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的花嫁漫画图片:陈毓照:西派性命双修源流理法部(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4:00

陈毓照:西派性命双修源流理法部(1)

(2010-10-03 11:10:46)

第四章 西派源流考与传承

第一节 西派溯源
西派全称大江西派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开创于清朝中叶道光咸丰年间。
李涵虚四川乐山人 (1805-1856) 曾师事于道教内丹大师吕洞宾 ( 道号纯阳子 ) 和张三丰。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记载: " 李涵虚游历至峨眉山遇吕祖丰祖于禅院,密付本音。潜修数载,金丹成就。 " 李涵虚自辑之《张三丰全集、道派》中亦载: " 道光初遇张三丰先生于绥山,传以交媾玄牝,金 鼎火符之妙。更遇纯阳祖师,得闻药物采取之微。 " 民国,海印子徐颂尧在《天乐集》中也讲: " 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 " 李涵虚在《三丰秘旨》道情诗词杂著》中自云: " 大江初祖是纯阳,九转丹成道气昌。 " 虽然吕洞宾 (798- ? ) 生于唐朝,张三丰 (1247- ? ) 活动于元明之间,李涵虚之生活年代吕、张二祖已相去千百年之远,于今日之人,实难以相信,但是古仙及道派神仙家之寿命,住世,历千百年不去世者,记载颇多,不足为异。真假有据可查,可以从实践中证明,也可以从生命科学的探索研究中去证实,妄信妄疑,有违真理。考我国道家金内丹流派,南派始于浙江天台张紫阳, (1942-1082 张师于刘海蟾,刘则师吕洞宾,北派始于陕西王重阳, (1112-1170) ,王则于甘河镇遇吕祖而成道。东派则始于扬州陆西星 (1520-1601) ,亲得吕祖降于北海草堂。西派李涵虚则亲遇吕祖于禅院。是则:南、北、东、西四派,皆是吕祖一脉真传之法派。李涵虚又师承于张三丰,因此西派更是汇合了东华 ( 钟、吕派 ) 文始 ( 陈抟 ,张三丰一派又名隐仙派 ) 二派的丹法精华,独树一帜。西派传代有九字: " 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 " 丹旨毕露,深入无极。兹将西派各代传承之传略简介于下:
第二节 西派各代传承之传略
一、李涵虚传略
李涵虚 (1806-1856) ,四川嘉定府乐山县人。原名李元植,字平泉, ( 又作平权、苹荃 ) ,后遇吕祖洞宾,为之改名李西月,字涵虚,一字团阳,号长乙山人,又隐名白白子、白白先生,圆峤外史等。生于清、嘉庆丙寅年 (1806) 八月初四日寅时,生时,母梦一道人怀抱金书一函入门,寤时即真人生之时。李涵虚伯仲三人,位居第二。幼而颖悟少时从学于李嘉秀主讲三九峰书院。弱冠 (20 岁 ) 之龄,入邑 ( 县 ) 得庠生 ( 旧学位名 ) 。年轻时善琴嗜酒,恒陶醉于诗词赋之中,过着传统士子的生活。据说 24 岁时曾遇吕祖,但当面不识,失之交臂。后患伤血症,奉母命到峨眉去养病,路遇郑朴山先生,郑是孙教鸾真人 (1504-1612) 的高弟,清康熙 (1662-1723) 时人。同居一寓,由其为之 治病,并告诫之说: " 金石草木,则可治标,治本则宜用自身妙药,方能坚固 " 李闻之,如大梦初醒,若有所觉,即稽首皈依,遂传以入道秘修口诀。又嘱曰: " 大劫将至,子宜速修救世,更是祖师上真为师。 " 后游历峨眉山,在禅院中遇到吕祖洞宾和张三丰,密受丹道功诀。曾于洞天中潜修数载后,炼成金丹。三师复至,叮咛速著书救世,遂创立大西派,从游者甚众。
清、黄熔纂《乐山县志》有《李平权传》曰: " 李平叔,号涵虚,乐邑诸生也。住凌云乡之李家河。……时李嘉秀主讲九峰书院,权为其门人。久之,嘉秀知其有异,转师之。……临终时与族人宴坐,联句结云: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吟毕,又作偈曰:清风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 " 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传则云: " 山于咸丰丙辰 (1856) 正月,至长乙山房,得瞻慈容如三十许人。拜别后,师于本年正月初八日寅时升举,异香满空者七日。本日卯时,现仙容于自流井 ( 今四川自贡市内。 ) 飞升后,显迹甚多,不能尽述。
李祖师著述甚丰,自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九层炼心》、《后天串述》。注解有:《太上十三经注解》、《无根树注解》 ( 以上诸书,陈毓照先生辑名为《圆峤内篇》尽收入于《大江西派汇编》之内 ) 另外尚有《悟真参同杂解》、《河洛易象图解》未见,恐已佚失。备考云耳。又曾将吕祖年谱、圣迹、丹经、救世等书、删订成《海山奇遇》;撰集张三丰著作,名曰《张三丰全集》。为保存吕洞宾和张三丰著作,作也了杰出的贡献。李祖门徒甚众,有江西周道昌,福建李道山,吴天秩等。其余尚有蜀人银道源 ( 张义尚曾师之 ) ,沪上刘振民,其辈份恐在天秩之后,具体传承不详待查。
二、吴天秩传略
吴天秩,陕西人,生平不详。师事李涵虚,得西派丹法真传。据徐颂尧《天乐集》中记载, " 天秩师翁,往事汉皋,遇李祖涵虚于西安东岳庙也。时李祖方隐于卜筮,杂在测字队中为人决休咎。天秩师翁往来汉皋时,尝住柯师伯 ( 柯怀经 ) 店内,经年余不露尘角,众以为普通纸贩商人而已。 " 吴天秩传西派功法于柯怀经,汪东亭。
三、柯怀经传略
柯怀经,湖北武昌人, ( 具体生平不详 ) ,号葆真山人。曾同汪东亭柯载书,李云岚,周俊夫等人同师事于吴天秩。其中惟柯杯经与汪东亭尽得其传。著有《养性编》。直接传人有孙吉甫等。
四、汪东亭传略
汪东亭 (1838-1932) ,安徽省休宁县凤湖人。名汪启濩,字东亭,号体真山人。幼习儒学,然嗜慕玄学道法,搜罗丹经子书,博览经史道籍,初因未得高师秘诀,修炼无成。遂浪迹江湖,遍游名山,觅访名师十有二载。一日由匡庐经过,偶遇吴天秩师翁,睹其丰神洒脱,故请问玄旨,答曰: " 子虽有仙缘,诚恐始勤而终怠。 " 继以弟子礼事之,复询丹诀,遂传七返九还金液大丹法诀,及火候次序之妙。嗣后到武汉,又遇柯怀经,柯载书,李云岚,周俊夫等人祖成 " 八人谈道会 " ,同参切究,顿悟全旨 ( 据《休宁县志》《性命要旨》自序。后由弟子邀请,传道沪上。据云:曾得到李涵虚祖亲临沪上授示修道秘要。
汪东亭师祖著作颇丰,自著有《性命要旨》、《三教一贯》、《金丹玄要》、《教外心法》等, ( 后三种均未找到,待继续查集 ) 。另辑有《道统大成》丛书四集,汇编元明以来的内丹主要著作,门徒甚多。其中较著者有魏尧、徐仲尧、蔡潜谷等。
五、魏尧传略
魏尧,四川人,字则之,盖取《论语》 "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 之间。又号后觉道人。魏尧一生好道,精通三教经典。自云: " 获闻妙蒂于真师 " ,始抉破丹道秘机。魏尧所获真师,亦即体真山人汪东亭先生。其在《一贯天机直讲第一卷,三讲》中云: " 吾师汪真人, " 在《卷一、第四讲》中又称: " 吾师东亭先生。 " 后又参以三教精华,证以身体力行,所获颇丰。他曾在 1924 年 12 月 22 日 ( 即甲子年冬至日 ) 召集同道,在北京传道讲学,拨迷指悟,钩沉发微,直至翌年四月初八 ( 公 4 月 30 日 ) ,共讲课 49 次。其所讲内容经浙江陈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印成讲义,名《一贯天机直讲》,另外尚有陈孟记录整理之《大道真传》计五讲。皆天机毕露,直泄西派真传秘机,易懂易学,真可谓西派后学之指路明灯。
六、徐颂尧传略
徐颂尧:清,民 ( 具体年月不详 ) 时浙江人。法名海印子,号玄静居士,又号玄静子,海印山人,玄隐外史等。是近代著名道学家,名噪苏、沪、杭一带。
徐师柏毕业于清华大学,十九岁学道,民国初年,在上海遇到体真山人汪东亭,侍师精勤,获西派丹法真传。一生致力于道学研究门徒逾千,被前道协会长陈樱宁先生 (1880-1969) 誉为 " 西派高杰 " 。
徐师伯勤于著述,解放前曾在当时唯一的仙学刊物《物善半月刊》 ( 后改为《仙道月报》,自 1933 年至 1941 年间,曾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如《大周与小周》、《大还与小还》……等。并将研究所得,撰着、著《天乐集》 20 万言。解放后闭门著书,将原版的《天乐集》,重加增删,总计 80 卷,从原有的 20 万言增到近百万言,广参博引,规模宏大。其中如《易学发微》、《汪师语录》,师函汇抄、《玄祥合参》、《庄列阐真》等等,较原著超出四、五信、蔚为大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徐师伯学生众多,其中为吾人所熟知的有陈宗涛、徐竹茂、施菊英、胡澄阳、徐建中……等,不能一一详述。
七、蔡潜谷传略
蔡潜谷,原名蔡学善,上海市人,清末民初出生 ( 原籍及生卒年月不详 ) ,因他为陈天乐等人现身说法时,已经历三反,五反,文革等诸革新的惊风骇浪,加以为资产阶级身份,与所见诸生,绝口不但身世,学道经过,虽略有宣泄,亦仅一鳞半爪并不全面。
蔡老年龄与徐海印上下不多,但因他在师兄弟中,从师时年纪最佳,仅十五岁,故汪师称他为 " 童子军 " ,他头载一顶红麻雀垂的瓜儿帽,显的更加雅气十足,年轻可爱,得师所宠。汪师因为之取名海谷子,隐含海谷生春之意。后因其自己进修有悟,知 " 守黄庭养谷神 " 之真义,故又自改常用名为潜谷。
蔡老晚年,以上海园林 ( 如人民公园,复兴公园等 ) 为其第二家庭。他家住浙江中路 xxx 号,原离人民公园,还有淮海公园都很近,故公园中茶室,是其会师讲道之微妙场所,亦即为其韬光养晦之世外桃源也。
他之收教学生,亦反常规,除传承口诀,保密如故外,而亦各个分别传授,虽徒众不少,但我所能认识的惟朱天真 ( 俗名朱彩娟 ) 一人,因与余同时受业赐名故也。蔡师传天乐口诀时,竟是在复兴公园的大树底下,当时天乐正在坐功,醒来忽见蔡师坐在身旁,经过一番质疑问难后,便蒙密传乐真修口诀, " 心息依虚 " 秘旨,为陈展开毕生修道的新画面。
由于陈畜意建设丹道基地。 1980 年即远来宁海,无法经常造访,更不知其在何时已迁至普陀区皋兰西路 xxx 弄 xxx 室隐居矣!创业既忙,疏隔又久,终亦不知其生于何年,死于何日也。但粗略估计,我拜师之期在 1970 年之后,当时蔡老已过古稀之年,约近八十左右高龄,估计其仙逝当在 1995 年之后,则其总年龄当在九十余岁到一百岁之间,可知矣。
八、陈天乐传略
陈天乐,笔名鸣空,通用名陈毓照,童年名陈映宗字先盛,上海市人,祖籍浙江宁海, ( 生于 1926 年 1 月 11 日 ) 他在 1947 年浙江三师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二年,小学校总务主任 ( 兼教学 ) 一年。后因未婚妻章妙英父母之召去沪 ( 上海并落户 ) ,弃教转工。
其父母均信佛,祖父伯父,亦信佛习儒,故有书香门第之称。天乐一生好道,兼重三教,至沪从工后,因继续多病故,曾拜当时之丹道名流虚云长老 ( 僧 ) 、杨中一、唐宗尧、何洗清、蔡潜谷等为师。
蔡老为西道体真山人汪东亭之高徒。天乐在复兴公园大树底下打坐时,不期蔡老惠然下顾,质疑学道经过后,秘传 " 心息依虚密诀。此后又曾与朱天真 ( 彩娟 ) 一起登门造访,蒙同时赐名为陈天乐,朱天真。 "
陈于 1980 年退休,此前曾一度蒙宽入狱,定性为反革命判刑五年。在狱中不久,由病致残,下身严重瘫痪, 1979 底获保外就医, 1980 一月平反后,补偿全部在压期间工资,未几,即办理退休手续,经其一心炼功,推拿服药,内外药三管齐下,获心息依虚先天一炁的薰陶,仅半年多时间,即恢复健康,并超过自身童年,发挥其健步如飞的功能,真奇绩也。
陈退休后,便购了浙宁原籍,山水妙凤山下之赵家岭蚕房为基地,装修了六幢平房,兴建了五幢三层楼房,作为治病,教功的栖身养老之所,亲沐世外桃源,柿桔成林,梅竹为友的闲情怡志生活。
他曾申报注册并自任为中国东方无派气功研究院院长和法人代表 ( 今后拟改名 " 大江西派丹道研究院 ") ,一改过去历代单传独授隐秘方法,变为公开秘诀,大鸣大放,普世传授的新风。故曾一再草拟规划,将开发为三院 ( 丹道院传授的新风。故曾一再草拟规划,将开发为三院 ( 丹道院福利院、特医康复院 ) ,一校 ( 幼、初、中、高、大,国、英、数、气、武、体、美、音课目齐全的一体化学府 ) ,与旅游中心。以成其丹道的隐炼中心。
著作有《无派 ( 即西派 ) 功诀泄密》全编和简编,《无派功理功法集草篇》,《选择,《参同》、《悟真》阐无理》《从张紫阳著作探南宗丹法》、《宇宙讯息传感录》、《天乐子鸣空诗草》等。并将搜集西派历代师承著作,如《园峤内篇》、《体真山人语录》、《天乐集》、《一贯天机直讲》……等多种书籍,包括其本人现有各种著作,以《大江西派典集汇编》出版面世。以成其公开秘诀。普行天下的心声。
天乐之主要档案已进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中国气功全书》、《二十一世纪人材库》、《中国气功功法荟萃》、《中国专家名人词典》、《非药物疗法万家论治精要》等三十余种国内外经典著作中。
大江西派后学盛克琦供稿
二 OO 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五章  西派要诀

