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奎文梨园街办: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 密宗宝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58:41

果硕仁波切: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

伟大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五浊恶世的众生,因而降生于世间,示现成佛。成佛之后,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传授八万四千法门,其目的不外乎为能使有情众生能从烦恼中解脱,并于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如此广大如海的教法,经由印度历代成就者与班智达不断修习、传承与发扬,于旧译派(宁玛派)时,即有许多成就者与班智达将诸多珍贵殊胜的显密教法传至西藏。至藏王「菩提光」与「智慧光」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由此因缘尊者得以将显密教法再度弘扬于藏地,是为新译派(噶当、萨迦、噶举、格鲁),复经历代祖师传承至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大师将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融摄于圣道三要之中。因此,圣道三要乃是行者欲趋入解脱道,终究证得圆满佛果之锁钥。


    行者对于死无常(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的内涵,须付诸实修,而非仅止与了解其内涵即可。若能每日于座中(入座修法时)或座间(入座修法以外的时间)殷重思惟死无常的内涵,则能发现自然界所有现象,均时时刻刻示现着诸行无常的义理。例如,日出日落,花草树木于秋天枯萎凋谢、直至春天方繁茂增长,万物生灭增减不定…,如此诸多现象均示现了诸行无常的意涵,且均能触发行者对于死无常之体悟。是故,目睹自然界生灭无常的变化时,应当省思自身亦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于证道歌中如是开示:「看到事物生灭不定,使我体悟死无常的道理。」


    日常受用饮食服饰时,亦应忆念死无常的意涵。当吾人临终时,纵有美味佳肴当前,仍然无法下咽,而必须忍受饥饿的痛苦;虽然身穿华丽的服饰,却因病痛缠身而散发恶臭或大小便失禁,而玷污了美丽的服饰。当与知心朋友交往时,亦应思惟当自己面临死亡时,诸多挚友不能且不愿随自己同往,仅能由自己孤单地承受令人畏惧的痛苦,迈向不可知的来世。当沐浴妆扮时,亦应思惟当自己临终时,身体自然散发腐臭的气味,死后身体会被亲人携往尸陀林(坟场)埋葬,从而生起对死无常的畏惧。行者须随时随地忆念与思惟教法的内涵,心与法不可须臾相离,切不可认为只有到寺庙礼佛、诵经,方称为修法,其余日常生活则与修法毫不相干。


    另一种观修死无常的方法为观修自己死亡时的相貌,藉由平时观看他人往生时的面容,推测自己死亡时的相貌,从而生起对死无常的体悟。吾人此生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不外乎「扶亲制敌」,为了扶助亲人与打击敌人,而努力积聚各种资具。由于只努力追求此生的安乐,执着无常为恒常,当看到他人死亡时,总是认为事不关己,内心对于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无法生起丝毫的警惕。


    由于执着无常为恒常的缘故,使行者对死期不定的事实视若无睹,所思所作均是为成办此生的安乐。即使阎罗死主如晴天霹雳一般突然降临,仍然执着自己不会立即死去。一旦真正面临死亡时,却发现自己所致力扶助的亲人,无法继续陪伴自己,为自己分担恶业;所努力积聚的各种资具,无法带走些许,只剩下满身的恶业伴随着自己。此时,内心为悔恨所盘据,然而已经太迟,纵然此刻心生觉悟,欲修持正法亦不可得。是故,行者须藉由亲见他人死亡的情形,观修自己死亡时的情景,平日力大无穷的人,临终时却连抬起手臂的力气也没有;见到自己所喜爱的食物置于面前,却无法享用;纵然吃下再多神丹妙药,依然药石罔效….。  


由于对死无常未能生起深刻的体悟,因此,所修习的任何法门,无法生起任何证量,无法产生真正的效果。临终时,欲生起善念、修法乃至获得佛菩萨加持的心愿,亦变得渺不可及。因此,平日对于死无常的内涵,应深加思惟与体会,藉由目睹他人死亡的情景,观修自己临终时的景况,将有助于行者生起对死无常的体悟,从而生起出离心。


