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帝宝花园酒店开业:单身之乐与书中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54:22
——介绍我的朋友们
单身之乐在于晚间可得清净。每日光阴除却该付与责任之外的,皆可自由使用。晚间一人、一灯、一包烟、一壶茶、一本书的其间乐趣却是恰到好处的悠闲。好读书者皆不寂寞。读的是他人也是自己。但凡世间朋友交流,总归要受到时空的局限。而读书却可以超此鸿沟。读一本书就是交一个朋友。家中虽一人,古今宾客满。于他们纵论中,我是主角。此中宾客可俗可雅,可僧可俗。无有不称心意者。沉醉其中境界时,形于灯前,神游体外。随李白游太清,跟鲁迅谈变迁,与神女醉巫山,品一壶浊酒,却原来身在旗亭。此等时候,总有红袖添香也当多余。
有时常想,这20年多年的光阴,到底收获了多少。李白像我这般年纪时,已经踏上壮游天下的路途,霍去病早已跨上战马,纵横草原沙漠。从小受那些“留名青史”的教诲,故前几年时往往心高气傲,随之的却是阵阵失落。近几年逐渐失却念头后,反而心境开阔,拾得了许多身边的乐趣。大抵生来资质平平,就该过这平凡的生活。曾经读书,功名之念太深,只想效“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故事,故读书时处处艰涩。如今读书全为乐趣,无名利之心后,反而处处畅快,纯的乐趣。莫非真如佛家所言:心中执念一起,眼前魔像立生?此中玄机却也懒得深思,只是转头看几年前的自己,是那般一个劳碌相。岂如今日逍遥自在?
茶香与烟味,书籍与孤灯。这其中乐趣,定是那些偷得浮生半日闲学中前辈们所难以享受的。
《杜骗新书》(骗经)万历年间张应俞作。作者文笔朴实,长于描述。每篇后有评论,形式倒也少见。
此书读完颇有发现。原来很多现如今的“美德”都是源远流长的。万骗不离其宗,多利用人的心理盲点。只是古人有时更风雅一点。书中骗局看来简单,若身入局中,恐难幸免。如那诈哄骗中有一棍冒充沈宗师家人,去诸书生府上报宗师好梦:“沈爷有书,专差小人来,口嘱付说,你家相公明年必有大捷。他得异梦,特令先来报知,但须谨密勿泄。更某某相公家,与尊府相近,恐他知有专使来,谓老爷厚此薄彼,故也附有问安书在;特搭带耳,非专为彼来也。”想来古今读书人大多有功名之念,得此一言,无异于如今有学子得到校长口信,将被直推北大一般。恰如书中所言:“福建乡科,上府所中诸士,多系沈宗师取在首列者。”只是这所中的诸士到底是否真有才学,书中却未详写。也如这直推北大的机制是否能如初衷想法一般,让人难以猜测。得此消息诸士自然心中高兴,行事却要低调,唯恐泄了机密被人坏了好事。此棍可谓投人所好。轻松一席话,换得百两金。诸人聚首,方才得知,抚掌大笑好一场春梦。书中众人笑,书外我陪笑。原来不单单红楼梦中人善于作梦,古往今来人人都擅梦。只是梦醒的时候却人人未必相同。
再如那换银骗中老棍。书中言:装为道士,衣冠静洁......共谈处言辞雍容,或谈及京中官民事体,一一练熟。众人皆乐与谈。可见古往今来的骗子多善于伪装。与众人同搭船两日后,方于不经意间提及辨珠玉宝贝之法。提后还不着急,众人闲谈后,说到辨金上,可见老骗子都是沉得住气的。最后引得事主取金示人,最后完成调包。想起最近那些装神弄鬼糊弄中老年妇女的骗子的伎俩,不知道“文明”出多少。感叹,如今这骗子们的文化素养为何滑坡如此迅速?莫非是为了配合简约就是美这时代潮流,骗子也“与时俱进”了?可是骗子们这四字含义吗?《道德经》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此句可谓简约而不简单。拿来古人的名词,却舍弃道理背后有益的思想。这换银的老棍和如今骗子的对比。前者其风度谈吐,事后回味怒中当也有乐,而这后者却只剩愤恨。此乃新老骗子的差别。
凡此种种骗局太多,花样纷呈。此书于描述俗世乐趣外,还对于晚明社会风俗人情有许多描写,颇能引起好奇心。比如其中多有涉及当时商业的骗局。从中或可知道商业之风颇胜,类似此描写世俗小说中还有几个,比如较有名的三言、两拍、一型,再如名声广传的《金瓶梅》等等,其中多有涉及商业繁荣的段落。商业的繁荣必然导致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古代社会秩序,以及道德其背后的维持力量却是小农经济,家族礼法。其中个体多为农民,生产与消费基本不分。以此形成社会基本构架。商业的发展,导致私人资本的兴起。商业的繁荣必然促使小农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经济发展,促使财富从大多数人流入一小部分人手中,资本的积累又与权势融合,那金瓶梅中西门庆就是典型。