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洪振快:历史真实比文学虚构更精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6:45

洪振快:历史真实比文学虚构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1-10-29 11:13 作者:洪振快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75次

  历史真实其实比文学虚构更精彩。作家的想象力是有限的,而历史弈局中的个体为了自身的命运,却可以竭尽自己的智慧。


  清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谈到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在西方人的逼迫下开放通商时,说了句话:“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三年后,在建议筹画海防的奏折中,李鸿章再次强调了当时的中国面临“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


  “变局”,是自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一大特征。持续的“变局”,云谲波诡的形势,激烈的社会震荡,贯穿百余年中国历史。在这些“变局”中,辛亥革命可谓真正的“大变局”,而且是数千余年未有的货真价实的“大变局”,因为延续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被终结,中国从此进入后帝制时代。


  辛亥终结了帝制,但其后很长时间的形势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让人欢欣鼓舞。按鲁迅那代人的看法,辛亥之后不过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满清皇帝的龙旗被卷起来,扔进垃圾堆了,但各类“山大王”的旗帜却不断在城头变幻。也正因如此,今年的辛亥百年纪念会引起持续的热烈讨论,直至百年纪念日已过,讨论仍是余波未息、余温尚在。


  在纪念辛亥百年的众多影视作品中,北京电视台的大型历史纪录片《辛亥》引人注目。该片在艺术形式上颇多创新之处,比如由演员饰演革命党人唐群英、清末立宪派领袖张謇、民国报人陶菊隐、时评家张季鸾、《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历史小说家蔡东藩、外交家顾维钧等历史的亲历者或知情人,由他们“口述”当时的书信、日记、回忆录、新闻报道、时评等史料中的内容,使人有回到历史现场之感。


  这种当事人“口述”历史的模式,让人感觉很真实。在历史观念上,该片摆脱了对历史的说教,历史人物在片中也不再是简单的政治符号。


  当然,对历史纪录片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以真实的影像材料,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历史断面。该片大量运用珍贵的历史图片,其中包括1912年至1913年法国摄影师斯蒂芬·帕瑟在北京拍摄的一组彩色照片(原照现藏于法国阿尔贝·肯恩博物馆),照片中的人物和背景真实地呈现出当时北京的城市样貌和生活细节。片中还有百年前珍贵的视频资料,如1918年11月28日中国为庆祝“一战”胜利,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庆祝大会的场面,据悉在国内是首度曝光,资料由海外获得。


  中国人一向重视以史为鉴。社会发展是试错过程,重视和借鉴历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以史为鉴有个前提,即对历史的了解必须是准确的。准确依赖于真实。然而,笔者读史的最大感受,却是国人了解的历史多是观念化的历史,亦即对历史的了解是经某种历史观念的裁剪的,与真实的历史常常相去甚远。还有一种情况,是了解的历史是文学化的历史,即通过各种文学作品了解到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也有较大距离。


  因此,了解真实的历史并非易事,要以史为鉴并不容易。在这个意义上,使历史还其本来面目的工作非常重要。


  还原历史只能靠真实可靠的史料。史料有文字史料,也有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各种史料各有特点,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由于不易造假,呈现出的历史景象更为直观、真实。历史纪录片靠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解读历史,在直观、真实地呈现历史方面尽显优势。比起政治化、文学化的辛亥题材电影、电视剧,《辛亥》历史纪录片在认识真实历史这一点上更有价值。


  历史真实其实比文学虚构更精彩。作家的想象力是有限的,而历史弈局中的个体为了自身的命运,却可以竭尽自己的智慧。因此,只要将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就可以惊心动魄,震撼心灵。


  辛亥革命前后的那段历史,从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慈禧太后下诏准备“仿行宪政”,到1911年武昌枪响,辛亥之后共和之路未能走顺,直至袁世凯称帝、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尽管只有十年光景的时间,中间多少历史人物,或为个人密谋于私室,或为国家前途不顾个人安危呼吁奔走,个个竭尽心力,演出一幕幕历史大剧,其云谲波诡,风云跌宕,远超个人的想象能力。


  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尽管已被述说了百年,但远远没被说尽,必定还会不断地被述说,不断地被议论。


来源: 新京报 | 来源日期:2011-10-29 | 责任编辑:鲁南珞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