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沁园二手房:一个银行员工关于高管高薪的闲言碎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50:22
[原创]一个银行员工关于高管高薪的闲言碎语

文章提交者:石介中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按:这是我2007年初写的一篇关于高管高薪的文章!此前-2006年,我还写过三篇抨击高管高薪的文章。也正因为我对高管高薪的抨击,从而得罪了权贵,失去了工作,并至今流浪在外!但我毫不后悔。我以为现行的高管高薪制度是罪恶的!理应受到抨击!也理应应该废除!!这种高管高薪制度拉大贫富差距,最终将导致社会的极度不和谐!!
                                                             一、得知银行高管的年薪均在百万以上,国人很是新奇,很是惊讶。其实,对于银行员工来说,银行高管高薪都是一、二年前的老皇历了。虽然腹诽得很,但却只能在无可奈何之后,麻木不仁了。看见国人的“孤陋寡闻”,免不了有点发笑,有点心酸。

二、以一个银行员工掌握的信息判断,年报披露的年薪只不过是银行高管薪酬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冰山一角”。实际薪酬远远不止年报披露的数。
为什么这么说?大凡在银行工作的人都知道,薪酬是分为二块的: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对于银行高管而言,其绩效薪酬占比为50%以上。换而言之,假设某位高管的年薪是100万,则其应该拿出50万绩效薪酬来参加考核(员工同样要拿出一部分来考核,但比例大约在30-40%。)。而一般情况下,高管是不可能抢不赢的。这50万的绩效薪酬往往给高管们带来50多万的增值。即是说,年报披露的银行高管年薪应该乘以至少1.5以上的系数才是他们的实际年薪。
当然,这样算,也简单了。这里还不包括其它什么奖、什么年节费、公积金、企业年金、股权激励等等一般人都叫不出名堂的收入了。当然,更不包括职务消费、灰色收入这些了!当然,更不包括他们在下属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那里拿的报酬了。

三、银行高管应不应该拿这么多钱??网上已经争论得很热闹了!作为一个银行员工,我明确表态:不应该!理由呢??
1、 中国的银行资本是国家或者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或者全体股东的,不是他们私人的。他们凭什么给自己定那么高的年薪??凭资本分配这一项,银行高管应该就没有话语权。
2、 这种高薪是市场定价吗?不是。在国外,银行也是高薪行业,这个是不错的。但是,他们的职业经理人是人才市场赛出来的。都是有市场定价的。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都有市场价的。你觉得值,你就出价请;不值,就不请;我觉得价位可以,我就加盟你。而我们现在的高管呢?有哪个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敢不敢去国际职业经理人市场上“溜达溜达”?(当然,也未必屑于去。)我好像至今没有听说哪个国外企业高薪挖我们社会主义的墙脚,请他们去当CEO吧?
3、 责权利不匹配的。美国的萨班丝法(有人称之为“恶法”)规定,如果企业信息披露或者财务虚假,那是要判刑的。而且,你拿了几年这个职位的薪水,出了问题,那你必须如数退回!而我们的银行高管呢,则只有权利,没有责任。银行出了什么乱子,还不是国家兜着。银行破产了,还不是国家救助。正是因为惧于国外的严法,所以我们的银行不敢去国外上市。
4、 中国的银行是带垄断性质的。银行资源的稀缺性表明经营银行并非很难,也并不需要多大能耐和职业水准。
5、 中国的银行都得到了国家的政策照顾。大量的银行死呆帐划转核销,存贷款利差、上市等等,无一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种体制的“呵护”下,银行经营业绩的好转,究竟高管们有多大的功劳??天知道。
6、 中国的银行高管从上到下,层层都有着较为丰厚的职务消费,其灰色收入呢,则远高于公务员。再拿高薪,莫非他们就是“天之骄子”?如此高薪,会不会显得殷勤过份了?即便送礼要送“脑白金”也不必这样送吧?!!
7、 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人说,银行高管拿高薪应该。我以为,就算应该,难道各级政府的官员就不应该吗?难道员工就应该低薪吗?这种巨大的薪酬差距恐怕只会加剧贫富差距,恐怕只会加剧人们而特别同类人的心理失衡!

