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股市大跌:金百通生命论坛200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6:33
是一本以论述人生百态及社会万象深层次话题为主,同时又融入企业自我信息的文化书籍。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参与编著企业自身的展示,后部分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具体论述。她的每章都立足一个话题,以通俗易懂的诗歌形式作为引文,引领全文,以栩栩如生的文字描述带领读者深入话题的根源,从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取生命的真谛。对于企业而言,这两部分的有机结合,无疑对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以及在客户面前提升和完善自我形象价值,获取最大社会效应和反响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一部分

 

 

 

 

 

 

 

论本质

论正义


本质,相对地讲,应该是物质或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现象。从字义上分解,本质可以理解为根本的质料,或初始的状态。例如由于温度的降低水会凝结成冰,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冰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水。在此时要追查冰的根本、冰的本质,抑或冰的真实面目,只要提高温度,冰就会还原成为水,也就证明了冰的本质,抑或冰的本来面目正是水。

导 读(1)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0:00 新浪读书

每一个人面对人生都会面临诸多困惑与迷境,并会努力的思索以期解除和摆脱它。但它却偏偏与我们作对,像绳子系的活结,越想挣脱它它就越紧。我们所做的,就是试图帮助人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人会问,你们有这样的能力吗?实事求是的讲,应该说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准确的讲,我们仅仅有一点善良的愿望而已。一度,我们也深深地陷入人生这种困惑之中。为了摆脱它,我们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我们先建立一座桥、一个基地,抑或称之为媒介也好,先把大家撮合到一起,来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并给它起名为——《金百通生命论坛》。万事开头难,只要这个头开好,我们相信它会有好的结局的。因此,我们建议读者不要把它当作一本书,而是把它当作一座思想的桥来看待。之所以叫它论坛,正是希望大家共同参与。我们抛出去的,你现在所看到的,仅仅是一块砖而已,当我们把各位朋友的赐教融合进去,它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一块玉。世界第一书《圣经》,也不是某一个人编著的,应该说它是融合希伯来文明与西方文明精粹之所为。就像修建大楼之前要奠基一样,今天的《金百通生命论坛》并不是一座高楼大厦,仅仅是一块基石而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也不是毫无期待的,我们也是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摩天大厦的。

因此,我们给读者的第一个建议是,参与其中。参与比阅读更重要,阅读只相当于人的眼睛,它只能看到食物,而参与才是嘴或食道系统,它才能吃到和体验到食物的味道。因此在我们看来阅读只能获得皮毛,而参与才能获得精髓。

我们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如果为获取营养而阅读,最好是忽视它的缺点,而重视它的优点。世界所有的图书都一样,不会每字每句都披金挂银的,只要有一篇文章被你所喜爱,或一条道理被你所领悟,那么就可以说收获颇丰了,因为它会使人终生受用的。相反,只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那么刚刚获得的礼物,很快就会又还给人家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金子不是整块埋在地下的,它是用深山里的金矿石冶炼出来的。因此,谁要收获更多的话,那只有把这本书也当作矿石冶炼一下了。否则失望就有可能是方法造成的,而与本书无关。

第三个建议是,如果是为参与而阅读这本书的话,那除了挖掘它的优点外,就应格外重视它的缺点了,因为很可能你认为正确的那句话或那个想法,正好能代替书里那段错的话或错的想法。如此,《金百通生命论坛》就有了你的一席之地,这比拥有一片月球领土实惠多了,也高雅多了。这种快乐是凭想象而想象不出来的,实践的快乐是最具真实性的。

第四个建议是,请参阅蒙田和培根的文章一起阅读。我们在第一篇文章论本质里说过,参照物是显现方向的真正幕后者。有了这两位世界级大师的文章做参照物,不仅可以让我们这本书暴露出本相,也可以让你对人生的看法清晰明了起来。

第五个建议是,读者要清楚哪一篇文章是我们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第二篇文章论正义是我们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至少我们初创人员的最初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认为正义才是人类利益的真正本原。一块表按常理一定是最准的最贵,如若人类(包括社会和个体两部分)把正义这块钟表也调整到最佳位置,那么人类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人的尊贵也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所谓的一些谋略,只是一些阴谋诡计而已,它们只配在垃圾站里借宿。正义才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我们在今后的版本中,会倾注更多精力来完善和补充这一篇文章的内容。