    行者心中或许对于自己尚健康活着的时候,却须以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预先观修死无常,而感到困惑,甚至怀疑是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此种疑虑是多余且不可取的。须努力观修死无常的原因有二:一、行者若于平日即能努力观修死无常,对死无常具有深刻的体悟,则即使仅念诵一句四皈依,亦能获致极大的功德;若未能努力观修死无常,则纵然修再多的法,所获致的功德利益仍将极为有限。二、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观修死无常,当死亡降临自身时,即使如晴天霹雳一般突然出现,亦能坦然面对,不生起任何后悔的心念,从而获致善逝。


    观修自己面临死亡的情景时,行者应思惟此生所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须即刻放下;此生所珍爱的亲眷,纵然有再多的不舍与眷念,亦须别离。此时,自己正穿上此生的最后一件衣服,睡在此生的最后一张床上,亲友们正商讨着如何处理自己的后事。即使想要交代遗言,亦因「地大」崩解,舌头不听使唤,而不知所云;因「风大」崩解,而呼出的气息很长,吸进的气息却很短,当最后一口气呼出,即如同琴弦断了一般,此为「风大」已完全崩解的现象。因身体功能的丧失,而大小便失禁;平日所贪恋的美食,此时却觉得令人作呕;此生所努力积聚的钱财,分毫亦带不走,甚至在自己尚未断气前,亲眷即为了抢夺家产而诤斗,最后,甚至兄弟反目、对簿公堂。想想自己辛苦一生造作了无数恶业,为自己与亲眷累积了许多财富,却落得如此下场,内心悔恨万分,然而亦无可奈何。此时,仅存意识孤独地离开身体,如同棉絮一般随着此生所累积的善业与恶业的强大业风,吹向充满各种危难的中阴身,孤独地承受着无边的畏惧与痛苦,并由业力牵引至茫然不可知的来世…。如是观修死亡的情景,如同自己亲见历历在目一般,使自己对死无常生起极为畏惧的心念,从而生起深刻的体悟。


    对于厌弃对此生贪着的修持,行者或许认为:如果舍弃了此生的一切,如何能继续活下去?会有如此的疑问,乃是误解了厌弃对此生贪着的意涵。所谓厌弃对此生的贪着,意指行者对此生所追求的受用与财富,不应生起任何贪恋与执着的心念,此为修行的精髓。世人皆有传家之宝,能维系整个家族的生存命脉,即使于战乱中,亦能延续不断。噶当派的祖师则以十秘财(十法财)为历代传承的珍宝,作为修行依止的圭臬。

十秘财的内容为:四依止(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死极荒沟依止)、三金刚(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悔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三得(出于人群、入于狗伍、获得圣位)。
十秘财的意涵如下:

一、心极法依止:行者由观修自己必定须面临死亡且死期无定的义理,了知于面临死亡时,唯有平日所修习的正法能对自己产生殊胜的利益;因此,将所有心念皆转为依止于正法之上。

二、法极穷依止:行者认为若自己将所有的心念皆专注依止于正法,对世俗的营生事业不努力求取,如何能确保衣食无虞?是故,行者应下定决心如乞丐一般,以最少的资具维持生活所需,即使极为贫穷,所有心念仍专注于正法,丝毫不受动摇。

三、穷极死依止:行者由于极为贫穷,因而心中产生如是疑惑:我若不准备生活所需的资具,如果不幸饿死或冻死,即失去精进修持正法的机缘。然而行者却可反思所有众生均须面临死亡,无论生活贫穷或富裕皆是如此,既然难逃一死,与其为求积聚财富造作深重恶业而死,毋宁为了精进修持正法累积功德而亡,两者的意义有天壤之别。行者于无止尽的轮回流转之中,生生世世莫非皆为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死,此生若能有机缘为精进修持正法而亡,内心当深感欣慰。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萨道时,由于已完全净除我执之故,有许多世是将自己的生命布施与众生而圆寂;因此,行者为证得圆满佛果,即使是自己的生命亦当毫不吝惜,持用以行布施。

四、死极荒沟依止:行者或许认为自己因专注修习正法贫穷而死,则自己的后事须交给何人处理?然而,吾人的身体只是四大和合的不净之身,死后骨肉腐坏还归大地,何足珍惜!若因精进修持正法导致贫穷而死,即使如野狗一般曝尸荒野,亦当一心坚忍修持苦行。

