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汽车站时刻表: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09:04
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一)
【 正  文 】
    编者按: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关于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调查的统一
部署,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组织了全国范
围内的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查,并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介绍了一些重点、热点
、难点问题的研讨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当前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改革建议。另外,还对“
九五”期间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方向、重点攻关项目等进行了阐述,对教育学学科
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刊将在本期和下期分两次发表这份报告。
    *                          *                          *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关于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调查的统一部署,全
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组织了教育学学科研究
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
发展和繁荣,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
    调查过程分三个阶段:1994年底至1995年1月为部署、准备阶段。确定教育基本理论、德育、高等教育、基
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发展战略等六个学科规划组所对应的六个二级学科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吉林
、辽宁、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广东、湖北、四川等十三个省、市为主要调查对象。先后召开了上
述有关学科规划组组长和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人会议,进行了部署。1995年2月至4月为调查阶段。
1995年4月至6月为调查分报告汇总及撰写总调查报告阶段。
    本调查采用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
    本调查共有各类分报告30份,合计57.3万字。
    本调查报告对教育学学科和教育科学的界定是:教育学不是只代表一门学科,而是代表拥有几十门分支学
科的庞大学科群,它是教育学学科群的总称。教育科学则是教育学学科群的泛称。这几十门分支学科,有的已
具备或基本具备较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有的则正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向学科形态发展。
    现将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总体情况分五个部分报告如下。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回顾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空前大发展
    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既源于教育实践,又有赖于教育科
学研究的开展,它是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学科建设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教
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学科建设为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科研事业进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空前大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育科研事业的领导。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强调要重
视教育科研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明确规定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通过教育科研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从而把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纳
入法制轨道,予以法律上的保证。其次,加强了对全国教育规划工作的领导,使这项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
、有计划的发展轨道。1978年11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1979年
、1983年、1987年和1991年先后四次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制订并实施了“六五”、“七五”、“八
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立了12个学科规划组,负责重点课题的评审、检查
和成果鉴定等工作。许多地方也相应建立了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再次,加强了对各级教育
科研工作的领导。1978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重建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此后又建立了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
心;1990年7月,还建立了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一些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上海市政府注
意制定有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近年来该市每年仅投入到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科研经费
就有100万元左右;吉林省去年在全国率先由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今年,哈尔滨市、烟台市政府
也相继召开了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有的地方政府负责同志还亲自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沈阳市政府负责同志
就主持承担了“八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20多个大中小城
市的市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教育科研人员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2.建立了以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等学校两个系统的教育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教育科研骨干基地。
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系“文革”前(1960年)正式成立、“文革”后重建以外,地方在“文革”前没有专门
的教育研究机构,均系“文革”后(1979年)陆续新建。现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7个计划单列市均
设有教育科学研究所(院),吉林、辽宁、上海等地已形成自省、市直至基层学校的四(三)级科研网络和专
、兼、群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全国高校中有700多所建有高教研究所(室),一些部委、行业也建立了专门的教
育科研机构。仅从数量上看,全国专职教育科研人员已达1万多人,若计入兼职科研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
教育科研的广大教师,则队伍达数十万人。
    3.群众性的科研活动方兴未艾。1979年、1983年、1990年、1991年相继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
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四个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分别拥有94个、79个、83个
、78个团体会员,组织团结了近百万人的以第一线的教师、校长为主体的群众性学术研究队伍,使扎根于群众
之中的科学研究事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几乎所有部委、行业也建立了部门或行业的教育研究学会(协
会)。
    4.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各个领域,而且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
教育外部的各个方面。课题数量不断增长,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六五”规划为35个,“七五”规
划增长到123个,“八五”规划为592个,累计为750个;不少省市还列有一大批地方课题,仅北京市各级课题自
“六五”至“八五”累计有就有1003个。研究成果丰硕,“六五”、“七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的完成率超过
85%,“七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公报第一集已正式出版,公布了74项研究成果。1990年国家教委举办了全国首
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有57项成果获一等奖,100项成果获二等奖。
    5.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投入大幅度增长。仅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实施来讲,“六五”规划国家拨给专
项经费50万元,“七五”规划为278元,“八五”规划为670万元。另外,中央各部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本
部门、本地区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也在逐步增加。
    6.教育科研队伍得到壮大。如前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呈现出专、兼、群相
结合,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第一线的教师相结合的特点。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人员的素质
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这些年注重对中青年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在一些政策上向中青年科研人员倾斜,
使这支队伍更有生气。如,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专门设立了青年基金课题20项,青年专项课题83项,并
提供了相应的科研资助经费,为加快中青年教育科研人员的成长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7.教育科研的国际交流日益加强。我国的教育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以及美、日、德、俄等国家在教育科研方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一方面开展合
作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讲学、考察、咨询等方式,在教育研究的各
