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订房:苏式和美式军事力量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01:14
从西方得到越来越多先进飞机的印度发现,西方飞机比俄制飞机更经济实惠,使用和维护更简单更经济,供应商售后服务态度也好。印度已迅速丧失对俄罗斯军用飞机的兴趣。在战斗中经常被击落,使用和维护极其复杂,这是俄罗斯飞机常见的通病。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8/13/8383181_0.shtml 2011年5月的巴黎航展上,俄罗斯超机动飞行的明星——米格-29OVT,因发动机问题终止了飞行表演。2011年8月的莫斯科航展上,一枝独秀的T-50,更是在起飞中发生发动机喷火的重大故障,不得不中断起飞,在家门口丢了丑。俄罗斯军机发动机的不良表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发动机问题的话题。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战机超凡性能的动力之源。相对于飞机气动布局的精巧复杂,飞控技术的软硬件技术难点,航空电子系统的高度信息化与综合化,人们往往忽视了发动机技术的高难度。

 

其实,俄罗斯军机心脏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在俄罗斯三代机米格-29首飞之初,其2号机和4号机就因为发动机问题相继坠毁。1989年巴黎航展机场上空,前苏联著名试飞员科沃丘尔遭遇米格-29发动机爆炸的惊魂一刻,低高度跳伞逃生,其落地点与飞机坠毁点近在咫尺。

 

由于西方在发动机关键技术上的严密封锁,技术上没有合作伙伴的俄罗斯,在发动机技术研发中一直举步维艰。相对于欧美发动机几千小时的寿命和高可靠性,俄罗斯发动机的性能缺陷和不良表现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为了追赶美国四代机的脚步,俄罗斯的T-50从上马之初,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AL-41发动机研发计划,但去年1月29日T-50首飞之时,只能用替代产品117S发动机装机,而AL-41的研制据说还遥遥无期。尽管普京总理信誓旦旦要在2013年首装T-50,但如果没有大推力、矢量技术的AL-41发动机,T-50的超机动性就无法实现。此次莫斯科航展上尽管双机配对的T-50做出了惊险的编队表演,但在超机动性能方面却少有展现。

 美国的航空技术在军用航空领域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标准:F-16、F-15树立了世界三代机的标准,F-22、F-35又树立了四代机的标准,现在看来,美国正在试图用其更先进的飞行器为世界军用航空器树立新的标准。这种新的标准将会引领世界在这个领域当中展开新一轮的技术竞争,同时,这种技术的领先性将使美国保持相当时间的空中优势。 平可夫坦言:中国国防工业体制弊端是致命的
在50年代中国倾全力仿造苏式歼-5时,美国早就有多个同型号的产品备份,在进行新型号研制时,只需将落选产品进行升级就完成了,与F-16竞争时淘汰的飞机后来改造成了F-18,成了现在美国海军的主战装备,而中国的技术积累只能是先做好仿制,然后再重起炉灶做下一个产品,无疑会落后一大截。工业基础薄弱不是中国落后的理由,在参观了解欧美军事技术装备后,抛开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巨大差距不谈,单从中国现行的苏式国防工业体制而言,弊端是明显而致命的。少数中国专家学者对国内新式武器装备性能过分夸大,并时不时拿来与印度做比较,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此本人绝不敢苟同。中国的军事工业不容乐观,现在虽然有少数主战装备研制成功,但关键部件还无法突破,其本身的性能已显落后,如果考虑到信息资源、指挥控制等方面的差距,中国仍处于“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大炮”的技术代差。 兰德公司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所能利用的国防资源无法与美国的国防资源相提并论中国五十年代仿造苏联模式建立的国防工业一直被一些结构性问题所困绕,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制约其有效性和创新能力。在所有这些结构性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尤其突出。第一,军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竞争。较之竞争的环境,缺乏竞争的压力将减缓创新的步伐。第二,几乎所有的军工企业都属于国家所有。私有企业会因为资本投入而承受极大的创新压力,然而国有企业则不然。与许多国有企业一样,军工企业虽亏损严重但却不会受到惩罚。亏损军工企业不允许破产,由国家提供补贴或银行贷款以弥补收支差额。这种缺乏财务约束的行为不仅使军工企业失去了减亏动力,也难以使其形成创新动机。我们认为,只有当中国采取切实步骤允许武器开发商展开全面的竞争,才有可能逐步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我们还认为,只要美国有关部门继续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的国防工业就难以挑战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地位。 从美苏航空工业的对比中,谈谈“运10”下马的必然性上世纪5、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都是航空工业的强国,但它们在后来的发展中选择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美国走的是国家投入和市场相结合,军品和民品相结合的道路。具体做法是国家对航空企业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行投入和垄断,使其的技术优势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同时企业又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中低挡军机和民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15和F-16战斗机,F-15作为高端保持技术优势(与其相当的SU-27晚了好多年才推出)很少出口,而低端的F-16则在军火市场大卖特卖,赚取了巨额利润。美国的这种方式在其军事领域和经济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济领域中美国的军工企业由于在市场的成功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其有能力不断的开发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反过来使其在市场竞争取得更大优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了几家巨无霸的军工企业。在军事领域美国空军形成了一种为全世界竟相效仿高低搭配的模式,使其在有限的经费下能够获取最大的作战效能,在海湾战争中,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F-22和F-35又是这一模式复制!在民用航空领域,作为轰炸机制造商波音公司在二战结束后,由于军方的定单减少,使得其生存都出现了危机,但波音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707、747等一系列民用飞机,产品推出后由于其出色的经济性而大获成功,奠定了今天民用航空霸主的地位。

前苏联则走的是另外完全不同的道路,没有引入任何市场机制,军工企业的研制和生产完全由国家投入和控制,在军火市场所赚取的利润也归国家支配,企业本身不具备赢利能力。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国家在短时间内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在某些项目上取的突破,所以前苏联5、60年代的米格系列战机比起美国战机毫不孙色,象米格23、25还超过了美国当时的现役战机,但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在于企业不具备自身造血功能,全依赖国家投入,一旦国家经济状况恶化而投入减少企业立马陷入困境,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前苏联经济出现问题而导致其航空工业全面落败美国,如今美国的F-22已经服役,而俄国的四代机还未定型!在军火市场美国卖的是中端的F-16,俄国卖的是看家宝SU-27,在民用机领域,前苏联开发了图154,看看它的事故率,可以相象它的最终结局。前苏联的落败不是技术上的失败,而是体制观念上的失败。

我们来看看自己,80年代前中国和苏联的模式一样,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仿制了一批米格系列飞机,中苏交恶,我国的经济60年代后也不景气,我们的航空工业仿制出米格21后几乎停滞不前,歼8除了高空高速外还比不上歼7,至今也未卖出一架,80年代的中国装备的还是歼6!在如此严峻的局势面前,中国几乎到了见飞机就买的境地。直到90年代,才下定决心集中力量研制新一代战机和发动机,这就是歼10和太行,与此同时,让各航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其中的典型就是“枭龙”,此外K8教练机不但出口还把生产线卖到了埃及,按照欧美适行标准生产的运12在欧美也获得很大的成功,这些都是在没有国家投入依靠企业的自身的力量完成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和观念的改变,中国的航空工业对比于30年前,显示出怎样的生机和活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运10,运10是70年代根据国家领导人的意愿,全部由国家投入,只是在技术上进行了论证而上马的民航机,是国家意志的产物,一个未经过市场论证的产品,考虑过用户的需求了吗?怎么能使用户愿意购买?如果强行生产,最终的结果也会和图154一样而被市场淘汰抛弃,与其让它浪费人力物力,不如让它及时下马!和空客相比,运10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空客是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来组建公司并按客户要求来研发生产飞机的,这种体制和观念上的差距才是运10最根本的差距!空客的成功政府的支持仅仅是个外因。今天我们大飞机的重新立项也是完全按市场运作的,ARJ21是按客户的需求而研发生产的,所以一推出就有了200多架的订单,这和当年的运10的立项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运10的下马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中国大飞机的研发中断了,直到现在才领悟过来要按市场的原则来发展民用航空,这30年太久了。 自从美国这个国家诞生开始,这个地球上一切反美国家到最后都成为促进美国发展的动力。在冷战期间,苏联所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促使美国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积极作用。同样,自从美国这个国家诞生开始,这个地球上一切邪恶势力挑起的战争到最后都迫使美国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军事政治大国。从一战到二战到朝鲜战争到反恐战争都不断证明这一点。只要这个地球上还有邪恶势力挑起事端,结果都是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坚定地团结在美国的大旗之下。 中国发展舰载机航母的思路注定是落伍的,看看美国,无人战斗机已经上舰试飞。用无穷数量的、性能卓越的无人机打有限数量的、性能局限的有人机及其航母,则落伍的航母必败。同J10一样,成熟之时就是落伍之时。只能对付越南、印度、韩国之类的国家。不能同米帝抗衡。中国航母的战略意义是有局限性的。  现代化战争的本质打的是科技和经济。参考二战,双方科技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最后比的就是谁能够造的更多、造的更快、造的更先进。苏联的科技和工业规模显然和美国有巨大的差距,就算苏联一开始先偷袭把美国人打残了,只要打不死,结局就会和二战时偷袭了珍珠港的日本一样,活活被美国拖死。
 美国目前的军事实力不过是常规状态下的实力,一旦美国进入战争状态,军事实力至少还可以放大N倍。考虑苏联国内的矛盾,美苏真要打起来,苏联军队倒戈速度超过美军消灭苏军速度。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正式爆发,到4月11日美军攻占巴格达。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区区十万余人的军队,在二十几天的时间里,几乎没经过像样的战斗就完全征服了一个拥有百万大军的世界中等强国。不少人觉得伊拉克战争不像一场战争,而更像一场游戏。4月18日《纽约时报》发表 Karl Quinn 和 Tommy Lau 合写的文章“萨达姆的中国参谋”,对伊拉克战争以来,中国军事专家在 CCTV 的现场评论进行辛辣嘲讽。文章说“在这些专家的头脑中,仍然顽固地残存着毛的‘人民战争’的陈旧思维”,错误地认为伊拉克人民会为一个暴君充当炮灰。文章最后调侃的说:有这样的专家,中国军队也许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
  美军牢牢占据了三个第一:①新军事革命它是领头羊。形象地说,在长跑竞赛中,美国不但习惯跑在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距离一直保持在一千米左右。如果感受到这距离可能缩短到九百米(还只是有可能),美国就感到威胁,就会迅速把距离拉大到一千米甚至更大。②军费第一。美国的军费是排在它后面的十二个强国军费的总和,这令全球其他国家的新武器开发不能企及。③当前只有美国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全球化部署,具备一小时全球打击能力。但更令我们不安的是:美军还在急速地膨胀着。一旦美国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建成,一个覆盖全球的战争新体系就将全部构造完成。美国的对手用以威慑美国的最后工具---核打击系统也将失效。到那时,一个以绝对不对称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政治体系,也就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帝国体系就将出现。 在当今世界各强国中,只有美国发展空军的战略是连续的、完整的、清晰的。飞机诞生在美国。制空权理论诞生在欧洲,但美国立即拿过来为己所用。美国从来不拒绝好的东西,就象它从不拒绝人才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坦克首次登上战争舞台。可到了那次大战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时,美国人就使用飞机了。那次战役,美军出动了一千多架飞机,把全世界军事家的目光从陆地引到了天上。打那以后,美国人再也没有离开天空。天空之后是太空。太空之后是宇宙。美国人的目光深邃得不见底。历史选择了天空,天空成就了美国。海洋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具有有效制海手段的国家获得了最大的权益,天空是没有界限的,征服天空的权力,属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美国前太平洋战区司令布莱尔说:我们尊重中国解放军在中国大陆上的权威,但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海洋和天空是我们的。 世界战争史上,战略战术是随着技术而改变的。1916年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向密集队形的英军扫射,英军一天伤亡即达六万人。密集队形冲锋从此退出战场。
骑兵曾经支配了战争史千年之久。纳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的坦克为苏联元帅布琼尼的骑兵挖掘了坟墓。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布琼尼是1935年第一批五个苏联元帅之一,是信奉骑兵决定一切的统帅。布琼尼作为第一骑兵集团军军长,和军政委伏罗希洛夫,炮兵主任库利克,师长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团长朱可夫等成为斯大林在红军中最信赖的将领。布琼尼将古代的骑兵技术与现代火力结合到一种完美无缺的程度,把骑兵的打击力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布琼尼可能成为二十世纪的成吉思汗。但不幸他遇到了古德里安。数万名哥萨克骑兵以血肉之躯猛扑德军的钢铁军阵。刀光和太阳光芒争辉,喊声山摇地动。但转瞬之间,血流成河。第聂伯河平原成了死亡世界。当德国装甲集群隆隆地碾压过几万匹战马的尸骸时,不仅为昔日辉煌的骑兵在战争史上划上句号,同时也标志着在战争领域内工业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最后征服。世界军事历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骑兵统帅,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继者,布琼尼一世的英名就此终结。正如坦克成为骑兵的终结者一样,空中力量和信息战又成为了坦克的终结者。 美国2000年出台了一个“全球警戒线、全球到达和全球力量”的战略构想,这个构想中提出的空间作战飞行器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可以进入太空,攻击地球上的任何目标。到2020年美国空军主要是四种平台:B-2、F-22、联合攻击战斗机和无人驾驶战斗机。这些平台的共同特征是隐形。美国未来战争的理念就是“无人”“隐形”,比如大规模使用隐形战略战斗轰炸机和无人飞机。无人战争时代就要到来。铺天盖地的导弹、炸弹,像冰雹一样倾泻而下。就是有飞机来也是隐形的,连无人机都隐形。四十年前美国的陆军就不与它的对手们面对面地较量了。美国已经走得太远了。与美军相比,伊拉克人的战争,包括俄罗斯的战争,实在太……太二十世纪了。 俄罗斯高级军事专家和政府官员们都认为,苏联解体十几年来,俄罗斯社会唯一没有改革的就是军事体制。俄罗斯军队的组织结构、武器装备以及军事理论等仍然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

  

俄国防部一位官员说:“俄罗斯军队的结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已经显现出来的,而且这种差距是巨大的。”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今天的伊拉克战争,实际上都是以美式武器系统和作战思想对苏式武器系统和作战思想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战争的毁灭性的结果,也是苏(俄)式军事学说和装备体系的全面失败。今天,那些遍布全世界的信息化战争的废墟,也是苏联军事遗产的废墟。

 美军首创的信息化作战使对手的伤亡减到了最低。由于美军掌握了绝对制信息权,战争打得像玩电子游戏一样非常轻松。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像美军攻打伊拉克这样的战争:它透明得像一面玻璃镜子。每一次攻击都要事先告诉对方,然后在尽量减少平民伤亡的准备中,用精确制导炸弹打击敌方的军事政治目标,而且还要尽量少伤对方的军事人员。有些俘虏甚至当场就释放了。仗打得那么激烈,可巴格达夜间灯火通明。白天交通正常,真正有趣!美军这么做,除了政治原因之外,就因为它太自信了。近年来,美军许多作战项目的经费都遭到削减,只有电子战、无人驾驶飞机和网络安全三大领域的经费继续增加。 阿富汗战争中,在佛罗里达坦帕湾的美军中央司令部战争室里,指挥官们像度假的游客悠闲地欣赏电影一样,观看并谈论着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阿富汗的图像。然后,由四星上将弗兰克斯对全球美军发出打击塔利班的命令。通过卫星,阿富汗的崇山峻岭都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美军可以对该地区的每一个人进行监控,并在一分钟之内定位。攻击指令下达给在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坦的机场和印度洋上的美军航母、美国本土的飞机。真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万里之外。 从美苏驱逐舰对舰火力方式看两国海军思路兼观我国苏联海军的思路的首要前提是必须面对强大的美国海军,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美军是因,苏联海军是果。
 
我们先谈因,美军海军的建设来脱胎于西欧传统海军或者说海盗,是与其作战中胎生出来的新生力量,那时候海军的主要武器是火炮,而军舰或者说舰船有个必须的外形前提,就是长梭型的船型,才便于航行,这就决定了当火炮安置在船身上时,在船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都只能有一部分火炮面对,而在船的左右两侧,由于火炮的可转动性,那么舰船上的所有火炮都可以面对,也就是说,舰船的左右两侧是火炮型军舰的火力最强方向,因此,传统海军在作战时候,一般采取线式串联航行,以侧面对敌,以达成对敌火力的最大化,对于这种作战方式最熟悉的莫过与当时的英国海军,后来的美军也吸取了这种作战方式,应该说,这种作战方式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并非空想出来的,对于这种作战方式和队形转换的经验缺失是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的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传统的海上作战方式中,海军走入了航母时代,在美日海上较量完毕后,这是美海军时代的正式来临,对于航母编队的作战方式这世界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比美军更富有经验,而航母的起降飞机要求航母以最大航速航行,舰载飞机又成了海军舰艇编队的主要作战力量,航母本身最好是不面对敌海上力量,因此,部分环绕敌海上编队的侧面航行作战也实际上是航母编队的主要作战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航母时代同样延续了传统海军的线式侧面作战方式。而对于航母编队的护卫舰艇来说,仍然采用侧面火力为重的火力方式是很符合逻辑的,还有一点在于,航母编队的舰载探测系统,比如雷达什么的,同样是在军舰侧面是最没有盲区的侦测强区。这些,都决定了航母的编队在面对敌海上编队时仍然以侧面对敌为主要方式。这样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美海军军舰的反舰导弹发射筒布置方式。
 
