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周沙界繁体:西方著名心理学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57:59

意动心理学创始人―布伦塔诺   布伦塔诺(1838―1917)

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创始人。16岁开始受教士专业训练。后在柏林、慕尼黑和杜平根大学学习。1864年获杜平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在符兹堡被任命为神父。1866年任符兹堡大学讲师,讲授和撰写亚里士多德哲学。1873年因不接受罗马教会关于教皇必无过的教条而辞去神父职。1874-1894年任维也纳大学教授。1874年出版心理学名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反对冯特在同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的观点,主张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物,同时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活动而不是意识经验的内容。他称这种心理活动为意动。例如,人看见颜色,颜色是心理内容,不是心理学的主要对象;看见是意动,意动才是心理学的主要对象。

其他著作有:《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和《论心理现象的分类》。他有很多学生,如S 弗洛伊德、C 斯图姆夫和C V 厄伦弗尔斯,在心理学史上都是著名人物。

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

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1892年加入美国国籍。曾求读于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和基尔大学,1881年获物理学和地理学博士学位。移居美国后,先后任克拉克大学人类学讲师,哥伦比亚大学体质人类学讲师、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1907~190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博厄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1881年,他在基尔大学做关于海水颜色的学位论文,这促使他去研究观察者知觉内固有的主体性。起初,他坚持环境决定论,后来通过对巴芬兰德的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转而强调文化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在博厄斯看来,人的本质应当被定义为可变的,是传统习得的产物,而且文化学习基本上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为此,他以特殊的民族志的例子去说明人类学中理论普遍性的限制。后来,他的学生M.米德和R.本尼迪克特在“文化与人格”这一领域系统地阐述了这些思想。博厄斯试图把19世纪的博物学、种族生物学、民族志学等互不相干的学问组建为一门体系严整的学科,并为之制定了基本的工作规范。他还是第一个打算从理论上论证种族、语言和文化独立性的人。一方面,他坚持认为一个文化中的要素有着多种多样的来源,而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共同起源。另一方面,他坚持认为每一种语言在其语法模型方面具有内在的形式,甚至完全隔离的地区其发展却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的出现,应归功于完全相同的心理发展的过程。

博厄斯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而不轻信权力机构的自由主义;要求对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检验,对理论归纳持高度怀疑态度的经验主义;要求用每个社会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其制度的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人类学调查的所有主题都是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的折衷主义。博厄斯的主要著作有:《原始人的心理》(1911)、《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普通人类学》(合著,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等。

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晚期代表―卡尔 哈维(1878―1954)

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农庄里,求学于当地中小学和德波大学,在科罗拉多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06―1908年间受聘于纽约州布鲁克林学院,任心理学讲师。1908年起供职于芝加哥大学,担任心理学助理教授,1916年升为副教授。1923年升为教授。1919~1938年,卡尔继J.安吉尔之后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在这期间他颁发了150个博士学位。

卡尔是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晚期代表,是他把由安吉尔和杜威创建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卡尔坚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就是美国心理学;芝加哥大学所从事的心理学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因为这些学派只涉及心理学中较为狭隘的方面,没有给无所不包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增添什么东西,所以不需要予以过分的发展。

卡尔关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他1925年所著的《心理学:心理活动研究》一书中,心理学史家E.G.波林和D.舒尔茨均称该书使机能主义的心理学体系达到其顶峰,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完成形式的表现。卡尔在该书中阐释的机能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卡尔把心理学的对象定义为心理活动,亦即诸如记忆、知觉、情感、想象、判断和意志等过程。心理活动的机能在于获得经验、确定经验、保持经验和评价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来决定行动。从中可以看到,卡尔的机能主义不同于W.冯特和E.B.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其心理学的重点不是意识的元素和内容,而是心理过程和心理操作。这正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所在。

2.心理活动是以适应行为或调节行为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卡尔十分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他对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格恰体现在他对适应性活动的讨论上。适应性活动包括三个方面:(1)唤起有机体活动的动机刺激;(2)感觉刺激,也即指引活动朝向一种刺激或目标的物体;(3)改变情境的反应,以便满足动机刺激。这种反应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动机刺激因为达到目标而被满足。这时适应性活动也就告一段落。适应性活动是整个情境的一种机能,包括有机体对其环境的所有调节。从中可以看到,卡尔是根据有机体在适应环境和顺应环境时心理活动完成了什么来描述心理活动的。

3.人类有机体的学习机能是联想律,学习通过相似律和接近律而发生。一个习得活动的机能强度取决于一个特殊联想能否经常发生。

4.关于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卡尔既承认内省法的正确性,也承认客观观察的正确性,他看到实验法更符合理想,但又认为真正适当的心理实验研究,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与此同时,他也感觉到可以通过文化产物的分析来研究人的心理,例如对文学、艺术、语言、社会和政治的典章制度的研究,能从中探究出产生这些文化产物的某种心理活动方面的知识。研究那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卡尔的机能主义没有像构造主义那样只坚持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强调客观性和多渠道。事实上,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很多研究都没有采用内省法,即使在采用内省法的研究中,也尽可能用客观的控制来加以检验。况且,在卡尔领导的心理学系里,既进行动物的研究,也进行人的研究。舒尔茨在其《现代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评价过卡尔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说过这样一些话:"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至少是在开始时先进行纯主观的研究(心理意识),然后才转到客观的研究(外显行动)。所以这样做的部分原因在于,机能主义为美国心理学走向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极端准备了道路;这就是说,只集中研究行为,完全抛弃对心理的研究。这样,机能主义者便在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搭了一座桥"。