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得部分人脱离了土地,使得当时社会部分人的生产与消费脱离。而官僚系统对于社会财富的血腥压榨则加剧了底层民众丧失土地的进程。如《太监烹人食精髓》中:朝廷得一,太监得十,税官得百,巡卒得千,是民费千百金,以奉朝廷之一金,益上者少而损下者无涯。上者与下者之间这部分,就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庞大的官僚系统,掌握社会运行机构,从中获得榨取最大利益。而晚明的乱局基本就是处于如此一个社会转型阶段中。
中国古代社会,因为君主与所有个体构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统一。如《春秋》所言: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从精神,制度,法律上,自然的构成了一个整体。中央的思想就是国家的思想。而链接中央与底层的,则是各种规模的家族血缘这个纽带。家族血缘纽带之所以可以保持,是因为人们被固定在土地上,也就是农业社会的结构。而明末的商业化进程破坏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当以上情况下,随着土地兼并,城市化推进,这个纽带自然打破。从而产生社会的不稳定。就在此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遇灾难,或连绵战争,流民现象极容易出现,流民是破坏社会纽带的直接原因。
故城市化的进程中,民众道德的重塑尤为迫切。而看书中涉及不少官府行政方面的侧面描写。发现其的法律执行机构并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的潮流。而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状态。这或许也是当时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原因之一。现如今不比古时的生产力,人们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可是分配却也好似如故事一般,大部分并没有流入中央财政。而是逐渐的向一些民间人士或者官僚群体手中。此时带来的就是这些人与底层民众争利与中央争利。从而极容易产生社会不平等现象。这却是明末那些世俗小说中都共有的一个特点。
老毛曾言:治国就是治吏,当真一点不假。
桌上常置《双梅影暗丛书》,每夜于睡前灯下小读片刻,此中可得大乐趣。其中犹爱《木皮散人鼓词》。从两序中可知,作者明代遗老,曾入仕途。鼎革后归隐而作词。如序中所言:行年八十,笑骂不休,闭门著书数十卷。
确定鼓词这一表演形式源自明代。多流行于乡野,为在野文人所创作,生根于底层民众间。于此相对的是当时主流社会并不将其当作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或许因为创作者是在野文人的关系。要么怀才不遇,要么闲云野鹤,总之是游离于当时主流文化圈之外。故所受束缚也小,思想也更自由。心中自由,笔下方能自由。正如这木皮散人鼓词,在当时那些道统人士看来,必是疯子之言。词中颠覆了那些圣贤书上的价值观。全篇行云流水,读完后心旷神怡。常想如今的学者作者家们,为何好文章传世者寥寥无几?莫非是思想禁锢的原因?恐怕未必。如果纵向来比,如今还算好的。转而又想或是压迫的还不够?此二者对比,颇有乐趣。文章不如古人的原因,我想大抵是作者们心中无情,故笔下也无情。看那史上名篇如《天问》等,莫不心中有愤而难抑,需发泄一番方能复归平静,此中之情流于笔端,自能感人至深。而今人看人受苦而麻木,却心中无愤,恰如鲁迅笔下那观杀头的看客。如此来看,韩寒还算不错。虽其多受当今文人讽刺,却强在心中有愤。那文中所言:刚胆的人听说那忠臣孝子,也动一番恻隐;婆心的人听说那奸佞淫邪,也起一番嗔怒。何故部分文人,看此等情况,反而违心称赞?莫非真人心不古?心中没有些许正义。
