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联超市会员卡: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0:33
',1)">
这里是云南省芒市的遮放镇,2011年8月20日,记者来这里采访时,发现一片水田的四周分布着几个简易房。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专门给看守稻田的人用的。
8月下旬,正是云南水稻成熟的季节,像这样的杂交水稻,都快要收割了,可这片水稻却还没有抽穗,而且还有专人看守。记者不禁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加勇:这稻子很香,老鼠、虫子特爱吃,如果一不小心被老鼠捡了,被虫子吃捡了,所以他们每天都要很辛劳来查看,来检查。
王加勇是这片稻田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这些水稻在当地曾消失了40多年。2004年,他是从国家种子资源库,一粒稻种花3元钱买回来种植的,种了200亩,光稻种就花了近10万。
这是一种什么水稻呢?这些画面,展示的就是这200亩水稻成熟时的情况。成熟的时候,这些水稻有2米多高,人进去就被淹没,长到十月中旬,就要给它搭上架子,以防倒伏。而且比常规水稻晚熟3个月左右,到11月份才能收割。当地农民都不愿意种这种水稻。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农户:我没有种过,我们种,产量也低,卖不到钱。
农户:这个品种容易得病,产量低,经济价值低,不能吃,只吃一般杂交其它的米。
这种水稻是当地的一种水稻老品种——原种遮放稻。因为产量低,一亩地仅能产出150公斤,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被淘汰了。那么,既然是淘汰的老品种,王加勇为什么又花高价,把它引进回来呢?
王加勇是云南省做稻米生意的人,他用了七年时间,就使陷入困境的遮放稻米产业重获生机,也是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他自己也将仅有一台大货车的资产发展到2个多亿的集团公司,并带动了当地4万多农户种植水稻致富。
村民:请回来谷魂,我们相当相当高兴,一年比一年奥玛索,奥玛索得高高兴兴,他又不打白条,一卖白条不打,拿出来就给现金。奥玛索。
记者:奥玛索是什么意思?
村民:拿钱来。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村民们所说的“谷魂”,就是原种遮放稻米。曾经被淘汰的这些原种遮放稻米,怎么被称为“谷魂”了?王加勇的财富裂变又跟它有什么关系呢?
王加勇是云南省芒市遮放镇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93年高中毕业后,他在镇上的粮油收储公司当了一名搬运工,一干就十年。
同事:年轻的时候,他长得相当苗条,当搬运工,他劳动力还是相当好的。现在他胖起来了。
为了赚钱,180斤重的麻袋,王加勇一天不知要搬多少趟。白天干完重体力活,晚上他又接着养猪。
王加勇:市场好一点,可以赚个四五百块,相当也是血汗钱。攒了本钱以后做事情也好做,至于做什么项目,当时也没想好。
这里就是王加勇当年养猪的地方,为了可以赚到更多的钱,2003年7月,王加勇用养猪赚来的钱买了台大货车,辞去搬运工作,也不养猪了,跑起了运输。
王加勇:像别人跑一趟昆明要一个礼拜的时间,我跑一趟昆明基本上在路上我是不休息的。我三天可以跑个来回。为什么让自已那么辛苦,当时心急,我借几万块钱银行贷款买这个大车。
跑运输尽管很辛苦,但一个月也能赚1万多元钱,比当搬运工强得多。而王加勇只干了几个月的运输生意后,他的人生却驶向另外一条别人都不看好的路,就是这条路,成就了他让人意外的财富。
2003年10月,从昆明跑运输回来的王加勇,突然卖掉了大货车,还四处借钱。
朋友:要是我觉得这个人不讲信誉,我哪敢把四万多,五万块钱借给他,那是我全部家当。
王加勇迫不及待地卖掉跑运输赚钱的大货车,他到底发现了什么?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王加勇:到外地的时候,我都跟那些商家聊,他们销量挺不错的,有的时候一天可以卖一车两车米。
原来,王加勇在昆明等外地跑运输的时候发现,自己家乡遮放镇产的稻米很好卖。
云南省山区面积占94%,能种植水稻的地方很少,云南很多地方的大米都是从外省调进来的,而芒市是水稻种植区,遮放镇又是主产区,遮放米的品质也很被消费者认可。
王加勇:像云南其它地州除了德宏以外,其它地州这个很缺粮的,把粮食拉到那些消区跟本不愁销售的。
王加勇还在当搬运工时,却听说粮油收储公司积压着大量的稻谷,不但卖不出去,还要降价处理。这让王加勇百思不得其解。
