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泽:红楼梦索隐:用“风月宝鉴”照看“金陵十二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4:02:02
用“风月宝鉴”照看“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中有一面神奇的宝镜――“风月宝鉴”。说它神奇,是因为它“正反两面皆可照人,正面看是美女,反面看是骷髅”。

  作者为何要打造这一面“荒唐无稽”的镜子呢?因为《红楼梦》正面记述的是闺阁脂粉,背面却是在补记被泯灭的家史。作者用“满纸荒唐言”来遮饰“字字看来都是血”的家史,自然要给看官留下观书之法――“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的正面,方是会看。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在“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回,作者对这宝镜略作说明:“这物出自太虚玄境(原书中‘玄’字缺一点,应是在避康熙之讳)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照看。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于是,贾天祥依法向背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作者立批:“所谓‘好知青家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看来,背面才可照看出红楼梦中人的真面目来。不过,如此骷髅骨谁愿意看呢?还是正面那美女有吸引力。作者又批注:“所谓醉生梦死也。”眼看已照得没了气,贾代儒大骂:“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作者又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见贾代儒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一部隐笔含情的“史记”传情入世,引得无数人探究“推背图”。

  提起索隐,最最引人注目当数“金陵十二钗”。常见人问:宝黛钗是谁?秦可卿是谁?妙玉是谁?……

  应该怎样理解这“金陵十二钗”呢?作者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回作了详细描述:

  宝玉被仙姑引入“太虚幻境”,有联曰:“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下此评语,并非游戏笔墨,而是对此处先作暗示――颠倒黑白,以假乱真。

  近入一座宫门,道是“孽海情天”。有联曰:“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这是什么所在?看来是记载历史的清朝史馆。

  有脂批道:“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虚虚实实,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作者还是在隐说这“太虚幻境”应映射宫廷。

  “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女子过去未来的薄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真是女子薄册?取“风月宝鉴”来一照,便可知是清宫档案馆。

  只见数十个大厨,边上一厨封条上云:“金陵十二钗正册”。“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这是书面解释,看官信否?当然不信。大概因作者先占地步,自称“满纸荒唐言”,一进入这“太虚幻境”说什么都无所顾忌了,看官也就不再过多理会。却不知谜书特点就在“梦幻之中见真情”。既然不可能是十二个女子的薄册,就应该是冠首官员的档案。

  如此再看“金陵十二钗”,就可理解为大清国领导集团的核心由这十二个人组成。顺着这条“草蛇灰线”,可见雍正朝创建军政中枢军机处人员最多时达十一人,加上皇帝雍正,恰恰是十二人。

  既如此说,难道这“十二钗”是指雍正帝与十一位军机大臣了?否。把线头引到这里已然达到目的,下面该是作者“补记家史”的内容。

  打开“金陵十二钗”正册,读者就会看到作者偏偏记述了十一册。明明写十二钗,为何少记一册呢?

过去因对红楼真情不尽了解,以至于替作者来乱解释一番:第一册写的是宝钗和黛玉,俩人难分伯仲写在第一册。

  荒唐。谁见过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的档案?再说人家书中判词只是写到“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没有明确“玉带”就指林黛玉,更没说“金簪”就指薛宝钗。退一步讲,后文还有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因此,用两人写在一册来解释少一册是不通的。

  究竟为何少写一册呢?回顾前面作者对“太虚幻境”的描述,可知这“梦游太虚幻境”原来是用幻笔写主人公翻看清廷国史馆。当然,“太虚”可理解为清史被修得“太虚”了;“幻境”可理解为主人公翻看是得知清史如何修法。

  正因如此,作者才将大清国领导核心成员幻笔写作“金陵十二钗”,故意少去一册,是因为这国史馆中本就删除了一册。也正是因为作者原本就是其中首册,却因“历经梦幻”,家史被泯灭,才有这《石头记》来补记家史。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一干裙钗?……”

  作者何出此言?那些“裙钗”从背面看不就是“须眉”吗?原来作者是用“裙钗”来补记历史。

  究竟如何补记?请见《一缄书札藏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