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总体脉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学科科建设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
下三个阶段。
    1.1978—1981年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阶段。“文革”结束,“两个估计”、“两个凡是”被推翻,教
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使教育理论界在思想上冲破了禁区。这期间,
几乎所有重大教育基本理论问题都被重新认识或反思,如教育本质、教育起源、教育功能与属性、教劳结合及
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理论界的讨
论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2.1982—1984年为明确目标、积极探索阶段。党的十二大关于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的决策,
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努力探索新时期的教育理论。1983年,胡乔木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
议期间关于教育科学研究“要有一点思想解放”的谈话,也激发了理论工作者努力探索教育理论的热情。这期
间,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人民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
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为中心,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为目标的任务。因此,不少学者从
不同角度在探讨如何构建新的教育学学科体系方面发表了许多意见。有些分支学科随之产生,例如高等教育学
即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于1983年正式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
    3.1985年以后为迅速发展阶段。这期间,国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继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科技体制改
革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又发布了教育改革的决定,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又作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决定以及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切都大大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呈现出我国历
史上少有的涉及教育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改革热潮。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并组织的全国农村教育综
合改革就是这场改革热潮中的伟大创举,它将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农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大问题。丰富的教育改革实践推动着理论的前进。主要表现是:(1)一些传
统的理论观点获得新的解释,如对教育价值的认识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认识到它的政治价值,而且还牢
固地确立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地位。(2)一批颇具“时代特征”的论题得到广泛的研讨,不仅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
进展,并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关于高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的研究,关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研究,关于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研究,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理论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
的研究,关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等等。(3)以二级学科的衍生为主流的教育学学科建设加快步伐,大量
二级学科出现,教育学进一步分化,教育重大理论问题的所有层面几乎都在朝着向学科分化的方向发展。如教
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评价学等等。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已拥有的几十门分支学科中,其
中大多数是在近些年创建的(当然,其中不少学科尚处于初创阶段)。(4)大量吸收和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和新的
教育研究成果。仅上海地区介绍的并对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外国教育著作、思想和人物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学会生存》,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奥斯伯尔的学习理论,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设》,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教育目标
分类等。
    教育学教材的空前发展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十几年来教育学学科建设兴旺发达的景象。据《建国以来教育
学教材事略》一文介绍,“我国从1979年开始,共正式出版教育学教材111本(种)。其中1979—1981年3年间
共有11本(种),平均每年出版不到4本(种),每隔三、四个月,有一本面世;1983—1990年的8年间,共出
版100本(种),平均每年出版12—13本(种);特别是1986—1989年的4年间,共出版77本(种),平均每月
有将近2个本子出世”。“各种教育学本子,在框架结构、理论探索、反映实践、表达实践等方面,都有所尝试
”。“这一阶段也注意了译介苏联、西方的教育学教材和属于教材性质的著作”。虽然教材不等于专著,且众
多教材的质量未能达到满意程度,但其建设终究是在改革开放的氛围中前进的,盛况是空前的。
            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主要成就、进展与经验
    (一)主要成就和进展
    教育学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其最本质的成就在于教育理论的三大功能,即理论解释的功
能、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功能得到了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为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决策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几年来,国家有关教育的一些宏观战略决策和工作中的一些大政方针,都得到了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
从而提高了这些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科学性,促进了工作实践的健康发展。
    例如,教育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从发端始起,就是以为教育决策服务作为主要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要求把教育纳入社会总体
发展战略之中。随着教育战略地位的逐渐确立,各级政府明确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蓝图的实现,必须要
有教育战略相匹配。为适应这种需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曾在“七
五”、“八五”期间,组织开展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关于应用学科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的研究》、《中国初中后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等带有宏观战略性质的重大应用
性课题的研究,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取得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有些成果得到中央和国家教委领导的肯定,也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好评。在这些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该中心又
参与组织和研究了200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研究的重要成果被吸收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当中,并于1993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纲要》提出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全局性的设想与
战略谋划。它不仅涉及了教育的发展问题,而且涉及了教育的各项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问题;不仅规定了规
模与数量目标,而且规定了结构与质量目标;不仅提出了目标要求,而且提出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和重大
的政策措施。《纲要》在国内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又如,为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配合国家教委实施“燎原计划”,“七
五”期间,在全国十个省区各确定一个县,开展“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八五”期间,又开展了
关于“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研究。进行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的研究,主要是综合
利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在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农村地区,研究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研究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拘一格举办职
业技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化成人教育、加强德育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实验研
究,促进了全民教育观念的变化,使教育的战略地位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较好地落实;理顺了教育体制,激发了
办学活力;实行了三教统筹,优化了教育结构;改革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了教育质量;创造了教促富
、富促教,教育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经验等等。在实验研究中取得比较突出成绩的河北省顺平县、河南省栾川县
、北京市昌平县、山东省平度市、吉林省东丰县、天津市静海县、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区等,都为当地贯彻“科
教兴农”方针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经验。