四、为什么银行高管应该拿高薪?看了网上很多争论,似乎都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来。但我猜测,银行高管拿高薪恐怕是基于这么几个理由吧:1、国际上,银行高管都是高薪。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惯例,所以我们的银行高管也应该拿高薪;2、银行高管功劳大大的,“人才人才”的“干活”,没有他们,中国的银行早已破产了。所以,“天道酬勤”,银行高管拿高薪当然也就应该;不然,就会人才流失啊。3、寄希望于高薪养廉。
前面两点,我上面已经大致说了,不再絮叨了。只是后一点:高薪真的能养廉吗?
答曰:高薪不能养廉。为什么这么说?其一、高薪只是激励,而不是制约。只有激励而没有制约的体制是不可能有廉洁的。其二、银行高管的权力远比政府官员的权力大得多。绝对化的绝对化。譬如罢,银行高管对银行人财物均是绝对支配权的,要哪个员工“走人”基本上是一句话。而政府官员呢,要开除一个下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其三、实践已经证明了高薪不能养廉。君不见我们的银行高管不是频频曝出受贿携款潜逃的丑闻吗?在中国银行业发生的所有五千万元以上的案子当中,除了近期农行邯郸案是地道员工所为外,其余案子均为大大小小的银行高管所为。
除非我们允许高管高薪有别的博大精深的用意,否则,我们就应该记住:要是高薪管用,高管们又何苦宁可放弃高薪,而将银行的钱往国外倒腾得“乐不彼此”呢;要是高薪管用,贪官们又何苦收受贿赂呢。高薪养廉,或许在西方社会有用,但在东方社会绝对没有用!制度不同,非制度性文化更是不同!再好的东东都一定要考虑这两点啊!
                                                          五、有人说,银行收入分配是银行内部的事,外界不应干涉。对于这种说法,我历来嗤之以鼻。
其一、我们是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吗?不是。即便完全市场化,也还有政府干预呢。更何况我们不是。
其二、银行资源是公众资源还是私人资源?如果是私人资源,他怎么分配,外界也有说三道四的权力,更何况银行现在完全是垄断资源、公众资源,我们公众更有权过问!
其三、我们信奉市场经济,我们将“看不见的手”奉为圭臬,我们强调什么都不应该干预而依靠市场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市场能不能挡住那些逐利的冲动?能不能拯救那些失去理性的灵魂?能不能解决“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可以不仁”(成思危语)这些社会问题?能不能依靠市场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话,那么我们对银行高管乃至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予以干预就是应该而且适当其时的;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话,那么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就只能依靠党和政府,依靠我们大家!
切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教导”:“市场经济离开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只能够带来堕落和失败”。而这种银行高管高薪的现象难道不是“离开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表现吗?银行高管非理性高薪的副作用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体会到!
其四、中国已经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学者孙立平语)。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他们显然是没有博弈能力的。那是不是就是“丛林法则”?当然不是!我以为,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动体恤和公道!期望强势的道德良心发现,期望强势的行为自律无异于痴人说梦!

六、有经济学家鼓吹什么“新的经济学体系”,鼓吹并且夸银行高管的作用。说什么“就是用所有中国人的财富打造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银行,如果没有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那么,这个商业银行成立之日,也就是亏损之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语),表面上这话在理,可实际上呢?
1、 怎么证明他们就是“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当了高管就是?阿斗还当过皇帝呢,难道他也是“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是驴子是骡子,你得拉出来溜溜吧?他们溜了吗??
2、 没有政府划转核销不良资产、没有政府注资,银行能有今天光景吗?
3、 没有政府出面,他们能够上市吗?或者至少说他们能够在香港上市吗??
4、 没有政府照顾,假设完全市场化,中国银行的利差能比国外银行的利差大十四倍吗?
5、 没有政府照顾,中国的银行能有这么多利润来源渠道吗??能什么费都收吗?没有利润来源,中国的银行效益能迅速提高吗?这也是高管的“作用”?
6、 既然强调高管是“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那么员工呢?难道员工就是“低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拿低薪就应该?难道这个社会有这些“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就够了?对“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的无限推崇使得某些经济学家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忽视了公平,更忽视了这种“推崇”对效率的破坏。而“推崇”的背后只能表明良心的缺失!
实际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收入分配的经济理论相当多。不同阶层的利益者可以选取不同的理论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辩护。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某些经济学家,总是喜欢嫌贫爱富,总是喜欢置学者的准则和良心于不顾,总是喜欢掐头去尾,为既得利益者辩护呢?为什么不说说非理性高薪产生的收入不平等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呢?为什么不说说“新的经济学体系”被抽象掉的或者作为预设前提的条件呢?譬如较为彻底的市场化,个人权利平等,等等。

七、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流氓理论?就是要打战,也说是为了国家安宁,忽而握手言和,也说是为了国家和平(大意)。现在呢,我们早已不讲打战了,但这理论却仍旧在用。譬如罢,一提到高管年薪,或者什么有利于自己的事,总爱拿出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来说事,于是乎,大行其道;一提到员工薪酬或者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又往往爱拿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市场来搪塞,于是乎,就更是“我行我素”。
只是我,也如阿Q般,弱弱地骂一声:假洋鬼子!流氓!
                                                                 八、呵呵,说了这么多了,该打住了。只是我是“桃花源”中人,其中心情不足为外人道也,难免“激情满腔,怒火中烧”。各位看官,恳请理解!如有不妥之处,亦烦请高抬贵手,放过小生一马罢。虽然低薪,但小生还上有老,下有小呢。好歹咱做不了“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本”,做“高寿命含量的人力资本”总还是可以的吧?那玩意儿可不是什么高管们的“我的地盘我作主”的了,而是地地道道的“市场化”的了。        按:这是06年写的文章。最初发表在某国有银行内网上!              
                                       解读薪酬改革之答疑
   石介中按:薪酬落地,哗声一片。为了堵住员工嘴巴,贯彻薪酬改革,人力资源部门可是使出浑身解数。所谓答疑,其实质就是压制、羞辱和恫吓员工!至于薪酬改革,则还是“我自岿然不动”!