有了这个因,我们来说果,当苏联海军面对美国海军的时候,苏联人说,我们要埋葬你们,因此资本主义海军的一切作战方式在苏联海军看来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应该被取消和替代的,因此苏联人并不看重航母的作战模式,苏联人看重的是消灭航母模式的海军模式。对于航母来说,不管在水线以上,海空以上,多么威风,眼睛耳朵多么灵敏,火力方式多么远,手多么长,但是,但是,面对来之水下的威胁,航母就显得比较无奈了,航母编队的巨大动能所产生的噪音是不可消遁的,因此,潜艇力量就是对付航母力量的最好力量,这样在苏联海军思路中就走出了一条重潜艇轻航母的建设路线,而与此相关的是,苏联的水面军舰重视反潜能力,必要的防空能力,强大的驱逐消灭能力,而一直不愿意真正的去发展相关的航母作战体系。不能说这是错,实际上,航母作战方式是一个真正的一山不容二虎的作战方式,面对美军庞大的既有航母编队能力和作战能力,苏联人优先发展消灭航母能力的海军能力,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选择,让苏联海军在并不长的建设时间中拥有了一只足以与美军相抗衡的海军力量。
 
苏联典型的海军思路是,大吨位导弹核潜艇在攻击核潜艇的掩护下长期巡航,威慑和准备攻击西方北约国家。攻击核潜艇在远洋跟踪阻击美航母编队。大型水面舰艇集群在反潜护卫舰的护航下依托海军航空兵或者独立对航母编队发起冲锋饱和攻击,以大数量、远射程(200-500公里)、高速度(1-2马赫)的反舰导弹饱和和攻击美军航母编队。  
 
因此,当苏联水面舰艇编队面对美航母编队时,其作战方式是面式展开冲向敌航母编队的面向式冲锋作战方式。为与传统海军和航母海军的线式侧面作战方式相区别,我们可以称之为面式正面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更像陆地上坦克大战的情景,应该说,这种作战方式是苏联大陆军坦克情节的体现,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现代级为什么是这么个模样了。 美苏航母比较相对于美国,前苏联直到解体前都没有具备完整的巨型航母建造与舰载机的适应经验,更谈不上实战经验。前苏联航母采用的仍是滑跃式起飞,而美国航母已经是蒸汽弹射式,而且正向着电磁弹射式发展,前苏联与之差距非常大。前苏联共建有三级航母,即“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该级航母是航母发展史当中,最不像航母的航母)、“基辅”级(可搭载直升机与固定翼垂直起降战机的中型航母,是苏联发展“美式标准航母”的初次尝试。其装备的固定翼垂直起降战机“雅克”-36与“雅克”-38与英国“鹞”式战斗机相比有一定技术差距)与“库兹涅佐夫”级(“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是前苏联第三级,也是最为先进的一级。“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自1989年下水以来,饱受机械和结构问题的困扰,2003年的一次海试中还差点沉没。服役迄今,“库兹涅佐夫”号所完成的作战或训练巡航总共还不到十次。且没有任何一次训练巡航的持续时间是超过两个月的。不仅如此,“库兹涅佐夫”号迄今尚未执行任何作战任务。该级航母共建两艘,分别为“库兹涅佐夫”号与“瓦良格”号)。从航母未来发展方向来看,采用平直甲板,弹射起飞,拦阻降落,具备区域防空与中程反舰打击能力的航母将成为未来航母发展的主要方向。 苏联最初大型航母的设计是围绕类似于美国航母的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技术方案进行的。不过苏联在航母设计和使用思路上始终有别于美国,苏联航母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部署在北部海域的大量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因此航母需要长期运行在高纬度地区,有时甚至会在北冰洋呆上半年以上。由于蒸汽弹射器每使用一次会泄漏大量的水蒸气,这在气温0度以上的地区没有任何问题,但在高寒的俄罗斯北部海域,泄漏的蒸汽会在滑车和汽缸内形成大量结冰,结冰量无法预测,也很难清除,这种结冰曾在弹射试验中导致蒸汽弹射器严重损坏。这个技术问题,当时苏联还很难解决,如果军舰设计出来不能用于在北部海域执行主要任务,这无疑有悖于苏联建造大型航母的初衷。因此,1982年前后,苏联废除了弹射起飞的方案,改为研究滑跃起飞的航母。滑跃起飞的缺点是飞机重量受到限制所以苏33飞机起飞载弹量、航程都受到严重限制。 真正意义上的远距离航母作战行动,需研制部署航母舰载指挥控制机、空中加油机和电子战机等。如果不具备这些附属战机,航母及其舰载战斗机的实战应用比单纯训练设施强不了多少。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将大为受限;没有类似美军E-2的舰载预警指挥机提供支援,升空的舰载战斗机也将比“失明的瞎子”强不了多少只依靠航母自身装备的雷达系统导航,在敌人的防空系统面前,将非常脆弱。 相比之下,美军航母的舰载武器装备要丰富得多,舰载战机配备更为均衡合理,一般包含两种型号舰载战斗机,战斗机还配备燃料吊舱和加油软管,这使得其可以为飞行中的其它飞机提供空中加油。加上E-2型舰载预警机,EA-6B或EA-18G型雷达干扰机等,可以有效压制敌方防空系统。而且美国已试飞了“隐性、无人驾驶”的第六代舰载机。在3至5年时间,这类世界最尖端的舰载机将会装备到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上,10年内,以“隐性、无人驾驶”为标志的舰载机必然成军,成为美国航母战斗群之主力作战机群。 苏美海军的发展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这个是双方海军发展的理念不同造成的。
  苏联的海军明显是以核潜艇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一切海军力量包括,所有巡洋舰,驱逐舰,常规潜艇,航母,海军航空兵都是辅助舰种!这样的倾向是极为明显的,水面舰艇为核潜艇反舰,反潜,防空,航母是为远离陆地的核潜艇防空,而攻击核潜艇则是直接为战略潜艇护航。  苏联这样发展自己的海军是有道理的,首先苏联在冷战的初期处于弱势,而且在二战中苏联的海军几乎可以说是完全损失,冷战中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受核攻击的新理论影响严重。而且首先要解决和强大的美国海军作战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解决美国海军保护自己战略潜艇就是首要的任务。第二,苏联在冷战中没有外国的殖民地,而他控制的国家几乎都是和苏联在陆地上相连,不是非常需要海军的辅助控制。第三,苏联在世界上相对孤立,没有和其他大国的巨大贸易航线(在二战中建立苏美和苏英北大西洋航线自然在冷战中失去意义)不需要大量的驱逐舰护航。在上面的环境下,要求苏联海军演变成为以消灭美国海军为主要作战任务,保护核战略潜艇的专职海军。
  而美国则不同,美国在二战后称霸世界,到处干涉别国,二战中海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成为了一个拥有50多个航母的巨型舰队!航母对美国的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对别国的干涉作战中,没有比航母更有作战能力的武器。,所以美国形成了以航母为中心的作战原则,各种舰种在航母的防空保护下进攻和防守,而进攻和防守也主要由航母(载机)完成。各种其他舰种以保护航母为目的,水面舰艇负责反潜,区域防空,和反舰,水下的潜艇负责反潜。但是战略核潜艇独立于这个范围,它单独被攻击核潜艇保护。
  在不同的作战目的和原则下,各种舰艇的设计理念肯定有了区别,苏联的水面舰艇和潜艇都有极为强力的反舰能力,其远远超过美国,这个就是因为苏联不以航母为中心,反舰的任务就落在水面舰艇身上。而美国这样的任务几乎都是由舰载机担任,水面舰艇的反舰能力仅仅是自卫。苏联的反潜防空弱于美国,这个是因为美国的水面舰艇反潜和防空除了处于保护自己以外还要保护航母,自然要加大这方面投入。而苏联反舰反潜主要是保护自己,不要太多投入,而且苏联的水面舰艇的各项性能均衡,因为他大多数要在自己的航母没有到达的情况下独立作战。苏联的航母也远远小于美国,而且发展缓慢,因为这样航母的任务只有在陆地航空兵防空不足的时候为舰队远距离防空。苏联对常规潜艇的保留也是为反舰的目的,应为常规潜艇由于速度原因对战略核潜艇的攻击效果非常有限,但是对水面舰艇还是很有效的!因为同样的原因美国没有保留常规潜艇!处于对战略核潜艇的重视,苏联的战略潜艇远远多于美国!
  在苏联模式下,海军战略核力量对干其他任务就很被动。或者说是功能上没有弹性!这样的海军几乎没有对地面的常规攻击能力,比如在古巴危机中几乎没有看见苏联海军的身影,因为苏联海军主要力量是潜艇,自然古巴危机中不能露头!在朝鲜战场,越南战场上,苏联的运输船几乎是在“裸体运输”。震慑力量不够。这样苏联的运输船在战场的生存能力几乎为零!而且航母力量的天生的缺失,导致其任何的海军力量在远离陆地的大样的生存性大幅度下降。
  美国的航母模式则弹性很大,事实证明即使在面对很有针对性的苏联海军,美国海军并不是不堪一击,这个充分说明美国航母模式的巨大潜力,而且在对外干涉中,航母的作用是不用多说的。但是这样的模式下无法避免会削弱战略力量。实际上美国的核力量几乎成了独立力量,几乎没有大量保护其安全的舰种。完全把保护的责任交给攻击核潜艇。  中国就是面对这样海军道路的抉择中,到底是核潜艇模式还是航母模式?这个其实就是航潜之争的根源,我国以前无疑是苏联的核潜艇模式。核潜艇在陆地防空的掩护下,作为三为一体核攻击体系的一环。但是现在我国在海外的利益加重,保护海外中国利益的任务加重,促使中国把目光投入了航母这样能有效保护海外基地,实现以海制陆的利器。但是中国的航母根本上还是和苏联的航母的目的一致!是以扩大防空权为目的的!主要的攻击别国的海军力量交给水面舰艇和常规潜艇身上!当然攻击台湾的话,航母肯定会用于对陆攻击,毕竟任何航母都比水面舰艇有更好的对陆地攻击性。但是说实话,大陆打下台湾几乎是毫不费力,是已经达到的目标,要是为了台湾就不用造航母了。我国的航母就是为了为舰队防空以用于大洋作战,中国的核潜艇的发展比其他舰种领先!这个很说明中国还是在走苏联的核潜艇模式! 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除了追求舰载机数量以外,航母本身的自卫装备极其有限,美国的解释是,航母的防御能力主要依靠特混编队中的其他舰艇。欧洲国家包括前苏联发展新型航母都装备了更加强大的自卫火力,其中的标志之一,就是法国与意大利在其新建航母“戴高乐”级与“加富尔”级上装备的三坐标远程雷达与由“席尔瓦”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发射的“紫苑”系类防空导弹,使得航母自身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美国也考虑为其新一代航母“福特”级配备更为强大的自卫火力。中国未来国产航母很可能继续前苏联以重武装为指导思想之一。 苏军的核动力航母还在图纸上,几艘中型航母对美军构不成威胁。苏联潜艇数量比美军多得多,台风生命力比俄亥俄强,机动性比其好,但抗声纳方面不如俄亥俄,台风发射的潜地道导弹在可靠性与精度上比不上俄亥俄的。但是苏军的巡航导弹远好于美军,美军的“战斧”简直是垃圾。飞机上,美军有数量优势,而且提康德楼罗加号导弹巡洋舰有新装的宙斯顿防空系统,“标准”Ⅱ的最小射高只有15米和AN/SPY-1相控阵雷达,苏军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苏军的飞机有大麻烦。苏军在反舰导弹上有著名的SS-N-19。美军在电子战上比苏军好,其LCAC气垫登陆艇也比苏军同类产品优。 

美国孤悬于北美洲,与欧亚大陆距离遥远,陆军兵力运输迟缓困顿,于是海军就成为力量投送与对外干涉的最佳途径。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战略任务主要包括:保护与西欧的海上交通线,保障陆军部队顺利抵达;争夺巴伦支海和鄂霍次克海制海权,掩护攻击核潜艇和反潜机猎杀苏联战略核潜艇;掩护海军陆战队在华约部队侧翼实施登陆,支援陆军作战;在其他海区实施威慑和作战行动。

 

这些任务的确立,是由冷战期间华约北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整体形势决定的。苏联所领导的华约集团势单力薄,除了苏联和东德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化强国,整体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因此在更加强调科技力量的海军、空军方面无法与北约相抗衡。同时苏联经过二战期间卫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也极为强调先发制人、将战火引向地方领土,为此建立了强大的陆军部队,以此平衡北约在海空军方面的优势。

 

苏联与西欧国家同在欧洲大陆,后续部队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波兰支援前线,而美国只能将部队用运输船送过大西洋。在西欧国家和美国驻军的力量不足以抵抗苏联后续部队的情况下,美军援助能否抵达就成为防御成败的关键。因此,美国海军必须保护好北大西洋航线,确保运输船队能够沿着这条最短的航线以最快速度抵达。掩护两栖登陆作战同样是为了平衡苏联陆军的威慑力,迫使苏联将力量分散到漫长的海岸线,牵扯部分兵力守卫欧洲侧翼防线。

掩护攻击核潜艇和反潜机猎杀巴伦支海域的苏联战略核潜艇则是核武器时代的必要要求,不管在常规战争中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只要有一艘苏联战略核潜艇生存下来,就足以对美国发起难以承受的打击。巴伦支海是苏联的近海,处在这一堡垒海域内的战略核潜艇可以得到陆地航空兵、水面舰艇部队的掩护,美国攻击核潜艇单独进入该海域实施猎杀危险极大,因此迫切需要得到航母群的支援。

 

美国航母群的任务需求

保护北大西洋航线、在巴伦支海掩护攻击核潜艇、于欧洲侧翼战场掩护陆战队登陆这三大任务中,航母群的首要任务都是提供空中掩护,保护自身和运输/登陆船队不受到苏联远程航空兵和反舰导弹的打击;其次是打击苏联水面舰艇和陆基航空兵部队,以及滨海区域的重要目标;再次是防御苏联潜艇的渗透攻击。

舰队防空任务的需求取决于苏联海军航空兵的攻击能力。在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了抗衡美国航母战斗群,建立了庞大的海上侦察作战体系,部署了包括海洋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远程侦察机、电子侦察船、攻击核潜艇在内的多种侦察平台,用于搜索、跟踪美国航母战斗群。同时部署了数百架图-95、图-22、图-26轰炸机、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等大型作战平台,用于发射厨房、王鱼、花岗岩、海难等远程反舰导弹。通过几十年的建设,红海军具备了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组织对航母群实施集团军级空中进攻作战的能力,对美国航母群构成了巨大威胁。

 

按照苏联海军的作战流程,首先由海洋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确定航母群所在海域;然后调动图-95RT侦察机用其巨大的雷达搜索半径400千米范围内的海域,确定目标具体位置;而后轰炸机群将以小群、多路的方式发起连续进攻,从不同方向发射射程400-600千米的远程反舰导弹,摧毁整个航母群。如果位置合适,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也将参与攻击。假定有2个轰炸机团、1艘奥斯卡潜艇参与攻击,发射的反舰导弹可能达到100枚之多

 

为了防御苏联海军航空兵的攻击,美国航母群不得不建立了十分强大的防空作战系统。首先,航母上搭载5架E-2预警机,全天不间断保持在舰队前方185千米处有一架实施巡逻,可发现距离舰队500-700千米的大型目标,提供15-48分钟的预警时间。其次,航母搭载24架F-14重型战斗机,配备AIM-54远程空空导弹,从接到起飞命令开始,最短可以在25分钟内对300千米距离上的目标实施拦截;单航母战斗群可以保持4架F-14战斗机在空中巡逻,从而直接打击尚未发射反舰导弹的苏联轰炸机。第三,美国航母群的护航舰艇十分突出防空性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都装备了宙斯盾防空系统,佩里级护卫舰也能使用标准-1区域防空导弹,而他们的反舰作战能力则相对低下。

 

攻击能力是航母群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对美国海军来说,能够快速部署的强大舰载攻击机群是对苏争夺制海权、对国会抢夺军费预算的利器。对苏联3艘现代级驱逐舰、2艘勇敢级驱逐舰、2艘光荣级巡洋舰、1艘基洛夫级巡洋舰组成的舰队而言,可同时拦截40多个目标,为了确保攻击成功率,航母攻击机群必须能够投射超过这个数量的反舰导弹,在400千米的攻击距离上,12架A-6或24架FA-18攻击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对地攻击时,美国空军在海湾战争中的攻击编队通长油16-24架F-16战斗机组成,所以海军航母战斗群也要搭载至少24架轻型攻击机,如此才能确保有足够的攻击能力。

 

在执行攻击任务时,攻击机群深入敌方空域,难以得到己方的空中情报保障,只有遥远的、不进入敌方控制空域的E-2可以提供一点支持,因此难以在同等水平的对手面前的全身而退。我国在60-70年代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用歼-6连续取得20多次空战胜利,靠的就是国土防空体系提供的情报支持,所以说,航母攻击机群绝不可以单独面对强大的敌人,否则损失会惨不忍睹。为了弥补在空情保障方面的劣势,美国航母搭载了6架EA-6电子干扰机,破坏对方雷达对空情信息的掌握,干扰火控雷达对飞机的跟踪,拉平双方在情报保障方面的差距,以减少攻击机群的损失。

 

为了完成防空任务,航母搭载了5架E-2预警机和24架F-14战斗机;为了执行攻击任务,准备了12架A-6和24架FA-18攻击机,还有6架EA-6电子干扰机,这就构成了美国航母舰载机群的主力。这些飞机连同S-2反潜机、SH-60反潜直升机构成了完整的航母舰载机联队,其编制均衡、用途广泛、使用灵活,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舰队。

 

苏联航母群的战略战役使命

苏联是一个真正地大物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句话说起来很奇怪,但它确实决定了苏联海军的发展战略。因为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苏联的统治阶级不需要广阔的商品销售地、繁荣的金融市场,只要国家按照中央的计划运转就可以满足一切需求;因为地大物博,所以苏联没有什么必须进口的矿产物资和石油天然气,保护好自己的领土就足以满足经济运转的需要。苏联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再加上部分奢侈品,而前者实际只是国防的需求,后者则根本不必通过战争来获得。因此苏联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对外扩张的现实动力,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互会已经足够。