    再如关于新时期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研究,在相当长时期内是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尤其是高教界在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评价,并就新时期
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表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教育方针的内涵及其适应范围等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在此基础上
向国家教委提出有关新时期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如何表述和贯彻的建议。
    还如中学德育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对新时期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德育目标结构、德育途径、德育的
主要内容及层次、德育队伍和领导管理体制的构建、德育的考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
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均有突破。如德育目标突破了传统的政治、思想、道德三结构论,把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
力也列入德育目标结构内,这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此项研究成果不仅使德育理论有新的
建树,而且产生了可操作的方案——《中学德育大纲》。此项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均为国家教委所采纳
。国家教委在1995年2月27日关于正式颁发中学德育大纲的通知中对《中学德育大纲》予以高度评价,指出“现
在颁发的《大纲》是国家‘六五’、‘七五’教育科研规划的一个重要成果。《大纲》不仅涉及教育学、德育
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还广泛涉及教育实践问题”。《中学德育大纲》对
于推进中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管理,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
度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对教育教学实践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十几年来,教育理论在指导广大实际工作者科学地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许多理
论指导实践的新鲜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的经验还获得了国际称颂。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开展了多方面的教育科研活动。在德育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时期大学德育、
新时期大学生心态发展的轨迹、高校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素质综合评估、西方思潮与当代中国大
学生、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学潮的回顾与反思等。高教理论界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许多分析和预测,这对
于保持高校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保证大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培养目标
和途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七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我国高等
工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类型及其主要素质的研究》的研究成果提出,高等理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工
程科学技术人才的责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其质量水平也影响一个国家在世界科技
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培养的人才就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素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献身国家建设大业的精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目标,
以清华大学为主要基地,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七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关于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的研究》,对应用学科
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需求进行了分析探讨,在10多个专业领域进行了培养模式和渠道多样化
的实验,收到了明显效果。高教界在探讨高校管理科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方面,研究了高等学校管理
体制、教学管理、学位管理、科技管理、人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等。同时,还对高校评估、高教立
法、高教管理信息系统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基础教育领域,为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开展了对学生、教学、教材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上海、沈阳等地开展了对“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上海在采集100万以上调查数据的
基础上,运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归纳提出了学习困难学生分类的概念,并首次提出了学习困难学生分“暂时性
学习困难学生”、“能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整体型学习困难学生”等四类。针
对学生差异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策略,经反复试点实证取得明显效果。他们在运用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
等理论的基础上还研究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其它教育对策。此项研究推进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上海市青浦县数学教改小组经过十年研究,不仅大面积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而且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出版了《学会教学》和《教育实验论》专著。该小组提出的“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组织好课堂
教学的层次”,“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以‘尝试指导’的方法”和“及时提供教学教改的信息,随时调节
教学”等四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已经逐步上升为教学的“情感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和“
反馈原理”,揭示了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此项研究获得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国家教委已
将此项研究向全国推广。
    山东省对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构建教学新体系尤其
是新的教学思想体系作出了贡献。其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第一,教育教学观念。其中包括:(1)教育观,认为
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全体教育、全面教育;(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潜能的、有个性差
异的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3)教学观
,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不
是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4)评价观,认为传统教学评价的功能在于
区分与鉴别,现代教学评价的功能是改进教学与学的手段;(5)质量观,认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应
由看学生学业成绩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转到看教师的教学“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的程度上来。第二,教学原
理。单元达标教学提出了五条教学原理,即目标期望原理、变量控制原理、反馈矫正原理、情感教育原理和自
主有效原理。第三,教学原则。即: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原则、目标定向原则、情知协调原则、反馈矫正原则
、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原则、成功体验原则。
    甘肃、宁夏等地开展的改善女童及处境不利地区儿童初等教育实验项目,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借鉴国外的
一些实验方法、研究思路和成功经验,取得了颇有国内国际影响的成效。实验的总体目标是革新教育观念,优
化女童教育环境,努力使女童“进得来,留得住,学的好,用得上”,把实验学校办成在当地起示范作用的样
板学校,逐步实现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实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女童的入学率和学习质量有较大
的提高,而且在围绕女童教育的师资培训、校外女童和辍学儿童补救性的扫盲教育、学前教育、乡土教材建设
、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经验和实效性的研究成果。国际特别是亚太地区有关组织已多次召开国际会
议推广上述研究成果。
    北京市关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项目,在教育评价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其成果又反过来充实丰
富了教育评价理论。该项研究成果除提出在北京市进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决策建议外,还编写了《中
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用手册》以及中小学六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检测》等。其成果为北京市教育局采纳
,向全市颁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文件,并已作为全市教育督导评价的主要依据。
    3.对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规划,起到理论预测的作用
    前述的国家教委组织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便反映了这种理论预测的作用。
    除此之外,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也先后开展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如上海、广东、江苏
、辽宁、湖北、黑龙江、新疆和深圳、大连以及苏南地区、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以东营市
为主)等都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并为当地政府所采纳。国务院十几个业务部门也进行了本行业的教育发展
战略研究。
    4.教育学学科建设呈现出许多时代新特点,学科体系初具规模,正在逐步规范
