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全服第一bug产物:哲学讨论录 68—10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4:58
哲学讨论录 68--107
讨论录:68
(2010-12-13 08:11:27)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它是一种主客共制。例如,在股市上,我知道了一个内部情况,或者我从机构的买入卖出的数据的分析中,获得了一个事件的确定性的信息,从而作出了我的判断和择取。一般来说,事件的确定性程度越高,信息度就越高。
在关于信息的教科书上,有一个普遍应用的典例,即当年日本人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从一张照片的分析上,获得信息,确知大庆油田的规模和地理位置的。
在民主政治实践中,我们往往说到一件事,即如何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以为对于信息是不能归结为物的交换之递质的。自然世界并不存在一种自我绝对的被叫作信息的“递质”。
此外,关于从三聚氰胺的含量可以判断它是否出自三鹿,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如果不是因为三鹿事件的揭露和报道,不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事件的信息确定性和确定度的建构,我们怎么可能从三聚氰胺的含量可以判断它是否出自三鹿呢?!
讨论录:69
(2010-12-13 08:22:20)
进入哲学的要看各方面的书籍。但问题是书似烟海如何看,我的体会是看一本书主要是看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特别是提出了什么新观点。
我在看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比较注意的是霍金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结合到相对论,以解决在奇点之处,T不等于0的问题,从而在宇宙大爆炸的问题上消除了上帝的事务。
我在读《金刚经》时注意了佛教的核心观念,就是认为一切色相都是由心念的执着而起,只有清除心念的执着,我们才能从事物的种种色相中解脱出来,回归虚无的、脱离一切牵制的、自由敞开的心之本性,获得最高的智慧、观照和修行。把握这个佛教的核心理念,对理解中国古代的《坛经》和心学是会很有帮助的。
我在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时,在进入弗洛伊德对精神的结构分析时,注意到这样一点,即潜意识是在种种个人经验的历史中形成的,也就是说潜意识不是先验的而是经验的,是在主客相互关系的经验历史中建立的。精神分析对患者的治疗就是力图通过梦的分析找出个人的经验历史造成的特殊情结并给予治疗。触类旁通,我感到,康德的心灵方式,不是自我先验和自我绝对的,而是在人类意识发展的主客相互关系作用的经验历史中造就的。
如此等等,我以为,只有广泛地阅看各类书籍,把握各种观点和它们的建构,才能由此而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哲学的综合和把握,形成新的哲学追求和创立。
讨论录:70
(2010-12-13 08:40:17)
在《资本论》商品交换一节,马克思运用了概念逻辑,以抽象和概括为核心,从个别概念进阶到特殊概念,从特殊概念进阶到一般概念,从一般概念嬗变进阶为根本概念,为我们分析和揭示了货币是如何在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活动中,从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的进阶和嬗变中脱茧而出的。
这里我们看到极为重要的两点,一是概念的逻辑运动,二是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活动。这种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商品到货币的进程中具有着核心的同构性。这种核心的同构性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极为深刻和重要地说明了,没有商品交换的经验历史活动,没有概念逻辑的参与和共制,没有两者的统一,商品交换是无法进行和造就货币的诞生的。任何一种理论学说的创立都需要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获得它的历史的经验内容和逻辑的建构魅力。
我在《辩证唯物论的建树和缺陷》中指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有他的建树,但亦有缺陷。以马克思《资本论》商品一节的分析为例,马克思在本质上把商品到货币的历史发展,视作为一种物的自身过程,是物的自身逻辑,而概念逻辑只是物的逻辑的印制和反映。而我的观点则认为,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纯物的自身方式或物的自身逻辑,而是一种有着人类意识方式,即概念逻辑参与、加入和共建的一种主客依存、主客共制和主客相通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而黑格尔那里的辩证法是用头站立在地面上的,需要重新地把它颠倒过来。
经过长久的思考,我觉得,在马恩和黑格尔之间,尽管有所差别,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外在的自我绝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辩证法是一种外在的、高于一切的自然绝对,而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一种外在的、高于一切的精神绝对。恩格斯提出自然辩证法,他以这个表述实质地把辩证法作为一种外在的自然绝对。关于此点,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谈论到黑格尔时,亦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见解,即辩证法是一种物的过程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变了形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我的见解则认为,辩证法既不是一种外在的纯自然绝对,也不是一种外在的纯精神绝对,而是一种人类概念意识方式的概念逻辑制作。
讨论录:71
(2010-12-14 08:10:46)
一切人类的知识都是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的学习、理解和把握。这句话很对。但问题在于当我们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进行学习、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必然地要通过我们的意识方式来对自然进行认识,这样的过程就必然地会加入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参与、加入和共建。使认识所获得的事物样式和规律样式成为一种主客共建的成品。
离开了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参与和共建,我们是不可能进行对自然这个客观存在的学习、理解和把握的。因此,一切人类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而不是纯客观造就或纯主观造就的。
讨论录:72
(2010-12-14 08:11:47)
“物质”本身是一个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建构。就概念逻辑而言,“物质”是抽象和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是对象而不是物质。
既然物质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建构,那么,素质是什么呢?对于“物质是具体的,素质是对物质的抽象”这样一种说法。举例来说,就是物质是桃和梨,素质是水果,水果就是桃和梨的物质的抽象。进一步探讨,水果和蔬菜都是食物,食物是水果和蔬菜的抽象,那么可以不可以说,水果和蔬菜是物质,而食物是素质。这里还可以一步一步地推理下去。那么,在食物这个素质抽象中,水果和蔬菜究竟是物质呢?还是素质呢?
关于“抽象性和具体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既然抽象性是物质固有的规定性,那么一切概念和范畴就会以物的自身方式反映到我们的头脑。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许许多多具有知性能力的动物,应该和我们人类一样也能够从对物质固有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的规定性中,获得概念和范畴。上个世纪初西方的现象学者一直在苦苦追求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现在看来本质直观这个金苹果如同辛弃疾诗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说素质是从物质中抽象出来的。那么是谁在进行抽象,是物质自己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人在进行抽象呢?还是上帝在抽象?
如果说是人在抽象,那么抽象到底是物的固有属性呢?还是一种人类概念意识方式的建构呢?!
什么是抽象呢?抽象不是别的,抽象是人类概念意识方式的能力和建构。抽象是人类意识通过符号制作,并以符号为中介或载体所形成的一种记号、指代和名称的能力。关于这点,《人论》的作者恩斯特·卡西勒,已对符号方式所具有的抽象和概括的建构性作了深刻的论述。人类的意识正是通过符号这个中介而获得对外部和自身对象思考的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并由此使人类的意识建构从知性方式走向了概念方式。
“自然逻辑”把抽象作为物的固有属性,表明了它的展开从根子上就出了毛病,或者说从它所开始立足的基本概念上就出了毛病。
概念逻辑的核心是抽象和概括,以及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逻辑进阶和逻辑倒置。“自然逻辑”不了解共性是一种抽象和概括观念造就,却认为抽象是物的固有属性,是物的自身方式和自身绝对。按照“自然逻辑”的见解,共性是事物所固有的自然属性,是根本不需要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概念逻辑进阶的,是和我们概念方式和概念逻辑的工作无关的。
讨论录:73
(2010-12-14 08:13:04)
“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和相对论无关”。是这样吗?
