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缨年薪多少:西风独自凉: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游击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07:09

西风独自凉: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游击战

发布时间:2011-08-07 20:00 作者:西风独自凉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755次

  1943年10月13日,二战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与盟军签署了停战协定的意大利反戈一击,向曾经的盟友纳粹德国宣战。德意关系急转直下,意大利游击队遍地开花,除了向盟军提供情报,还频繁袭击德军,仅1944年6月到8月,德军即被游击队干掉5000人,伤者多达25000到30000人。在盟军的支援下,游击队解放了米兰、都灵等上百座城市,接受了两个德国步兵师的投降。


  游击战为二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此为题材的影片汗牛充栋。1945年罗西里尼描述游击战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轰动世界影坛,成为新现实主义的绝佳宣言。然而,游击战带给平民的痛苦、及其战争伦理上的困境始终无可回避。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禁止以背信弃义的方式杀伤敌军,游击队如果没有“可从一定距离加以识别的固定明显的标志”或“公开携带武器”,就不算合法的战斗人员,不受战争法的保护,被俘后不享受战俘待遇。


  于情于法,谁不想堂堂正正、痛痛快快地跟敌人干一场?但在力量尚未壮大的情况下,游击队只能以平民身份为掩护,用隐匿武器等“背信弃义”的方式袭击强敌,否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敌占区的人们陷入两难选择:要么在暴政下忍辱偷生,等待盟军解放;要么违反战争法,用包括背信弃义在内的一切手段反抗法西斯。


  用镜头表现对游击战的反思,始自梅尔维尔的经典《影子部队》(1969),法国城市游击战之肮脏、血腥,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意大利影片《罗马大屠杀》(1973)来得更为直接:1944年3月23日,游击队在罗马市区用路边炸弹炸死33个德军,前者并不担心遭到大规模报复:“你说德国人会屠杀人质?好,那就让他们干吧,整个罗马都会起来反对他们。”结果,纳粹按照以1还10的比例,在罗马附近的阿尔戴阿蒂纳山洞屠杀了335名人质。有观众为此发表政治严重不正确的评论:“那些意大利人就不该招惹德国人,人家巡逻也没碍他们什么事,炸了人家自己不也倒霉吗?”


  意大利影片《将要来的人》(2010)以蒙特索雷和马察博托大屠杀为背景,“将要来的人”一语双关:村妇孕育的胎儿,以及即将到来的德军、游击队。前者象征着希望,后者将给平静的山村带来什么?村民阿尔曼多十分反感德军:“为什么他们不在家照顾自己的土地和家庭?我们已经够烦的了。”该死的德国佬竟然征收猪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农民杀个猪就像做贼一样,这是游击队能够产生并得到民众支持的原因所在。


  意大利热衷于拍摄格式化的抵抗、一味歌颂爱国主义,导演吉奥吉欧·蒂利提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并铭记历史。《将要来的人》不愿简单地鼓吹或质疑对暴政的反抗,而是通过阿尔曼多不愿说话的小女儿玛蒂娜的视角,展现大屠杀的前因后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大利游击队的辉煌浸透着民众淋漓的鲜血。哪些是无谓的牺牲,哪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今天的我们是否具备鉴别的能力?


  村民对德军尽管谈不上有什么好感,双方鸡蛋和酒等农产品的买卖进行得还算融洽,有时德军还玩杂耍逗大家开心。游击队袭击德军之后,后者搜索无果,面孔青涩的少年兵仍把面包切开来分给孩子们,显示出发自内心的善意。“游击队中许多人的说话和穿着跟我们一样”,玛蒂娜作文里所写并非无的放矢。盟军向游击队空投物资、游击队袭击德军落单的车辆,就发生在沉默寡言的玛蒂娜的眼前。在那个对村民最为友好的少年兵被游击队处决之后,玛蒂娜非常难过,情势也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作为德军数一数二的“垃圾”部队,党卫队第16“帝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以名头响亮、装备精良、战绩糟糕、滥杀平民著称。为报复游击队的袭击,1944年9月29日,在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雷德尔少校的指挥下,第16师在蒙特索雷和马察博托大开杀戒,至少有770名老人、妇女和小孩惨遭屠杀。躲在山上无所作为的游击队员、赤手空拳向德军发起冲锋的阿尔曼多、刺杀纳粹军官的受伤少女,影片不动声色、对比鲜明的镜头流淌着无尽的悲哀。


  抗争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的抗争才最符合民众的利益。1865年4月,南军司令罗伯特·李将军见大势已去,宁愿投降被当作战争罪犯绞死也不接受部下深入山区打游击的建议:“那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只会是无止境的争斗和血腥的屠杀。”李将军去世之后,他曾经服务过的华盛顿学院改名为华盛顿与李大学,将军的塑像也坐落在校园内。以此观之,千百年后有人吟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足为奇?

 

(作者赐稿,原文载于新民周刊。原题为:将要来的人)

 


来源: 共识网 | 责任编辑:邵梓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