我们给出的第六个阅读建议是,读者要清楚我们的操作思路,这本书我们是按年代要不断地写(或者说修改)下去的,而且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我知道我无知。”所以我们就得不断地修正我们的错误。实事求是的讲,人对真理的正确认识,的确是太少了,人有时甚至认为金钱就是真理,这种认识的错位,难免不让人陷入迷茫的境地。因此,我们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精确,显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我们完全能做到的事,所以我们就寄希望于未来,让它一点一点地露出光彩来。

我们给出的第七个阅读建议是,读者要清楚这本书与《蒙田随笔》和《培根论人生》的一些区别。蒙田在致读者中说:“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若是为了哗众取宠,我就会更好地装饰自己,就会酌字斟句,矫揉造作。”根据蒙田这些话,以及他的文章风格,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蒙田随笔》是作者的感受之谈,作者所强调的是真实性。而《培根论人生》则处处显露出作者的经验之谈,以及它的实用性。两者的作品多多少少都烙上了一些主观的烙印。而我们写作这本书,则直接从客观的角度,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且直奔主题。不仅考虑对自己有用,更考虑对读者、对社会有用。由于缺乏他们丰富的主观材料,因而写作难度也会相对大一些。若简单分类的话,可以说《蒙田随笔》是感觉之谈,《培根论人生》是经验之谈,而《金百通生命论坛》则是推测之谈或客观之谈。

第八个建议是,如果您细读这本书也许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功利主义的斑驳,这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我们要引诱人变坏,事实不是这样的。人们通常只把物质的好处称为利益,而把精神的好处不当成利益,这是不对的。在我们眼里,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好处,统统是利益的化身。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人类也正是凭借着利益这只巨轮,在向美好的未来狂奔。因此,相对而言功利并没有什么错误,错误还在方法上,例如说过桥逃命,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如若过不去,错误八成还在方法上,如果按顺序的过,大家都能过得去,如果蜂拥而上的话,那就谁也逃不了命。功利主义也一样,只要人们不忘记秩序,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供指责的。

我们给出的第九个建议是,建议读者花一点时间阅读一下文章开头的诗歌。这种文体并不是我们的独创,在《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已大量使用。但在这类文章中使用还不多见。在古典诗词中也不乏探讨人生的诗歌,但专门写探讨人生的诗歌,应该说还是不很多见的。如果能和类似的古典诗词参照着看,也许效果会更好。其中论财富中的诗歌:父耕满身土,儿食大白薯,可怜舔犊情,养出一条虫。子壮当自强,岂肯吃剩汤,西山打老虎,烈火炼金刚。可以参阅李绅的《怜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论人生中的诗歌:生当尊法则,死亦重天令,井然有序路,恬适之梦境。顺道逐其昌,逆义渐趋亡,姗姗来迟者,何必昭红尘。可以参阅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我们的诗歌与这些名著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追求人生意义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以上就是我们给出的阅读建议,虽然不尽完善,但我们也不希望它喧宾夺主。如若说我们在期待读者的褒奖,倒不如说我们期待着读者的批评,因为我们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友谊始于交流,一切从现在开始吧!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0:00 新浪读书

看到书封面,你就发现遇到了一些不自量力的人,因为这本书攀比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弗兰西斯·培根先生,以及他的名著《培根论人生》。虽然有些惭愧,但我们着实也很委屈。土壤总是禾苗成长以及成长成什么样子的依据,我们勘察了英国的土壤情况,准确的说应该是英国的文化土壤,我们的确没有发现英国的土壤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我们发现中国的土壤倒很肥沃,不仅墨翟、韩非子、庄周、荀况、孟轲浇灌过这片土地,李耳的《道德经》,孔丘的《论语》更是使中国这片土地肥沃的流油。在古代七大文明中豁然写着“中华文明”几个大字,但却找不到什么文明与大不列颠有什么瓜葛。因此我们认为英国冷不丁冒出来一个《培根论人生》是不合常理的。所以我们就开始了蚂蚁憾大树的蠢行,开始编著这本《金百通生命论坛》。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还十分稚嫩,但经过细心研究,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根据,并罗列如下:

