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英文:当前通货膨胀形势及治理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2:52:07

  CPI连续三月超3%,防通胀成为重点

  通常来说,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的发行增长,超过产品的增长。
通货膨胀使社会各阶层、各角色的利益分配发生改变,生活状况、消费水平乃至社会关系都随之发生变化,它不仅是单纯的货币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在实践中主要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 缩减指数加以表示。其中最为常用的是CPI,我国把CPI连续同比涨幅超过3%作为通货膨胀警戒线。

  由于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扩张性货币政策,市场一直在担心“通货膨胀”的幽灵魅影。今年上半年,市场普遍预期一直将CPI的年内高点维持在6-7月份,但二季度以后,随着新涨价因素的增多,CPI的高点预期不断后移。
看通胀是否来临,直观来看就是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数据;二是百姓对生活用品的价格感受,后者更加直观。今年大家的感受都要比往年强。比如蔬菜、鸡蛋、农产品以及苹果。因此,很多农民都出现了粮食棉花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而宁愿囤积待涨。

  从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公布数据来看,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6%。这是在我国CPI涨幅经历7月的3.3%,以及8月的3.5%两大高点之后再创新高,实质上,由于统计数据的滞后性,实际上CPI涨幅应该比所公布的数据还要高。再考虑到由于十月份占CPI指数权重较大的粮油食品价格再次飚涨百分之十五左右,10月CPI可能会再创新高,而且由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复杂性,新的涨价因素不断出现,年内CPI高点很可能再度后移至10月甚至11月。

  食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双双大涨,是推动9月份的CPI再攀新高的主要因素。短期来看,极端天气、自然灾害、资金炒作等导致食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因素仍在,而美元持续贬值以及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又会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而构成输入型价格压力。资源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上涨向下游传导也将成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的潜在因素。

  据摩根大通等权威投行预测,由于需求回升、粮食减产、库存降低和资本炒作等因素,国际粮价2011年还将继续上涨。在多重影响叠加之下,更有市场人士预期CPI涨势可能持续到明年。

  一、通货膨胀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变数很多。随着全球竞相恶性货币贬值潮,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持续上升,各国的通胀率普遍上扬,资产价格相继推高,再度加剧了资产泡沫。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使得各国货币竞相恶性贬值,从汇率大战到贸易大战,危机逐渐扩散,各国央行都有点无所适从,流动性宽松将成为明年推高中国通胀的主要外因。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拼命向外转嫁危机,欧猪五国主权债务危机、丰田事件都是已经发生的活生生的教材。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与美国存在利益分歧,中美经济金融的战略博弈时期已经到来。
在这个中美战略博弈期,中国一定要保持住财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一定要防止国际资本利用各种渠道,比如热钱进入推升资产泡沫,利用金融杠杆制造资本证券市场的灾难,扰乱物价水平制造恶性通货膨胀等方式来掠夺中国的财富,危及中国金融与经济安全。由于中国对各种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巨大,并且在农产品方面对外依存度比较高,也的确存在这些隐患。

  从国内因素分析,主要由于08年底09年初为应对金融与经济危机,不得不采取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巨大,造成流动性过剩。中国应对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与信贷政策,主要还是从经济、社会秩序稳定方面来考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楼市的畸形上涨与产能过剩加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飚涨,到现在通货膨胀问题再也无法回避,这都是负面效应,也是在全球危机背景之下,我们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中国的问题主要在于结构问题,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严重失衡,最近几月CPI数据中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占主要部分,而未来农产品价格继上涨可能性非常大,并有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受国际因素影响,面临着外部的输入型通胀的巨大考验,美元最近持续贬值,一旦美元继续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仍然有上涨空间。五中全会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将相继展开,与食品价格、气候因素等叠加,都将成为加剧通胀的潜在因素。

  从成本推动层面看,本轮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企业成本上升,物价水平总体走高的因素。随着适龄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增大。尤其以“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为分水岭,我国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必将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尽管目前中国工业和投资增速处在下降通道,但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趋势已基本成立。而中国央行在数据公布前的突然升息可能也说明,经济增长已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提前压住通胀苗头更为重要。目前防通胀已经超越保增长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矛盾,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从宏观上来讲,由于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的过大,无论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如何,必须承认的一点是,通胀问题远未见顶,未来压力有增无减,这将是后危机时代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最重要的职责,除了国家和社会安全,便是维护币值稳定,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首当其冲的任务都是维持币值的稳定,中国政府与央行尤其如此,在当前各国竞相量化宽松的时刻,为了警示通货膨胀预期的蔓延,央行最近开始小幅加息,一旦通货膨胀预期加重,不排除后续出现连续加息的行为。
   二、通货膨胀的中美战略博弈因素  

