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宝能太古城户型图:董氏奇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4:30
中医临床-针灸按摩等外治    :默认分类      【转】 医学视频课件网站及经典   【转】 [转] 风湿,类风湿,骨变形秘方
    【转】 奇效良方 【桃色娃娃收藏】上   【转】 奇效良方 【桃色娃娃收藏】 下   新兴膏药的制作方法   祖传膏药制法
 【转】 刺血穴位表 【转】 补气养血偏方 后两天劳伤   【转】 单方大全(下)   治胃病十方     顽固失眠贴就搞定
 【转】 治疗糖尿病==脑血栓独家绝秘方 【转】 脉六部主病四字诀 【转】 针灸歌赋: 面口合谷收  头痛、落枕的治疗口诀
【转】 秘方根治一切胃肠疾病 【转】 痿证的调养之道  “治痿独取阳明”乎? 【转】常用30个腧穴配方   【 转载 经典养生 
绪 论: 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
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
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
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参阅拙著《针灸经纬》) ※1991年按:本书之全修版,每一穴位均按穴位所在补入实际之神经、肌肉、血管、解剖。原文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以括号区分,附于解剖之后,仍旧保留,以供参考
。绪 论
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
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
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参阅拙著《针灸经纬》) ※1991年按:本书之全修版,每一穴位均按穴位所在补入实际之神经、肌肉、血管、解剖。原文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以括号区分,附于解剖之后,仍旧保留,以供参考。
扩展阅读:
1.董氏七十二绝针
2.1.外三关一穴: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外三关二穴与外踝尖联机之中点。
3.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红鼻子(特效)。青春痘、粉刺(效佳)。瘰?(特效)。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效果卓著。
4.2.外三关二穴 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联线之中点。
5.3.外三关三穴 为外三关二穴与膝盖外侧联机之中央点
6.4. 双龙一穴 :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胫骨外侧骨陷中。
7.解剖位置:外侧腓腹皮神经、肺支神经。
8.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头炎。
9.5.双龙二穴 一穴下6分 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头炎
10.6.双灵一穴:掌面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横纹中央(四缝穴)内侧二分半处。
11.解剖位置:固有掌指侧神经皮下浅枝、心脏神经、肺分支神经、肾分支神经。
12.主治:肺癌、骨癌、心脏内膜炎、肾炎水肿、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风、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儿瘠积、小儿消化不良、心脏扩大、狭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以三棱针浅刺、从针孔挤出少雀埙梜z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