一、培根的《培根论人生》是用古老的笔写出来的,而我们的《金百通生命论坛》则是用电脑操作出来的。不能说拿枪的一定能打过拿刀的,但概率还是会有所倾斜的。

二、有人怀疑培根写作《培根论人生》,是借鉴了蒙田的《Essai》,抑或说是培根站在了蒙田的肩膀上,而我们则直接站在了两位巨人的肩膀上,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编著这本书,的确受到了《培根论人生》的启迪,抑或说我们也参阅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三、培根无论多么伟大,但他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单兵作战。而我们,金百通公司,一开始就以公司的名义,进行着集团作战。尽管我们的指挥官还不算称职,我们的粮草也不算充足,我们的兵力也不算兵多将广。但比较而言,优势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通过一些考证,我们发现1597年《培根论人生》初版时,仅有10篇文章组成,到增至最后一版的58篇时,已是1625年,整整用了28年,而我们创作30篇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至少在创作的速度上,我们已经有了一点明显优势。

五、读者如果不加分析的将我们的初版和培根的最后版相比,培根还是占到了不少便宜。培根根据自己的经验,已经把初版改得面目皆非,甚至有很多已经是重写的。也就是说,培根用28年创作的作品,要和只用一年创作的作品比,质量有所差别显然不足为奇,毕竟我们还有27年可供赶超的时间。

六、我们的文章是由五言(七言)诗与正文两部分组成的,就算伟大的培根先生再转世轮回一次,他也是作(指古体诗歌部分)不得的,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字魅力,是仿效不得,也嫉妒不得的,就像英文在世界的流行也是我们仿效不得和嫉妒不得的一样。

当然,你也一定不要忘记,我们之所以要和弗兰西斯·培根一比,正是由于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以及我们深深的尊崇和敬爱这位人类共同的伟大先哲。也不妨说我们正是那只想借着老虎的威风炫耀自己的狐狸,不过你偏要上当,我们也不拦着你。也不排除中国人制造的鞋子会适合中国人的脚。但有一点我们非常清楚,如果读者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反对意见的话,那中国的一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还是要相信的,并会努力地付诸于实践以争取取悦我们的上帝。

著者

2005年年末

论本质(1)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0:00 新浪读书

剥去瓜子皮

揭开煮饭锅

看见囊中物

羞愧不必说

谁知掌中书

远古绕云雾

夜静无人语

独有风吹之

本质,相对地讲,应该是物质或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现象。从字义上分解,本质可以理解为根本的质料,或初始的状态。例如由于温度的降低水会凝结成冰,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时的冰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水。在此时要追查冰的根本、冰的本质,抑或冰的真实面目,只要提高温度,冰就会还原成为水,也就证明了冰的本质,抑或冰的本来面目正是水。其实世界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物质。德谟克利特的结论是:“事实上,除了原子和虚空,什么也没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正是由物质这单一品种所繁衍、所派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物质所生成的。如果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世界所有的生命亦是从一种微生物进化、演变而成的,微生物亦是从单一的物质而转变形成的产物。老子所说的“道生一”是不是说宇宙包含一种绝对的一级物质?“一生二”就是这种绝对的一级物质派生了二级物质,而“二生三”就是二级物质派生了三级物质,“三生万物”就是世界万物都是由三级物质所繁衍与派生的呢?谁又是三级物质呢?有理由相信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上级物质就是三级物质。除了绝对的一级物质外,也许其他物质只是不断变化、不断转变形式的现象或假象而已,尤其是三级和三级物质所派生的万物。例如转瞬即逝的闪电、地球上灭绝的恐龙,以及诸多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与现象。所谓的昼与夜、上与下,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假象。昼夜这种假象是由太阳而形成的,没有太阳就没有白昼,与白昼对比,也就突现了所谓的黑夜。上下是由吸引力和参照物而形成的,没有吸引力和参照物,又如何产生上或下这样的概念呢?正像航海家们没有指南针也会迷失方向一样,参照物正是显现方向的真正幕后者。人们平时所用的酒、酱油、醋、汤、饮料、口服液、粥等物品,它们的主要成分亦来自一种共同的原料“水”,水亦是这些物品的主要本相或本质。通过简化物质的程序,剔除物质或事物的表象,便可以清楚地认识物质或事物的本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也正是因为小司马光有通过现象看透本质的本领。小伙伴掉进水缸里,营救的办法无外乎三种:捞出来;把水抽干;砸缸放水。对于第一、第二种显然是小司马光做不到或来不及的,砸缸放水,小伙伴自然就会浮出水面。小司马光恰恰是看透了这种真相,抑或这种本质。中国有句古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水之所以往低处流是因为有地心引力存在。小司马光放水救人也正是认识到地心引力的存在。这是自然本质的一个方面。