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自涵虚祖一传而至吴天秩公,再传而至汪师,其间不过五六十年。玄静(徐海印)曰:予参汪师,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绪余也。考吕祖得钟祖密传后,在终南山结庵修炼,私心易之,临炉三次不变。钟祖曰: " 人心未死,火候不严故也。必再冥心,入于泰定可也。 " 又吕祖问曰: " 魂魄冥冥,至理甚深,何以全形? " 钟祖答曰: " 慧发冥冥,泰定神宁。神既混合,岂不契真。金形玉质,本当精诚。大丹既成,身乃飞轻。 " 又曰 " 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敷荣吐华,各伤其真。朝生夕损,物孰免乎?吾当内省焉。吾亦物也,于是探其本,集其灵,去有归无,返于真空者,必先除其衅釁焉。夫灼以华藻,惑以铿锵。滋以膏梁,袭以芬苾。示以好恶,习以嫉媚。役以金玉,悦以爵禄。媚以语言,诬以机谋。斯十衅也,不能除焉,则违性失道矣。 " 吕祖云: " 妙宝炼成非偶尔,真空了却始超然。 " 斯皆大定真空之要旨也。三丰翁云: " 更向上之事,乃金液还丹,情来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献珠,金光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 " 又云: " 俺只待搬火炼真空,寻光破鸿濛。 " 又曰: " 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 " 又云: " 运起周天三昧火,锻炼真空返太无。 " 又云: " 金丹炼就了真空,千年万载身不动。 " 此真空一着之重要也。惟大定然后能到真空地位。到得真空,然后能契妙有。空有圆融,形神俱妙。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史、东华两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大定真空之旨,固为大江西派之心传。然稽诸往圣,实渊源于庄列。壶子之太冲漠朕,非真空乎?庄子之天门,入出而无见其形,非真空乎?又云: " 泰宇定者,发乎天光。 " 又云: " 太一通之,大定持之。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 非大定乎?至云:得其环中以随成,则不离寂定而现诸威仪,乃圣修之盛事也。西派大定真空之旨,近承吕张二祖之口传,远继庄列二圣之心印,集文、华二派之大成。契我佛实相无相正法眼藏之性宗,可谓禅玄不二法门矣。

第六章  性命双修总诀

第一节  性命双修概念
所谓双修,就是性命齐修。若先从性宫下手,或先从命宫下手,概有先后,就不可以双修名之。兹复逐一分述之。
从性宫下手者,即是守印堂之法,通称双目守玄,或双瞳抱一。盖以印堂为玄关也。印堂即上丹田,现代一般气功家亦均以此为玄关。但具体部位,各家亦有出入。如有指两眉之心的,两目之中的,或眉目之中的,也有说在两眉之上的。总不出脑宫泥丸之左近。夫泥丸为藏神之宅,而眼又是神出入之门户。意守泥丸,或双目守玄,都是以神守神,以性炼性,以火焚火。若以双修称之,于理不通。故吕祖云: "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千生难入圣。 "
若从命宫下手者,一般守于小腹部位,或炼腹式呼吸,或正或反,肚皮放大缩小,在于脐轮之下。小腹区通称下丹田。所指部位,各家亦有不同。如有指脐下一寸三分的,一寸五分的,也有指脐之正中的。我认为心肾相隔悬远,不易和同。意守下田,通称水府求玄,虽可得健康长寿之目的,但火上水下,不易成概济之功,亦不得以双修称之。故吕祖亦云: " 达命宗,迷祖性,可比鉴形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 "
那末心息相依之法,又如何可称双修的呢?盖心即性也,亦即神也;息即命也,亦即气也。心息相依,神气自然合一,性命自然双修,非即实际之双修乎?况心之与息,近在目前,视之可见,听之可闻,舐之能接,息息相关,须臾不离。故古人云: " 人之性命在乎呼吸之间。 " 心息相依,就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绵绵不绝,刻刻相随,久久不息,打成一片,真双修之捷径也。故吕祖亦曰: " 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 (以上三段吕祖所云俱出《敲爻歌》)

第二节  双修推理
《阴符经》曰: "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 。钟吕门下,相传如是,老师所示予者亦如是。万世以下,玄宗所修亦莫不如是。故此二句,实为一贯相承之密旨,性命双修之纲要也。何谓天人合发?身外火候运用,乃有作有为之自然也。云何为万变定基?色身上一切证验,乃无作老为之自然也。然不悟身外一着,只有人而无天,即难契天与人合发之妙矣。譬诸傀儡登场,只须拨动身外线捩,则傀儡之威仪动作,无不入妙。丹法亦然,一切火候,尽在身外虚空运用。因虚空是外玄关,为总持之门。而一切变化,一切法验,则尽在色身上显现,斯即性命双修,天人合发之要妙也。
先师《三教一贯总说》曰: " 金丹大道,自起首炼己筑基,以及进火退符,大小周天,逐节事条,逐节火候,逐节变化,尽属身外虚空一着。倘有一毫意见,着在后天色身,即是差毫发,不成丹。若身外一着了毕,则色身成童体矣。盖此乃修法身,兼修色身,故曰性命双修。再行真空炼形,则白日飞升矣。 " 妙哉!《阴符经》曰: " 宇宙在乎手,万变生乎身。 " 能知身外一着,则知宇宙在乎手。既知宇宙在乎手,则自然知万变生乎身矣。又何足为奇哉!
余谓天人合发之妙键,端在能识身外一着。《西游记》称为 " 孙外公 " (即身外功之谐音,谓在身外下功也),老圣称谓 " 无名天地之始 " 。故能在天地无名之始处下手,则先天而天弗违,超出天地又何难乎?以我身阴阳之心与息,归并于虚空,而返于父母未生前,则身心与太虚冥合。太虚之真阳 , 不召而自来。真水真火,不期会而自会,一气进退,不期运而自运也。性命水火既融,灵丹不期结而自结。此提纲執领之玄机,顺乎天而应乎人之秘妙也。岂泥执后天色身,专在身内存想搬运,所可相比拟哉!故知天人合发者,两重天地,四个阴阳,天与人簇合推动也。李虚庵所谓 " 踏破二重消息子,超凡入圣则如闲 " ,刘悟元所谓 " 怎识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 " 也。盖此中间颠倒颠之妙用,实非凡俗所能窥测者也。

第三节  双修范畴
双修范畴者,无非心之与息双依于身外之虚空以归并之而已矣。但因有身内身外之分,故又有彼我、自他、宾主等不同名称以范畴之。
( 1 )自他彼我:双修之道,自他不二,色空一如。至其极也,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初下手时,必须体会身外虚空一着,将我心息安放在外面相依。依之既久,自然融化,与虚空合一。神气能两定于虚空,色身亦自然成空。内外两空,此感彼应,自然先天一炁,来至我身,涉入交参矣。此即吕祖所谓口对口,窍对窍之妙。先天元阳,抱我法身,养我色身。色法兼养,性命双修。此一刻功夫,真能夺一年之造化故也。此真空丹法,迥与旁门不同也。
三丰真人赠李圆阳诗云: " 乾坤浩荡琴三弄,气息调和笛一枝。欲向阴阳修出世,须从阴阳外修之。 " 此直示心息相依,须安放在身外虚空中。依亦在身外,定亦在身外,方合天人合发之妙。所谓从阴阳外修,即密示身外虚空一着也。老圣所谓 " 无名天地之始 " 是也。丹书不肯明示,乃以彼处、他家、彼家等名词代替。《悟真篇》云: " 认取他家不死方 " ,潜虚《金丹就正篇》云: " 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炁取于彼。 " 又云: " 予观丹书万卷,其言长生大药,必得先天真乙之炁而成。问炁从何来?必曰彼处求之。夫吾人一身,独无是炁,而须于彼处求之哉?丹诀隐秘,至不易懂。然若知身外虚空一着,则种种象言,无不迎刃而解。 " 盖丹道者,由绝对之虚空,与对待之阴阳,和合而成。虚空为丹母,为太极;阴阳为心息,为神气,为两仪。会三归一,则法身成就矣。
又虚空者,先天乾坤之象也。心息者,后天坎离之象也。以我心息放到外面虚空中去相依,使乾坤坎离交姤,两重天地、四个阴阳簇攒在一起。依极而化,不出不入,无去无来,则是由两仪而返太极。身心既混同于虚,则能与虚空同用,即由后天返到先天。换言之,乃以我之小天地,浸淫融洽于乾坤之大天地中,斯可以夺天地之造化,会三界于一身矣。又虚空者,他也、彼也;心息者,自也,我也。以我心息,放在外面虚空中去归并,则自他不二,能固彼我一身邦国。先天一炁,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至矣。
是故金丹之道,纯系虚空中事业。从身外虚空中下手,在身外虚空中了手。古人所谓虚玄大道是也。
( 2 )宾主:吕祖法名纯阳,号洞宾,是以法身为主,色身为宾也。洞为○象,即无极虚空之代号。此虚空一着,是纯阳之主人,则我四大假合之色身,自然退居宾位,而称宾翁。故《悟真篇》诗曰: " 饶他为主我为宾 " 也。然功夫一到大定,内外一如,色空无碍,自然宾主交参,自他不二。到不二地位,便可以入众妙之门矣。张紫琼曰: " 炼到形神冥合处,方知色相即真空 " 也。宾主涉入,即吕字之大小虚空归并在一起而成◎象,则吕祖不称宾翁而自称回翁矣。此吕祖名号,默藏丹法之玄机也。以吕祖名号,说明主宾关系、自他关系,真是天造地设。
第四节  道德并重
孔子云: " 有道无德,道中之贼 " ,又云: " 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 " 。足见道之与德,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老子亦曰;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 。可知德者,真道之柄也。是故性命必须双修,道德必须并重。则丹道之进步,自能如虎添翼,时半而功倍矣。此一说也。但玄宗之十德,则别有所指,乃指上德言。《道德经》云: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能悟不德之德,自然无德生德,不失其德,此亦大修行人之一大要素也,故特先详论之,此又一说也。
那么,何谓玄宗之十德呢?《大洞经》云: " 十德初成基,同飞七觉元 " ,又云: " 太清八景观,十德真文宝 " 。此谓眼耳鼻舌心意返乎元初,性真圆融,八识不生,气和道立,文彩煊著,十德圆成。十德者,土数五,二五相合成圭,谓之十德。所谓定、和、静、妙、常、明、乐、素、虚、柔是也。所谓定者,庄子曰: " 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 ,又曰: " 大定持之 " ,又曰: "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大洞经》曰: " 大定全真 " 。玄宗泰定神宁,心自湛寂,一切动相,自然不生。到于不动地境界,是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妙入希夷之乡,契无为之化,获得不可思议之功用矣。是谓定德。
所谓和者,玄教心息妙合,神气和融,以人和而招致天和。先天已得,雪净冰消,一团太和之气,回旋充塞,浸淫融洽,销铄群阴,大丹自成。故老子曰: " 知和曰常 " ,庄子曰: "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 ,《五厨经》曰: " 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 " ,《大通经》曰: " 至静不动,至和不迁 " ,《心印经》曰: "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 。是谓成和之修,是名和德也。从后天说,和气生财,和气致祥。惟温和柔顺的人,平易可亲,为人所喜。三国刘备所以能定鼎三分,即得人和之利也。
所谓净者,玄教固以清净宁一设化。《大洞经》曰: " 洞虚清和净,华通引玄明 " 。由心息相依而澄心,方能六根清净,进而致于六识六尘清净,乃至十方虚空,无边刹海,一时清净。入此大清净法门,获无障碍自在解脱。故《大洞经》曰: " 九回镜中清,乘景入四明 " ,《玄契》曰: " 洞微清净,圣耳梵通。无障无碍,内外玄明。洞真清净,应交自然。道通长存,十方皆现。如是背尘合觉,反染为净。心净土净,依正旋转。寂光真境,任运现前。谓之清净光明藏。 " 以此自利利他,同脱苦海,同登道岸,最为超绝。故此净德,最尊最胜。若无净德,习染难除,妄想贪求,忧苦身心,无恶不作,难以超脱矣。
所谓明者,由本身清净故。发生慧光,洞照十方,周遍无碍。《大洞经》曰: " 灵光八辉,万神俱生 " ,又曰: " 流辉六曜,泯邈沈迁 " ,又曰: " 洞明光景中,帝一真玄经 " ,又曰: " 十华妙行仙,制魔生六明 " ,又曰: " 洞观无碍空,元始通其明。骊珠现真形,内外洞照清。洞明清净光,帝性大神通 " ,又曰 " 洞源与洞明,万道由通生 " ,又曰: " 洞源清净光,操持有其功 " ,又曰: " 洞微无窒碍,化极众幽灵 " ,又曰: " 定和妙明觉,玄息自长生 " ,又曰: " 洞虚清和净,华通引玄明 " 。《玉枢经》云: " 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道为一 " 。老子曰: " 知常曰明 " 。庄子曰: " 莫若以明 " 。是则洞明寂照,无碍圆融。《楞严经》所谓 " 明极即如来 " 是也。是谓明德。
所谓妙者,虚空相通,依正交参,心境一如,入一际平等之源。性真圆融,无碍周遍。老圣称谓众妙之门。《养命经》曰: " 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 " 。学者初功,神识妙合,身心和融,即入众妙门之前行也。故玄宗妙德,举一切对待,圆融不二,色空无碍,身心交参,入普贤 " 法界帝网重重 " 之境。实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是谓妙德。
所谓常者,老子称为常德。《涅槃经》称谓常住。老子曰: "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 。又曰: "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 。《清静经》曰: "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 。又曰: "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 。此真常之性体,即是道源。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灭。故《楞严经》称谓 "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 。古之大觉金仙,皆圆证此心,入妙觉果海。性起无作,普现法身。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能有此常德,则向外驰求之妄心尽灭,六根不为六贼所牵引而一念归中矣。
所谓乐者,乃自觉圣智善乐,亦称圣寂灭乐,亦称天乐。庄子曰: "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 。此天和天乐,玄教所宗,洵属优生学之要素也,是谓乐德。有此乐德者,则笑一笑,十年少之返还可冀。有此乐德者,则狡诈虚妄之心不得再生而得天常乐,与人同乐矣。
所谓素者,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纯粹不染之谓。指喻先天真体,本元自性说的。夫真而妙,不属迷悟。庄子曰: " 纯素之道,惟神自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 。故素也者,谓之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夫一切纷华,皆有生以后事。本源自性,清净恬淡,虚无寂寞,情识未起,更何有于欲习。故玄宗归真复朴,乃与道合真。《庄子》曰: " 一而不变,静之至矣。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 。是谓素德。《大易》有素履之词,白贲之象,均契玄宗见素养素之道也。既纯素矣,则欲念不生,物累不起,争夺心灭,更何杀盗淫妄之可有哉?见素养素之道,其可忽哉。
所谓虚者,遗形忘体,恬然若无,是谓身虚。绝念忘知,三际皆空,情忘识泯,谓之心虚。庄子曰: " 惟道集虚 " ,又曰: " 虚无恬憺,乃合天德 " ,又曰: "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 。体以虚而运,心以虚而灵。故老圣曰: " 致虚极,守静笃 " 。玄宗以虚为归,亦犹佛氏以空为归也。是谓虚德。
所谓柔者,冲和一气,细微泽润,薰蒸营卫,革故鼎新。大周之后,真空炼形,以有返无,身亦炁化。故老圣曰: "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又曰: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又曰: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又曰: " 天下柔弱莫过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又曰: " 守柔曰强。 " 玄宗炁化,变刚为柔,乃出死入生之要素。专气致柔,则其长生久视也必矣。是谓柔德。
以上十德,总而为一,则为玄德。分而为十,各有优点。十德圆成,则不德自德,不道自道。有道自有德,有德自有道。故玄德立,玄道亦立矣。故道德必须并重,内外不可偏废。故内功外果,身内身外,皆须执两用中。斯不至天人道断。性命双修,形神俱妙矣。

