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厂法:解读渔家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9:30
解读渔家渡     上虞有上百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随便去哪一个村庄走一走,都可以发现其渊源的历史变迁和到处散落的实物遗迹。上浦渔家渡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走在渔家渡村内,神童、榜眼、石牌坊、大宗祠、中峰书院、大雄庵、沙湖寺、取斯家塾书局、三山义庄、怡和丝茶栈、老久大、新久大等字眼扑面而来,不由使人联想翩翩,产生想透过历史的风尘去解读的兴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村庄呢?       渔家渡村位于上虞市西南27公里处,西临小舜江,南靠凤山,是典型的依山带水的风水宝地。全村有农户549户,人口1528人。村有耕地1056亩,山地6989亩,茶山127亩,桑地208亩,主体以农业为主。2006年上虞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渔家渡村和渔渡村合并成渔家渡村。追溯上去,渔家渡村原名张家埭,明正统年间改名为渔家渡,公社化时曾改名为建丰大队。为表述需要,村人又把渔家渡细分为上堡、下堡、长弄堂、晒场头、乌塘头、行牌头、前山下等等,村人告诉外人时会说到具体的地方,比如家住说起长弄堂,别人一下子就知道具体位置了。     据能考证的570多年来,渔家渡是董氏的发源地,其它几个姓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流落在渔家渡,多年后自然也成了渔家渡人。翻阅光绪丙午年重修的《会稽渔渡董氏宗谱》得知,董氏的先祖可追至宋时衢州龙游立德乡光禄大夫时用公,后逐渐分支于新昌雪窦,又分支于上浦石浦村,后又分支于渔家渡,世祖为石泉公。石泉公是明正统年间人,他的墓在渔渡水库边,乾隆年间修缮过,墓碑和供桌保存完好。石泉公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天支大儿子樵风公人脉最旺,樵风公生了四个儿子,小儿子养晦公又生二子一女,分别是居易公和履素公。居易公又生了六个儿子,第四个儿子是剡溪公,第五个儿子是颐庵公。素有神童之称、后高中榜眼的董玘就是颐庵公的三儿子。     从渔家渡名人录来看,第一个有功名的是石泉公的孙子居易公,诰封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从居易公董敬开始,董氏家族逐渐开始走向繁荣,各色人才相继亮相:董豫,明成化四年戊戍进士,授奉政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董復,明成化乙末进士,中宪大夫,云南府知府;董玘,弘治十八年乙丑,董玘举会试第一,廷试赐一甲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升侍读、补经筵日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本院侍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参与编修过<孝宗实录>、<武宗实录>、<睿宗实录>。董玘为文庄雅,得西汉之体。居乡寡交,尝讲学东山,建中峰书院,四方从学者甚众;董思近,宗人府经历、云南寻甸府知府;董焕,天资秀颖,博通群籍,与长塘状元罗万化性情契合,罗万化的一切疏计皆出自其手;董祖庆,绍兴郡学三顶儒巾之一;董懋中,万历癸丑进士,任直隶常州府武进县知县、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转员外郎、宁国府知府、福建建宁府推官;董懋策,董玘之会孙,得家学真传,精于易理,称为日铸先生,设帐与蕺山之东授徒讲业,时人比之为“白鹿书院”;董懋史,万历庚子举于乡,授鄞县教谕,迁国学博士,福建监运使运同;董世仪,潼关挂印总兵;董庆章,“久大茶栈”的创始人,著名的珠茶商人;董镜吾,三山义庄、取斯家塾书局的创始人;董静之、董思浩、董佳其、董明儒、董永见、董金泉等等都是渔家渡翘楚之才,在各自的领域内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漫步在渔家渡村中,会发现与董氏代有人才辈出相对应的实物遗迹,在渔家渡村内比比皆是。村内原有三座石牌坊,其中一座石牌在小舜江边,因为沙地和水患的原因,已无迹可寻。