 

因为没有对外扩张的需求,仅有的西欧、中东地区也是自己的陆上邻国,因此苏联海军完全没有美国海军那种天下布武、混一宇内的使命,自然也就没有远洋进攻的意愿。因此和英美海军不同,苏联海军完全是陆军部队的海上分支,其任务只是保护海洋方向不遭到敌人的入侵,帮助陆军部队掩护侧翼。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斯大林时期规模庞大的舰队计划在其死后立刻烟消云散,40多年内都再也没有同等规模的造舰雄心。

 

红海军真正得到大发展是在苏联水下战略核力量建设之后。为了在同美国的核战争中取得胜利,避免出现陆上核弹发射井被突然袭击摧毁后反击能力不足,苏联建造了大批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增强自己的二次打击能力。苏联发展战略核潜艇,美国自然会加强反潜力量的建设,以扼杀苏联的二次反击能力。为了打退美国人、保护核力量,苏联海军才被赋予了超过海岸线的作战任务。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苏联红海军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战略核潜艇,维持对美国的二次核打击能力;遏制北约从海洋方向对苏联发动的进攻;干扰美国北大西洋航线,阻止援军进入西欧;在欧洲实施登陆作战,协助陆军攻占目标。和美国海军相比,苏联红海军的任务主要是防御性的,在近海海域即可完成。或者说,苏联海军只需要控制近海海域,对远海区域能够破坏对方自由使用就好。

苏联航母群的任务需求

在60年代,红海军战略核潜艇的导弹射程尚小,必须跑到大西洋中部或东太平洋海域巡逻,在美国海军的控制下生存能力十分低下。到了70、80年代,德尔塔级、台风级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和鄂霍次克海的堡垒海域内就能打击美国本土全境,安全系数大为提高。由于这里距离苏联本土很近,在红海军陆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内,美国海军只能派遣攻击核潜艇来实施猎杀,所以红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首要任务就是反潜。

 

在60年代,苏联海军发展了莫斯科级直升机航空母舰,该舰满载排水量1.9万吨,搭载15架反潜直升机,可以不间断维持3-4架直升机升空巡逻,足以压制航母群30海里范围内的核潜艇。但是相对于宽阔的巴伦支海而言,区区半径30海里的海域实在太小,不足以让战略核潜艇安心巡逻,因此莫斯科级只建造了2艘,没有后续发展。

 

到了70年代,苏联研制了4艘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被某些人讥笑为不伦不类的鸟中蝙蝠,但实际上这是专为苏联海军近海防御体系而设计的强大战舰。在70年代后期,苏联战略核潜艇的导弹射程已经满足在堡垒海域内作战的要求,不需要前出北大西洋实施巡逻,因此陆基航空兵的图-142反潜机足以在其巡逻海域实施反潜压制,对舰载航空兵的反潜压力降低。与此同时,美国航母已经换装F-14、A-6、FA-18等先进机型,鱼叉反舰导弹也投入使用,攻击机群不再单一使用铁炸弹,反舰作战能力大为加强,对苏联水面舰艇部队的压力大增。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海军大力强化自身防空作战能力,先后装备了SA-N-6远程舰空导弹、SA-N-12中程舰空导弹,防空火力大为提高。但是,被动防御永远解决不了问题,防空的问题还是需要战斗机来解决。在70年代中期,苏联手里只有米格-23战斗机和米格-25截击机,其航程勉强也能满足巴伦支海防空做战的任务,但是反应速度肯定不及航母自身搭载的飞机速度快。为此基辅级搭载了12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可以用于在舰队上空实施巡逻,拦截北约反潜巡逻机和攻击机。

 

不过战斗机防空巡逻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击沉敌人的军舰才是最好的办法。基辅级上安装了8-12枚SS-N-12远程反舰导弹,可以攻击600千米范围内的敌舰,单枚即可重创美国航母,威力超过1架A-6攻击机携带的4枚鱼叉反舰导弹,其核战斗部型号更是无与伦比。携带这种远程反舰导弹,使得基辅级航母无需搭载攻击机群即可拥有巨大的对海攻击能力,以牺牲作战灵活性为代价加强了攻击能力,这对面临美国航母群沉重压力,又不需要远洋进攻作战的苏联海军来说是十分值得的。

 

苏联海军重反舰、反潜作战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舰载机选择上,其舰队编成也是一样,基洛夫级、光荣级巡洋舰都搭载了重型反舰导弹,十分突出舰队的远程反舰作战能力。现代级驱逐舰虽然只是编队中的小角色,但同样突出反舰作战任务,配备了8枚SS-N-22反舰导弹和2座双联装130毫米舰炮,中近距离反舰作战能力十分突出,远远超过美国伯克级驱逐舰,十分适合在黑海、东地中海、挪威海这样的狭窄海区内作战。

 

英国海军的航母任务需求

英国是老牌世界霸主,在二战后虽然被美苏两国联手肢解了殖民帝国,但仍旧有着广泛的利益,维持了战后十几年的独立行动,直到第二次中东战争才彻底收缩到苏伊士运河以西。此后英法这些老牌欧洲强国仍不甘心,先后发动了第二次美元危机等多次金融战争,试图从美国手里夺取金融市场控制权,但都被美国所击败。此后法国仍然坚持自主权,英国则彻底倒向与美国的合作。

 

在美国所领导的北约军事体系中,英国担当的是支援角色。在陆地上,英国部署数个装甲师在西德,协助抵挡苏军的首波攻击;在北大西洋,英国舰队负责冰岛到苏格兰之间的反潜防线,阻止苏联核潜艇破坏海运航线。在北约之外,英国海军还是保留了相当的独立性,维持着一支两栖登陆作战力量,以震慑自己的前殖民地,维持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同时也将这支舰队投入到对苏联侧翼的威胁中,减轻北约正面防线压力。

 

在北大西洋防线上,北约第一道防线由SUSO水下声呐阵列、攻击核潜艇和P-3C反潜机组成,负责探测、拦截通过冰岛-法罗群岛一线的苏联核潜艇,这是北约北大西洋反潜战的基础,也是其他反潜兵力调动的依据。英国无敌号航母战斗群是这道防线上的机动支援部队,负责加强重点海区、关键时间段内的反潜力量,阻止苏联核潜艇通过。无敌级航母通常搭载9架海王反潜直升机,这样的力量只能对舰队周边20海里范围保持持续压制,仅仅保护航母群自身的安全,即使是在SOSU系统的支援指挥下作战,也难以起到太大作用。

 

无敌号搭载的直升机如此之少,主要是因为携带的9架鹞式飞机占据了太大的空间,导致机库缺乏部署海王的位置。鹞式飞机在冷战结束前缺乏对空拦截能力,无法防御苏联远程轰炸机的进攻,其作用仅限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在攻击任务中,由于鹞式飞机载荷航程小、设备差,难以对防空体系完整的苏联红军发动有效攻击,反而会遭到很大损失,因此判定其主要作战对象是前英国殖民地国家。这些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前殖民地国弱兵疲,没有像样的防空和对海攻击能力,十分适合鹞式飞机执行任务。从这点看,英国人对控制殖民地的兴趣远大于北大西洋反潜,毕竟后者有美国顶住,前这就只有自己上心了。

 

库兹涅佐夫航母的设计特点与运用

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是苏联最后一代航母,也是第一款全通平甲板航空母舰,其设计特点体现了苏联红色海军80年代的作战思想与技术水平。1143.5航母设计方案于1982年9月开工,该舰满载排水量约6.7万吨,搭载18架苏-33战斗机、4架苏-25UTG攻击/教练机、15架卡-27直升机和2架卡-31直升机,另有12枚SS-N-19远程反舰导弹、4座六联SA-N-9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92枚防空导弹)。与搭载70多架飞机的美国小鹰级、尼米兹级航母相比,库兹涅佐夫的舰载机数量极少,防空火力极其突出,反舰火力极其突出,更类似于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的设计思路。

 

在库兹涅佐夫与瓦良格航母还处于设计阶段的80年代初,苏联海军已经成功的建立了天、空、海一体的对海侦察监视体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抵抗美国航母的进攻并对其发起毁灭性的打击,已经是苏联海军的例行演习内容,新一代航空母舰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巩固并加强现有海军作战体系,还要承担起海军转型发展的任务。

在使用基辅级航母的年代,虽然卡-25和卡-27反潜直升机一样能够执行反潜任务,但是防空方面则十分窘迫。由于大量吨位用于反舰和反潜作战,因此4.5万吨的巨舰只能搭载区区12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在执行24小时巡逻任务时,仅能保持舰队上空维持2架值班战斗机,而且战斗力上远逊于美国航母F-14舰载机,根本无法起到有效拦截的作用,舰队防空网更多的是起到提前预警、延缓打击的作用,以等待陆基航空兵前来救援。

 

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服役之后,可以搭载22架苏-33重型舰载战斗机,这种飞机能携带8枚空空导弹在舰队185千米距离上巡逻4小时,每架飞机每天出动2架次的情况下,可以保持4架飞机在空中巡逻,第一时间内对12-24架敌攻击机实施拦截,迫使对方抛弃载荷进行机动规避,从而保护航母战斗群的安全。即使遭到美国F-14战斗机的攻击,苏-33也有足够的能力与对方进行空战,而不像雅克-38一样只能望风而逃。

 

库兹涅佐夫之所以还被配12枚SS-N-19远程反舰导弹,是因为此时的苏联海军仍然奉行近海防御战略,以保护战略核潜艇、掩护陆军部队侧翼为首要任务。海难反舰导弹的战斗部重达0.8吨,末端速度2M,其威力相当于6枚鱼叉反舰导弹,2枚即可重创美国重型航母。库兹涅佐夫在与1艘基辅级航母、1艘基洛夫级巡洋舰、2艘光荣级巡洋舰组成水面舰艇编队时,共携带80枚远程重型反舰导弹,在图-95RT侦察机的引导下,可以打击半径600-800千米内的水面舰艇目标,这样的火力已经足以重创一个美国双航母战斗群。反过来说,如果库兹涅佐夫通过增加舰载机的方式提高对海攻击能力,假设苏-33在作战半径800千米时可以携带1枚Kh-41反舰导弹,那需要出动24-48架苏-33战斗机才能达到12枚SS-N-19反舰导弹的攻击效果,这远远超过了库兹涅佐夫可能达到的最大载机数量。

 

尽管库兹涅佐夫航母上安装重型反舰导弹的做法屡遭诟病,但这样做确实能够在有限的舰体上提供最大化的反舰攻击能力,代价则是牺牲攻击的灵活性,并完全依赖于国家整个对海侦察/攻击体系的引导,缺乏独立作战能力。在冷战时期,苏联海军这种做法是最有利于在有限的经费内达成自己战略战役任务的选择,但却不适合当今放弃与美国海军争夺近海制海权、整个侦察/攻击系统也已经解体的俄罗斯海军。

 

中国航母的战略需求

在美苏冷战时期,因为两国实力接近,任何一个国家即使只遭到十枚核导弹的打击,也会被另一方迅速拉开差距,所以我国的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是十分有效的。但是目前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超强,没有与他能够势均力的对手作为牵制,这一战略的有效性自然大为下降。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导弹防御计划逐步成为现实,十枚以下的小规模袭击对美国的威慑性大为下降,如果继续奉行这一战略,技术上很可能对美国彻底丧失核威慑能力。

 

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只发展二次核打击能力,因此最适合采用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核反击的主力。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二代,综合性能估计能达到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鲟鱼级核潜艇的水平,与美军现役的洛杉矶级、海狼级、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有极大差距,单艇对抗绝非对手,因此必须通过其他手段提高其生存能力,确保中国核反击的有效性。

保护弹道导弹核潜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发展航空母舰。舰载预警机可以提供大范围低空空情保障,探测对方反潜机和战斗机的位置;舰载战斗机可以驱逐敌对反潜机,保护己方反潜机;舰载反潜机可以压制、驱逐对方核潜艇,帮助己方核潜艇摆脱背后的跟踪者;水面战斗舰艇可以驱逐敌对舰艇,干扰其反潜作业,从而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安全的巡逻环境。

 

瓦良格在中国如何改进

航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武器平台,为发挥航母战斗群作用而构建的海军作战体系更是倾国而动的巨无霸,因此任何新发展航母的国家都会有一个漫长的摸索、学习过程,这段时间会以十年为单位来计算。中国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使海军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能力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因此中国海军必须争分夺秒加紧速度,也正是因此,瓦良格作为航母训练舰的说法才有了可信的基础。在中苏两国海军的整体构想中,瓦良格号都承担着保护战略核潜艇的任务,假想敌也都是美国海军,但由于军队作战思想和作战体系的不同、使用环境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对航空母舰的要求和设计也有很大的不同。.

 

苏联航母的预定作战区域是巴伦支海和鄂霍次克海,这两个海域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苏联航母要求所有飞机停放到机库内进行维护保养,这就限制了航母的舰载机数量。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预定作战海域是南海北部海域和西南太平洋,这里气候炎热,舰载机停放于飞行甲板上也不会妨碍地勤人员的维护,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甲板停放飞机,从而增加载机数量。从图片上看,瓦良格号可以在不妨碍飞机起飞、降落的情况下在甲板上停放16架歼-15舰载机,战斗机总数可达36-38架;与此同时,航母上还可以搭载5架E-2级别的预警机、15架卡-28反潜直升机或卡-31预警直升机。这与尼米兹航母的48架战斗机、5架预警机、12架直升机、4架电子干扰机的配置标准已经非常接近。

 

为了保护弹道导弹核潜艇,中苏两国的航母都有驱逐敌对水面舰艇的任务。苏联海军以美国航母战斗群为假想敌,在航母上配置12枚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参与对目标进行齐射,利用导弹的速度优势缩短对方反应时间,从而将目标保持在导弹攻击范围以内。中国战略核潜艇的主要敌人也是美国航母战斗群,但是与苏联时期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海军拥有比SS-N-12、SS-N-19更好的反舰导弹,那就是传闻已久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由二炮部队发射,海军航母群只负责为导弹提供目标方位信息,不参与导弹发射,因此无需占用舰上空间携带反舰导弹。笔者猜测,在瓦良格航母的改装过程中,原有的12枚SS-N-19反舰导弹发射舱会彻底拆掉。由于该位置距离机库很远,因此无法直接用于增加机库面积。比较方便的处理方法是改成仓库和人员住舱,以改善水兵居住环境,提高航母自持力。

 

瓦良格号的同级舰——库兹涅佐夫号——安装了天空哨兵四面相控阵雷达、顶板对空搜索雷达和蛋糕台战术空中导航雷达,前两者用于对空搜索,后者用于为舰载机提供引导。拜微电子工业在70、80年代早期坚持走电子管路线所赐,苏联的电子设备个个硕大无朋,天空哨兵和蛋糕台雷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前者甚至庞大到只有4.5万吨以上的军舰才装得下的地步,而且性能一塌糊涂。中国电子工业目前的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俄罗斯,尤其是在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方面远远超出,因此瓦良格号在国内只要换装052C级驱逐舰的相控阵雷达和054A级护卫舰的对空搜索雷达即可满足需要,大大减轻了上层建筑的重量和体积。

 

苏联解体时瓦良格号尚未完成,其动力系统是否已完成安装一直没有确切消息,即使安装完成,在近20年未使用的情况下也应该更换了。估计瓦舰会安装4台与115号驱逐舰相同的蒸汽轮机,该发动机是旅大级驱逐舰蒸汽轮机的改进型,单台最大功率26.5兆瓦,改进型可能达到30-36兆瓦,120-144兆瓦的功率已经足够瓦良格这艘6.7万吨的航母达到27节的速度,这也是我国052C级驱逐舰的最高航速。

 

中国理想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中国海军承担的任务类似法国和英国海军,一方面保护本国弹道导弹核潜艇,保持有效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另一方面承担有限的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实施中等强度、中等烈度的海空战役,威慑中小国家,保护本国海外利益;第三方面则是在本土海域牵制、对抗美国航母战斗群,维护国家安全,这一点是英法海军所不强调的。

 

要考虑如何保护本国战略核潜艇,首先要了解我国战略核潜艇巡航区域。由于技战术差距大,我国核潜艇通常在近海海域实施巡逻,具体就是渤海老铁山水道和西沙以北的南海海域,未来随着技战术的进步,将更多在南海进行巡逻,并通过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这一区域距离我国海南岛很近,陆基大型预警机、反潜巡逻机和远程战斗机就可以控制这一海域,驱逐舰队在陆基航空兵的配合下就能完成海域控制任务,拿下台湾后更是可以直接控制巴士海峡。我国也不像苏联一样准备与美国打核大战,在保护战略核潜艇方面没有很强的军事压力,因此对航母战斗群的需求并不迫切。未来这一海域的巡逻任务更可能是航母战斗群和两栖攻击战斗群轮番训练时附带进行。

 

在执行海外利益维护方面,不需要航母群具有很强争夺制空权的能力,但是要求较高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这一方面需要航母群有完整的对地、对海侦察监视系统,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多用途战斗机执行打击任务,前者是主要制约因素。当今各国军队最先进的对地侦察打击一体化系统是美国“迪萨克”系统,该系统以E-8飞机为侦察、监视平台,通过雷达的合成孔径模式和动目标识别模式搜索、识别地面目标,可监视敌纵深150-200千米范围内的广阔地域,从而迅速、准确的判断敌军战役动向,然后通过16号数据链向攻击机群分发目标,引导飞机进行打击。由于E-8这类飞机要求使用毫米波雷达,而舰载预警机为了增大探测距离往往采用UHF波段,所以两者无法兼容,航母必须搭载专用的侦察监视直升机。

 