五、事前无牵累金刚:由于行者以前述四种依止立下坚定修持正法的心志,此时,知悉行者心念的亲友,必然以种种动听的言语,劝行者在家亦可修行,何须抛弃财富受用与亲眷,独自至僻静之处,过着闭关修行孤苦艰辛的生活,甚至以种种手段要挟行者,不可离家修行。此时,行者仍如金刚一般心志坚定,不为所动,一心坚定专注修持正法,此即事前无牵累金刚的意涵。

六、事后无愧悔金刚:行者以坚定的决心至荒郊野外或崇山峻岭之中闭关修行,他人或许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行者。见到行者四处为家、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饮食粗粝,或许会批评行者癫狂有如乞丐一般的行径,不断冷嘲热讽;或将行者视为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众人口耳相传而崇拜不已。凡此种种讥、称、毁、誉,对行者均无任何意义与影响,内心丝毫不生任何惭愧与后悔的心念,此即事后无愧悔金刚的意涵。

七、与智慧金刚同行:行者既已开始闭关修行,应当下定决心坚持下去,不因闭关修持的艰辛而退转。往昔于藏地,曾有一位官员于阅读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之后,深为尊者坚定苦修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下定决心效法尊者的苦行,将家产全部布施与他人,然后前往深山闭关修行,然而因心志不坚,无法承受修行的艰苦而退转,三日之后,即返回家中,且向他人诉说这一切都是密勒日巴尊者所害,因而被传为笑谈。

八、出于人群:行者由于已能与智慧金刚同行,心念已然完全专注于正法的修持,因而行为举止与一般热衷追逐荣华富贵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人们可能将行者视为疯子,然而行者依然一心依止正法修持,故不乐于与人群同处。

九、入于狗伍:由于行者舍弃一切财富受用的追求,乐往僻静之处闭关虔修,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饮食亦极为粗陋,仅求能延续色身即可。此种生活在世人看来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却无法动摇行者精进苦行的决心。

十、获得圣位:由于行者舍弃世间一切财富受用与无益之事,精进修持正法,因而能证得解脱成佛的果位。密勒日巴尊者往昔开始闭关修持时,生活极为艰辛,经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后来,由于他精进苦修的情形逐渐为他人所知晓,并为人所崇敬,于是许多施主纷纷供养衣物与饮食,
数量多到无法完全穿戴与吃完。

人天导师 释迦牟尼佛、 阿底峡尊者、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均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富与权势,但祂们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种苦行。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虽拥有众多的弟子,然而由于 文殊菩萨的教诫,纵然弟子们不断恳求 大师讲授更多的经论,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请  大师前往北京接受供养与弘法,大师仍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图克图」为代表奉诏进京,自己却与八位弟子闭关苦修,此因大师了知若未能精进修持,从而生起证量,对于众生的利益将有所缺憾。修持十秘财的关键,并非须舍弃一切,前往深山闭关苦修方可;而是必须于心中对此生的贪着生起极大的厌离,如此,方能于心续中生起证量。若未能厌离对此生的贪着,纵然将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受用完全布施与他人,独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无法生起真实而深刻的体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开示:「世间的一切财富受用,于临终时,无法带走分毫;既然终究均须放下,为何不于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谋求更为殊胜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须修正意念与动机,以前讲授禅定止观时,曾提及可以数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别心。其它修正意念动机较为常用的方法,则是观想面前虚空有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皈依境,了知佛陀为佛、法、僧的总集。由思惟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的内涵,观修自己死亡时的相貌,进而以十秘财的要诀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让自己的心念能专注于善念与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临终时,必然为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对轮回心生极大的厌离与畏惧,此时以虔敬的信心,祈求三宝摄受,观想资粮田诸尊放出无数的光与甘露进入自身,将自己所有的恶业与烦恼完全净除,此为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师所讲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能使行者获得殊胜的利益,冀望诸位能将教法付诸实修,如此,始能获致佛法殊胜的利益,讲经说法方能具足意义。


贰、如何断除对来生的贪着

    圣道三要的内涵为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其中出离心的修持,可分为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与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吾人由于累世所串习的习气,总是认为若不去追求财富受用,如何能衣食无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种观念是谬误与似是而非的。