黑格尔说:“本质是映现在自身中的存在。”这有些不好理解,如果采取调换名词的方法,也许会好理解些。例如把本质调换成忠诚,把自身调换成狗,把存在调换成可爱之处,就可以把这句话调换成:忠诚是映现了狗的可爱之处。如果把本质调换成精神,把自身调换成人体,把存在调换成精髓所在,就可以把这句话调换成:精神是映现了人体的精髓所在。黑格尔这句话是说,本质不等同于物体(或事物)本身,但本质却是它的关键所在,或精髓所在。所谓的映现,是强调了两者的关联程度,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物,就没有影子,没有自身,就没有本质。本质必须依赖于自身的存在而存在。

每个人都有刨根问底的习惯,事物的本质,就像大树的根,抑或像大海的底一样,它正是人类寻找的那个根本、那个源头。生命中有很多个为什么,其目的就是为了查清事物的本质。查清了事物的本质,处理事情才会游刃有余。比如说想喝水,可面前却只有一块冰,如果知道水是冰的初始状态,抑或是冰的本相,把冰加热,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吗?认识本质很关键,如果连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切又从何谈起呢?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所谓的“一”,是不是所谓的本质或真相呢?如果是,百姓得“一”不就可以畅游人生了吗?

认清本质、认识真相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一种物质,都有它自己的本质,甚至一样东西有多种本质。有些东西的本质,还在不断的变化。例如一本图书,就有一种本质。励志类书籍的本质是鼓舞士气,哲学类书籍的本质是探索或说明真理,历史类书籍的本质是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数学类书籍的本质是准确的计算结果。可谁又知道世界有多少种图书呢?一条狗,嘴有嘴的本质,脑有脑的本质,毛有毛的本质,而狗又有狗的本质。可以把吃作为狗嘴的本质,把思作为狗脑的本质,把暖作为狗毛的本质,把忠诚作为狗本身的本质。再例如细菌,一组基因,就是一种细菌的一种本质,可是这组基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类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物质本质,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种类及事情的本质,面对的是变化无常的物质本质。这有些像面对浩瀚的大海、面对浩瀚的苍穹一样,使人类显得苍白、短促和渺小。

不过人类既然能从动物中进化而来,想必也有超常的本领。与人类相比,动物仿佛是继承落后式的遗传方式。而人类则是越过猴子、能人、直立人、智人,直接进化生成现代人。动物继承的遗传,是动物初始状态的基因。例如,猴子当初什么样子,现在生下来的小猴子还是什么样;当初猴子怎么叫,现在还怎么叫;当初怎么爬树,现在还怎么爬树。人类则越过猴子、能人、直立人、智人等几个状态,直接继承了现代人的基因。这种遗传给人类认识本质,带来很大便利。这样解释也许不能令人信服,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文字这种符号,帮助人类走出了低级动物的沼泽,是文字符号帮助人类真正进入文明社会。以至德国犹太裔哲学家卡西尔这样评价文字符号:“如果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活就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他开放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纵向,知识的遗传性,像接力赛一样,文字符号可以使人类直接继承前辈的成就或科研成果。在横向,分工协作则像编织草席一样,人类通过文字符号可以把零星的认识,编辑在一起,使人类认识本质趋于系统,也趋于完整。