我国海军航空兵有一款特殊改型的直-8飞机已经在2010年曝光,该机尾舱门下方有一个可收放的圆筒形雷达天线,长约3米、高约0.5米,与法国美洲虎侦察直升机十分类似,很可能是同一用途。该机在目前很可能没有太多雷达工作模式,仅具备低空预警和协同作战功能。为了增强航母群的对地打击能力,需要为其开发合成孔径和动目标跟踪模式,并增加飞行管制员战位,以实现侦察、监视、引导一体能力。

 

为了在非洲维护国家利益,海军航母群很可能被迫与英法航母群对抗。非洲是英法传统殖民地,经营多年根深蒂固,有较为齐备的军事基地支持,因此我军航母群需要具备更强的战斗力以弥补外界支援的不足。航母群之间的对抗,首先考验侦察预警能力,这是双方预警机的问题。目前来看,法国戴高乐航母搭载有E-2预警机,我国固定翼舰载预警机也已经试飞,在无法比较其技术性能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双方持平。为了提高舰载机的攻击能力,压制英国航母搭载的F-35C隐身战斗攻击机,我军航母必须搭载歼-20战斗机,迅速替换老旧的歼-15,如此才能取得压倒性优势,在面对美国航母战斗群时更是如此。

 

在航母设计上,必须承认我们还十分缺乏经验,这时借鉴其他国家的现成案例就变得十分必要。全世界范围内最新设计的航母有英国CVF和美国CVN-78福特号两艘,其设计特点各不相同,但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CVF航母满载排水量7.8万吨,兼顾弹射与滑跃两种方案,舰体短而粗,利于提高舰内空间利用率,提高航母稳定性。CVN-78航母满载排水量约11万吨,转为弹射方案设计,舰体长而窄,利于提高快速性,达到更高航速。未来20年内我航母能实际应用的或只是滑跃起飞方式。歼-20飞机具有很高的起飞推重比,利于实现滑跃起飞,预警机采用滑跃方式满载起飞也毫无问题。根据CVF和CVN-78设计的航母甲板布置方案对比,CVF航母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用CVN-78航母72%的排水量达到了其85%的单波出动机群数量,对我国来说更加适合。

 

该方案满载排水量约8万吨,布置2条170米长起飞跑道,有3台舷侧飞机升降机和40米长的滑跃起飞跑道,采用4台大功率燃气轮机,电传动推进,有前后两座舰岛安置烟囱。舰上可搭载40架歼-20战斗机、4架歼-20改装的电子干扰机、5架类似E-2的预警机、5架卡-31预警直升机和10架卡-28反潜直升机,单波可出动24架战斗机,舰载机群战斗力已经超过搭载F-35C和F/A-18E/F飞机的美国CVN-78福特号航母。

 贝卡谷地空战在1981年的两伊战争中,伊朗空军的美制F-14 战斗机击落 伊拉克18 架苏制战斗机、轰炸机和直升机,而自身却毫发未损,迫使伊拉克飞机不敢再支援前线部队。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米格29战机在与F-15、F-16遭遇时全军覆没,米格29没有单打的机会,一起飞就被美军预警机发现,然后通知F15,16,而此时的MIG29却象个瞎子,进入美机中程导弹射程就被击落。 1982年6月9日中午,以色列空军几十架美制F-15、F-16、F-4和A-4战机载着激光制导炸弹,仅6分钟,就摧毁了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苏制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叙利亚空军62架苏制米格-23和米格-21战机紧急起飞向贝卡谷地上空的以军攻击编队进行反扑。然而以色列空军对此早有防范,F-15、F-16、E-2C和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组成的混合作战机群,在叙利亚战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已建立了一道空中屏障。叙军的战机刚刚滑入跑道,就被以色列的美制E-2C“鹰眼”预警机牢牢地捕捉到了。在几秒钟内,电子计算机就将飞机的航迹诸元计算出来,并将飞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和其它资料迅速通知给自己的伙伴(“鹰眼”家族的最新成员——E-2D“先进鹰眼”2011年初开始舰上试验,预计2015年形成战力。E-2D换装ADS-18雷达,探测距离和监视目标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叙机临近贝卡谷地上空,率先遭到以军电子战飞机的强电磁干扰。叙机机载雷达荧光屏上看不见以机,半自动引导装置也不起作用,耳机里听不清地面指挥口令,空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以色列空军在这次空战中取得了击落叙军30架,自己没有损失一架飞机的战绩。叙利亚宣布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夜晚立即向贝卡谷地增援部队,4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萨姆-8导弹连,绕过弹坑和飞机残骸进入贝卡谷地,尽一切力量阻止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然而,6月10日天一亮,在以色列92架飞机的一阵狂轰滥炸之下,新布置的7个导弹连又荡然无存。52架叙利亚飞机再次奉命出击。然而,这一次它们的命运更惨,竟没有一架能够突破以色列的空中屏障安全地飞回来,以色列空军又一次取得了没损失一架飞机,击落叙军52架飞机的辉煌战绩。6月13日,以色列再次出动飞机200多架次,摧毁了叙利亚的苏制萨姆—8导弹连6个和萨姆—9导弹连3个。 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空军运用高新电子战技术,自己没有损失一架飞机,击毁了叙军82架战机。贝卡谷地空战也因此成为空战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之一。当年曾威风一时的苏制萨姆-6导弹,却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制米格飞机在美制F-15、F-16战斗机面前也甘拜下风,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苏军最高统帅部更是如坐针毡。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决定派防空军副司令叶夫根尼·尤拉索夫上将到叙利亚实地勘察。最后的考察结果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在和美国的全面对峙中已渐露疲态。美国挟电子革命的强势,使主战武器全面升级换代,而苏联却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在部分武器平台上作最后的追赶。九十年代,伊拉克和南联盟的一败涂地,昭示苏(俄)军事体系,已经完全无法抵御代表着最新军事革命趋势、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军事体系的“压迫”。苏联俄罗斯尚且如此,那些以苏(俄)式武器体系装备和信奉苏(俄)式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国家,其军事危机感可想而知。
 苏联和美国的武器最大区别在于:苏联的武器着重于量,也就是所谓的机械化,而美国的武器则着重于质,也就是信息化。苏联解体后性能质量统统垃圾的苏联机械面对西方同类产品毫无竞争能力。尽管苏式武器在和美式武器的对抗中几乎从来就没有过胜绩,但有那么一些人总为其进行辩护,什么用武器的人素质太差了,如果换了中国军队就肯定不会这样的结果了,云云!当年的海湾战争打完以后是这样,科索沃战争以后是这样,最后攻陷伊拉克阿富汗以后还是这样!这些人就是不愿意承认或者说正视这样一个冷酷的现实,那就是苏式武器在各个方面早已经远远落后于同等的美式或者欧式武器了,这种落后是全方位的不是单方面的!而且是巨大! 海湾战争中,美军F-15、F-16战机轻松击落数架伊拉克空军的苏制米格29战机之后,伊拉克空军三百余架米格-29、米格-25等苏制战机和一百多架苏制武装直升机再也不敢起飞迎战。在地面,苏制T-72坦克惨败于同代的美制M1A1坦克。在巴士拉以南,发生了海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200多辆伊军坦克企图阻截美军第7军的攻势,与空中战役一样,美军M1A1坦克以零损失的代价将二百多辆伊军苏制T-72坦克全歼。得益于半导体工业发展,美式装备在传感器方面的巨大优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海湾战争戳穿了苏式装备的神话,也揭除了伊拉克“世界第4军事强国”的伪面具。 由于伊军的糟糕表现,美军真正的战力并没有表现出来,如最拿手的强项:信息战、新概念武器、太空力量等,美国都只是动用了很小的一部分。 其中可以举些例子,那苏联的S-27和美国的F-16来比。S-27机动性能比美国的强,而美国的F-16则电子和信息比S-27强。注:本人所说的苏联着重与量并不是说它的装备全都是机械化,它(苏联)也有不少先进的武器,但总体上来说比不上美国的电子信息化。 海湾战争开打之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之间就作战理论发生了一场争论。有趣的是,这种争论不是军种之争,而是文职官员与陆军高级将领之争。双方目标一致,但作战手段却大不相同。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了“精确闪击战”这一全新的战争概念,简称为“拉氏理论”。所谓“精确”二字的根本涵义就是指战争的高智能化。“拉氏”理论的精髓在于:将陆军改建为规模更小的、易于部署的“战斗群”,战斗力接近特种部队,配合空中打击,引导精确制导武器突击重要目标,迅速完成战斗任务。而“鲍氏”理论的精华是:大量运用地面部队,围绕陆军重型师展开战斗行动。
  战争开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折衷的方案:“拉氏”理论在被付诸实施的同时,“鲍氏”理论也被采纳了,但大打折扣。许多陆军高级将领认为此次动用的地面部队应当与1991年海湾战争时差不多,即动用十个陆军师,而实际上仅用了两个完整的师。这次地面部队的规模比“沙漠风暴”时小的多,但战果却大得多。“拉氏”和“鲍氏”两种战争思想有个最根本的不同:前者不再强调摧毁敌人的兵力和工厂,而把重点转移到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上来;后者则还要强调大规模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战争结果证明了拉氏作战理论的正确。在美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个由总统任命的文职官员对美国军队的战争计划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但拉姆斯菲尔德做到了。拉姆斯菲尔德的成功不仅仅是美军的胜利,也是对俄罗斯军事理论的胜利。事实证明,一支更灵活、更有杀伤力、规模更小的军队,完全可以打败一支庞大的、观念陈旧的军队。伊拉克军队兵力庞大。根据苏联的大范围前沿作战理论的要求,伊军集结了大批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指挥结构高度集中。但这样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的防线却在短短的几天里就被数量很少的美军击破。俄罗斯军事观察家惊呼:“军事范例已经改变。其它国家最好注意,美国人已经重新书写了教科书。” 2011年6月17日,俄罗斯就购买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与法国签订合同。本来,俄罗斯是想从法国购买1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另外联合建造3艘,以加强俄罗斯海军的现代化实力。当然这个不能完全说明俄罗斯没有这个技术,毕竟,建造尖端科技的两栖攻击舰牵涉的领域很多,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但至少说明俄罗斯是没能力建造符合当技术要求的尖端两栖攻击舰的。而俄罗斯总理普京的一个举动就完全暴露了俄罗斯在技术上也确实做不到了,今年6月,普京访法时明确表示,俄罗斯希望在购进法国军舰的同时获得技术转让!这说明什么就不用再挑明了吧。除了法国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外,俄罗斯军方还在考虑购买西班牙的战舰。此外,俄官员还考察过荷兰的有关造船厂。法国外交部说,俄罗斯共向包括法国在内的3个欧洲国家表达了购买两栖攻击舰的意向。 苏联根据二战经验,认为武器不一定要性能出众,只要简单耐用,适合快速大规模生产,就可以从数量上压倒质量优胜的敌军.这也是和苏联早期科技不发达而且受到严密封锁有直接关系的.苏联尽管在解体前技术一直在进步中,但数量第一的思路仍然贯穿其军事工业每一个领域.数量如同蝗虫一般的庞大的苏联/华约部队一直是西方最忌惮的.比如直到70年代,西方的空军还处于被绝对数量优势的苏联/华约空军压制的窘迫境地.苏联武器由于技术含量较低,体积一般比西方大,集成化也不好,西方用上大规模集成电路板时他们还在用二极管,所以有四个字可以概括苏联武器的特点:傻,大,黑,粗.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军事科技和工业水平世界最先进,所以武器质量比苏联高的多,但高技术武器最大的弱点就是脆弱,F-15在实行科学维护技术之前的出勤率相当低,根本不能胜任冷战思维下的大规模冲突.美国及其盟国痛定思痛,狠抓武器可靠性和后勤管理,用高出勤率高维护率弥补数量的不足,所以说到了冷战后期苏联的数量优势渐渐失去,而美欧国家由于技术先进,武器体积更小巧,威力更大,效费比反而日渐超越苏联.比如导弹,苏联靠增大战斗部质量和射程提高杀伤力,付出很高的全弹尺寸和质量的代价;美欧导弹注重提高精度,带来的尺寸和质量代价成倍低于苏联导弹.
 还有一个大的区别:苏联武器体系林立,分类相当繁多,给后勤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可能是受到了实用主义的影响,缺乏长远眼光.美欧武器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技术较高,极端重视军队武器的统一保养和统一投射,相比较下来,长期的维护成本反而高于以皮实著称的苏联武器. 美苏中制空战斗机的“高低搭配”比较美国、前苏联、中国空军的制空战斗机都是高低搭档的,F15、F16;SU27、MIG29;J11(SU27系列)、J10,貌似为了节约经费,但因各自的战略需要不同,这“高低搭配”的思路和实际运用是相差很多的。


美国

美国空军是一支战略进攻力量,因为除了弹道导弹以外,只有空军才能对前苏联辽阔的国土构成“战略威胁”。而弹道导弹属于“摊牌”性武器,一旦装上核弹头扔出去,就=地球毁灭,使用不够灵活(简直不能使用),尤其是难以达成“存在式对峙性态势”。


为了给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攻击机、轰炸机护航,在“铁幕”撕开一个缺口,美国就必须拥有数量和质量足够的“护航战斗机”。这种战斗机不要求很高的“加速度”(因为相对于防御方停机坪上的战斗机。进攻方已经具有高度和速度优势),但要求足够的航程/载弹量和格斗性能。美国虽然也有截击机(加速度快、载弹量少、航程短),但其孤立的地理提供了较充裕的预警缓冲时间,截击时间并不太紧张,所以把不多的截击机都部署在面对苏联的边境地区,并不当作装备重点。


对于美国来说,F15的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它能满足上述几乎所有要求,而且先进的发动机提供了充沛的动力,具有很高的加速度和持续机动能力,唯一的问题是,它太重太贵了,用于给轰炸机远程护航很称职,但用于其他任务简直大材小用,但对苏联的战略轰炸能力是美国非常迫切的要求,所以F15号称“没有一克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战斗机,贵点也认了。


F16本来是一种轻型纯制空战斗机,单从翼身融合的外形上至少就比F15先进半代,但毕竟是单发战斗机(航程和载弹量不易平衡,“护航里程”和“护航战斗时间”有限),由于上述战略目标的需要,美国空军并不“待见”它。美国空军实际讨厌任何一种腿短的轻型飞机,比如F5、F104、AV8、A10等等,貌似是不想成为陆军和海军的“附庸”,但也是由于上述战略目标决定的,面对辽阔的苏联,腿短的飞机毫无意义!


为了缠斗而生的F16具有很不错的制空性能,它本来被设计成一种前线制空战斗机,争夺前线制空权的“损耗品”,毕竟在对苏联进行纵深轰炸的同时,也需要迟滞苏联陆军的进攻。由于美国发动机技术领先,干脆给它加上油箱和炸弹,成为了“前线多面手”的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美国空军来说,抵近攻击有A10,战场遮断有FA111,远程轰炸有B52、B1,F16攻击性能显得有点多余,所以美国空军自己装备的F16并不强求对地攻击性能,其顶多作为“慢”A10和“重”FA111之间的,攻击“散点目标”的补充。而美国的盟友们因为缺乏齐全的装备体协,就格外看重F16的攻击能力,比如以色列,一向是F15给F16护航进行中远程渗透攻击。


因为美国远程攻击/轰炸能力很强,所以并不需要让重型战斗机具备攻击能力,而要充分保障远程护航能力。至于F16的攻击能力,本来对美国空军只算聊胜于无的,对于盟国来说更为重要,但却成了“欺负”弱国的多面手。


苏联

面对F15的巨大威胁,前苏联研发出了SU27和MIG29。SU27属于“防空军”,而MIG29属于“前线空军”。


苏联由于有大量纵深浅近的陆地邻国,所以陆军是其战略进攻力量,前线空军是为陆军保驾护航的,防空军则是保卫本国辽阔领空的。同时苏联还发展了大量“中近程高机动型防空导弹”和“中远程有限机动或固定式防空导弹”,来和前线空军和防空军配合使用。


苏联的“防空战略”下,防空导弹才是中坚和撒手锏(它甚至有核防空导弹,呵呵),空军战斗机不过分要求航程和格斗性能,而是要求很高的“加速度”,尽快升空,达到速度和高度后,撒一群导弹就跑。尤其是MIG25这类的“纯截击机”,以美国轰炸机和攻击机为攻击目标,而不于护航战斗机缠斗,反正“幸存”的轰炸机和攻击机最终必须要到苏联陆军和重点防空目标上空来(这是它们的任务嘛),由多层密集导弹防御网收拾它们就行了。至于制空战斗机,既然它们没有对地的爪牙,阻挡不了苏联陆军进攻的铁流,简直可以不予理会!