13.7.双灵二穴
14.穴位:掌面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横纹正中央偏外侧二分半处。
15.8木灵穴
16.穴位: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与第二节间之横纹中央点偏外侧二分半处。
17.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枝、肝之神经。
18.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两?痛、胆囊炎、胆道蚵虫症。痿症、半身不遂。以三棱针刺出黄白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
19.9.妇科五穴之一穴:手背大拇第一节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计五穴。
20.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子宫神经、六俯神经。
21.主治:子宫癌、于癌瘤、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阴痛肿痛、赤白带下、阴吹、产后风症(月内风症)。
22.10. 妇科五穴之三穴11
23.11 妇科五穴之四穴11
24.12. 妇科五穴之五二穴11
分类:教育
标签:董氏针灸 针灸奇穴
标签:董氏 奇穴 针灸
活频道轉載:董氏特效秘方
筆者按:本文作者為孫瑛基,主要資料根據賴金雄師兄的《董氏針灸奇穴經驗錄》,方便治療時的參考。
< 手掌面 手指部 >
001 五虎 : 手指痛, 足趾痛, 足跟痛(特別是捻挫)
002 大間 : 寒疝
003 小間 △
004 浮間 △
005 外間 △
006 中間 △
007 木穴 : 感冒(鼻流淸涕, 皮膚瘙痒), 手汗, 手皮膚病(主婦濕疹, 手掌皺裂)
008 脾腫 : 胃腸病(消化不良, 胃下垂)
009 心膝 : 膝部疾患(    膝關節痛, 膝蓋痛, 膝無力)
010 心常 : 心臟病(心悸)
011 膽穴 : 膝痛, 小兒驚氣, 夜啼
012 三眼 : 與足三里同一 主治
013 復原 : 骨疾患(椎間板脫出, 骨刺)
014 木炎 : 肝臟病(肝炎, 肝腫大, 肝硬化)
015 鳳巢 : 婦人病(月經不調, 子宮疾患, 帶下, 不姙)
016 凰巢 △
017 眼黃 : 黃疸
< 手背面 手指部 >
018 火膝 : 心臟病(心悸, 心痛, 不整脈), 肩臂不擧, 膝蓋痛
019 指腎 : 背痛, 口乾
020 指三重 : 偏頭痛
021 二角明 : 眉棱骨痛, 鼻骨痛, 腰痛(腰閃)
022 肺心 : 尾骨痛
023 木火 : 下腿痛, 半身不遂
024 指五金 : 一切氣痛(特別是腹痛)
025 指千金 △
026 指駟馬 : 肋骨痛, 鼻疾患, 耳疾患
027 婦科 : 婦人病(月經不調, 經痛, 子宮疾患, 不姙, 流產)
028 制汚 : 瘡瘍, 火傷, 手術後 惡露不止
029 止涎 : 小兒流涎
< 手掌部 >
030 土水 : 胃腸病(特別是腹脹), 手痛(手指痛, 手掌痛)
031 重子 : 背痛(膏肓穴痛), 肩痛, 感冒咳嗽, 小兒氣喘
032 重仙 △
033 手解 : 暈鍼
034 腕順一 : 坐骨神經痛, 腎虛性 疼痛(腎虛腰痛, 腎虛眼痛, 腎虛牙痛, 膏肓穴痛), 耳疾患
035 腕順二 △
< 手背部 >
036 大白 : 一切疼痛(頭痛, 肩痛, 坐骨神經痛, 腰痛), < 單: 急性肺炎, 高熱, 小兒氣喘 >
037 靈骨 △
038 上白 : 眼痛(眼疲勞痠痛), 落枕(項强痛)
039 中白 : 一切下肢疼痛
040 下白 △
< 下臂陰面部 >
041 人士 : 氣管支疾患(特別是喘息), 心臟病(特別是心悸)
042 地士 △
043 天士 △
044 曲陵 : 霍亂, 心臟痲痺
< 下臂陽面部 >
045 其門 : 頑固? 便秘, 痔疾, 婦女 不感症
046 其角 △
047 其正 △
048 火腑海 : 益壽(疲勞, 貧血), 感冒
049 火串 : 脇痛(肋骨痛), 下臂痛, 坐骨神經痛
050 火陵 : 胸部疾患(胸痛, 胸悶, 胸脹)
051 火山 △
052 手五金 : 坐骨神經痛
053 手千金 △
054 腸門 : 急性腸炎(腹痛, 泄瀉, 裏急後重)
