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石君真实身份:浅谈按照新形势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村党支部书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3:59

浅谈按照新形势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村党支部书记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所以,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至关重要。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呢?笔者认为,“听话、奉献、干事”是其三要素。

    一、听话

    1、听党的话有思路

目前,党的话是什么呢?就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破除二元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有些地区还非常贫困。因此,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村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才真正建成了小康社会。温家宝总理曾形象地比喻:看几支龙舟队比赛,谁是第一名,并不是看最前头那一支,而是看最后头那一支。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实现这两大任务又进一步提出完成的方法,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到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内涵丰富,工作量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日本、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进行过新农村建设,日本是“造村运动”,韩国是“新农村运动”。这两个国家在开展这项运动时,城乡差别要比我国小的多,而且现在仍然在深化这一运动。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也先后两次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目标单一、标准较低,现在提出的“二十字”要求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观,更是新农民的培养、新社会的形成。因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进一步流转、小农经济向大农业的转变,可能出现村企合并、强村兼并、集中建区,可能形成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的格局。因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比日、韩两国更艰巨。所以,要认识到它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正确处理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共同参与和分工负责的关系。然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却出现了四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投资”。第二个误区是“新农村建设的短期化行为”,有些地方制定了一些计划:一年农村大变样,两年旧村变新村,三年乡镇变成镇。第三个误区是“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新房、修街道”。第四个误区是“新农村建设责任在镇村”。就广大农村自身而言,对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进行新农村建设,应着重实施“五村”工程。一是对照着“生产发展”要求,大力实施“产业兴村”工程。在此工程中,一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来带动产业化发展;二要提升农业工业化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三要提升农村旅游业发展水平,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对照“生活宽裕”要求,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三是对照“乡风文明”要求,大力实施“文化育村”工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四是对照“村容整洁”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美村”工程,特别是生态文明村建设。五是对照“管理民主”要求,大力实施“民主理村”工程。在上述五个工程中,最核心的还是人才,因为任何工作都是人去做的,任何奇迹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人才的培养、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最重要的工程。因此,十七大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已作出了明确阐述,并提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叫“人伦”和谐和“天伦”和谐。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胡锦涛总书记说:“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和谐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稳定”,农村稳,大局稳。农村和谐了,全社会和谐才有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何种和谐,最重要的还是人内心的和谐。只有内心和谐了,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才能实现个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和谐,当一个人失去了和谐的心态,便会走向疯狂、走向毁灭,给家庭、给社会、给党和国家带来不和谐,甚至灾难。希特勒就是心理变态的战争狂,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也葬送了他和他的国家。所以说,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享有而不是物质的富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内心和谐的人,才是对自然、对社会、对万物充满博爱的人。

所以,要经常教育村党支部书记明确当前的形势、明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明确党在现阶段目标、任务和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村党支部书记才会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工作有思路,才会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听群众的话有出路

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说过:“我不怕老百姓不听我的话,我就怕自己不听老百姓的话”。那么,村党支部书记为什么要听老百姓的话呢?原因有三条:一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老百姓,毛主席说过,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是为老百姓干工作,那么,我们就应该听老百姓的话。二是我们党的一切决策、决议要通过群众实践变成现实。同时,在群众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政策的正确性。三是人多智广,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对象是农民,依靠的实践主体是农民,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最有发言权。凡是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够集中群众的智慧,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现在,老百姓的话是什么呢?“老百姓最想的是致富,最盼的是服务,最怕的是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最恨的是干部腐败,最不放心的是村里财务。如果我们的工作解决了群众的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听群众的话有出路。

