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3原型车:普贤略谈《金刚经》(11-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41:55

普贤略谈《金刚经》(11

佛子普贤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以前我在与然灯佛会晤时,从他那儿有没有得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您在与然灯佛会晤时,是自修自悟,于法实无所得。”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菩萨发心从事庄严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庄严呢?”须菩提回答说:“不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庄严,不是形相庄严,不过假藉庄严之名而已。”佛又说:“就因为如此,须菩提!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执著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否则便受六尘所蒙蔽、所束缚,妄念旋起,怎么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本无所住的。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须弥山王,你认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虽大,不能称为大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而师父您前面说的非相法身,乃是清净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岂是须弥山所能比量的吗?这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庄严净土”。 这是大般若的净土,佛的净土,不是仅指西方极乐净土。所谓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俗名叫做现在的现实净土。所以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是释迦牟尼佛那自己的经历来打比方,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原因是为了引出下面的问题。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说,我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得了个什么法吗?这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个给释迦牟尼佛佛印证的老师就是然灯佛,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释迦牟尼佛说他当年在然灯佛那里修行,然灯佛给他授记印证,他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吗?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您当时在然灯佛那里,您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一切都空,空到极点,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须菩提回复到这里,释迦牟尼佛开始引入下面的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佛说我问你,你认为一切菩萨有一个另外非常庄严,好看,漂亮的佛土吗?须菩提说不是的,他否认所谓的庄严佛土世界存在。“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谓庄严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话;“即非庄严”,实际上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庄严。我们想像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一定想一个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这只是您想像的,有这么一个境界相,已经是不庄严了。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您能够想像的,是名庄严,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这里普贤岔开一下,再来说说庄严净土,因为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必须要说一下。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基督教讲的天堂,其中布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都是欧洲式的,那些神也是欧洲式的,一看就是欧洲人;道教讲的天宫,布置都是中国式的,那些神穿的衣服也是中国式的,一看就是中国人;伊斯兰教讲的天堂,布置都是西亚式的,那些神穿的衣服都是西亚式的,一看就知道是阿拉伯人。佛教讲的净土世界,布置都是印度式的,那些佛菩萨穿的衣服也是印度式的,一看就是印度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尽管人们把那些佛菩萨的形象往中国人身上靠,比如观世音菩萨,一个大男人,被中国人搞成了一个古典美女,但那颗红痣还是证明了他是印度人;弥勒菩萨是佛教中第一帅哥,被中国人搞成了大腹便便,但您看他那个耳朵,就是印度人。那么,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实这种现象,释迦牟尼佛早就预料到了,他在《楞严经》中专门解释过,即“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什么意思呢?“随众生心”。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那里就是黄金遍地;爱山水的人,那里就是青山绿水;爱干净的人,那里就是一尘不染;爱花鸟的人,那里就是鸟语花香;爱音乐的人,那里就是仙乐缭绕……这叫作各如其所好。世界上一切知识的范围,宗教哲学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灵造成的啊!“应所知量”。随众生心量的大小,您那个天堂,您那个佛土,也有大小。应您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佛国也就有了大小。“循业发现”。几个人同样的学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样,总有点不同。这是什么道理?是个人心境业力的发现不同。“宁有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没有一个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绝对的唯心,纯粹的唯心。以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日志,说是一个学佛的人亲自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见闻。哎呀呀!相信的人多着呢!还有许多人转载。那日志的评论有好多条啊,一连串的“阿弥陀佛”!

