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时古诗陶渊明视频:15湾省桃园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41:34

桃园县

台湾北部农业发达县之一。临台湾海峡北口。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仅次于台北县,居全省各县第2位。县府驻桃园市,与中坜市同为县辖市。土地开发始于清雍正、乾隆间,因曾多植桃树,旧称桃仔园。初属淡水厅,后分属淡水、新竹2县。日本占据后,初隶台北县,后改桃园厅,又改隶新竹州。台湾光复后,1950年始设县,县境地势以中坜—桃园台地为主体,自东南向西北海岸缓斜,本是淡水河主源大嵙崁溪入海所成的古冲积扇,后因大嵙崁溪自石门北折经台北盆地今道入海,境内遂无较大水道经行。年均温约21℃,冬季虽受东北风影响较强,但气温不低于10℃;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夏雨较多。县境古冲积扇上有无数“淄池”分布,供蓄水灌溉之用。1928年桃园大圳建成,1963年石门水库大坝竣工,水利条件大见改善。农业发达,以盛产稻米、柑橘、茶叶著名。桃园和中坜两市近年工商业有较大发展。工业有炼油、化学、纺织、制茶、水泥等。桃园市为本岛西部南北各主要交通干线所经。台湾最大机场──桃园机场设在桃园市西北大园乡,自台北市南下的高速公路有专用支线与机场联接。中坜市有台湾的中央大学,桃园市有私立中原大学。位于石门水库区及其上游的复兴乡是县境高山族分布区。石门水库及其附近地区已成台湾省北部一大游览区。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旅游景点

·                                 • 民土风情

·                                 • 地方小吃

·                                 • 历史沿革

[显示全部]

桃园县-基本概况

 

桃园县

桃园县位于台湾的西北部,台北县以南,新竹县以北。“桃园”的名称,由来自这里以前是一个长满桃花的地方。桃园早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后来客家人、福佬人来到此地,成为目前闽客混居地区(北桃园:福佬人,南桃园:客家人)。而位居北部横贯公路上的复兴乡,则是台湾原住民泰雅族的聚居地。

本县县治设于桃园市,而中坜市、平镇市、八德市亦为本县重要城镇。桃园是台湾重要的工业区,包括中坜、幼狮、平镇、龟山、大园、林口(包含台北县林口乡和桃园县龟山乡)、观音工业区。

中正国际机场为台湾的大门,位於本县大园乡,由国道二号与台湾各地联络,并且是台湾北部重要的货物空运站。。

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县内地形大致可分为沿海平原、丘陵台地、高山地形三大部分。该县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119万。

桃园县的观光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大溪、龙潭、复兴等乡镇,如大溪老街、李腾芳古宅、齐明寺、莲座山观音寺等文史古迹,以及著名的大溪豆干、木器等;环石门水库一带,有龙珠湾、童话世界、昆仑药用植物园、龙溪花园、寰鼎大溪别馆等景致秀丽的游乐区,龙潭乡的小人国也是此区的要角,而水库盛产的鲜鱼更打响了石门活鱼的名号。北横公路是本县最精彩的旅游动线,串连起慈湖、角板山风景区、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小乌来风景区,以及巴陵一带的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嘎拉贺温泉等,而夏季碰上水蜜桃产期,更可大啖一番。滨海方面,永安与竹园分别为桃园县南北两大渔港,伴随渔业发展而成的观光渔市及林立的海鲜餐厅,则成为旅游桃园滨海地区的主角。

铁路贯穿境内,桃园、中坜、杨梅为各级列车停靠大站。桃园市与中坜市分别为两大联外枢纽,有台汽客运通往西部各大城;邻近大台北的龟山、大溪则与台北交通频繁;中坜、龙潭、杨梅等地另有新竹客运,连接新竹县、市。桃园客运行驶县内各乡镇,以桃园、中坜为两大中心,大溪、龙潭、杨梅等地亦为地区型的转运站;中坜一带另有中坜客运行驶。

桃园县-旅游景点

 