二、奉献

1、为什么要奉献。首先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的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主席说过:“一定要每时每刻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的。”因此,全心全意就是无私奉献。其次,奉献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在于索取。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什么至今人们难以忘怀,就在于他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他当年在河南兰考任县委书记时,每当风雨最大的时候,正是他查流沙、探洪水的时候,他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全县149个大队,他走遍了120多个,探索出了根治“三害”的路子。焦裕禄的精神实质是“一心为公”。 “公”的含义就是大家、群众的共同点,人人有份儿,如“公家”、“公德”、“公事”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这个问题,包括原始社会也存在一个公共利益的问题——集体生存,只不过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公”的意识形态由自发式变成了自觉式、由盲目性变成了能动性而已。为“公”也包含着为“私”,只有公共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利益才能有保障。然而反过来“为私就是为公”却不行,所以,我们提倡“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这其实就是讲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古今中外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无私奉献,代代相传;青天官包公秉公办案,不徇私情,刀铡皇亲国戚,万古称颂;当今的先锋榜上,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更是数不胜数。在国外这种事例也是星罗棋布,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抗战,无私奉献。上世纪的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就悬挂着雷锋的照片,号召大家学雷锋,泰国则把雷锋的事迹印成小册子发给国民以规范其道德行为。总之,凡为民众者,均受民众爱,因为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公”,顺历史潮流而动。所以,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新中国的诞生,共产党更是把一个“公有制”交给了人民,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第三,奉献是增进感情的需要。从人的心理学和动物进化论的角度讲,人的动物本能性要求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一旦他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就高兴,他在感情上就会与满足他的人亲近,而我们的奉献就是要让他人获得,因此,奉献增进了干群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我们的工作就会无往而不胜。当然,“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自己为他人奉献时,自己的感情世界也得到满足,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所以才有“助人为乐”之说。根据中医理论,心情愉悦者,延年益寿,因为体内正气昂扬,无瘀无阻。

2、奉献与索取是辩证的。奉献可分为无私奉献和有私奉献。无私奉献是自己真心实意的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奉献。华西村的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当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在池塘被淹死后,主动把自己的儿子送给邻居家当儿子;孔繁森靠卖血养活两个藏族孤儿,以至他牺牲时口袋里只有两角两分钱,这样的奉献是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因此,他们收获了人心,赢得了敬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那么,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百姓也会真心实意的回报他们,就像战争年代,群众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样。因此,有多大的投入就有多大的产出,万事万物总是要求得到平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私的奉献是有附加条件的,那就是索取,甚至是加倍索取,因为这种奉献“私”字当头,奉献是索取私利的桥梁,这种人即使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目的也是不纯的。为了私利就不能全部为公,那么老百姓就不答应,最后就会被群众赶下台。现在,农村党支部书记有两种人,一种是聪明的人,一种是精明的人。聪明的人总是为群众谋福祉,精明的人总是为自己谋利益,聪明的人得到了人心便得到了天下,精明的人失去了人心亦即失去了天下。蒋介石只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谋利益,纵有八百万美式装备的正规军,也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谋幸福,因而能从极端困难和弱小中成长起来,取得执政地位,这就是辩证法,那些“精明人”应该懂得这个辩证法,以免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怎样奉献。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唱到:“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为人民服务是无私的付出/为人民服务是用心灵开拓的路/为人民服务是用生命解读的书。”这是为人民服务政治形态的生活化,也对生活中的无私奉献作了诠释。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四点:一是以诚待人。诚信、公平、公正是和谐关系的根本要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信任是相互的,只要我们以诚待人,以一颗公心对待老百姓,摆脱家族、亲戚等关系网的束缚,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这也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二是不怕吃亏。我国有句古话:吃亏是福。干部吃小亏,群众得大便宜,舍小家顾大家,这是一个思想境界问题,这是“人”的社会性的更高体现,是共产党对其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三是廉洁自律。对于村党支部书记来讲廉洁自律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国家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要求多一些,而对村级干部要求少一些,因此教育的力度不够,一旦出现问题,已经为时晚矣;另一方面村党支部书记在农民群众中直接代表党的形象,如果不廉洁自律必然败坏党风,带坏民风,危害一方百姓;第三方面村党支部书记多数出自本村农民,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容易导致他们不顾大局,不善自律。因此,强化措施加强监督,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廉洁自律程度尤为重要。四是善于创新。奉献存在多少的问题,善于创新奉献就大,否则就小。这实质上是奉献能力问题,有心无力者,奉献不了,因此创新思维方式和奉献方式,提升奉献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干事

