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翰林学府:【摘要】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46:52
《意识的限度》
  
  德,恩斯特•波佩尔 Ernst Pöppel
  
  ·内容概要
  
  1. 内省是有限度的。有很多我们想当然却与事实不符的现象,例如阅读的方式(阅读时眼睛的运动方式)。
  2. 客观的神经机制给人观察世界设下框架。例如什么叫同时?对听觉事件“同时”的框架为2~5毫秒左右。对视觉事件约为20毫秒,触觉为6毫秒。此所谓观察的限度的表现之一。
  3. 脑工作的限度的表现之一为“顺序阈值”,即我们对事件的认可的最低限度约30~40毫秒。
  4. 反应的限度,即最短反应时间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反应等,共约0.1秒(听),0.14秒(视)。由此,视觉信息总是落后与听觉信息,考虑到音速、光速可知,视觉、听觉的“同时性地平线”位于大约10米之处。脑显然具有将视听之间的错位复原的高强本领。
  5. 抉择的限度。也许表明了时间流逝的形式限制。即由于脑内振荡器的存在,时间在被感知中的,应是以量子化的形式流逝的。
  6. 脑内存在之“钟”,也就是此振荡器。
  7. 意识的时间限度,即关于“现在”,通过双重透视和透视变换可知,意识中每次只能出现一个意识内容,其持续时间约为超过3秒,这个就是“现在”的时限。
  8. 人的知觉过程不单纯是被动感受过程,而且是主动干预过程,因此一方面加速了理解过程,一方面也难免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偏见。例如未画边的四边形以“高亮”的方式出现。
  9. 自然说话的话语单元一般不超过3秒钟,此现象也反映在诗歌和音乐之中。人脑的功能特点规定了基本形式框架。
  10. 厌倦即是时间进入意识后的感觉。时间的长度常有很大的主观性。
  11. 记忆是指一种神经机构,其根据过去的经验来为将来的决定提供参考信息,记忆之所以进化而来乃是由于这是一个既非完全可预知又非完全不可预知的世界。记忆是脑的某些特定部位的功能,它有赖于脑结构完好。
  12. 机体许多功能有昼夜节律变化,它们由生物钟决定。
  13. 梦有可能是脑功能进行适应性运转的需要(出生前)的残余。合理性和现实性只用通过感觉经验才成为可能。
  14. 脑功能可以看作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神经程序的表现。每种功能都与一定的脑部位相联系。
  15. 情感这种评估功能同样在脑内有着特定的定位。综合这两章,作者认为由于脑的大小有限,因此人的心理功能、意识内容和情感都是有限的,此所谓其限度。
  16.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如朝向、运动方向、速度、颜色等,这些被拆散的类别再重新整合成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关于现实的创造物。这再次说明了意识的限度和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性。
  17. 以盲视等表明存在着“无意识的意识”,即某些属于意识功能范围的东西也会处于意识之外。作者出于实践的需要建议:只有那些能够表达交流的心理事件才应该被视为“有意识的”。
  18. 有利于思想形成的一些条件,如散步、谈话、写作等。
  19. 关于潜意识的分类及其对意识影响方式的探讨。
  
  ·精彩摘录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原则上你无法证明一种现象是不存在的。
  
   思想的形成和创造性产生的可能条件:
   1. 要有个人“安全感”。
   2. 要进行“思想交流”。例如谈话、问答等。
   3. 要“活动”。如谈话、散步、写作和一些适当的体力活动等。在这三种条件下,存在着最大的可能性来整理旧的、并且产生新的意识内容。
  
  ·简评
  
   一本介绍了认知科学进展的科普读物,信息量很大却并不枯燥,写得很有意思。由于是前沿科学所以很多东西也不是定论,但依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