  美国要向全世界转嫁危机,手段很简单,就是做空其它主要经济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丰田事件等,都是成功转嫁危机的经典案例。对于中国,则不容易,他必须先做多中国,资产泡沫化,通货膨胀恶性化之后,才能做空中国,从而获得巨大利益。  

  在三十改革开放过程中,中美是以战略合作为主的,但随着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中美度过最后一次共救危机的蜜月期之后,由于危机与矛盾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分歧就必然出现,利益的分歧逐渐明朗化,并随着中国提升为GDP全球老二的地位,战略博弈阶段正式到来了-------全球危机实质上成为中美关系由战略合作向战略博弈转变的分水岭!  

  目前美国的目光盯准了中国,今年以来,在并在周边安全、人民币汇率、资源定价权方面等多途径向中国施压以便掠夺中国的财富,转嫁危机。周边安全问题这里略去不谈,主要谈经济方面。  

  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的原因很简单,美国面临非常大的政治压力 ①,美国经济将会长期面临低速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压力,而施压人民币汇率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增加美国出口,增加美国就业率。因此,美国通过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一起施压中国进行第二次汇改,使得中国改变盯住美元的汇率策略,最终与美元脱钩------我个人观点,存在这种可能性,就是这一步实际上为了今后在货币金融战争中算计人民币,为做空中国作铺垫的。  

  对中国来说,当前的矛盾,一是通货膨胀压力问题,二是资本利得太多,劳动收益太少,收入分配结构极不合理。从人民币国内平价购买力来看,人民币理应升值,而且有很大升值空间;从资产泡沫程度来看,人民币不仅不应该升值,还应该贬值。以资产价格来看,中国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是历史的高位,泡沫太大。银行、地产、保险等周期性行业,规模与市值,现在都是世界同类公司中数一数二的位置,这不是泡沫,也是泡沫。中国的房价已完全与国际接轨,楼市价格,完全脱离GDP市值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从这个背景来说,由于中美战略博弈的需要,以及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脱钩,并随着中国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QFII获得参与股指期货的额度,国际板的推出计划,中国资本市场基本实现了开放,或说是半开放了,这给国际资本做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能性。那么再结合中国巨大的资源需求,以及农产品的对外依赖性,尤其是对美依存度较大,将来在合适的条件下引爆中国恶性通货膨胀,继而做空中国,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了。  

  我多次指出,资产定价权是美国利用其美元全球基础货币地位掠夺全球财富的主要金融手段之一②,而军事霸权与贸易保护主义则只是辅助手段。石油、基本金属、房地产等都基本炒作过,再炒也得不到多大利益了。从最近几年大宗商品相继出现严重泡沫的历史来看,还只有农产品如大豆粮食类泡沫未曾出现严重的泡沫,而中国近几十年来,主要是集中资源发展工业为主,农业基础反而相对薄弱,大豆、棉花、玉米、粮食,以及各种蔬菜农作物种子等,对外依存度已经较高,农产品定价权基本控制在华尔街手中,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在这种背景下,一旦获得天时地利的配合,配合国际资本的金融攻击手段,华尔街有可能引爆粮食危机,引发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这对中国经济将是致命的打击。
  民以食为天。在五六月份,我研究美国大豆期货走势图时,就已经发现,当时大豆价格正在做底,8月9月,美国大豆面临一次向上爆发的周期,很有可能是要酝酿一个巨大的上涨机会。如今的走势已经证明是不幸而言中了,那么大豆从现在起将步入一个强大的上涨趋势之中-----这是人为操纵,还是自然规律 ?恐怕兼而有之。
期货市场价格上涨已经是立竿见影传导到消费终端,十月份,国内市场粮食及食用油价格平均上调百分之十五左右。 一旦农作物继续大幅上涨,CPI的涨幅就会十分惊人,通胀预期将会愈演愈烈,因此在大家都把注意力盯在楼市上时,楼市上再出现巨大泡沫的可能性反而不大了,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积极关注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的安全问题,毕竟中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会危及社会稳定。