第五节  双修戒学
道家戒学,散见诸书。大抵戒所以遮恶,所以摄心,不为恶习所染,以成清净宁一之心德者也。一心修道,自然无恶。冲和所感,戾气全消,是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鸷鸟不搏,虎兕甲兵,无所肆其厄。是谓道共戒。共者兼有之义,修道乃善业中最优胜者,成和之德,戒亦随成。是道外不必另立戒也。故称道共戒。又恶业之造成,源于恶意,若夫息念双忘,寂然不动,泰然大定,窈然无为,洞然太空,则善恶两忘,念尚不起,何能再造现业。故一心静定,戒德圆成。定外无戒,谓之定共戒。庄子曰: " 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 又曰: " 而熟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 光曜曰: " 至矣,其孰能至此乎? " 看他定得六根虚静,浑如太虚,岂非定共戒之胜相乎?此二者,上乘之戒也。以身心清净,道业随成,一切戒律,无不圆满也。
其次曰摄善法戒。老圣曰: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潜虚翁曰: " 彼之上善者,随顺方便,不争险易,此其居之善地也。随境而定,不争静躁,此其心之善渊也。平等行事,不争彼此,此其与之善仁也。随流得妙,不争权实,此其言之善信也。泽润万物,不争远近,此其政之善治也。事善能,则能方能圆。动善时,则时行而时止。七者皆上善若水,利物不争之事。惟不争则人己两忘,内外俱顺,怨由何而至哉。 " 此七种善,摄身语意三业。待人接物,自行化他,乃至俯抑进退,动容周旋,靡不赅摄,悉以至善为归。慈和之风既盛,众生恶业潜消,悉归清净守一,玄德之化。故曰摄善法戒。
其次曰摄律仪戒。老圣曰: "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决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 以此七喻,乃老圣形容抱道之威仪也。庄子之赞道家律仪,则更有进矣。其言曰: " 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 " 又曰: "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自得也。若然者,登高而不懍,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能登于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读作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颒(音恢,上声,额宽大貌),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四通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 又曰: " 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 此乃玄宗之律仪,如神龙之不可方物,故孔子有犹龙之叹也。
其次有摄众生戒,纯以大慈平等为宗。老圣曰: "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焉为天下浑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又曰: " 是故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 又曰: " 圣人无不善,何弃之有。 " 是玄宗摄化众生,有教无类,不弃阐提之明证也。
其次为遮戒,遮者制止之意。如孔子之戒色、戒斗、戒得。佛氏戒色盗淫妄酒等类。老圣曰: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又曰: "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 又曰: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又曰: "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 又曰: "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 又曰: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此老氏之遮戒也。庄子曰: " 彻志之勃,觧心之缪,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 此老庄之遮戒也。
明乎道共定共是根本戒,而随顺乎老庄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与遮戒。则事理俱全,自他兼利,此即玄宗之戒学也。

第六节  双修德戒之我见
以上二节,着重介绍了老庄之说十德与戒学的论述,实指上根利器而言。吾辈末学,还应根表并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俾免偏枯之弊。
关于德育,仍以文昌帝君之《功过格》为指导思想而日三省之。不以善少而不为,不以恶少而为之,时时行济人利物之功,刻刻杜不良嗜乐之戒。务以福国利民,有功于四化建设为前提,从丹道锻炼入手,使人体科学走在当代各种高层科学的最前列。
戒学方面,亦宜遮摄并重。从不见可欲到见欲不欲,从勉强戒除,到自然杜绝。当知色为戕命之府,而酒肉盗为残性之源,巧言绮语,两口恶舌,尤为罪恶之薮。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福性命系之。乌可忽哉。有不严而谨之,防意如城乎?
庄子《齐物》之说,佛家大慈平等,孔子有教无类。恩庇草木,泽及昆螟,圣人之主旨同也。既入丹道之门,自宜渐断嗔贪痴爱之念,务宜大扩己饥己溺之心。以一己之成就,泽及万类,功兼宇宙。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则庶几矣。
举凡修证有成者,总因其有严谨之戒律和独具之心行,是其能获此高超功底之根源。道德重,可称双美。道之与德,岂可偏废乎哉?此真吾辈引路之灯塔,照形之宝鉴也。可不勉而行之,仿而效之哉。
时代在前进,素质要提高。极广大而尽精微,由博厚而到高明。行看龙子超原子,且悟三维入四维。至德之效,夫微之显。道德之妙,有如此者。故汤之《盘铭》曰: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新新不已,则明德新民之能事毕矣。此余率己之要,亦余于世之炼功者之厚望也。
第七节  性命双修原理
心,性也,人之神也。息,命也,人之气也。离此两者,则吾之性命,庶几乎息矣。故神气必须并重,性命必须双修,其理盖本乎此。
心息既为性命之源,故心息相依,是复性致命之学之根本也明矣。白玉蟾云: " 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驭气而成道也。 " 以神驭气,非即心息相依之义乎?
故心息相依,是以神驭气之方法也,亦即降龙伏虎之手段也。而又必须到外面虚空中去相依何哉?盖虚空是心息之源头,是吾人心念起处,也是一呼一吸,真息之起动处。由此虚空真息,构通天地阴阳二气之升降,形成天人合发,乾坤阖辟之机。心龙也,息虎也,心念涨落,呼吸起伏,如龙腾虎跃,息息无间,不离此虚空之寸径。若不以此心息相依,降龙伏虎之真手段,则中央正位之玄珠,终不可得也。明乎此,则张紫阳所谓: " 虎跃龙腾波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 " 之理得矣。
此虚空径寸之地,庄子称谓 " 环中 " ,伯阳、虚白称谓 " 规中 " ,孔子称谓 " 时中 " ,《十六心传》称 " 执中 " 。此中阴阳相须,天人相贯,内外相接,上下相通,天人内外,一呼一吸,无不在此权舆中立定根基,发生共鸣,呼吸一断,阖辟之机即停,玄牝之门即闭矣。故不明此机者,则天人道断,性命相离。人之元神元气,能不随呼吸之出入,日销月损,而臻于消亡乎?此易明之理也。
故虚空之地,心息之源,真是吾人之心根命蒂也。盖寸径之外,则乾坤阖辟,天地之阴阳二气,上彻九宵之上,而下彻九幽之下,行尽八极,遍乎六虚,无微不周,无处不到。径寸之内,则贯通首足,上至顶而下至踵,无不以此人身之阴阳二气为之贯摄,手足四肢,五脏六腑,九窍百骸,无不在此一气牵动之中,此机一息,则百体俱殭矣。
多少丹道专家,高谈其天人统体观,天人合一观。而不知合之统之之道,是有其言而无其行也。人身配天地之旨,固已明矣,而人身合天地之旨,实未明也。径寸之中,天人交接之处也。天地之阴阳二气,与人身之呼吸二气,息息交流,绝不一息间断。苟非达息念双销之人,则息断即死,命非我有。故天人道断,人之生命即宣告结束。故孔子曰: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我今如此明说,世人终于不信,则余亦无可如之何矣。
况心依于息,神放虚空,则宾主之道立,内外二药分,彼我之家成。故张紫阳云: " 用将须分左右军,饶他为主我为宾也。 " 此他与主,即指虚空而言,此我与宾,即指色身而言。又云: " 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 " 夫离坎者,身内之乾坤也,戊己者,虚空宝地天人交接之所也。亦即先天无形之真土,是彼虚空与我之色身内外阴阳二气共恋之地。故云 " 彼此怀真土 " 也。《四百字铭》所谓 " 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 " 是也。若于色身内修之,无论以上田或下田为玄关,彼此之说,宾主之道,终不能立也。
紫阳又云: " 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内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 " 巧伪者指机心用事在色身虚伪之体上做工夫,指行通任通督之人说也。故可行而实不可行,非休不可。他家即虚空宝地,是真壶真鼎,内有先天真一之炁,真是延命之酒,返魂之浆,故能认取他家,才是真正不死之主。色身内之上下田,皆在色身之中,以他家称之可乎?色身内何有延命之酒,返魂之浆哉。
此酒浆西人称为以太,印人称为泼拉那,吾国称为生命能。若非亲到虚空中去领受,去体会,而死守于色身之中,岂易得哉。休施巧伪为功力之说,何其肯切,惜乎时人之不明也。紫阳又云: " 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 " 若不明虚空一着,试问今之丹道专家,内外二药,将从何而分之。丹头者,内外药接头之处也。无此虚空接头之处,则先后二天同类之气,又如何能构通之、和合之。非于此处温之养之,又如何能起内外之两般作用哉。
主、宾、内、外、彼、此,惟紫阳分之特清,真是一片婆心。再观绝句云: " 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 夫虚空者如来之体也,亦圆通之真法眼也。如来者虚空之用也,亦即真法眼卷放自如之光辉也。神气相抱,如去如来,去如不去,来如不来,不去而去,不来而来,来去无心,息息无间,是名如来。若心息相依,使神气同定于虚空,便至如如不动,则如来之本体见矣。故此如来者,是佛性之根宗,亦佛性之真像也。惟此如来之体,万物统体一性,人人各具一体,人天相通,息息无间,遍周沙界,万象森罗,更无可隔碍可遮闭者。然要悟此妙体,得此妙体者,犹当会得此身外虚空内外圆通之法眼宝地,方能内通人身之欲界,中通虚空之色界,外通天地上下空明虚寂之无色界。依静之极,三界之气自然簇集于虚空之吾家。《阴符经》所谓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得明斯旨者,可以会通矣。故此虚空者,真是天人之统体,三界惟心之真心也。故悟此真心者,可以见性,是谓得道。可以放之弥六合,卷之退藏密,而卷放自如矣。非此真心,又安能内通吾身外通三界哉,读者知音,着眼着眼!切不忽也。
悟此虚空法眼,外则乾坤交媾,由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完九还之妙,得外药之果;内则坎离交媾,周身酥软麻木,关节通透,完七返之功,得内药之效。外内相通,上下相应,天人统一之体,由是乎成,则中央正位之玄珠产矣。
明乎此,则一吸贯于顶,一呼降于踵,皆自然而然,不假人力,龙宫之水,能不为线捩之牵动,自然上升哉。自身之神气,亦不会随呼吸之气而外泄矣。一阖贯乎乾,一辟彻乎坤,天地真阳之气,能不为线捩之牵动,翕然来归哉。天人和合,内外呼应,一线贯通,刚柔相结而不可解,真统摄天人之金针玉线也。
况神放虚空,色体成○之空象。色体既空,外来真阳便可源源摄入。神在虚空,便能得气之涵养,日益壮大,色阴绝则法相成,真胎结矣。真胎结于虚空之中,故以玄关称悬胎鼎者,其理原本于此。不明此虚空一着,则悬胎鼎之说,不能立矣。
虚空者,先天真土,心王生发之地,故佛家称之为地藏王、虚空藏,不明此者,玄关虚空藏之异名不能立矣。空中、真土之异名亦不能立矣。余如:因呼吸起动于此,故称呼吸之根,因呼吸之根实为归根复命之所,故曰归根窍、复命关之异名,亦因之而立矣。又此虚空适当人身天地之中,天人交接之中,乾坤二仪之中,且中央属土色黄,所以规中、黄中、正位、空中、中黄、黄婆、黄庭、中虚、黄中通理等等之异名,亦因之而立矣。又如心息相依,神气聚会于此,故称神气穴,心龙气虎降伏于此,故称龙虎穴。神气氤氲混沌于此,故称混沌窍。异名甚多,释之不尽。总之一切玄关异名,莫不在性命双修法理统摄之中,不能为此法理所统摄者,决非真玄关也。
是以各代真人,莫不以此涵义,为己之道号立名,如东派陆西星之称潜虚,西派李西月之称涵虚。余如伍冲虚、李虚庵、陈虚白,等等莫不以虚为之字者,无非都已悟此虚空一着之重要,依法身体而力行之耳。
玄关异名之立,真人字号之寄,莫不隐含天机,岂虚设哉。只是世间之人,先入为主,自命不凡,囿于成见,不加体会,不肯深究耳。故心息玄关三者,性命双修之统一体也。明此三位一体之理者,能体而行之,至诚无息,则三家相会结婴儿矣。不明此三者贯摄之理,则天人道断,人天路殊,犹如悬木求鱼,性命犹不可终保,况结丹乎?再从目前来说,虽或各有所成,名扬一时,但古人所谓,仰箭射虚空,力尽终还坠之说,不能不引以为戒。
吾实不忍吾华之心源性海,执中贯一,守虚以静之传统绝学,为当代学者妙笔一挥而轻轻抹煞。为保持道源计,为振兴中华计,为自利利他计,为福国兼天下计,故不惜绵薄,不惜辩机获罪于人,不惜泄机获罪于天,更不惜日夜之辛苦,反复剖释之。读者诸君,果能谅我乎哉。