社会上有些人说佛教是迷信,看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啊!光看看对那篇日志的反映就知道,迷信的人真的是不少啊!也许有人心里不服气,说你凭什么说那是假的?!那么,尽管释迦牟尼佛已经解释过了,普贤再给您解释一遍。就算您还没有证到来去自如的境界,就算您五眼还没有打开,就算您根本没有得定,那么,您总该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话吧?那篇日志的作者是中国人吧?学佛不是佛学啊!不是搞理论研究啊!必须得真修实证!别人发挥想象力写一篇幻想文字您就相信了?他说的都不是事实啊,不是那样的,因为他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不是亲自去证得的,他所描述的景象说白了就是照着经上瞎编的,而经上释迦牟尼佛所描述的呢,又是释迦牟尼佛随便说说而已的。可叹有的人在评论中还说,他说的和佛经上说的是一模一样的!唉,问题就在这里啊,正因为说的一样,所以才是杜撰的啊!您要是真去了,就知道其实二者相差很多。不过呢,里面有些东西则是一样的,但他却只字未提,因为经上没有。在这里,普贤也不能说出来,为什么呢?我一旦说出来,可能又会出现类似的东西,这次就会编的比较象真实的情况了。我想释迦牟尼佛当时不把最关键的东西描述出来,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吧。普贤在这里向您保证: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想象得出来的。此其一。其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殊胜景象,那是释迦牟尼佛方便说,当不得真呐。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让净土行人对西方极乐世界充满向往、树立信心,从而愿意老实念佛,正助双修,求生净土,如此而已。换句话说,那个景象是释迦牟尼佛的景象,(其实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景象,他就是随便说说而已。)不是您的景象。如果您哪一天证到了来去自如的境界,或者开了五眼,或者得了大定,您去亲自看一看,当知普贤所言非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说他真见到某位佛菩萨了,我问他,那位佛菩萨是怎样打扮的啊,他说的是驴唇不对马嘴。不要以为我在前面讲过佛菩萨三十二相就是三十二相啊,应该是有无数相啊,您是什么相,他就是什么相:您说中国话,他就说中国话;您穿什么衣服,他就穿什么衣服;您有不足,他就有不足;您是在家人,他就绝不出家打扮。他和您没有分别,因为只有这样,您与他才没有距离,您才会不排斥他,才会受他影响,才能得到他的接引啊!您想想,您西装革履,他却大袖飘飘,这必然让您产生分别心啊!我们塑的画的那是他们的庄严相,是为了让人们升起敬仰之心啊!佛菩萨无处不在啊,可惜您认不出来(这个我在《普贤谈净土》里面讲过,就不多说了)。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释迦牟尼佛再一次教我们修行的方法。佛真是慈悲已极啊,再三再四地教导我们。不过这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比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净心。现在大家听过《金刚经》,就明白了,他只要有一个清净心,已经是有所知量,范围很有限了。接着佛解释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年慧能大师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您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佛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证到一点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佛说,须菩提你要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我再告诉你啊!假使我讲一个人,身体大得像须弥山一样,你说他大不大?佛告诉他最后的结论,“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摆脱了我们肉体的身见,身见就是八十八结使第一个解脱不了的疙瘩,把身见空掉了以后,就可以证得不生不死的法身。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您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12)

 

普贤略谈《金刚经》(12

佛子普贤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说:“须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所有沙,难道你认为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无数多,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说:“须菩提,我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佛又告诉须菩提说:“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为他人说及此经,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这个法施所得的福德又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来得多了。”

“无为福胜”。 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这一章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黄河在中国的地位,甚至更高,如同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这里我们看到两个观念,第一个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宇宙观,每一个宇宙里河流有多少?佛经上说,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因为你们的知识不够,无法了解。第二点,佛告诉须菩提,像恒河一样的河流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每一条河流的沙子呢?更数不清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说,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假如现在世界上有一个人,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然后把这些七宝,都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多不多?他所得的善报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人做了这样的善事,这福报太大了。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佛说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 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著经典上去修持。)中间的四句偈,能够真正领悟(有所领受,而保持境界)了,然后再来教导别人,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福报,比前面那个人的福报还要大。

《金刚经》四句偈不止一个,这部经里面好多句子,都是四句连起来的,没有说究竟是哪四句偈,过去有许多大德还专门讨论过。普贤以为,这四句偈,可能在《金刚经》上,也可能不在《金刚经》上,说不定指的是这四句呢?那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对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当然啰,这是我一家之言,对与不对您还得拿出您的般若智慧来判定,说不定普贤是在胡说八道呢!