本解读以某分行之所谓答疑为蓝本。

1.    我行薪酬改革的原则是“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在什么岗位就聘什么职位,聘了什么职位就定什么薪酬,职位变了,薪酬也要变。

石介中点评:古代打劫的,往往直接赤裸裸地说:“打劫!拿钱来!”,被抢的人往往还明白怎么回事儿。但现在呢,或者进化了,或者与时俱进罢,象《疯狂的石头》中的那个抢劫犯说的“直接上”,或者象古代人那样打劫的,现在就少而又少了。现在的白骨精英才不会,也犯不着这么傻。当代人的一大发明就是,大凡干什么卑鄙无耻的勾当,都打着“改革”啊“稳定”啊等冠冕堂皇的旗帜。并且,有整套理论,有完善组织,有什么领导小组,好像很光明正大样。让你被抢了,还以为自己“风险意识不强”,应该;让你“牺牲”了,还死无葬身之地,臭不可闻。譬如罢,这次席卷中国银行的“薪酬改革”就是这样:明明是一场打劫,可偏偏美其名曰:薪酬改革!

回到正题罢。现在的问题是:岗位是怎么来的呢?职位又是怎么来的呢?业绩又是怎么考核的呢?

譬如罢,你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老大叫你临柜,你还不是只能套柜员级。你是能手,但老大不同意你申报什么四星级五星级柜员,那么,你还不是初级柜员,还不是只能拿低保;又譬如罢,张好古就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老大叫他干个什么肥缺闲职(就是别人加班我数钱的那种),他就没有“在什么岗位就聘什么职位”的束缚了(有也不要紧,要什么职位就安什么岗位)。只要老大高兴,张好古就可以申报高级职位了。至于业绩呢,只要“你是风儿你是沙”,你就可以“飘飘洒洒”了!职位高了,你给客户的利用价值就大了。什么揽存啊,至少洗碗布你就可以多给客户几块。你说,你的任务能不会很好完成?可见,职位不仅带来薪水,带来“荣誉”,也带来业绩。这就叫“一通百通”。

“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咋一听,这原则很好。但岗也罢,位也罢,薪也罢,绩也罢,其背后都有“衣食父母”无形的手,其实质是人操纵。

   辛弃疾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其实,岂止“郁孤台下清江水”,就是中国银行的薪酬改革,那中间也不知道有多少黑暗和泪水!

2.    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蛋糕”就只有那么大,多给了他,就只有少给你。关键是你付出的劳动与你获取的报酬是否相匹配。整个薪酬体系是否有利于促进业务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石介中点评:这话就像毛主席语录,我越读越心明眼亮。改革是什么?我原来还以为很复杂呢,不料中行简单的解读,竟是“利益的再分配”!有没有潜台词?有的,那就是“多给了他,就只有少给你”了。那么,凭什么多给他少给我呢?是不是《疯狂的石头》中的道哥说的“我们是讲法律的”呢?看来不是。理由呢?就是“主刀”者可是高管,不是员工!砍哪刀肉给你,砍哪刀肉给他,那可是大大小小的主刀者说了算!

既然“蛋糕”就只有那么大,那么为什么不等“蛋糕”做大来分配?如此迫不及待只能说明“高管”的自私和贪婪!怪不得一边“高薪养廉”,一边“大案不止”!“蛋糕”没有做大,也不去考虑怎么做大“蛋糕”,分,分什么“蛋糕”!

“关键是你付出的劳动与你获取的报酬是否相匹配”,这话可以对员工说,也可以对睡觉、吃饭、拉屎、在“天上人间”搂着小姐都想着中行事务的高管说。凭什么非对员工说??如果员工付出的劳动与获取的报酬都不匹配,那么高管就更不匹配。

整个薪酬体系是否有利于促进业务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呢?答案是否定的。但高管们却并不在乎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他们在乎的如何最大化捞取利益。事实上,从过去的历史看,绝大部分的损失都是所谓的高管造成的。大案要案也是“爱行敬业”能力强的高管引发的。员工发案数量占比、发案金额占比都是同他们的薪酬一样低的!

如今,西方社会是宁可牺牲效率,也要保证公平!而我们呢,则是牺牲公平,进而引起效率的牺牲!呜呼!

3.    薪酬的计算与岗位、学历(专业技术职位、文员、技术员职位与学历有关,星级柜员与学历不挂钩,只与行龄挂钩)、行龄有很大关系,与工龄、以前的工资水平、资历(不管改革前是科级还是股级)不相关。

石介中点评:不挂钩就不挂钩。但岗位与职位二位一体吗?岗位与学历又二位一体吗?行龄与岗位又二位一体吗?这些都只有到了某个职位才“有很大关系”。没有进到某个职位,什么学历、行龄,统统见鬼去罢!而且,割断历史之前,为什么不先对历史进行经济补偿?突然搞什么割断,显然有失公允!

4.    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高,好像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就应该拿多少钱,少了自己地球都没法转似的。假设自己做老板,聘请一个做自己现在做这份工作的人,你愿意出多少钱呢?