以越南战争来评价苏式防空体系是不恰当得,因为越南既缺乏足够数量得截击机,也难以展开铁流推进式进攻行动,而以色列空军就曾在拥有这种防空体系得阿拉伯装甲部队上空撞得头破血流,被阿拉伯军队成功突破,直到陆军击毁了防空平台后,空军才又得以“肆虐”反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SU27和MIG29得出现,不仅巩固了苏联得防空能力,更让苏联具备了攻守兼备得能力。实际上,MIG29仅仅是腿短眼近,其空战能力绝不逊于F16、F15,近距空战更占有上风(不要想象MIG29刚装备得年代,北约空军就具备相比南联盟那么强大得多的电子优势吧),MIG29主要作为陆军装甲部队的前线保护伞使用,负责驱逐进入战区的所有敌机,不仅是攻击机、轰炸机还有护航战斗机,因为苏联陆军的强大攻击能力和SU25的强击性能,所以MIG29并不需要对地攻击性能;而SU27巨大的航程在防空时具有巡逻时间和航程的优势,符合苏联辽阔国土所需,同时还能掩护TU22,TU160,SU24进行中远距离攻击,这时它就成为了F15的角色。这时,“纯截击机”就只剩下MIG25和MIG31,它们的高速能力将用于对美国轰炸/攻击机群的远程扰乱式拦截,为MIG29和SU27争取时间。


苏联空军具备战略进攻能力较晚,且更多是威慑性的,战斗机以截击、掩护为主,所以并不要求具备对地攻击能力,且有TU160、TU22M、SU24、SU25等较为齐全的轰炸/攻击机系列,所以苏军自己装备的SU27和MIG29多是制空型。


中国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战斗机始终是落后的,甚至在中越战争中无所作为,因为中国空军不具备完成复杂的对地打击任务的能力,如果敌方的攻击机不来,自己飞上去也没什么事做,偏越南空军也是如此,干脆互相偶尔武装游行一下算了。


中国真正具备导弹拦截能力的J7到80年代初才算基本成熟,而面对敌方战机的性能和数量压力,不得不把J7改成不伦不类的“前线轻型格斗机”,虽然低空和格斗能力有所增强,但截击能力实际较大下降,而且依然腿短,不具备“护航”能力,滞空时间太短,必须靠很大的数量优势才能占据前线空域。


J8I只能当作纯截击机使用,以解决J6、J7高度不足的问题,否则别说敌机低空突防,飞高点都无可奈何,只能等它们冲下来再打,过于被动。J8II的空战能力有所提高,但就它细长的身子而言,高机动时不折断就不错了,引进了SU27才解了燃眉之急,但SU27一是贵,二是作为一个大国来说,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装备体系才保险,否则可能真用到时,就成了一堆废铁。


很多人喜欢拿J10和F16对比,这对F16尤其是早期型是“不公平”的,研发和装备时间差太多了。应该说,具有全向(大三角翼的横向敏捷性+鸭翼的纵向敏捷性)高敏捷性(角加速度)的J10(既然“敢”用鸭翼,相信电控水平也可以了),完全可以在中近距格斗中压倒F16、幻影2000、IDF之类,就算F15进去J10的作战半径结局也会很难看~~简直可以说,如果双方只剩下机炮和围追式近距空空导弹,J10创造以色列空军的神话也不是不可能的,完全可以胜任前线制空战斗机的角色。同时,J10(高敏捷性)和SU27/J11(高机动性)两种风格迥异得战斗机还会让对方在格斗时头晕脑胀。


但是,随着雷达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格斗优势就会有所下降,但幸好台海空域狭小,甚至台湾空军一次升空数量都不可能太多,那么只要抗得住突击消耗,打到台湾鸡窝上空就ok了。


但如果美国空军在外围袭扰的话,J10得作战航程和数量都显得不够,这就需要J11来进行外围防御作战,最佳当然是攻势防御作战。虽然中国有H6和JH7,但难以突破防空网,只能用于突袭式反舰,对美国基地得远程威慑就落到了J11身上。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先期护送远程攻击/轰炸机抵近美军基地,你不出来就罢,出来了就同归于尽。


但是,对于中国这个辽阔得、陆地和海洋疆界都很漫长得国家来说,轻型的J10整体费效比并不好,只能用于增加战斗地区的制空平台密度,否则需要装备数量太多,反不如重型远程战斗机的“巡逻”性能和重型截击机的“拦截”性能的费效比更佳。


因中国空军极度缺乏真正的远程奔袭能力,所以才让本是纯制空的SU27具备了攻击能力,以弥补老旧的H6和机体老旧、发展迟缓、并受到制约的JH7;因“假想敌”距离较近,拥有大量较高性能的制空战斗机,大陆的轻型战斗机就完全突出了格斗性能,以尽快达到性能和数量的制衡。待解决掉对方的制空战斗机,那么Q5、H5之类就能去“肆虐”一下了。


高低搭配还是轻重搭配?


“高低搭配”是一个比较容易被误解的词汇,虽然上述大国的两种同时代的主力战斗机的“价格”存在高低差,但简单认为两种战斗机的“性能”也相差甚远是不恰当的,因为性能是“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很多人喜欢说某种重型战斗机的性能比轻型战斗机强多少倍,这很不准确,甚至就是错误的。如果把格斗性能、攻击性能、航程等等一股脑综合取值,那么显然,FA111无疑得分很高,B52、B2之流由于航程和载重的优势,分数也会很高,但它们能否打下分数较低的F15甚至F16呢?俺们可以简单得出一个结论:不能将弹药投掷到目标上的载弹量是无效的。反之,象F15早期型那种没有一刻用于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即使布满战场上空,除非它们玩自杀式攻击,对方陆军也就不必理会了,这早已被陈纳德的飞虎队和中、越空军验证过了。


这就是说,跨机种对比“性能”是毫无意义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轻型战斗机越来越能完成多种任务,F16的改进型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受到其本身的载重和气动局限,轻型战斗机单次只能完成一种任务,要么攻击要么制空,而且航程有限,不要设想挂满炸弹的保型油箱版F16还能空战。


当完全由轻型战斗机(F16)或重型战斗机(F15E)组成两种编队完成同样的对地攻击型任务时,轻型战斗机编队的数量将比重型战斗机编队的数量多得多。

 

虽然轻型战斗机编队数量多,费效比较差,但密度大强度高,反而适于浅近纵深多点目标的大规模攻击。数量较多的轻型战斗机可以多点同时打击,容易达成饱和攻击态势。但由于重型战斗机航程优势,轻型战斗机对于某些远程任务是力不从心的(虽然可以空中加油,但必须在无对方威胁时才能进行)。在同一技术水平下,重型战斗机对于轻型战斗机的主要优势仍是航程/突防纵深上的,而非其他。


可以假设,如果SU27进入J10的作战半径进行格斗型空战,那么胜负难料,但如果SU27在J10的作战半径极限处进行空战,优势就很大了。这就意味着,轻型战斗机更适合截击防御和近距离攻击,而重型战斗机更适合巡逻和远距离攻击。当后者进入前者的作战半径后,并无什么优势可言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轻重战斗机得数量比例,要符合其战略态势所需,而不是简单得“性价比”、“费效比”。


以防御为主的空军,那么就需要较多的截击机;以截击防御、短距攻击、远距威慑为主的空军,就需要较多的轻型战斗机;以远距攻击为主的空军,就需要较多的重型战斗机。

 

美国空军的超视距打击能力是一流的,但贴身格斗能力较差,而苏联相反。

 

纯制空战斗机属于防御型武器。对于制空战斗机而言,其作战目的始终是围绕侦察机、轰炸机和攻击机的,或者将其击落,或者给其护航,因为后者们才能对敌方构成实质性威胁。虽然大多数空战给我们的印象是制空战斗机之间的PK,但夺下来的制空权都是为攻击/掩护对方地面/水面目标,否则制空权本身就没有意义的。

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中越战争,双方的空军除了“示威性飞行”,在绝大多数时间都保持“默契”的缄默,或者说,处于“战略威慑态势”。这无非是因为,中越两国的空军都是防御性的,两国的高炮和防空导弹的数量和性能也较强。越南缺乏对地攻击机,虽然有作战经验和武器技术优势(MIG21的数量较多,还有MIG23),但飞过来干啥呢?总不能好不容易钻进PLA防空圈然后用机炮打PLA陆军吧?或者用机炮打中国城市?中国虽然有些老旧的轰炸机和强击机,但面对曾经让USA碰得头破血流越南防空网也很头疼,并且自身导航和攻击精度很低而越南地形复杂,攻击平民城市又不符合“有限战争”的目的。所以,双方防御型(可以说是截击型)空军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双方陆军厮杀了。

 

虽然制空战斗机是战略层面的防御型武器,但具体设计和战术运用上又分为攻击、防御、多用途三大流派。这无非是因为,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只能对性能有多权衡取舍,才能更高的发挥效能。

也许有人会觉得“攻守兼备”的多用途战斗机更为理想,但在电子技术、材料技术没有达到较高水准时,其空战不如制空战斗机,攻击效能不如轰炸机,只能用于对手过于弱小,目标也比较稀少的场合,或者由于国土面积和经费的原因,无法装备太多的数量,只能靠多用途来弥补,而即使这种“多用途战斗机”,在执行不同任务时,挂载方案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多用途战斗机往往是中等国家的优选,韩国和日本之所以用F15主要是政治原因,并和驻日、韩的美军配套。

(请记住一句话,“不能命中目标的弹药就是无效弹药”。在制导精度不理想时,只能靠较高的数量进行压制式攻击,但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命中概率”,而非相反。常见一种说法时,某型机的综合作战能力是另一型的xx倍,这种数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误导性,因为前者如果不能突破后者的拦截,挂载再多,航程再远,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前者就具备了较强的进攻性能。)

一般来说,美式的重型制空战斗机都是“护航战斗机”,强调了攻击性能;苏式的战斗机大都是“截击机”,强调了防御性能。

如果进行常规大战,苏联的首要目标是用陆军“推平”北约,海空军都是陆军提供掩护(前线空军:格斗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强击机,还包括MI24)和遮蔽(海军)的,防空军(远程巡逻机、高速截击机、防空导弹)则要防御美国和北约空军的进攻;而对于美国和北约来说,由于苏联铁流过于强大(尤其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战略纵深也过于辽阔,其陆军、陆航和北约空军、部分美国空军都是防御性的(F16、F104、A10,还包括AH1、AH64),只能依靠美国战略空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打击苏联的政治军事生产中心、补给基地和补给线,其陆军和前线空军只是为战略轰炸争取时间。

当然,“任何定律都有特例”:

比如F104这个被说成“飞行棺材”“寡妇制造者”的家伙,格斗能力较差,但加速度和最高速度很快,是典型的“截击机”。显然,这不符合美军的战略需要,所以很快撤装了,但西德空军用了很长时间,因为西德处于与华约对峙的前线,其空军必须拥有较强的截击能力。

比如F16虽然按纯制空发展,但后期型多为多用途型,这是因为输入国多为中小国家,来自东方空军的压力又减弱,那么现实对手的能力就都很弱,就要求F16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了,也是因对地攻击武器体积缩小、精度提高,同时战斗机的发动机和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轻型战斗机可以完成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比如SU27虽然来自苏联,但它和TU160一起,苏联空军向“攻守兼备”方向转型的作品(MIG29则仍是前线空军的格斗型战斗机的范畴),要求具备较高的独立作战能力、持续格斗能力、载弹量和航程。同时,面对F15的威胁和辽阔的防御地域,苏联防空军也需要一种航程远、载弹多的战斗机,这两种需求很大程度是重合的(除了对加速性(防空军靠MIG25/31弥补)和指导能力的差异(所以空军发展了A50型大型远程预警机)),结果苏联就有了类似F15型的远程制空战斗机。在后续的型号中,因阿三空军缺乏对地攻击能力,SU27系列还发展出了多用途型。

一个貌似奇怪的现象就是,似乎美苏两国大国自己装备的战斗机大都挺“落后”的,一般都是“纯制空型”,不像出口型那样号称具有“变形金刚”的能力,这也是因为两国空军都有较强的专业攻击和轰炸能力,用制空型战斗机撕开口子,轰炸机去狂轰滥炸岂不快哉?这也就能解释中国和印度对SU27不同性能的需求区别了(但PLA又特喜欢用SU27发射无控火箭弹,真是让人无语……难道把SU27当做远航程的Q5来用?!)。

攻击性和防御性制空战斗机的典型非F14、F15(多用途型除外)和MIG25莫属,应该说它们是美苏冷战战略的终极产物(F/A18E/F、SU27则都发生了转型趋势)。

从技术上来说,F14、F15应该比MIG25强半代,但整体技术水平还算相当,气动外形也颇为相似,对比起来会比较有趣:

F14是颇“笨重”的战斗机,加速性和极速性都并非特长,但胜在“身大力不亏”,雷达火控、航程载弹都比较强,并因采用操作可靠的变后掠翼和宽距双重推,水平机动性和持续格斗能力都很不错。但这些尚难以弥补作为舰队防御时所需的拦截能力,所以装上了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而美国海军舰载机的远航程能力虽然是攻击性的,但同时也作为一种航母的防御能力(让对方难发现,或够不着,或出于航程极限难以持续空战)。

F15是战略轰炸机的远程保镖,其气动外形颇“平庸”,是速度和机动之间的平衡,其亮点在于大推力发动机和先进的雷达、电控系统,这就使它能完成护航/ 拦截的模式转变,F15在模拟格斗中先败于变后掠翼的F14后败于为机动性打造外形的SU27不足为奇,当时苏联并没有在格斗能力上超过它的战斗机。

MIG25则是专用截击机,完全围绕高速设计,虽然难以和美国护航战斗机玩格斗,但因苏联防空军处于防御态势,美国战略空军拥有主动权,所以MIG25必须起飞后尽快争取高速和速度,然后射出一通导弹(能撞上轰炸机最好,撞下战斗机也行,就算失的也能造成混乱),不与美机纠缠,趁乱加速溜走,美机想反击已经望尘莫及了~~剩下的任务就交给反应稍慢但格斗能力较高的苏联战机了,然后是一群群防空导弹~~

从中可以看出,航程和载弹量是攻击型战斗机的必要条件,而加速度和极速度则是防御型战斗机的必要条件,因为上述条件将影响对翼载的不同需求,前者就突出了水平机动性能,后者就突出了垂直机动性能,或者就要靠发动机性能来弥补了。同时,防御型截击机由于由地面引导,所以对于雷达探测距离和角度的要求不如攻击型战斗机那么迫切。

显然,随着材料结构技术、发动机技术、雷达火控技术和导弹的小型化,两者之间的区别似乎越来越小,但俺们仍能看出,F22仍是一种纯制空战斗机,可以说是“F15的隐身版”,其气动外形的构型基准和F15是非常相似的(平衡式常规布局+大推力发动机),但有了电控的可靠的矢量喷嘴,其机动性就超越了现有的其他战斗机。

 

F22战斗机强调了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联网作战等能力,战斗力产生了飞跃。那么怎么来看待这些性能的攻守取向呢?

 

现代尤其是未来空战以导弹为主要武器,导弹的机动能力和速度要超过战斗机,那么,雷达、导弹、火控系统及其作战方式就成了“战术攻击”的性能,而战斗机本身的机动性和敏捷性由攻击性变成“战术防御性”。

具有隐身优势的一方,相当于让对方的探测距离和精度大大下降,其武器也就难以发挥效能,其在战术层面上时防御性的,但战略层面则是攻势空军的需求。防御型空军则要求能尽量远的探测到并能锁定对方,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

前面说了,进攻型空军要求远航程,而防御型则要求高速度,但既然发动机足够强大,能实现超音速巡航,那么加速度也必然很高,不论突防还是格斗,都有很大好处。当然,长期玩超音速巡航和极加速不免影响航程,但对于美军庞大而熟练的加油机群和遍布全球的基地而言,这并非太大的问题~~

F22暂停生产的原因并非来自高昂的造价本身,实际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水准已经远超各个对手,用F15、F16、F/A18还能支撑一段时间,F35这种具有一定隐身能力的多用途飞机用于欺负弱国和占领市场更为适用。待俄罗斯和中国的四代机试飞试产投入服役,美国的航空技术再积累进步,对F22大改一下,再行生产不迟~~何必现在让F22在各个基地生锈呢?