在哲学思辨上是不能这么说的。
爱因斯坦说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对时间的感觉不同,是告诉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建构的相对性。
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女旁我们对时间的感觉是会有所不同的。当你坐在火炉旁,火焰的灼痛会使你感到时间的难熬;而当你坐在美女边,女性的悦人就会使你感到时间过得太快。爱因斯坦的话是很通俗地以一个经验的事例,告诉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有一种主客相互关系的参照系建构。
当你进行高速穿越时,如果你以自身的高速为参照系,那么你本人是不会观察到尺缩和钟慢的;只有当你以他者的低速为参照系时,你才会观察到高速穿行所造就的尺缩和钟慢。因此,只有懂得主客相互关系,以及相对于什么为参照系,你才谈得上真正懂得相对论,懂得爱因斯坦的思辨,懂得时间和空间。
正如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所揭示的,力不是自身固有的,力的显现是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造就。对于惯性,马赫极其正确地指出了,惯性并不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地球上的所有物体的惯性是地球和远处星系的一种相互关系造就。
正是这样的哲学思辨,使爱因斯坦敏悟到引力是质点周围空间弯曲的一种相互关系的几何方式。牛顿创立了他的万有引力,但牛顿一直很坦率地承认,他无法解开引力由来的自然之迷。
一件物体,在近处时很大,在远处时很小;相对于地球,太阳很大;相对于银河系,太阳就小得微不足道了。一件物体是小还是大,并不是它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和观察者所处和所依据的参照系相关的,同物体所处和视觉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相关的。这就是参照系原理和相互性原理。
讨论录:74、(缺)
讨论录:75
(2010-12-15 18:43:43)
“火炉旁和美女旁有这个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爱因斯坦的这个经验事例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发明,而是马赫在他的《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说的。我记得马赫的原话大约是,当恋人相处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当你被火灼烤得痛苦时就会感到时间过得太慢。马赫的原意是要冲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原理和相对性建构。
区别就在于:一个相互性关系和参考系是灼烤的疼痛;另一个相互性关系和参考系是恋爱的甜蜜。人们在这两个不同的场合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正如,你在光速的火箭上和我在常速的地球上对时空尺度的建构产生了不一样的感知,在你看来,地球上的时间变快了;而在我看来,光速火箭上的时间变慢了。时空不是一种自我绝对,时空是一种相互性关系和参照系的建构,是一种主客依存的建构。
光速当然是一种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也可以这样说,一切事物都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建构。但这种意识建构自始至终都有着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主观参与和共建。以光速为例,我们的头脑中的关于光速的意识建构,一方面来自客观自在,一方面又有着我们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的主观加入和共制。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关于光速,提点自己的看法:
光速不是自身绝对的。光这个质量近乎为零的东西,其运行速度并不是由它自身所决定的,我以为很可能是由它的自身微观性状和宇宙宏观性状的相互性关系所决定的。在我们现时的宇宙状况下,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但在其他的宇宙情况下光速的速度很可能是每秒31万公里或每秒29万公里。
我这样讲并不是凭空而言。例如,在宇宙大爆炸初始的宇宙状态下,光速该是多少呢?
在一些报道中,科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使光速慢了下来,这是否意味着只要一定的宏观性状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到光速?我看一些科技资料,谈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发现和制作出了新的元素,而这些新的元素在地球的物理常态下是难以生存的或极其短命的。
这种新元素的发现和生成说明了什么呢?我以为,它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微观世界并不是自身绝对的,微观世界是和宏观世界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光子、中微子、电子、中子、质子、介子等等,或者说夸克,弦等等,它们的存在和性质都不是自身绝对的,它们的微观性状是和宇宙的宏观性状态切相关的。
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相互性原理,即一切事物的性状都是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表现方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交换价值是A商品和B商品交换的表现方式。离开了商品交换的相互性关系,交换价值也就没有了。同样离开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相互性关系,微观世界的物理性状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对于物理世界的探讨,我以为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客观自在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识样式和这种意识样式所包含的客观自在和主观性状的共制,这是意识样式造就的相互性原理;二是一切事物性状都是一定的相互性关系的表现方式,即事物的相互性原理。
马赫对先验力学的批判贯彻了相互性原理,即力(包括惯性)不是自身绝对和先验的,而是一定的事物相互性关系的表现方式。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对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对劳动、对资本等等的分析,也都始终贯彻了这种相互性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以这种相互性原理为基础的。
当这种相互性原理贯彻到一切,它就成为了哲学。
讨论录:76
(2010-12-15 18:47:46)
谈谈我对唯物论的看法。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有一点先说一下,我以为许许多多哲学家,一般来说都不反对我们所意识到的对象,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即便是企图解构物质的贝克莱主教,也是承认我们所意识到的对象,是自在于我们的意识外的。
关于唯物论,我以为,唯物论坚定地认为客观对象在我们意识外的存在,以及客观对象是我们的一切知识的来源,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客观对象,我们不可能有所知,有所行。
唯物论的缺陷在于:
1、唯物论把一切客观对象都称之为物质,可是,当我们把一切客观对象都归结为物质时,就带来诸种问题,意识是物质吗?精神是物质吗?语言是物质吗?文化是物质吗?时空是物质吗?关系是物质吗?太空是物质吗?场是物质吗?信息是物质吗?等等。这样就产生了物质的定义的困难和关于物质这个概念能否成立的争辩。当然,唯物论可以在实体物质之外,把意识、精神、语言、文化、关系、时空、太空、场、信息等等都称之场物质。但这样一来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物质,即实体物质和场物质。那么何谓实体物质,何谓场物质呢?两者如何界分呢?两者又如何统一呢?终极的物质又是什么呢?看起来问题似乎在唯物论那里解决了,其实并没有解决,更多的一连串的问题在等着唯物论去破解,物质这个概念仍然在云里和雾里徘徊着,找不到它的真确性。
2、唯物论把知识的来源纯粹地归结为客观对象,认为我们头脑中的事物样式和规律样式,是客观之绝对本来印制在人的大脑里的东西。这样,唯物论完全排除了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对认识过程的参与和制作。即我们头脑中,或通过大脑的思维所建构的事物样式和规律样式是纯客观之本来的,和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完全无关的。我看到了红颜色,这个红颜色就是客观之绝对本有,和我的眼睛的视觉结构和性状无关。于是,在唯物论那里,一切都是客观绝对的,认识论没有了,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没有了,主观的参与和主客共制也没有了。
总的来说,我以为,唯物论有它的合理内核,即知识来源于客观;也有它的明显的缺陷,即没有认识论。
讨论录:77
(2010-12-15 18:50:52)
关于上帝、神学和宗教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消灭人类,于是就降下了大洪水。我不知上帝是至善的还是残酷的。
至少,我在米开朗基罗在彼得大教堂圆顶上所画的创始说中,看到了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他的脸容被画上了愤懑。
神学有它的愚昧之处,亦有它的智慧之处。不宜把神学归结到愚人圈。您去看看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看看大圆顶的创始说,那里有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天才和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上帝的尊严和敬畏;有上帝和人类的若即若离;有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的愤懑;有大洪水来临,人类的自助和对上帝的无声抗议。