这一章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盘,涅盘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在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所以说,“皈依佛,两足尊”。

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个人冒充僧人在搞所谓的“给貔貅开光”行骗。稍微有点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给貔貅开光”是绝对不可能的。所谓开光,是指佛菩萨给我们凡夫开光,即把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之光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举行开光仪式时,就是给大众讲这尊佛菩萨的丰功伟绩,来龙去脉,从而让大众升起对这尊佛菩萨的敬仰之心,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之处,心灯点亮,智慧涌出。当然,有时候我们也要示现一点神通,把我们自己的光悄悄转移到这尊佛像上,大众一看,哇!这尊佛菩萨像真的闪闪发光耶,显灵了!如果自己没有神通,也有办法。以前有个寺院的佛像要开光,当地人请来了一位没有神通的师父,这位师父急忙来找我帮忙,希望我能够到现场暗助一臂之力。但我因为上班走不开,就告诉他,你把前面的事情做完后就拼命念佛,恭请佛菩萨亲自帮你,只要足够虔诚,他们一定会来帮你的,因为他们是有求必应、“无刹不现身”的。参加完仪式的信众后来对我说,那天的瑞祥好殊胜,见到了好多光,还看到了龙的。我们这其实是在欺骗大众,只不过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大众对这尊佛菩萨像的信心,所以不算大罪。再来说那位骗子。那天被我遇上了,我说,师父啊,麻烦您帮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皈依佛,两足尊”。结果他说,就是我们皈依了佛祖,我们的两个脚那是尊贵无比的,所以我到你们这里来,是你们的福气。哈哈!他以为两足就是两只脚!这个足,是具足的意思,两足指的是福德具足和智慧具足啊!

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苦难丛生的意思,所以娑婆世界一定是有缺陷的。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如圆满了他就必须得离开呀!所以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您,那只有成佛才行。所以说,“皈依佛,两足尊”。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13

 

普贤略谈《金刚经》(13

佛子普贤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佛再进一步的说:“须菩提!若有人随便在什么地方,开示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说这部经的四句偈、四句等,使那些听到这部经的人,消除妄念。应该知道遇到演说这部经的处所是十分难得的,一切世间的天、人、鬼神等对于此处,皆应恭敬供养,作礼散花,如供养佛的塔庙一般。何况是那种人能完全受持读诵般若经典,当然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须菩提!你可知这种人就是成就世上第一希有的无上菩提法。因般若能趋于无上菩提,世间没有一法可与般若相比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若是般若经典所在之处,即如有佛在,可以说得与佛弟子三宝同居,亦要宛如对佛弟子一样的尊重。”

本章仍旧是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性。要“尊重正教”。这里的正教不是我们前面说的五大正教的正教。这里的正是光明正大的正,是正确的正,真正的正;教是指佛教的教育。因此,这里所说的正教,是指对于信仰佛教的人的正确的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呢?就是这部《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不但要不住“色身香味触法”,也要不住一切相,连不住也不住。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三个方面来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性。第一,“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遇到演说《金刚经》的处所是十分难得的。为什么难得遇到呢?事实上这两千年来有许许多多的人研究过《金刚经》,但是研究归研究,演说归演说。研究的多,演说的少。为什么演说的少呢?因为《金刚经》属于文字般若,《金刚经》不在文字上,如果真有个无字经书的话,《金刚经》就是无字真经了。“欲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佛教的义理分为粗理、细理、微理、玄理、妙理。粗理可以粗说,就像我们现在这样随便聊聊,说个大致差不多就行;细理就要细说,您看许多大德讲经说法,经上一句话,经过他们细细讲来,就是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了;微理已经难说了,要从根根说到枝枝叶叶,一点也不能漏掉,又是摆事实,又是讲道理,又要讲公案,又要讲证量。到了最后,觉得意犹未尽,怎么办呢?再来个偈子,让您自己去体会。这是微理的讲法;玄理已经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了,但是还勉强可以用打比方的办法来说,只不过那些比方就是比方,与真实要表达的存在距离,又或者编个故事给大家听,希望听的人能够领会其中的弦外之音,这是玄理的讲法;妙理呢?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妙理是无论怎样也是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因为怎么说都是不对。成语“妙不可言”就是这个意思。而这部《金刚经》就是大般若经的浓缩,是讲妙智慧的,讲的是佛教的妙理,所以用语言来演说,怎么说都不对,必须得您自己去实际证得。源于这样的因由,所以历史上讲经的虽多,讲《金刚经》的却很少,而讲《金刚经》的处所就更少了。所以讲《金刚经》的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醒大家,您千万别以为普贤这是在讲《金刚经》,您要是这样认为,那您就错了。我就是随便说说,您就是随便听听,我什么都没有说,您也什么也没有听。如此而已。