实际上,对于欺负弱国来说,用F15还是F22是没什么区别的,如果不需什么激烈空战,F16、FA18分别挂些不同武器去也就行了,现在制造的F22,只是为了给苏联、中国造成压力,并在使用中验证设备和战术,数量只需对强国能发动一次局部瘫痪式打击也就够了(瘫痪雷达站、机场、指挥中心、补给基地等重要军事目标即可,不必强求击落数量,只要能让对方空军“失效”就可以了,反正USA也不会设想用陆军来占领这两个民族感强烈的辽阔国家)。

 

美国空军的顶尖战机F-22停飞了这么长时间,依然没有复飞的迹象。美军对这型飞机的复飞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着急。另一方面美国又在下大力气推销F-35,答应让日本最终组装生产战机,同时开出了每架6500万美元的相当优惠的“批发价”,并且将于2016年全部交付日本航空自卫队。一方面是最先进的战斗机停飞了不着急,另一方面又在廉价的倾销同一代先进战机,这似乎表明美国放松了其所谓的四代战机的“关卡”。同时,美国又趁机加紧更新一代无人驾驶战机“黑鹰HTV-2号”技术的研究。“黑鹰HTV-2号”飞行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飞行器的飞行空间主要在亚空间,也就是在最外层的大气空间,接近太空,实际上是在太空和高空之间。其研制指标要求它能够在一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任何地点,对于人类之前的军用飞行器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它的高空、高速等性能使之前的防空系统都形同虚设。从它的技术指标和突破程度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军正在着力打造未来的空中优势。

 

美国的航空技术在军用航空领域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标准:F-16、F-15树立了世界三代机的标准,F-22、F-35又树立了四代机的标准,现在看来,美国正在试图用其更先进的飞行器为世界军用航空器树立新的标准。这种新的标准将会引领世界在这个领域当中展开新一轮的技术竞争,同时,这种技术的领先性将使美国保持相当时间的空中优势。

 

就中国的战斗机而言,SU27不必说了,值得一提的就是J10、枭龙、海军战斗机和下一代战斗机的性能倾向问题。

J10和枭龙本来似乎不具可比性,前者本来倾向于制空格斗,后者则考虑了廉价的多用途需求。但俺在《歼十的恶棍之谜》及其回帖中说过,J10的设计基准颇矛盾,突出了格斗的敏捷性,但也想兼顾高速性甚至升力特性。也许对比欧洲“双风”比较好解释一些,台风采用了“远距鸭翼+下置矩形可调进气道”就突出了“超音速制空”性能的“制空型战斗机”,而阵风采用了“近距鸭翼+肋下进气道”就是在“突出格斗性能并兼顾升力特性”并考虑到了“海空兼用”的“多用途战斗机”。这无非是因为,台风属于北约空军框架内,是轰炸机和攻击机的“保镖”,而阵风是法国这个中等强国为了海空共用的“打手”。

当然,台风也能挂对地攻击武器,但这不是它的设计初衷,而阵风必须具备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否则法国的航母简直和苏联的防御型航母没啥区别了~~

实际上,俺希望J10朝台风的方向改进,即更突出超音速机动性能(当然,推力恐怕是个主要问题),但现在J10装上了DSI,就表明设计者试图将J10完全“回归”跨音速包线,即一种“比F16敏捷性更佳的单发格斗型战斗机”。如果能将鸭翼位置再进一步改进,升力特性还能有所提高,就向“阵风”靠拢,但因是单发下进气,那么就仍比阵风更加突出格斗性能,而对地攻击能力则不如。

因为DSI进气装置本身不具调节能力,其复杂的外形也只能适应某段速度范围(亚、跨、略超、高超)的需求(各种气流特性),显然,如果去凑合超音速能力,那么亚/跨音速就出现了“空档”,此时的进气效率和可靠性恐怕要出问题,所以DSI一般就是适合跨音速左右的范围。那么,J10的作战范围就和其目标——F16发生了重合,只是在敏捷性上胜之,如果航电水平相当,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由于鸭翼调节的是主翼的进气流,所以效率高,垂直敏捷性(敏捷性就是“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战术上就是“快速指向性”)好,加之主翼宽大,横向力矩大,水平敏捷性也很好,所以鸭式布局被称为“全向高敏捷性布局”(幻影2000则只是横向敏捷性好)。但鸭翼也有三个痼疾:

一是鸭翼和主翼的叠加效应造成隐身能力不佳;

二是鸭翼的“非线形操作”(各速度和角度段的操作响应速率不同)给电控造成很大难度(纯手动简直难以做高机动飞行,必须等待电控系统较为成熟,所以早期的大三角翼战斗机无法使用全动鸭翼),如果叠加“矢量喷口”,就需试飞验证较长周期才能保证安全,而没有矢量喷口,则难以完成一些代表先进性和前瞻性的“超机动”动作;

三是宽大的主翼适合跨音速而不适合超甚至高超音速,加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而这三项恰是常规布局的优势所在,其造型探索已经非常丰富,翼型特性也研究得非常充分,基本只需照方抓药再适当修型就可以了,更容易实现隐身、高速、矢量机动。而加装矢量后的常规布局的敏捷性也不输于鸭式甚至更好,“头盔瞄准+离轴发射”也能弥补敏捷性的缺憾。鸭式就成了三代机的高机动高敏捷追求的终极造型,但对于四代机而言,鸭式则无法满足要求。

这似乎出现了一个怪味的结论,即低档的枭龙的“基础”甚至比高档的J10更佳,前者似乎可以后来居上。再看中国周边的可能对手,J10针对的主要是台湾省和越南空军,其他或者战斗力太弱,或者距离较远,或者重型制空战斗机较多,那么,用枭龙这个便宜的多面手和J11显然是费效比和效能更佳的选择。

受限于常规布局和成本,枭龙现在的机动能力无法太乐观,但如果能“加大发动机推力+增加复合材料比例+更先进的材料和钣金技术”枭龙的机动性就能有很大提升;如果还能在其空优型上安装矢量喷管(不过单发矢量的稳定性需要验证),敏捷性也能提高很多;在把机头棱线和机翼位置调整一下,加装保型仓,那么隐身造型就接近F35水准了(当然,这么改的话,工作量有点太大了,呵呵~~)。此时,其制空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比较平衡,成本主要涉及各种机体材料、电控、雷达的档次区别,销路应该能拓展不少。实际上,对于一些非热点的边境地区,在J7、J8大量退役后,完全可以用枭龙替换,制空能力足够对地性能也有,成本比J11和J10还低,配合远程巡逻机使用就可以了。

二战时,苏联的米格飞机和美国的P系列飞机,各有各的优点,米格飞机垂直爬升优于P系列飞机,抗美援朝时我国飞行员就是驾驶米格飞机经常利用垂直爬升来击落落单的P系列飞机,可以说把地面游击战搬到空中。P系列飞机灵活机动性上强于米格飞机。这就要求飞行员要经验丰富,善于排成战斗队型来迎敌,代表机型:米格-15和P-86佩刀。二战时轰炸机类,美国的B系列轰炸机名气比苏联的图系列、伊尔系列大的多。代表机型B-17空中堡垒,B-29。美国的武器设计的漂亮美观威力强。比如航母比苏联的漂亮。到冷战,美国有B-52战略轰炸机,苏联有逆火式轰炸机,因为逆火式轰炸机没参加过战争,主要是用于发射核武器起威慑作用。战略轰炸机B系列轰炸机强于苏联轰炸机。到90年代美国F-117、B-2轰炸机也是因为经过战争洗礼,所以比俄罗斯的轰炸机名气大太多了根本没法比了。苏联解体,各大飞机制作厂都面临肢解困局。90年苏-27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我国的。不然当时休想得到。 现在有三种划代法,俄罗斯划代法,美国新划代法,和西方化代法。但是世界公认的是西方的划代法:
第一代。美国的F-100,苏联的米格-19和法国的“超神秘”等。主要特点是采用大后掠机翼、带加力燃烧室的喷气发动机和简单的光电、雷达瞄准具,以机炮和火箭弹为主要武器,后期挂第一代空空导弹,最大平飞速度为1.3~1.5马赫。本代作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和M2级战斗机之间的过渡,服役时间不长。
第二代。美国的F-4、F-104 ,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和法国的“幻影”Ⅲ等。主要特点是普遍采用大推力新涡喷发动机或涡扇发动机、单脉冲雷达或单脉冲加连续波雷达,以装航炮和第二代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最大平飞速度为M2一级,推重比较高,中、高空飞行性能较好。其中 MiG-23等变后掠翼战机被苏联单独列成一代,而西方认为其仍然属于第二代水平。
第三代。美国的F-15、F-16、F/A-18,苏联的米格-29,苏-27和法国的“幻影”2000等。主要特点是采用推重比达到8的涡扇发动机、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火控系统 、电传操纵系统和先进气动布局等,武器以空空导弹为主、航炮为辅,最大飞行速度高度与第二代相近,中低空亚音速和跨音速机动性突出,并具有超视距作战和下视下射能力。
第四代。美国的F-22、F-35,及俄罗斯的苏-47、T-50等。主要特点是具有突出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常规机动性和敏捷性、短起降能力(或全环境作战能力),简称4S。采用推重比10一级的涡扇发动机、相控阵火控雷达、隐身技术和推力矢量技术等,以“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 
F-111是美国第一种采用先进、省油的涡扇发动机的战术飞机,大推力、高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从此成为现代战术飞机发动机的基准技术。变后掠翼的路途要崎岖一点,尽管变后掠翼的在概念上优越性很多,但很多工程上的实际问题使得变后掠翼的优越性难以充分体现,重量和复杂性只是诸多技术困难中的一部分。F- 111的变后掠翼位置根据飞行状态自动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变后掠翼的优越性。F-14是F-111海军型劫后重生的产物,当然也继承了这些优点,日后成为美国第三代战斗机中人气最高的佼佼者。

除 F-14以外,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是受美国空军怪才约翰伯伊德影响的战术主导设计的一代,不再盲目追求速度、高度、转弯速率等“硬指标”,而是从能量机动概念出发,最大限度地优化实战性能。由于涡扇发动机、电传操纵、先进气动设计、先进航电的技术储备,美国很快就在时间上和技术上形成了第三代战斗机的领先,至少在苏联10年前抢先投入使用。

但在F-111和F- 14之后,美国再也没有研制新一代的变后掠翼战术飞机。显然,变后掠翼最后被证明是技术进步道路上的一段弯路。但苏联也跟进了这一条弯路,结果是米格 -23成为米格历史上机动性最差的战斗机,完全失去了米格传统上简单、轻巧的特点。


成功的跳跃式发展的结果是在技术上抢占先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稳居领先地位。技术领先导致的技术储备也使美国在战术主导设计的时候有极大的优化余地。技术追赶最大的问题在于,相对于对手的技术跳跃型发展,追踪只可能实现量的进步,不可能是质的进步,最终不可能超过对手。
在技术起点相近的情况下,渐改加针对性赶超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在技术起点远远落后的情况下,跟随潮流也可以避免技术上的弯路。如果作为临战前的技术路线,这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但追踪发展和渐改加针对性赶超在本质上是过渡性的发展战略,如果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迟早是要走入瓶颈的,最终将被迫跟着跳跃,还是落后于对手一步的跳跃。也就是说,在你终于跳上对手的上一个台阶时,对手已经在往下一个台阶跳跃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种追踪战略也十分被动,最好的情况也只能是见招拆招。



战斗机的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下一代战斗机的技术方向是由对未来空战的战术思想和技术可行性综合考虑的结果。技术跟踪的最大问题在于放弃了对未来空战战术思想的思考。这和我军在战争年代用缴获的武器作战不一样,那时是被迫的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有意识的技术追踪意味着对被追踪对手的战术思想和技术路线的全面认同,追踪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和对手相同,而实际上连这也做不到。在技术上落后一步,还要在战术思想上亦步亦趋,这里所意味着的被动不言而喻。







以弱胜强对我军并不陌生。在我军历史上,以弱胜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我为主,争取战略战术上的主动权。这对空军的发展也不例外。跟踪、理解外军自然重要,但形成我军独特的空战战术思想和相应的技术路线,夺回主动权,这是中国航空最终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这是被动地以弱胜强;打什么仗研制什么装备,这是应该开始思考的问题了。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越真理一步就是谬误。技术跳跃发展的难度大,风险高,时间长,还有很要命的一条就是成本高。就是美国空军这样财大气粗的主,也深受成本暴涨之苦。早在70年代末,美国空军就一心一意要从F-4换代到F-15。但高昂的成本使美国空军不得不接受高低搭配的概念,这才有了F-16。在 F-22的年代,高低搭配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美国空军连“最低限度”的381架F-22都不能获得,现在连“廉价”的F-35也要减少采购。数量不等于质量,但没有数量的质量也是很成问题的。二战的最后几个月里,德国空军由击落敌机104架的战斗机总监阿道夫加兰德将军负责组建第44联队,将幸存的最精锐飞行员集中起来,其中1/3以上是击落敌机超过50架的超级王牌飞行员,记录最高的六个飞行员的累积击落总数高达1100架以上,换飞最先进的Me- 262喷气战斗机,但在数量上绝对优势的盟军战斗机面前,一样回天乏力。历史数据证明,在数量优势超过3:1后,质量优势的作用明显下降。不计代价地追求质量优势,最后也是一条死路。





超不等于技术上更高的指标,而是在先进战术思想指导下,最大限度地推进相应的技术前沿。美国对于双三的追求不算超,在能量机动思想指导下的第三代战斗机才是超。中国需要自己的隐身技术、先进发动机技术、先进航电技术,但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先进战术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超,谈得上跳跃
隐身和网络战是当前的技术前沿。美国再次抢占先机,第四代战斗机F-22在严重拖延和减速部属后也已经大量服役,F-35也即将投入使用。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开始大量退役。美国海军的F-14已经全面退役, F-18A/B已经退出一线使用,只有少量还在二线使用,美国空军的F-15A/B和F-16A/B已经全部封存,各型飞机中部分年代较久的C/D也开始退役。相比之下,俄罗斯空军是通过将改进后的第二代战斗机大量退役后才勉强完成向第三代的换装。苏联解体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更新的步伐,相当于三代半的现代化改型始终无法在俄罗斯空军中形成战斗力,第四代的实现更是遥遥无期。如果战争爆发,这个时间差的后果是严重的。
早期米格的机头进气锥内很难安装较大的雷达,这个技术瓶颈在目视搜索和空战时代不是太大的问题。但随着对先进火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这最终成为米格-21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米格-23是按压倒F-4设计的,采用两侧进气,空出机头空间安装雷达;还采用变后掠翼,避免大后掠三角翼低空低速机动性和起落性能不好的问题。但米格 -23依然采用耗油率较高的涡喷发动机。涡喷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但耗油率太高,最终是没有前途的。米格-23的变后掠翼只有几个固定的位置,需要飞行员根据起飞/着陆、巡航、空战机动和超音速的要求手动设定。更先进的苏-24也是采用涡喷和手动设定的变后掠翼。苏-17更进一步,或者说更退一步,大体采用了苏-7的机身、发动机、起落架,机翼固定段也是尽可能接近苏-7,机翼活动段只有翼展的一半,其简单的结构和与已有的苏-7生产线的高度共享。

米格-23、苏-17、苏-24大量采用传统和成熟技术,通过变后掠翼达到针对性地突破。尽管没有达到技术上的最高水平,但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风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工业和技术基础,较快地形成了战斗力,成本也较低。更重要的是,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以有的放矢,避免技术弯路和不必要的高精尖。米格-23、苏-17、苏-24满足了战术需要,似乎再一次证明渐改加针对性赶超路线的正确。

问题在于技术发展不是到此为止,已经拉开的差距如果不切实填补,将积重难返,最终只有通过更大的跳跃才能缩小或填平差距。换句话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上的寅吃卯粮。技术上的跳跃性发展不是想回避就可以回避得了的。 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不是兴之所至或者追逐时尚,是有切实的技术原因的。美国放弃机头进气,是为了空出机头空间安装雷达,也有两侧进气口容易灵活实现单发或者双发的原因。在雷达技术尚不发达的50年代初,放弃雷达的安装空间并不是太大不了的事,但这条死胡同不久就见底了。涡喷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技术简单、推力大,但是耗油高、红外特征大。这条死胡同见底的时间比较晚,但到苏联发展第三代(在苏联称为第四代,苏联将40年代和50年代的喷气机分为两代,欧美把这两代合并成一代)战斗机的时候,也避不开了。

苏联战斗机一贯航程较短,单纯增加载油量不是办法,苏联最后也走到涡扇发动机这条美国在十多年前就走过的路上。但由于技术水平关系,米格-29采用推重比只有6.5的RD33涡扇发动机,沉重的机体和耗油率依然较高的发动机使过短的航程始终是制约米格-29的绊脚石。苏联的电子技术水平和苏联空军对现代航电的要求严重脱节,在苏-27的原始设计中,航电严重超重,AL31发动机的耗油率达不到设计指标,最初的S形前缘的机翼和外倾的双垂尾也在气动上出了问题,导致性能严重不足,最后只得背水一战,全面重新设计,终于死里逃生,才造就了今天的苏-27。但苏-27本来已经经过八年辛苦的技术攀登,现在延误了四年之后才重新走上正轨,技术落后使最终还是逃不过的跳跃倍加艰辛。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技术渐进最终还是避不开技术跳跃,回避或者推迟不可避免的技术跳跃最终只能造成更大的技术落后,而造成积重难返。苏联在涡扇发动机上晚了一步,到现在也没有重建和美国的技术均势。AL41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难更加使AL41揭盖头的日子遥遥无期。如果有一天俄罗斯的第四代战斗机走上正轨,还是跳不过这一关。