对神学、对宗教不要一棍子打死。我本人不信教,是无神论者。但我对宗教始终抱有敬畏之心。
以崇敬之情读过《圣经》,读过《金刚经》、读过《可兰经》。我以为,这些为地球上数十亿人类所信奉的东西,是有其智慧所在的。正是在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或人人都是真主的信徒的神学观念中隐含着人文主义的平等观念;正是在敬畏上帝和真主的神与人的誓约和戒约中,奠基了道德、价值和责任的理念;正是在对上帝存在的不懈论证中,发展出了系统的慎密的逻辑思维;正是在宗教企图包罗一切中给予了科学、数学和艺术一块得以保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迷雾中把握合理的内核,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使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种种文化形态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洞见。
在美国总统上任的仪式上,新任总统要手按《圣经》宣誓。这里不是一个信不信上帝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虚伪不虚伪的问题。而是在一个以信奉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国度中必须尊奉和驾驭的力量。
列宁关于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计的观点是阐明,哲学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从历史的、现有的和前沿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聚合中进行逻辑的思考和提炼,并由此形成哲学的观念和追求。
关于“人类的未来是人的主体性普遍觉醒的时代,理想的社会就是所有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的社会”的企望,西方现代哲学家们,特别是萨特的存在和虚无,胡塞尔、舍勒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都已说了很多很多的相同话了。他们的学说,其核心就是主张以主体的觉醒,主体的建构,创立新的生活和世界。
不要一概否定神学和宗教,它们曾对于人类精神和人类生活发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对于未来来说,我们仍然不可低估它们的影响和作用。要在政治上和社会关系上予以智慧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做的不错的,并把宗教作为了一种国家建设的组成力量。
只要人类的心灵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和对永生的寄托和祈愿,宗教是不会消亡的。
讨论录:78
(2010-12-18 17:07:29)
什么是抽象呢?如果按照简单原则,声音是一种抽象,颜色是一种抽象,气味是一种抽象,化合价是一种抽象。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个序列后面添上更多的抽象,如太阳光是一种抽象,星光是一种抽象,脚印是一种抽象,陨石坑是一种抽象,影子是一种抽象等等、等等。
既然抽象是种告诉的意思,花朵也在搞抽象活动,那么以此推理,生了病,就是病毒在搞抽象;在马路上跌了一跤,就是马路在搞抽象;被火烧伤了,就是火在搞抽象;被石头碰疼了,就是石头在搞抽象;被汽车撞了一下,就是汽车在搞抽象;蚊子叮了你一口,就是蚊子在搞抽象。
当你躺在床上,床在搞抽象,你穿上袜子,袜子在搞抽象,当你拿起牙刷,牙刷在搞抽象,当你拿起饭碗,饭碗在搞抽象,当你拧开水龙头,水龙头在搞抽象,
抽象在这里被泛滥化了。
那么究竟何谓抽象呢?抽象是一种人类概念意识的功能和建构。这种人类概念意识的功能和建构源自于符号的制作。当人类制作了符号,并以符号记号、指代和名称意识对象时,这种符号的记号、指代和名称就生成了一种符号方式的抽象和概括,使人类的意识开始拥有了一种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转录二段关于抽象的表述,尽管这样的表述我不很满意。
1、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2、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讨论录:79
(2010-12-18 17:09:37)
关于真理,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见解。
有的认为,真理是一种精神的绝对,它在上帝、真主、先知和圣人那里,凡上帝、真主、先知和圣人所说所做概为真理;
有的认为真理是一种客观的绝对,存在于事物的本质之中,实践的成功,就能够达到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真理;
有人认为真理在理性的求取中,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求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真理;
有的认为真理就是真善美,是一种道德的至纯,等等,等等。
什么是真理呢?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和定论。任何一种定义都会引来种种质疑。如果我们能够给真理一个终极的定义,那么我们就承认了有一种终极标准的绝对。
我在《人的本质和解放》中,就人的本质说了,对人的本质的切入是多样的,我们不必去追求一种唯一绝对和终极的人的本质。同样,我们也不必追求一种唯一绝对和终极的真理的定义。这并不影响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去追求真理,并把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当作一种真理的追求。只要明白,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并不会,也不可能凌驾于一切之上。
绝对的和终极的真理是没有的,一切被公认的真理都是域定的,人们关于真理的思考和确立始终处在不断的建构、解构和再建构的变动中。
讨论录:80
(2010-12-18 17:10:43)
科学的定义。
我们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快十倍。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
直到16世纪,伽利略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伽利略说,假如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在一起,那这块重量等于两块石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一方面,新的石头的结合下降速度应慢于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较慢速度下降的小石头,就会使新的石头结合的下降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新的结合的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大于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一块大石头。可是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不能同时成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不合逻辑的。伽利略进而假定,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1589年的一天,伽利略同他的辩论对手及许多人一道来到比萨斜塔。伽利略登上塔顶,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齐落到地上。
在这个例子中,或者被我们称之为科学的活动和创立:
一有自由落体下落的逻辑设定;
二有比萨塔自由落体实验的设计和验证;
三有自由落体原理的创立。
我想如果先把问题的由来想透了,那么对科学的定义也就可以着手了。科学思维是逻辑和实证的统一。
此外,在中国有《天工开物》,有《本草纲目》。但这两本书很少如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被人称之为科学著作。原因何在呢?值得我们深思。
讨论录:81
(2010-12-18 20:18:51)
信息和递质。
我总觉得在递质问题的讨论上,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信息”,或者说“信息”是什么?
在古代人们曾用火来传递信息,例如,在边塞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在《指环王》这部片子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情景。问题在于烽火为何能够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呢?这是一种预前的设定呢?还是因为烽火有着敌人入侵的自然属性呢?或者说烽火就是一种敌人入侵的递质呢?
在中国古代有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一笑,上了骊山,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按预前的约定是犬戎打过来了的警报,于是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周幽王如此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结果第二次当犬戎真得打过来了,周幽王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这次诸侯们以为又是大王和王妃在放烟火玩儿,谁也不来勤王了。其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重温这个故事,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究竟“犬戎打过来了”是烽火的属性呢?还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是烽火的属性呢?