因为对此生的贪着,而竭尽心力追求名利,虽费尽心思努力追求,却不一定皆能如愿,并且于追求的过程中,由于贪、瞋、痴烦恼习气的影响,而衍生巨大的痛苦,从而造作了深重的恶业,导致吾人不断于轮回中流转,乃至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着难以忍受的苦楚。反之,若能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除能获得此生的圆满之外,尚能使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而免于堕入三恶道之中。因此,对此生的贪着乃是造成吾人无法获致安乐,且须承受无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当派祖师曾开示道:「吾人于轮回中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均肇因于对此生的贪着;唯有停止继续造作恶因,方能免于承受痛苦的结果。」然而,世人却常反其道而行,尽管畏惧恶业的果报,却不断造作与积集恶因,并且除了自己亲作之外,尚教唆他人去作与见作随喜。如此颠倒的观念与行为,如何能免于承受恶业的苦果。是故,唯有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避免继续造作恶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对此生的强烈贪着,易使自心经常处于不安与混乱的状态。由于都对此生的贪着,希求此生的财富受用皆能圆满;因此,当财富受用因恶缘而衰损时,当遭遇横逆与灾厄时,当自己所拥有的种种圆满有所缺陷时,内心随即陷入不安、混乱与恐惧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事物既然均为因缘和合而成,即离不开成、住、坏、空的变化过程;是故,行者应舍弃对此生的贪着。由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反而能成办此生的幸福,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脱成佛的大门,亦因此而敞开。
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并非须将工作辞去、将财富散尽、过着孤苦无依的日子;而是须将贪求与执着此生荣华富贵的心,予以断除。当吾人以强烈贪着的心念去追求荣华富贵时,往往不能如愿,甚至适得其反;例如,当吾人竭尽心力欲获得美好的名声时,却反而形成自己获得美好名声的障碍;反之,若能舍弃对名声的贪着,却能获得他人诚挚的赞叹。因此,舍弃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造成此生的不幸与苦难,反而能成办此生乃至来世的幸福与安乐。

如同将湿软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会生起舒服的觉受,但当皮革逐渐干燥变硬,紧黏着皮肤时,却令人觉得极为不适,而须借助刀子将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间的荣华富贵时,会有短暂的安乐产生;然而当短暂的安乐消失,随之而来的却是种种的痛苦,此时唯有倚仗智慧的宝剑,辨别诸法的正确与否?将无益之事彻底斩断,方能从痛苦中解脱。

    行者可曾思惟:是谁令我们此生承受着巨大的苦楚?是谁令我们堕入三恶道?是谁令我们受到鄙视?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于对此生的贪着,令我们造作诸如杀生、偷盗…种种恶行,甚至弒害对自己具足大恩的双亲,将具足恩德的师长当成仆役一般使唤,如此种种深重的罪业,皆由于对此生的贪着而造作。职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将自己系缚于无边的痛苦之中,此等行为实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须断除对此生的贪着。

    人天导师 释迦牟尼佛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宝、权势、宫殿、妃眷、臣子与军民,然而佛陀却对之心生厌离,毅然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出家修持苦行,最后,证得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所传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万的菩萨与阿罗汉,证得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果的四众弟子不可胜数,且拥有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最美好的名声,佛陀证得圣位的弟子之中,部分亦是来自于王族,由于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而证得圣位。以此为例,可说明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遭致痛苦与不幸,且能成办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圆满与善好的结果。

    世人多汲汲营营于追求此生的安乐,然而或无法如愿,或侥幸得以享受数年的安乐,但却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恶业,导致此生须承受种种痛苦。临终时,亦受此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更为巨大与可怖的痛苦,与当初追求安乐的目的有天壤之别。是故,行者欲从无止尽的轮回苦海中获致解脱,应当思惟其关键在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藉由不断的思惟与串习(修道)将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断除,方能免于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须以皈依与发心为基础。皈依三宝为一切修行的基础,藉由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令自己发起与增长广大的菩提心,此为皈依发心的意义。是故,修持任何教法之前,应先观想皈依境,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左侧有 文殊菩萨与甚深见派的传承祖师,右侧有弥勒菩萨与广大行派的传承祖师,周围复有无数的诸佛菩萨、罗汉圣众与空行护法所围绕,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佛法僧三宝与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空行护法的总集。其后,对资粮田诸尊作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请佛住世、回向等七支供养,供养毕,作虔敬的祈请,观想自身周围有无量的众生围绕,无数的众生皆如同自己过去生的母亲一般,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苦楚,且心续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证量,行者祈请释迦牟尼佛放出无数的五色光与甘露,进入自身与有情众生的顶门,净除有情众生一切的烦恼业障与所有生起道次第证量的障碍,从而于心续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的证量。以此积资净罪的修持为前行,其后,进入正行的修持。

