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账公司首选港纳快速: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56隋末高昌割据政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6:05

高昌国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高昌建國,即高昌回鶻时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称高昌为“哈拉和卓”、火州、霍州。

高昌国遗址

阚氏高昌

5世纪后期在高昌建立的王国。建立者是阚伯周,是柔然的附庸国。460年,柔然攻高昌,河西王沮渠安周被杀,高昌北凉灭亡。阚伯周被柔然立为高昌国王,477年,阚伯周去世,其子阚义成即位。次年,义成之兄阚首归杀害阚义成,自立为王。488年,被高车阿伏至罗所杀,阚氏高昌灭亡。

阚伯周(?-477年),为中国古代高昌国的君主之一,阚氏高昌开国君主,他于460年477年在位。460年,柔然攻高昌,河西王沮渠安周被杀,高昌北凉灭亡。阚伯周被柔然立为高昌国王,477年,阚伯周去世,其子阚义成即位。

阚义成(?-478年),为中国古代高昌国的君主之一,阚氏高昌第二代君主,他于477年478年在位。477年,其父阚伯周去世,阚义成即位。次年,其兄阚首归杀害阚义成,自立为王。

阚首归(?-488年),为中国古代高昌国的君主之一,阚氏高昌末代君主,阚伯周之子,他于478年488年在位。477年,阚伯周去世,阚首归之弟阚义成即位。次年,阚首归杀害阚义成,自立为王。488年,被高车可至罗所杀。

高昌国

张氏高昌

张孟明(?-496年),生于敦煌郡,汉人。为中国古代高昌国的君主之一,他于488年496年在位。488年,高昌王阚首归高车可至罗所杀,阚氏高昌灭亡。高昌人拥立张孟明为王,496年,高昌国人将其杀害,拥立马儒为高昌王。

马氏高昌马儒

(?-501年),为中国古代高昌国的君主之一,他于496年501年在位。496年,高昌国人将高昌王张孟明杀害,拥立马儒为高昌王。

麴氏高昌

麴嘉,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是曲氏高昌之开君,立麴氏,他于501年525年在位,是王莽时期西迁的汉人后代。年号承平义熙

麴光,麴嘉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525年530年在位。年号甘露

麴坚,麴子、麴弟,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531年548年在位。年号章和

麴玄喜,又名玄嘉,麴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548年550年在位。年号永平

高昌和平王,佚名,麴玄喜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550年555年在位。年号和平

麴宝茂,麴玄喜之孙,高昌和平王之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555年561年在位。555年,西魏封麴宝茂田地公。年号建昌

麴乾固,麴宝茂之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561年601年在位。年号延昌

麴伯雅(?-623年),麴乾固之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601年即位。改年号延和608年,至隋朝朝贡,隋炀帝封麴伯雅为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611年隋炀帝征高句丽,麴伯雅随行至高句丽。隋朝将华容公主宇文氏嫁给麴伯雅。612年,麴伯雅归国。613年,发生政变,麴伯雅失去王位。620年,麴伯雅复位,改年号重光

高昌义和王,佚名,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613年620年在位。年号义和。613年,义和王发动政变,使麴伯雅失去王位。620年,麴伯雅复位。

麴伯雅(?-623年),麴乾固之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属麴氏高昌之列,他于601年即位。改年号延和608年,至隋朝朝贡,隋炀帝封麴伯雅为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611年隋炀帝征高句丽,麴伯雅随行至高句丽。隋朝将华容公主宇文氏嫁给曲伯雅。612年,麴伯雅归国。613年,发生政变,麴伯雅失去王位。620年,麴伯雅复位,改年号重光

麴智盛,麴文泰之子,为中国高昌的君主之一,麴氏高昌的末代国王。640年唐朝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出击高昌。唐军至碛口,麴文泰惊惧而病死。麴智盛即位后不久,侯君集围城,麴智盛降唐军。高昌国三州、五县、二十二城,八千户、三万人归属唐朝,高昌国灭亡。高昌君臣、豪族移住中原。麴智盛任唐朝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唐太宗死后,刻麴智盛之石像作为外藩君长像列于唐昭陵玄阙。

 

巩顾礼为左长史曲嘉为右长史。497年,派遣司马王体玄到北魏朝贡,请求高昌国举国迁住内地。北魏孝文帝接受了马儒的请求,派遣明威将军韩安保接纳,割伊吾五百里地,供马儒居住。马儒派遣巩顾礼、曲嘉迎接韩安保,出高昌国境四百里,而韩安保不至。巩顾礼等回高昌,韩安保亦回伊吾。韩安保派遣韩兴安等十二人出使高昌,马儒再遣巩顾礼和世子马义舒迎接韩安保。至高昌境外百六十里白棘城。而高昌本地人眷恋本土,不愿东迁,相勾结杀死马儒而立麹嘉为王。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东汉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子义成继位。后阚义成兄阚首归弑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后来張孟明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麴氏享国最久。麴嘉王时,懨撻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开皇突厥曾破高昌城。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