第七章  性命双修玄窍

第一节  玄关概念
玄者黑也,含有奥妙无穷深邃莫测之义。关者以横木持门户,有要会关塞之象,即机关之义。故玄关者,乃奥妙无穷深邃莫测之机关也。顾名思义,本不可执着色身以求。尹真人所谓 " 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 " ,本已明露端倪。若执着色身上有形有象之穴位,即使有点空隙,终不能空洞无涯也。不是空洞无涯之地,又怎么能奥妙无穷,深邃莫测呢?惟此虚空,不着边际,始可称谓空洞无涯也。所谓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者,不仅说明混沌与虚空之联系,也说明混沌与三界之联系。非神入虚空,则不能混沌,混沌若非在虚空之中,就不可能包囊三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简言之,内则人身,外则天地,四方上下 , 无不在包囊之中。此玄关、虚空、混沌与空洞无涯之所以联系在一起也。
况玄之字义,黑中有黄,原兼含天地之色,故《千字文》云: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 。虚空在天地之中,故深推之,则玄关者,即天地真中之玄妙机关也。虚空内含先天虚无真乙之气,神入气中,非即性命双修之玄妙机关乎?

第二节  玄关之异名异位辨
时至今日,玄关本位,实鲜人知。三教圣人虽多著述,但均不肯明示,将真旨隐于象言譬喻之中。虚无虚空之重要,亦曾一再明示。但空无边际,不知从何处摸索,故不得不从色身窍穴之空隙处求之。色身之外,自必少人问津。
究其主因,古仙以玄窍视为天宝,以天戒森严,不肯轻泄。传必得人,得徒难,寻师尤难。因传非其人,恐遭天谴。闻张紫阳因三传非人,曾三遭天谴之说。所以各宗各派,真正传人,均甚了了。今人既少真师真传,自不免盲猜妄拟,指鹿为马,着于形迹也。
玄关异名甚多,单据《性命圭旨·安神祖窍图》所载,即有六十个之多。《圭旨》云: " 前辈指为先天主人,万象主宰,太极之蒂(上三异名,色身上穴位能当之乎?),混沌之根,至善之地,凝结之所,虚无之谷,造化之源,不二法门(说明此窍有独无偶,非虚空何克当之),甚深法界,归根窍,复命关,中黄宫,希夷府,总持门,极乐国,虚空藏,西南乡(呼吸必由之地,心苗针对之所,呼吸通肺舌苗通心,一为西方庚辛金,一为南方丙丁火。若非外虚空,则西南乡之名不能立矣),戊己门,真一处,黄婆舍,守一坛,净土,西方(西方庚辛金,一味水乡铅,真息必由之路,非西方之义乎),黄中,正位,这个,神室,真土,黄庭,种种异名,难以悉举。然此一窍在身中(为何不说身外而说身中,下文另有交代)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果何处耶?纯阳祖师曰: ' 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 ' (人之初生,从何受气,今之气功专家,可曾一究乎?苟非受此处之一气,果有能生之身乎?) "
李清庵云: " 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非印堂,非囱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上至顶门,下至脚根,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求之,所以至人只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中和集》) "
道纯所说,本甚明了,先把色身上窍位非了,又说才着一处便不是,又不可远离此身或着于此身,非明指身外虚空一着,天人交接之中乎?中者,天地之中也,天人之中也。轮廓分明,句句落实,本甚了了。那么纯阳祖师又为什么说 " 穷取生身受气初 " 呢?此示我人玄牝之门应向已生出此身之开始接受天地之气处求之。纯阳之言,更为明确。人之初生,脐带剪断,呼吸之气,从虚空进入鼻口,构通天人消息,始有生命,不然便窒息而死,断难活命。故虚空实为吾人呼吸起动之处,亦念头起动之处也。苟无呼吸,生命尚无,何来念头,故欲归根复命,必求于生身受气初之处也。
水帘洞洞府(鹊桥指喻舌,瀑布喻呼吸之出入息,呼吸出入平和,自然如祥云瑞气廻环,水帘洞指鼻孔外即人中外径寸之地,由于虚悬鼻外空中,故称虚无或悬胎鼎)。又是乾坤二卦交合之处,正合中央正位,天地真中之本旨。也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天机原理,是三才窍名命所自来。从中医定穴,揭开天地真中的面纱。因其是性命根源,天地之根,所以休克之人,按压人中穴,能立即苏醒,此立竿见影,空谷传声之效。是我人归根复命,心根命蒂之有力证据。由此可知,若果神栖于此,长此相依,息念双销,能不逆转造化,起死回生,长生久视乎哉。
人身配天地,人所共和。而人身合于乾坤卦象之理,知者则希有其人。有以身心为乾坤的,首腹为乾坤的,亦有以心肾为乾坤的。又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以首足为乾坤的。无如多是隔靴搔痒,与乾坤二卦之爻象,毫无关联之处。故无从以定天地之中,称谓乾坤理实不通。
我所讲的人身配天地之理,不但有凭据,而且合于实象。即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即人身)以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及口和二便三单窍象乾卦,人中介于乾坤二卦之间,亦合乎三才之理。不明此理者,玄关三才窍之异名不能立矣。
《脉望》云: " 人之正中应在心肾之中,安得以口鼻之中为人中哉?盖有说焉。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三双窍,均偶数,象  (坤)卦,坤地也。人中之下为口及二便三单窍,均奇数,象   (乾)卦,乾天也。地天合而为   (泰)卦,人中适在人身  (泰)卦之中,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原理,故称口鼻之中为 ' 人中 ' 也。 " (原意非原文)以上便是人中穴之来历与证据,也是天地真中的恰切注脚和引线。不过如执着人中穴为中,仍然着在色身上,与天地真中有一间之隔,故犹似是而非。应在人中之外,口鼻之正中,即紫阳所谓应在身中处求之是也。《入药镜》云: " 差毫发,不成丹 " ,盖即指此。究到实处,应到大小天地之正中,天人交接处,即人中外寸径之虚空中求之是也。玄静子称谓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李清庵中字之解云: "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抽动,虽是丝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的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的人吗?更休疑惑,我今直说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使动,是玄关使教手足动。虽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认的这个动的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中和集》) "

玄静子释曰: " 傀儡比我等色身,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寸径之地,呼吸出入起动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天乐集》) " 清庵又曰: " 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 '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 。(《中和集》) " 玄静子曰: " 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 " 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顺用之则凡,逆用之则仙,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再看《仙翁真言》中字之义之申述云: " 一是丨,空是○,两物并,阴阳全(神气合一则阴阳全矣)。谓之中,实非焉(即在鼻孔外,不在人身上下之中,指明此中非人身上下之中)。上亦偏,下亦偏。妙莫妙,颠倒颠(因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在上,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卦,成为   (坤)上  (乾)下之象故云)。男下女,地盖天(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地上天下为地天泰。指出人身泰卦配象)。虎咆哮,龙伏眠(说明此中为藏龙卧虎之地,呼吸起动于此,故云虎咆哮,意念归伏于此,故云龙伏眠。心息相依于此,自然龙降虎伏矣)。…… " 活脱脱画出了天地真中的轮廓。丹诀所含之隐义,剖露无余,真″中"字之绝妙注脚也。
近阅《,神仙通鑑》,从首章中看到五老中的黄老选择以须弥山坳丹丘,并认为是寻真孔穴处 , 为悬胎之釜,很有启发。须眉二字,非即胡鬚眼眉的形象化乎 ? 胡鬚眼眉之凹陷处,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 ? 这和天地之中 , 或天门地户之中等的讲法是一样的。丹鼎立定以后,四老通力合作丹便炼出来了。他不但指出玄关的坐处,炼丹的方法,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很有借鉴价值。
以上诸论,皆玄关点睛之言,兹再作《玄关直指图》即《天人合发图》或《心息相依图》以印证之。

张紫阳亦云: " 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虚空适当口鼻之正中,非身中乎?) " 各真所示,言异旨同,但都首先非去色身有形之窍,并明指丹田、泥丸之非。是无可非议的。
所可惜者,现下全国各地,丹道家虽很多,可于玄关一窍,玄牝之门,都莫不如盲人之摸象,各争其是。有以印堂为玄关的,有以山根为门径的,有以二眉之中、二眼之中、眉目之中、眉目之上为玄关的。有以脐轮为玄关的,也有以肾前脐后、两肾中间、心脐中间为玄关的,也有以脐下一寸三分、一寸五分、三寸等为玄关的,并有以命门或两肾之空隙处为玄关的等等。以上皆执色身有形穴位为玄关之例也。对照尹真人、李清庵、张紫阳诸师所论,则都在 " 皆非也 " 之例。

