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羽毛球培训:科普豆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03:43
科普豆列
姬十三 @ 2007-08-08 00:09
小蓟那帖了一份西蒙•辛格最喜爱的10本科普著作,不过这些国内大都没有
另外看到yeedar(是孔新人同学?)那点评了30本科普经典,这个列表可能更为实用一点。
西蒙•辛格最喜爱的10本科普著作
小蓟 @ 2007-08-07 15:02
与逍遥老师闲话,他忽然问:你最喜欢的科普作家是谁?我说:西蒙•辛格。
我曾经震惊于他的《密码的故事》和《费马大定理》。两本书里头,我先看到的并不是著名的费马大定理,而是密码的故事,在对他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只需要他的一本丝毫也不出名的小册子,就足以让我记住他了。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把数学写到激动人心。总的来说,西蒙辛格,第一次让我觉得:美好的,是智慧。
大概逍遥老师去google了一下,忽然告诉我,那本《科学进化史》“是很激动人心的一本书”。
我去搜这本书,赫然发现,这是西蒙•辛格推荐的书。中华读书报,2004年,忽然作了篇文章,题目是西蒙辛格最喜欢的10本科普书。
遗憾的是,10本书的书单里,我居然找不到一本自己曾经读过的。大概,这就是我小时候会觉得科普类书面目可憎的原因了,随手记录下来,也作为我将来的阅读书单罢。毕竟,是这些书,shape了那个令我心动的西蒙•辛格。
1.《科学进化史》/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TheAscentofMan,JacobBronowski)
它不仅是一套经典的电视系列节目,更是一本精彩的书。实际上,它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教我如何将科学与历史融为一体。
2.《E=mc2》/戴维·博丹尼斯(DavidBodanis)
这是一本关于爱因斯坦那个著名方程的传记。博丹尼斯在其中详尽地解释了与这个方程有关的一切,并揭示了它之所以成为人类顶尖成就的理由。
3.《伊萨克·牛顿》/詹姆斯·格雷克(IsaacNewton,JamesGleick)
关于牛顿的著作很多,但这本小书告诉了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4.《维多利亚时代的因特网》/汤姆·斯坦德奇(TheVictorianInternet,TomStandage)
因特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许会让我们震惊不已,但斯坦德奇在书中讲述了一次更加震撼人心的通讯革新———那就是电报的发明。
5.《海王星档案》/汤姆·斯坦德奇(TheNeptuneFile,TomStandage)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我是一个斯坦德奇迷。他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内容则与19世纪天文学家之间的竞争有关。
6.《经度》/达瓦·索贝尔(Longitude,DavaSobel)
约翰·哈里斯(JohnHarris)的故事是钟表专家们耳熟能详的东西,但索贝尔却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整个世界,并使自己的书成了一部经典。
7.《谜一样的图灵》/安德鲁·霍奇斯(AlanTuring TheEnigma,AndrewHodges)
现在图灵(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被誉为“人工智慧之父”)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霍奇斯的这本精彩传记。由这本书衍生出了一部电影、一部戏剧以及无数的电视纪录片。
8.《齿轮大脑》/多荣·斯瓦德(TheCogwheelBrain,DoronSwade)
这本书讲述了查尔斯·巴贝吉(CharlesBabbage,计算机理论奠基者之一)的故事以及他制造“思想机器”的伟大尝试。巴贝吉止步于蓝图阶段,而斯瓦德根据他的设计制造出了“差分机”,因此由他来写巴贝吉的故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9.《门捷列夫之梦》/保罗·斯特拉瑟恩(Mendeleyev sDream,PaulStrathern)
每个学校的实验室里都贴着元素周期表,这本书讲的正是周期表发现者的故事。
10.《原子弹的制作》/理查德·罗得斯(TheMakingoftheAtomicBomb,RichardRhodes)
我还在读大学时就读过这本书。尽管已经过去了20年,它仍然是我的心爱之物。它是科学阐释与生动叙述的完美结合。
4月13日
评《30部必读的科普经典》
不知道大家这些年来都在读什么样的科普书,也不知道“现在”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科普书。干脆借别人的题目来发挥一下吧,我找着了一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新书《30部必读的科普经典》,颇有代表性。原书信息如下:
《30部必读的科普经典》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9158740

作者:王乐 编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7563916105
字数:310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内容提要
那些具有极高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科普经典,浓缩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历程,涉及了当今科学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凝聚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智力成果,回答了我们普遍关注的科学命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编辑推荐
人类文明史的一页页是由许多大师承接起来的。莎土比亚、贝多芬、达尔文、凡•高、弗洛伊德、甘地、毕加索、海明威、钱钟书……每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知识领域的高峰,正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制。有人说,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的确,尽管很多大师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丰碑,他们是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目 录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哈维:《心血运动论》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布丰:《自然史》
达尔文:《物种起源》
法布尔:《昆虫记》
房龙:《人类的故事》
贾祖璋:《鸟与文学》
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高士其:《菌儿自传》
阿•费尔斯曼:《趣味地球化学》
卡逊:《寂静的春天》
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
沃森:《双螺旋》
珍妮•古尔多:《黑猩猩在召唤》
竺可桢:《物候学》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马丁•加德纳:《啊哈!灵机一动》
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许靖华:《古海荒漠》
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