此外,人类还创造了一些化学试剂及一些仪器设备,抑或称之为工具也好,也帮助人们认识本质而做出了贡献。例如为了认识宇宙,而借助于天文望远镜;为了认识微生物,而借助于显微镜;为了认识时间,而借助于钟表;为了认识地理,而借助于地图;为了认识方向,而借助于指南针;为了认识温度,而借助于温度计;为了认识真理,而借助于哲学……凡此种种,都是人们认识物质本质或事物本相的一条便捷途径。

本质也与需求和目的有关。百姓到市场去买肉,他要认清肉的本质是牛肉,还是羊肉,或者是猪肉;而到了卫生检疫部门,肉被关心的本质则是微生物超不超标;而工商部门关心肉的本质则是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也就是说一种物品或事物,具有多种本质属性,需求者只分析和截取所需要的目的本质就足够了。全面分析一种物品或事物的本质,或许是科学家以及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吧。

人与动物的差别,实质上就是符号的差别。而符号的差别,决定了对本质或真相的认识差别。人与人的差别,实质上也是认识上的差别。为什么有人富裕,而又有人贫穷呢?为什么有人聪明,而又有人愚蠢呢?为什么有人受人尊重,而又有人受人轻蔑呢?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是认识上的问题。没有认识本质的能力,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方法,没有有效的方法,也就只能忍受一切不公平的遭遇。

虽说有些本质是需要科学家或一些专业人士来研究和认识的,但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大众还是需要了解和认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本质。例如,学习的本质、音乐的本质、正义的本质、婚姻的本质、真理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美的本质、善的本质、劳动的本质、财富的本质等。

人生常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不断蒙蔽人类的眼睛与心灵。有人认为偷窃是一件不劳而获的巧方法,结果最终走进了监狱的大门。有人认为懒惰是享受人生的捷径,结果赘肉挂满他的全身。狐狸认为狡猾是一种高超的智力,结果狐狸却成了猎人的目标。不认清世界就会被动挨打。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心地去学习,努力地去寻求认识本质的方法和途径。

掌握和认识本质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只要坚持“滴水穿石”的坚韧作风,只要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实态度,只要坚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霸气,一切就有希望,一切就有可能。

其实掌握本质、认识真相,能不能给别人带来幸福,是一件次要的事。更多的时候,人是自己在本能地活着。所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建立自己无悔的人生,让世界在自己眼中变得清晰、明亮才是最重要的。

三千年前,伟大诗人荷马感慨地问:“既然无所事事亦难逃一死,何不奋斗终生?”是不是这种信念,让一个流浪的荷马,成为了诗人的荷马呢?有时盲人用心灵所洞察到的世界,比正常人用眼睛观察到的世界还要清晰和明亮。

一切行动的巨人,都是从认识本质开始的。想必社会的行为,也会以善始为开端,以善终为结束吧!

论正义(1)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0:00 新浪读书

滔滔黄河水

巍巍我长城

横刀看关羽

立德孔孟行

千年华夏梦

强盛且繁荣

正义炎黄子

屹立世界中

工具书把正义解释为“公正的道理”。如若拆分解释,“正”则代表不偏不倚的公正,“义”则代表道理。如果用圆规画一个圆,那么圆内的中心点,正是正轴心。在正轴心的上下左右,各画一条等长相交直线,就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则代表“正”,正方形内的正轴心则代表“义”;社会代表正,个人就代表义。所谓的正义,就是人在社会环境中,所选择的恰当位置。瓦匠在砌墙的时候,总用一根吊线来观察墙是否很直,用一只水平尺来看墙是否砌得很平。学生在听课时,老师也是一再强调坐姿要端正,学生写字时,老师也一再强调要横平竖直,这些都属于正。枪手射击时所要求的准,踢球射门时所要求的稳、准、狠,则倾向于义。当一个球门不很方正时,一个球射得准不准就很难判断;当一个球门很方正时,一个球又射得很准时,这就相当一个很恰当的正义。