观音风景区

观音风景区

观音乡观音村位居桃园海岸线中点,与接邻的新屋乡同为开发已久的乡镇,有甘泉寺石观音、白沙岬灯塔等名胜,虽居海角一隅,却颇负盛名。 

甘泉寺原名观音寺,光绪年间,庙旁忽见涌泉,泉水甘甜清冽,据闻可治百病,乡民竞相至此取水饮用,观音寺遂改名为甘泉寺,乡民并在泉水涌出处设有甘泉井,并兴建小亭,供奉观音大士像;其后神迹远播,寺宇不断翻修,而成今日宏伟的规模,长久以来便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自甘泉寺往海边遥望,可以看到白色圆形的白沙岬灯塔拔地而起,灯塔完工于1901年,塔身以砖材建造,高36.6公尺,为全台第二高的灯塔。塔基巍峨耸峙于一片绿野之中,若循梯登临其上,四野景致尽在眼下。 
   
由甘泉寺往海滨而行,可见一座高达20余公尺的观音巨像立于中兴路底,巨像系仿基隆中正公园观音像外形,慈眉善目,呵护脚下的乐土。

东眼山森林游乐区

东眼山森林游乐区位于桃园县与台北县交界的山林间,因山形酷似“向东眺望的大眼睛”而得名,海拔高度在650~1212公尺之间,面积916公顷,是台湾北部面积最大的森林游乐区。 
   
园内森林资源以绵延数百公顷的柳杉人工林为主,另有樟科及壳斗科等天然阔叶树散布其间;繁茂的森林中,孕养了不少的鸟类、昆虫、两栖类及平地少见的植物,沿着石阶坡道,观鸟赏蝶皆适宜。邻近之北插天山尚有珍贵的台湾山毛榉纯林,每年10月底至1月间,树叶由黄渐红,景色之美不输枫槭。 
   
目前园区内已完成游客中心、景观花园、景观步道、自导式森林步道、森林浴场、化石区等设施。游客中心内设有生态教育展示室,是游客认识森林的第一站;中心后方的自导式步道是全区重心,游客可带着摺页,配合步道沿途的解说牌,造访好汉坡、无壳蜗牛、活化石、五福临门、情人伞等10余个景点,享受自然观察的乐趣;若循步道主线可登上海拔1212公尺的东眼山顶,远眺复兴、三峡、台北盆地一带景观,享受君临天下的快意。整条步道绕行一圈约需2个半小时;体力稍差者可循山腰的步道支线先行下山。 
   
游客中心下方的东眼山林道,彷如一条林业展示步道,可通往化石区观赏千万年前的生物遗迹,林道末端尚有一方造林纪念石,记载着东眼山伐林与造林的艰辛历史,沿途森林浴场小径穿梭于柳杉林间,尽头则是通往满月圆的东满健行步道,亦是著名的登山路线。

小乌来瀑布风景区

小乌来瀑布

小乌来瀑布风景区位居于宇内溪溪谷,以清新秀丽的瀑布与峡谷风光见长,尤其以小乌来瀑布、龙凤瀑布、风动石等景观最著名。全区充满原始自然之美。 
    
小乌来瀑布为当地一连串瀑布的终点,瀑水沿着陡直的山壁湍急而下,水花翻飞、水气氤氲,因神似台北县乌来瀑布而得名。瀑布以公路旁的四层观景台为最佳瞭望点,观景台下方另有小径通达瀑布下方,在横跨溪谷的小桥上欣赏瀑布,水气于溪谷中奔腾不止,又是一番景象。 
    
风动石高约5公尺,底部以7小点接触地面支撑一、二十公吨的重量,颇令人称奇。由风动石旁的岔路左行,可经和平吊桥至龙凤瀑布,瀑布分为上、下两层,因此谓之龙凤,虽不若小乌来瀑布般壮阔,但瀑水绵延流长,深藏山中,更显清幽雅致。
 
角板山公园

角板山位于复兴乡大汉溪上游,海拔636公尺,此地四季气候温和,群峰罗列,空气清新,故有“台湾庐山”之美称。 
   
角板山公园位于角板山西南侧,园内古木参天,十数棵高大的枫树,在深秋时常以凄艳的枫红,引人驻足遐思。 
   
公园一隅有石阶可抵大汉溪畔,并有吊桥联系对岸的溪口台地。台地外观为四层台阶式的地形,四周陕谷高峰林立,大汉溪蜿蜒在侧,自石阶处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桃园县-民土风情

 