霍金:《时间简史》
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
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O•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经典名著,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什么是“希腊理性”之源,看过此书能有一个大致了解。希腊理性向整个世界展现了一种“前行性思维方式”,可以说没有这种理性,今日的世界会大大不同。——看过一个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版的《几何原本》,序言写得很好,图配得也不错。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9182969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这本书的介绍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吹嘘哥白尼,其实哥白尼就是“故意”拖延《天体运行论》的出版的,他无意与教会爆发正面冲突。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一般的英雄,有的只是普通但真实的人,——在“持论公平”方面西方的科普文章做得好得多。二是除非你是搞天文专业的,否则是不需要亲自去读这本书的(因为没有 “必要”,更何谈“必读”,说得太夸张了)。
其实《天体运行论》的贡献不仅止于“日心说”,更重要的是,哥白尼打开了一条通向“上帝的神性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新思维(爱因斯坦该算是较近代的一例吧?)。这种内在论(Immanentism)又启发了近代哲学中的主观主义,可算是“破坏”中世纪欧洲的古典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重要力量。(揪着“日心说”来评《天体运行论》,实在有些过时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9179576
哈维:《心血运动论》
毛病和上一本一样,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就无须读此书。
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pro...&ref=DT_TS&uid=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第一个毛病仍然同上。
第二个毛病是过分吹嘘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关于微观世界的经典名著,地位无可质疑。不过,牛顿一生痴迷炼金术和神学,涉嫌N起学术抄袭案,又在英国皇家科学院欺压同事,晚年无所作为。这些早就不是知识界炒作的新闻了,但却应当作为科学史常识普及一下。
牛顿是科学巨人,但他不是偶像。牛顿的种种缺点,恰恰展现了他处身于科学转折时期核心位置的复杂性。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9257284
布丰:《自然史》
这本书更晕,因为它没有中文版,作者贴的图可能是一个从法文翻译过来的英文版。《自然史》原书共44卷,可谓野心之作。在中文图书资源里仅有这一本:布封:《自然史•动物素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哪怕这一本也极不出名,很难找。据一位网友说北京西单图书城有卖……汗。)
《自然史》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有系统地讲述自然史的著作,并以其对“科学”和“理性”的尊崇为突出特征,因而成为18世纪轰动欧洲知识界的经典名著当之无愧。例如,达尔文便从布丰的《自然史》中受到过进化论的启发。——“科学”和“理性”我们中国人是要好好学习、虚心学习的,只不过经卷浩繁的《自然史》成为“必读”却不存在逻辑合理性。何况此书只有一卷翻译出版,让中文读者们从何处得到此书呢?
达尔文:《物种起源》
毛病同上。如果你对进化论不想深究(那可真是“深究”了),就完全不必读它。
《物种起源》一直是一本引发激烈争论的书,但至今它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生物进化论学者公认的经典名著(这些人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者”)。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7442247
2005 年12月,由英国艺术和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Britain’s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赞助的达尔文在线文库正式上网。该文库计划将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生前的42卷著作、上百篇短文及观察笔记转化成数字文件供查询用。地址在:http://darwin-online.org.uk
法布尔:《昆虫记》
极富智趣的故事。喜欢观察自然,又存有童心的朋友们一定会喜欢。法布尔的书证明了科学和人文精神可以在“写作”这种行为中得到极好的共同实施。所以,《昆虫记》才成了“范例”。
不过,这本书的走红也并不完全是“写作范例”意义上的,至少还有两个原因:1、动植物的分类研究法是近代科学成熟的重要推进力之一,这是一个需要勤恳积淀的过程。2、法布尔是将“行为与生态观察”导入田野生物学的先驱性人物,这是法布尔独特的见解的真正来源。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7402423
《昆虫记》近年持续大热,版本太多了。我看过的好像是花城的这一个版本,但是时间太久了,已经不记得了。《昆虫记》也是10卷N百万言的巨册,市面上看到的其实也都是选本。
电子版:
http://www.ksqygzx.com/ebook007/download/k.../kunchongji.zip
房龙:《人类的故事》
不明白为什么把这一本算作科普读物。其实它连人类学的普及读物都不是,只好算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畅销式写作(这么说没有贬它的意思,畅销也是一种实力。况且,房龙在知识上并没有太大欠缺)。
《人类的故事》也有极多版本,建议有能力的朋友直接读英文版,因为房龙的最大优势就是他苦练出来的“亲切”文风,他力图打通的也正是知识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只不过,说这本是“科普图书”我是绝对不能认同的,这是概念错误。
当当网上有英文版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132590
贾祖璋:《鸟与文学》
作者贾祖璋是位老科普工作者(始于20世纪30年代),他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兰和兰花》等文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他的简介在这里:http://www.ywcbs.com/web/more.asp?i=35&tit...ess5=0&press6=0
这书不好找,因为太老了:http://www.welan.com/601677/
此书入选不当,它最多算是“科学小品”吧。
个人认为,中国作家的“科学小品”、“科学散文”有两个非常要不得的毛病:1、有太多散文诗歌的元素,结果文章成了抒情而少陈述,行文滥情又混沌一片,无法卒读。2、在介绍科学知识时融入大量古代诗词、典籍、神话传说,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西方人辛辛苦苦研究证明出来的东西,我们老祖先N千年前就“直觉”到啦,真是牛逼訇訇…… 总之,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没有什么是中国人不曾“直觉”过的,可见其聪明绝顶无可匹敌啊!)。这种写作思路我深恶痛绝,太要不得了!