几千字中,作者性情发于心中留于笔外。原来中华五千年,都是一帮杀亲灭子,乱伦爬灰,吃软饭卖朋友的一帮恶人得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恶人乐;亡,恶人乐。细细思之,天道也好似如此。如那文中所言:忠臣抱痛已是苦了好人,六月飞霜,为甚么打坏了天下嫩田苗?孝妇含冤,那里还有公道?三年不雨,又何故饿死了许多百姓?原来那老天也认为,这苦难该让百姓来承担!虽然自幼多读史书,可惜天资所限,所看书皆未通。秦汉读不懂,两周看不清,唐宋元明清,更是看了半天还只闻其名。特别两周,更是中华思想最灿烂时。读来却只得到帮助恶人治理百姓的教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地君亲师。原来那恶人地位仅次于天地,天下生灵尽归其所有;后董先生又言,天子承天之道,以此为法统。果然老天是和恶人勾结的。睿智的董先生早就看透了这一点。真好笑民国学人们却还在批董先生。他们一个个真是不懂天道。古今中外同一梦,人类的历史莫非就是恶人为患人间记载?越恶者功绩越大!越善者越籍籍无名!
想当年贾先生挂官为民,终日里笑骂不休游戏风尘。此中逍遥真让晚生好不羡慕。十字街几下捶皮千古快,半生湖海一声醒木万人惊。身虽逍遥,却看破古今事。笑骂随意,却心中悲愤满。此情此景,只是想来,也让人神往,贾先生此等境界我这年纪绝难体会。
主席有词: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然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诚哉斯言,吾也是那被骗的无涯过客之一。
“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红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闻也;洞房绮流,湘帘绣幕,不可得而见也;名花瑶草,锦瑟犀毗,不可得而赏也。间亦过之,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
此段出自《板桥杂记》,作者余怀,字澹心,号曼翁。明遗老。史上名声不大。今学者多谈秦淮故事,遂渐入视野。其人生轨迹转折明显,命运和内心也大多与那时文人类似。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中,虽勾苟全性命于乱世,然心不为权势所动,肯为故国尽一番薄力,亦颇为难得,故同时代文人多对其称赞。明亡之后,文坛人物大多裹挟于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者不在少数。有名者如那龚芝麓、钱谦益。地位皆文坛领袖。就算如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降清者又有几人心甘情愿?如吴梅村晚年所言: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此中可略窃心境。此辈大抵名声太大、勇气不够。如今明末历史尘烟早已散尽,秦淮风流韵事已成笑谈。于夜晚无事时也喜翻阅此文,在那字迹间畅想一番风流。但也尽止于此。如今“秦淮风流”不能合法存在,是如今的幸运。可是类似风流无法断绝,却也是如今的不幸。
读余怀所记,不禁感叹,好一个销金、销志处。如书中所载:金陵为帝王建都之地,公侯戚畹,甲第连云,宗室王孙,翩翩裘马,以及乌衣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箫,经过赵、李,每开筵宴,则传呼乐籍,罗绮芬芳,行酒纠觞,留髡送客,酒阑棋罢,堕珥遗簪。真欲界之仙都,升平之乐国也。又如:金陵都会之地,南曲靡丽之乡。纨茵浪子,潇洒词人,往来游戏,马如游龙,车相接也。其间风月楼台,尊罍丝管,以及栾童狎客,杂妓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垂杨影外,片玉壶中,秋笛频吹,春莺乍啭,虽宋广平铁石为肠,不能不为梅花作赋也。再如:嘉兴姚北若,用十二楼船于秦淮,招集四方应试知名之土百余人,每船邀名妓四人侑酒,梨园一部,灯火笙歌,为一时之盛事。先是,嘉兴沈雨若费千金定花案,江南艳称之。如此类者文中处处皆是。试问当时到底有多少个“秦淮”?于此对应的却是中央无钱抗敌,无钱赈灾。百姓生活困苦。自古有藏富于民之说,可是到底应该藏富于哪些民,如何让财富流入底层民众手中,倒是任何时候都该思量的。当某一个人数对比只占少数的阶层却拥有不合比例的巨大财富时,社会结构会遭受极大的破坏。而当时国家并无如今世一般,可从他国借入财富填充底层生活物质。内部动乱必然爆发。这却是历史留给今人的教训。
