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专家坐堂:论万物之意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13:56

万物都依托于一定的料(质地)由宇宙精神根据理设计出来的产品,即任何一件物体都必须包含有料与理(物质与精神)此两大要素构成。宇宙间存在的物体并不都拥有自我(灵魂),如石头;而自我(灵魂)又却并非都存在于物体之中,如存在于四维或五维空间中的没有依附在物体的纯粹灵魂。精神能够独立地存在着就证明了精神之所以是构成宇宙的两大要素之一,而不仅仅只是物质的衍生物。如果精神来源于物质,是物质的衍生物,并隶属于物质的范畴之内;那么,宇宙间便无有精神与物质之间这一平等的区分。宇宙将只是缺失自我的没有了灵魂的宇宙,是物质主宰着的被动的单一宇宙。因为单纯的物质是不可能衍生出灵魂(自我)的。以唯物论之观点说,生物死亡后其灵魂必随之死亡。比如,人死亡以后,他就随即丧失一切意识,不能再支配和作用于其肉体。这是显然可见的现象。然而,宇宙间其实有的事物却可分为肉眼可见与不可见两大类存在。灵魂(精神)、无线电波、声波、微生物、微粒子则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可见的实有。僻如,时间是不可见的(人们只是借助于他物来表示它而已),但是人们又是能够感觉它是实有的。加之,纯粹灵魂存在的地方又更是眼肉所无法达到的四维空间之中,因而,人们一般将一些尚未实证(或肉眼可见的)认为是不存在的,如无线电波在未被发现之前的境况一般。而将那些能够被客体化的可见的,则认为是存在的实有,如承认了活着的人体内的灵魂(自我意识)的存在。其中,无线电波、声波、微生物已被通过科学仪器被证实了存在,微粒子的理念还有待完善之,可是纯粹灵魂状态则因其存在于四维空间而挡住了人的视野,令人难以相信它的存在(多维空间及灵魂至今尚处在科学界地努力证实之中)。

万物皆有灵,这是指活物(生微)而言的万物,如微生物和动植物及人类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其灵魂及精神力方面上的强大与弱小之差异。灵魂依附并能够表现于活物以呈现其意志;藏身于非活物(非生物)中的灵魂则无法展现其意志,而这又是灵魂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有些是由于某种原因一时进入不了时空遂道而被迫的或无奈的临时寄居,一般灵魂在脱离了肉体之后便通过时空遂道到达了四维空间)。因为善于表现自我是灵魂最大的特征之一。因此,存在之物(非活物)一般是不会有灵魂的存在,它只是宇宙精神在设计诸物当中其理的体现,如石头、死亡后犹存在的树木等。

对每一个活物(生物)来说,它既是宇宙精神的意志,又是自我意志之体现。即一方面人类是由宇宙精神根据理设计出来的物体,是宇宙意志的体现,如人体外貌及内在构造等;另一方面,人类又是能够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充分体现出自我的意志,如学习劳动及体育运动等。人类又既是自我意志的表现,又是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下的产物,人类总是体现出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性,即生活于某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们总是呈现出其社会文化特征来,如生长于狼群或猪群中的狼孩猪孩,它们就缺乏这个社会文化性而难以成长为和足够来支撑其成为真正的人类了。因此说,被肉身束缚后的灵魂(诞生后的人类),其灵魂在依附肉体后对其后天地熏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被肉体束缚后的灵魂只能根据现存的肉体条件来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而人类的物质世界又是表象的世界;要从表象世界认识到世界本原又需要花费巨大的功夫方可达到。只不过这一社会文化特征是由自我意志在主导着的活动表现;又,人类社会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创造性,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因而,人类又是拥有着独立自主(自我意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存在物。动物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它们至今尚未能自己创造自己及自己发展自己。这却是由于动物的灵魂等级和智力层次所限制了的,因此,纵然将动物自幼小时(诞生)开始便交由人类教育之,也难以达到其既定效果。

对于意志来说,如一块石头在被人掷出时,它在空中飞行的状态就是人意志的呈现——人的意志支配于其手臂发力再作用于石头上的结果。而石头之所以是石头者却是宇宙精神(理)——意志客体化的展现。而作为活物的人类来说,他的每一个行为则是其物自我(自我意识或灵魂)作用于身体(客体化)的表现,包括其作用于石块上的意志。意志客体化的人类(身体部分)属于大宇宙意志的杰作,而人类意志客体化的自我部分(如意识和行为),则是属于自之物(灵魂)本身的表现。此不同于石头飞行状态时依然属于他者意志客体化的呈现,如人类意志作用下的客体化。