时至今日,虽然机能主义已经成为历史,但卡尔心理学中有两点还是直接为人们所继承:(1)心理学应该是实践的和应用的,它本身应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2)适应和调节一个人的环境是良好的心理卫生的一个必要前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o’erbote (1897~196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897年11月11日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的蒙特祖马。192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于1924~1967年执教于该校,是社会关系系的奠基人。1937~1949年主编《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939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奥尔波特以研究人格着称。他的人格理论基于动机的功能自主及特性概念,认为人格是由动机引发的动态的和生长着的系统;动机在动能上是自主的,分为持续性的与自我统一的两类,前者指以生理过程为基础的动机,后者则涉及诸如兴趣、态度及生活方式等高级心理过程。他重视后者,强调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所谓动机的特性,指的是一贯的行为方式和决定性倾向。他把上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指出特性就是由一定类别的刺***境所唤起的功能自主的反应倾向。特性对每一个体系说是特殊的,但由于共同的环境──生物因素的影响,许多特性又是共同的,从而有可能测量和预测。他认为人格的本质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他还提出自我统一体概念,其核心是自我统一追求,指的是由动机引起的行为,例如科学家们追求无止境的目标。奥尔波特晚年指出,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说明个体的思想、感情及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这一说法已为后来的许多社会心理学者所接受。

人格心理学家,属于特质论者,认为个体和另一个体以一组普遍的特质相互比较,是无法获得个体间的独特性,且无法专注于特殊的个体特质之模式或轮廓,因为个体间重要的差距并不表现在普通的特质上,而在某些核心且组成其人格之特质上。

奥尔波特的兴趣主要在于意识的部分,而非难以确定的深层潜意识。他经常谈到与弗罗伊德唯一的一次见面,因为这次见面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二十二岁参访维也纳时,写了一封信给弗罗伊德,说他那时就在城里,想与他会面,弗罗伊德大方的接待他,但却一声不响的坐着,奥尔波特试图找话题,他提到来弗罗伊德办公室的途中,听到一个小孩告诉他母亲说:他想避开一些很脏的东西,他显露出对脏乱的恐惧,然而他母亲穿戴整齐、衣衫烫过、气宇非凡,奥尔波特认为这与小孩畏惧脏论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如他所回忆的:「弗罗伊德用他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神看着我说:“那小孩是你本人吗?”奥尔波特目瞪口呆,只好转换了话题。他后来回忆道:“这次经验告诉我,深层心理学研究尽管有种种好处,但它容易钻牛角尖,而心理学家在深入潜意识的世界以前,能够把动机等事情说明清楚,也是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以一种层次结构集中在一起:顶层是一个人的主要特征或关键特质;其下是一些中心特质,也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凝聚焦点。最后在这一切之下的,是一大堆次要特质,每种次要特质都是由少数特殊的刺激引起的。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在特殊事件上可能不大一致,但大体上还是相同的,例如:如果你观察一个人本来慢慢行走,后来又急急忙忙地拿着一本书回到图书馆,你可能会判断他是前后不一致的人,因为在一种情境之下他轻松自在,但在另一种情境之下他健步如飞。然而,那只是次要的特质行为。奥尔波特始终认为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艾伯特 班杜拉 (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艾伯特?班杜拉于1925年出生在加拿大的艾伯特省的蒙达,他在加拿大一个小的农业社区成长,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1949年班杜拉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或文学士学位。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那时,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把临床现象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加以概念化”。班杜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实验中进行,以控制决定行为的因素。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艾伯特?班杜拉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1972年,从美国心理学会获得杰出成就奖,从加利福尼亚州心理学会获得科学家奖。1974年,班杜拉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1977年,他被命名为认知理论之父。1980年他被选为西方心理学会会长。1989年,他又在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任职。

  在其一生中,班杜拉撰写了一些文章和书籍,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引用。1959年班杜拉与理查德?沃尔特斯合作写作了第一部书《青春期的攻击行为》。1973年,他写作了《攻击行为:社会学习分析》。四年后,他出版了他最优秀的著作《社会学习理论》。这些书和文章多数涉及决定攻击和非行的心理学研究。1946年,多拉德和米勒出版了《社会学习与模仿》一书。艾伯特?班杜拉认为该书对他提出建模理论做出了贡献。“米勒和多拉德有关人类发展需要更为强大的传达能力的模式而不是线索和错误的假说。

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罗杰斯 卡尔 兰塞姆(Rogers,Carl Ransom 1902―)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

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位,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卡尔?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他说,他的心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同年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罗杰斯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理论起初是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咨询员要有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