高昌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王麴文泰早在贞观四年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贡献方物。后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征召麴文泰入朝,麴文泰称疾不至。十二月初四,唐太宗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参见唐灭高昌之战)。 

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麴文泰闻唐廷已起兵,遂对国人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及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领下抵达碛口(似为今新疆轮台地区)时,麴文泰忧惧而死,其子麴智盛即位。 

侯君集率兵进至柳谷(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时,探马禀报说文泰近日即将安葬,高昌国内人士都聚集在葬地。诸将闻听此报,请求趁机进行突袭。侯君集则认为:“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旧唐书·侯君集列传》)于是擂鼓进军,进抵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高昌固城自守,侯君集下书谕之,高昌守军也不回应。侯君集遂于清晨发动进攻。在出征前,唐太宗深道在远离中原作战,即无援军,又无后勤保障,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为此唐太宗征集了一些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从军。“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车撞其睥睨,数丈颓穴,抛车石击其城中,其所当者无不糜碎,或张毡被,用障抛石,城上守陴者不复得立。”(《旧唐书·侯君集列传》)到了中午时便攻下田地城,俘男女7000余人。 

侯君集随即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于当夜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唐军力继至,直抵其城下。麴智盛走投无路,便给君集来信说:“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侯君集答复道:“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旧唐书·侯君集列传》)但麴智盛仍坚守不出。侯君集遂命将士填堑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内的巢车,对城内动静了如指掌。城内行人走动以及飞石所中目标,在巢车上的人都大声告知唐军,以至高昌人皆在屋中躲避飞石。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八月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而后刻石纪功而还。此战,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  

    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所灭,置高昌县。

 

高昌国-地域概况

     

高昌国

高昌在汉魏之际为车师前部(其地为今吐鲁番),东西二百里,南北五百里。四周多大山,气候温暖,谷麦一岁再熟,宜蚕产棉,土地良沃。汉元帝初元元年(西元前48年)在此置戊巳校尉,晋·咸和二年(327)置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河西时,都置太守以守之。

高昌是个城邦国,“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有城池二十二座,即大小二十二处沙漠中的绿洲。到麴氏高昌末年,全国只有8000户30,000人口,马4000匹。相对于北塞强大的游牧汗国,国力是很弱的。因此,麴氏高昌先后曾役属于柔然、高车和突厥。

高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引水溉田,谷麦一年再熟,手工业较发达;地处中西交通的孔道,商业贸易堪称繁荣。居民多“汉魏遗黎”(《北史》卷97《高昌传》);“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周书》卷50《高昌传》)但日常交往,“皆是胡语”(《北史》卷97《高昌传》)。

《周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服饰,丈夫从胡法,妇人略同华夏。兵器有弓、箭、刀、楯、甲、槊。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在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赋税则计输银钱,无者输麻布。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

高昌国-政治制度

     

《周书》卷50《高昌传》

麴氏王国以高昌(新疆吐鲁番县东南60里阿斯达拉)为王都,以长子为继承人,称“世子”。国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担任,分别镇守交河、田地二城(交河城,新疆吐鲁番县西雅尔;田地城,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周书》卷50《高昌传》)。王廷内,置中郎,传宣王令。置令尹—人,“比中夏相国”(《周书》卷50《高昌传》),很可能兼理高昌郡事,相当于丞们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统在麴氏王朝末期,分为八部,即:吏、祠、库、仓、主客、礼、民、兵部。每部置长史一人为正长官,司马一人为副长官。八部下,置侍郎、校书郎、主簿、从事等官吏,“阶位相次,分掌诸事”;此外,还置“省事”,专门负责“导引”(《周书》卷50《高昌传》)。

高昌是个高度君主集权的王国。军国大事,几乎全部由国王专断(甚至民间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也由国主决定);在国王周围也有一个很小范围的决策机构,“由世子(很可能即兼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组成,日常事务,由他们“随状断决”(《周书》卷50《高昌传》)。王廷诸官,属于行政官员,“虽有列位,并无曹府”,每天清晨诸官上朝,“集于牙门评议众事”(《周书》卷50《高昌传》)。官虽多而衙门少,事务性质的工作,办起来到也集中、迅速。

高昌王国和中原一样,也实行郡县制。据黄文弼考证,其大城有五,即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并且倾向于五城即五郡。由于解放后大量吐鲁番文书的出土,经研究,高昌麴氏王朝后期,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新疆吐鲁番县城南40里的让布工商古城,俗名“拉木伯”);县城十四:横截、永昌、无半、始昌、安乐、安昌、永安、洿林、高宁、宁戎、威神、临川、酒泉、龙泉城;镇戍四:东镇城、笃进、盐城和柳婆城。总计二十二城。《周书·高昌传》说:“诸城各有户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国王派遣司马、侍郎相监检校,名为“城令”。