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没看过,这本书不太好找。
据说,此书是西方的“科学小品”,讲人类如何和鸟兽虫鱼对话、交朋友。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724026
高士其:《菌儿自传》
这本书也写于20世纪30年代,找不到了。
作者是中国人,高士其。性质和毛病都与上面的《鸟与文学》相同,是“科学小品”。(据我恶劣的推想,这两本书的入选是民族自尊心在作怪,因为它们在各个方面都谈不上重量级……)
阿•费尔斯曼:《趣味地球化学》
1948年出版,介绍了和地球相关的完整的科学知识系统,据说曾风靡西方世界。对化学和地质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会喜欢它,因为这是一本充满着科学热情和顽强精神的书。 :)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160048
此书结尾处的几章颇为别致有趣:《在门德列也夫元素周期表上的幻想旅行》、《结尾-书目》、《地球化学家的野外工作》。
卡逊:《寂静的春天》
此书入选说明作者的眼光至少落伍40年了。
英文书名Silent Spring,1962年出版,轰动一时。中文版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同样大热。这是一本典型的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的煽情之作,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缺点:在研究写书之前作者的结论其实已经得出了,所以不是在证明和辩驳中接近真理,而只是在自恋和防护中固守偏见。
此书出版后即在严肃科学界声名狼藉,在民间它却被奉为环境保护的宝典和圣经。
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找一本英文版看(英文版有N页footnote,中文版正文之后什么也没有。因为Footnote是最能考评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水准的,读者可以自己从中做出判断。),此书作者卡逊运用的各种认证手法实在不能算是“科学”。
与“寂静的春天”相似的是,卡尔•萨根提出的“核冬天”也是一个可信度颇受科学家们质疑的“预言”。但是相关的讨论却显得有理有据,依据理性的力量去接近真知。比如一个英国人写的《火与冰:核冬天》一书,持论公平,同时承认了任何关于“核冬天”的重大结论都是不容易做出的。——不肯随便“煽情”或“吓人”的态度,才能叫“科学”。用冷静、智慧和激情去说出人类的缺点,这才是科学家们应该做的事。说到底,“尝试更全面的思考”、“降低一点格调”都不会有损于科学本身。
《寂静的春天》中文版当当网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8942006
读过此书英文版的部分章节,我不会再细看此书。但它对我的教育意义重大:热爱科学是因为要求“真”,而不是求“名”。此书作者卡逊女士是一个虚假的偶像,但偶像迟早是会破碎的。
中文版 寂静的春天.pdf文件:
http://ebook.liling.name/down/00181.htm
英文版SilentSpring.pdf文件:(这个英文版比较好,配有清晰的彩图,并附有Endnotes)
http://www.biologicaldiversity.org/swcbd/P...ides/REPORt.pdf
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
《从一到无穷大》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风靡中国读书界的科普图书。才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它是“通才教育”式的科普书籍。内容包括无穷级数、拓扑学、熵、相对论、四维空间、统计涨落、基因与DNA等20世纪40-60年代的尖端科学成果,确实写得不错。
不过此书出版已经有50年了,想更新一下这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选择其它的图书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702447
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share.yoao.com/download.asp?id=23709
沃森:《双螺旋》
DNA 双螺旋模型的发现是20世纪生物学的重大成就,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根基。此书的译者说:“《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是沃森写的一本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印象记。”说得不错,不过还应再补充两点:1、此书适合有学院研究背景的人士阅读,因为会有切身感受、但又颇受启发。——有人批评《双螺旋》歪曲了科学家的生活(不知这“歪曲”具体指什么),我倒是觉得特别真实。2、全书的最亮点是沃森和克里克的相遇和相知相惜。沃森自以为是、爱冒险、喜欢体育运动、认为真理应该尽善尽美、瞧不起迂腐的科学研究、对于科学成就想入非非;克里克则聪明能干、不服权威、口若悬河、执著、眼界开放。但这两个桀骜不驯的家伙居然合作得亲密无间,而且用互补的性格在最大限度上消弥了彼此的缺陷。
沃森在此书的中文版前言中说:“……同克里克合作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极为难得的一段时期。在撰写本书时,我力图表达出我们在探究这种可能是最重要的分子时的兴奋心情。我们所发现的双螺旋果然没有使我们失望。”——这是肺腑之言吧!整个科学史上这样的“相遇”都不多,在我看来,克里克和沃克其实就是DNA里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讲的不是科学神话,沃克和克里克也决不是夜以继日干活的科学怪人。科学发现自有其逻辑,其中包含着热爱、憧憬、敏锐、坦诚和坚强。(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呵。)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462191
电子版zip包:
http://www.oursci.org/lib/helix/helix.zip
珍妮•古尔多:《黑猩猩在召唤》
此书作为故事来读颇好,什么是真正的“献身于科学事业”一目了然。但是作为科普读物却不佳,珍妮•古尔多走的不是一条传统的学院之路,这对她的研究工作有无可逃避的损害。珍妮在黑猩猩研究方面的开创之功不容抹杀,但她的研究方法却遗留下问题多多,影响至今。(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科学家半自传,不是科普。)
奇怪的是,此书网上有不少电子版,实体图书却不容易买到。另外一件更奇怪的事情是,此书英文名In The Shadow of Man,意思是说人类对黑猩猩的认知至今仍笼罩在“人的影像”之中。中文版译成《黑猩猩在召唤》——真不知此名据何而来?(如此这般的主动“抒情”,可见汉语翻译界实在需要多一点“硬译风”。)
http://www.kuxp.com/downwwwfghe.exe
竺可桢:《物候学》
《物候学》1963年初版,1973年修订。1975年修订版第二次印刷时已累计印刷了15万册。
《物候学》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页发黄,其中掺有不少1973年修订时加入的毛泽东语录,但也附有大量图表、物种名单和观测数据。——其实,《物候学》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不是科普。只不过,在没有知识可以追逐的年代里它还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点的安慰和向往吧。
http://www.bjkp.gov.cn/kpdw/kpjz/china/36.wh.htm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湖南科技“第一推动丛书”中的一本,是西方的“科学散文”。