  国内农产品市场近年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等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现象,已经告诉我们,以后要出现的通货膨胀,资产泡沫问题,不是出在石油上,也不是出在铜等基本金属上,也不是出在楼市上,而很可能是出在农产品上,特别是出在饭碗上。最近国内棉花暴涨案例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今年美国与印度等产棉大国大丰收,但他们减少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国内棉价连连创出历史新高,已经严重打击了中国的纺织等相关产业。管理层应当对此未雨绸缪,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后,再去“好也弥缝,歹也弥缝”,那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近两年来,全球很多气候反常的现象已经出现,中国连续出现大旱灾,水灾等反常现象,而农作物大涨通常以气候反常为最主要触发条件,2011年到2012年,是太阳黑子爆发周期,极易出现重大的水灾旱灾虫灾等气候极端反常的自然灾害。国际资本对农产品的炒作攻势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如果在明年气候反常继续严重出现,那么全球以及中国主要农产区的作物歉收的情况就会发生,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价格波动就会十分剧烈。由于全球的农作物定价权掌握在美国手中,如果国际资本有意操纵粮食价格以图暴利,那么涨势将会更加惊人,可能会形成一次更大的资产泡沫,其结果就如我们这两年看到的铁矿石一样,别人要怎么涨就怎么涨,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依然较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经济运行中面临价格总水平处于高位的突出矛盾,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流动性过剩严重,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比较严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强调,要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加强市场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从严惩处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对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要着眼于其显现的特征,要以国际的视野,采取综合措施,调整结构、增加供给、稳定预期,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收入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一,当前面临的经济基本面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调结构以治本,防通胀以治标。
针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为有效削弱输入型成本推动造成价格上涨的影响,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能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一个根本出路。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服务业等产业。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过剩产能是我国经济基本面短期内面临的三大矛盾,今年以来政策监管和调控的着力点也在于此。其实这三大问题的核心是房地产,房地产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房地产繁荣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无虞,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得到消化;而房地产倒下,则融资平台与过剩产能的矛盾就会异常激烈的显现,经济稳定的现状将遭到重创。因此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变化,适当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中性甚至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注重引导预期;另一方面,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汇率弹性,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
所有资产泡沫或金融危机都是信用过度扩张所引起,偏离需求的信用扩张最后都会导致经济周期大起大落。二战前的法西斯货币泡沫、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国民党金元泡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罗斯卢布泡沫,前两年的津巴布韦货币泡沫,以及最近的全球货币泡沫起因都不例外。③管理层决策应当具有前瞻性,防患于未然。
第三,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控,加强对大宗商品市场异常波动情况的监管,防止证券、期货、股市、楼市出现巨幅波动,严厉打击类似于大蒜、生姜等部分农产品的恶性炒作行为,保障市场平稳运行,这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是十分必要的。
不管是"蒜你狠"还是“姜你军”,还是最近出现的"苹什么",实际供需未必有游资喊得那么紧张,它们不过是通胀背景下的一些另类"符号",你方唱罢我登台,有一定市场基础,也有恶意操纵的炒作成分。如果不注意加强监管,会加剧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甚至恐慌情绪。
第四,增加消费领域的投资力度,对于农业、农产品的供求平衡,特别对于粮食安全问题要高度关注。粮价稳,人心安,对于国家粮食储备的充实,农业生产与气候问题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充分预见,未雨绸缪。近几年灾害频繁发生,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愈演愈烈,看来灾害频繁,将是未来农业不可回避的现实,“抗灾农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专家口中,而要变成实际行动。④

  第五,处理好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造成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未来物价总水平上升中必须考虑的长期因素。

  通货膨胀问题已经不容回避,不可等闲视之。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改革,相互配合,才能构筑起一道治理通货膨胀的真正有效的“防火墙”。

   ****************************************************************
参考文献:
①、《中美汇率博弈的弦外之音》:《财经》 2010年第20期
②、李由《中国应夺回优势资源定价权》:《世界新闻报》2009年11月24日
③、郑焜今《金融力提升之道》:2010年0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④、全国农村定态监测点辽宁省沈阳市发展改革委《气候异常呼唤“抗灾农业”》:国家发改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