    (1)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时代新特点
    ①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即向宏观拓展,向微观延伸。研究教育外部规律(教育与外部的关系)的分
支学科越来越多,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等等;与此同时,研究教育内部规律(教育内部关
系)的分支学科也在生长,如分学科教育学、分学科教学论等等。②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趋势并存。一方面,
教育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有关学科结合,产生了众多的交叉学科。如:数学渗透到
一些学科并与之结合,衍生出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等;另一方面,教育学和一些交叉学科自身又在不同维
度分化,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③研究方法成为一些新学科建立的先导,有的学科根据应用的方法特征命名,
如教育实验学、教育测量学等。④由于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紧密联系,
形成和改变了学科的科学结构体系,也表明了教育学理论基础之不断拓宽。⑤以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
为主体的应用性研究队伍所取得的大量应用研究成果,成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丰富源泉。
    (2)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地已具一定规模。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全国教育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共有130个(其中硕士点111个,博士点19
个),涉及19门二级学科,近60个研究方向。
    目前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3个,硕士点18个,合计21个。其中尚未包括设在其它学科类内的与教育有关的二
级学科学位点,如政治学学科类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等。
    在高等师范院校,上海地区设有教育学学科博士点3个,教育学学科硕士点9个;北京地区设有教育学学科
博士点6个,教育学学科硕士点21个。
    全国的教育学博士点、硕士点无疑是全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基地。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已初步形成一门多支的体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人文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人文科学方法主要靠思辨、直觉等定性方式进行
研究;自然科学方法主要靠实验、测量、统计等定量方式进行研究。从本世纪30年代起,在西方,自然科学方
法备受青睐,在研究中逐步占了主导地位,并于新中国成立前传入我国。此后,由于学习苏联,在高等学校取
消了这方面的课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恢复了这类课程。近十几年来,这一
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已初步形成了一门多支的体系,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法、教育测量法、教育
实验法、教育评价等等。
    (4)教育科学情报、文献资料的建设得到很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建立教育情报研究机构,形成交流网络。1983年3月,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
个教育情报研究室。此后,各省市教科所以及一些重点高校也相继建立教育情报研究室(所)。1984年12月建
立全国教育情报交流网,中心站设于中央教科所,在总网下设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学前教育及少数民族教育等6个分网,共有网点800余个;编辑出版了一批教育情报刊物,其中公开出版或有内
部准印证的有50余种;培训教育情报队伍,这支队伍目前已发展到2000余人(加上兼职的共4000余人);十几
年来,对这支队伍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仅由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培训班就有11期;逐步推进教育情报手
段现代化,现在,中央教科所及大部分省市教科所及一批重点高校的教育情报研究室都配有计算机,并正在进
行联机试验,中央教科所还与国际教育资源网联机;开展教育情报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央教科所及上海
、天津、北京、辽宁、吉林等省市教科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分别
建立了教育文献资料的交换关系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联系。
    文献资料建设也有很大进展。例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学文集》,是
一部大型的、相对成套、专题分卷的教育学资料丛书,分26卷计30册,共1800多万字,选计1721篇,选自中、
外(主要是美、英、法、德、苏、日、印、埃及、巴西等国)1234位作者、650种出版物(含杂志、报纸和著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有百余位老、中、青学者,工作周期为10年,自1988年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发
行。这项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理论界的首举,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以来最大型的丛书出版工程。该
文集出版以后,得到大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好评,也得到港、澳、台一些同行的首肯。
    (5)元教育学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元教育学研究即指以教育学自身为对象的研究,就是把教育学自身作为研究框架的教育理论。十几年来,
元教育学研究涉及到以下一些内容:对中国现行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分析与批判,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
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教育学理论的性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学科的称谓,教育学学科群(教育学体系)
的构建,教育学学科的分类及其标准,教育学的中国化,西方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中国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等
等。上述这些研究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教育学进行反思”。
    (6)有些二级学科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下面略举几门学科为例。
    ①教育基本理论
    该学科涵盖的范围虽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但对许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以
往任何一个时期。如:
    ——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分析,都远远超过建国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主
要研究内容有: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概念、形成与发展及其渊源,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说的继承与发展,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
意义的评价等方面。虽然在研究中对以上大多数问题持有不同看法,但对完整、准确、科学、历史地认识和评
价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一直接引导研究方向的重大课题,已从70年代末的对待毛泽东教育思想出版简单的完全肯
定和完全否定,发展到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毛泽东教育
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这的确是一大进步。
    ——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1978年以来在不同的阶段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但趋于
一致的认识是,将邓小平教育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大政方针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对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变化的缩影和投视。主要研究内
容有: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体系、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关于邓小平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评价等方
面。研究方向也有一个认识转化过程,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主要是对邓小平有关教育论述的诠释,到了90
年代,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的理论因素逐渐浓厚,具有一定的深度。
    ——关于教育功能的研究。教育功能涉及教育的地位、作用,涉及教育与社会和人各方面的联系。17年来
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教育功能的界说与分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之
关系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下三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一是在分析教育的阶级斗争工
具职能的同时,很多研究者从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教育与经济效益搞高等方面,充分认识
到教育作为生产斗争工具的职能,即教育的经济功能。在讨论教育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过程中,很
多学者提出教育先行问题,并实质性地探讨了教育经费问题;有些学者由教育先行进而言及“教育立国”、“
教育兴国”。二是在论及教育工具功能的过程中,教育本体功能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把教育的育人功能独立出
来专门加以研究,从不同角度立论、分析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各方面的作用。三是在教育诸类功能的
深入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对教育功能的综合探讨,由对教育的某一功能的追求,转向对功能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分
析;明确提出教育具有多种功能的论点;对教育功能的发挥也进行了审视。从对教育功能研究的已有成果看,
不仅在理论上有了一定进展,并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一是过去普遍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3种,即“三因素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70年代末就有学者批评这一论断忽视人的内因和主动性,随后对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教育应该从社会出发还是从人出发的论题。多数研究者认为这里涉及