第三节  玄关直指
那么,玄关究在何处?首先要究明吾人一身上下之中究在何处?其次还要研究一下,圣人只一 " 中 " 字示人之理。
不过要究明真中位置,先得从医学证明。医学经络穴位,以口鼻之中,定名为人中穴,稍加研究,便知大有深意。盖此处不仅在于口鼻天门地户之中,也是五行四象,任督二脉,四经百脉的辐辏聚会之地,又是五行四象、任督二脉、四经百脉的终点和起点,是一个空断面,是真正与天地相接的大虚空。此中有独无偶,虚悬一穴,为悬胎鼎名命所自来,故又称四大五行不着处。其实一气贯通,不着之处,自能无处不着也。此处前有瀑布,后有鹊桥,终日祥云霭霭,瑞气腾腾,真如《西游记》所说的花果山水帘洞洞府(鹊桥指喻舌,瀑布喻呼吸之出入息,呼吸出入平和,自然如祥云瑞气廻环,水帘洞指鼻孔外即人中外径寸之地,由于虚悬鼻外空中,故称虚无或悬胎鼎)。又是乾坤二卦交合之处,正合中央正位,天地真中之本旨。也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天机原理,是三才窍名命所自来。从中医定穴,揭开天地真中的面纱。因其是性命根源,天地之根,所以休克之人,按压人中穴,能立即苏醒,此立竿见影,空谷传声之效。是我人归根复命,心根命蒂之有力证据。由此可知,若果神栖于此,长此相依,息念双销,能不逆转造化,起死回生,长生久视乎哉。
人身配天地,人所共和。而人身合于乾坤卦象之理,知者则希有其人。有以身心为乾坤的,首腹为乾坤的,亦有以心肾为乾坤的。又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以首足为乾坤的。无如多是隔靴搔痒,与乾坤二卦之爻象,毫无关联之处。故无从以定天地之中,称谓乾坤理实不通。
我所讲的人身配天地之理,不但有凭据,而且合于实象。即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即人身)以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及口和二便三单窍象乾卦,人中介于乾坤二卦之间,亦合乎三才之理。不明此理者,玄关三才窍之异名不能立矣。
顺用之则凡,身)以鼻三双窍象坤卦眼耳,及口和二便三单窍象乾卦,人中介于乾坤二卦之间,亦合乎三才之理。不逆用之则仙,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再看《仙翁真言》中字之义之申述云: " 一是丨,空是○,两物并,阴阳全(神气合一则阴阳全矣)。谓之中,实非焉(即在鼻孔外,不在人身上下之中,指明此中非人身上下之中)。上亦偏,下亦偏。妙莫妙,颠倒颠(因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在上,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卦,成为   (坤)上  (乾)下之象故云)。男下女,地盖天(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地上天下为地天泰。指出人身泰卦配象)。虎咆哮,龙伏眠(说明此中为藏龙卧虎之地,呼吸起动于此,故云虎咆哮,意念归伏于此,故云龙伏眠。心息相依于此,自然龙降虎伏矣)。…… " 活脱脱画出了天地真中的轮廓。丹诀所含之隐义,剖露无余,真″中"字之绝妙注脚也。
近阅《,神仙通鑑》,从首章中看到五老中的黄老选择以须弥山坳丹丘,并认为是寻真孔穴处 , 为悬胎之釜,很有启发。须眉二字,非即胡鬚眼眉的形象化乎 ? 胡鬚眼眉之凹陷处,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 ? 这和天地之中 , 或天门地户之中等的讲法是一样的。丹鼎立定以后,四老通力合作丹便炼出来了。他不但指出玄关的坐处,炼丹的方法,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很有借鉴价值。
水帘洞洞府(鹊桥指喻舌,瀑布喻呼吸之出入息,呼吸出入平和,自然如祥云瑞气廻环,水帘洞指鼻孔外即人中外径寸之地,由于虚悬鼻外空中,故称虚无或悬胎鼎)。又是乾坤二卦交合之处,正合中央正位,天地真中之本旨。也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天机原理,是三才窍名命所自来。从中医定穴,揭开天地真中的面纱。因其是性命根源,天地之根,所以休克之人,按压人中穴,能立即苏醒,此立竿见影,空谷传声之效。是我人归根复命,心根命蒂之有力证据。由此可知,若果神栖于此,长此相依,息念双销,能不逆转造化,起死回生,长生久视乎哉。
人身配天地,人所共和。而人身合于乾坤卦象之理,知者则希有其人。有以身心为乾坤的,首腹为乾坤的,亦有以心肾为乾坤的。又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以首足为乾坤的。无如多是隔靴搔痒,与乾坤二卦之爻象,毫无关联之处。故无从以定天地之中,称谓乾坤理实不通。
我所讲的人身配天地之理,不但有凭据,而且合于实象。即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即人明此理者,玄关三才窍之异名不能立矣。
《脉望》云: " 人之正中应在心肾之中,安得以口鼻之中为人中哉?盖有说焉。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三双窍,均偶数,象  (坤)卦,坤地也。人中之下为口及二便三单窍,均奇数,象   (乾)卦,乾天也。地天合而为   (泰)卦,人中适在人身  (泰)卦之中,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原理,故称口鼻之中为 ' 人中 ' 也。 " (原意非原文)以上便是人中穴之来历与证据,也是天地真中的恰切注脚和引线。不过如执着人中穴为中,仍然着在色身上,与天地真中有一间之隔,故犹似是而非。应在人中之外,口鼻之正中,即紫阳所谓应在身中处求之是也。《入药镜》云: " 差毫发,不成丹 " ,盖即指此。究到实处,应到大小天地之正中,天人交接处,即人中外寸径之虚空中求之是也。玄静子称谓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李清庵中字之解云: "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抽动,虽是丝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的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的人吗?更休疑惑,我今直说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使动,是玄关使教手足动。虽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认的这个动的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中和集》) "
玄静子释曰: " 傀儡比我等色身,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寸径之地,呼吸出入起动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天乐集》) " 清庵又曰: " 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 '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 。(《中和集》) " 玄静子曰: " 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 " 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顺用之则凡,逆用之则仙,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再看《仙翁真言》中字之义之申述云: " 一是丨,空是○,两物并,阴阳全(神气合一则阴阳全矣)。谓之中,实非焉(即在鼻孔外,不在人身上下之中,指明此中非人身上下之中)。上亦偏,下亦偏。妙莫妙,颠倒颠(因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在上,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卦,成为   (坤)上  (乾)下之象故云)。男下女,地盖天(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地上天下为地天泰。指出人身泰卦配象)。虎咆哮,龙伏眠(说明此中为藏龙卧虎之地,呼吸起动于此,故云虎咆哮,意念归伏于此,故云龙伏眠。心息相依于此,自然龙降虎伏矣)。…… " 活脱脱画出了天地真中的轮廓。丹诀所含之隐义,剖露无余,真″中"字之绝妙注脚也。
近阅《,神仙通鑑》,从首章中看到五老中的黄老选择以须弥山坳丹丘,并认为是寻真孔穴处 , 为悬胎之釜,很有启发。须眉二字,非即胡鬚眼眉的形象化乎 ? 胡鬚眼眉之凹陷处,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 ? 这和天地之中 , 或天门地户之中等的讲法是一样的。丹鼎立定以后,四老通力合作丹便炼出来了。他不但指出玄关的坐处,炼丹的方法,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很有借鉴价值。《脉望》云: " 人之正中应在心肾之中,安得以口鼻之中为人中哉?盖有说焉。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乾天也。地天合而为  (泰)卦,人中适在人身   (泰)卦之中,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原理,故称口鼻之中为 ' 人中 ' 也。 " (原意非原文)以上便是人中穴之来历与证据,也是天地真中的恰切注脚和引线。不过如执着人中穴为中,仍然着在色身上,与天地真中有一间之隔,故犹似是而非。应在人中之外,口鼻之正中,即紫阳所谓应在身中处求之是也。《入药镜》云: " 差毫发,不成丹 " ,盖即指此。究到实处,应到大小天地之正中,天人交接处,即人中外寸径之虚空中求之是也。玄静子称谓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李清庵中字之解云: "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抽动,虽是丝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的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的人吗?更休疑惑,我今直说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使动,是玄关使教手足动。虽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认的这个动的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中和集》) "
玄静子释曰: " 傀儡比我等色身,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寸径之地,呼吸出入起动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天乐集》) " 清庵又曰: " 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 '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 。(《中和集》) " 玄静子曰: " 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 " 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
以上诸论,皆玄关点睛之言,兹再作《玄关直指图》即《天人合发图》或《心息相依图》以印证之。

第五节  玄关直指图粗解
首先,请把意守的部位搞清楚,请先看《玄关直指图》,右边的大圈代表人身,左边的大圈代表天地,当中的小圈代表 " 人 " 和 " 人中 " ,所以人的正中恰好在天地与人身的交接处,是天地阴阳二气与人身呼吸二气的交换点。故张三丰说: " 执己又不是,离己也不是,谁知一点元阳,明明洒洒,在己身玄中高处,隐藏于不内不外之密处,内外一气牵连,千古不传之秘。然人身现成放着两个真消息。(《玄谭全
集》) " 清楚地说明了这个地方。作丹的方法要阴阳颠倒用。所以人身的小天地就以 " 人中穴 " 为界。人中
穴以上是眼耳鼻三双窍,八卦阴爻以(   )为代表,三个阴爻(   )就是   (坤)卦,刚巧与眼耳鼻三个双窍相符,他就是代表地,表示阴。人中下是口和大小二便三单窍,八卦阳爻以( )为代表,三个阳爻(   )就是乾(  )卦,刚巧与口及二便三个单窍相符,也就是代表天,表示阳。这就是人身配天地在八卦中的比象。由于人中适在人身天地之中,古人为了有别于人身各个部位之中界点,所以特地表明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也。若不搞清这个道理,天地这样大,哪里寻得出一个中来。一般丹功的人,没有得诀,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找不到着落。即从人身来说,若以两眼两眉为标准的,就有印堂天目之中,若以全身上下的平衡或心脐上下之中界点为标准的,就有人身黄庭之中。然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与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与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 " 之中不符。
其次还要说明一下,这个人之正中,不但要和人身天地之正中相符合,还要与人身之气和天地之气的临界点相符合,即上面例中张三丰说的 " 内外一气牵连,人身现成放着的二个真消息之中 " ,方不至再生偏叵。所以也不能执着在色身的 " 人中穴 " 上,正确位置,应在天门地户的鼻口之中,人中之外,即人身呼吸与天地阴阳两种气机的交换点处。所以张三丰还说: " 是一身内外之造化,名通天窍、炼丹炉、躲生死路、生身处、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 " 又说: " 谁能省悟人人有个通天窍,人人有一味长生不死药,人人有个炼丹炉,人人有个上天梯,人人有个人不识。(《玄谭全集》) " 不然,此窍又如何能称 " 通天窍 " 呢?玄牝者阴阳也。阴阳出入于此,故称玄牝之门,或阴阳窍。天地之气和人身呼吸之气在此聚会,故称四会田。天地人三才由此关联在一起,所以又称三才窍。此气一通则人生,此气一断则人死,所以又叫生门死户。等等不同名字,都是根据中字之落处及意义而来。
为了让大家都懂,我在《玄牝三论》文中,就称他为机器的闸刀开关。 " 中 " 的闸刀一开,接通电源,机器就开始运作,空气进入人身,人身就能举动言笑。否则,机器如一块臭铜烂铁,不能动弹,人身如一具死尸,立即死亡。
黄帝说:从古老到现在,通天的地方,是人身活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阴阳二气。他刚巧坐落在天和地(即乾坤二卦)的中间,这里正是四方上下六方相合的中间,以这中间之气为中点,外通天下九洲,内通人身九窍;内通人身五脏,外通十二节气;人身的一切,都是与天相通的。
子思说:这个中是统天地下最大的根本,是人身生命的源泉,一口气不来就是死尸了,还能说不是根本吗?人身呼吸之气平和了,天地的真气就能渗透人体的周身百节,虚空的气平和,天地也能得到安定的位置,万物也因此得到他的培养而生长。
从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医学和儒学都和道学一样,明确表明中的位置。事实说明,中即道也,道即气也。人儿离不开气,鱼儿离不开水,这总够浅近了吧!
所以这小图中的规中、黄庭、中五等;圈上的玄牝之门、混沌之乡等;圈下的虚无之窟、灵山塔下等;也都是中的别名。为什么又称它是灵山塔下呢?这是释氏在一首诗偈中所下的定义。诗说: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须向灵山塔下修。 " 这就明白点穿,灵山就是玄关,在自心之头,它的位置就在灵山塔的下面。全诗明白绘出了玄关的整个轮廓。此诗有两处明指玄关的位置。第一处是 " 灵山只在自心头 " ,自和心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息字,息者呼吸也,一呼一吸为一息,明指玄关只在呼吸起头处。第二处是人人有个灵山塔,要到灵山塔下去修炼。这就得先找到灵山塔的位置,再找到灵山塔下就行。这个问题可从《达摩宝卷》中得到启示。他说: " 眼是双林树,舌是铁板桥,鼻是灵山塔。 " 人中外面,不是正巧在我们的鼻子下面吗?既是呼吸起头的地方,又在鼻子的灵山塔下面,岂非与道家的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不谋而合吗?
上面的道理都懂了,就能明白中之外面是宇宙的大天地,中之里面是人身的小天地,合起来就是两重天地。中之外是天地升降阴阳,中之内是人身呼吸阴阳,合起来就是四个阴阳。天地阴阳为一个消息,人身呼吸也是一个消息,合起来就是两重消息。所以吕祖说: " 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指玄篇》) " 李道纯说: " 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入圣则如闲。(《中和集》) " (见图之左下角)李道纯说: " 乾坤阖辟无休歇,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菴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中和集》) " (见图右下角)便是说明呼吸出入阴阳升降的情况。 " 乾坤阖辟无休歇 " 者,天地阴阳二气一开一合永远不停止也。 " 离坎升沉有合离 " 者,人身呼吸二气不停的浮沉升降有合有离也。从而形成一个 " 中 " 以外的乾坤交, " 中 " 以内的坎离交的局面。这样四个阴阳的气便结合在一起,谓之 "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 也。这样也就同崔希范说的 "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入药镜》) " 就像吃醉一样,进入混沌的状态了。所以要解透丹诀要义,必须先把此图参透,才不会被旁门左道所惑。便有个功夫的入手途径了。限于篇幅,今天就说到这里,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次来信提出,以后再给你解释。(按本节文字,系由作者答学生马艳会问函整理而来,故有此说。)看了你的来信,很受感动,又如便写了几首诗在后面,既赠给你做个纪念,也供你做个参考。诗如下:
(一)咏窍妙(五言律诗二首)
其一   虽然为你写,留赠后人看。天地真中处,灵山塔下边。
     天人相交接,呼吸往来连。不是通天处,怎称生死关。
其二   艳丽一枝花,会得几人家。马牛通信息,鸡免共生涯。
     只是此呼吸,何曾分我他。神仙原不死,终日卧烟霞。
(二)功理与鞭策(七言律诗三首)
其一  (顶冠诗含 " 马艳会真是菩提子 " )                  
     马年春早马蹄香,艳丽花开朵朵鲜。会得此中玄妙理,真无以处密多禅。
     是非非是缘和业,菩萨萨菩坤与乾。提起疑情轻放下,子珠亮彻半边天。
其二   马家小子忒聪明,悟彻真中万里寻。云破便见海棠月,浪平犹听海潮音。
     不知呼吸通玄处,怎得阴阳顷刻擒。谁识通天窍一个。铁鞋踏破许多人。
其三   世人妄想入云城,谁识云城只在身。一吸二呼雾露重,千生万劫月华轻。
     若能解悟神潜入,纵有冤愆劫不侵。岁月摧人常不老,总缘这个涅槃心。
(三)随感(七言绝句诗三首)
其一   太岁初逢马贤会,驰书万里拜师来。不知师在自心内,莫向远方寻佛台。
其二   低下头来着意裁,不离不即是灵台。天人交接乾坤袋,多少英雄被葬埋。
其三   果知收摄有何难,放下心来便露颜。莫道三期龙华会,也终不出此灵山。