信息是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
当我们获得了一个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我们就获得了这个事件的信息。
所以信息不是物的自然属性,不是物的递质和能量。信息是一种关于事件确定性和确定度的主客相互关系建构。这里的事件关系,包含了意识与对象,人与物,物与物等诸种关系的集合。
当我们获得了一个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我们就获得了这个事件的信息。至于编码和解码只是一种所约定的信息传递技术。
敌情动向是一个事件。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决定撤离徐州。当时杜律明撤离徐州有三条路线可走,但他究竟会走哪条路线呢?对于共产党的军队来说,如果判断失误,把兵力部署在错误的路线判断上,那就会放走30万国民党的军队。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获得杜律明到底会走哪条路线这个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只有获得这个事件(杜走哪条路线)的确定性和确定度,共产党的军事指挥部才能从情报中获得信息,并以此作出自己的决心和行动。这才是信息的真正含义。
火和烟不是信息而是信号。正如骊山的火和烟只是一种信号。在预设的确定性和确定度被改变时,它已不能告诉诸侯们究竟“犬戎打过来了”,还是“大王和王妃在放烟火玩儿”。没有事件的确定性和确定度,信号是不能成为真实的信息的。
摘录一段信息的经典定义: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的表征。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事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事件”可以包含种种对象,它可以包容物质、意识、关系、时间、空间、自然、宇宙、社会等等的对象,即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它们的种种综合。因此,“事件”是一种普遍的形式,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概念。
讨论录:82
(2010-12-18 20:20:42)
“递质”这个概念是多余的。正如“以太”、“燃素”、“热质”、“智子”等等的概念都是多余的。
燃烧是物体快速氧化,产生光和热的过程,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燃素。
热是分子的振动,没有热质在其中的作用。
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不少科学家深信宇宙中充满“以太”,电磁波需要“以太”这种具有弹性的媒介才能得到传播。然而,科学的发展最终醒悟到了,“以太”这种递质并不存在,或者说“以太”是为着证明递质的存在而被想象出来的。
人类的智能是从感官、神经和大脑结构的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中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什么来自宇宙的“智子”在起作用。
讨论录:83
(2010-12-18 20:21:52)
关于存在。
我的见解是:存在是一种概念方式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一切可以被概念所抽象和概括的对象,无论它是什么方式的都是存在。
这相当于是在说:“存在”是一种人类的概念建构。“存在”这个概念,它是对意识及意识对象的统称。
如果说“存在是占据一定时空的存在”,那么“时空”是存在吗?!如果时空不是存在,那么,存在就是占据一定非存在的存在;如果时空也是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存在是占据一定存在的存在。由此,我以为,“存在”是占据一定时空的存在这句话是多余的。
此外,关于“时空是有限的,则时空是一种存在;时空是无限的,则就离开了存在这个范畴”。按照这样的逻辑,只有有限之物才能归入存在范畴,而一切无限之物都不能归入存在范畴。这是其一;
其二,存在的本身是有限的呢?还是无限的呢?
断言:“时空不是存在”。我以为这样的断言是非常成问题的。例如,从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那么,从地球到火星的这段时空是不是存在呢?一个宇航工作者,对宇航器的设计,行程,所需的食品和空气等等,要不要考虑从地球到火星的这段时空的存在呢?如果这段时空不是存在,那么,人类从地球出发到月球和从地球出发到火星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哲学的思辨是不能离开经验事实的。黑格尔的哲学强调了抽象和经验的统一,他认为经验,也就是经验的事实比思辨的抽象更具有它的具体规定。
讨论录:84
(2010-12-20 20:28:43)
谈一点关于抽象的问题。
有人认为,鸟发现危险发出的叫声是一种抽象,烽火发出的火光是一种抽象等等。并把抽象分为低级抽象和高级抽象。
而在我看来,或我所谈论的抽象,是概念方式的抽象,也就是以符号为记号、指代和名称的抽象。例如,在远古的岩壁上,古人按照某种动物的形象画了一幅图,这幅图就是一种符号方式的,对所有这类动物的记号、指代和名称的抽象。所谓“抽”就是符号的记号、指代和名称,所谓“象”就是符号所记号、指代和名称的对象。抽象是一种符号方式和概念方式的意识能力和观念制作。
讨论录:85
(2010-12-20 20:32:32)
1、为何动物,例如牛、马、狮、虎等等不能在相互之间和与其他动物或物的相互之间获得人类那样的自我意识呢?
2、在我看来,地球上的生命意识经历了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个发展阶段。
3、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制作和建构,它是从概念自我和概念自知的历史和逻辑中发展出来的。哲学的思辨只有把自我意识放置到概念方式的基础上思考,才能把握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所在和界限所在。
4、符号和概念是有着互为关系。符号经过定义而嬗变为概念。不同的符号方式,如,语言、文字、数字、音乐、图形等等,给予了概念建构种种影响;同时概念的建构亦给予了符号创制的发展动能。例如,数学的概念建构总在要求着新的数学符号的创制。
5、对于概念,我以为,要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统一上来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概念的全貌。因此,概念并不是随意确立的,概念是由它的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经验历史和逻辑能动所确定的。
6、人类的意识通过符号的制作,进而以符号为中介,才有了概念范式的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以概念为方式为架构的,是以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而获得事物样式的。
7、其他生命有没有自我意识,例如,细菌有没有自我意识,蚂蚁有没有自我意识,狮子有没有自我意识,对此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不会有人类的那种以概念方式为架构的自我意识。或者说,它们不会有人类那种关于自身、关于事物和关于世界的概念建构和这种概念方式的共同知晓的。
讨论录:86
(2010-12-20 20:34:37)
宇宙大爆炸是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这一学说受到红移、背景辐射和天空黑暗等天体物理观察的支持。当然宇宙大爆炸由于难于在人类的实验室重复地做出验证,很难成为一种科学验证的定论。但是宇宙大爆炸这一学说为人类提供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宇宙观,即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是亘古就是这样的。宇宙有着它的运动和变化,宇宙是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我写了《永恒轮回和尼采的愤怒》,认为,任何循环都是域定的,当一种循环所赖以发生的域定关系解构时,这种循环就会走向它的消失。因此,永恒的循环是不存在的。
那种认为宇宙有着一次一次大爆炸的永恒循环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第一,这是一种终极决定论,即一切都为一种永恒循环的终极所在所规定和支配;
第二,否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包括宇宙和宇宙生成的多样性。
在我看来,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终极的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会有相同的和不同的种种宇宙形态,还会有更为宏大的世界结构;大爆炸可能是我们这个宇宙的生成方式,亦可能有着更为多样的宇宙和不同于大爆炸的生成方式。
人类的思想和观念绝不应以宇宙大爆炸为宇宙生成和发展的唯一,并以此为终极和框束,人类应该有更为宽泛的眼界和思想的投射。
讨论录:87
(2010-12-22 08:26:55)
牛顿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但牛顿很坦白地告诉人们,他不知道引力的本身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质点之间为什么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引力看上去是超距作用的。