    对于圣道三要乃至佛陀所开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仅将其视为佛学知识,认为只须了解其义理即已足够,而不思努力修持与串习,使心续中能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如此,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种种的障碍。如同猎人所设下的陷阱,若未能将猎物一举成擒,则下次猎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经知道须避开陷阱以免为猎人所擒获,欲再捕捉此猎物已不可能。

    于「暇满难得寿不留」偈颂中,观修暇满难得为观修死无常的前行,观修寿不留则为观修死无常的正行。行者无论修诵任何法门,必须于内心生起觉受,使心识转化,从而真正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切不可仅止于口头念诵,应付了事,此等作为将不具有任何意义。

    「业果不爽轮回苦,数思能断来世欲。」此句偈诵的意涵,乃是讲述修持死无常的第二部分----断除对轮回(来世)的贪着。藉由思惟与修持「暇满难得寿不留」,行者能了知生命的短暂与死期无定,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然而,若人死后即灰飞烟灭,则不须在意来世将往生何处。但意识牵引行者往生来世却是极为明确的事实,至于来世往生何处?则由过去生与此生所造作的业力所决定。业力可分为善(白)业、恶(黑)业与无记业,其中,善业又可分为福德业与不动业,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业力量较强,则来世将往生人界或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动业力量较强,则往生色界与无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恶业的力量较强,则往生地狱、恶鬼、畜生等三恶道。

    行者观照此生的种种际遇,即能发现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痛苦,导致痛苦产生的根源,乃是由于过去生所造作的恶业,只要牵引行者继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的原因----烦恼与业障尚未净除,纵使来世再投生为人,依然须继续承受万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仅止于了知三恶道无量无边的痛苦,而对于人、天的诸般苦楚视若无睹,认为来世只须能往生人天善趣,获得天身或人身,不堕入三恶道,即无须担心继续受苦,且能享受荣华富贵所带来的种种安乐,若执持此种谬误的见解,即是对于轮回中的种种盛事仍有所贪着。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并非为了受用种种安乐。行者即使生为天人,没有现行「苦苦」的痛苦,且受用着过去生造作的善业所累积的善报,然而,当善报受用竭尽之后,则必须承受由过去生造作的恶业所牵引的苦果,与堕入恶趣的众生相较,仅止于受苦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并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逃脱。是故,上至无色界最高的「有顶天」(「有」即轮回),下至欲界最底层的「无间地狱」,所有众生均须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无人得以幸免!

    如同监狱中的犯人,须忍受种种的不自由、为他人所使唤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缓的机会,然而,纵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系牢狱之中,不得解脱。行者于过去生或曾生为天人,具足极大的神通与禅定的力量;或曾生为国王,拥有无量的权势与财富,此刻却依然于轮回中流转不止,或沦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乃至此生获得人身,依然须继续承受诸般苦楚。因此,行者当了知痛苦是轮回的本质,除此之外,毫无任何安乐可言!

    欲从轮回中获致解脱,唯一的方法即是须将心续中所累积的福业与恶业完全净除,且不再造作任何新业,而造作业障的根源,乃是心续中强烈的我执,因此,行者必须了知业果的意涵,藉由思惟业果的意涵,从而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业果归摄于下士道的范畴之中,藉以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圣道三要则藉由观修死无常,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而将业果归摄于中士道的范畴,藉以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因此,欲断除对此生乃至来世的贪着,均须深入思惟与了知业果的意涵,从而将心续中所累积的业障净除,如此,方能免于受业力的牵引,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噶当十秘财-----祈竹仁波切讲授