古代阶层明显,虽子曰有教无类,可能读书者放之于全国有几人?读书人更该是社会脊梁,骨气的体现。如此这般出了贡院进青楼,成天于温柔乡中吟诗作赋,消磨意志,国家岂能不亡?圣贤书莫非真个仅是让你辈在女子面前卖弄的吗?余怀兄,读你板桥杂记,深感你心中苦闷,正如你文中所言:郁志未伸,俄逢丧乱,静思陈事,返念无因,聊记见闻,用编汗简,效《东京梦华》之录,标崖公蚬斗之名。岂徒狭邪之是述,艳治之是传也哉。可汝知否?明亡就亡在你辈手中!如今秦淮晓风已散,当年残月无踪。一场繁华,到最后却由你这耄耋老翁聊以记述,当真让晚生陪你心酸一场。只希望后人莫要再陪今人心酸才好!
只是那板桥中女子,虽身在烟花,却多有志气,到也让人敬佩。人生际遇本在天,可如何选择信念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想当年一场繁华,到如今才子佳人也好,名臣将相也罢,都已经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诚然,他们是历史舞台上的明星,可这个舞台绝不仅仅是属于他们的,更大多数的百姓撑起了古往今来的社会,对于这些人,却少有人将目光投于他们,记录他们的生活变迁,这却是一个遗憾。莫非他们注定被历史所遗忘?被后世所忽略?一切俱往矣,唯有秦淮河水依旧默默流淌,唯有那当年明月依旧照耀世人。
正如主席所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如今余怀九泉之下,是否可知有一后世小子在对他品头论足呢?思及此处,心中窃笑。
每次北京书市,都是我这等穷酸狂欢的地点。那些有年头的旧书一般是不买的,倒不是不想买,而是标价太高了,有次随意拿起一套很破旧的书,摊主开价2000大洋。而很多新书却也是粗制滥造的产物。这几年的书市,主要去的目的就是搜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此套书便宜(一律五折)。其中格外关注英国部分。包括他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等,而英国的那些学者的著作则更是关注的对象。此文也是读丛书笔记系列的二。《英吉利教会史》《宪章运动史》《一六四零年英国革命史》。特别是后两者,整个是两部斗争的历史。其实看这套书的过程中,有一个理念越发明显。就是马克思的伟大!也越发觉得毛泽东国际主义情怀值得尊敬。也越发觉得自己的狭隘以及内心的闭塞。在看这套书之前,曾经花了两年的时间似懂非懂的读了马克思选集和资本论。很多东西存疑,很多东西不明白。但是却也得到了收获,感觉从那之后看问题好似可以踩着凳子了。但是悟性太差,始终无法理解作者深意,直到近来,愈发有一种重读马克思的想法。只是到底凡夫俗子,在境界上永远不会理解这其中的深意。为此,吾自卑。这些人才是引领人类不断进步的导师。而我永远只会是一个努力跟随者。
英国革命史,介绍了1640年爆发的革命,这其中斗争非常复杂,虽然表面上是两个集团,但是各自内部的利益纠纷也极为明显。有时常感叹,英国那一个小国寡民的地方,居然会发生这么多事情。但总归而言,而是两个阶层的战斗,城市一派和君主一派。而斗争中,那时依然广大的农村人口,却无法占有舞台。仅仅作为时代背景。需要承认的一点是,这在当时来看,城市集团是代表先进方向的。从古至今,人们或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总在追寻个体的不断解放。哪一方将理想朝向此处,谁就将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看的过程中,对于西方注重统治合法性的行为,感觉很是熟悉与惊讶。这颇与中国有近似之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虽然有牧民之术,可是同时却也是为统治者套上了枷锁。若不合王道,则不具有合法性。而法统的传承,往往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极为重要。而西方的宗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最初的间接面对上帝,而变成了个体自由与上帝对话。此一过程的转变对于欧洲人个体的解放极为重要。使其不再禁受精神枷锁,而可以勇敢的追寻自己的真理。这或许在侧面上促进了西方市民阶层的发展。而在英国或者法国革命历史中,当平民阶层代表参加会议时,看他们的地位逐渐改变就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力量在逐渐壮大!结果必然是人数越来越多。