在成熟技术基础上追踪发展的进一步挖潜的改进余地很受压缩。除了作为战斗轰炸机的米格-27,米格-23甚至在米格-21尚未完全退出一线之前就提前退休。米格-29和苏-27外表颇有几分相像,但两者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很大。米格-29采用介于静态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临界稳定设计,机械操纵,发动机的推重比只有6.5,依然是米格传统的All Engine No Fuel(最大发动机、最小油箱,以保证总重依然较轻)。苏-27大胆采用静不稳定布局和电传操纵,以及推重比为8的涡扇发动机,在技术水平上终于重建了和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均势。较低的技术天花板使米格-29的发展潜力远远不及苏-27。技术上的缩水缩短了技术保鲜期,提前进入鸡肋期,这也是技术渐改加针对性赶超的问题之一。
追踪发展的优越性之一是明确技术方向,避免不必要的探索和弯路。然而,技术方向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恶魔永远是在细节之中,没有细节的技术方向和科幻也就差不多了。技术差距较大,而且追踪的已经是成熟技术的时候,已知细节比较多,追踪相对容易。然而,越是接近技术前沿,技术方向的清晰度越低。这里面有对手的技术保密的因素,也有对手自己也在探索中的原因。如果要等技术方向澄清了再追踪,时间就错失了;如果不等技术方向澄清,那就是盲目追踪。
追踪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在糊里糊涂中追错了方向。由于跳跃性发展进入的新境界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可能是柳暗花明,也可能是误入歧途。
美苏战机对抗对比
美苏在冷战期间由于共同的战略战术思想有很多的武器都是互相对抗以寻求平衡的。特别是空军,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大部分型号都是基于相似的战术思想和技术环境研制的。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抗型。
1. F-86“佩刀” Vs 米格-15/17“柴捆”/“壁画”
如果严格的讲,米格-15早期的型号只能够达到美国F-84的水平,虽然它采用了35o的后略翼,但是发动机的水平还是显得有些偏低。到了后来出现了米格-15比斯就能够与美国的F-86相抗衡了,并且在航程和火力上明显超过了同期F-86E。而到了米格-17,美国也推出了F-86F双方技术又达到相当的水平。不过由于苏联的飞行员整体水平要比美国人低不少,在朝鲜战争中,我方空军的战机是有些劣势的。到了台海空战的时候我们解放军的米格-17还是被台湾的F-86F压制在海岸线以内,应该说在这个对抗中F-86是略占优势。国产歼-5就是仿制的米格-17ф,还有一些米格-17пф的全天候型号,称为歼-5甲,装备夜航部队,一直到70年代末。另外F-86也有全天候型号F-86D,但装备的并不多。
2. F-100“超佩刀” Vs 米格-19“农夫”
F-100“超佩刀”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而米格-19是苏联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这是大家公认的对抗型,不过双方本国都没有把这种飞机在大范围装备,只是米格-19在我们国内被大规模仿制,其仿制品歼-6装备众多,且战绩辉煌,出口也很多,至今都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当然美国的F-100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毕竟他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装备过这种飞机,曾经造成世界性的轰动。这两种飞机好像没有实际对战的纪录,这应该说是一种遗憾,但整体看来,米格-19在我们的手中战绩更加辉煌,远远超过F-100。
另外,F-100D虽说是标准的F-100的产品,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它们没有作为标准的制空战斗机使用,成为了多用途战斗机,所以在后面这个型别还有一个单独的对抗型。
3. F-104“星” Vs 米格-21“鱼窝”
和上一组类似,F-104“星” 是世界上第一种2马赫级战斗机,而米格-21是苏联第一种2马赫级战斗机。而且这两种飞机的影响和争议都及极其巨大,随便写写都能出一本书。F-104“星”的可靠性一直被非议,甚至有“飞行棺材”、“寡妇制造机”的外号,且美军装备时间较短,数量也有限,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来讲,欧洲很多国家都把他作为主力装备,日本和台湾省也都曾大量装备,这种飞机和米格-21的对抗在印巴战争中有过表现,米格-21是胜利者。但就性能数据上来讲,F-104还是有些优势的,特别是其后期型号。另外美国海军还有一种飞机F-8“十字军战士”,也可以作为米格-21的对抗型,而且在越战中表现出色,头两架米格-21就是它的斩获。米格-21国内仿制的型号是歼-7,且型号众多,至今还是我们的主力,改进也还在继续。从这两种飞机开始,战斗机进入第二代。
4. F-4“鬼怪” Vs 米格-23/27“鞭挞者”
实际上米格-23要比F-4服役晚得多,以至于有很多人认为米格-21才是F-4的对抗型。但是就性能和使用上来说这两种飞机更加接近。这两种飞机也没有可查的实战对抗纪录(虽然它们同时参加过“加利利和平行动”和“两伊战争”),应该说是各有所长,而F-4“鬼怪”的名声要大得多。米格-27是米格-23的一种对地攻击型,而F-4本身就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特别是F-4G“野鼬鼠”对地面的雷达和其他电子系统有巨大的杀伤力。
5. F-14“雄猫”和F-15“鹰” Vs 苏-27“侧卫”
应该说在F-4“鬼怪”之前美国海军和空军的飞机也是各自分开的,与F-86同时期的美国海军自己也有F7U“弯刀”、F4D“天光”、F3H“恶魔”,但是除了F9F“黑豹”击落过朝鲜的米格-15以外都没有什么名气。而苏-27“侧卫”和F-4“鬼怪”一样,既有陆基型也有舰载型,所以用美国的两种飞机共同写入比较合适。这三种飞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这些飞机至今也没有可以证实的对战纪录,只是有传闻我军装备的苏-27曾经和美国海军的F-14进行过对抗,并且把“雄猫”搞得非常狼狈。
6. F-16“隼”和F-18“大黄蜂” Vs 米格-29“支点”
这个情况和上一条差不多,只不过这些飞机有过实战对抗,结果几乎是一边倒的,米格-29全部失败。应该说这是米格-29设计思想上的问题,说的难听一点,它几乎继承了米格-21的全部缺点:航程短、可靠性差、电子系统差、维护性不好,与美国的差距自然很大。
7. F-100D/F“超佩刀” Vs 苏-7“装配匠”
F-100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但那是作为制空战斗机的,这里的D型和F型在越战中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同时在美国和欧洲(法国)这种飞机还负责担负战术核攻击任务,这正好和苏联的苏-7“装配匠” 的任务相同。苏-7和F-100相似的地方很多,最早都是用于制空的战斗机,但后来都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特别是战术核攻击任务,性能也很接近。苏-7曾经参加过印巴战争,战果平平,还被巴基斯坦人驾驶的歼-6击落了一架。当然F-100D更惨,在越南还被越南人驾驶的米格-17打下来过。对他们可以说:一样惨!
8. F-102“三角短剑” Vs 苏-9/11“捕鱼龙”
这两种飞机放在一起其实非常牵强,他们的共同点只是都是比较早期的截击机。对比数据你就能发现,F-102的速度、升限都远不及苏-9,但是其武器配备和电子系统又有相对优势,基本上整体还是旗鼓相当。F-102没有参加过实战,它的出名是因为它是第一种使用“面积率”的作战飞机。苏-9据传参加过苏联围剿U-2的战斗,甚至有人说鲍尔斯就是被它撞下来的,但是只是传说,苏联官方坚持是“萨姆导弹”击落的U-2。另外,国产的歼-8和歼-8I(也称为歼-8E)从外形、目标上来看都与苏-9/11很相似。不过,我们的飞机是双发,而苏-9/11是单发。
9. F-105“雷公” Vs 苏-17/20/22“装配匠”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苏-17/20/22的北约代号“装配匠”前面出现过。它同样也是苏-7的编号,他们确实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但是从外形上还是很容易分辨的,苏-17/20/22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而苏-7只是普通的后掠翼。所以可以认为苏-17/20/22是一族新型号的作战飞机。和F-105一样都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多用途战斗机。F-105“雷公”是越战的著名战机,一方面它参与了大部分的战役,并且作为对地攻击的主力,另一方面它的使用也很有戏剧性,作为一种2马赫级的战斗机,居然被亚音速的米格-17击落过,但是后来他又击落过米格-17,作为一种对地攻击为主的飞机也很不容易。相对来说,苏-17/20/22就没有那么多的***色彩,两伊战争中它难以突破伊朗的防空体系,也被F-14击落过。而1981年利比亚拿苏-22还要去硬拚美国的F-14,结果两架战机都喋血锡德拉湾。
10. F-106“三角标枪” Vs 苏-15/21“尖嘴瓶”
这又是两种截击机,F-106“三角标枪”应该算是F-102“三角短剑”的改进型,它的原型机甚至叫过F-102B,但是性能提高太大,比如说最大平飞速度几乎增加了1倍,成为新型号一点也不为过。它的出名实际上是因为它所配备的武器,空对空核火箭——AIR-2B“超妖怪”还有空对空核导弹AIM-4F/G“超猎鹰”,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生畏的武器!苏-15的出名是因为实战,不过并不是很好的结果:1986年它在勘察加半岛上几落了一架迷航的韩国客机造成了数百人死亡。我国的歼-8II从外形和作战任务上来说与苏-15很相似,但是绝对没有任何仿制关系,只能说的同源同属、殊途同归罢了。但是国内现在很多人主张,按照苏-15—苏-21的改进路线,改变歼-8II的气动外形,以提高战机的激动性能,这就是后话了。
11. F-111 Vs 苏-24“剑术师”
不知为什么F-111好像没有北约代号,以前曾经听说过“土豚”的称谓。F-111从越战开始几乎参加过美军所有的轰炸行动,1986年4月轰炸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可以说是F-111的顶峰。和F-111相比苏-24“剑术师”虽然也参加过入侵阿富汗,以及车臣战争,但是可谓战绩平平,没有什么建树。12. A-10“雷电II” Vs 苏-25“蛙足”
这两位都是执行近距支援任务的强击机,都是结实、抗打的家伙。A-10“雷电II”在海湾战争中和新近的伊拉克战争中都有出场,虽然笨重但是表现还算可以。苏-25“蛙足”除了作为空军的近距支援战机,还有舰载型,作为苏联航母的主要打击力量。它在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中表现也不错。
13. AV-8“鹞” Vs 雅克-36/38“铁匠”
这两种都是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前者原产英国,后来被美国引进并改进,主要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两栖攻击的火力支援,或者近距支援作战。它曾经参加过海湾战争,表现不错,但战斗力确实有限,它的英国兄弟曾经作为空中主力参加了82年马岛战争,空战中成功的击落过阿根廷的“幻影III”和“短剑”式战斗机(后者为以色列生产的“幻影III”改进型)。而“鹞”损失全部来自地面武器。“铁匠”没有过什么战绩,但是它装备在“明斯克”号航空母舰上的时候,让我们的海军感到了巨大压力。
14. B-47“同温层喷气” Vs 图-16“獾”
这两种都是采用后掠翼设计的中程轰炸机,主要执行战略核轰炸任务,都曾经是双方战略打击的中坚力量,幸好他们没有披挂核弹上阵。B-47“同温层喷气”没有实战纪录,也没有出口。图-16“獾”出口很多国家,包括伊拉克、埃及、利比亚,我们也仿制过它,编号轰-6。图-16参加过两伊战争,对地面轰炸战果平平。但据说我国制造的轰-6D作为C-601导弹的载体参加过“袭船战”,颇有战果。
15. B-52 “同温层堡垒” Vs 图-95“熊”和米亚-4“公牛”
这里苏联的对抗型又是两种,图-95“熊”又称为图-20,现在也是俄国空军的主力战略轰炸机之一,而米亚-4当初就是要在苏联国内和图-95“竞争上岗”,由于性能优于图-95所以也被选中,最终出于综合考虑双双出线,但是它还有一些技术为题没有完全解决,加上设计所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所以图-95反而比它更加出名。B-52大家很熟悉了,参加过越战、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载弹量巨大,杀伤力惊人。
16. B-57 “堪培拉” Vs 伊尔-28“小猎犬”
这两种都是前线轰炸机,B-57 也是一种源于英国的飞机,甚至它的代号“堪培拉”都保留了下来。伊尔-28是二战刚刚结束时研制的,技术上还借助了部分西方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和堪培拉还有些渊源。美国的B-57大部分被改装成了其他用途,比如侦察机、电子战飞机,我国海军航空兵就曾经使用歼-5击落过台湾入侵的RB-57A侦察机,还有一种重新设计的大改型RB-57D也非常有名,不过是因为它成为了防空导弹的第一个牺牲品,57年我们用萨姆-2把它击落在了北京通县。伊尔-28曾经出口到很多国家,但是唯一参加过的实战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被以色列空军全歼于地面。由于在朝鲜战争中,我们发现图-2在喷气机时代的生存力太差,所以从苏联大量进口了这种飞机,并且还进行了仿制,命名为轰-5,曾经是轰炸机部队的主力,还出口过罗马尼亚。
17. B-58 “海盗” Vs 图-22“眼罩”
这分别是两个国家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战斗机都可以超音速,所以轰炸机超音速很平常,其实不然。战斗机的超音速是短距冲刺,而轰炸机的超音速是要超音速巡航,所以技术难度要大得多。B-58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就是因为太先进了,所以使用的过程中问题不断,而且费用高昂,最终很快退出现役。而图-22虽然性能上远不及“海盗”,但是显得要相对实用一点,它不但装备了苏联,还出口到利比亚和伊拉克,在实战中伊拉克空军依靠它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轻易的突破了伊朗空军的防空系统,但是由于速度太快,所以投弹的误差太大,这对核轰炸不是问题,但是对常规轰炸就不是很实用了。所以这种飞机的心里意义远大于实战意义。
18. FB-111 Vs 图-26“逆火”
这两种飞机从性能上讲放在一起并不太合适,但是《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里把他们列为了同等的飞机。FB-111实际上是F-111的一种特殊型号,主要用于和轰炸任务。图-26又称图-22M,但是从外形和性能上来讲,它和图-22都有巨大的差距,苏联人给他这么个编号也是为了在《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里蒙混过关,实际上它是一种全新的轰炸机。目前国内要求购买这种飞机的呼声很高,有人甚至说已经买了,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19. B-66“空中战士” Vs 雅克-28“火棒”/“啤酒制造者” /“阴谋家”
这里雅克-28居然有三个北约代号,确实很有意思,主要是这种飞机的用途太多,而北约编号是根据用途来确定编号第一个字母的,所以其截击型名称是“Firebar”、轰炸型“Brewer”侦察型“Maestro”,一机三名也真够美国人忙和的!碰巧,B-66也有另一个海军编号A3D,主要是由于这两种飞机不大不小,性能稳定,所以用途都不少。雅克-28没有参加过实战,B-66作为轰炸机也没有,但是越战中他的电子战型EB-66与EC-121一起,起到了预警机的作用。
20. B-1“枪骑兵” Vs 图-160“海盗旗”
这两种飞机外形非常接近,作用也相同,原本都是执行核轰炸任务的。现在美国人把B-1完善了,使它可以执行常规轰炸任务,阿富汗战争它露个面还自己摔了一架,真可谓多灾多难。图-160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这两种飞机费用高昂,其实也是共同的问题。
21. C-119“飞行车厢”和C-123“供应者” Vs 安-24“焦炭”、安-26“卷发”、安-30“叮当”、安-32“斜坡”
上面的这些东西都是双发小型军用运输机,二战后军用运输机和民用的货机相比有几个特点:首先,采用上单翼,翼吊发动机布局;第二,起落架较多、坚固,一般离机身较近;第三,机尾舱门较大,并且可以放低作为货桥;第四,在地面滑行时,一般都有倒车的功能。这些是美苏双方比较常见的小型运输机,C-119、C-123因为使用落后的活塞式发动机在美国大部分已经退役,被C-130取代,俄国飞机由于使用的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还有不少这种级别的飞机作为短途空运的主力。我国曾经仿制过安-24,国内编号为运-7。
22. C-130“大力士” Vs 安-12“幼狐”
这两种载重20吨级的运输机,性能都不错,C-130通过不断改进,至今还是美国战术空运的主力,并且出口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几乎可以说是西方的标准战术运输机。安-12情况也差不多,他们都广泛的参加了战后的很多军事行动。包括我国也仿制了一些安-12,编号为运-8。另外这两种飞机的改装也很多,电子侦察、海监用途很广泛。美国还制造了AC-130用于低强度战争的空中支援。还有KC-130,专门为直升机进行空中加油。
23. C-141“举重明星” Vs 伊尔-76“耿直”
这两种都是载重40吨级的运输机,也都被广泛的使用于两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C-141只有美国军方作为运输机来使用,相对来说伊尔-76的用途更广一些,被大量出口,还被改装成过加油机和预警机。我国也进口和租用了不少伊尔-76。
24. C-5“银河” Vs 安-22“雄鸡”和安-124“秃鹰”
这些就都是巨型战略运输机了,应该说苏联在大型飞机的制造上要比美国差一些,所以当美国C-5这种载重100吨级运输机服役的时候,而苏联还只有安-22这种载重80吨的运输机。而后来美国开始强调使用方便,而不再贪大,转而研制使用可靠的C-17。而苏联的飞机越搞越大,制造出了比C-5还要大的安-124,甚至还有更大安-225。
25. P-3“奥利安” Vs 伊尔-38“五月”
P-3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反潜巡逻机,续航时间长设备先进,日本有几十架,台湾也正在购买。而伊尔-38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它是苏联60年代末在伊尔-18运输机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反潜巡逻机,外形和性能都与P-3相近,现在俄军也还有部分在使用。
26. EP-3“白羊座” Vs 伊尔-20“黑鸭”
“4?1”撞机事件以后,大家对EP-3也都很了解了。而苏联也有一种对抗型,而且连改进方式都差不多。和伊尔-38一样,伊尔-20也是改装于伊尔-18,而且北约还使用了原有的代号“黑鸭”。
27. SR-71“黑鸟” Vs 米格-25RB“狐蝠”
这是两种“双三”飞机,即速度3马赫,升限3万米的飞机。大家都知道SR-71是世界知名的战略侦察机,所以这里举出的米格-25也是侦察型号。而米格-25还有截击型,这些飞机在实战中都有不错的表现,虽然当年列别年科架机叛逃日本后西方人员对于这种飞机大加贬低,但是这种飞机在实战中的表现相当不错,包括在海湾战争中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
28. EC-121“超级星座” Vs 图-126“苔藓”
虽然EC-121并不是挂的预警机的头衔,但是在越战中确实起着预警机的作用,而图-126虽然是苏联最早的预警机,但是其性能并不比前者高多少,所以把这两种列成了对抗型。
29. E-3“望楼” Vs A-50“大支柱”
这现在是美、俄预警机的主力,自然是对抗型,E-3是C-137(波音707)改装而成,参加过很多战争,而A-50是伊尔-76改装而成,普遍认为比美国的产品略差。我们也曾想购买以色列改装的A-50,但是在美国的干预下,最终流产。不过我们现在通过自己的力量已经完成了改装,并且在预警机上装上了相控阵雷达,就技术来讲已经超过了E-3的水平。
 