教育的两种价值、两种功能的关系,教育的两种价值和两种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在过去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
,较多地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相对地忽视了教育促进人发展的价值和功能。应当认识到,教育的社
会价值和功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二是教育与人的问题。在此问题的探讨中涉及到人的发展、个性教育、
主体教育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是个性教育研究的两个重要
问题。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
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但长期以来,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倾向,不
仅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主体性问题则是80年代以来理论界的一个
热点,提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个概念并展开了研讨。三是关于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有些学者明确提出,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
素。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反之,一个智力
水平中常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尽管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提法有的
学者提出了质疑,但是这个问题对教育实际工作中克服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倾向是
十分有益的。
    在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建设中尚涉及到对其它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诸如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理论、市场经济与教
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等等,17年中也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再一一列举。
    ②德育原理
    17年中,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相生相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项目不断增加,研究类型包括基础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和领域逐步拓展,从爱国主义教育到大中小学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
。还有大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及中小学中的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以及德育思想史、德育过程等
,涉及到德育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多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如学校、家
庭、社会德育途径一体化的新思路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有的学校初步形成学校、家庭
、社会相互协调的德育网络,包括开办家长学校,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础等。农村德育
工作研究、职业道德的研究也开始得到重视。德育调查研究开展得比较广泛,重点是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探索德育科学规律、提供实证性材料和对策性建议等。如“八五”规划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当代我国大中小
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调查,涉及23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12,555名学生,取得了一大批德育理论成果。80年代后期,德育理论的发展使德育作为一门学科从教
育学中分化出来,学科的范围、性质、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日渐形成,有一批关于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
教材,有一批德育基本理论的学术专著。
    在众多的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获得较为突出的成绩:一是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呈
现出理论观点的多样性、全面性。在重视德育的政治功能的同时,也强调了德育的经济功能、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功能、全面实现教育目的功能,并注意到了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的享用性功能等
)以及德育的自然功能(即德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对德育本质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
教育学视角到哲学高度审视的转移。提出了两个统一,德育也是人类通过它来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由
于个体和社会都有道德的需要,德育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实现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同时,德育不仅是人对自
身的限制,也是人主动地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创造,所以德育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也是对可能世界的把
握,它必然内在地包含着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三是关于德育目标的研究。把目标规定为涵括政治要求、思
想、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等诸方面,比以前的目标结构大为扩展。在强调德育目标阶
级性的同时,也强调人类社会的共同道德。四是关于德育过程的研究。提出德育过程要把教育者的活动、受教
育者的活动、内容和手段等三大要素动态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德育过程的具体运作。五是关于德育课程的
研究,探讨了德育课程与智育课程不同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德育课程结构理论。六是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研究。
七是关于品德测评研究。以上诸问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学科的发展。
    ③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是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阐明普通中小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和特点的应用性学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国家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得到广泛重视,中小学
教育实践内容十分丰富,研究的领域从重视学校教育内部的微观研究转向同时重视中观、宏观的研究,因而这
门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小学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中小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农
村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如何从法律上保证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等宏观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中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中小学教育
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奠基工程”、“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
发展服务的转道上来”等观点。这些研究为改变陈腐的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作出了贡献。
    普通中小学整体改革的研究几乎遍及全国。此项研究内容包括上述中小学教育与外部的关系以外,还包括
根据新时期的需要应确立的中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学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结构、教材建设、队伍建设、
领导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管理等中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中的各个方面。整体改革研究的出发点是要科学地认识和
揭示中小学教育内部规律以及中小学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上述研究成果为构
建普通教育学的主体部分提供了实践上和理论上的素材。
    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诸育的分别研究和相互关系的研究,除在实际
工作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外,在理论上为普通教育学科学地阐明教育方针、五
育关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等理论问题提供了源泉。
    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也十分广泛,从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省的研究扩大到跨地区的研究。“七五”
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西部八省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研究”,开创了跨地区的大型综合协作研究的先例。
该研究依据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探索了西部八省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
点,初步提出了这些地区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可能做出的战略
性选择,为八省区的教育改革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普通教育学涵括实施义务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经济欠
发达地区的特殊规律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理性认识。
    仅从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可以清楚看出,普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步伐紧紧依随普通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实践前进。目前,普通教育学学科已出版若干专著。
    ④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新兴学科。建国后,我国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早在5、60年代就有所涉及,1978年以
后才全面展开。理论界一般以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收入学科专业目录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地