正义的反义词是邪恶,恶的反义词是善,这样我们就可以推理出正义的义包含善,代表善。那么这个代表善的义和正组合,就是正善、极善。一座大楼通常包含着许多正,它的地基是端正的,地基端正,大楼才能端正;大楼端正,它的每户房间才是端正的;房间端正,门窗才能端正。它的地面也需要是平坦的,地面平坦,桌子、椅子才不会倾斜,桌子、椅子都不倾斜,人才能坐得端正。正义从合理性方面来讲,就是端正和精确;从人性方面来讲就是至善;从伦理方面来讲,它就是需要必要的东西做支撑。人,包括躯体和思想两个部分,位置如何,端不端正,准不准确,影响着自己与社会两个方面的利益。

人在社会活动中,常常被无形的四条线包裹着。例如开车在路上,会遇到前面或上方的一条线,是前面的汽车。后面或下面的线,是后面的汽车。左右两条线,一般道路上都有。人开着汽车,必须始终行驶在正方形的正中央。开快车,有可能就会撞上前面的车;开慢车,有可能就会妨碍后面的车。越过左线,有与对面的车迎头相撞的危险;越过右线,则会与自行车发生矛盾。也就是说,车偏离正轴心越远,风险系数越大;越接近于正轴心,也就越接近于准确。恪守自己的位置,在某种角度讲,它也是正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正义形式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人的一道安全屏障。

与利益紧密相关的是责任,如果责任很重时,就会带来一种负担。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他五十岁就知道上天的命令,即公正的道理,七十岁就掌握了高超的驾驭技能,既能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又能不逾越规矩,不逾越那个四方形。不让四方形控制自己的办法,就是让四方形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就像放飞的风筝,牵在自己手中。但这一切的基础都需建立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没有“志于学,”就没有“随心所欲。”人在坚持正义时,是不能蛮干的,就像嘎吱嘎吱响的破车,总要注入一点机油才会消停一样。人在坚持正义时,也是要注入一定的知识与智慧,才不会绊倒自己。

正义近似于公正的道理,公正的道理近似于真理,但正义不完全等同于真理。它俩像一对孪生的兄弟,是长的相象的两个人。真理是普遍地存在于大到宇宙,小到沙尘的每一件事物当中,而正义只是突出地表现在某一类事物当中。真理近似于哲学范畴,正义近似于道德范畴。真理显示的是事物的是与否、真与假、黑与白,正义显示的是事物的道德情操与精神操守。它们有相同的血缘,却有不同的性格。

古罗马《民法大全》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法律条款:“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中国历史上两位帝王汉子演绎的楚汉相争,就是由于项羽在鸿门宴上放掉刘邦这条漏网之鱼造成的。垓下之战证明范增的判断与逻辑都是正确的,但却与正义相悖,“宁可枉屈一千,不可漏网一人”是地地道道的邪恶品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宋国打仗,楚军在泓水北岸,宋军在泓水南岸。公子目夷建议宋襄公乘强大的楚军在渡河之机,对楚军进行攻击。宋襄公以不合仁义为由,予以拒绝。宋襄公还说:“见到受伤的人,就不要再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尽管这在有些人眼里有些迂腐,但这就是光照千秋的正义。世界有两条论英雄的标准,一条是以成败论英雄,一条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以成败论英雄的标准是真理(智慧),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标准是正义。正义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在和邪恶做较量,但也不完全是,楚汉相争就是正义与正义的拼杀。刘邦近似代表国格上的正义,项羽近似代表人格上的正义,谁的失败都是人类整体的失败。有人认为刘邦是厚黑学的代表,这多少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在国家这件大事上,帝王确实不能有妇人之仁,但项羽的人格魅力的确在刘邦之上。《史记》记载,项羽死后,刘邦因为楚怀王曾经封项羽为鲁公,鲁地又是最后一个投降的,就封项羽为鲁公安葬在鲁地。他亲自为项羽发丧致哀,痛哭流涕一番之后,怅然离去。刘邦没有诛杀项氏宗族的任何人,还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是项氏族人,刘邦赐他们刘姓。从这些事来看,项羽的人格魅力的确令人敬仰,刘邦也的确是仁人宽厚之君。项羽没有采用范增的卑劣手段,宋襄公也没有采用公子目夷的卑劣手段,但刘邦却采用陈平的卑劣手段,应该说特事特办是正常的,常事特办就是错误的,普通人不究其因盲目效仿就是东施效颦。

