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法师日本:学校是什么:民办教育的观念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5:55:27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8-05-15
——基于浙江省绍兴市民办教育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宁波大学  刘剑虹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舒志定
宁波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  陈聪诚
摘  要:民办教育机构要生存与发展,必须理解学校的实质。要理解学校的实质,如果只是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思路去看待学校,不能说这样的认识不正确,而是说,这样的理解,重点是关注知识(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并没有揭示学校怎样关注受教育者。一旦学校、教育远离了人,实际上就使学校、教育丧失了最根本的价值。近期通过对民办学校办学的调查,发现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实践中,已经有意识地寻求使教育能够真正关注受教育者的途径,以此提出的教育观念对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民办教育;教育观念;人的教育
办学校,必须理解学校的实质。要理解学校的实质,如果只是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思路去看待学校,不能说这样的认识不正确,而是说,这样的理解,重点是关注知识(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并没有揭示学校怎样关注受教育者。一旦学校、教育远离了人,实际上是使学校、教育丧失了最根本的价值。即使受教育者掌握了许多知识,但也是把人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达成某种教育目标的工具。近期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民办学校办学的调查,发现民办教育机构在办学实践中,已经有意识地寻求使教育能够真正关注受教育者的途径。他们认为,理解学校,关键是要使学校真正关心受教育者,但何谓真正关心,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与绍兴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座谈及了解有关民办学校的办学过程与校舍建设情况,从中能够清晰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意识的内涵。
一、认识“学校是什么”的基础是关注学校教育对象
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是最近二十年的事。尽管党和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都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支持的政策,但它是在与公立学校办学历史、师资条件及民众对学校认可度等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成长与发展的,因此必须要办出学校的特色与质量,才能赢得社会认可,才能不断拓展教育市场。而这一切只是办学所达成的结果,或者说是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全校上下要思考学校的性质,要真正认清办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学校办学的性质,才能讨论怎样建设学校。认识这一问题,要认真辨别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认为民办学校以好的硬件条件来争夺市场的观念。这种认识是对教育性质的一种误解。办学固然需要物质条件,好的物质条件有助于办学目标的实现,但物质因素只是成就高质量办学的外因,而且学校更不能等同于企业,有了好的设备,就能产出质量好的产品。作为学校,除了办学硬件外,更需要内部办学的软环境,如师生的融洽关系、内部的用人机制等,甚至软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更甚于硬件条件。
第二,认为民办学校的办学优势是因为建立了不同于公立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灵活的管理机制,确保办学的活力。因而,办学者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发挥内部机制的优势。这一认识看似十分合理,但内部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但问题的关键是潜能的挖掘又是为了什么?否则会使教师的潜能起到相反甚至错误的作用,所谓“好心人办坏事”。
第三,认为民办教育机构的优势是进行课程改革,有较强的市场意识与市场应变能力。其实,这只是民办教育办学的具体行为,并没有讨论清楚产生这些办学行为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在这一认识中,并没有理清民办教育的市场意识与市场应变能力形成的机制是什么,公立学校的市场意识为何难以形成的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民办教育怎么办、怎样使民办教育机构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所以,不能把上述三种认识当作理清民办教育生命力的核心,因而需要还原到教育本身。所谓教育本身,只能是教育活动的人本身,即只能从师生的关系中进行认识、揭示问题的实质。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以什么态度对待学生,以何种方式与学生交流。简言之,民办教育是如何认识教育对象——学生的。
其实,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任何教育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教育者眼里的学生到底是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学生,则有讨论的必要。换言之,在不少学校中把考试与分数当作评价学生的标准,把学业成绩看作是学生优劣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认识,事实上是用知识与分数否定了学生是一个生动的、个性化的存在,结果所培养的是只知道分数与读书的学生,而学生丰富的感受性、对生活的体验、同情心与审美意识被瓦解了。因而,民办教育要提高办学质量,要办出特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确实把学生当作真实而实际的对象,与教育者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绍兴民办教育机构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且形成了相应对策值得深思。