位的正式确立。高等教育学发展至今,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奠基阶段(1978—198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开始恢复正常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涉及高
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高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校办学模式、高校教学过程的规律、高校
管理等问题得到教育理论界、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重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被
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1978年5月,我国第一个高教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教研究室成立;1993年5月,中国
高等教育学会成立;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这个阶段,主要是宣
传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培养科研工作者,组织队伍开展研究,普及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引进、
评介国外的有关理论等,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人员基础和学科建设基础。
    ——发展阶段(1984—1994)。1984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改建为厦门大学高教研究所,并被批准为
第一个高等教育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后,相继出版了多部有关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的专著,对高等
教育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另外,一些专题性的理论研究课题也不断加强和深化,为高等教育
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应用性研究成果丰硕,所涉及的问题涵盖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促进
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高等教育学学科逐步向成熟化发展。同时,随
着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做为教育科学的三级学科,也涌现出一些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目前已发展到近20个。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的领域是多层面的、全方位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发表后,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关于高校引进竞争机制的讨论,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
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等,推动了高教理论
的发展;1989年春夏之交的动乱之后,围绕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育人方向问题,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的讨论,关于加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讨论,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讨论,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讨论,关于高
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讨论等等,在端正教育思想、观念方向取得了成果;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研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
标,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地位、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和办学格局的研究,关于高等
教育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和效益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
的对外开放、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研究等等;一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为基础的全新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正在走向深化
,已经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与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高
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经费等热点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总之,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表明,高等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同时,随着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和解决
,高等教育学科本身也随之丰富和发展起来。
    ⑤职业技术教育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在理论探讨、学科建设和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上均取得了较丰硕的成
果,并为行政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可划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两部分。
    ——理论研究。目前,把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作为研究重点,主要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律
和特点。在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上,比较集中地研究了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职业
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有的观点认为,应从职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出发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与结构类型进行
划分,也有人从技术发展理论(技术学原理)的角度探讨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还有人试图从职业技术教
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的关系出发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体系,等等。作为学科建设,还开辟了职教心理学
、职教课程论、职教教学论、职教管理学、比较职业教育以及职教史等研究领域,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十
分活跃,出版或发表了一批相关的著作和论文。
    ——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职业教育过程、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的服务保障体
系等四个方面。在“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研究方面有很大成绩,中央与地方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各
种措施都是以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如《2000年职教发展战略》、行业的职教发展规划(卫
生、农业、铁道等系统)、区域的(珠江三角洲、上海、黄河三角洲、苏南地区等)发展战略、老少山边穷地
区的职教发展等。农村职教发展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如农、科、教三结合,普、职、成三教统筹方针的确定,
也是研究与实验的成果。“职业教育过程”的研究方面,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和管理是中心课题,尤其是加强对
企业参与问题的研究。其中,职业道德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在教育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
容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职业能力为中心思想,从而对这些领域中的改革
起到促进作用。教材建设逐步实现多样化,借鉴国外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例如,引进德国的“双元制”
),改进课程开发和完善教育模式,开展了学校教育和培训教育并重的研究和实验,出现了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职教管理”的研究方面,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受到重视,研究比较多的是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职
责分工与教育教学的计划、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管理;宏观管理方面,加强了职教立法的研究,把职教管理纳入
法制建设的轨道。同时,加强了对评估问题研究,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组织了对职业技术学校的
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服务保障体系”研究是当前比较薄弱的领域,职教师资问题、布局及规模
问题、实验实训设备基地建设问题、教材与媒体的开发问题、信息网络的建设等问题都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⑥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作为教育科学中进行宏观决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自80年代初原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人才
预测与规划工作为起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起步研究到形成决策的过程,确立了自身在教育
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尝试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组织形式,形成了队伍,积
累了经验,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为建立宏观教育学科做了必要的准备。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教育战略研究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领域和
方向: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教育普及程度;二是教育结构的协调与规划,教育体系内部重大比例
关系的确定;三是根据经济、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探讨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是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以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五是教育投入的研究;六是教育思想和教育