石介中点评: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高。员工如此,高管也如此。事实是,如果高管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又何至于自己给自己给自己的徒儿徒孙定高薪?定了高薪,恰恰说明高管自信自己了不起,应该多拿钱。高管自以为了不起,反而赖员工自视过高,岂不是倒打一耙?莫不是欺负员工无话语权?想怎的就怎的??

这个地球少了谁也照样转。记得太祖死时,广播里说“高山在痛苦,大海在流泪”。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当时难过啊,觉得过不了日子了。现在看,太祖死了,我们的小日子还更好了。

假设自己做老板,聘请一个高管,我是绝对不会给他们那么高的高薪,更不会让他们与员工拉这么大差距的。为什么?即使不给高管高薪,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挤破头想当官,更况高管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职务消费等“挡不住的诱惑”呢?而且,让人忿忿不平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凭借的是他们的资本,而资本也是他们劳动的积累(一般情况下)。而我们的高管呢?抢劫我们又凭那门子呢?国有资产、上市公司也是大家的、股东的。

5.    职位是动态的,薪酬是变化的。

石介中点评:这话透着二层意思:其一,你还是有PROMISING(希望)的,画个饼给你。目的是“望梅止渴”,让你存有幻想,“做稳奴隶”!与“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暗示你。你也可以喝汇仁肾宝,你也可以“他好我也好”啊。这就像贪官放风调整干部一样,妙不可言!“动态”啊。只是到了年节,送礼只送脑白金的人恐怕就会“不绝于道”了。如此,岂不是大家都“不按道数出牌”了?如此,岂不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就彻底沦丧,万古不复了?!!!

6.    生活确实有困难可以向工会申请困难补助。

石介中点评:范伟说:“呼悠,你接着呼悠”。这也是接着呼悠。什么中间业务奖、什么专项奖,好像中行给员工还挺多活路,好像中行还是“广阔天地”。其实,谁不知道那些也是按薪酬一般分配,员工也分不了多少“羹”!至于困难补助,难乎其难。得到了,也不外乎三头五百,能解决问题吗??  按:这是2006年中国银行刚刚薪酬改革时写的文章!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般的薪酬,而且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锅里吃饭的人之所为。所以至今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到我的愤怒!
  
  纪念中行薪酬落地
  
  一
  
  国朝五十七年十一月十日,也即公元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日,就是国有银行,并在香港大陆先后上市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薪酬落地并“喜报”员工的那天晚上,我遥望北天,夜不能寐。于是乎,我独自一人在十字街头上徘徊,任凭寒冷的夜风排缱着我的胸怀。老大遣人找到我,问我道,“你可曾为薪酬落地写了一点什么认识没有?”我说“没有”。来人就变色正告我,“你还是写一点罢,不写是要扣钱扣分降等级的;薪酬改革历来就为广大员工所关心。现在这么成功落地,自然不能只有股长以上‘高管’在欢呼。你们员工也要有阳光表态。”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接触的改革,大概是因为往往改坏大多数人之故罢,行情一向就甚为寥落,应者呢,往往门可雀罗。然而在这样的悲观失望中,毅然看好薪酬改革的竟有中行全体底层员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薪酬改革毫无补救,但在薪酬落地后,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诅咒”,便可以如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一般,织他们的卢布,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一百多倍的薪酬差异,徜徉在我的面前,使我目瞪口呆,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前此后中国银行发言人及高管们的阴险论调和成功宣言,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我将深味这些高管们的最后的疯狂;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苟且偷生最底层员工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苟延残喘的高管们即将的灵前。
  
  二
  
  真的高管,敢于直面良心的缺失,敢于劫贫济富。这是怎样的高薪者和疯狂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高管设计,以改革的名义,来掩饰打劫,仅使留下微微的哭声和无耻的成功。在这微微的哭声和无耻的成功中,又逼员工暂得偷生,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十一月十日也已有两天,微微的哭声快要熄灭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在中国银行所有的所谓改革之中,薪酬改革是员工最关心的。最关心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无奈和自作多情了,我应该对薪酬改革奉献我的悲哀与愤怒。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所能够的关心,是为了拉大差距建设和谐中国而出的中国的特色伎俩。薪酬改革第一次为我所闻,是在几年前朱鎔基先生做国朝总理,推出几项改革措施的时候。其中的一项就是薪酬改革(那时叫工资改革);但是我不清楚。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有人率领中国男女精英恶将,强拉出“二八定律”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项改革告诉我,说:这就是薪酬改革。其时我才能将名义和实际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弱势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群众的改革,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面目狰狞的,但薪酬改革却常常“微笑”着,姿态很诱人。待到中国银行偏安于香港股市,着陆在上海证券市场之后,薪酬改革又开始呼悠了,于是听到薪酬改革的回数就较多了,但也还是天真地认为,薪酬改革是不错的,于员工可能很有好处。待到大会小会都要员工正确看待、对待薪酬改革,现在的当权者以为责任已尽,准备薪酬落地的时候,我才虑及薪酬改革,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再乐观和认同这种薪酬改革。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以后就是对薪酬改革的憎恨了。
  