其实还有很多的美国和苏联名机没有被我写进去,比如美国的F-5、A-4、A-6、A-7、B-2、E-2、U-2这些主力战机,因为没有对抗型,或者想不起苏联的有关型号(比如U-2)都没有列入,甚至都没有提及,更不要说,其他名气不大的辅助战机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帮忙补充、修正。
在整个二代机来说,比较强的有米格21、幻影III、F4鬼怪.综合性能最好的是米格21.缺点是航程较短。
米格15对阵f86佩刀是不相上下的。f86佩刀速度较快但米格15在近距的火力上较强爬升快。米格15,垂直机动能力比较高。而F86佩刀水平机动性好。综合水平.F86略微强于米格15.但火力F86配置的是12.7毫米机枪。而米格15配置最大达37毫米航炮一门。20毫米航炮2门。曾经在战场上出现身中150多发12.7毫米弹的米格15飞回机场。而一旦被20毫米航炮击中,就会造成40厘米大洞。如果是37毫米航炮,只要一发,足以使F86佩刀空中解体。
米格21对阵f4鬼怪。f4鬼怪强,越战已经证明了。米-21(高速度,高水品机动性)擅长水平缠斗;鬼怪(大马力,大阻力)依靠高度优势(马力决定高度)俯冲攻击,要靠大阻力可以突然减速(让追击敌人冲过头)摆脱袭击。
米28对阵阿帕奇应该是阿帕奇强。最新的阿帕奇好像还有隐形能力。 
米格29对阵f16战隼。这不是一种机种啊?重型战机VS轻型战机?压根不公平!但我力挺F-16,非隐形时代的巅峰之作!虽然苏-29也不错。米格29胜利的机会高点,因为米格29的独立的战斗力较强。米格29性能强于F16的早期型。优势在于米格29的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较为先进。早在70年代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前。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师,就依靠相对比较落后的技术研制出了头盔瞄准具。只要人眼看到敌机。机头上的红外线追踪器和近距离格斗导弹的导引头,就会同步追踪敌机的位置。只要扣动操纵杆的扳机即可发射。苏27和米格29是当时仅有的装备头盔瞄准具的战斗机。现在三代机、四代机上头盔瞄准具都成了制式装备了。后期机体F16的改进机体完全可以做到水平飞行时机体压低15°盘旋和水平飞行横向向左或向右调转机头。这得益于它优秀的原始设计。
苏27是针对美制F15研制。如果持续空战。F15会吃亏。F-15导弹强,除非它们不用导弹,机炮肉搏(苏-27机动半径小,肉搏占优势)
苏33对阵f18超级大黄蜂。苏—33算得上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航母战斗机。美国海军航母的主力机种F-14A或F-18C/D在总体性能上完全无法与苏—33相比,即使装有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F-18E/F,在机动性和加速性上,也比苏—33差得远。
苏47金雕对阵f22猛禽。应该是f22猛禽胜。苏-47VSF-22无可比性,前掠翼的准试验机型和比较成熟的鸭翼式布局比拼优势不大,而且F-22有绝对电子和隐身优势!苏47金雕还在试验阶段。苏47早期叫S37很多人把苏37和S37搞混。坦白的说苏47采用的前掠翼,刚性不足。虽然美国NASA也搞过 前掠翼的X-29但估计是没有克服技术难题。否则就会在第四代看到前掠翼的战斗机了。在第四代战机最强的确实是F-22A.但真正空战能力强于F-22的却是它的原型机YF-22。早在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竞争时的YF-22机体,就是用于空战的。翼载荷较低。空重只有22吨左右。美国空军要求YF-22具备对地攻击能力。所以增加了对地攻击的用的电子设备和系统软件、导弹发射软件。为了综合对地攻击能力和对空作战。机体气动外形略微做了修改。导致机体空重达到29.2吨。和原型机比空战能力下降。
雅克对阵av8b鹞式。应该是雅克会赢,雅克是可以超音速飞行,av8b鹞式不行,对战机来说速度很重要。雅克本来非常优秀的设计。我指的是雅克141型而不是性能差的雅克-38。雅克141是90年代当时唯一的超音速垂直起落型战斗机。只可惜生不逢时。它诞生时,正巧赶上苏联机体。后来就没有下文了。雅克141性能要高于只有亚音速的美国的AV8B。严格的说AV-8B不是鹞式。而是根据英国的鹞式战斗机改进而来的。英国向美国转让的鹞式的技术。主要装备给美国海军陆战队。要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独立军种不是隶属于美国海军。
坦白的说,单独比较美国和苏联的飞机技术性能没多大意义。俄罗斯的电子技术确实落后。但差距不大。优秀的军工科研人员的巧妙设计,还会弥补这些差距,虽然不能完全达到超过美国的程度,但至少拉近的和美制武器的差距。最新的战斗机苏35BM性能仅差于F-22A。它们的作战实力在伯仲之间。俄罗斯的中程空空导弹R-77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中程空空导弹。超视距空战里,美制AIM-120导弹性能不如R-77。在空中主要是预警机技术和美国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大。
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以来,美国在日本、韩国、西欧、土耳其和意大利等苏联周边地区部署核弹基地或派遣核潜艇巡戈。苏联面临着美国军事包围的威胁。到1962年,美国所拥有的核运载工具大约比苏联多5倍。苏联拥有约350枚至700枚短程导弹,这些导弹不能从苏联打到美国,只能打到欧洲。苏联只有200架洲际轰炸机,而美国却有600架。美国还有大约130枚至150枚核导弹装置在"北极星"潜艇上。此外,美军用新式的情报收集技术确定了苏联核基地的准确位置,使苏联更进一步处于被动地位。赫鲁晓夫意识到苏联在核军备竞赛中赶上美国尚需很长时间,并要耗空苏联的财力。为了弥补苏联与美国在核威慑上的巨大差距,赫鲁晓夫认为向古巴部署导弹显然是恢复苏美平衡的一个快捷、便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60枚导弹,有的射程1000英里,少数射程1500英里到2000英里,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因而事实上就会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19626月,苏古达成秘密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苏联在古巴部署24个中程和中远程弹道火箭,每个携带两枚导弹和一个威力比广岛原子弹大 2O或3O倍的核弹头;24个先进的萨姆II型地空导弹发射器;42架米格战斗机和42架伊尔—28轰炸机;加上其他一些海岸防卫武器。这些武器由苏联人掌控,另外派4.2万名军人驻扎在古巴。

 

19627月,美国侦察机发现有来历不明的苏联舰船正朝古巴方向驶去。这些船吃水很深,似乎载有导弹飞机等军用物资。同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收到线报说,在古巴发现苏制米格-21战机以及伊尔-28轻型轰炸机。

 

1962829日,美国侦察机在古巴八个不同地点发现了苏制SA-2地对空导弹和导弹鱼雷艇,同时还发现在古巴圣克里斯托克瓦尔附近的一块空地上,有正在构筑地对地导弹基地的迹象。830日,参议员基廷从佛罗里达州的古巴难民处得到消息,说有证据显示苏联在古巴部署有火箭设施9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声明,警告苏联不得在古巴部署进攻性导弹,否则将引起最为严重的后果。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致函肯尼迪,保证苏联不会做任何有损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的事情。塔斯社也在911日发表声明,辩称苏联运到古巴的纯粹是防御性武器。肯尼迪强调,只要古巴成为苏联进攻西半球的基地,美国将会采取断然的措施予以反击。

 

9月28日,流亡美国的古巴大学生指导委员会透露说,已有15处导弹基地在古巴建造中。

 

进入10月后,肯尼迪政府加强了对古巴的空中监视。1014日,美军侦察机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圣朱利安机场部署有伊尔-28轰炸机,在首都哈瓦那西南50 英里的圣克里斯托克瓦尔部署有SS-4导弹营。

 

10月17日,美军侦察机又发现了古巴一个SS-5中远程导弹发射场。SS-5的射程为4200公里,是SS-4射程(1930 公里)的两倍,可以打击美国境内除了西北和太平洋地区的任意目标。不过这个发射场正在建设之中,最终也没有该型导弹部署到古巴。

 

截至10月19日,美国情报部门共在古巴境内发现了16个装备导弹的SS-4发射架,22架伊尔-28轰炸机、24个SA-2防空导弹阵地,另外还有一个核弹头储存掩体。

 

美国的军事专家鉴定,这些针对美国的核导弹可以在一周内使用。根据美国情报部门的估计,在古巴的导弹的原子弹头的威力,大约相当于整个苏联现有的洲际导弹总能量的一半,在它们发射后的几分钟之内,将使8000万美国人丧生。

 

1016日开始,肯尼迪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研究对策。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为一方的强硬派,包括肯尼迪总统顾问中的多数人,主张全面空袭古巴,空军参谋长柯蒂斯·李梅将军甚至同总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认为必须进行军事袭击。肯尼迪问到苏联人将会对空袭作出什么反应时,李梅将军向他保证说,不会有什么反应。前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也开始来出席会议,他强烈赞成空袭方针。他说,美国总统对美国人民以及整个自由世界人民的安全负有责任,总统的义务就是采取能够保护这一安全的唯一的行动,这就意味着要把导弹摧毁。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为代表的温和派,则提出了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的主张。他们认为,封锁"目的在于阻止把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并且可望强迫撤走已经设置在那里的导弹"。国家安全委员会激烈的讨论持续到10月19日,封锁的方案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封锁派"已占了绝对优势。肯尼迪总统作出决定:全面军事封锁古巴!

 

1022日华盛顿时间下午6点,即在肯尼迪公开宣布封锁古巴前一小时,美国国务卿腊斯克紧急约见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将肯尼迪致赫鲁晓夫的一封信和即将播发的告美国人民书的文本转交给他,但拒绝对这两份文件作任何解释和答复。615分,美国政府向所有盟国通报封锁古巴的决定,获得了盟国的普遍支持。

 

1022日华盛顿时间下午7点,神情严峻的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造导弹基地,导弹射程北至加拿大南到秘鲁,构成了对美国和整个西半球的威胁,美国完全不能接受苏联的挑衅行径。肯尼迪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走导弹。肯尼迪还警告赫鲁晓夫: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都将被认为是苏联向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肯尼迪的演说同时用38种语言播往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023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会议,支持美国的封锁政策,从而使美国封锁古巴有了国际法上的依据。同日,肯尼迪签署了《第3504号文件》,宣布自格林威治时间102414点起,美国对古巴全岛实行全面封锁。肯尼迪同时签署了《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公告宣布,从10月24日起,美军将拦截可能前往古巴的船只并勒令这些船听候美军的检查;凡飞往古巴的运输机也将遇到拦截,迫令其降落美国机场听候检查,否则,即予以击落;对于被搜寻发现的苏联潜艇,如果无视要它"升出水面"的信号,即用深水炸弹予以炸毁。

 

102414点,68个美国空军中队和8艘美军航空母舰,180多艘战舰严严实实地封锁了古巴。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300公里的大特克岛上,美军专门设置一个巨大的导弹跟踪站,密切监视开往古巴的船只的一举一动。美军宣布,将在封锁禁区内拦截、检查、甚至必要时打击一切可能载运导弹或者核弹、轰炸机以及相关设备的船只。同时,美国集结了二战结束以来最庞大的登陆部队,战略空军进入战备状态,做好了随时占领古巴的准备。

 

美国的行动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在美国国内,84%的美国人赞成封锁古巴,12%持中立态度,反对的只有4%。美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国际氛围对苏联十分不利。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在古巴没有直接牵连,因此,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一事,找不到自圆其说的正当理由,无法获得普遍同情和支持。相反,西欧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普遍表示支持美国。在巴黎,戴高乐在接见美国总统特使迪安·艾奇逊时表示,美苏之间"如发生战争,我将同你们站在一起"。在波恩,阿登纳和戴高乐一样,表示了"坚持支持美国的立场"。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美国常驻联大代表史蒂文森和苏联常驻联大代表瓦列里安·佐林就古巴有无苏联核导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史蒂文森当场向与会各国代表提供了有关苏联导弹的照片证据,"结果在世界公众面前给了佐林的狡辩以致命的一击"。另外,非洲当时在战略上对苏联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因为它飞往古巴的飞机,必须在非洲的机场加油。可是,在通向古巴的航线上,几内亚的塞古·杜尔(卡斯特罗的好友)和阿尔及利亚的本·贝拉都向肯尼迪保证,"他们将拒绝给予俄国飞机的过境权"。原因是,他们都反感苏联在别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出于地区安全的考虑,中美洲南美洲绝大多数国家公开支持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措施。美洲多数国家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要是没有这种支持的话,苏联很可能要对封锁古巴的合法性提出挑战"

 

在肯尼迪发表演说后的13个小时内,苏联毫无反应。但实际上,克里姆林宫是一片混乱。赫鲁晓夫没有料到,古巴导弹基地会这样快地被发现,而且美国这样快地实行了海上封锁。直到13个小时后,即莫斯科时间10月23日下午3点,苏联才有了第一个反应。苏联政府发表强硬声明,强烈谴责美国封锁古巴的决定是史无前例的侵略行动,假如美国发动战争,苏联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同时要求美国撤除部署在苏联周边国家的军事基地。苏联军方发表声明,如果苏联舰船遭拦截,苏联将进行坚决的回击。苏联国防部命令各战斗部队军人停止退伍和休假,提高战备级别。华约军队总司令格列奇科也召集华约国家军队代表,下令提高联合武装部队的战斗准备。同时,苏联加速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建设。苏联外交部把美国封锁古巴的外交照会当作不可接受的文件退回美国驻苏使馆。

 

面对苏联态度如此强硬,肯尼迪下令陆军第一装甲师进入临近古巴的地域,另外5个师进入紧急戒备状态,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升空待命,战略核潜艇进入作战地点,洲际弹道导弹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同时命令全球美军基地进入一级核战备状态。

肯尼迪还下令国务院准备一份“入侵后在古巴实行文官政治的紧急计划”。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也在会见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时发出威胁:“总统至多只能再克制两天了。”

1023日晚间,苏联货船队浩浩荡荡地驶近封锁线,次日上午,苏联6艘核潜艇与20艘货船汇合在一起,美军严阵以待,跟踪并骚扰苏联潜艇,并迫使一艘苏联潜艇在美国军舰面前浮出水面。事实上,在10月22日,当一艘苏联Z级潜艇在位于北大西洋中东部的亚速尔群岛再加油时被发现后,美国海军反潜舰只就已经开始搜索350万平方英里的海域。后来,美舰迫使6艘位于封锁线附近的苏联F级攻击型潜艇浮出水面。在这一过程中,尽管苏联潜艇运用了诸如剧烈机动、抛射能迷惑声纳的诱饵装置以及借被跟踪的驱逐舰的尾流隐蔽自身等回避战术,但美国海军舰只还是成功地用主动声纳,甚至用了一些练习用的小型无害低爆发声深水炸弹迫使苏联潜艇上浮。其中,有一艘被迫上浮的苏联潜艇不知何故受了些损伤,无法续续下沉,就在水面上开回苏联去了。

在美国强大压力之下,苏联开始后退。1024日下午,赫鲁晓夫复函美方说,要尽一切可能避免一场灾难。25日,装载有导弹和其他武器装备的几条苏联货船掉头返航,其余的原地抛锚等候进一步命令,只有一艘不携带任何武器的船只试探性进入美国封锁区。26日,美军飞机和军舰进行拦截并登船检查了这艘苏联包租的货船,检查了货物,询问了船员,直到确认了装载的是卡车及其零部件后,才予以放行。27日,古巴商船西瓜纳湾"号在离古巴50海的地方同样受到美军拦截。这是美国有意向苏联古巴强硬的表示封锁是不可挑战的。随后,苏联驶向古巴的船只全部掉头返回。美军飞机一直跟踪到苏联港口。

同日,赫鲁晓夫写信给肯尼迪,宣布苏联同意在联合国观察和监督下把导弹撤出古巴,在适当的保证下肯定不会再把这种武器系统运入古巴,同时要求美国马上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并提供其他西半球国家不进攻古巴的保证。作为为交换,赫鲁晓夫要求美国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针对苏联的导弹基地。赫鲁晓夫的信件措词慌乱而又冗长,最后一页甚至未盖章,并破例由苏联外交部直接送到美国大使馆,可见是匆忙中写就的。

肯尼迪断然拒绝赫鲁晓夫撤走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基地的要求,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干。但肯尼迪27日复信赫鲁晓夫,表示愿与苏联达成如下协议:苏联在联合国适当的视察和监督下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武器,并保证不再把类似武器系统运进古巴;美国马上解除封锁古巴,并提供不进攻古巴的保证。美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亲自将此信副本交给苏联大使,并私下表示,如果美国在24小时内不能得到苏联的保证,美国将在10月30日采取军事行动轰炸苏联并占领古巴。

赫鲁晓夫收到肯尼迪的复信后,连夜回信表示同意。肯尼迪立即发表声明,称赞赫鲁晓夫的决定“具有政治家风度”。 美国又让苏联对古巴施加压力,让美国军人直接在古巴领土上检查导弹的拆卸和撤出情况。

 

1028日,赫鲁晓夫在广播讲话中公开答复肯尼迪,苏联政府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 111日当美国侦察机再次对原先发现的导弹发射场进行侦察拍照时,发现导弹已经拆除。115日,苏联货轮开始将导弹及其他武器从古巴运回苏联。117日,美国宣布苏联已通知美方,载有导弹的苏联船只正驶离古巴。118日至10日,美国军舰对8艘离开古巴的苏联船只进行了船靠船的检查。苏联船员还掀开覆盖在导弹上的防雨帆布,让低空盘旋的美国军用直升机拍摄照片。一个堂堂的核大国苏联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国海军和空军对其船队屈辱性的登船检查。12日,美国防部宣布,已有42枚导弹从古巴装船运回苏联。20日,赫鲁晓夫通知肯尼迪,在古巴的伊尔-28型轰炸机将在30天内撤走。当天,肯尼迪也宣布了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古巴反美政权能存活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维持古巴现政权的承诺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老是出毛病而世界闻名2010年10月13日晚上,戴高乐号航母被派往索马里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刚刚出发不到24小时,就因机械故障返回。这艘航母1988年开建,却直到2001年才服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毛病实在太多:核反应堆是用核潜艇所用的小堆凑合改的,航速在全球航母中最低;2000年11月9日,它在美国诺福克军港弄坏了一个螺旋桨,不得不用旧航母“福煦”拆下来的螺旋桨凑数;同年8月,一个水兵在例行维修废水池阀门时被突然排泄出的毒气熏倒;2001年10月,刚服役的它不得不被召回船厂,因为士兵住舱的噪音莫名其妙达到100分贝;2007年7月到2008年12月,该舰进入船厂大修,并更换堆芯,这时人们才发现堆芯寿命其实只有10万小时,而非最初吹嘘的100万小时。 2008年12月“戴高乐”号完成大修,可2009年3月13日它的齿轮箱又发生磨损,不得不回去再次大修。
戴高乐号是法国海军第一艘核动力中型航空母舰,事实上,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也是唯一一艘不属于美国海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于1983年5月开工建造,1994年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是法国海军经历租借、仿制、研制、开发,走过了50多年漫长道路而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航空母舰。研制和建造这艘核动力航母,经历将近20年的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