叔本华总是强调意志独立于空间、时间及因果律之外,他也有说明意志客体化时方表现于时间、空间及因果律之中;并将意志作为理念来加以说明之。然而,对于这个说法,余以为这是比较胧统的说法。虽然,理念无论在任何空间、时间及因果律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并能够在空间、时间之中不需要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着;但是,没有了空间与时间这一根本条件下,理念依然还能够存在的吗?依余之观点,理念仍然是由混沌体在酝酿过程中萌芽,并在诞生宇宙之时起产生的,即它与时间、空间一同随着宇宙的诞生而出现的事物普遍形式及基本要素;而因果律又仅仅是它诸多意志(理念)当中的一个规律罢了。这样来说,理念存在于时空之外,这便能够成立。

很浅显的道理是:在混沌之中必无有理念的存在,理念至多也还只是处于混沌之中酝酿着(尚未形成和诞生)。实际上,混沌体也是由意志设计出来地用以孕育更新物体的孕育器的精神体现。而混沌体本身也是具有空间并时间存在的,否则,何来成为混沌体以及混沌体存在的呢?在混沌之前的虚无,混沌还未产生和出现。如果要问虚无是如何产生混沌的?即“无极”是如何产生“太极”?“无极而有太极,太极生阴阳”,这犹如“道生一,一生二”之道理为一致,道代表无极,一代表太极,二代表阴阳。道既可以解释为虚无,又可以用来作为理念看待。然而,是什么力量或东西在虚无中产生出混沌的呢?这里,我们可以将其既定为道(理念)。可是,道(理念)又是如何在虚无状态中依据什么东西而产生出混沌的?是宇宙本原之本原的混沌元素?问题是,这些混沌元素又是如何从虚无中产生出来?看来,人类最艰难之问题就在于此——精神与物质究竟谁先谁后的问题。我们虽然能够解破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精神与物质(混沌体分化出来的宇宙两大要素)——宇宙的精神与物质状态及出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解破混沌体之前的状态。可是,它却依然是我们了解精神与物质的先后问题之根本。

即是说,我们虽然已了解到物质与精神源自于混沌体的酝酿及分化,但是,我们却无法得知混沌体产生之前的条件及情况。虽然,我们得到其中是道(无极)生一(太极),可是,仅仅道(理念)独项便能够产生出混沌体的么?是否是还需要其它条件或元素(微粒子)的结合——依然是一个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原则方可成事?因为空有理念独项又如何能够产生出具有质地的料及物体的呢?

或者是,道中的虚无(真空)与理念本是同一体,或称为一体的两面或两种要素,就如我们现在宇宙中的真空之存在同一般,皆是微粒子与意志(理念)的存在一样的现状,即真空中的微粒子在意志地揉合下经过酝酿形成了混沌体(无极而太极或道生一),而真空就是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最本原状态。由微粒子与理念结合下产生的能量场实际上就是混沌体的形态——酝酿着物质与精神大两要素,然后经过分化成具有质地的料与纯精神的理念(即一生二);最终,它又演化出物质与精神相融合为一体的万物来(即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这般,宇宙、混沌体及先前的境况,我们便可获得解释和演绎的根据——真空。

这即是说,事物的出处并不是永无休止的没有一个最终的源头,就象物质分解为分子、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分解为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组成,而质子与中子则由最基本单位——夸克组成。因而,它不能被分成更小的微粒。这样物质便最后分解为夸克这样一个极终的不可再细分的基本单位一样。物质的对折将是会有到达终止的时候和地方,否则,它将不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物质基础单位,如夸克。夸克被分解时便不能再算是夸克,而夸克本身也已是不能再被分解出来的物质基础单位。电子同样是基本的,里面不再含有亚结构。我们可否将原子结构中视为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为夸克——微粒子,精神的基本单位是电子。电子宇宙间最原始的自然力,也是蕴含着精神因素的东西;实际上,自然力也是意志的一种体现。一物或一料本不会无风自动的发生运动,这都是意志(自然力)客体化的展现。

如果说夸克是物质世界的本原,那么,电子就是精神世界的本原了。电子是精神世界中最原始的最根本的自然力。原子只是两者结合构成的一个宇宙间最早具有此两种要素的基本单位。宇宙之本原为夸克,而电子是精神要素的最初状态。

物质(料)的演变产生蛋白质,蛋白质形成了核苷酸再到单细胞的诞生,而单细胞分裂为多单细胞衍生出最简单的生物再繁生了万物这一过程。我们总是说物种的进化是自然力的作用,为什么不说这是精神对这些物质与物种的作用呢?仅仅是质地的料就能产生出意识来么?而单纯以精神独项又如此能够如变魔术般的凭空变出物质的呢?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是神话中的唯观理论。