第二,“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因为《金刚经》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讲,所以就要靠您自己来“受持、读诵。”并且佛郑重地说:“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个“第一希有之法”,也就是佛在开始时所讲的第一种方法,是最上等的成就法,只不过这种方法不著文字,佛对须菩提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就是哪样呢?佛不说。我当时给大家大概说了一下佛的弦外之意,不见得就是对的,您应该再去领悟领悟。在这里顺便说一下读经的好处。事实上有许多人讲过读经的好处,不过那是他们讲的,我只能谈点自己这三十几年的体会。这么多年来,其实我只认真读了《心经》的。为什么只读《心经》呢?是我的师父要求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我想主要是考虑我当时年龄较小,还要上学等等,而《心经》呢?只有两百多个字,既好背,背起来又不耽搁时间,一分钟可以背好几遍。师父当年要求我至少要背40万遍,我时常偷懒,想起了才背一下,尽管如此,到2008年底也已经超过300万遍了。这样坚持下来,还是得到了不少实际的利益的。第一是我的记忆力很好,坦白说是相当的好。过目成诵办不到,但过目不忘还基本办得到。不过这也成了缺点,有时写点东西,因为读过别人的了,好多时候都觉得不大像是自己写的了。第二,我经常提到这部经那部经的,不知道的人可能认为我可能读过好多遍大藏经。其实说来惭愧,这些年来除了《心经》以外,大藏经中其他的佛经我都只看过一遍,还是一目十行的。就算这部《金刚经》,我也是这次才看第二遍的。所以对其他的佛经我其实并不了解,只是知道个大概意思而已。不过,就算是只知道大概意思,这也是诵经的利益。过于谦虚等于骄傲的道理我还是懂一点,坦白说,普通人要达到我这个不算什么境界的境界,恐怕没有几十年的努力精进,还是不太容易达到的。

第三,“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象这样的般若经典所在之处,即如有佛在,可以说得与佛弟子三宝同居,也要象对佛弟子一样的尊重。佛经就算是佛啊!因为佛的肉身早就灭度了,我们要亲近佛,就只有去亲近佛经啊!所以对佛经要象对佛那么敬重才对呀!有些人平常也很用功,但是时常把佛经就是那么随手一丢,这不是真学佛哦,说得不太客气的话,您这是在学魔,因为您平常积累的那点功德恐怕远远无法与自己不敬佛经所造的罪业相抵。儒教的人都知道爱惜字纸,认为字是天地至宝,何况佛经呢?何况这部《金刚经》呢?!关于应该怎样如法地对待佛经,今后有时间的话,再给大家谈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当然还有另外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这个经典所在之处未必在您的外面啰!您要是真明白了《金刚经》,并且能够如法修持,那么您所在之处,就是经典所在之处。您说的每一句话,就是佛法,当然啰,也不是佛法。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

阿弥陀佛!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14

 

普贤略谈《金刚经》(15

佛子普贤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此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章的白话意思是:

那时,须菩提听释迦牟尼佛说到这里,心中已经深悟佛理旨趣,颇为感动的流下泪来。不禁向释迦牟尼佛赞叹了一声:“希有的世尊!您所说这个深奥的经典,即使在从前,我虽具有慧眼,也能一闻千悟,却是未曾听得如此深奥的经。我既闻此经,自性清净中,已悟有本来全真的实相。如果有人,得闻此经,而信心纯正清净,毫无尘念。而生般若真实之实相,就可知道这种人,是非常难得,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人。但是,世尊!究竟这般若实相,就是诸法空相,不是一般所说实物,但为引导众生离开执著而找回本心,不得不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实相而已。世尊,此经我听到这里,已能了解其中的妙理,信奉修持,应该不是难事。倘若后世过五百年之后,是浊世末法的时候,离开师父您的时期已远的苦海茫茫众生,听到此经而能信解受持的人,则此人真的是明了自性的第一人,实在难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顿悟真空,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非相,所以能够离一切相,其心灭寂,就可以称之为佛。”佛告诉须菩提说:“对!你这样说是对的。当知后世如果有人,听到般若之妙法而不惊骇、不恐怖、不畏惧,这种人实在是很少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这就是我所谓的第一波罗蜜,此人的智慧已到彼岸了。不过修持的人却不可以对彼岸有所执著,不过为了要引导众生修持,特别给予一个名称,称之为第一波罗蜜而已。须菩提!再说到忍辱波罗蜜,凡辱境之来,恬然处之,不生忿怒即是忍辱波罗蜜,但真空本来无相,外不见其辱,内不见其忍,浑然两忘,切勿执著于忍辱,所以我说非忍辱波罗蜜,只是为便于众生修持,特别给予一个名称,称之为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就好比我的前生,被歌利王支解身体的时候,确实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否则当时我在被支解时,如果著有四相,必定心生忿恨,必成苦果。须菩提,我又想起过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修忍辱之行时,就已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由历劫顿悟真空,可知我等所修行的,决不是一朝一夕所成的。所以说,须菩提!菩萨之修行,首当空其心,离一切相,方能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此心中不执著于色,不执著于声、香、味、触、法,应生无所住心,此心才能圆通无碍。若于六尘中,一有执著,便不能解脱其住心,即非菩萨的住处。所以我说,菩萨心本来是虚而明,若住于六尘就不能觉悟,我所谓的不应住色布施,原因就在于此。须菩提!菩萨不住色布施,发心广大,不是为己,是为有利于一切众生,应该要如此无相布施。而我所说的一切诸相,原是指点诸菩萨解脱的,其实真宝的本体皆是空的,原是非相。而一切众生,也是引导诸菩萨灭度而已,其实若见本性,妄心自离而入佛境,那么一切众生也就不是众生了。须菩提!我所说的般若波罗蜜,皆是无上的菩提,是真而不妄、实而不虚、如常不变,不是欺人的,也没有两种说法。须菩提!我所说的般若之法,是真如无相,无实性;是自性自足、无虚的。须菩提!如果菩萨是一心执著于法而行布施,则是未离四相,有如人进入暗室,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不执著于法而行布施,则如同人张开眼时,日光四照,见种种色;其心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须菩提!当我灭后,到了后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到菩提之觉位,成自性之如来,我当知此人,也必以无上智慧照鉴之。而此人成就见性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概略谈了十三品,《金刚经》虽然是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其实释迦牟尼佛讲的是般若的体,就是道体,及见道体的修行方法。开始他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著下来,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要善护“无住”的念。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实质。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这是布施,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要持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的成就;因此接下来就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这一章内容很多,限于时间关系,只能挑重点的说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须菩提听了释迦牟尼佛前面的谆谆教诲后,“深解义趣。”很深刻的理解到了,真正的悟到了,所以“涕泪悲泣。”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有人说这就是法喜充满,也有人说不是,以普贤个人的体会来看,应该是法喜吧?只是充满没有不一定,因为这个时候是很高兴,但是又好像没有高兴的意思;有点象什么东西失而复得或者是在迷茫之中突然找到一条生路的那种感觉,但是又说不出来;有点象一句诗说的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唉,真是不好表述,当您自己证得这个境界时就明白了。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自从我有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假如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经,听到师父您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那么“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话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的话,“信心清净”是必经之路,只有达到了“信心清净”,才可以说您进入了般若之门了。那么什么是“信心清净”呢?第一,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第二,信我们的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最后须菩提总结:假如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信心清净”的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这个人学佛就可以到达佛的境界。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您说我们就不需要拜佛了,对吧?不对!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的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的。在藏地,有许多磕等身长头的,我问过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磕头啊?他们的话很有道理啊!