仔细了解后,王加勇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王加勇:当时的稻子要拉到龙陵去加工,加工成半成品以后,还要拉回来人工筛选,人工包装。所以档次也比较低,包装档次低,宣传这一块,宣传这一块也宣传不出去,所以当时的米卖不出去。
原粮油收储公司经理:这是制约我们遮放米发展的一个点。又是国有企业,国家对国企业这一块,支持这一块也逐渐在减少,所以设备这块没办法做。
当时的粮油收储公司主要依靠外地加工稻谷,不仅成本高,而且加工回来的大米全靠人工包装,非常粗糙,市场上根本就卖不上价。粮油收储公司加工得越多就赔得越多,最后就干脆降价处理收购上来的稻谷。
王加勇觉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加工成本高是最主要的原因。他果断卖掉货车,并四处筹集资金,共投入200多万元,在遮放镇建起了第一条先进的稻米加工生产线,并买下了遮放镇粮油收储公司积压的3000多吨稻谷,原先粮油收储公司的收购价是一块七一斤,因为积压处理,王加勇的购买价才七毛钱一斤?。
2003年11月,王加勇把收来的3000多吨稻谷加工包装后,销售到了昆明、大理等地方。
妻子:虽然它是过了一年的米,但是它的香味、软性都在。
那批3000多吨的稻谷,加工过后的价格卖到了5元钱一斤,到2004年初就全部销售一空。就这一批稻米,王加勇就赚了将近100多万元,这让王加勇既意外又兴奋。随后,他又发现,稻米好卖,价格又高,是因为沾了“遮放”两个字的光。
王加勇:我们遮放这地方是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应该是世界三大水稻发源地之一。
遮放镇地处中缅边境,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像这样由山上汇聚而成的泉水有很多,这里种植的水稻都是用这些山泉水灌溉的。
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原种遮放米曾经和珠宝,大象被当地的土司进贡给明朝的皇帝,这也使遮放镇产的稻米名声大振。
原粮油收储公司经理:“象达姑娘龙陵雨,芒市谷子遮放米。”象达的姑娘比较多,龙陵是雨多,芒市是谷子多,遮放是米好,米的品质好,所以有这么句谚语。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王加勇加工销售的那批3000多吨稻米并不是老品种的遮放米。由于老品种产量低,一亩地仅有150公斤的产量,加之成熟期晚,秸秆2米多高,种植很麻烦,早在40年前,就被产量较高的杂交稻所取代。
公司技术员:物资比较匮乏的时候,人们种一亩稻田希望供得饱几个人的肚子,这个只供得饱一个人的肚子。
王加勇意识到,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要是能种植成功真正的原种遮放稻,可能更受消费者的喜欢,销路应该不是问题,王加勇认为这是个商机。
王加勇决定自己率先种植改良曾被淘汰的原种遮放稻米,可是,这个品种已经消失40多年了,在哪里能找得到呢?
他叫鲁福成,是芒市农业局的水稻专家。2004年春天,王加勇聘请他当了顾问。在鲁福成的帮助下,王加勇从国家种子资源库卖来原种遮放稻种,3元一粒,花了近10万元,种了200亩。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王加勇:这个稻子成熟的时候,杆有两米多高。要搭架子。
到2007年,利用种植的200亩原种遮放稻,经过3年的试种改良,获得成功。改良后的遮放稻米,不仅亩产量达到500多公斤,而且,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吃过后,觉得还是当年的味道。
消费者:口感好蒸出来,蒸出来,你不吃菜感觉都很好不用菜光饭都很好吃。
王加勇信心猛增,他想把改良的遮放稻米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村民们跟本不相信他的新品种,不愿意放弃原先种植的杂交稻,而改种他培育出的新品种稻米。
农户:不相信这个意思,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米产不产。
鲁福成:主要是当时杂交稻产量比较高,遮放米产量比杂交稻低了五十到一百公斤。
为了让农民们种植改良后的遮放稻,王加勇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承诺。
鲁福成:就是一亩当时杂交稻五百五十公斤的产值是九百块钱,那么我们公司就承包至九百块钱。
记者:和杂交水稻给的钱是一样的。
鲁福成:一样的,超高了,是你农户的,我们公司也不扣。
挣钱了算农民自己的,亏了算王加勇的,种植户没有任何风险。王加勇的这个承诺,让22户村民动了心,签下了153亩的种植定单,这一年是2007年。
农民:我们几家种,就二十多家,他们来订有保护价,如果不达到这个价,他们也补给我们钱。