第六节  玄关作用释义
由于玄关的特殊位置,适当天人交接,不内不外,非近非远之处,又是人身乾坤两卦天地上下之正中。从而构成他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异名。他轻巧地构通了天和人的信息,使人体成为终日向外开放的巨系统。内而构通人体内外整个机能的信息,外而构通天地宇宙万国九洲天涯海角的信息。故玄关者,如天之斗柄,人之心根命蒂也。天人统体之枢纽也。亦天人二气互相交流之交通要道也。天人道断,吾人之生机立息矣。古人云: " 天地其犹橐龠乎?指南针位理非诬。有为须向无为处,认得无皇万象宗。 " 此天地之橐龠,人身之指南针位,即虚无心王所住之处,是万象变化之宗祖。若非构通天人的虚空宝地,又安能当橐龠之名哉(橐龠为鼓风之构管,由此构管构通天人之消息)。即乾坤阖辟之名命,亦因此机关而定之也。
人身呼吸之出入,与天地阴阳之升降,无不与玄关息息相通,是名符其实的橐龠,故称阖辟之机。惟此机能旋乾转坤,抽坎填离,颠倒阴阳,由阖辟而能变通故也。李清庵解为 " 线棙 " ,理本一致,由是一线之关棙,上下构通,内外相接,人身呼吸阴阳之气,与天地升降阴阳之气联成一体,打成一片。天地人三才之精华,尽集此焦点之中矣。故将心依息于此,能激起天人无穷之消息。是《阴符经》 "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的惟一手段,由此一线之棙,接通人天内外一切信息,故为炼功之基础。
其效甚巨,其法易为!其理亦易明。譬如一滴之水,放入大海之中,可渗透大海每一角落,一呼之气,散布虚空,亦可散遍山河大地,每一空间,此皆事实易明之事。苟或能使吾人每个微细之呼吸单元,均能俱呼吸总体之机能,发挥其整体之作用,那么整个宇宙世界,便可布满我人的信息网、联络站,接收信息,比无线电收音机还要快。不但可以听到声音,看清每一个人,每一角落的四周环境。古之炼功有成的人,能知天下一切事物,犹如掌上观纹,盖此理也。易所谓 "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者,非此之谓乎?古人称鼻口为天门地户,盖鼻通天阳,口通地阴,天玄地牝,二窍均有阴阳呼吸之出入,故口鼻之中是确立玄牝之门即玄关的有力根据。因鼻口离虚空至为切近,最易执着,故紫阳深揭之曰: " 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 " 以免吾人 " 差毫发,不成丹 " 之误也。但 " 离了此身即不是,着了此身也是错 " 的道理结合起来看,鼻口之中虚空寸径之地是外玄关岂有错哉。
盖此处正是仙佛人鬼阴阳生死的十字路口,是仙佛人鬼阴阳生死的集散地。古人云: " 十字街上原人渡,水火既济炼真金。 " 我人一身上下都是阴气,惟此形山之外,寸径之地,暗隐阳精,可炼真金。而且人体之一身上下,所有窍穴,都是对待。惟此虚空一窍,有独无偶,没有对待。故称不二法门。若有对待之窍位,则余二即非真矣。
惟此一窍,为我人眼耳鼻口四象直接接触之地,真是视之可见,听之可闻,呼吸必由,舐之能接。是故心息相依,神定于此,自然四象和合,五气朝元,不期然而然矣。究其原理,盖目通肝而耳通肾,鼻能肺而口舌通心,人中通脾及意。故眼耳鼻舌意之外五行既归中,而肝肾脾肺心之内五行自相应,而木金土水火之五气自朝元矣。此皆顺乎自然之理,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其验自见之。
《庄子·应帝王篇》云: "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此段妙文,是混沌为吾人性命根源之绝妙揭示。人之有生,凿破七窍,元神分注于眼耳鼻口而化为识神,从此神死心活,后天用事矣。倏忽之南北二帝,正是于吾人心息(即神气)之妙喻,庄子集注以神速疾速解之,有用无体皆不全面。神气二物,本甚速捷,可以倏忽达千万里之遥。只因心息相依,神气相遇于混沌之所,混沌饮之以先天真乙之延命酒、返魂浆,故云待之甚善也。此虽形象化之词,实乃揭尽丹诀之妙。人之所以丧失灵明,实为七窍所累,若倏忽不为识阴所惑,置七窍而不用,则优游于中央真土混沌氏之乡,此中尽多佳肴美酒,先后二天之琼浆玉液,可以任其醉饱。能不薰蒸和合重返混沌乎哉。
佛家对本窍之分析,亦同具旨趣。如海月禅师云: " 六个门头一处关,五门不必更遮拦。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藏镇日安。 " 六个门头者,是眼耳鼻舌心意之六根也,一处关者,同聚于虚空真一之所而关锁之也。此为七窍未凿前混沌之地。契云: "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 实皆欲杜此即凿之七窍,而重返混沌之方法也。
总之,此虚空一窍,是吾人之生门死户,生死根源,也是归根复命返本返源的必由之路。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叙》中说: " 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 " 足知吾人炼功从起手到了手,始终不离虚空,始终不离心息相依,其作用之巨大,还有何能与之相比拟呢?
第七节  玄关诸真集释
玄关者,心息之门户,故称玄牝之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称鼻祖,因玄关在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故又称祖窍。余如土釜、内院、气海、庚辛室、龙虎穴、丹元府、黄金室等,异名甚多,前亦述之,不复尽赘。总之皆指身外虚空一着,吾人生命接触之处,即呼吸起动出入之处是也。钟离翁云: "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 良有以也。本篇当广引诸家之说以证之,俾有缘读者,狐疑尽释,不再执身内各处为玄关也。
《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曰: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道德经》亦载此章。是玄牝之名,黄帝倡之,老圣述之,历代丹书祖之,其由来久矣。玄静释曰: " 玄,天也;牝,地也;门,虚也。上天下地,中间一虚,故知玄牝之门,即是虚无之谷。○象身外虚空一着也。为天地之大中极,故云根。涵养谷神在此,调息养气在此,火候运用亦在此。如斗柄之运移,非此则周天无由斡旋也。 " 炼者能在虚空中心息相依,不着丝毫色身,若存而非存,若忘而非忘,相依既久,自然固结不解,融洽无间,斯即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之工夫。由凡息而转为真息。炼者此际,如腾云驾雾,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全开,天地真阳由毛孔透入,四肢百骸酥软美快,难以名状。故云: " 后天呼吸起微风,运起真人呼吸功。 " 然不在身外虚空下手者,则凡息不住,决不能达归根复命之境,而契天人合发之妙也。神息两定在虚空中,即以元炁养元神。神得炁养,如鱼得水,有如花木之沐雨露,而日益焕发,如灯明之得膏油,而光辉益炽。外而谷神,内而五脏,无不在一炁薰陶之中。如是日日抚之育之,培之养之,谷神焉得死乎?故紫阳《悟真篇》云: " 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得玄牝立根基。真金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也。 "
《道德经》发明玄关,尚有数处。其一曰: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玄关一窍也,乃乾坤合处,众妙所自出,故云众妙之门,谭子又称 " 灏气之门 " ,其义一也。其二曰: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玄静释曰: " 天地犹玄牝也。天玄地牝,中间空洞无物○,如此之象也。岂非玄关乎?此句指体,下句表用。橐龠者,冶人鼓气之物,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动静屈伸,有类橐龠,在人为息。只因常人心与息不相依,橐龠鼓动,漫无节制,不能尽阖辟之妙。若知以神驭气,神息相依,呼吸绵绵,则真息之橐龠,可召天和,可以养命,可以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岂丹道家之妙用乎? " 故老子曰: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中即玄关也。因在乾坤二卦之间,故称中。守者何?神守之,即神息两依而不离也。儒家之致中和,释氏之反息循空,皆是此一步工夫。盖惟守中,乃能致和。盖欲反息,使真气之不外泄,必须循空。循者守也。守即中也,故循空与致中之义同,总不出守中之义也。
玄宗所谓中,即指乾坤合处而言。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 " 是也。其三曰: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连写四中字,是又指玄关言也。恍惚杳冥,乃阴阳交媾之象。阴阳一交,造化自生,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至是而中之玄关大彰矣。其四曰: "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 玄静释曰: " 大国者下流,乃是寓言,谓以男下女,以神入炁穴,而下交于息也。天下之交,直指玄关一窍。牝者虚静之象,以虚以柔而下交于息也。相亲相爱,神而不肯舍息,息而不肯舍神。神息和合,于是焉天地交泰,丹基可立矣。 " 李涵虚云: " 盖此窍当中,故曰天下之交。中有柔道,故曰天下之牝。言牝道而玄道亦在内,故曰玄牝。玄牝者,一乾一坤,一刚一柔也。不如是则神健气健反相敌而反相离。故谓以男下女,以神下炁。颠倒相俱,阴阳相媾,斯神与气会,而根基立焉。 "
《庄子》一书,虽不言玄牝。然所云: " 枢得环中,乃托环以养中。 " 此二中字,即老子守中之中,《度人经》中理五炁之中,即指玄关一窍言也。 " 环中 " 两字,形容甚妙。环无端也,环之中又空洞无物,岂非圆空,○之象乎?故 " 环中 " 之简释即 " 虚空 " 也。蒋锡昌说: " 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圆空如环,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 " 道枢是没有对待的,像门轴一样,得虚空之环,便应变自如,如此比喻,何等恰切,把玄关体用和盘托出,妙无以加。
庄子以后,善谈玄关者,当推魏伯阳之《参同契》矣。《契》曰: " 方圆径寸,混而相扶,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 可谓描写尽致。海印子释曰: " 方圆寸径者,鼻孔外寸径之地,一规之中,出入息之动机,寓乎此也。混而相扶者,混然无迹,而且有化机,先后二天之气,在此交接也。先天地生者,未有天地已有此窍,○象,则玄窍不可执着色身以求可明矣。盖色身之内,上至顶而下至踵,莫非后天物也。故钟离权曰: ' 一身四大尽皆阴,问君何处是阳精。我今得遇明师指,得道神仙在只今。 ' 是则必求于无名天地之始,斯得之矣。巍之尊高者,极言其天然尊贵,不落功勋,不假雕琢,非凡物可比也。 ' 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 两句,假天元神室比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神息一依,内想不出,外想不入,无异墙垣宫阙之遮拦,故云旁有垣阙也。 " 此无形之垣阙,比有形之垣阙,不知胜几万亿倍,实非人力所可逾越者。古人画地为牢,犯人犹不敢逾越,况道枢之环中,圣德巍巍,能透出物质时空之三维障碍,达阴阳合璧之效乎? " 状似蓬壶 " 者,乃混沌之真境界也,实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恍惚中见,无意中成,遇视则无,始谓之蓬壶也。况蓬壶为蓬莱仙岛,壶中天地之缩称。真是空中楼阁,形容形象,微妙之极。《契》又云: "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金炁亦相须。 " 朱元育解云: " 两孔穴即坎离两用之窍妙,所谓玄牝之门世莫知者也。 " 海印子云: " 神气妙合于黄中,有无涉入,阴阳混合,而返吾无始,斯即两孔穴法之秘妙也。(《天乐集》) " 我认为两孔穴者,去上下两孔于不用而归并于一穴也。即去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故上闭下闭者,即《悟真》所谓: " 有无自此长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 简言之,亦不过一个心息相依,同定于虚而已矣。周子所谓 "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 亦是也。实皆玄关虚中之直指也。
伯阳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张紫阳。《金丹四百字序》云: " 身中(非同身内,当注意)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胃、非膀胱、非谷道、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亦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总是密示虚空一着,在于不内不外,不落色身,没有边旁的),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直接揭破)。在身中求之(中字写得妙,身内身外都不是,只得云中),不可求于他也(执自即非,执他亦错,惟执中为宜也)。 " 《四百字》云: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 释:非凡窍者,不可向凡体上求,说明非有相有形之窍。乾坤共合成者,谓上乾下坤,中间空洞无物,亦明示此窍乃乾坤之中也。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者,说明此窍正是神气聚会之所,离己日光坎戊月精光照之地。虚空宝地,内有先天真一之炁,水乡铅只此一味真药,正是蕴藏于此。故有神气穴之异名。四句皆平铺直叙,句句直指。
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宽。 " 罗公远云: "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 " 乾坤共合之理揭露无遗。若以身心等为乾坤解之,岂不遮尽本来面目。盖身外系乾坤,身内系坎离。既云乾坤合成,则先天而成,不在身内明矣。此一说也。身内身外都有乾坤,呼吸出入,内外交流,亦可谓都有坎离,但都不能执着色身之乾坤耳。不然不称虚无矣。名为神气穴者,心息相依在此处也。神气在此处归根也。葛仙翁云: " 簇将龙虎窍中藏 " 是也。内有坎离精者,依到大定,则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此谓神气归根,虚无之中,药物自生。玄窍者,一而神也,药物者,两而化也。金丹妙用,在于坎离,坎离妙用,不出先天太极也。《悟真篇》云: " 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多载,争得金乌搦兔儿。 " 此又示人不可执着色身求玄关也。口鼻尚非其所,何况心肾中间,两眉中间,及脐下一寸三分等处乎?总之一着色身,即落后天,即非玄关矣。
或问曰: " 玄关既是外面虚空一着,何以紫阳不云身外求之,而云身中求之乎? " 答曰: " 此窍虽在身外,而与口鼻至为切近,此一规之中,方寸之地,呼吸起处,介乎色身与虚空之间,乃人身之中极,神气归根之处,先后二天衔接之所,故云身中耳。总之,此窍实不属色身,而仍未与色身完全脱离关系。若执色身求之,固不可,若完全离却亦不可,妙在不即不离之间。不即此身,不离此身,鼻孔外虚空之中,出入息起动之处,如傀儡之丝线,一身运动之总机关,即玄关之所在也。若云身外求之,又恐邪徒借此移在女人身上,起种种邪行,如三峰采战之流。古人不护己,说个中字,又曰乾坤合处。身中之说,由是而立也。 "
《礼记·中庸》曰: "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微矣微矣。紫阳《悟真篇》又云: " 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 此生身处,亦即玄关之别名。或问: " 何谓生身处? " 答曰: " 郑和阳真人云: ' 我身自向虚中来,我身应向虚中去。来来去去在虚中,可于虚中种业树。种得业树根株深,枝条充塞去来路。 ' 此即示人以生身之处也。 " 试思,鼻外呼吸之动机一息,傀儡即倒,岂非生身之妙键乎?究而言之,虚空一窍,能生我,亦能死我,故古人称谓生死门户。钟离翁云: "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 ,即指玄关言也。钟祖又云: " 欲识金丹端的处,未生身处下工夫。 " 张景和云: " 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 尹清和云: " 欲识本来真面目,未生身处一轮明。 " 此皆直指生身之处为虚空一着也。故汪东亭先师云: " 如得诀者,则在虚空中下手,即是性命双修。若离虚空,别无路矣。 " 可谓泄尽天机。万卷丹书,所不敢言也。
紫阳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陈虚白之《规中指南》,其示玄关图○○曰: "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 又曰: " 夫玄牝,其白如绵,其连如环,纵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 " 并引《悟真诗》为证。按虚白此图,直示心息相依之旨。两圆圈相叠而成三,示心息归并于虚空也。(亦先后天二气交接于虚空之象也)又作玄牝说曰: " 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受气以生,实为神府。三元所聚,更无分别。精神魂魄,会于此穴。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 " 古人谓之太极之蒂,先天之柄,虚无之宗,混沌之根,太虚之谷,造化之源,归根窍,复命关,帝一,神室,灵台,绛宫,皆一处也。然在身中(身中之义上已释之)而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非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何处?我的妙诀,名曰规中,一意不散,结成仙胎。《契》曰: "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 此其处也。老子曰: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人一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似有似无,若亡若存。无内无外,中有乾坤。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书》曰: "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度人经》曰: " 中理五炁,混合百神。 " 崔公谓之 " 贯尾闾,通泥丸。 " 纯阳谓之 " 穷取生身受气初。 " 平叔曰: " 劝君穷取生身处。 " 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故玉蟾又谓之 " 念头起处 " 。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住,神化无基。且此一窍,先天而生,后天而接。先后二气,总为混沌。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精非常精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以灵。谭真人曰: " 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中藏,所以为珠玉之房。 " 皆直指也。然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若以体形色相求之,则又成大错谬矣。故曰: " 不可执于无为,不可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着于持守。圣人法象,见于丹经。 " 或谓之 " 玄中高起,状似蓬壶。关闭微密,神运其中。 " 或谓之 " 状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弥历十月,脱出其胞。 " 或谓之 " 其白如练,其连如环,方园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 " 此明示玄关之要,显露造化之机。炼者不探其玄,不赜其奥。用工之时,便守之以为蓬壶,存之以为鸡子,想之以为连环。模样如此,形状如此。执有为有,存想入妄,岂不大谬也。要知玄关一窍,玄牝之门,所示仿佛状貌,乃神仙聊指造化之机耳。然其中体用权衡,本自不殊,如以乾坤法天地,坎离体日月,是也。《契》曰: " 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 " 则神炁有所取,魂魄不致散乱。廻光返照便归来,造次弗离常在此。诗曰: " 经营鄞鄂体虚无,便把元神里面居。息往息来无间断,圣胎成就合无初。 " 玄关之旨,备于斯矣。
以上陈虚白阐玄关之文本有千五百余字,今仅录其半,而大旨已明。篇中初列玄关异名,次示一身内外上至顶而下至尾闾,皆非玄关。所以破外道泥执色身之弊也。次揭规中二字,又形容中字之妙。曰 " 在乾下、坤上、兑东、震西 " ,是画家烘云托月之法,以南北东西四正之位,映出中间虚空一位。又谓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是又示虚空一着也。既不依形,则不在身内可知。道本虚空,玄关体道,则亦虚空无疑矣。末后一诗曰: " 经营鄞鄂体虚无(更直指虚空一着),便把元神里面居(示凝神于虚,与息相谐合也)。息往息来无间断(示神息相依,调之使纯熟自然也),圣胎成就合元初(示神息交结而成胎,内外两净,体同虚空,是正归根复命之时也)。 " 中间广示玄关法象,乃取材于《参同契》,曰无边傍,无内外,又依据《四百字序》。默示虚空一着也。虚白原文,末后广示调息之旨。结云: " 然此窍阳舒阴惨,本无正形。意到即开,开合有时。百日立基,养成炁母。虚室生白,自然见之。 " 昔黄帝三月内观,盖此道也。此示证位之玄关,前所云云,乃信位之玄关也。信位凭师指点,证位须自己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烦指授矣。
陈虚白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白紫清,李清庵,张三丰,李涵虚四家。清庵《中和集》内,有示命宗之玄关,与性宗之玄关。《性理歌》曰: " 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 《炼虚歌》曰: "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指出泰卦形象)。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四边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入从此出。出出入入复还虚,平地一声春霹雳。 " 《抱一歌》曰: " 虚无之谷自透通,玄牝之门自开辟。一阳来复妙奚穷,四德运乾恒不息。 " 又《道德颂》曰: " 阖辟应乾坤,斯为玄牝门。自从无出入,三界独称尊。 " 又诗曰: " 谷神不死为玄牝,个是乾坤阖辟机。往往来来终不息,推推荡荡了无边。白头老子乘龙去,碧眼胡儿跨虎归。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匝地月光辉。 " 又曰: " 玄门牝户不难知,收集身心向内推。会得两仪推荡理,便知一气往来时。乾坤阖辟无休息,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 " 又曰: " 真常之道果何难,只在如今日用间。一合乾坤知阖辟,二轮日月自循环。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踏遍二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 又《原道歌》曰: " 玄流若也透玄关,蹑景登真果不难。只是星儿孔窍子,迷人如隔万重山。 " 又《全真活法》曰: " 炼气在调爕,所谓调爕者,调和真息,爕理真元也。 " 老子云: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其调爕之要乎?今人指口鼻为玄牝之门,非也。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易系》云: " 阖户为之坤,辟户谓乾。一阖一辟谓变。 " 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玄静释曰: " 清庵诗歌,大意要人体会身外虚空中呼吸阖辟之机,即在此处心息相依。直到神息凝合,息无出入,三界称尊。性寂情空,超凡越圣,归根复命之学,胥在于斯矣。 " 此玄学之正脉也。非身外之虚空,则无天地阖辟之机,不得以玄牝之门称之,更何有踏遍人身与天地两重呼吸阴阳消息之子哉。清庵妙诗妙喻,如甘露洒心,真使人读之心悦诚服,余味无穷。
李清庵又曰: " 汝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做工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尔甚么?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处,自然见之也。《易系》云: ' 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 ' 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勤修苦志,事终不成。欲直指出来,恐汝信不及,亦用不得,须自见始得。 " 又曰: " 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丹田,或云首有九宫,中有玄关,或指产门为生身处,或指口鼻为玄牝,皆非也。但着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为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 玄静释曰: "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是尔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家所用之中也。 " 《易》曰: " 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 " 老子曰: " 致虚寂,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 《易》云: " 复见其天地之心。 " 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静也,静寂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下工夫,玄关自然见也。以上均约性觉妙明为玄关,乃自性宗通,无为妙觉之至道也。学者须知,性命本属不二。彻证性空本体者,十方世界现全身。了性而命在其中,是为顿悟顿修。若以调息凝神入手者,乃渐法也。渐法所用之玄关,约妙有之气机而言。顿法所指玄关,均真空之性体而言。予考《道德经》原旨,谷神不死为玄牝,亦约真空性体言也。