  四
  
  我在十日下午,才知道晚上有薪酬落地的视频大会;晚上便亲眼看到亲耳听见噩耗:薪酬竟然这么低,薪酬差距竟然这么大,二个一般员工的薪酬竟当不了一个股长的薪酬。高低差距百倍。所谓“以岗定薪”,其实是以位定薪;而位呢,完全是衣食父母即所谓的高管给的。而就这样,薪酬改革竟然又可以呱呱坠地。但我对于这些噩耗,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行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性感诱人的薪酬改革,更何至于无端让员工喋血呢?然而即晚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高管的说教和恫吓。还有证据,是低头认命的沮丧员工。而且又证明着员工不但是毫无或者无法反抗,简直是“享受”强奸,因为员工还要发出伪快乐的呻吟声。但中行就有新闻发布会,说薪酬落地是“成功”!但接着就有流言,说薪酬改革是和谐的。但当即就有规定,说薪酬要保密,不得互相打听,违者严肃处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而规定呢,则使我战战兢兢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如果是正大光明的话,薪酬改革又何须这样鬼鬼祟祟?人大刘昕说的,每个月发工资对不对都不知道,这工作还有什么干头?现在,我终于懂得衰亡中行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闻;听说,薪酬改革,那时是员工欣然赞成的。自然,薪酬改革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下场。但竟在中行发生了。不让“投机分子”(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名言)卖工龄,不给员工分流政策,不将员工推向社会,竟是为了抢劫员工低薪,溢满高管高薪。这些,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罢工,却是令人泣血。员工想反对薪酬改革,但却不让说出口,却不让申诉;少数的员工又想离开中行,也被劳动合同,经济赔偿,困得无法动弹,也只能逆来顺受。但有人还敢去反抗,解除劳动合同和待岗就是他们未来遭受的打击。于是乎,员工的哀号淹没在高管的灯红酒绿和歌舞升平中了。盼望已久的薪酬改革确是落地了,这是真的,有薪酬落地的大会为证;温顺而吃苦听话的员工也无言了,有他们欲生无法欲死不能的现状为证;只有不听话或者得罪当权者被中行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不能带走中行“一片云彩”的原中行员工还在失业,还在流浪。当中行员工无可奈何地苟活于中行人所发明的和谐的薪酬改革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行高管的抢劫员工的伟绩,新闻发言人的愚弄大众的宣传,不幸全被薪酬落地戳穿了。但是中行的吃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但是中行的员工却只能低下头来,不知道个个明天命运何如……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沉默的大多数员工,在中行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鼓吹二八定律的人士以理论的佐证,或者给贪得无厌的高管作“高薪”的陪衬。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员工实在是拗不过贪婪高管的权势。中行的高薪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一小块是供高薪阶层享用的,员工只有腐烂成煤的份儿; 而中国的高薪前行的历史, 正如茅坑的石头,当时用大量的牺牲,也即便大众如何呼吁和不满,也不能摇动一点点,但既得利益者是不为所动的,更何况是和谐社会,陈胜吴广没有也无法出现。然而既然有了先例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中行之外的其他行业,鼓舞当权者;帮凶,当权者的心,随着时光流驶,形成潮流,也会在其他的行业里产生拉大差距的薪酬改革。诗人说过, “和谐诚可贵,良心价更高,若为高薪故,二者皆可抛。 ” 倘若如此,这社会也就离”和谐”不远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行高管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中行高管竟会这样地凶狠贪婪,一是发言人竟至如此之下劣蒙骗,一是反抗力量竟至如此之鸦雀无声,一是中行员工遭遇抢劫强奸竟能如是之从容和配合。我目睹中行高管的办事,是始于若干年前的,竟然是少数,但看那心狠手辣,残酷无情毫无人性的作法,曾经屡次为之惊叹!至于这一回在薪酬改革中的雷厉风行,虽牺牲员工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典范;而目睹中行员工的做事,则亦是始于若干年前的。虽然是多数,但看那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薪酬改革中无声无息,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行员工的忍耐,虽遭抢劫强奸,压抑至数十年,而终于有了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薪酬落地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当权者在鲜红的血色中,会清晰看见明确的诱人希望;真的当权者,将更奋然而前行, 将坚持到李自成的出现!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薪酬落地!
  
  十一月十二日  唐尼陈:管制国企高管薪酬有益谁的身心健康http://www.sina.com.cn ; 2009年02月20日07:36  新闻晨报
  作者:唐尼陈

  工资管制有两头可抓,一头是撑住最低工资,一头是压住最高工资。最近政府在研究制定的是第二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一部涵盖所有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总规范预定于全国“两会”前上交国务院审批。针对不同行业的细则,由相关企业的出资人或代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来制定。据媒体报道,内部研究意见是高管薪酬大约保持在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10-12倍。现在高管与职工最高的薪酬差距是12-14倍。且规范后的国企高管的薪酬增长速度不能超过企业绩效增速。

  这已是近期企业高管薪酬管制的第二波行动。第一波是财政部发布了金融类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的相关文件草案,据其细则推论得出金融高管的年薪上限是280万元。这一数字立刻引发外界争议,不少人认为上限设置过高。而有学者透露,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地区,部分金融类国企高管年薪远高于这一数字。

  对管制,总要问两个问题。其一,管制目的为何?