这片水稻就是王加勇改良推广的新品种,这种稻米保留了原种遮放米的口感,但产量高了,一亩地500公斤左右,生长周期6个月左右。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鲁福成:平均亩产值是1240多块钱,大部分杂交稻是900百块,就多了400多块钱,所以轰动了整个遮放镇。
农户:种出来了,又收回来了,庄稼、庄稼,俗话说,庄稼,庄稼,不装到家不算庄稼,因为庄稼收成了卖了钱了,装在兜里的才算庄稼,这是我们种出去了又收回来了,揣包包了,收回来我们心情就好了,装包包了,日子就好过了。
农户看到效益,到了2008年初,王加勇不需要做工作,农户就主动要求种植这种改良的遮放稻米新品种,订单面积一下子从153亩增加到27000多亩。
尽管大力推广种植改良的新品种遮放稻,但王加勇直到现在还种植着200亩的原种遮放稻,除了对老品种的保护,还借用遮放米的传说,提升遮放米的品牌和知名度。
王加勇:希望能够把遮放米品质,档次再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为了我们遮放米的宣传。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王加勇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芒市政府的关注。2008年6月,市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早在10年前,芒市政府也想把遮放米重新挖掘出来,在政府要求下,市粮食局注册了遮放米商标,由下属的粮食收储公司经营,2004年的时候,王加勇收购的就是这里积压的稻谷,因为没有加工设备,加之经营不善,那家公司处在了破产的边缘。
芒市市政府提出,把遮放米商标租让给王加勇使用,而粮油收储公司却不同意。
粮食局局长:干部职工始终想不通,认为我们国有,我们创下的品牌,为什么要租赁给你。
最后,市长现场办公,亲自协调解决了问题。
市长:通过市场竟争这个环节,参与市场经营过程当中,通过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体制来加快这个品牌的培育,发展。
在市长的亲自协调下,王加勇和粮油收储公司最终达成协议,粮油收储公司的这些场地和仓库以及遮放米品牌商标让王加勇使用20年,每年交30万元使用费。从2009年开始,遮放米的品牌商标由王加勇独家使用。
拿到遮放米商标后,王加勇推广种植的水稻有2000亩拿到了国家有机认证,25000亩拿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王加勇:进我们这个车间,米的清香味你们闻到了吗?
记者:闻到了。
王加勇:我们这种米就是当年我们老的贡米品种,你看米也非常清香,你可以闻一下。米非常清香。
记者:是很香,就像蒸过米饭那种清香味。
消费者:特别是冷饭的时候,特别好吃,炒饭特别好吃,那口感没法说。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到2009年,王加勇一年加工3多万吨新品种的水稻,年产值达到八千多万元。这其中会有1500多吨的半截米,如果把这些品相不好米投放到市场,王加勇担心会影响遮放米的品牌,可是浪费了又很可惜。这让王加勇很头疼。
有一次,王加勇到一个傣族村吃饭的时候,发现一个商机。这个商机,不仅让王加勇解决了困扰他的那个难题,而且,又增加了一条新的赚钱渠道。
王加勇:看到傣家在烤那个小锅米酒,这个事情好,如果我们企业做这个事情。那就非常好了,所以后来就把这个酒厂给建起来了。
这样不但把半截米的问题解决了,就连当地人当垃圾倒掉的酒糟,在王加勇眼里也是宝贝。他又养了猪,原来不值钱的酒糟,变成了上好的猪饲料。
王加勇:你看米厂,米厂就在隔壁,米厂过来就是酒厂,米厂加工出来的碎米又很方便运到酒厂,酒厂出来的酒糟,后面就是我们猪场,猪场后面还有个隔离带,跟米厂,跟酒厂,食品加工要分开,加工出来的酒糟就可以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猪场去,很方便。

[致富经]边陲古镇里的财富传奇
王加勇不仅成了当地最大的遮放米加工生产商,也是最大的生猪养殖户,年出栏商品猪5000多头。
2011年8月24日,记者到遮放镇采访时,正好遇到这里的拉院傣族村寨举行一年一次的秋收启动仪式。
村民:我们是好的日子,大家高高兴兴,老老少少都来参加,参加这个会议,今天我们来演出,也有一场会议。真的是挺高兴的。
在启动仪式上,村民们穿着傣族人的华丽服装,载歌载舞,用最高的礼节欢迎王加勇。在这些村民们眼中,王加勇是给他们带来财富的贵人。活动结束后,村民们又用傣家人特有的热情,极力挽留王加勇,不愿让他走。
现在,王加勇的公司已经成为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资产达到了2个多亿,下一步,他将用五年的时间,将遮放米推广扩大到60万亩,并把遮放米做成一个产业。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