理论的更新。这几个方面,主要是在综合分析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作出战略选择,确定战略
目标,并据此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方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又是宏观决策研究。其研究方法要在马
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应用有关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可借鉴的方法,尤其是系统工程的理论和
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系统分析的方法、模拟仿真的方法、试验评估的方法等。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突破。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研
究教育发展中若干带规律性的问题,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与丰富理论。一是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部分构即教育发展如何与社会发展保持动态协调,这就要深入到具体环境中
揭示两者相互作用的条件、过程与机制,需要从不同层次和侧面作出回答。二是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教育体
系相关的理论问题。如何按照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协调各部分教育的发展,如何使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构
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教育体系,需要探索其形成规律,通过自觉调节引导逐步形成,这就涉
及了许多理论问题。如教育分类理论和学制问题,学校功能的限定及终身教育理论的应用,公平与效益原则在
构造教育体系与确定教育发展内部比例上的选择等。三是关于教育发展中的区域理论问题。教育发展的空间布
局,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教育战略研究中,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特点研究教育发
展的区域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格局,研究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尤其是寻找区域
发展不同阶段上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从局部和全面、现实和未来的联结上把握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脉络,使
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在活动空间上得以保证和落实。
    ⑦教育经济学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和形成之后,经过教育界、经济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
力,在十多年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基本理论得以明确和形成。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
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探索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
之辅成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
济决策与管理技术。所以,教育经济学是集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
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学科。由于这一学科是介于教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所以
,它一产生便紧密结合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理
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教育的生产理论、教育的劳
动理论等。
    二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根本性变革,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如何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命题
,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教育体制,成为当前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为此,学者们
就以下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教育投资
短缺问题研究、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等

    目前,全国这方面已有不少著作。
    ⑧教学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教学论只是我国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70年
代末到80年代中是教学论学科的形成阶段,出版了教学论著。1985年以后,是教学论学科的分化阶段。教学论
内部逐步发展形成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如教学认识论、课程论、分科教学论等。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促进了我国
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一方面,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和研究课程理论的队伍逐步扩大,发
表的论文和著作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侧重研究教学理论的学者探讨了教学原理、教学认识论、教学模式、教
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艺术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著述。
    经过十几年努力,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论课程系统已建成。它包括本科教学论课程和研究生教学论课程两
个层次,均由基础理论科目、应用理论科目和专业提高科目构成。本科层次的基础理论科目是教学论,应用理
论科目有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科学教育以及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选修);专业提高科目
有课程学及教育改革专题研究;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分别就教学原理方向和课程原理方向开设了专业课。
    ⑨教育心理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心理学发展十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过去,只有一本《教育心理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出版了多
部著作,这些著作,参照国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将学科教学心理学完全分离出去。另一方面以学
习心理为中心,有机地增设了发展心理、智育心理、品德心理、社会心理、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教师心理、
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价以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并在广泛吸收当代各主要心理学派特别是认知心理
学派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智力、能力、创造力、动机、兴趣、态度、问题解决、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作
了较充分的评介,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成功地引进和借鉴了国外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斯伯尔的接受学习
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赞可夫、加涅、皮亚杰、斯腾伯
格等人的智力理论,吉尔福特和托兰斯等人的创造力理论,柯尔伯格等人的道德发展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引进
,不仅大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
    三是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教育心理学工
作者积极运用实证性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道德发展”实验研究,“品德
形成”实验研究,成就动机和归因的实验研究,小学识字教学中的认知心理研究,阅读和文章结构分析策略的
实验研究,“结构——定向”研究,“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现代小学教学实验”以及关于创造力与智力的
关系的测试研究等等,都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⑩比较教育学
    通过“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规划,比较教育学一方面在学科体系的完善上取得了很大的
成绩,尤其是在学科教学的教材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注重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
要,开展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国际比较研究。“七五”、“八五”期间,研究了“现代教育与国家发展”、
“中外十五国家当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实践比较”等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为我国的教育
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做到“洋为中用”。另外,比较教育研究工作者还翻译、出版了一批有较高
学术价值的世界教育名著,为比较教育学科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教育史
    近代年,教育史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教育近代化、中国教育思想史、
少数民族教育史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为了探索新中国建立以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史研究》作为重大项目,列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同时,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所确立的重点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12)教育情报学
    教育情报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报活动一般规律及方式方法的学科,从总体上讲它属于应用性学科。教育情
报学既是情报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教育学和情报学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即把情报学引伸到
研究教育领域的情报活动,遂衍生出教育情报学。在我国,对教育情报学的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初。教育情报
学应用了情报学、图书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吸