资产阶级革命发于城市,也必然推进城市的发展。而游戏规则的制定或许就在于斗争中彼此逐渐妥协的过程中产生。在法国革命进程,或者英国革命进程或者宪章运动进程中,不少人对于行为合法性的重视,让人注目。1640年英国革命历史,也或许可以看作是掌握当时社会资源主力人群所推动的一场革命。书中虽然不少篇幅描述了战场的情况,可是很多细节也可以发现,那时英国的城市已经初步成型。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手工业者的简单聚集场所,而是变成了一个初步具有分工协作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那时受限于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分类并不明显,使得整体看来层次比较单一。但是无疑,清晰的一点就是,英国的城市文化那时已经度过了起点。而在革命的过程中,市民阶层通过彼此的利益取向一直,更是加快了各个不同个体间的合作进程。有时在想,这不就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开端吗?也愈发坚信一点,唯有成熟的城市文化,才能孕育出伟大的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的背后就是商业的繁荣。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也因此获益极大。而在逐步完善组织中,各种规则的制定也是水到渠成的逐步完善逐步加深,这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一场不断深化的生活理念的转变,以及价值观的转变。如此看来,中国的城市文化发展,实际上还太幼稚。这对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来看,对于形成强有力的企业有致命的限制。也或者说,中国还处于现代化的开端。现代化,就是逐步的城市化!如此一想,如今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发生也就释然了。英国的这次革命也或者说是对小农意识的彻底告别!虽然农村人口在当时依然众多。但是却已经注定要被裹挟着前进了。
而其中尤为关注的一点是,教会在欧洲社会的变迁中,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上帝并不批准暴政。这一基本准则很类似中国儒家的王道对于统治者的限制。如此来看,英国的这次革命,在当时无疑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时不尽感叹,这些现代社会的理念,在古希腊就已经萌芽,记得看《意大利文艺复兴史》的时候,那时曾经掀起了长达300年的复古浪潮,很多古代的精神得以翻译,拉丁文的著作得以流传,那次是西方从新从希腊从罗马获得精神源泉的开始。或许,当年爱琴海的海水永远不会想象,当初湛蓝的碧波中,会在千年后催生出人类现代文明。不论中西分别,古代哲人们的智慧真个让人拜服。
如作者序中所言:人们所说所盼望所作的,都是在革命爆发前已经被人们说过,做过,祈求过一百次的。人们早就宣告过绝对权利为非法;而且关于法律和租税必须经人民的自由同意,以及关于武装自卫的权利,这都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而且教会曾多次重申托利多第四次回忆公布的法令中记载的圣伊西多的话:“依正义统治其人民的才是君王;凡不如是而反其道行之的,他就不再是君王。”。。。。。关于公民平等的进步的一些步骤,都是建立在法律之上而且可由皇权的进步来衡量的。。。。。。。人民因见到自身在权力和欲望日益增大之时,却行动较少,于是就开始想到,最好自己来处理自己的事务;于是就挺身而出承担过去的领袖们不再履行的职责,同时向皇权要求自由,向贵族要求平等,向僧侣要求人类理智的权利。