“十秘财”是噶当派的教法,其目的是令行者舍弃现世安乐,它包括了“四依止”、“三金刚”及“出、入、得三事”。  
 
“四依止”是: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及死极荒沟依止。
 
 “心极法依止”是把心转向正法,行者要思惟“暇满”及“死无常”,并想着在死时除佛法外一切并无帮助,故此而生一心依止正法的决心。   

“法极穷依止”是指即使因为修行而要沦为乞丐,亦在所不惜。行者必须培养这样的决心。
  
“穷极死依止”是指为了修持,即使要牺牲身命亦在所不计,决断只一心修持而不理会世间福乐。这是第二点要培养及禅修的心态。
 
 “死极荒沟依止”是指为了修持,即使面对死后就像荒山中的野狗死时一般无尊严的情况,我们仍一心修持,绝不有一丝为其他而顾虑的心。
  
“三金刚”是: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悔金刚及同行智慧金刚。在这里,“金刚”一词乃指坚固不能摧的决心。  
 在我们发心放下一切而入于修持时,亲友必会百般悲伤地阻挠,但我们必须坚决走上修持之路,这种毅然的决心是“事前无牵累金刚”。  

在我们修行时,可能会被世人视为穷僧人或者是流浪的乞丐(注:法师指过着流浪生活的云游僧及瑜伽士等),甚至会百般鄙视我们,但我们都不理会世间的谩骂或讥讽,这就是“事后无愧悔金刚”。我们要想着:“我的目标是要成佛,并不是要得到世俗上之面子。不理他们怎么说或怎么对我,对我来说都是没有分别的!”。

 “同行智慧金刚”是指决绝厌离俗世贪乐,坚决修持之意。  
 
“出、入、得三事”是指为着修持而变得与世俗的人格格不入——“出于人群”,甚至像野狗般无衣无食——“入于狗伍”及一心舍弃俗务而为求成佛——“得到圣位”。  

在西方,很多洋僧尼连穿上僧衣在市集上走动也不敢,觉得被人以奇怪的眼光看着很不是味道。为什么他们连这最基本的僧戒亦做不到呢?正因为他们的心仍有我见,仍被世间八法所染,所以才会介怀他人的奇异目光。如果具足十秘财,不要说被他人讥笑,即使为了坚持修行及僧戒而被人打死,行者也不会动摇修持的心。

在西藏及亚洲,人们都习惯见到僧尼,所以并无什么大问题存在。在西方,不少人对僧尼投以厌恶或奇异的目光,有很多洋僧尼就因此不敢穿着袈裟,甚至于因此而还俗。
  
衲在西方生活了许多年了,却从未因他人的态度而改穿俗家人的服装。有一次,衲去到全澳洲治安最差的地区,那里有着很多仇视黄种人的份子,还有一批穿皮衣、半个头剃光了、半边头却似是鸡冠、鼻上穿上鼻环的街头青年,他们手拿着刀子看着衲,衲也忍不住好奇地看着他们的头,大概大家都认为对方是奇装异服吧!结果大家都笑起来了,最后他们中有好几个还成为了衲的朋友。我们修行的人,必须致力于得到十秘财,这样才能坚决的修持佛法,不受世间八法所污染。   

如果能在心中生出这十秘财,行者是迟早必能成就的。

西藏有一位称为“密勒日巴”的大师,他正是舍弃现世福乐的一个典范。大师于年青时曾作大恶业行,后生起了出离心,毕生在山洞中苦修,长年吃的只是荨麻草,以致身体变成草绿色,最后大师得到了即身成佛之大成就。大师在快将成就时,有一位商人遇上了身泛绿色的大师,还以为大师是鬼魔!这位商人见到大师衣不蔽体,又没有粮食,所以对大师十分同情,但大师却反而认为商人才是可怜的一方!大师的生活正是“出于人群”、“入于狗伍”及“得到圣位”的写照。


阿底峡尊者至心的忠告



  当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他先到达阿里,在那褃停留了两年的时间,为菩提光(jangchub6)的弟子讲授很多佛法。

  两年後,他决定返回印度,但菩提光恳求他在离开前能给予最後的教诲。阿底峡尊者回答说他已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全部教诫,但菩提光仍坚持他的请求,阿底峡尊者应允後,给予了下列的忠告:

  很好!