桃园县

因应着四时的运转和作物收成,传统的阿美族人一年到头,都有相应的祭典,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祭典已大幅精简,但属于阿美人精神的血脉,仍在歌舞、捕鱼中代代相传。

阿美族世居于台湾东部的平原和海滨地带,为原住民九族中的最大族群,现有人口约13万人,分布在花莲县、桃园县,另有零星族人居住在恒春半岛上。根据学者研究,阿美族属于南岛语族,其祖先可能系自菲律宾或马来半岛一带迁徙来台;而依照族人自己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远方,后来家乡遭遇大洪水,一对兄妹跳上了木筏漂流得救,并在东台湾繁衍子孙。

在阿美族传统中,财产继承大权操在女性手上,婚姻也是采招赘制,子女一律从母姓,可说是典型的母系社会。然而另一方面,以部落为单位,一切公共事务则是由男性来担当,祭祀活动更以男性为主体,女子若非被排除在外,便是仅具陪衬角色,巧妙地平衡了男女间的权力。

在阿美族部落里,成年的男子均被纳编入年龄阶级的体制中。年长者负责决策、发号命令,中壮年负责执行及督导下一代,而体力劳动、跑腿等杂役,则由青年组担任。每至丰年祭,青年组都要聚集到“青年会所”,接受团体训练,类似于兵役制度;而每隔3~8年不等,各部落会替年轻男性举行成年仪式,通常并入丰年祭活动一并举行。

尽管急剧的社会变迁正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伦理,但祖先精神仍透过祭典、仪礼、歌舞活动等代代相传,牵系着族人的向心力。

欢庆小米丰收的丰年祭

阿美族的传统祭典很多,但以一年一度的丰年祭规模最大,这是族人为了欢庆小米丰收、祭祀神灵祖先所举行的祭典,并负有教育男子成年、承传薪火的慎重意义;部分部落并借着递送槟榔、“牵手礼”等活动,撮合适婚男女。从前阿美族人的主食是小米,祭典的时机也配合小米的收成;如今则改以稻米的收割季节,台东地区约在7月份,花莲地区则多在8月举行。

一个完整的丰年祭包含了“迎灵”、“宴灵”和“送灵”三个阶段,之前之后都要举行捕鱼仪式;不过在基督教传入及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下,缩短日期、简化宗教仪式已成了共同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相扑、拔河等竞技,甚至结合木雕、工艺的展示及美食巡礼,成为上下同欢的歌舞“嘉年华”,也是外人认识阿美文化的窗口。

改良过后的丰年祭,由于深具节庆性质,因此更适合一般游客参观、同乐。每个部落举办的丰年祭各有特色,短则1天,长则7天;之前的准备布置工作让部落里的人都忙了起来,家家户户酿制小米酒、糯米酒以飨宾客,并在社区活动中心或学校运动场架起守望台;活动期间,除了各项祭典、歌舞活动外,甚至融入拔河、赛跑、相扑、射箭等竞技比赛,整个部落为之沸腾。

歌舞活动是丰年祭重要的一环,也是时代演变下,族人无论如何不会废去的项目,因为它不但具有祭仪的意义,更是族人同欢同乐的社交活动。阿美族丰年祭歌舞有分男性专属、女性专属及男女合舞,各运用在不同场合;其中年轻男子担纲的“勇士舞”,是以大幅度肢体摆荡,表现出齐一的战斗性,非常具有震撼性。

其歌唱由长者发音,众人应和,如此不断反复,而众人也手牵着手围成圆圈,面向圆心作逆时针的进行。各部落均有其独特传唱歌舞,然而由于平时不得练唱,又禁止向其他部落学习,因此流失情形相当严重,目前以大港口、宜湾、奇美、马兰、都兰等地的歌舞保存较为完整。

也有若干部落,至今仍坚持传统仪式,并按“年龄阶级”运作不辍。这些部落大多位在沿海或山区,如丰滨、大港口、胆曼、白桑安、宜湾、奇美等,由于地理较孤立,反而成为维系阿美文化的中流砥柱。