高昌国-军事制度

     

高昌国兵器

武官系列,最高级的是左、右卫将军,很可能即由交河、田地二公兼任。其次,是建武、威远、陵江、殿中、伏波五将军(《周书》卷50《高昌传》)。近百年来,由于考古发掘。大量碑志、文书出土,将军称号除上述五名外,另知有冠军、奋威等号。

沙漠城邦国的高昌,骑兵是主要兵种,其“兵器有弓、箭、刀盾、甲、靳”;兵部对马匹和马料控制甚严,出土的麴氏高昌兵部文书中,不少是有关马匹和马料征调和管理的。兵部只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军队的指挥和统率权则属于国王和左、右卫将军,即国王和他的儿子们。由于马匹数量不多,高昌国的骑兵数量大概在4000骑左右。

高昌国-财政制度

     

高昌国的吉利——钱币图

财政制度方面,《北史》只提到“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从解放后出土的文书研究,其赋税制度较复杂,有租、有调、有徭役,还有诸如“丁正钱”、“远行马价钱”、“逋绢钱”等杂税。王国中央负责财政的机构可能是民部或仓部;徭役的征发,特别是有关军事性徭役的征发,可能由兵部负责。在地方郡县,负责机构可能是“户曹”。

高昌国-法律制度

有关法律制度,《北史》和《周书》都只提到,其刑法“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根据高昌章和十一年(541年)都官文书,王国中央有都官部负责刑律,其长官是都官长史麴顺。为了翟忠义其人有一个奴隶逃亡,国王麴坚亲自下令,要都官部行文郡县,进行追捕,都官部的文书是直接下达给交河郡以及柳婆、无半、盐城、始昌4县“司马主者”的。说明其司法系统是都官、郡司马、县司马。

高昌国-宗教简介

     

1、佛教蔚然成风

另据文献记载,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就曾向苻坚献梵本《大品经》一部。弘始二年(400)法显西行途经高昌时,也得到供给行资,顺利地直进西南。当时也有高昌沙门道晋、法盛等游历西域。并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从事译经。由此可见这时高昌佛事已经非常兴盛。

玄奘法师师徒

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保护,佛法隆盛。当地统治者也极为尊崇佛法,如高昌王麴伯雅听沙门慧乘讲《金光明经》,竟以发布地,请慧乘践之。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迎来了大唐帝国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玄奘西游时,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麴文泰坚决挽留,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当地崇信佛法不遗余力。但史籍中记述寺院情况不详,《名僧传》记载︰约当太和年间(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残卷记载︰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又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

回鹘时也盛行佛教,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曾遣使僧法渊,到京城献法牙、琉璃、琥珀盏。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还,在《行记》中谈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朝赐额,寺中备有《大藏经》。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际,高昌一带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十九世纪以后, 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

吐峪沟石窟第一区:石窟寺院

2、佛教寺院简介

高昌地区现在遗存下来的佛教寺院,主要是残留的一些石窟,如吐峪沟、雅尔湖、胜金口、伯孜克里克等。其中以吐峪沟开窟较早,遗留壁画虽少,但能窥见高昌在十六国时期仙窟寺一类寺院的大体面貌。从地理环境分析,吐峪沟千佛洞所在地与《西州志》所载柳中县丁谷窟完全吻合。唐代的柳中县是西州所属五县之一,在今鄯善县境鲁克沁地方。鲁克沁以北十余公里的山谷──吐峪沟,就是丁谷窟。可见吐峪沟千佛洞在唐代仍是有名的佛教寺院。

A、吐峪沟石窟

吐峪沟石窟第二区:壁画

第一区是依山凿窟与砖砌券顶相结合的石窟寺院。上下层次错杂,依山势而起落。山上早期之禅窟一组有五小窟,中室甚大,是长方形券顶窟,绘有壁画。顶部为极古拙之因缘故事画,其下为本生图二列。四壁画说法图及千佛。以上均是北朝早期窟。东崖一覆钵顶方形窟,中有方坛,顶有千佛,四角画四天王。四壁千佛下为本生故事画,时代稍晚。

第二区与第一区相对,在沟南山腰平顶上。以两个壁画窟为中心,两旁建僧房,前建塔,成一伽蓝区。

第三区二窟在沟侧平地。一禅窟形式与第一区禅窟相同;一刹心窟壁画千佛,均是北朝窟。吐峪沟石窟为高昌地区现存较早的石窟遗址,对探求高昌早期佛教艺术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