另二座石牌坊保存基本完好,一座为“榜眼,绣衣”,一座为“会元,世科”,相距四十米,两坊造型差不多,均为明朝通行的二柱单位,上部选型为亭台楼阁,用石质抖拱承托。均通高6.5米,最大跨度为3.7米。“榜眼,绣衣”牌坊是浙江监察御史陈铨、王润、赵文奎,工部公差王良翰,浙江布政司布政使李赞等官员为董玘和他的父亲贵州道监察御史董復而立,时间是正德二年。“榜眼,绣衣”和“恩荣”六字是余姚人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尙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谢迁所书,为何阁老谢迁会题字呢?一个原因是世交,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儿子谢丕与董玘同时位列三甲。董玘是榜眼,谢丕是探花,第一名状元是三十三岁的江苏昆山人顾鼎臣。“会元,世科”牌坊是为明成化戊子举人董豫,成化乙酉举人董復,宏治辛酉经魁董玘,嘉靖壬午举人董珑,万历庚子举人董懋史,万历辛卯举人董懋中而立,时间在万历庚子年间。在下堡的郑家岙董豫墓前,有望柱、石羊、石虎。在浦下长春山董復墓前,有墓祠五间,中有神龟,旁有诰命碑,祠前各有碑亭一间,墓前还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在大善海螺山董玘墓前有望柱石人石马石虎石羊。村南的前山上有民国时期董益荪的大墓。散落在村内的古碑有《天授庵碑记》、《屏津庵碑记》、《大宗祠禁规》三通。      村中其它古迹还有明成化年间董豫所建的董家大宗祠、明兄弟进士董豫和董復读书处改建的庆恩寺、明董省齐别墅改建的田湖庵、明万历年间董望云所建的天授庵、顺治年间董思山所建的屏津庵、清董氏族人所建的朱光庙,其中岙底的沙湖寺颇显神秘,从原址上看规模不小,并且完全拆毁于解放后,可惜它的来历村里没人能讲的出。      位于渔家渡下堡的老久大和新久大的房子现在都杳无踪迹,毁于战火与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它们的规模和气派只能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了。“久大茶栈”的房子还保存着一间,为同治元年,董庆章与上海吴南皋,由英商怡和洋行出资8000两银子,在渔家渡村合办“久大茶栈”,收购上等圆毛茶,精制后的成品珠茶,专供怡和洋行外销。董庆章也叫董小八,村人尊称他“小八太公”,村里现在还流传着“小八太公”开茶栈发迹的故事。当时走出绍兴城门,家产要算董小八最大了!九十多年前,村人曾在久大老屋后门临河埠头,看到过“怡和丝茶栈”匾一块。董庆章的后人董镜吾所创建的三山义庄、取斯家塾书局和永安水龙会,尽管当时是怎样的声名远播,现在唯一可寻的也只有永安水龙会的一间平房了。据老年人回忆,董镜吾为纪念篑山、瀛山、南山三位久大茶栈的元老,拨出田产六百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慈善机构,取名“三山义庄”。三山义庄拥有正楼屋六间,偏屋两间,财务室一间,仓库三间,内有文武管理人员十多名,三山义庄成立后,首先拨款造渡船,解决村民摆渡之困难。当时渔渡、渔家渡村民去章镇赶集,必定要经茅山岭和花坎岭,“义庄”拨款将这两条泥路用鹅卵石硬化,为村民提供方便。“义庄”还将渔家渡村周围五华里内的贫苦户登记造册,按月发放白米三斗,每逢大年初一,当众布施外来游乞。逢夏,村民可向“义庄”领取人丹、痧药水等夏令药品;“义庄”还购置了水龙,成立“永安水龙会”,每年定期进行救火训练。解放前,久大茶栈的接班人董阳生除了继续三山义庄的义举外,还给新创办在白鹤村的舜阳中学捐助义田652亩作为校产,时在绍兴县裘村的绍兴县政府,颁给董家‘作育青年’、‘百年树人’的匾额各一方,以奖捐资兴学之义。并由舜中师生敲锣打鼓将奖匾送到董家。“舜阳”的校名就由虞“舜”之地和董阳生的“阳”字而来。      通读了渔家渡村董氏的一些文献资料,例如《备钱遗付祭产记》、《董湘澜妻节孝童氏遗嘱》、《董湘澜妻节孝童氏附祭碑文》、《置居易公积余田亩17存18生息缘起》及不同年代修撰的《会稽渔渡董氏家谱》,对渔家渡村五百多年来董氏人文发展脉络有些熟悉起来,读懂了董氏父与子的传承中,一环套一环,每一个人都努力地为自己为家族尽着自己的一生,小则以孝行感动族人,中则以开馆育人为己任,大责以民族国事献身报国,无论是在旧《乡贤谱》和各类传记典籍,还是在《上虞烈士英名录》里,都能看到渔家渡董氏人的身影,可以说上虞的渊源文化史里同样也流淌着渔家渡董氏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