《细胞生命的礼赞》开宗明义:“任何认为地球的生命是脆弱的想法,都是人的幻觉。”“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细胞生命的礼赞》反击了人类的种种中心自大论,赞美了微小、细弱生命现象的神奇。“科学人士反击人类沙文主义”这一视角在科普文章里较少见,所以也就喜欢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205391
电子书下载地址:http://www.book118.com/soft/download.asp?s...downid=0&id=538
刘易斯•托马斯继《细胞生命的礼赞》之后的另一本科普著作《水母与蜗牛》,电子版: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69.html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此书是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出版历经三十年(1976年),在西方世界仍然倍受普通读者和严肃科学家的推崇。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165487
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www.ksqygzx.com/ebook007/download/x...zisidejiyin.zip
马丁•加德纳:《啊哈!灵机一动》
趣味数学读物,精选了一些需要奇思妙想才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被分为六类:组合、几何、数字、逻辑、程序问题、语词游戏,——喜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一定会喜欢此书。《啊哈!灵机一动》1981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初版,据说有些中国少年就是看了此书后数学大为灵光,并由此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pro...&ref=DT_BG&uid=
电子版:
http://www.cnmaths.com/VIP/ShowSoft.asp?SoftID=1640(注册后下载)
在线阅读:
http://tgs28.gbaopan.com/book.aspx?id=62ea...7dc4f347245ead3
作者马丁•加德纳是美国著名的数学科普和反击伪科学人士,也是《科学美国人》上曾开设20多年数学游戏专栏的作者。他没有数学博士学位,但是他的作品能让广大普通读者和数学家为之着迷。1957年到1981年马丁•加德纳是《科学美国人》的长期专栏作家,他的“数学游戏”专栏是《科学美国人》的特色栏目。
马丁•加德纳的另一本书《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也非常有趣,演示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数学悖论。网上也有电子版。
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此书没有看过,以后一定要看看。
卡尔•萨根对阿西莫夫的评价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此书1960年出版,1976年科学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出版,三年间重印三次,每次印数都在30万册以上。1991年出版了《科学指南》的第二个中译本,但印数只有3400册。——前后对比,真是感慨。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165020
网上有部分下载: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蛋白质》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7.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元素》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6.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分子》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5.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太阳系》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4.html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宇宙学》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83.html
许靖华:《古海荒漠》
西方人对此书感兴趣,是因为许靖华在20世纪60年代就证明了地中海曾经是一片沙漠吧?(据说《科学美国人》80年代还有对此书的书评。)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8718591
——不过,要说古欧洲大陆的形成和演变,BBC最近制作的4集《欧洲探索》就足够棒了。别的不需要看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9204421
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
混沌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谓“混沌”,是指看来遵从确定规律的事物也会显现超乎想象的繁复多样,只要有些微的条件差异,就会导致令人瞠目结舌的不同结果。《混沌:开创新科学》介绍的是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数理领域内混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直以来被自然科学忽视的“无序”与“混沌”成为了一个“深刻” 的命题。——在一个由熵支配的宇宙中,一切都无情地走向于更大的“无序”。但是,要怎样出现新的“有序”呢?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混沌理论才是属于21世纪的新科学。
其实,《混沌:开创新科学》也不是科普著作,而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基于对200多位科学家的访谈)。其中对美国60、70年代科学界情况的描述尤其精彩,例如译者推荐的第十章(70年代末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校区的几位研究生们)。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8936936
VeryCD上有电子书下载:
http://board.verycd.com/t324678.html
霍金:《时间简史》
霍金的最大贡献是他对宇宙学中宇宙生成机制的讨论,《时间简史》也始终是在量子物理的背景下展开讨论的。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463785
《时间简史》电子版:(这个是10年增订版,图片比较丰富)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41.html
《时间简史续编》电子版: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817/742.html
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
《皇帝新脑》一书展现了电脑科学向哲学的一次尝试性“穿透”,它的命题非常古老,即“精神-身体”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作者罗杰•彭斯特认为,电脑不可能用一种比算盘更优越的方式“理解”自身的所作所为。——正如皇帝没穿衣服一样,电脑也没有头脑。
有人说罗杰•彭斯特是位哲学家,我看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内涵大多源自柏拉图的理念论。个人是很期待21世纪人工智能的新进展的,因此无法喜欢《皇帝新脑》的说法。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217959