教育行为以学生需求为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行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由教师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必须取决于对教育对象的重新定位。但民办学校的学生与其它学校的学生有诸多不同,从学生本身出发研究教育,确定学校办学原则,这是民办学校的共识。第一,这些学校一般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中最密切的接触对象,通过教师,成为学生感知社会的有效通道。因此,教师已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化身,在教师身上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感受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距离。第二,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比较复杂,有的家庭有经济能力,有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各自都已经养成了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惯,而习惯的纠正,需要依赖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而不是一般知识化教育就能完成的。第三,有些学生离家较远,特别对一些小学生来说,离开家庭,学校如何提供了家庭教育的功能,这是十分重要的。第四,送孩子进民办教育机构读书的家长,对教育存在着较多的经济学的考虑,总是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消费者,是花钱买教育,是一种消费行为,所以,认为自己有权利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关心学校对孩子的全方面的教育与生活上的爱护等事项。
因此,改变传统把学校看作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场所的观点,相应地确立学校是充满现代亲情的人际交往空间,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独立思考的自主品质的学生。例如,海亮外国语学校六K班生活教师王可颖在《做学生的朋友》一文中说:“我不让自己站得很高,也不希望学生仰着头与我交流,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如:平时,在适当的场合,学生想牵住我的手,想挽住我的胳膊,或把手搭在我的肩上,甚至开个玩笑,我都会愉快地接受,而不是立刻拉下脸,劈头盖脸的一句:‘干吗?没大没小的,一边去。’这样就冷冰冰地踢开了一颗想靠近你的心。我与他们手拉手走在一起,犹如几何中的两条平行线,不会太亲近,也不会背离,我们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这是一位学生生活指导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在这朴实的话语中,表露着教师由认识学生观念的转变而带来的是教育方法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师生关系平台的确立,这个平台是以师生互动为特征,而互动则完全基于师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之中。
二、目标定位:建构培养具有自主品质学生的亲情校园
亲情校园的建设,关键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但这只是表面的。重视学生为本,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独立生活能力包含着基本层面的生活自理能力、正确理解自己与评价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够正确处理群己关系的能力。因此,亲情校园,不仅仅是校园环境的优美,或者是使学生过着舒适、如意的生活。这里所说的亲情校园,其价值目标是让学生融入到校园之中,成为学校主人,在爱校、乐校过程促进自身成长、获得发展。在此,把它阐述成这样几方面:
首先,关注学生,根本一点是要求教师眼中有学生,但关键是如何理解教师“眼中有学生”,这里要求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也不完全象成人世界所规范的社会人,青少年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牵涉到主体的感受、本意、观点、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范畴。日本大阪大学娓田壑一教授认识,从“精神教育”的视点看,它至少包含下列基本要素:强烈的爱好与丰富的感受性,心绪安宁与自豪、人生的喜欢与扎根于喜悦的积极精神,对他人的尊重与友情,超越自我中心的意识与大彻大悟。这样思考人的自我意识与养成人的自主判断能力十分重要。大阪大学扇谷尚从课程哲学的高度作了概括:“人原本就是一个拥有理智、感情、意志的完整的人格存在。因此,是他者无可替代的独立的主体。”不过,要成为独立主体,具备他人所不可替代的特征,第一特征是认识自己,第二特征是发展自己,第三特征是自主判断,第四特征是个人觉悟。显然这些认识,已超越了心理学角度的理解,把学生放在与教师、与环境相互交往的视界进行讨论。
这就是说,不能从主观想象的角度认识中小学的教育对象,只是把他们看作一无所知的个体,要求他们严格遵循成人世界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要求,使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进入成人世界作准备,进而认为如此就能塑造成合格学生。其实,这样的认识,忘记了学生已经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有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学生是生动的、现实的、社会性的存在物。卢梭早就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因为学生有个性差异,而个性差异需要在学生面对各种选择中表现出来。换言之,不同的对象,学生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在不同选择中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品质。所以,鼓励学生作出富有个性的选择,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民办学校中的学生,不能说没有自我意识(即对自己的看法、评价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端正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目标的新三级层次”:即强调态度和技能是第一层级目标,其次是实用技术、知识目标。因为人们非常明确,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这样,教育要培养人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再次,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具有自主能力的学生。自主性能力,旨在培育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即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处理某事的能力。讨论自主性能力的目的,是要把个体形式存在的学生,怎样融合到集体、社会中,使学生既能适应社会,又能在社会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因而,自主性能力与个人主义不同,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优先性,把个人与集体处于对立之中,以个人价值目标替代了集体价值。而这里所理解的自主性能力的学生,是要求在集体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保护和培育学生的个性,这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有了对这一基础的正确理解,才能正确理解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教师传授的知识,无论量多么大、面多么广,都是死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不是为了获得死知识,而是要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这就需要依赖于学生自主的、质疑的、批判的意识与精神。培育学生质疑的、探索的能力、态度与精神,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就此,《学会生存》中已经揭示了这一点:“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现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认清这些任务乃是现代心理教育学研究最有成果的智力成就之一”。