爱因斯坦运用几何方式破解引力。在爱因斯坦看来,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因此,当行星在太阳这个质点的弯曲空间中行进时,就会以直线的方式在太阳的弯曲空间中作圆周运动,引力是一种几何空间的效应方式。
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力”的自身之物。例如磁力,只是一定的相互性关系的体现,拿一块磁铁去吸引铁块,磁力就在这种相互性关系的效应中得到体现;拿一块磁铁去吸引铜块和木块,那种相互性关系的磁力效应就没有了。磁力、电力、核力、引力等等都是相互性关系的显现,这亦是马赫的重要观点。
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人热衷于发现某种基质,某种粒子。如认为热是由某种被叫作热质的基质所生成的;燃烧是由于某种被叫作然素的基质所生成的;意识是由一种被叫作意识子的基质所造就的,信息是由某种被叫作递质的基质所产生的;电磁波的传递是由某种有弹性的以太子为基础的;引力则是某种引力子所带来的,等等,等等。我以为,这些发现到头来都将是种种无稽之谈。
又如,当我们说这个学校的师生,这个企业的职工,这个机关的员工很有团结力,这种团结力是一种相互关系的体现,并不能认为在这里面有一种被叫作团结力的基质或粒子在起作用。
讨论录:88
(2010-12-22 08:39:31)
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意识活动、意识方式和意识建构。对概念的考察,要从它的经验历史和逻辑能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人类的概念意识方式。
符号和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接。没有以符号为中介的记号、指代和名称,人类的意识就无法对意识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制作,并由此生成概念。
概念与符号的区别是,符号只是一种记号、指代和名称,而概念则是符号的定义。符号只有被定义,我们才能获得一种观念的建构,即对象的内容确立和界限划定,使符号的记号、指代和名称成为概念的共同知晓。在数学中,发明一个数字符号,对于数学的运算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对于数学而言,一个符号的发明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家高斯曾经指出,在数学中重要的不是符号,而是概念。
例如,当我们有了一个“狗”的语言符号或文字符号,以此记号、指代和名称它所指代的对象;进一步我们再用一张“狗”的图像符号对“狗”的文字符号进行定义,于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由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组合所定义的关于“狗”的内容和界限确立的概念建构和共同知晓。
当然符号的定义并不局限于语言符号或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组合,更多的是语言符号或文字符号与别的一组文字符号或语言符号的组合,也就是说,一个符号的定义是由一组别的符号的组合来进行的。例如,“狗是一种嗅觉灵敏的动物”,这句话就包含了用一组别的符号的组合对“狗”这个符号进行定义,观念地确立“狗”这个对象的内容所在和界限所在,从而在我们的头脑中造就了“狗是一种嗅觉灵敏的动物”的概念建构和共同知晓。
意识与精神的界别。意识是生命体的机能。生命的意识大体经历了三种状态,即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而精神则主要是指建立在概念方式基础上的人类思想活动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思想活动和自我意识所造就的意志、目的、欲望和责任的追求。意识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意识的造就,两者既联结又区别。
意识通过和借助符号的制作,对意识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观念制作,并通过符号的定义生成概念和概念逻辑的工作。没有符号的制作,以及符号的定义,人类的意识是无法走向概念,走向概念意识,走向概念意识的思维活动的。
概念论的研究对我来,一方面是与往认识论研究的继续,另一方面亦是一个刚进入的课题。虽然有了些基本框架的考虑,但进入后深感需要作较长期的研究,亦可能已有的一些见解会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所修改、补充和调整。同时也会有一些新的见解将在研究中形成。
本人以为,对概念、概念意识、概念逻辑,以及概念方式所造就的人类意识和文化王国的探讨,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具有意义的哲学任务。这是一块可着力开垦的哲学田园。
讨论录:89
(2010-12-22 20:10:34)
表象与外部事物一致?非也。
我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俄罗斯画家列宾年老时感到他年轻时画的画缺少黄色,于是他进行了重画,加了许多黄色。列宾自以为修改的不错,可是在旁人看来,被他自己修改过的画反而没有原来的好,加了过多的黄色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晚间的天空看到了明媚皎洁的月亮和晶莹闪亮的星星,我们视域中的这种月亮的表象和星星的表象,是否和外部的事物一致呢?!例如,当美国宇航员到达月球,原来的那种地球视域中的明媚皎洁的月亮表象还会和外部的事物一致吗?!
事物的质料构成依存于大脑?!什么是质料呢?它与表象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为何表象不需要依存大脑,而质料需要依存大脑呢?此外事物的质料是如何能够依存于大脑而构成的呢?事物的质料和表象能截然分割吗?在我们的意识中,表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具体规定和定义,质料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具体规定和定义呢?
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发生吗?在我看来,思维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在主客互为关系中发展出来的。离开了主客互为关系,一切思维活动和生命活动都会立刻停止而走向它们的消亡。
康德告诉我们,客观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主观则以自己的模式对客观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整列生成认识的样式。构成我们思维的种种认识材料都是主客共制的。
当然唯物主义者不是这样认为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构成我们思维活动的认识材料,是客观事物的本来的方式,是和我们的主观方式和主观性状无关的。
康德的客观世界是主客共制的“现象界”,是由心灵方式和经验对象所共建的。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则是物的自身本来方式的,在那里既没有自在之物,也没有心灵方式。
我不大赞成列宁所说的“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列宁的所说尽管确立了认识的客观来源,但列宁的观点有一个重大的缺陷,这个缺陷也就是一般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缺陷,即把知觉和表象作为物的自身本来方式的映像,而没有我们的主观方式和主观性状加入和参与的共制。
以颜色为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在唯物主义看来,“红色”就是物的自身本来方式或物的属性在我们视觉中的映像,同我们的视觉方式和视觉性状然无关的。
然而“红色”并不是物的自身本来之物,“红色”是光线的波长,反射物的物理结构,以及人的视觉性状的主客共制。
有的动物的视觉性状和人的视觉性状不同,夜间飞行的蝙蝠,它是色盲,这种动物的视觉相状中只有黑白的映像,而没有彩色的映像。对于不同的视觉性状来说,这朵花的自身本来方式究竟是红色的呢?还是非红色的呢?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思维就必须从物的自身本来方式的绝对中走出来,进入认识论,到主观方式和主观性状加入的主客共制新的视野中获得思想的敏悟。即,我们认识中的种种事物样式,一切知觉和表象都是主客共制的造就,只有从物的自身绝对方式的映像中解放出来,深入到主观方式和主观性状的加入,深入到认识的主客共制造就,我们才能从物的自身绝对方式的形而上学中走出来,推进认识论的新的发展。
讨论录:90
(2010-12-22 20:21:28)
黑格尔的概念运动是由思辨的本性所确立和展开的,因此黑格尔的学说从总体上是从抽象到具体,他的逻辑学充满着思辨的自我展开、自我推进、自我规定的逻辑动能。黑格尔学说的问题在于,在他那里概念的思辨本性是自我绝对的,而不是生成的,既不需要也没有它的经验历史的根基。在黑格尔那里,思辨的根基是包含一切的抽象,这种抽象是自我绝对的。它的自我展开、自我推进和自我规定的过程只是和只能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而我的观点是,人类的思辨起源于概念意识方式,这种概念意识方式并不是从天而落的,也不是上帝赐予的,亦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在生命活动的长久的主客互为经验历史中生成和发展出来的。概念的源头是符号,正是符号的制作,符号的记号和指代,符号的抽象和概括,符号的组合和定义,造就了符号到概念的嬗变,造就了概念意识方式的生成和发展。思辨的根基并不在它的自身绝对中,而在概念意识生成和发展的主客共制的经验历史和逻辑能动中,概念的根基是具体到抽象,而不是抽象到具体。