而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和法国的革命进程中,党派文化也开始明确出现。这是属于城市文明的一部分!而这之后的历史表明,英国的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在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精神已经逐渐成熟。随着人口的增多,工业的进步,城市中也将分出各个阶层,形成更有效的一个人人之间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整体。而在上面引用的话中,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宣言,人们要求自己来处理自己的事务,这是人的自我管理意识在加强的体现。而对比小农经济中的人们,那种有事首先想依赖家族来处理则是鲜明的对比。小农经济与城市经济中,人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人的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自我精神的解放程度。
这与古希腊城邦中有法律权利的小部分民众极为相似。而在随后的19世纪的英国宪章运动史中,则更是一次城市底层人群的觉醒。抛开其造成的历史事实不论,但就其在过程中,很多平民演说家的出现,则无疑是更大群人数普遍渴望获得进一步解放的体现。其中平民党派的精彩亮相,无疑是值得永载史册的。在宪章运动开始时,全国举行群众集会。大批工人小资产阶级的参与,使得这次运动造成的结果就是明确说明:底层的人们推动了城市文化的进步。或许也可以发现如此规律。人类社会的权利,总是遵循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博弈,而这一过程的发展结果就是社会不断的进步。这却是一个明显的现象。
读《浮生六记》有感
节日的夜晚,从父母家出来后,一个人漫步于热闹的街头,乱糟糟的想法充满脑中。胡思乱想中,回到了住处。开门的那一刻,身体有一种想回到父母家的冲动,可是脚却已经迈入了门口。灯光带来光明。看到靠墙而立的几排书架。很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年来始终伴随着我。以前喜欢以书为壁的乐趣,我也陶醉于此中。只是最近越发觉得过去的自己极为陌生。有时很难想象,这些书我都已经看过了。这些中西方古代知识精英的智慧的承载体,究竟为我带来了什么?这是我目前想不清的问题。重古薄今,是我的缺点。以至于现代学人的作品,基本未曾看过。这其中的得失却也是我不知道的。
脑子乱糟糟的躺在床上,拿起长放床头的浮生六记,节日中,已经无心读一些正经书了。每次心情烦躁时,都会翻开它,看上一小段。这于我来说是一种绝好的休息。犹其喜欢其中的《闺房记乐》《坎坷记愁》。始终相信,沈复是怀着一种悲伤和幸福掺杂的心情来写这两段的。关于陈芸。林俞二位前辈已经说的精辟,不用我这不入流的读者来点评。看第一记时,时时在欣喜中,看到沈复却突然来一笔昔人已不在一类。一片甜蜜之情顿化伤感。书外,一样为他心酸。始信文章如欲打动他人,必先情动自己。或许,从来没有尝到过爱情的滋味,心中莫名一种向往,故对书中那描述夫妻生活平凡却不平庸的点滴甜蜜,也为他们可以相守而高兴,也为陈芸的离世而伤感。看沈复在陈芸去世后,那路过旧处时,恩爱情景一一心头涌现时,也为他伤心。独守孤坟,心爱之人已先去。此中伤感,非我所能理解。看书中,陈芸之死,实乃命运使然。初始居沧浪亭,那般恩爱,当时高堂最宠他们时,高堂养女、干儿皆簇拥,可见彼时生存环境是最好的一段。可惜此夫妇二人皆不会经营人际关系和不会谋生计。过后搬出沧浪亭,移居别处,沈复虽未明写,实际生活中定有失宠之处。况后来陈自担心得罪于姑,称呼上从三娘改为三太太。种种细节都可以他们夫妇二人,夫不得宠于父,妇不得宠于母。且又无生财之道,自然也无能结交母亲左右之人。渐次失宠,生活一日不如一日,也就不足为奇了。看三娘多与有玩乐之心,如化妆出游,与沈复饮酒舟中,此等看似小节,实际定有有心人通报高堂。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高堂看儿子不长进,多会归责儿媳。倘或沈复有经营的才能,家庭生活收入宽裕,当也不至于此。可惜天生无此才能不说,还偏偏慷慨大方。全不顾自己的囊中羞涩。且于人际关系上不会分辨。做人的失败也是导致妻子早死,半生凄苦颠簸的原因。
由此可见,自立对于男女来说,都是极为重要,自立才能获得潇洒。才能是独立的自由的人。物质的缺乏,却伴随着感情的幸福。真不知道这其中沈复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只是这生活经历,最后化为了一部浮生六记,却也换得后世为他们的爱情和婚姻而动容。这却是极大的收获,也是看书者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