他们说,你们汉族人,菩萨可能是真的,但你们的心是假的;我们呢?菩萨可能是假的,但我们的心是真的。所以“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但是能够做到不著相的礼佛,毕竟是极少之人呐,因为这一念必须是至诚至纯的。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学佛首先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这个舍也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做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您看《西游记》里面的悟空,到后来金箍不是自然消失了吗?),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但是一受到打击,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缘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什么叫无生呢?“信心清净”就是无生;但如果只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什么叫法忍呢?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忍辱的忍好理解,什么是辱呢?不见得就只是侮辱哦,从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都是辱,一切痛苦都是辱。比如生老病死,那都是辱啊!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这就是辱,这就是难堪忍。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来修道;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因此我们才说“人身难得”啊!不得人身,是无法修行学佛的啊!再往下,是释迦牟尼佛以自己的经历来讲忍辱、布施。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就不说了。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五个“语”,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真语,就是说真话,没有一句假话;实语,就是说的是老实话,实话实说,没有客套,也不转弯抹角;这两个好理解。那么什么是如语呢?如是如同实相般若的意思,如语就是不可言说。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这部《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说,他说他说法四十九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就是如语,是不可说不可说。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我们把三藏十二部经典拿来看一下,其实两样话非常多,尤其是般若部里面,到处都是两样话。刚说了是,马上又说不是;明明刚说了,马上又说什么也没有说,这难道不是两样话吗?嘿嘿!您别急,您不妨仔细研究研究,您会发现其实他只说过一个东西,没有说过两样,这一个东西说了四十九年还说不清楚。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法;但是,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如语。在这部《金刚经》里面,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像赌咒一样,怕人们不相信,说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老实的话呢?这是要让我们信心清净,要切实相信,切实相信一个真正的佛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无实也无虚。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又不是假的。所以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这就是这部《金刚经》的中心,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执著,放下万缘;但是,放下也不对。如果提得起放得下,那就是实的了,就不叫无实;可是如果提不起放不下,那就是虚的了,就不叫无虚。《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里面的第一句话是:“老君曰。大道无形。生于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普贤以为,这个道,就是真正的佛法,无实无虚。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告诉须菩提,他说修菩萨道的人,心执著一个佛法可得,一个佛法可修,执著了佛法的一种法就错了。因为这样,就相当于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如真想明心见性、见道,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又在太阳底下,当然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什么是善男子善女人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五戒十善,要求再高一点,那就是功德、智慧都要有所成就,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常常有一些净土的同修说,只要老老实实地念阿弥陀佛,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是吗?!念佛法门明明是万人修万人去的极为殊胜的法门,那么多的人在努力念佛,为什么每年往生的不到百人呢(大陆)?不是这样的啊!光念佛没有用啊!因为往生的前提条件是,只有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往生啊!没有达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怎么念都是白费。您要真达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了,哪里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念啊?释迦牟尼佛不是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向您保证过吗?印光大师不是一再强调要正助双修吗?现在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又告诉须菩提,将来的时代,一个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的般若要义,照此修行,甚至深入义趣的读诵,这个人就等于是佛。为什么呢?您把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再提高一点试试?再高就叫纯净纯善了!什么叫纯净纯善?福德具足、智慧具足。那您不用往生了。您已经被释迦牟尼佛超度了。什么叫超度?超前得度啊!因为您已经是佛了!

祝愿大家早日证得纯净纯善!

感恩您的阅读,不当之处,请多教诲,阿弥陀佛!

    请看普贤略谈《金刚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