概念运动在总体上,是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统一。在概念逻辑中既有具体到抽象的正向逻辑进阶,亦有抽象到具体的反向逻辑倒置。
正向逻辑进阶在其共性集合的递进中,造就了个别概念、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形成了不同的概念逻辑阶乘,使人类的思辨有了各种不同的制高点。
反向逻辑倒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在不同的概念逻辑阶乘的制高点上,反向倒置地概括一切,生成各个不同概念逻辑阶乘的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造就人类思维的各个不同层面,以及思辨在各个逻辑阶乘层面的观念制作、思想活动和知识建构。
讨论录:91
(2010-12-22 20:27:57)
摘录法国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几段:
1、“乔姆斯基及其学派认为,深入的语言分析揭示出了:在语言的无限多样性的底下,有一个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基本“形式”。因此,乔姆斯基认为,这种形式应看作是人种的天性和特性。有些哲学家和人种学家对这种说法都有反感,因为他们看出这是回到笛卡尔的形而上学。”
对此,我的看法是,这种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基本“形式”,不是别的,正是以符号为定义的概念方式。历史以来,各个民族和地域有着自己的语言范式,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等,这些语言在彼此交流中,或者说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依据的是什么呢?我以为不是别的,就是它们所共有的概念。例如,英文“NO”和中文的“不”,尽管语言的符号方式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符号定义的概念,可以根据共同的符号定义的概念进行彼此的交流和翻译。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词都是概念的,没有一种语言的语词是可以离开它的概念而自我绝对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符号背后,找到它们的共有的概念方式。
2、“归根到底,语言也是一种偶然性的产物。”
语言不是自我先验的,而具有它的经验历史根基,是从经验历史(即音节与符号的结合中,原始人类喉咙中的音带在长久的音节和符号的结合中逐渐进化出了更多细化分明的音节,从而生成出了人类的语言)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3、“一位不怀偏见的观察者,比如说一位火星上的来客,看到了下面的事实是不可能不感到吃惊的,那就是,人类的符号语言----- 在生物界中出现语言,这是唯一的一次,这种特殊行为的发展,为另一种进化开辟了道路,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王国,也就是文化、观念和知识的王国。”
我在自己的思考中形成的见解是,图案、语言、文字等是人类的符号制作,正是符号的制作,符号的记号和指代,符号的抽象和概括,符号的组合和定义,使人类的意识获得了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抽象和概括的概念能力。符号定义所造就的概念,又进一步使符号为中介的抽象和概括嬗变为了概念方式的抽象和概括,生成了概念和概念逻辑,推动了人类的意识从知性意识到概念意识的发展,走向了以概念意识方式为主导的观念、思想和知识的人类文化进化和人类文化方式的精神发展、物质发展和社会发展。
概念是符号的定义。一个符号的定义,不是这个符号自身所能自明的。定义是内容和界限的确定,一个符号所表达的抽象和概括的内容和界限的建构要由别的符号或别的一组符号的组合来确立。例如,“时空”这个语词,在语词符号上,它只是一种记号、指代和名称。然而这个记号、指代和名称,仅就符号本身而言它只是关于一个对象的记号、指代和名称,并没有告诉我们它所记号、指代和名称的对象的内容所在和界限所在。而要确立“时空”这个语词符号的内容所在和界限所在,就必须对“时空”这个语词符号进行定义,把它转换为或嬗变为概念。
芝诺的“时空”通过数学方式的定义转换为了一种有着数学内容和界限的时空概念;牛顿的“时空”通过绝对方式的定义转换为了一种以自我绝对为内容和界限的时空概念;康德的“时空”通过心灵方式的定义转换为了一种以心灵赋予为内容和界限的时空概念,爱因斯坦的“时空”通过相互关系的定义转换为了一种以物理方式为内容和界限的时空概念,等等。
语言是符号,对于语言,我们必须深入到符号的定义,深入到概念,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把握人类的语言。
英国分析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它离开了符号的定义和符号到概念的嬗变而谈论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规则,并以语言为绝对而进行哲学的置换。分析哲学已语言为绝对而离开了概念的把握,成为了一朵不会结果的花。
讨论录:92
(2010-12-23 21:30:44)
1、说概念不是凭空而动。
完全正确。我认为概念的运动,一是根植于人类意识发展的经验历史,二是能动于概念逻辑的组织工作。这也就是我为何不赞成黑格尔离开了概念具体到抽象的根基而谈论概念抽象到具体的上升。概念的运动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统一。
2、说符号的概念和语言的概念是同一的思维形式。
语言亦是一种符号方式。
3、关于李政道所说:我们现已知道,所有一切物质都是由12种粒子组成,6种夸克和6种轻子。
从哲学上思考,李政道的所说有两点需要深入:
第一,为何一切物质都由12种粒子组成,其背后的成因何在?
第二,为什么不能由13种,或14种,或11种粒子组成,这背后的界限和成因又何在。
这是两个关联的问题。对任何科学上的定论,我们都应有哲学思想的穿越。
例如,以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为定论,我们就要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进行思想的穿越,为何在我们这个宇宙光速只能每秒30万公里,不能29万公里,或31万公里?光速是光的自身绝对,还是与宏观宇宙性状有关?是否在不同的宏观宇宙性状中有不同的光速?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绝对化为主导的,非常缺乏深入的质疑精神。一旦被某种权威方式定论了就认为是绝对的,终极的,当然的和不可质疑的,思想和学识的深度就到此为止了,或始终以此为起点和终端。这也是为何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校园在基础理论上出不了杰出的开创性的人才的重要原因。
讨论录:93
(2010-12-23 21:29:23)
一个符号的定义要通过别的符号或一组别的符号的组合来确立。概念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而产生的,概念就是符号的定义。
无定义的符号尽管仍是对象的记号和指代,但它是符号而不是概念。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说,他可以简单地通过大人的告知,从符号和对象的对应关联上,知道“狗”这个语言符号的对象所指,但他在此时还没有达到进一步的关于“狗”的内容和界限的概念建构。
一个点或一条直线的刻划,只是符号。当它们被定义了,如被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所定义了,它们就获得了各自的概念。我非常赞成数学家高斯的见解,他认为在数学上最重要的不是符号,而是概念。
不能因为形式的结构组成是没有意义的,并进而认为符号的定义依然是符号。要看到形式一旦成为某种结构性的东西它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并由此获得新的意义。正如,不能因为三角形由三条直线组成就认为三条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仍是只是三条直线,或由一条线以一个中心点为等同距离而围成的圆仍然只是是一条线。
语言是从音节和符号的对应联结中发展出来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方式。这种符号方式因其更适于传递、记忆和随身不离,而为人类群体交流所采用。
认为哲学是精确应用语言的学问,这样的见解同上世纪英国的分析哲学运动关于哲学的见解是一样的。分析哲学认为,既然我们通过语言来名称事物,建构事物,并以语言的方式而达到共同知晓,那么,哲学问题就是语言问题。
然而,如何精确地规范语言使用,确立语言使用的规则呢?分析哲学正是在这样的问题上,无法找到一个绝对的基础而走向了不了了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转向了语境的研究,认为一个语词的真正意义深藏在它的语境的历史文本中。也就是说对一个语词来说并没有它的自身绝对的意义所在,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和历史文本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一个语词只有被定义了,才能获得它的概念。而一个语词只有获得了它的概念,才能成为思维的单元,应用于观念、思想和知识的造就。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读写“时空”两个字,并不意味着他就获得了“时空”这个语词的概念,他只有在学校和生活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时空”这个语词从具体到抽象和抽象到具体的种种内容和规定,他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确立“时空”的概念,获得关于“时空”的观念、思想和知识。