  目前公众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意见,主要是薪酬与绩效、责任是否匹配。即注重薪酬与管理工作的实际关系,而非薪酬高低本身。多劳多得不仅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也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分配伦理。给企业挣了一亿,自己得到几百万,有何不可?问题是反过来,当企业损失了一亿,责任怎么计算?如果不解决问责机制,单靠降低薪酬上限恐怕是缘木求鱼。

  其二,管制效果为何?

  在中国,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民营企业的规模数量今非昔比。对国有企业高管工资管制,就以价格把企业高管这个劳动力分市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定价,一部分是市场定价。

  当国家定价受制,市场定价我行我素时,市场就占据了有利位置。优质的产品,在此处是企业高管人才,就会向可自由定价的需求方流动。国有企业不可避免两种结局中的一种,要么听任优秀人才流向民营企业,要么采用非薪酬补贴留住人才。非薪酬补贴也有两种,要么增加高管不可取现的福利,这对企业而言,与支付高管额外奖金并无二致;要么降低对高管的实际考核要求,令高管实际绩效下降。

  关于此事的报道中参与政策制定人士有一句话令我感兴趣——“如果高管依靠自身才智与工作热情,为企业带来很高的绩效,那么他从中提取一小部分后得到的薪酬,即使高些也是合理的。要防范的是没有贡献或贡献不够的薪酬虚高。”所言极是。不过,在最终利润中企业高管的贡献多少那么容易测量么?

  不管现代企业管理是不是代议民主制的一种变形,芝加哥大学写了那本《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的弗兰克·赖特确信,所谓企业管理,就是选择某个人来实施管理,而商业判断,主要是对人的判断。而对人的判断,实在很难用数字衡量。所以,在有效的市场中,我们只能看着什么也没做而企业利润节节上升的CEO拿高额奖金,埋头苦干却遭遇全球性危机的管理人员下课。我不认为这有何不妥。

  至于价格管制,除了能使要求结果公平人士暂时身心安适,并不能提高实际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而不公平,不过是变成了隐形轰炸机,在人们目力不及的地方自由翱翔。  黄湘源:危机揭穿了金融高管薪酬潜规则http://www.sina.com.cn ; 2009年02月18日 01:1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与其说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的金字塔是金融业的行业特殊性所赋予的得天独厚的生财有道所赐,不如说大多是在利用其行业的特殊性对国有资产或纳税人利益超乎寻常的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之上建筑起来的。公权私用,就是躲藏在其背后的潜规则。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衡量和限薪,不仅是道德纠偏的需要,也是国有资产夺回话语权的需要。

  黄湘源

  金融危机揭露了金融业“高薪门”背后的潜规则。“限薪令”的全球性胜利,不仅是道德话语权的胜利,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纳税人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资产话语权。

  奥巴马的这个说法最直截了当:“我们不诋毁财富;不嫉妒成功之人。然而令人不快的是,高管失败了却还受到奖励,特别是这些奖励还需要纳税人来掏钱的时候。”令华尔街高管在“限薪令”面前败下阵来的,显然主要不是道德觉悟,而是他们在资产话语权上的理屈词穷。

  用反对行政干预的呼声封住政府的嘴,不过是市场化先生一向惯用的实用主义的拿手好戏。自从进入货币交易的商品时代以来,任何一种市场化的所谓进步,都是市场和政府行为互动的结果。资产的私有化程度,也无不是同政府对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市场资源的分配和调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此而言,所谓市场化,从来就不是以反对政府干预而是以寻求政府保护为前提的。如果不管以往的财产分配是否公平,也不管今后在此基础上的再分配是否有可能更不公平,政府都只能保护不能干预,这绝不是市场的进步,而是倒退。

  早些时候曝光的国泰君安“高薪门”事件告诉人们,在我国,财富向金融企业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天道酬勤”的结果,而是由处在经济结构顶端的金融业的垄断地位所决定的,在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同行政干预下的不公平的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机制分不开的。并不是资产的私有化成就了金融企业的高效益,而是不同程度的公权私用成全了金融业高管薪酬不同程度的高价化。一方面,国家注资、金融资源的垄断经营以及大量单边输送的政策利差,才使得一些金融机构一个早晨就完成了丑小鸭变金凤凰的演变,甚至未经脱胎换骨就变成了表面上资质似乎最为优良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随着股份制改造的完成,不仅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摇身一变成了所有制概念非常模糊的“四不像”,就是原来的几大国有银行也有了让公司治理机制快速进入“双轨制”的理由。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的对去国有化倾向的盲目追求及其在国有资源配置中的垄断性流连忘返的占有,银行金融机构官员挥之不去的任命制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所谓市场化,就这样构成了天生的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时说:“我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我认为那些自负盈亏的组织,如银行和其他企业,他们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股东以及他们公司的净资产。”