电子版在这里:
http://ebook.mumayi.net/9/gljx/ts009050.pdf
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
没看过,以后一定补上。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8840733
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
卡尔•萨根是谁?——可以去看一下电子杂志《三思科学》2001年12月20日的纪念卡尔•萨根特刊。这里: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sagan/01s0117.htm
《魔鬼出没的世界》,建议先读读《原版序:我的老师》。卡尔•萨根和我们一样经历了平凡的少年时光,但他也幸运地遭遇了自己的幸运。“科学是照亮黑暗的蜡烛”,说得太对了。所以,才要“祝愿我们的世界摆脱恶魔的纠缠,充满阳光。”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102110
另外有一张网页上提供了《魔鬼出没的世界》电子书:
http://www.oursci.org/lib/demon/index.htm
1980年秋天,萨根制作的13集电视片《宇宙》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一播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整个80年代,没有任何其他在公共电视频道中播放的节目超过《宇宙》的收视率。据统计,该片已经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播出,观众人数约达6亿。以下是verycd的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4/12/24/0000032148.html
《宇宙》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book.kanunu.cn/html/2005/0728/640.html
1984 年,萨根的科幻小说《接触》出版。1997年,《接触》(Contact)被改编成电影,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主演。据说,“《接触》中的虚构人物、射电天文学家埃莉•艾罗葳(Ellie Arrowary)其实就是改名换姓的萨根本人——的自省”。
电影《接触》(Contact)verycd的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4/10/05/0000022448.html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
《万物简史》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正如其名)。从宇宙哲学、古生物学,到物理学、化学、气候学、地质学,几乎包括了所有重要的科学分支。
作者比尔•布莱森本来是一位旅游作家,他改写科普之后擅长用清晰有趣的笔法讲述科学发展史故事,并因此广受欢迎。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8968657
VeryCD上《万物简史》有声书的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5/11/26/0000076672.html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西方世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众和理论家们都致力于理解电子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化生存》正是应时而生之作,其作者也被1996年7月号《时代》周刊评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1996年《数字化生存》中译本在中国登陆,和中国走进数字时代几乎同时,因此影响力很大。
《数字化生存》提出了“后信息时代”的种种构想,它讨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属于未来学的内容。个人认为,严格来说《数字化生存》是一本未来学著作,也不是科普。尼葛洛庞帝预言的很多数字化生存方式在今日已得到实现,“生命的潜在可能结果”——这正是未来学的意义所在。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285717(缺货)
网上有不少电子版。比如这里:
http://218.4.55.228/ebook007/download/kepu...shuzihuacun.zip
O•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生命的未来》是一本帮助人们克服“生态麻木”问题的好书。要说,它的主题也是“保护环境”,但此书的理念比《寂静的春天》诚实、优秀了一百倍。对威尔逊来说,人类优先论和环境保护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明确指出环境策略和经济增长产不是对立的(这就是顶尖科学家和煽情学术人的不同……)。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8992369
个人认为威尔逊的另一本《生命的多样性》更有趣味性,对生物如何在多样性中进展的论述非常精彩。棒极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duct_id=8793712
11:21 |添加评论 |阅读评论 (9) |发送消息 |引用通告 (1) |写入日志 |科普资讯
评论



yeedar 姬十三,早就看到你的豆瓣邮件通知了,但是链接打不开。
真是不好意思啊,我一直忙,懒得没回邮件。(我是个土人,不会用豆瓣回邮件呵……)在豆瓣里,我们参加的小组差不多,呵呵。我的电子邮件:yeedar@hotmail.com
8月8日 14:30
(http://yeedar.spaces.live.com/)


Carol  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真正看完的却没几本,羞愧。
8月8日 9:41
(http://SceinceWriter.spaces.live.com/)

姬十三 转了一下:http://jshisan.yculblog.com/post.2688521.html
:)
8月8日 0:19
(http://jshisan.yculblog.com)


yeedar :) 谢谢提问。
我觉得这本书质量还是不错的。原因有三:1、介绍优秀科普图书的书非常少,这一本在视野和评价上虽有缺点,但仍是难得的介绍资料。2、30本书都有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和延伸阅读。应该说,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值得一看(只不过,有些地方有误导读者的可能,所以我才写了这个东西)。3、视野没有局限在20世纪,而从《几何原本》讲起。这才是真正的科普精神。
7月23日 16:01
(http://yeedar.spaces.live.com/)


小雨 博主是雷锋!鞠躬~~~~
请问,您觉得这本《30部》质量如何呢?是原文摘录?还是编辑点评?
7月22日 21:21
(http://verzhencangver.spaces.live.com/)


yeedar  :) 哈哈,就知道这篇对你和小白的路子。
4月14日 0:10
(http://yeedar.spaces.live.com/)


木鱼桥 不介意转载到其他地方吧。不过介意也没用,转都转了。
4月13日 22:14
(http://muyuqiao1.spaces.live.com/)


yeedar 以下是我收集的26本科普图书的rar包目录。自己不喜欢的科普书没有列在其中,这个rar包括了上次12本和这次30本中的相当一部分。
科普电子书-书目(按字母排序)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共5本分册)
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三卷)
别闹了,费曼先生!
