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mclap舞蹈教学:怀念老月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03:29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望着装潢精美,品种繁多的月饼,拿在手里,一个个看去,那淡淡的失望,悠悠的怀念,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上世纪七十年中期,我所生活的小县城,只有一家国营食品加工厂,人们所需要的糕点类食品均是这里生产的。每当中秋节前,厂里就会招一些临时工人,加工月饼。从十二岁起,我就成了这里的一员,利用秋假的二十天时间做临时工,,每天一块二角五分的收入,,补贴家用。那时的用工制度不像现在,也不论是否是童工,只要报名就可以去。就这样,我加在一群叔叔阿姨的行列里,开始了我第一次的打工生涯。
走进月饼加工车间,扑鼻而来的是一阵阵又香又甜的味道,我不由的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这香甜的味道永远留在我的嗅觉之中。在此之前,我一直随祖父母在乡下生活,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根本就无法想象出每年吃到一次的月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初进车间,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对什么都好奇,东看西瞧,点着脚,看叔叔把面粉到进一个机器里,然后加食用油,一推机器边上的一个把手,那机器就轰隆隆的转了起来,一会,一大块搅拌好的面团就拿了出来。哦,原来和面也有机器呀。工作台上放着一排排木制的工具,那是椭圆形的带有手柄的模具,有四公分厚,平面上又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圆的四周有竖的条纹,圆底有雕刻的桂花图案和中秋月饼字样。这就是制作月饼的模具了。
由于年龄小,叔叔阿姨都很照顾我,让我做最轻的工作,就是把在机器里搅拌好的酥油面,再进一步的糅合,这是加工月饼的第一步,然后把揉好的面搓成条,再用手掐成十克一个的小面团,用来做月饼的表皮。下一步就是把拌好的馅料团成十五克一个的园球,这是为了便于包皮。馅料的搅拌是很有讲究的,都是正式的熟练工人做的,他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糕点碎块,蒸炒好的面粉,加入小块的冰糖,炒花生,芝麻,桔子皮做的青红丝加水,油一起搅拌。这一步很关键,干了不行,团不成团,一包就散。湿了也不行,包起来太软,放进模具里一压就破,成了次品。干湿掌握在,轻轻的可以团成团,稍一用力就又会散的程度。压模是最累人的一道工序了,一般都男工做的,把包好的月饼团,放进模具里,用手使劲的压平,用力还要均匀,要使模具里的花纹都深深的印在饼的表面上,然后使劲的磕出来,这样,一个月饼就算做好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做好的月饼放在铁制的托盘里,推到五十米长的烘烤炉里烘烤,一个循环下来,要二十多分钟的时间,生的进,熟的出,这时车间里就溢满了又香又甜的月饼浓香。
由于一直生活在老家,祖父对女孩子做家务的要求非常严,和面一定要和硬扎软,擀面一定要做到,擀薄切宽。所以,别看我年龄小,和面对我来说,是驾轻路熟的事,一个工作日下来,同事们都称赞有加,十个一斤的小面团,一排排的摆放整齐,可以供两三个人包。有时还可以帮帮那些手慢的同事。虽然一班下来,往往累的精疲力尽的,但在乡下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总能使我找到快乐的理由,每每算计着工资的数量,就会很高兴,那是在乡下半年也见不到的钱的总数。
就这样,我每天快快乐乐的去上班,又快快乐乐的回家,一直到八月初十,这一项工作就算结束了,剩下的时间要赶快写作业了。期间从没有想过工资的事,在我的脑海里,领工资是妈妈的事。时而也会想起那甜甜的月饼香,但那只是一瞬间的事。因为我知道,节前买回来的月饼是用来瞧亲戚用的,四个一包,用黄色的麻纸包着。只有等到十五这一天,就着柔柔的月光,妈妈拿出一两个月饼,每个切成四份,一人一份,我们姐弟四个分开了吃,没有人大口大口的吃,不是不会,是不舍得,就那么一点一点的啃着,看到一丝青红丝,就用手轻轻的拉出来,放在嘴里,慢慢的品味;麻麻的,甜甜的,香香的,甚至能品出一丝苦苦的味道。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望着满目琳琅,包装精美的礼品月饼,我总是想找,找我年少时的那一份香,那一份甜,那一份期盼,那一份隐藏在青红之间的淡淡的清苦,以及对那品种单一的老月饼的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