桃园县

以奇美为例,丰年祭一共持续5天,旅居外地的族人均会返回部落,共襄盛会。头两天可以算是准备期,首日要向外“报信息”,宣告活动开始;接着第二天,青年们上山采回黄藤等野菜,准备成丰盛的午餐,邀全村男性一起享用,而长辈也借此机会,教育年轻人团结合作的重要。第三天晚上,全村男子共舞迎灵,祭典正式揭幕,一般来说,迎灵的活动比较严肃,外人也较不便参与;之后两天的白天,青年组的组员将前往级友家“巡访”,夜间举行的宴灵、送灵歌舞,亦加入了女性的歌舞,欢乐气氛逐渐展开。尤其最后一天更是年祭的高潮,族人热情邀请宾客加入圆圈共舞,傍晚时会举行盛大的“办桌”,用槟榔叶鞘盛满丰富菜色,所有来宾皆可与族人共享美酒佳肴。

捕鱼祭舟祭

捕鱼祭是阿美族另一项重要的仪式,起源于阿美祖先乃从海上漂流到东海岸,为感谢海神一路护佑、并得以繁衍子孙而举行。这项盛典多于6、7月收割季来临前举行,祭拜海神、祖先与海上亡魂,并祈求渔货丰收;而丰年祭的活动,往往也以捕鱼作为开始和结束。

捕鱼是男人的责任,对阿美族人来说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重要的仪式和文化传承。以年龄划分阶级的阿美族人,从捕鱼一事中建立长幼生活经验传递,并教导少辈了解及尊重自然生物,男性也从中强化自身对家庭的责任。

捕鱼祭传统上多选择望日举行,因为在月光照耀下,捕鱼工作进行较顺利;如今祭典多改到白天,并且为了提高族人参与率,通常会安排在周末假期。捕鱼祭限男性参与,开始时先以巫师用酒喷过的槟榔叶镇邪驱魔,并进行拔河比赛,接着进行渔捞;男子们带着渔网、渔具及祭品,居住在海滨者驾着船筏下水,内陆地的族人则将溪流围堵起来;待渔获上岸后便在岸边就地烹煮,并与宾客一起分享。

随着台湾溪流鱼类逐渐减少,捕鱼祭有的改成两年一次,有的到市场购买放进水中因应祭典,尽管如此,阿美族人至今对捕鱼一事仍然虔诚。

除了丰年祭、捕鱼祭外,位于吉安乡的东昌部落(里漏社)则有一项独特的“舟祭”。部落里保存着据说是阿美族始祖登陆上岸时所搭乘的独木舟板,为纪念祖先渡海来台,每隔8年,村民都会举行一次独木舟下水祭。在此之前,部落会为届龄的青年男子举办成年仪式,通过为期约2周的技能训练、礼仪学习,最后再经过“马龙龙”(3000公尺长跑)的考验,之后正式步入成年,成为被族人许可的勇士,并参加下一阶段的独木舟下水祭。

桃园县-地方小吃

 

桃园县

豆干是众所周知的大溪特产,黑豆干尤具代表,其源于四代相传、迄今已逾70年的黄日香,其开业始祖黄屋监于豆干易馊坏,遂发明以焦糖染色的黑豆干,延长其保存期限。黑豆干好吃的秘诀,在于研磨豆浆时即混入香料,使豆干内外皆香气十足,尤其卤后放凉再食用,滋味更佳。 

除历史悠久的黄日香外,制作豆干的老店尚有系出同门的黄大目,与具有60余年历史的万里香等;而林立的豆干店已成为大溪镇上主要的街景。除了黑豆干,蒜蓉、沙茶、卤汁等各种口味的包装豆干外,现卤的黑豆干、素鸡、素肚,香喷喷、热腾腾,加一点蒜汁、辣椒,洒上一把香菜,滋味令人久久不忘。 

地瓜饼为大溪的另一项土产,昔日大溪人以地瓜蒸熟后捣成泥状,与红糖、糯米粉拌匀,裹上薄薄的面皮,烘焙成颜色与形状都像满月的地瓜饼,既是大溪人中秋节少不了的应景食品,亦是平日生活的可口小点。好吃的地瓜饼内馅Q软、甜而不腻、皮薄而不硬,但因地瓜馅不耐久放,得每日现做,故新鲜是品赏地瓜饼的第一要素。大溪镇上的大小糕饼铺几乎都有贩售地瓜饼,惟以百年老店的合珍香及永珍香、振馨轩较知名;此外,以槟榔心芋头所做的芋头饼、白豆沙饼、咖哩饼也值得一试。 

