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20130809贴吧: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理念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48:00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理念问题

来源:《前线》 时间:2010-08-05 15:40

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专题”一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正在向纵深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源于经济领域,但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远远超过经济领域,对政治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方式与行政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必须整体联动。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各种社会关系、包含上层建筑领域的行政管理关系紧密相连。离开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离开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要牵动和触及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关系的调整变化。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包括生产要素关系、产业结构关系、经济结构关系的调整变化,但也包括政府宏观产业政策、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经济关系、社会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的调整变化。政府行政管理与企业、市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是调整变化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同时着眼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必须一起进行、一起联动,决不能顾此失彼。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有必要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步推进的特殊重要性。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仍然有很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面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样化的人群,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很重,管理和指导的任务很重。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来说,行政管理举措得当,事半功倍;行政管理举措失当,事倍功半。

  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大量的现实问题也充分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同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地方行政管理“越位”、“错位”、“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很多,该管的没有管起来或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管多了、管滥了。比如,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以硬指标的形式下达给政府有关部门,并作为衡量考核政绩的标准,以至于过度让利,牺牲环境,使得教育、住房、医疗、社会治安、环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一些地方热衷于经营土地资源,把土地资源作为政府的财源,为获取财政收入,不惜抬高地价,无形中成了房地产业过热和“泡沫”的推手。再比如,分配差距拉大、城乡管理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堵塞、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既有迎面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乏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行政管理方式亟待转变,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也说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步伐,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很多地方的同志表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在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之间形成协调平衡的发展。这不光要有经济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也要有宏观政策、宏观管理的调整。因此,要抓住和用好这个难得机遇,加快建立社会公共财政,加快社会政策制定和社会领域立法,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物质文化的均衡服务,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进程,并相应进行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政策指导,观念理念的调整和完善。这几年,我们有关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得到群众广泛称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积极回应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主动稳妥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部门机构、管理方式、管理重点、管理政策、管理行为等方面作出调整。

  其实,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始终有一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问题。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其中政府行政监管不力、金融政策失当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加强政府的宏观干预、政策指导和金融监管,加大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能和职责,是反思和治理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面。这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很多国家政府的一个共识。当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在管理政策、方式、机构、重点等方面作出相应改革调整,应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和规律性现象。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树立三种认识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方面和环节很多、很复杂。有观念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利益牵制问题;有自身动力问题,也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外部因素掣肘问题;有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问题,也有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领导问题。我们认为,从思想认识和观念更新入手,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具有鸣锣开道、先行先导的作用,而且具有提供理论支持、文化保障和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从破除意识屏障,扫清思想障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角度讲,应着重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全面辩证地认识政府职能转化,有些职能要弱化、有些职能要强化。继续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和政社分开,下放管理权限,简政扩权,取消和缩减不必要的政府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等,这是自不待言的。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受重视程度和社会共识都很高,问题在于一些地方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偏差,以为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削弱政府职能,政府少管或不管最好。其实,这是一种有害的片面认识、糊涂的思想误区,阻碍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当然是指不适应、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职能要弱化、淡化,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全部弱化和淡化。相反,适应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管理职能还要健全和强化,以前没有的要建立起来,以前不强的要强起来。从当前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看,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职能有力有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确立了重要原则,深化了规律性认识,成就显著。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取得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此。但是,同样属于行政管理责任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则相对不足。

  目前,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篇大文章,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继续加快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取消和缩减不必要的政府审批项目,防止和避免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过多干预。其二,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财政预算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化,把这个“短板”解决好。于此,全面辩证认识政府职能转化是重要的,一定要破除和纠正一味弱化政府职能的片面认识,坚决地减少和弱化不适应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府职能,果敢健全适应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管理职能。一个弱化、一个强化是同等重要的,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二是面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国情特点,建设一个强而善治的政府。这个问题是和上一个问题紧密相连的,简单、片面地一味弱化和淡化政府管理职能,一个理论依据就是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当是小政府、弱政府,并把“小政府、大社会”固化为典型的政府模式。应该讲,这也是一种有害的片面认识、糊涂的思想误区,阻碍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采取什么样的政府、政府的大小怎样,这要由该国的经济情况、国情特点、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其中,经济基础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政府的大小只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在于强弱。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充满生机和活力、日趋丰富和复杂的经济社会,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着新情况、也面对着新挑战。问题的焦点不是要不要政府管理,而是政府如何管理。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经济社会正在调整变动,市场经济又是新兴的,还不成熟和完善。这样的国情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政府管理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坚强有力。

  从我们调研的一些地方经验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显著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这是一条成功经验。前两年,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战胜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种成功的经验和重要的原则,国际社会也给予了好评。当然,仅仅有“强政府”还是很不够的,政府管理还需要善治。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本质上就是善治政府。但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政府管理又要有一个善于研判、善于把握、善于驾驭的问题,也就是不断提高政府善治的能力问题。这一切都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实践的学习提高来逐步加以解决。

  概言之,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化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取向不应是“小政府、大社会”,而应是“强而善治”的政府。

  三是回应社会各方面的期盼和要求,强化政府自我变革的意识和责任。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同整个改革一样,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所谓“攻坚克难”,从主观角度讲,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利益格局调整,已经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取得社会共识方面比较艰难;从客观角度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层次改革,本身就具有艰难的特点。一方面,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改革都需要政府的主导、引领和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随着诸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管理体制已成为改革的对象。一方面,经济社会宏观调控职能的加大彰显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加大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情势决定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积极推动,也要缜密慎重。我们调研发现:目前,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观和客观相比,主观因素占的分量更大;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占的分量更大。在各种矛盾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在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下推进改革,就特别需要强调行政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意识和责任。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无这种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直接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地方和基层这方面的呼声较高、热情较高、意识较强。这样的形势和条件对于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极为有利。但是,无论外部形势和条件多么有利,社会呼声多么高,最终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这一内驱力,否则无济于事。所以,强化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快慢、兴衰和成效。只有强化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才能担当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角和重任,才能破除和克服种种思想障碍和其他障碍,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唱好唱响这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改革大戏。

  

  (执笔人:张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