收了相关学科如逻辑学、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的部分理论和方法。它是现代科学理论与
现代技术、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教育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教育情报的属性、功能和特点;教
育情报的组织原理与方法;教育情报交流的原理及方式;教育文献情报交流的规律性;教育情报用户及其情报
需求;教育情报系统;教育情报研究方法论;教育情报技术;教育情报队伍建设;教育情报事业的组织管理(
包括政策与评估)。
    对教育情报学的研究,“七五”、“八五”期间有很大的发展。“七五”期间,全国教育情报交流网协作
承担了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情报网络建设和教育情报学研究》,除了设计出全国教育情报网络建设
方案及工作制度外,还对教育情报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该网还协作承担了“八五”国家教委级
重点课题《教育科学信息库及教育情报网运行机制的研究》,除已建成了高教文献数据库(与厦门大学、集美
航院合作)外,现正在建立教育文献综合试验库。在重点课题研究的带动下,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写出了680余篇
教育情报学研究的论文或实验报告,出版了一批关于教育情报学的著作。
            (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主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十七年,是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十七年,也是教育学学科
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十七年。实事求是地总结十七年来的主要经验,对于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改革,将
是十分有益的。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十七年来的教育科学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围绕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这个中心,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
题,并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改实践服务的方向。
    也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突出强调了
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和中国特色;强调坚持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进行教育学自身
的理论反思;强调学科研究中的理论建设与应用开发紧密结合。这是教育学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育学学科在总体上属于社会科学,因此,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尤为重要。近十几年来的历史证明,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教育学学科便得以繁荣和发展;
背离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教育科学事业就要受到挫折。
    2.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双百方针”,促进教育理论界的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思想保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展和繁荣我国教育科学的思想保证。在这个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的“双百方针”
在教育界的学术研究中得以较好贯彻,民主、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对
一些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如,在关于教育属性、教育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中,打破
了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某些“禁区”,对于澄清四十多年来的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同
时警惕右的思想影响,对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都起了积极作用。
    又如,对于一大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的研究,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企
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研究、高等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等等,其中很多课题都是前所
未有的。
    3.认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学科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重视开展调查研究。“七五”、“八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大多把进行
广泛深入的调查作为研究的第一步,而且,调查的范围、地域非常广泛,如专门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调查、农村
教育调查、中小学教改实验调查、大中小学德育的专题调查、部分大学毕业生和中专、中学毕业生在社会就业
后的追踪调查等等,大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并撰写出一大批有丰富内容、有分析建议的调查报告,对认
识我国教育基本国情、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充实教育基本理论,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应用性研究课题比例加大。如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七五”规划应用性研究课题比例
占到75%,“八五”规划占到80%以上。省、市这类课题的比例一般高达90%左右。
    针对教育改革与发中提出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
想和理论的研究,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研究,教育宏观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及沿海、内地、城市、
农村等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等,都受到普遍重视。参加研究的不仅有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有教育行
政领导,特别是吸收了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共同参与,使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教育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
学依据,并指导实际工作健康发展。
    4.注意总结自身经验,注意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本国实际,从国际国内大形势的需要出发研究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发布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实验和各类问题的科
学研究不断地掀起高潮,既创造了一批批新鲜的改革经验,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的热点、重点课题。广大教
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注意努力从这些教育改革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一方面充实丰富了教育理论,寻找理论发
展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从这些经验和理论中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要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教育体系做出了贡献。如,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许多带
有共性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立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总结我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科学研究也注意吸收和借鉴国
外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及先进的教育理论。这方面,比较教育的研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一
是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崭新的观念。二是联系改革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及时地、有目的地介绍了国外类似的改革进程、相关的理论及政策措施,使我国的研究得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
进行,增强了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总的来说,十七年的教育科学研究,在指导思想、发展方向以及制定规划、选题等方面,既注意根据进一
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努力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使教育科
研和教改实际紧密结合;同时,也注意了解国际上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使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科
研事业的发展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并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特色,用我们自己教育改革的成就和教
育科研成果,为世界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报告执笔人为:卓晴君、王卫国、刘芳。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赵学漱同志参与了组织调查工作全过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郁波、
陈乐佳同志参加了部分调查工作,叶玉华、蓝健、王素同志分别为本报告提供了前苏联、美国、英国等教育科
研有关情况的资料。
    [3]瞿葆奎、郝克明、李卓宝、叶澜、余祖光、朱小蔓、候广义、陈泽庚、诸平、郑金洲等专家、学者,不
仅亲自组织和参与了有关学科的调查,而且对本报告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些十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在本报告
的修改中被采纳。
    [4]调查依托的清华大学教科所和南京师大教科所以及十三个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教科所(院)和所在地的高等师范院校都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分报告。
    [5]国家教委的主要领导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朱开轩、何东昌、王明达和张健等同志十分重
视这次调查工作,并给予了支持和指导。
    [6]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领导也给予了重要指导。
                                    (本文责任编辑:连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