除了豆干与地瓜饼,传承四代的百年油饭、人情味十足的里长嬷碗粿、野味大全的腹中补食班,和唤起童年美味的正丰米麸、赖妈妈豆花等,都是兜游大溪时,令人难忘的好滋味。

桃园开发历史不算久远,因此较缺乏“历史性”的美食特色,然而各乡镇间有着颇大的地理差异,这种山海平原间的差异反而影响桃园人的饮食习惯,例如沿海地区的海鲜与陂塘中饲养的鹅鸭,中坜与龙潭因地贫而盛产花生,石门水库、北横、大汉溪等靠山滨水之地,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丰盛食材,形成今日桃园美食山海各异的地理特色。 
   

桃园县地瓜饼

桃园小吃虽未能在浩瀚的台湾美食名录中闯出名号,但业者凭借着数十年的经验累计,倒也开创了地区小吃的一片天空,如老牌新明牛肉面、金河冬粉丸等。而信宏鹅肉店则占尽新屋盛产鹅肉的地利之便,奠定鹅肉专卖的权威地位,此外,地方族群色彩融入滇缅风味,造就了云南村美食。而龙潭的花生糖、石门的活鱼、大溪山溪产等,皆能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丰富了桃园美食的多样性,也给予食客更多的选择。

龙潭花生软糖

满庭香为龙潭花生软糖的创始店,鉴于硬式花生糖不受老人与小孩的欢迎,于是以麦牙糖作底创造出花生软糖;而由于麦芽多白糖少,因此较不粘牙。口味上,除了原味外,尚添加了姜汁、椰味、茶香、海苔、香菜等,甚至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巧克力,也成为新一代产品的主角。除了满庭香,其第二代所经营的龙情、龙香等名号,不仅传承了老店的风味,在包装与店面方面更趋新潮,为龙潭花生软糖注入新血。

金河冬粉丸

30多年的老字号,汤头以中药、香料、虾米、扁鱼制成的独门沙茶酱调味,让自制的鱼丸更有味道,而店中无论是鱼丸馅、瓜子肉、卤肉,都是用黑猪肉现卤现做,而且都是上肉,绝不油腻;此外,台南来的盐水南洋鱼,是以咸水鱼场养殖,没有土腥味,肉质细致,再以客式豆酱清蒸,风味独具。

陈记小吃

平镇市忠贞里为一处滇缅移民的眷村,在忠贞市场附近即有多家云南小吃店,提供道地滇面美食,其中尤以店龄40年的陈记小吃,最能保有云南原味。店里的米干、米线、豌豆粉皆为云南家常小吃,米干及米线均为纯在来米做成,口感有如客家饭条,豌豆粉则是将豌豆磨成粉,蒸熟放凉后自然结成冻状,滑润爽口,而以草果、花椒、芫萎子等香料制成的酱料更是少不了,若再加上酸辣的云南泡菜,风味更佳。

桃园县-历史沿革

 

桃园县

过去因县内遍植桃花,缤纷馥郁,而有桃仔园或桃涧之称,清光绪12年(1886年)正式以桃园为名,1941年建制为桃园县。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原新竹县合新竹市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桃园县管辖桃园、中坜、大溪3区,计13乡镇,334081人,面积1267.2340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桃园。桃园县:辖桃园、大溪、中坜、杨梅4镇,及芦竹、大园、龟山、八德、龙潭、平镇、新屋、角板9乡。疆界:东为角板乡蒙蒙山,位于东经121°28′34″;西为新屋乡蚵壳港,位于东经120°58′0″;南为角板乡雪白山,位于北纬24°12′39″;北为芦竹乡坑子口,位于北纬25°7′9″。中心位置角板乡益盛村,位于东经121°20′13″,北纬24°45′16″。本县北接与台北县,自坑子口起至楼兰山为止,东南接宜兰县,南与新竹县接壤,以富岗、李岽山、玉峰山为界,西北临台湾海峡。

1954年10月31日,角板乡更名为复兴乡。1967年6月7日,中坜镇改制为县辖市中坜市。1971年4月,桃园镇改制为县辖市桃园市。1992年3月1日,平镇乡改制为县辖市平镇市。1995年1月1日,八德乡改制为县辖市八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