055 肝門 : 急性肝炎, 肝硬化
056 心門 : 心臟病(心臟衰弱, 心臟痲痺, 心悸), 尾骨痛
< 上臂前面部 >
057 分金 : 感冒, 鼻炎, 喉頭炎
058 雲白 : 下肢病(下肢無力, 下半身不遂, 小兒痲痺), 婦人病
059 李白 △
< 上臂側面部 >
060 背面 : 全身疲勞(發音無力, 下肢無力), 瘰癧
061 肩中 : 下肢病(下肢無力, 下半身不遂, 小兒痲痺), 肩痛, 膝蓋痛
062 人宗 : 坐骨神經痛(特別是大腿內側痛)
063 地宗 △
064 天宗 △
< 上臂後面部 >
065 後椎 : 脊椎疾患(椎間板脫出症)
066 首英 △
067 富頂 : 高血壓(頭痛, 頭暈)
068 後枝 △
069 支通 : 高血壓
070 落通 △
071 下曲 : 高血壓, 下肢病(下肢無力, 下半身不遂, 小兒痲痺)
072 上曲 △
073 水兪 : 臂痛, 手腕痛, 手背痛
< 足趾部 >
074 火包 : 心絞痛, 外傷 出血不止, 難産, 胎衣不下
075 海豹 : 手指痛(特別是拇指, 食指痛)
076 木婦 : 婦人病(特別是帶下), 尿意頻數
< 足掌部 >
077 花骨一 : 眉棱骨痛, 眼疾(沙眼, 角膜炎, 怕光, 迎風流淚 等)
078 花骨二 : 手臂痛, 手指無力
079 花骨三 : 脊椎骨痛, 坐骨神經痛, 腰痛
080 花骨四 △
081 上瘤 : 腦部疾患(腦腫瘍, 腦水腫, 腦震蕩, 小腦痛), 鼻塞, 鼻衄
< 足背部 >
082 火硬 : 高血壓
083 火主 : 咽喉腫痛
084 門金 : 急慢性胃腸病(因暑邪), 盲腸炎, 脫肛
085 木斗 : 全身麻木, 三叉神經痛(口張則痛), 舌强難言
086 木留 △
087 六完 : 一切出血(外傷, 誤刺出血, 腦充血, 肺充血, 咳血 等)
088 水曲 : 手腕無力, 全身關節痛, 肥滿
< 足內側部 >
089 火連 : 腦部疾患(腦腫瘍, 腦膜炎), 高血壓(眼痛, 前頭痛, 後頭痛, 項痛)
090 火菊 △
091 火散 △
092 水相 : 腎臟炎(四肢浮腫), 腎虛腰痛, 産後風
093 水仙 △
094 水晶 : 子宮疾患
< 下腿前面部 >
095 四花上 : 胃腸病(消化不良, 胃潰瘍, 胃痛), 心臟病(心躁, 不整脈, 心臟衰弱), 肺病(哮喘)
096 四花中 : 胃腸病(急性胃痛, 腸炎), 心臟病(心臟痲痺, 冠狀動脈硬化), 肺病(肺結核, 肺氣腫, 肺癌)
097 四花副 △
098 腑腸 : 胃腸病(腸炎, 腹脹瀉瀉), 椎間板脫出症(坐骨神經痛)
099 四花下 △
100 四花裏 : 胃腸病, 心臟病(心臟痲痺, 不整脈, 心悸)
101 四花外 : 胃腸病, 側身痛(偏頭痛, 耳痛, 牙痛, 肩臂痛, 肋骨痛, 側面 坐骨神經痛)
102 消骨 : 全身關節腫大(膝關節腫大, 指關節腫大)
103 上脣 : 口舌脣生瘡, 脣痛
104 下脣 △
< 下腿後面部 >
105 正筋 : 腦部疾患(腦腫瘍, 腦震蕩), 後頭痛, 頸項强痛(落枕), 背痛, 腰閃
106 正宗 △
107 正士 △
108 搏球 : 肌肉痙攣(破傷風, 霍亂轉筋), 背痛(膏肓部痛), 腰痠痛
< 下腿內側部 >
109 天皇 : 腎虛證(腎虛腰痛, 坐骨神經痛, 膏肓部痛, 頭痛, 陽痿, 遺精 等), 糖尿病, 斜視, 神經衰弱
110 天皇副 △ < 單: 手指麻木痛, 手臂不擧(五十肩), 半身不遂 >
111 地皇 △
112 人皇 △ ▽
113 四肢 : 全身諸痛(四肢疼痛; 關節炎)
114 光明 : 眼疾患
115 上反 :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 下腿外側部 >
116 三重 : 中風(口眼喎斜, 舌强不語, 半身不遂), 甲狀腺腫大, 乳部疾患, 腦部疾患
117 側三里 : 偏頭痛, 三叉神經痛, 牙痛, 手腕痛(特別是捻挫), 胃下垂
118 側下三里 △
119 足千金 : 喉部疾患(甲狀腺腫, 扁桃腺炎, 喉頭炎, 魚刺鯁喉)
120 足五金 △
121 外三關 : 外科疾患(如靑春痘), 一切癌, 肩背痛
122 七虎 : 肩部疾患(肩骨痛, 鎖骨痛)
< 大腿前面部 >
123 通關 : 心臟病, 消化不良, 神經性嘔吐(如姙娠惡阻)
124 通山 △
125 通天 △ < 單: 膝蓋痛 >
126 內通關 : 心臟衰弱, 四肢無力, 肩痛(手不能擧)
127 內通山 △
128 內通天 △