B、伯孜克里克石窟

唐代西州所属的前庭县,即在高昌,与州合治。《西州志》所记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当即伯孜克里克石窟。

伯孜克里克以第二十五窟后室壁画为最早,此窟与第九窟原来中部有刹心,当是这里最早修建的刹心窟。从第二十五窟后室壁画考察,当建窟于西魏时期。其余诸窟原均为僧房,多是唐五代以后逐步改建为佛窟。此处回鹘佛教盛期的壁画甚多,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艺术极为珍贵的资料。

1.高昌古城

各种史书和大量考古实物充分证明,从,高昌和敦煌地区一样,是完全由汉人和汉文化主导的地区。

  这一事实的最好证明,是在西域外族语言文献中,高昌的名字长期是Cinackand及其变体,意为“秦城”,也即中国城。直到北宋初年佚名作者波斯文著作《世界境域志》(Hudud al-Alam),仍然如此。

  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故城坐落在火焰山脚下,木头沟畔的哈拉和卓乡,西距吐鲁番市40千米。城墙高耸,昔日雄风犹存。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城垣保存较好,外城墙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长约5.4千米。城墙都由夯土筑成,夯层厚8至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极清晰的夹棍眼。据史书记载,高昌城当年城墙上共有12重大铁门,分别冠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阳”、“武城”等不同名号。城市中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购买力区。城内的建筑布局与当时长安城相仿。全城人口达3万,僧侣3千。现在,城内建筑遗址遍布,尤以西南最为密集,当年的庙宇、佛堂、街道都历历在目。当年唐代高僧玄奘也曾在此盘桓过一段时间,还为高昌王讲过经。

  

高昌是和交河齐名的丝路名城。公元前1世纪,西汉大将李广利率领部队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设高昌郡。公元450年,北凉残余势力灭了车师前国后,高昌城一跃而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辖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县。9世纪后成为回鹘高昌国的首府。公元1275年,蒙古游牧贵族都哇叛乱时率领12万骑兵围攻火州(高昌),长达半年,回鹘高昌王巴尔术阿而忒的斤英勇战死,高昌城就毁于一旦。1961年高昌故城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初高昌国高昌吉利一枚 

 

 材质、形制:唐初高昌国高昌吉利一枚 

 

 市场行情: 

 2004-08-21 嘉德国际 估价: RMB3,800-3,800 成交价: RMB:6600 HKD:6227 USD:799

高昌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车师国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

  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初称“高昌壁”,为“丝路”重镇。后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回鹘高昌、火洲等长达1300余年之变迁,于公元14世纪毁弃于战火。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为了提高佛教学水平,29岁的玄奘,不畏杀身之祸,偷偷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17年。在高昌,玄奘诵经讲佛,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46公里火焰山乡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11.5米,周长5.4公里。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每面大体有两座城门,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长约3公里。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甫宫墙即内城北墙。这一带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回鹘高昌宫廷之所在。 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余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外城内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门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于贞观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国讲经一月余,据即在此寺内。寺院附近,还残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遗址。外城内东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残存的壁画较上述大寺完美。

   风土人文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昌气候温暖,宜蚕,谷麦再熟。著名土产有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叠布(棉布)及丝织品等多种。其地处天山南北孔道,丝绸之路北路冲要,政治稳定,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中西使节、商客和僧侣过往频繁,成为汉唐间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15世纪初,已风物萧条,僧寺零落。

高昌君主世系一向有爭論

 闞氏高昌

    • 闞伯周460年—約477年在位)
    • 伯周子闞義成(約477年—約478年在位)
    • 義成兄闞首歸(約478年—約488年491年在位)
  • 張氏高昌
    • 張孟明(約488年491年—約496年在位)
  • 馬氏高昌
    • 馬儒(約496年—在位—約501年在位)
  • 麴氏高昌

 

原來 出身和關係 統治時間 年號 麴嘉 王莽时期西迁的汉人后代 501年502年—約525年在位 承平 501年502年509年510年

 

义熙 510年511年—約525年

麴光 麴嘉子 約525年—约530年 甘露525年—约530年 麴堅 麴嘉子、麴光弟 531年548年 章和 531年548年 麴玄喜 麴堅子 549年550年 永平 549年550年 麴某(名不詳) 麴玄喜子 551年554年 和平 551年554年 麴寶茂 高昌和平王子 555年560年 建昌 555年560年 麴乾固 麴寶茂子 561年601年 延昌 561年601年 麴伯雅 麴乾固子 602年613年

 

复辟后:620年623年

延和 602年613年

 

重光 620年623年

麴某 不详,发动政变登位 614年619年 义和 614年619年 麴文泰 麴伯雅子 624年640年 延寿 624年640年 麴智盛 麴文泰子 6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