从一到无穷大
火与冰——核冬天
寂静的春天(中英文版)
裸猿_D.莫利斯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PDF和TXT格式)
时间简史
双螺旋
水母与蜗牛_刘易斯.托马斯
外星球文明的探索_卡尔萨根
伊甸园的飞龙_卡尔萨根
宇宙_卡尔萨根
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Tao of Physics(《物理学之道》的英文版)
从混沌到有序
皇帝新脑
混沌开创新科学
可怕的对称
昆虫记
千亿个太阳
数字化生存
天才之路_威廉.邓纳姆
细胞生命的礼赞
自私的基因
4月13日 11:43
(http://yeedar.spaces.live.com/)


yeedar 再补充一张贴子。加上下面这个书目,对中国“流行”的科普图书也就能有一个大概了解了。其中有不少书和前面是重复的,最后我补充了几本。
中国科学家首批推介的20世纪科普佳作
网页来源:北京科普之窗http://www.bjkp.gov.cn/kpdw/kpjz/index.htm
国外作品(按书名汉语拼音排列)
01.《啊哈!灵机一动》 18.《魔鬼出没的世界》 35.《数学——它的内容、方和意义》
02.《从一到无穷大》 19.《膨胀的宇宙》 36.《湍鉴》
03.《超越时空》 20.《千亿个太阳》 37.《完美的对称》
04.《大灭绝》 21.《趣味地球化学》 38.《物理世界奇遇记》
05.《大众天文学》 22.《趣味物理学》 39.《物理学的进化》
06.《大师的智慧》 23.《器具的进化》 40.《细胞生命礼赞》
07.《飞向月球》 24.《人之上升》 41.《熊猫的姆指》
08.《发现者》 25.《人类的故事》 42.《 伊甸园之河》
09.《混沌:开创新科学》 26.《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43.《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
10.《黑猩猩在召唤》 27.《上帝掷骰子吗?》 44.《与鸟为伴:加拉帕格斯群岛》
11.《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28.《圣诞演讲(包括蜡烛的故事、肥皂泡和它的力)》 45.《宇宙》
12.《寂静的春天》 29.《生命之科学》 46.《宇宙之大》
13.《集异璧》 30.《时间简史》 47.《宇宙之海的涟漪:引力波探测》
14.《可怕的对称》 31.《所罗门王的指环》 48.《宇宙的起源》
15.《昆虫学忆札》 32.《森林报》 49.《自私的基因》
16.《科学与怪异(文集)》 33.《数字化生存》 50.《最初三分钟》
17.《科学并不神秘》 34.《数学万花镜》 51.《最新科学指南》
国内作品
01.《不知道的世界》 16.《科学的历程》 30.《生物史图说》
02.《变幻多彩的地球》 17.《科普杂拌儿》 31.《神秘的克隆》
03.《莼鲈之思》 18.《了解风云的脾气》 32.《神奇的南极》
04.《当代博物馆丛书》 19.《蓝天绿地丛书》 33.《数学百草园》
05.《大自然的启示》 20.《茅以升科普创作文集》 34.《天体的演化》
06.《打开原子的大门》 21.《漫谈物理学和计算机》 35.《伪科学——科学肌体上的癌细胞》
07.《地质旅行》 22.《每月之星》 36.《物候学》
08.《打开通天大门的钥匙》 23.《鸟与文学》 37.《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09.《地球家园》 24.《钱三强文集》 38.《小小芯片万事通》
11.《和平的梦》 25.《十万个为什么 》 38.《相变与临界现象》
12.《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26.《神奇的北极》 40.《一笔画与邮递路线问题》
13.《花鸟虫鱼及其它》 27.《绳圈的数学》 41.《拙匠随笔》
14.《今日天体物理学》 28.《十大行星之谜》 42.《中国恐龙》
15.《科学发现纵横谈》 29.《算得快》 42.《中国科学技术史》
首批推介20世纪科普佳作的科学家
顾问委员会成员:
周光召、吴阶平、宋健、卢嘉锡、钱伟长、朱光亚、路甬祥、陈至立、徐冠华
评审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绶(王官) 、许智宏、许再富、李承森、何祚庥、宋心琦、吴新智、杨柏龄、尚勇、周清、金涛、胡亚东、席泽宗、秦大河、曹效业、常志海、董金海、董光璧
补充几本:.
1、《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学史话》,在中国民间流传的科普图书。
2、《完美的对称》: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160104
书名原文:Perfect Symmetry:The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Buckminsterfullerene
作者原名:Baggott , J.
3、《千亿个太阳》:拉拉同学写《彼方的地平线》时参考的一本科普图书。 :)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205385
4、《超越时空》:http://www.toopoo.com/pro_hp/page_pro/5428-1881-3.htm
书名原文:Hyperspace :A scientific odyssey through parallel universes ,time warps ,and the tenth dimension
作者原名:M., Kaku , M.