    1、想干事。无论是“听话”还是“奉献”,最终都要落实到干事上来,只“听话”不干事那叫只守摊、不作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话”。只讲奉献那是被动的服务,而不是积极的创业,只有把“听话、奉献、干事”三者联系起来,才是新形势下干好村党支部书记的三要素。那么,想干事,首先要会想,应具备三点:一要有政治敏感点,这一条来自于听党的话,除了如前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等大的方向和目标以外,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实际,经常出台一些新政策、新措施,村党支部书记应该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信息,并分析其实用价值,这既叫做政治敏感点,又叫做积极地听党的话。二要有工作着力点。这一点来自于听老百姓的话。前面讲到的老百姓的“五个最”是共性问题。但是每个村每个时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能够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并防患于未然,使其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应是村党支部的工作着力点。三要有工作切入点。一项工作任务确定下来后,先从哪里开始干,也就是捧着馒头从哪里咬第一口,这就是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的选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牵牛鼻子,也就是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第二种是先易后难,孤立关键,切断与关键问题的外援,就像解放北平一样,先打天津,然后包围北平,围而不打,断其外援,使其成为孤城,它便锐气大减,不攻自破。其次是是否愿意想。如果自己知道怎样去想问题,可就是不愿意去想,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思想作风问题而非能力问题了,是对工作不负责的表现,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的表现,是思想懒惰、精神不振奋的表现,这种现象同样会丧失发展机遇,同样不能干事或干不成事。上级党组织应及时帮助其克服思想障碍,树立新的理想和价值取向以激发内在的驱动力。

2、会干事。是否会干事是个方法问题,也是化解矛盾的能力问题。俗话说,“定法不是法,方法是让困难逼出来的”。困难就是矛盾,克服困难就是化解矛盾,而矛盾是普遍的,多样的,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要解决矛盾首先要学会分析矛盾,要用全面的而非片面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联系的而非孤立的、辩证的而非机械的、历史的而非暂时的、必然的而非偶然的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研究矛盾。如在当前的应对金融危机中,胡锦涛总书记讲“挑战确实严峻,机遇依然存在。”这就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总有规律可循,主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①紧紧地把握中心。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迎刃而解。在一个地区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在一定时间内也只能有一个中心,干好这个中心工作,整体工作被推动向前一大步。②学会弹钢琴。因为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抓中心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工作,避免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从而干扰了中心工作,这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③抓两头带中间。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有上、中、下之分,中间部分占大多数,抓两头就是抓先进和落后这两个对立面,中间部分自然就带起来了。要善于团结少数先进分子,使其形成骨干,并通过他们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要加强对典型的培养使用,典型是一种政治力量,树典型等于插旗帜,典型产生后,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广大群众向这些“好样的”学习,由一到十,由点到面,逐渐形成一种气候。没有典型就是只见丘陵不见高山。④开展调查研究。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调查就像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离开调查研究就要产生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调查研究要有好的态度,即把调查当作学校,把群众当作先生和英雄,如果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是一定做不好的。⑤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任何工作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群众行动起来,但是不在其中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它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落空的危险。因此,二者要结合起来,没有个别的一般是空洞的,没有一般的个别是盲动的。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善于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以便形成新的思想理论,由此更好的指导群众新的创造,不断实现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质的飞跃。

目前,农村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两张皮”。其原因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村“两委”定位不清,关系不顺,村委会越权越位,甚至有的踢开党支部干工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宗派势力、家族势力斗争严重,书记和主任各是一派的“代表”,水火不相容;个别村干部素质太低,有的甚至是村霸。二是村级事务管理不民主、不规范,搞少数人说了算,暗箱操作,有的搞亲亲疏疏,形成公共利益家族化、帮派化,有的以权谋私。三是经济发展路子偏窄,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缓慢。从主观上来讲,村党支部书记观念旧、知识少、思路窄、能力低是主要原因。四是党员的先进性发挥不够好。因为党员队伍的结构出现了问题。一方面流动性大,另一方面年龄老化,既难管理,又缺乏生机,先进性的发挥明显减弱。同时,在发展党员时,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出于自己的利益,在确定发展对象上不民主、不公开,热衷于发展“关系党员”、“家族党员”,为使发展对象顺利过关,便简化和变通程序,简单从事。还有的村长期存在宗族性矛盾,多年无法发展党员。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要因村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是总体要求应把握以下两点:首先,要科学地界定和把握村“两委”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要培养村党支部书记把关定向、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示范表率、知人善任和拒腐防变六种能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要坚持大局原则、尊重原则、信任原则、协调原则、团结原则;要求村“两委”干部具有开放意识、机遇意识、人才意识、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等六种意识;要求村“两委”班子要实现从行政干预型向政策引导型,从行政命令型向依法办事型,从事务管理型向信息服务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四个转变。

3、干成事。干成事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也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尺子。那么,这把尺子是什么,怎样才叫干成事,裁判官在群众那里。凡是群众高兴的、满意的、答应的就叫干成了,否则,事情办得再漂亮也不叫干成,干不成当然也就不漂亮,更不能说有本领。因此,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尺子,凡事要打造群众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