余以为,一切物质世界的空间的原始形态(本原)为真空。这无论是我们宇宙之前混沌体以前的状态,还是我们现在宇宙的原始状态以及将来空间的原始状态皆是如此存在——真空。真空既存在于以前我们宇宙的混沌体未产生之前,又存在于我们的宇宙诞生之后除物质现象集合丰富区域(星体、黑洞、星云等)之外的依然存在着的原始状态,也将继续表现并存在于将来宇宙消失之后的空间原始形态。

我们看不见真空中蕴含着的微粒子物质,就如我们看不见清彻透明的水中那融解于水中的矿物质,或盐融解于海水中一样;精神(理念)就更为如此了,如我们看不见四维、五维空间一样。我们也可以将理念(精神)视为冥冥之中并无处不在的存在,它充塞于每一个空间;只不过当它客体化时,才为我们所发觉和认识了,如动植物等。

对设计出混沌体的意志来说,混沌体就是意志客体化的孕育器——孕育了宇宙。可以这么说,混沌体依然是由意志(理念)依据最基本的料(微粒子)设计出来的宇宙孕育器,如母体的胎儿子宫及母鸡产下的鸡蛋一般。

宇宙应当是由这种本原与模式形成的精神物质空间。实际上,宇宙及混沌体的前身就是这般的模式存在。它无时无刻地表现和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空间之中,只不过是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以及它竟然会以这种状态与模式存在着而已。

我们可否这样看待之,真空中的微粒子(夸克)与电子(理念)就是这个道,因为夸克在磁力约束下才由三个不同组合的夸克构成了质子与中子;而能量场就是混沌体,由能量场酝酿及演化出来的就是宇宙。这样一个小宇宙便体撑起了一片空间及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宇宙,大宇宙由诸多个这样的小宇宙组成的宇宙。

 依附于物体的灵魂与纯粹灵魂在意识上的区别在于,依附物体上的意识是从其依附物角度来看待周围事物,是表象的;而纯粹灵魂意识则是从本质上看待事物内在,是本质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本原状态,是本质的。叔本华认为,身体是我们认识意志的条件,我们通过个别的活动认识它,而不是整个地、作为统一体在本质上完整的认识它。没有身体,便不能想像意志……和人的一般体形契合于人的一般意志一样,个人的身体也契合于个别形成的意志,契合各个人的性格。因此,人的身体,无论是就全体说或是所有各个部分说,都有个别的特征,都富有表现力。

叔本华又认为,意志作为个体永远不能达到的标准模式,或者说永久形式,是不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它在时空外,常住不变,永久存在。而作为意志客体化的个体,则有生有灭,变动不居。这样,意志就相当于柏拉图所说的理念。

而柏拉图认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物只是一个表面的存在,不断变化,相对依存,可以叫存在,也可以叫非存在,而绝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存在的是把自己复制于这动物中的理念或该动物自在的本身,它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我们对于动物的一切任何认识都是对动物现象的认识,这跟动物的理念是无关的。只有对动物理念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以余之理解为,某曾经出现过的动物就算是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其设计或复制了它的理念却是永远存在着的,它不会因为该物的消失而不存在。只不过是,理念以不同的内容及形式来制定不同的表象。

这里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关于灵魂的词汇,以便解释上面及以下的论述需要所采用的这些同义词:物自体就是意志,意志就是精神,精神就是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最终称为灵魂。理念包括事物原理、自然规律、自然力等由精神规定设计下界定的理。因而,理念是意志的客体化。

虽然物自体的意志是主体的本质,客体是主体的表象。作为本质的意志是永住不变的,而表象则是永远变化着的暂时存在。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忽视表象的存在,只专注于本质上。从本质到表象,而从表象到本质等演绎过程还必须要懂得并经历的。因而,体验这个过程就成为人生的必然。尽管这是表象的现象,可是,单独的本质是缺陷(尽管从这个本质上来说是完整的),也是无能的。只有既认识自身本质(物自体),也懂得演绎它才是完整而有能力的表现。所以,佛教徒的方外避世人生就是一种不完整的缺陷人生即是。

从植物的意志而言,它基本上是被动的在受到剌激时才会作出本能反应,如对于水源、阳光、风力的感应现象等。唯一的表现是其体形上地展现,而这又既是根据理的设计,又是其物自体的意志呈现。相对于动物而言,它就具有机动灵活地将自己意志充分发挥出来,只是还远远不如人类那么丰富细腻地体现和高智能地演绎创造它。总的来说,万物之意志在于尽其所能地表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