5、《可怕的对称》主要阐释了“对称”如何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上的思想和美学的基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oduct_id=440000
4月13日 11:42
(http://yeedar.spaces.live.com/)
西蒙•辛格最喜爱的10本科普著作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1月15日 10: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西蒙·辛格
西蒙·辛格(Simon Singh)是英国当代的畅销科普作家,拥有物理博士学位。辛格主要从事科学史方面的写作,其著作如《费马的最后定理》(Fermat sLastTheorem)、《密码故事》(The Code Book)以及《宇宙大爆炸》(Big Bang)等广受读者欢迎。日前,他向读者们推荐了自己最喜爱的10本科学史著作,并对个中缘由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科学进化史》 [美]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 海南出版社 2002年版 29.00元     1.《科学进化史》/雅各布·布罗诺夫斯基(TheAscentofMan,JacobBronowski)     它不仅是一套经典的电视系列节目,更是一本精彩的书。实际上,它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教我如何将科学与历史融为一体。     2.《E=mc2》/戴维·博丹尼斯(DavidBodanis)     这是一本关于爱因斯坦那个著名方程的传记。博丹尼斯在其中详尽地解释了与这个方程有关的一切,并揭示了它之所以成为人类顶尖成就的理由。     3.《伊萨克·牛顿》/詹姆斯·格雷克(IsaacNewton,JamesGleick)     关于牛顿的著作很多,但这本小书告诉了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4.《维多利亚时代的因特网》/汤姆·斯坦德奇(TheVictorianInternet,TomStandage)     因特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许会让我们震惊不已,但斯坦德奇在书中讲述了一次更加震撼人心的通讯革新———那就是电报的发明。     5.《海王星档案》/汤姆·斯坦德奇(TheNeptuneFile,TomStandage)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我是一个斯坦德奇迷。他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内容则与19世纪天文学家之间的竞争有关。
6.《经度》/达瓦·索贝尔(Longitude,DavaSobel)     约翰·哈里斯(JohnHarris)的故事是钟表专家们耳熟能详的东西,但索贝尔却把这个故事讲给了整个世界,并使自己的书成了一部经典。     7.《谜一样的图灵》/安德鲁·霍奇斯(AlanTuring TheEnigma,AndrewHodges)     现在图灵(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被誉为“人工智慧之父”)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霍奇斯的这本精彩传记。由这本书衍生出了一部电影、一部戏剧以及无数的电视纪录片。     8.《齿轮大脑》/多荣·斯瓦德(TheCogwheelBrain,DoronSwade)     这本书讲述了查尔斯·巴贝吉(CharlesBabbage,计算机理论奠基者之一)的故事以及他制造“思想机器”的伟大尝试。巴贝吉止步于蓝图阶段,而斯瓦德根据他的设计制造出了“差分机”,因此由他来写巴贝吉的故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9.《门捷列夫之梦》/保罗·斯特拉瑟恩(Mendeleyev sDream,PaulStrathern)     每个学校的实验室里都贴着元素周期表,这本书讲的正是周期表发现者的故事。     10.《原子弹的制作》/理查德·罗得斯(TheMakingoftheAtomicBomb,RichardRhodes)     我还在读大学时就读过这本书。尽管已经过去了20年,它仍然是我的心爱之物。它是科学阐释与生动叙述的完美结合。(文 渭北)
http://yeedar.spaces.live.com/default.aspx
第三种文化和SFI
杨建邺 《博览群书》2003年12月30日
最近读了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美国学者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写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第三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们经常满怀感激地提到SFI。SFI即圣菲研究所 (Santa Fe lnstitute)(读者可参阅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和混沌边缘的科学》,陈玲译,三联书店,1997)。为了讲清楚我的感受,需要把话题稍稍扯远一点。
写出《两种文化》以后,斯诺(C.P.Snow)在1963年再谈两种文化时,已经敏感地预见“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第三种文化”。他说:“谈第三种文化已经存在可能为时尚早。但是我现在确信它将到来。当它来的时候,一些交流的困难将最终被软化,因为这一文化为了能发挥作用必须要说科学术语。”
从1963年到今天,过去了四十年,斯诺的预见得到了相当可喜的证实,一大批为了沟通两种文化交流的作品相继涌现。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时间简史》,霍兰(J.U,Holland)的《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涌现——从混沌到有序》,道金斯(Richar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伊甸园之河》、《解析彩虹》,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的《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哈肯(Herman Hak-en)的《协同学》,普里高津(1lya Prigogine)的《从混沌到有序》、《探索复杂性》、《确定性的终结》……等等。在这些精彩无比的书中,作者试图与公众交流,而且也互相交流他们对科学进展的看法,并力图使艰深的科学知识可以为公众所理解。
正是在这样一种势态下,布罗克曼于1995年写了《第三种文化》一书,宜称第三种文化“正在浮现”。布罗克曼写道:“第三种文化的出现引入了崭新的文化研讨模式,重新界定了美国重要的思想领域的卓越人物。……我们正亲眼目睹着思想家的火炬传送,从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到一组新人,即渐渐浮出水面的第三种文化的知识分子。”
那么,第三种文化的知识分子到底是一些什么人?他们有哪些特征?根据第三种文化代表人物们的意见,大约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第三种文化的知识分子来自科学家,但“不是典型的科学家,而是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涉猎领域更广泛的人,他们发现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并不符合本专业的课题结构。”
被布罗克曼视为第三种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盖尔曼(196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这种科学家作了一个形象的描述,他在《夸克与美洲豹》一书中写道:这些科学家“常常和某种思维风格有关。尼采把思维风格分为两类:一是‘日神’(Appoloni-Q1,),这种风格擅长逻辑、分析,考虑问题比较冷静;另一是‘酒神’(Dionysians),这种风格更习惯于直觉、综合和情绪激动。有时很粗浅地用这两种特性区分左脑和右脑的用途。但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似乎属于另外一种,即‘奥德赛’(Odysseans)型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人在需要将各种思想连接起来时,可以将日神和酒神风格联合使用。这种人在传统的研究所里常常感到孤独,但在SFI却可以找到如鱼得水的环境。”
SFI研究所是1984年在盖尔曼的帮助下创建的。这是一个相当松散的组织,有点像一个家庭。研究所中只有3个任期为5年的教授,其他的人都是访问学者。访问学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研究所停留的时间有的只一天,有的逗留一年,其中有些人经常来访,例如后来成为第三种文化代表人物的霍兰、考夫曼 (Stuart Kauffman)、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罗(K,Joseph Ar-row)等等。研究所经常举办各种专题学术讨论会,会期有的只一天,有的则为一至二周。SFI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许多出色的科学家和学者渴望“偏离、逃离”他们原来的研究领域,但在专业研究所里不可能做到。而在SFI,来访者可以自由地思考和交流,经济学家可以大谈生物经济学;物理学家可以把“吸引子”用到经济学领域;总之,SFI里出现了一大批第三种文化的中坚分子,是第三种文化产生的温床。
由于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领域极广,所以谁也不能自称什么权威。正是这种特点,形成第三种文化的另一大特征:容忍异己。布罗克曼说:“第三种文化的力量恰恰在于它能容忍异己,使得不同的观念都能得到严肃的对待。不同于以往的智力探索,第三种文化的成就,并不是在主流保守阶层中所常见的那种争论不休的边缘性争论,而是这些成就将影响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生活。”
正因为第三种文化的包容性,所以它不会像学院派那样居高临下,那样由于“过度的解释”而使得日渐膨胀的注释条目蜿蜒伸展,越排越长,直到真实的世界无处寻觅。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是贴近真实世界的大众知识分子。
有人奇怪盖尔曼为什么把SFI设立在偏远的圣菲,而不设在东海岸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地区。盖尔曼对此回答说:“我们没有将这个研究所选址在靠近哈佛或者斯坦福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有来自已经被接受的思想巨大压力,这些思想被整个团体接受了因而难以对其提出挑战。在圣菲,我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和交谈,只受限于与现实的一致和吻合(只要与现实一致)。”
这一观点很值得我国学者的思考,因为我国目前对第三种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大都集中在几个文化重镇如北京、上海等地,这些地区的学者即使对第三种文化情有独钟,想进行一些研究或实践,但在传统的两种文化的夹击之下很困难,有可能消失,或者变味。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之言,盖尔曼尚且有这样的担心,更何况我辈!