一个语词的定义,在其方式上需要通过一组别的语词的组合来确立。这种以一组别的语词的组合来进行定义的方式,隐含了一个语词被不同的语词组合所定义将生成不同的概念。
讨论录:94
(2010-12-23 21:51:11)
谈语词的定义,是说明语词是何以能够成为概念和获得它的概念建构的。
我以前曾提出过定义的问题,但那时我没有能够说明何谓定义。这个问题则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一个圆,无论是语词符号的“圆”还是几何符号的“〇”,如未被定义就只是一种符号,一种符号的记号、指代和名称,即对被称之为圆的意识对象的记号、指代和名称。
而要让语词符号的“圆”或几何符号的“〇”,获得概念的建构,就需要对语词符号“圆”和几何符号的“〇”进行定义。
如,欧几里德的定义是:“一个圆是被一条线(即曲线)所围的一个平面图形,从位于这个平面中的一点,称为中心,出发到这个平面图形上的所有直线相互相等。”
这样,我们通过对语词符号“圆形”和几何符号“〇”的定义,获得“圆”和“〇”的概念,使“圆”和“〇”由文字的和几何的符号嬗变为了概念。同时也使“圆”和“〇”从抽象上升到了具体,获得了它的更多具体内容和界限规定的概念建构,如中心点、半径、圆面积、圆的周长、圆周率等等的具体内容的定义规定。
由此:
定义,就是符号的概念建构,即一个符号的内容和界限的确立和规定。
定义的基本方式是,一个符号的定义由一组别的符号的组合所确立。
讨论录:95
(2010-12-24 09:05:52)
我不赞成颜色是物的固有方式的见解。自然界没有“颜色”这种自我绝对的东西。颜色是眼球、物体和光的共同组合建构的视觉样式。
物体没有它的自身本有的颜色。在黑暗中物体没有颜色,在一片光明中物体也没有颜色。
一块磨光了的大理石其表面颜色和未磨光的表面颜色是大不一样的。把一个物体磨成细粉,它的粉末颜色和原来的物体颜色亦会发生很大的不同。银泽的云母,把它切剥成非常薄的薄片,它就透明无色了。
此外,一些动物的眼睛只具有黑白的视觉样式,如蝙蝠。同一对象,在人的眼睛中是彩色的视觉样式,而在蝙蝠的眼睛中则是黑白的视觉样式。
彩色摄像机或照相机拍出的物象是彩色的,而黑白摄像机或照相机拍出的物象则是黑白的。
颜色,归根到底是一种主客共制的视觉样式,而不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在自然界是没有“颜色”这种自身绝对之物的。
讨论录:96
(2010-12-24 09:09:53)
决不能简单化、脸谱化地认为唯心论就是反动的,是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而唯物论就是革命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好比文革时期认为,凡法家都是进步的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凡儒家都是反动的是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
在哲学上,把种种哲学思想和学说,笼统地绝对地划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阵营的斗争是不足取的。正如把中国的古代思想史和政治史笼统地绝对地划分为儒家和法家的斗争亦是不足取的。
读一读世界三大宗教的经典读本,读一读休谟和康德的著作,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多元形态,对宗教所赋予人类的理性(包括道德)发展,对休谟和康德所赋予哲学的认识论革命将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本人一直以为批判的精神就是深入地了解所批判的对象,既要了解对象的体系性不足,更要了解对象的体系性的由来,以及这种体系性由来所包含的合理内核。批判的过程是一种个弃和汲取并存的过程,更是一个更高综合的过程。
讨论录:97
(2010-12-24 20:23:21)
关于“哲学就是由语言排列组合形式构成的,其正确性只能由语言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正确来证明。”
对于这个见解,需要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语言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正确性是依据什么来支撑的呢?是否只要语言的排列组合式正确就可以达到哲学之真确呢?
举一个列子:
欧几里德几何第一公设:给予任意两个点,可以画出一条以这两个点为端点的一条线段。我想这个公设的语言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正确的。
根据这样一个正确的语言排列组合式,我是否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公设呢:给予任意两个男人,可以画出一条以这两个男人为端点的一个女人。
这里语言的组合排列式是和欧几里德几何第一公设的语言排列组合式是一样的,只是我把“点”换成了“男人”,线段换成了“女人”。不知这样一个正确的语言排列组合式能否被接受呢?能否达到哲学之真确,并为哲学所认可呢?
讨论录:98
(2010-12-24 20:25:55)
意识中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怎样的“客观存在”?这种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和意识外的“客观存在”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彼此关系又是怎样的?对于认识论来说,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哪个是第一性的,而是在于如何从两种“客观存在”中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它的界限所在。
唯物论离开了认识论就会走向它的荒谬。唯心论在揭示认识的主观性状方面并不是没有它的真理所在。
绝对地肯定唯物论和绝对地否定唯心论都是要不得的。许多人一直在哲学上难以进入更高层面的综合和创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想深处的根基上,始终为陈旧的哲学框架所束缚。
哲学需要广博的知识,精深的思考、慎密的逻辑和更高层面的综合。
讨论录:99
(2010-12-28 18:06:27)
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外的客观存在,或如列宁所说,是意识外对象的复制和映现,和我们的意识无关。是这样吗?问题在于如何证明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外的客观存在。
我想,事情并没有所想的那么简单。读一下罗素的《哲学研究》,我们就会感到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深入地了解一下马赫对先验绝对的“力”观念的批判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的建立,亦会深刻地感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水确实是宇宙间的客观存在。然而我们意识中的种种关于水的本质和属性的概念规定,究竟是纯客观绝对的呢,还是有着主观性状的加入、参与和共制的呢?
老子说,“上善若水”,对水进行了至善的概念规定,而在创世纪或世界各民族的传说中,我们看到大洪水差点毁灭了人类和一切生灵。那么,水的本质是至善的呢,还是极恶的呢?水的本质究竟是水的自身绝对,还是我们的心灵根据不同的主客相互关系的经验体验和概念规定所赋予的呢?
再来谈谈水的物理特性。如水在摄氏100度沸腾,是我们经验观察的一种概念规定。但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的原因水不到摄氏100度就沸腾了。于是我们又需要增加一个新的经验观察的概念规定,要把气压条件加进去。
那么,水的沸腾的绝对温度到底是摄氏多少度呢?或者说究竟有没有一个水的自身绝对的沸腾点呢?假定有一个星球和地球有着完全不同的物理条件,在那里水的沸腾点究竟多少度或者有没有它的自身绝对的沸腾点呢,对此,我们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体验和概念规定。但有一点是确切的,即我们对水的沸腾点的概念规定是和我们经验体验相关的。这里就有着我们的经验体验和概念规定的加入和赋予。
这样,我们意识中的种种关于水的本质和属性的概念规定,都是概念方式的建构,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水的自身绝对。水的自身绝对的沸腾点是没有的,我们观念中的水的沸腾点只是一种主客共制的概念建构。
一切概念都是建立在主客共建基石上的,因此,它们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既不同一于纯主观,也不同一于纯客观,它们只是一种主客共制,并在这种主客共制中既相通于客观又相通于主观。
关于自然界或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那情况更是这样了。不少物理学家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种种基本粒子(不是不多的几种而是越来越多地发现)类型,是同生成它们的一种自身绝对的普遍结构方式相关的。这种自身绝对的普遍结构方式的数学模型认为,所有基本粒子都是从一种六维的、可能在维上有洞的、卷曲的弦状结构方式中生成出来的。这样的一种越来越被附加一些规定的弦论数学模型,尽管看起来似乎可以较为完美地说明基本粒子的种种类型和它们的性质。然而,这里所显现的仍然是一种没有尽头的数学方式的推导,并不是物的绝对自身方式。
讨论录:100
(2010-12-28 18:07:48)
我们的身体不小心被灼热的电烙铁碰了一下,感到了烫痛。这种烫痛是会立即感觉到的。这种烫痛的感觉样式难道不是主客共制?!难道不是电烙铁碰上我们的身体,或我们的身体碰上电烙铁的共同制作?!