三丰翁《打坐歌》曰: "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 《道要秘诀歌》云: " 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入气海,神炁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将元炁,入黄庭,炁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妙玄明。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云无定自拎取。到如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 " 仙翁此二段,已将玄关调息妙谛,泄尽无遗。至云此在有定无定间,更为圆极之语,非仙翁不能出此也。虚空一着,本无方所,东来亦是个虚,西去亦是这个虚。既无方处,则无定也。然人人鼻窍之外,一规之中,出入息之起动处,各具一玄关,则又是有定。岂非玄之又玄乎?《颂》曰: " 有定无定,非即非离,妙窍齐观,空有双显。虽无色相,亦非断灭。寻之不见,呼之即应。睹之无形,听之有声。如来之藏,众妙之门。 "

三丰翁《一求玄关》诗曰: " 一孔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索,脾胃泥丸莫漫搜。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原来则在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 " 《再求玄关诗》曰: " 傀儡当场会点头,应知总是线来抽。抽他须是依人力,使我人抽又孰谋。愿赖主公常月白,期教到处好风流。炼丹若要寻冬至,须向灵台静里求。 " 《总论玄关》诗曰: " 身即乾坤莫外求,虚灵一窍最深幽。二三自许同为侣,一四何妨与共俦。五土建中司发育,巽风起处定刚柔。自从识得还元妙,六六宫中春复秋。 " 按丰翁诗意,要人离却色身,到虚无窟内求此玄关。巽风(息风也)起处定刚柔,即虚灵一窍之所在也。此即神炁归根之基,返本还元之妙键也。人自破体以后,身中元阳,逐渐消散于虚空之中。故学者返还,亦必向虚空中追求,俾物归原主。此丰翁所以教人虚无窟里细探求也。又以色身喻傀儡,鼻孔外呼吸往来喻抽傀儡之线棙。身外虚空,喻抽牵之主公。此喻非常亲切。我被人抽而不觉,良由呼吸机关,在人手中。故若抽动之机关一停,傀儡即倒矣。昼夜呼吸,不能自主,自幼至壮,自壮至老,自老至死,从未注意及此地。反之,若体会玄关阖辟之机,即在身外虚空中以神驭气,心息相依,依极而化,神息二定,不出不入,无去无来,则主人在我而不在人,命蒂可固矣。故钟祖云 "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半铁汉自思量,长生不死由人做 " 也。

白紫清《玄关诗》曰: " 玄关者,求玄之关道,玄妙之机关也。有体有用,何谓体?寂然不动。何谓用?感而遂通。不动有时候,神炁交媾之初,絪絪缊缊,混混沦沦,是为一关。所谓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神炁交媾之际,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是又一关。所谓无声无臭,无内无外是也。乃至静极生动,而用乃出焉。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真炁从规中起,是又一关。所谓念头起处为玄牝是也。念头起处,醉而复苏,有一个灵觉,当下觉悟,是又一关。所谓时至神知是也。此时以灵觉为用,如线抽傀儡,机动气流,微微逼过尾闾,是又一关。所谓斡转天罡运斗柄,正此时也。沐浴卯门,又是一关,飞上泥丸,又一关,归根复命,沐浴酉户又一关。大休息,大清静,空空忘忘,又至于静又一关,玄关之体用如此,千经万论,皆在此也。 " 按紫清此篇,全约工夫,以心息相依,至寂然不动,泰定境界为基。复从体起用,静极生动,一阳来复之际。时至神知,妙用现前。急起巽风而运坤火,直至周天完毕,复归大定。生出许多火候变化。如行路然,过此一关又一关,关门重重,须一一透过,方到大休息田地。此以玄关之历程而言,亦可以窥火候变化之概略矣。