最后,根本一点是要明确以什么样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第一,注意全方位教育,全过程教育。把学生个性教育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落实在学校校园各个方面,包括课堂教学、学生自学及日常生活、家校联系等。第二,突出学生个性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强调学生个性需求,才能吸引学生全员参与。第三,强调严格规范的学生管理。强调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个性优势,同时也强调对学生要按生理、心理发展的层次性特点,实施严格管理,如南洋中锐学校,制定了《生活老师岗位职责》、《生活老师量化考核》《生活老师业绩评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学校的生活区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教师既是知识引导者、生活服务者,又是学生成长的管理者。第四,培养方式与目标必须切实可行,以便使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充分使用自己的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亲情校园重设的教育学意义
建设亲情校园,只是一个说法,其实质是营造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个性潜能发挥的学生生活空间。这种空间的构造,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突出在集体中育人的观念。学校一切工作围绕育人,人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众多的多样化选择余地,以便满足学习者的种种需求,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校,而不只是考试与分数的学校,“教授的或授受的社会——教育化社会,转变为学习的或能学习的社会——学习化社会”。民办教育机构从满足于自身在教育市场中生存,为此所作的探索所揭示的道理十分简单:学校必须把学习者当作第一需求,《学会生存》的概括是有意义的: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其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强调在集体中育人,集体不是一个知识的集合,而是学生生活的真实空间,包括师生互动的每一节课,包括学生日常起居的寝室、餐厅,即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空间与生活过程,使学生在亲情的、关心的环境中与人际关系中养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养成刻苦、守纪、有特长的个性特征。
第二,突出沟通在育人中的作用。构筑大教育框架,联络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把管理学生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上述概括了育人的空间,自然要把校内空间向校外延伸,民办学校十分注重与社会、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社会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第三,突出育人的奠基作用。所谓育人的奠基作用,是指教育要关涉到学生成长的基础,要从学生所思所想的最根本点着手,这就是要把教育活动回归到学生本身,改变单纯的知识、观念的教育,把学生的思与行结合到教育活动中。这一点的认识,民办教育机构比任何教育机构都要强烈的得多。
第四,突出教育的整体作用。民办教育机构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学生欢迎,不在于学校规模大小,换言之,小规模的学校也可成为名校。重要的是学校内部能否统一认识,把各方面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只有校园内处处充满着生机,处处散发着育人的气息,进入校园的学生,才会感受温暖,心情才会平静,才能与同学、老师融洽相处。
如何建设亲情校园,让学生成为学校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呢?
第一,明确目标是前提。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活动都应该与学生全面发展完整地联系起来,必须与学生成长的一切环境联系起来,注重教育是促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和潜能的实现。因此,学校的任务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师是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发展,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由此而构建的校园是宽松的、愉悦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学生交往环境。
第二,要建设亲情校园,有赖于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学校校长。一所学校是否建设得有成效,怎样建设更能有成效,校长的作用是关键。在走访绍兴民办教育机构的过程中,诸多校长都意识到这一点,想方设法提出了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建校方案。
要发挥校长治校的作用,最核心的条件是处理好学校投资者与校长之间的关系,让校长真正成为一校之长。
第三,建设亲情校园,必须开展校际竞争,通过竞争激发活力。如何开展校际竞争?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既要规范竞争,又能防范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鼓励与规范竞争,还应处理好竞争标准的相对统一性与学校个性化发展,让竞争成为凸现学校个性办学的平台,借助教育竞争,使各校真正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只有以质量作保证,走特色教育之路,才能真正关心学生,把学生利益当作学校最根本的利益。
(本文系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营企业家群体形成对地方教育发展的影响——对浙江省的个案研究》(DGB010609)系列成果之一。调研中,承蒙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选修制度与个性发展——兼评上海市中学选修课程标准[J].比较教育研究,1994,(3):19—23.
[2]卢梭·爱弥尔(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1.
[3]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 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