  现在看来,我们的某些身负国资管理和金融监管重任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也不同程度地犯了跟格林斯潘类似的错误。那些被市场化理论所神奇化了的企业自治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推上了中国式薪酬金字塔顶端的金融人才,离开了依赖和利用政府权力,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方面也许未必就有多大真才实学,但对如何在所有人缺位条件下将体制性的垄断资源和政策资源潜移默化地转变为自己的财富,却表现出了决不亚于任何华尔街天才的超级能耐。当他们无比热情地推动着某项改革时,其实更多地向往着的是通过这项改革在改变自己所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也随之而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在那些既有股东大会决议又有薪酬委员会审定的企业自定高管薪酬标准或期权奖励办法,表面上的中规中矩的背后,可没有人能够非常恰当地估算得出一家金融国企的经营效益所得,究竟多大程度是源自于行政垄断所赐,又有多大程度是出自于高管们的贡献,更没有人能够非常清晰地计算得出这些高管们在为自己争取到自定薪酬的权力的同时又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改变了他们在管理和支配国有资产或纳税人利益上面的权利。

  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的金字塔,与其说是金融业的行业特殊性所赋予的得天独厚的生财有道所赐,不如说大多是在利用其行业的特殊性对国有资产或纳税人利益进行超乎寻常的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之上才建筑起来的。公权私用,就是躲藏在其背后的潜规则。如果不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人们也许还不会像现在这样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政府如果在市场化的蛊惑之下,一味听任所谓的企业自治权侵犯纳税人的资产话语权,不仅是监督权的失语,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对维护纳税人权益所应尽责任的弃权。毕竟,缺位或不到位也是失职的表现。

  无论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相关行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衡量和限制金融业高管的应得薪酬,不仅是道德纠偏的需要,而且也是国有资产夺回话语权的需要,是更好地维护分配制度对广大纳税人的公平和正义,从而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保部正制定所有行业国企高管薪酬总规范http://www.sina.com.cn ; 2009年02月19日 00:1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昨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涵盖所有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总规范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人保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集中力量制定这一规范。”该人士表示,“这一规范将成为全国所有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指导性意见,并于‘两会’前上交给国务院审批。”高管与职工薪酬水平将考虑控制在10到12倍。

  所有行业都将涵盖

  近日,有关金融类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的文件被广为关注。但人保部的这位人士表示,由人保部牵头制定的高管薪酬管理文件将涉及所有行业的国企。

  “针对不同行业的细则,将由相关企业的出资人或代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来制定。”而人保部提交的规范意见将从总体着眼,从行业入手,并考虑各行业国有企业的特点来制定。

  该意见将经国务院审批后,国资委将在这一总规范的精神下,对其直属中央企业高管薪酬制定细则。“金融、烟草、邮政等行业,将由财政部、人保部进一步制定细则。财政部和人保部将相互配合,研究制定政策”该人士表示。

  但他同时指出,金融类国企高管的薪酬管理,将率先规范、重点规范。“一方面是考虑目前的经济形势,另一方面也时候考虑到金融类高管薪酬过高这一点。”

  日前,财政部发布了金融类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的相关文件草案,有机构根据其中细则推论得出金融高管280万的年薪上限。这一数字引发争议,不少人认为这一上限设置过高。不过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3.31,0.03,0.91%)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记者透露,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地区,部分金融类国企高管年薪远高于这一数字。“这一标准对不少高管已经有较强的约束力了。”郭田勇说。

  高管职工薪酬差:约为10~12倍

  各行业国企高管究竟拿多少酬劳合适?该人士表示,目前总规范的研究意见,是大约保持在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10~12倍。

  “在国企的范围内,目前高管与职工最高的薪酬差距是12~14倍。”该人士表示。新规范可能将在这一基础上缩小差距空间。“当然,在研究中,还会根据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以及社会平均工资等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制定标准。”该人士谈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报酬为20576元。关于国企及央企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问题,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在2008年8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05年到2006年,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总体水平与中央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的态势。此外,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直属于国资委的149户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平均薪酬为53.1万元。

  资料显示,大中型国有企业目前的薪酬制度于2002年制定,高管与职工收入的目标差距是控制在大约12倍。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曾于去年下半年表示,这一比例在当时已经拉大至13.6倍左右。

  上述消息人士还表示,规范后的国企高管的薪酬增长速度不能超过企业绩效增速。“如果高管依靠资深才智与工作热情,为企业带来很高的绩效,那么他从中提取一小部分后得到的薪酬,即使高些也是合理的。”该人士说,“我们要防范的,就是没有贡献或贡献不够的薪酬虚高。”  国泰君安百万薪酬风波:国企高管薪酬遭质疑http://www.sina.com.cn ; 2009年02月18日12:26  新民周刊

中外企业高管薪酬遭质疑


  向“肥猫”说不

  提到华尔街的“肥猫”,人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形象是胖嘟嘟的加菲猫。贪婪与自私是他们的共性。如今,金融海啸让许多人遭遇了灭顶之灾,不知进退的“肥猫”就更让人讨厌了。比如美国国际集团(AIG)的高管,一边心急火燎地请求政府大笔救援,一边却仍花大价钱包租喷气式飞机到英格兰打松鸡,这种做法难免让人出离愤怒。

  就像奥巴马说的那样,向“肥猫”说不,并非蔑视财富或者嫉妒成功者,人们无法容忍的是“一些公司高管们业绩糟糕,却获得高额报酬!”中国首屈一指的券商国泰君安因“百万薪酬风波”动了众怒,中央电视台发问:“国不泰,君何安”,也是因为在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高管薪酬“不差钱”的做法强烈地刺痛了社会的敏感神经。