  朋友们,既然你们已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清晰的理解,而且我既不重要也没有太多的智慧,向我徵求忠告是不适当的。然而,因为你们是我心中所珍爱的朋友,向我提出请求,我将从我低微而幼稚的心褃给予扼要的忠告。

  朋友,除非你已成正觉,否则上师不可缺,神圣上师要依止。

  除非你已证究竟真理,否则听闻不可缺,上师教导应听从。

  仅明法义不成佛,诚将理解付实修。

  扰心之地应避免,养德之处应常留。

  除非悟境已稳固,否则世间享乐害,

  故应常住无扰地。

  增烦恼友应远离,长善德友应依止,

  谨记於心莫忘失。

  世间活动无止期,无义活动当限制。

  日夜回向己功德,起心动念常观察。

  接受上师忠告已,禅修之余任何时,

  常依所言善修行。

  至诚投入勤修行,毋须等候很长时,

  结果立时即现前。

  若依佛法全心修,食物资具自然来。

  朋友,追逐物欲无满足,

  如饮海水渴不止,知足常乐善修习。

  骄慢、自夸当避免,平静、柔顺善护持。

  似具功德实无义,妨碍佛法切莫为。

  利养恭敬是魔网,碍路之石应推开。

  赞扬之词及美誉,欺骗无实弃如涕。

  此生幸福、欢乐、友,转瞬即逝应置後。

  来世无穷应集福。

  死亡之时一切离,故勿贪著任何物。

  慈悲弱者不轻辱,友不贪爱敌不憎。

  不嫉他人之优点,衷心敬佩虚心学。

  不寻他人之短处,而应寻找自过失,

  如除坏血净己过。

  莫思自己之优点,常念他人之长处,

  视己如仆敬众生。

  珍视众生如父母,孝视关爱如子女。

  恒持笑容及爱心,言语真实无恶意。

  言多无义必有失,节制言语适时说。

  无义活动善行退,停止无关修行事,

  无益之事莫费心。

  求而不得因宿业,保持快乐与轻松。

  当心冒犯圣者尊,比死更糟无过此,

  诚实坦率待他人。

  此生一切苦与乐,皆因过去业所致,

  切莫责怪於他人。    

  所有幸福和快乐,皆是上师所加持,

  应常报答师恩德。

  调伏自心前,无法调他人,

  请先自调伏。

  死时财产带不走,莫为财富积恶业。

  散乱享乐无实义,虔诚修习布施度。

  清净戒律常护持,今生庄严来世福。

  下净时代怨恨多,披安忍镗免於瞠。

  懒惰令你陷轮回,当燃精进大火焰。

  此生虚耗於散乱,修习禅定今是时。

  邪见障碍证真实,清净正见须究明。

  朋友,轮回沼泽无快乐,趣向解脱坚实地。

  依上师言修禅定,枯竭轮回痛苦河。

  好好思维此忠告,非出於口发自心。

  依此修行我欢喜,你将成就自他乐。

  无知的我请求你,将此忠告记於心。



  这就是尊贵的阿底峡尊者,给予尊贵的菩提光的忠告。
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七圣财
「七圣财」,是成就佛道的七种圣法。据《法句经》记载,出世间的法财有七种,称为七圣财,亦即圣者的财富∶

1.信仰-华严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据,我们能对佛法生起信仰,自然能够依照佛法指示的去行善,自然能够引道人生的正确目标,获得无上的利益。

2.听闻-学佛要听闻正法才能契入佛道,所谓「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因此学佛的第一步要「多闻薰习」。而闻法要有「如地植於种,如器受於水,应离三种失」的心态,不能用轻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更不能有妄想,应该用虔诚心、恭敬心、谦卑心、清净心闻法,才能受用。

3.精进-凡正当、有益於人我的事,努力去做,就是精进。经云∶「在家懒惰,失於俗利;出家懈怠,丧於法宝。」懒惰懈怠是人生大病,应该常行精进以对治之。

4.持戒-戒是一种轨范、规矩,是行为依循的准则,譬如火车的铁轨,能将我们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迈向涅盘解脱的大道。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要不侵犯而利益别人,就是持戒,这就是佛教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

5.惭愧-自惭而不造诸恶,於不善法心生羞愧,是为惭愧。能够惭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净,道德、人格才能升华。

6.布施-将自己所有分享他人,就叫布施。如,对贫病无依者,给予食、衣、药、钱等,称「财施」;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人,让别人明理,获得智慧,称「法施」。勿加诸别人痛苦、害怕,进而帮助他远离一切忧怖,称「无畏施」。

7.定慧-摄心不散,照了诸法,是为定慧。定是慧体,慧为定用,两者如灯与光,相辅相成,不即不离。学佛的人常生清净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脱生死。

信仰佛法本身就是财富!世间的财富有限、有量、有漏,而且终有消失的一天;唯有出世间的圣财,才能永存不灭,因此求财当求「七圣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