129 姐妹一 : 婦人病(帶下, 月經不順, 子宮炎, 子宮癌), 胃出血, 腸出血
130 姐妹二 △
131 姐妹三 △
132 感冒一 : 重感冒(高熱, 惡寒, 頭痛)
133 感冒二 △
134 通腎 : 腎虛證, 腎臟炎(全身浮腫), 糖尿病(口渴, 小便濁), 肩背痛
135 通胃 △
136 通背 △
137 駟馬中 : 肺病, 呼吸器疾患, 皮膚病, 眼球突出(甲狀腺機能亢進), 胸肋部 打撲傷
138 駟馬上 △
139 駟馬下 △
140 金前下 : 鷄胸(胸骨外鼓)
141 金前上 △
142 足解 : 暈鍼, 刺鍼後 鍼眼疼痛, 注射後 肌肉腫大, 一切捻挫, 藥物中毒
< 大腿內側部 >
143 明黃 : 肝臟病, 血壓不調, 血糖不調, 椎間板脫出症, 流注性疼痛
144 天黃 △
145 其黃 △ ▽
146 火枝 : 膽病(黃疸, 膽囊炎, 膽結石)
147 火全 △
148 失音 : 言語不淸, 咽喉疾患(咽喉腫痛, 甲狀腺炎, 扁桃腺炎)
< 大腿外側部 >
149 下泉 : 顔面神經痲痺(口眼喎斜), 耳重聽
150 中泉 △
151 上泉 △
152 七里 : 身體側痛(偏頭痛, 太陽穴痛, 三叉神經痛, 口眼喎斜, 耳痛, 肩後側痛, 足踝痛)
153 上九里 : 肩關節痛(手不能擧)
154 下九里 : 背痛
< 耳面部 >
155 耳環 : 酒醉
156 火耳 : 心臟病
157 土耳 : 胃腸病
158 水耳 : 腎虛疾患
< 耳背部 >
159 耳背 : 一切炎症(角膜炎, 喉頭炎, 中耳炎)
160 木耳 : 肝臟病
161 金耳 : 肺病
162 耳三 : 感冒(高熱, 頭痛, 扁桃腺炎)
< 頭髮部 >
163 正會 : 中風(手顫症, 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不語), 火氣上逆(高血壓, 頭痛, 眩暈), 尾骨痛
164 前會 △
165 後會 △
166 州圓 : 腦腫瘍
167 州昆 △
168 州崙 △
169 州火 : 心因性 坐骨神經痛
170 州金 : 肺因性 坐骨神經痛
171 州水 : 腎因性 坐骨神經痛
172 總樞 : 失音, 嘔吐, 吐瀉霍亂, 小兒驚氣, 吐乳
< 眼部 >
173 鎭靜 : 前頭痛, 失眠, 小兒驚風
174 上里 : 前頭痛
175 四腑一 △
176 四腑二 △
< 鼻部 >
177 正本 : 鼻疾患(過敏性鼻炎, 鼻塞, 酒齄鼻)
178 腑快 : 腹痛(腹脹)
179 鼻翼 : 疲勞, 一切痛症(偏頭痛, 眉棱骨痛, 舌痛, 喉頭痛, 四肢骨痛, 坐骨神經痛)
< 顴骨部 >
180 玉火 : 一切痛症(顴骨痛, 肩臂痛, 四肢痛, 膝蓋痛, 坐骨神經痛)
181 馬金水 : 肩背腰痛(膀胱經 第二線 外側痛), 腰閃, 結石(膀胱結石, 腎結石), 小便頻數, 尿失禁
182 馬快水 △
183 木枝 : 膽病(膽結石)
< 口部 >
184 六快 : 結石(膀胱結石, 尿道結石), 陰莖痛(尿道炎, 淋疾)
185 七快 : 結石(膀胱結石, 尿道結石), 口眼喎斜
186 水通 : 腎虛疾患, 一切氣逆(咳嗽, 喘息, 呃逆, 嘔吐, 霍亂)
187 水金 △
033 手解 : 强心作用 036 大白 / 037 靈骨 : 調氣作用 054 腸門 : 大腸及 肛門的緊張緩和作用 087 六完 : 止血作用 088 水曲 : 止痛, 減肥作用 095 四花上 : 升淸降濁及調氣作用, 腸胃消化吸收及促進作用 100 四花裏 : 强心作用 109 天皇 / 110 天皇副 / 111 地皇 / 112 人皇 : 補腎强壯作用, 五行屬性上 膀胱 陽水經 115 上反 : 鎭靜作用 116 三重 : 頭部的破氣行血作用 123 通關 / 124 通山 / 125 通天 : 五行屬性上 心, 小腸 火經 134 通腎 / 135 通胃 / 136 通背 : 五行屬性上 腎陰水經 137 駟馬中 / 138 駟馬上 / 139 駟馬下 : 五行屬性上 肺, 大腸 金經 143 明黃 / 144 天黃 / 145 其黃 : 五行屬性上 肝, 膽 木經 152 七里 : 疏風, 鎭痛, 鎭靜作用 155 耳環 : 解酒作用 163 正會 / 164 前會 / 165 後會 : 鎭靜活絡作用 173 鎭靜 : 痲醉作用 179 鼻翼 : 氣虛, 氣鬱等疼痛的鎭痛作用 180 玉火 : 血虛, 血瘀等疼痛的鎭痛作用 186 水通 / 187 水金 : 補腎, 順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