第三种文化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特别重视复杂性和进化机制的研究。布罗克曼对这一特征作了如下说明:“从第三种文化诞生了一种自然哲学,它建立在对复杂性和进化的重要性认识之上,非常复杂的系统,不论是生物体、大脑,生物圈,还是宇宙本身,都不是靠设计构造出来的;一切都是进化来的。已经有一套新的观念来描述我们自己,我们的心智和宇宙,以及所有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正是这些正在做研究和创作自己著作的科学家们,把握着我们时代的方向。”
以上谈的是对第三种文化粗浅的认识。尽管第三种文化如布罗克曼所说“正在浮现”,它的鼓吹者也极力指出第三种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也对第三种文化的前途表示谨慎的忧虑,这种忧虑恰好来自传统两种文化的两方。
一方的威胁来自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几乎是愤怒地说:“英国几乎没有知识分子肯付出一点努力去理解科学,他们明显地感到近期的图书,如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 (ABrief History ofTime)中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力。有些反响似乎源自面对这种无知而产生的无助感。‘我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说,‘但我搞不懂这些。所以它一定是胡说八道!’几年前,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起伏的消息公布后,颇有影响的知名记者伯纳德·列文(Bernard Levin)就把整个宇宙理论研究当成了垃圾,认为不值得被当作重要评论。比如他说,大爆炸理论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证据;他认为这个理论的许多所谓证据,实际上都是一种误导。另一个把科学家当靶子的记者是布赖恩·埃普利亚德(Brian Appleyard),他在其畅销书《理解当前》(Understanding thePresent)的前言中写道,他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他采访霍金后内心感到愤怒。看到科学家狂妄到要对诸如上帝、存在以及人性等深奥的问题发表意见,他感到不安。意义重大、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是对这些发现的反应却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防守反击,这不由得令人印象深刻。科学家年复一年地被忽视,因为没有人倾听他们;现在人盖尔曼也颇有同感地叹息说:“不幸的是,艺术人文领域里有人以几乎不知道科学技术或数学而自豪,相反的情况却很少见。你偶尔会遇到一个不知道莎土比亚的科学家,但你永远也不会遇到一个以不知道莎士比亚为荣的科学家。”
另一方的威胁来自科学家的阵营。丹尼尔·希利斯(W.Daniel Hillis)曾深怀忧虑地说:“第三种文化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当科学家清楚地向非科学界人士解释他们的思想时,经常会受到其他科学家的蔑视。当有人像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或道金斯那样表达能力特别强时,另一些科学家会有点妒忌,因为这两个人正在向公众解释我们正在争论的重大问题。生物学领域更是如此,生物学界总觉得科学家不应该宣扬学界中的丑事,因为右派宗教势力一直在进化论学派间的争论中寻找什么,从而作为他们神创论的证据。生物学界的一个强大的思想学派认为,绝对不能公开质疑达尔文,但‘普及工作者’在科学家之间通常也确实是个轻蔑的称呼。普及工作者就是以人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问题的人。我想,科学家不尊重这样的人,这很荒唐。对任何别的领域来说,向国会议员解释为什么你做的事激动人心、美妙无比,将被视为是对这个领域的一项贡献,而在科学界,你将受到如同某种神秘俱乐部里的背叛者般的待遇。”
希利斯说的正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有两件事我记忆深刻,一是1988年,我请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当时是研究规范场的副研究员)写一点东西;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介绍一下他研究的领域的成就和意义,他回答说:“如果我写了那样的文章,我永远别想当研究员了。”二是在我评教授职称时,发生过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我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的几篇文章不能算数,但发表在《大学物理》上的文章可以算, 虽然文章内容都是物理学史方面的研究。业内人士都知道,《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文章很不容易(记得该杂志有一个规定:每一位作者一年只能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但在物理系却只看刊物名称上有没有“物理”两个字。偏见之深,可见一斑。
的确,第三种文化要想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承认,还有许多事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还有许多严重困难得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如果我们国家也有一个SFI这样的研究机构,并且设立在兰州;昆明……,也许能够使第三种文化在我国也尽快地、健康地“浮现出来”。
(约翰·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吕芳译,海南出版社,2003;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杨建邺、李香莲译,湖南科技出版杜,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