从女真族民族利益讲,应予一定程度的肯定。
    

变后,蒲鲜万奴以东京为根据地,积极向外扩张势力。首先,麾师北上,攻咸平,取沈、澄(海城)诸州,沿路附近州县各猛安谋克军纷纷归附蒲鲜万奴。接着开始东进,于三月率步骑9 000进攻婆速府路近境,但为金同知婆速府路兵马都总管纥石烈桓端击退。四月,又攻上古城,遭到金都统兀颜钵辖的抵抗。同时,万奴派5 000人攻望云驿,受到都统奥屯马和尚的还击;另派数千人攻三叉里,也被都统夹谷合打击退。五月,万奴兵在大宁镇受到金都统温迪罕福寿兵攻击,城垒被拔,军卒被歼。九月,蒲鲜万奴率部众南下,以9 000

自立于金蒙之间
    摆在万奴面前的另一个政敌是耶律留哥。留哥归仁之战后,又击溃了蒲察移刺都10万之众,力量进一步壮大。贞祐三年(1215年)十一月,获知万奴兵东出,国内空虚,他与可特哥乘机袭破东京,俘虏了万奴妻李仙娥。万奴进退失据,曾一度丢掉东京,转入附近州县活动。可见这一政治势力对万奴大真国的威胁也很大。
    当然,对万奴大真国威胁最大的还是正在勃起的蒙古。

木华黎统蒙军攻占兴中府后,拔锦州,平张致,占广宁,克懿州,很快完成了对辽西的经略。接着长驱直入辽东半岛。贞祐四年秋,木华黎渡过辽河,连克苏、复、海、盖诸城。进而继续东进,逼近鸭绿江下游,下婆速府路大夫营。木华黎这次入辽东,进军神速,辽东半岛诸城风吹一般归降蒙古,这一形势,更给蒲鲜万奴大真国增加了压力。
    蒲鲜万奴自贞祐三年春兵变后,军事上常常处于失利状态,在与金军和留哥作战过程中,万奴已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了。十月称帝建国,也未能摆脱困境和扭转被动局面。现在,蒙古骑兵又风驰电掣般地杀将过来,万奴实难应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暂避锋芒,保存实力,争取时间,万奴不得不改变策略,以"伪降"为手段,"沟通"蒙古。贞祐四年冬十月,当蒙军路过东京时,他投附了蒙古,并按着蒙古的规矩,遣其子帖哥作为人质。
    

蒲鲜万奴"投附"蒙古,是以不伤自己元气为前提的,完全服从于"图本族之再兴"这一总的战略方针。他虽然被迫对蒙古称臣,但是基本上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蒲鲜万奴这种“伪降”政策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也有其它条件相配合。首先,当蒙军兵临城下时,他不战自降,这样就避免了与蒙军直接发生军事冲突,减少了蒙军对自己的仇恨;其次,蒙军当时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金军,叛金自立的蒲鲜万奴已是金朝的敌对势力,也自然是蒙军的借用力量,所以,他对蒙军戒心较小,有如耶律留哥叛金后主动出降蒙古,蒙军不加介意一样;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即蒙军几次南下,均属季节性骚扰,旨在掳掠财物。所到之处,一掳而过,并不在主要城市、关隘驻兵,且辽东距离蒙古腹心较远,蒙军退去,很快又恢复常态。所以,蒲鲜万奴臣附于蒙古,是摄于蒙军气势作出的暂时让步措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