白紫清《玄关显秘论》云: " 一言半语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 (倘明执着色身之害,能离开色身形体,虚空便在眼前,炼成大罗天仙,诚易事耳。)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 " 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 " 若人知得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 "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 " (点明虚无即自然大道,能分合阴阳,为天地万物造化之根也,非玄关乎?)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道也,故无心即与道合,有心即与道违。惟此 " 无 " 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由是可知,苟不入此虚无之中,则万化之基难定,又如何能化形为仙哉。惟此真无之地,斯可为玄关欤。)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写明形神气之辩证关系,而着落则在一 " 无 " 字。惟此无字,把形神气三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神如何凝,于无中凝之,气如何聚,于无中聚之,形如何固,于无中固之。盖惟无形之物,始能役有形有气,而化有为无也。化有为无,则化形为仙可企。而无中之妙有生矣,能不形固而神全哉。)故谭真人云: "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 则此 " 忘 " 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 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味此理者,味此玄关虚无之妙用之理也,由此而心息相依,至于心息相忘,忘形忘物,妙用生矣,能运造化于一身矣。苟非玄关之无为之贯摄,终不可能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以上白紫清《玄关显秘论》之文,虽仅录其三分之一,随录随释,举一反三,而全旨亦明。玄关之旨,可谓无余蕴矣。

紫清《修仙辩惑论》中述其师陈泥丸之语曰: " 但能凝神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嘿嘿,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钟吕并驾矣。 "
涵虚真人《道窍谈·论玄关一窍》曰: " 玄关一窍,自虚无中生,不居五脏六腑,肢体间无论也。今以其名而言,此玄关为玄妙机关,故曰玄关。此窍为万法归一之地,有独无对,故曰一窍。一言以蔽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谓死,以黄庭炁穴丹田为之中,就是死的。何谓活,以凝神聚气,现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论,就叫做黄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论,乃称玄关一窍,故曰:自虚无中生。真机直露,得者秘之。 " 玄静曰: " 涵虚祖此说,开首二语,最为直截,既曰自虚无中生,则不在色身之内可知矣。下文重言,不居五脏六腑,四肢百脉。奈学者仍在色身内摸索,殊可笑也。万法归一之地,即是虚空一着,○如此之象。又曰有独无对。盖虚空既不属阴阳,是绝待而非对待,此凝神聚气现出此中者,心息在虚空中打成一片也。 "
涵虚祖《玄关再说》曰: " 玄关者,神气交媾之灵光。初见玄关,明灭无定,初入玄关,惝惚无凭。以其神气乍合,未能固结也。到得交抱纯熟,死心不离,始识玄关之中,人我皆忘,鬼神莫测,混混沌沌,兀兀腾腾,此中玄妙,变化万端,不可名状,无怪其名之多也。各人所见不同,各因所见而字,各就所用而号。古仙师秘而不言,即有所谕,不过曰:非心非肾而已。吾谓其并非黄庭炁穴丹田也。今说破,识者秘之。 " 又《中字直指》曰: " 中者何?玄关是也。《参同契》曰: ' 运移不失中,浮游守规中。 ' 皆指此也。中境妙自养己凝神,入室还丹,以至脱胎神化,无不在是。故初入道者,即要识得这个中,乃有登进之路。在昔文始天尊问道于太上曰: ' 修身之要,载在何章? ' 太上曰: ' 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 再考之《契》曰: '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 ' 窍谓此上下二字,都在中字之里潜藏。阴阳来往于其内,坎离升降于其中,合上下而入乎中矣。是故上者而下闭,管括微密。太虚之中,元气独运,故称无。此亦观妙之旨也。下者而上闭,则隐藏未见。然杳冥有精,其中有信,故称有。此亦观窍之旨也。上闭下闭,皆归于玄牝之内,无欲有欲,尽存乎玄微之间。故玄关一窍,有称为有无妙窍者,有称为上下釜者,有称为阴阳鼎者,有称为神气穴者,皆由此间,统于一中而已。 " 以上均揭心息和合于虚中,会三归一,而显玄关之妙用也。盖玄关之本体为虚空,空中不空,一气流行,故以心息相依,妙合于此中,则体用全,而返还之路通矣。体任先天,用在后天,体用合一,则天人合发,逆流而返,追二炁于黄道,有何难哉。
此上略揭其源流出处,及其体用差别。俾学者于丹书所说,略知眉目。有就信位上说,有就证位上说,有约命宗而说,有约性宗而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难一概论之。至若历代祖师咏玄关之诗,则美不胜收,今亦略举数十首,以广见闻而彰道妙。兼亦附以己意,阐作者之旨趣,则玄关义蕴,更为明显矣。
钟离祖云: " 道法三千六百门,门门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 纯阳祖云: " 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 " 原钟祖之意,旁门外道,无非在色身上作活计。惟此玄窍,不属体形,而仍非与体形完全脱离关系,不即此身,不离此身,先后二天交接之所,天人合发之机,非一般外道所能知也。些子二字甚妙,此指虚空而言也。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也。吕祖之偈,直教人体会未生以前,受炁之初,元无一物。《契》所谓 " 审思未后,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 " 是也。故吕祖又有诗曰: " 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 " 又曰: " 人少知吾大道真,真道须求未生先。 " 可以证焉。张景和云: " 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 此颂最妙,直教人体会未生前面目。先师祖《三教一贯》云: " 学道步步离不得未生以前,离了未生以前,则先天真阳不能得。 " 又云: " 必求之于未生以前,方是先天,方是双修,此入门者要紧第一着也。总之不离身外虚空一着。能在身外下手,则玄牝之门通,而双修之旨得矣。 "
刘处玄云: " 一窍虚无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 赵缘督云: " 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 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簇将龙虎窍中藏,造化枢机归掌握。 " 罗公远云: "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恍惚杳冥无色象,真人现在宝林中。 " 司马子微云: " 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环。大包法界混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这个名谓祖炁穴,黍米一粒正中悬。 "
以上诸诗,俱甚明了,既指明虚空为玄关,又直指天地之中才是真正之中。并指明簇龙虎,调节候等心息相依的工法,真人常在宝林之中,黍珠悬于正中之地,既形象化而实又不着形迹。世人硬以身心比乾坤,或心肾比天地者,果能于诸真之诗中,求得一点借镜吗?张紫阳之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面 " 之直指,还能拉到色身上去吗?司马子微诗中,除说明 " 虚空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中 " 之直指外,还标明 " 大包法界混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 " 的体态。不容后人硬向色身牵扯余地,真描虚空之能手也。
天来子云: " 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 朝元子云: " 中岳嵯峨日月齐,乾坤枝叶在灵溪。龟蛇往复云双段,风雨淋漓水一畦。炉里君臣名子午,鼎中夫妇号东西。此中幸有留年药,何得身心一向迷。 " 张洪濛云: " 天地之根始玄牝,呼日吸月持把柄。隐显俱空空不空,寻之不见呼之应。 " 王处一云: " 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张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 " 丁野鹤云: " 三教一元这个圆,生在无为象帝先。悟得此中真妙理,始知大道祖根源。 " 马丹阳云: " 老氏金丹释玄珠,圆明无欠亦无余。死户生门宗此窍,此窍犹能纳太虚。 " 刘海蟾云: " 涵谷关当天地中,往来日月自西东。试将寸管窥玄窍,虎踞龙盘气象雄。 " 肖了真云: " 老子明开众妙门,一阖一辟应乾坤。果于罔无形处,有个长生不死根。 " 又云: " 劈开玄牝露双关,锻炼工夫不等闲。学者要知端的处,直须北斗面南看。 " 又云: " 小小壶中别有天,铁牛耕地种金莲。这般景象家家有,因甚时人不学仙。 " 又云: " 虽然小小一壶中,上下乾坤法象同。若也知时能运用,金乌玉免自西东。 " 河上公曰: " 杳杳冥冥开众妙,恍恍惚惚葆真窍。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漫六合表。 " 高象先云: " 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 刘海蟾云: " 无底曰囊,有孔曰龠。中间一窍,无人摸着。 " 石杏林云: " 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 " 薛道光云: " 玄真玄,牝真牝。玄牝都来共一窍,不在口鼻并心肾。 " 吕真人云: " 子午长餐日月精,玄关门户启还扃。常如此,过平生。且把阴阳仔细烹。 " 陆西星云: " 休将玄牝等闲论,要识生门与死户。若解盗机兼逆运,顿超生死道常存。 " 尹真人云: " 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 "
以上诸真耆宿诗颂,窍妙齐观,义理兼明,皆可谓迳探虎窟者,如非强辩,当不可能更落方所,拉向色身之中而自欺欺人也。末后尹真人二句,尤为直截了当。初句标体,明示身外虚空一着。既曰空洞无涯,则凡色身之内,上下三田属有涯者,皆非玄关明矣。次句揭用,谓凝神于虚,知息之出入,顺其自然,略予照觉便休,斯即知而不守之真工夫也。自然心息和融,凡息由短而长,复由长而短,渐微渐定,以至屹然自住。则如一叶扁舟,截却缆索,溶与中流,是谓入定,为之真息。一切丹法,均以此为基。庄子所谓 "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 薛道光曰: " 井底泥蛇舞柘枝,窗间明月照梅李。夜来混沌攧落地,万象森罗总不知。 " 陈冲素云: " 当此之时,身心混然,亦不知神之为炁,炁之为神。似此造化,非存想,非作为,自然而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

第八节  内外玄关与内外炉鼎
自唐宋以来,各家丹书敷陈玄关妙义者,难以悉数,然能指示内外两个玄关者,我未见其人也。夫药物鼎炉,既有内外之殊,则玄关亦当有内外之分也。今予不辞漏逗,再为诀破。心息相依,在外面虚空中,打成一片,是为外玄关。此中有戊土,为九还之根本。外者色身之外也。外面心息依到静定,定久湛寂,色身之内亦成如○之象。此内净空,一念不起,一意不动,为内玄关。内玄关一现,四象自合,坎离自交,水火自然既济,五行自然攒簇,戊己二土相融时,即为口对口,窍对窍之妙境也。非言语文词所能形容,惟默契而已。外玄关一现,周身自然酥软美快,恍惚杳冥,先天一炁自来,药物自生,而奏九还之妙效。
如是外还内返,真炁愈充,而元神愈旺。真阴真阳,互相结合,取坎填离。离宫填满,阳关亦闭,色身即返成童体矣。
炉鼎所以盛药,云内外者,内药外药所分也。炉虚空也,鼎亦虚空也。唯空能受,惟空能容,是故炉鼎之妙,贵乎虚空。丹书中言,偃月炉,硃砂鼎,或乾鼎坤炉,金鼎玉炉,以及威光鼎、悬胎鼎者,所在皆是。而能剖示内外二个鼎炉,明白了当者,尚未见其人也。
今予不辞葛藤,亦为诀破之。外炉鼎即在心息相依到如此○之象之境界。以此产生外药而成九还之功。内炉鼎须工夫到大定境界,色身之内亦成真空○,得内玄关。则内炉鼎亦成立矣。是故外炉鼎乃七返边事,坎离龙虎交所用之炉鼎也。内炉鼎乃性理,无作无为之自然。紫阳所谓 " 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 " 也。外炉鼎乃命功,有作有为之自然。紫阳所谓 " 外炉增减要勤功 " 也。总之内外炉鼎,都不能着在色身之中,方是真炉鼎,真着落。外炉要天与人合发,则内炉自然万化定基矣。所谓磁石吸铁,隔碍潜通者也。
总之,工夫贵乎大定,内外俱净,内外俱空。果到大定真空境界,戊己二土自合,内外炉鼎俱全,内则七返,外则九还,由真空而显妙有,即妙有以合真空。空有交彻,妙窍齐观。境智混融,物我无间。自他不二,主仆交参。即以法界为炉,六大为药。运起性空真火,锻炼尘沙无明。转凡质成灵体,超有漏成无漏。出五阴而转五浊,斯乃玄宗之大机大用也。
 
第九节  守黄庭养谷神浅释
刘悟元在注张三丰《无根树词》中 " 守黄庭,养谷神 " 句释云: " 符火不差,沐浴合时,阴阳相应,不偏不倚,玄牝立而谷神即生于其中矣。黄庭者,中央正位,即阴阳相合之一窍,又号为玄牝之门。
玄阳牝阳,阴阳合有此窍,阴阳偏无此窍。有此窍,即有谷。有谷即有神。无此窍即无谷,无谷即无神。谷即黄庭,黄者中色,庭者虚也。因其中虚,故以黄庭名之。虚则灵,灵则神,是谓谷神。试观山中两山劈裂,中开一谷,人呼之则谷中声应,此应之声,即谷神也。俗名崖娃娃。人之阴阳和合,其中有神,亦由是也。
然不到阴阳相合地位,无此中无此谷,安有神居。若果到阴阳相合时,便有个中,便有个谷,神自生。所谓先天之炁自虚无来者即此。所谓真空而含妙有者即此。所谓 ' 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 ' 者即此。果阴阳和合而为一,则谷神镇居黄庭,是谓男子怀胎。曰守黄庭者守中也。养谷神者抱一也。守中抱一,十月功毕,身外有身,即与天地并长久。此等真实法象,系虚空中事业,不从色象中做作。彼一切在臭皮囊上弄搬运工夫,妄想成圣胎者,岂知谷神之所以为谷神乎? " 所谓阴阳和合,守中抱一者,非心息相依妙合于虚之谓乎?一切在臭皮囊上作事业者,可以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