在生物进化史上,长颈鹿的长脖子是为了能吃到高高大树上的树叶而进化发展出来的。长颈鹿的长脖子的形成难道不是高高的大树这个客体和长颈鹿生存竞争这个主体能动的共制吗?!
在《基督山恩仇记》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那个被关押的长老死了,为了证实长老是否死了,狱牢用一端烧红了的铁条在长老的脚底烙了一下,见长老没有丝毫反应,于是证实了长老真的死了。为何说这个情节?我所要说明的就是,当长老死了,不再具有生命体的主观性状时,通红的烙铁烙在长老的脚跟时,对于死了的长老来说是永远不会产生“烫痛”的感觉样式的。
一个生来就是盲人的人知道黑暗和光明的区别吗?!或者他的头脑中能建立黑暗和光明的不同知性样式吗?!
我不知道你被220伏的电流打击过吗?如果被这种电流打击过,就会切身体验到被电打击的那种极为麻辣疼痛的感觉样式,如果没有被电打击过,我想是不会有这种被电打击的感觉样式的。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或书本的知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这里有两点,一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会有直接感受,即这种极为麻疼的感觉样式到底如何的体验;二是别人的描述和书本的知识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涉及到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而一切间接的知识难道不是来源于直接的知识?!
此外,人类从未到达过的遥远星球,又怎么能够说出只有在到达那个星球时才能获得的不同于地球环境的那些感觉样式、知觉样式和概念样式呢?
此外,什么叫“烫”,什么叫“光明”,难道它们不是一种建立在感觉、知觉和概念基础上的事物样式吗?!自然界中有那种被叫作为“烫”和“光明”的自身之物吗?
讨论录:101
(2010-12-28 18:13:54)
传统的唯物论认为,我们头脑中的事物样式就是物体的自身绝对的本来方式,和我们的头脑无关的。这种观点从根基上离开了认识论。这也就是我始终抓住不放的原因所在。
传统的唯物论包括辩证唯物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认识论,不承认一切事物样式有着我们的心灵方式或意识方式的加入、参与和共建。认为我们所获得的认识样式只是物的自身绝对方式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是和我们的意识方式和意识性状无关的。
康德的历史功绩就是在这样的根基上进行了颠覆,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认识论的革命,认为一切事物样式都有着我们的心灵方式的参与、加入和共建,是和我们的心灵方式相关的,从而,奠定了哲学变革的思想基础。
把大脑比作镜子是完全不恰当的。大脑并不是被动的,原封照样地接受客观之物的,大脑通过反应的、知性的和概念的意识方式造就事物样式,并由此而在事物样式中加入了主观方式和主观性状的制作。因此,深入地考察,大脑与外部对象的关系是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而不是映现与被映现的关系。
讨论录:102
(2010-12-30 20:55:40)
符号分为两类:
一类是形象符号,如“牛”、“羊”等;
另一类是关系符号,如“在”,“喜欢”等等。在我们的书本里,大量的是关系符号。
符号具有它的制作性,记号性、指代性、抽象性、概括性、组合性和名称性。
当一个符号被定义时它就成为了概念和思维活动所赖以进行和组建的单元。
符号定义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别的符号或一组别的符号的组合来确立,并由此生成具有一定内容和界限规定的概念。
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我们脑子里的“概念”是怎样造就的?为什么语言能够成为概念的媒介形式,或概念的显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从何而来?
此外,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语言是从怎样发展出来的?人类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语言能力的?等等。
我的概念论的思考和探讨,就是试图就这些问题作出历史和逻辑的回答。
对语言的研究,我以为,
第一,要深入到语言生成和由来的经验历史根基;
第二,要深入到符号的制作、符号的记号和指代,符号的抽象和概括,符号的组合和定义,从符号到概念的嬗变;
第三,要深入到语言的背后,语言、语词和语组的意义在于概念,没有概念建构的语言、语词和语组是无意义的。
讨论录:103
(2010-12-30 21:08:34)
概念是一种观念建构,这种观念建构既具有它的观念的抽象性,又具有它的实在的指代性。
表象的提法是难以触及概念的本质的。例如,“人性”这个概念,有着不同观念建构,有宗教意义的人性观念,有道德意义的人性观念,有阶级意义的人性观念,有社会意义的人性观念,有生存意义的人性观念,有平等意义的人性观念,等等。这些不同意义的人性观念,一方面是不同的概念定义;另一方面则是不同的观念抽象和实在指代的统构。因此,概念并不是一种表象,用表象的提法是不能把握概念的。
对于“语音和文字之所以能专司区分表象的职责,在于语音随时可以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文字可以随时通过手写出来”的说法,我以为,许多高级动物和人一样也有发音器官,也有四肢,为何它们不能产生语音和文字的表象呢?以及它们的神经联系为何不能由此而生成表象呢?
我们能不能单独地从生理器官、神经元和大脑的功能区的某种构造上来揭示符号、语言、文字和概念的由来呢?人类意识方式和动物意识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以及这不同的意识方式究竟是由什么引起河造就的呢?它们的根基何在呢?它们的逻辑又何在呢?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地清理和思考的。
我家里养了一条狗已经8岁了,我常在观察这条狗。狗和人一样,也有发音的器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发出不同的音节;它有记忆能力,记忆能力的某些方面并不差;它能把若干语音同某些事件联系起来作出恒常的联结行为;它有四肢,会在潮湿的泥土上留下脚印,并用前足抓划地面。但是它却始终不能用语言和我们说话,更不会用前肢书写文字。这是为何呢?!
我以为在学术上提出一个见解,不能浅而辄止,而要有深入思考和潜心的探究。
讨论录:104--106(缺)
讨论录:107
(2010-12-31 18:04:42)
被我们称之为“胃”的东西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心灵的存在呢,还是一种客观存在呢?
“胃”这个语词是一种被称之为“胃”的对象的符号指称,在定义中,这个指代包含了被称之为“胃”的对象的概念建构。这样,“胃”这个符号指代或“胃”这个概念建构是同被称之为“胃”的对象密切相关的,没有这种被称之为“胃”的对象,我们是不可能凭空生成出“胃”的符号指代和“胃”的概念建构的。这样,“胃”的称呼,“胃”的符号指代,“胃”的概念建构具有着它的经验来源,它不是一种纯心灵的或纯语词的东西,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抽象和实在指代相统一的建构。
关于“夸克”是物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物质”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即先要确定“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定义长期来有各种见解。例如,有的把“物质”定义为一切具有刚性的,实体的,广袤的东西;有的把“物质”定义为一切具有物理性状的东西;有的把“物质”定义为一切实在的对象或一切存在的对象,如此等等。
由此,“物质”这个概念有着它的不同定义。看来,我们是很难确立一种唯一的和终极的物质定义的,各种已有的“物质”定义都不是自身绝对的。搞清了这一点,那么,对“夸克”是不是物质就需要从怎样的定义上来界定。从具有物理性状的定义上,“夸克”无疑是物质,因为夸克具有物理性状。而从具有刚性的,实体的,广袤的定义上来认定,“夸克”则不是物质。这就是为何在近代和现代哲学思辨上,有些学者会惊呼“物质”消失了。
关于“弦这个结构是想象出来的还是看到的?”对此,我们需要跟踪和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前沿思想,特别是由数学模型所开辟的新的物理学研究领域。
',1)">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秒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