  面对舆论,及时的解释是需要的;面对形势,一段时间的限薪也符合民心。而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的还是透明与监管的制度。

  “百万薪酬”疑云

  国泰君安的“不差钱”显然强烈地刺痛了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注定要被舆论拿来祭旗,连中央电视台都炮轰道:“国不泰,君何安。”

  撰稿·张 静(记者)

  就在全世界都被金融海啸搞得焦头烂额之际,这场灾难的肇事者,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却心安理得地指望继续享用赌城豪华游、新型喷气式飞机和高达184亿美元的年终分红。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大佬们拿到的红包居然跟2004年金融业如日中天那会儿不相上下。

  “我们并不蔑视财富、嫉妒任何获得成功的人,我们当然坚信获得成功理应获得回报,但很容易让人们感到不安的是,一些公司高管们业绩糟糕,却获得高额报酬!” 2月5日,奥巴马痛斥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一边跑到政府面前哭穷、一边拿着政府救济款给高管豪派巨额奖金。几乎与此同时,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券商国泰君安也因“百万薪酬风波”动了众怒。

  严重的分配不公和国企高管薪酬畸高问题多年悬而未解。2008年的A股市场以超过70%的巨大跌幅载入史册,面对“九成股民亏损,六成亏损逾70%”,众多企业裁员减薪的不景气经济形势以及奥巴马的“示范效应”,国泰君安的“不差钱”显然强烈地刺痛了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注定要被舆论拿来祭旗,连中央电视台都炮轰道:“国不泰,君何安。”

  钱从何来?

  事件的导火索乃是近日有“深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了一份内部文件——《2009年国泰君安证券总裁陈耿工作报告》。记者细读之下发现,国泰君安证券2008年的薪酬及福利费用高达32亿元,较年初预算增长了157%,以正式员工3554人计算,平均每个员工去年获得的总收入接近100万元。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对券商未经审计财务报告的初步统计显示,国内券商依然没能逃过“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宿命。在“熊出没注意”的寒冬下,107家券商去年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8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近七成。

  早在去年10月份,就有传闻称中信证券将对员工实施减薪计划,下降幅度5%-20%。而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海通证券已经实施了两次减薪。

  华尔街正迎接20年来最大的裁员潮,国内券商此风也正渐起。据《证券日报》消息,国信证券泰然路9号素有游资敢死队之称,去年该营业部最多时有1200多人,到现在为止只剩下400多人,最容易“受伤”的经纪人首当其冲。

  “去年券商业绩下滑50%-60%很正常。因为业务萎缩,为了节约开支减少成本我们也裁了一些业务人员。以前发17个月的工资,现在就发12个月的,相当于变相降薪。”长江证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已公布年报的52家非上市券商去年营业支出同比减少三成,而国泰君安等7家证券公司的营业支出却逆势而涨。在国泰君安43.51亿的营业费中,仅薪酬及福利费用一项就占了32亿。

  超额发薪钱从何来?仔细追溯国泰君安2008年净利润,主要得益于法人股减持。

  “经纪业务佣金、自营业务、投行业务是券商的三大主要收入来源,其中经纪业务一般占到六七成。”一家创新类券商投行部人士朱政(化名)告诉记者。

  根据国泰君安发布的半年业绩公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46.46亿元。从利润表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2.16亿元,利息净收入为3.80亿元,投资收益为67.54亿元。

  而2008年全年度,国泰君安最终实现了56亿元净利润,投资收益扩大至69.33亿元。相比较2007年近74亿的净利润,2008年国泰君安的净利润同比仅下滑了24%。在银行间市场披露2008年年报的47家券商中,国泰君安净利润高居榜首。投资收益显然是国泰君安在全行业业绩普遍大幅下滑中能够笑傲群雄的最大功臣,其中法人股减持收益就高达44.75亿元。

  在上一轮大熊市背景下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国泰君安曾在政府支持下,以置换方式获得中国石化、大众交通、申能股份等几家上市公司法人股,其中5.87亿股中石化国有法人股的持有成本仅2.5元/股。仅在去年上半年以均价18元减持了2亿股中石化一家,就赚了36亿元。

  这一点总裁陈耿并不讳言。他在报告中指出:“公司在2008年初果断减持部分法人股,实现近45亿元盈利,一举奠定了全年的业绩基础。”

  “减持法人股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往往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的特点。这笔厚礼虽然数额巨大,但不能算作国泰君安的主营业绩,只能说是吃政策的‘小灶’。” 朱政认为。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国泰君安计提的薪酬与福利却比年初预算增长了157%,比2007年度“应付职工薪酬”15.6亿元增长了近一倍,令人费解。

  “如果国泰君安是一家民营企业,爱发多少发多少,外人无从置喙,但是证券业是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的行业。国泰君安的第一、二、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属于国有控股的证券公司。它的投资收益基本属于机构坐享的无风险套利,经济业务收入来自于‘牌照经济’,难以证明其盈利能力的‘含金量’,且容易留下‘瓜分’国有资产的口实。”朱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