正义在与邪恶的较量中,一开始就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竞技场上。“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就决定了正义之士所处的劣势地位很难改变,这也带来历史上正义之士的悲壮结局。这时韬光养晦,或按曾国藩所谓的“委曲含宏”,就是仁人志士保全自身的灵丹妙药了。世上没有绝对的善,因此也没有绝对的恶,所谓的邪恶只是一些人的思想内含有一些不良倾向而已。善待它,它就会再倾斜回来。狗急跳墙,要是一味气势汹汹地要将它斩尽杀绝,也就逼良为娼了。正义最终必将战胜邪恶,但这并没有什么玄妙之因,而仅仅像人们的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先进一样,这只是人类素质不断提高的结果而已。

汉朝时期的丞相窦婴被免除职务后,渐渐的门可罗雀了,只有灌夫与之交往如旧。不巧耿直的灌夫又得罪了丞相田蚡,窦婴为了拯救灌夫不惜铤而走险,不幸被一并打入死牢。灌夫是正义的,窦婴也是正义的,处死他们就等于减少了正义的资源,如果他们不是能对田蚡造成什么潜在的危害,还是留着他们为好。正像太阳是人类共同的温暖一样,正义也是人类共同的温泉。

地球就像一个人类唯一公共的饮水池,每个人手里都分别捏着一把污水剂(邪恶)和一把清水剂(正义)。当只有一人把污水剂(邪恶)投入水池时,它对人类并没什么影响,甚至对离他距离很遥远的人,压根就没丝毫影响,但它已经使水质下降了百亿分之二(按世界有50亿人口计算)。当往水池里投入污水剂的人不断增加时,水的质量就会持续下降,从而导致人的生存质量也持续下降。人类的一切灾难都和正义与邪恶这一对道德概念有关,只是它错综复杂的通过各种渠道,缓慢而隐蔽地渗透到人体,而使人不易发觉。当水池的水污染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有无力回天的感觉。地球上的任何人也都难独善其身。人坚持正义、弘扬正义并不是基于什么高尚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维护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以及不让人类断子绝孙。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正义与邪恶和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传染性,正义对人的传染能力比较弱,而邪恶对人的传染能力却非常强。为什么呢?原来邪恶一是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二是在邪恶者眼里,正义者是十足的傻瓜。人性的弱点正是怕被人当作傻瓜。而有人宁可当恶棍,也决不愿意当傻瓜。三是当有十个人组成的一个团体中,如果多数人是非正义的,那么少数人如果还不讲策略、方法,明确坚持正义的话,后果可想而知。社会的正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正义程度。因此要遏制非正义的传播,确实是一件艰苦而烦琐的事业。

正义往往是由两股势力组成的,一股是社会正义,另一股是个人正义。如果把社会正义比作一栋建筑的框架,个人正义则相当于这栋建筑的墙体、外装修与内装修。没有社会正义,个人正义只是一滩散沙;而没有个人正义,社会正义仅仅是一个宏伟蓝图,或一个半拉子工程。只有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很好的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宏伟的建筑,才能算做一件完整的作品。甚至只有个人正义,达到一个相应高度,社会的正义才能更好的体现与执行,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因为形成一栋建筑框架的社会正义材料,也可能来自于个人正义的。因此个人正义就是社会的细胞,有什么样的细胞,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为什么要追求正义呢?从个人角度来看:“义,百事之始,万利之本。”正义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净化的心灵可以使人感觉舒适,舒适的心情使人的外表显得慈善、尊贵、高尚,而慈善、尊贵、高尚的外表可以获得尊重,尊重则令人愉悦。再则正义可给予他人以愉悦、财富及一身正气。前面说过,正义具有传染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属性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良性循环就是一个圆圈,经过不断旅行后,又回到原来位置。也就是说正义具有帮助喜欢修行的那个人得到正果的力量,而非正义则会让人搬起石头砸向自己的脚。

从社会的角度讲,“义,万事之纪。”只有正义昌盛的社会,才会是物质与精神共同繁荣的社会,人们也才能真正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人生,以及人生所需要的真正幸福。

论契约(1)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0:00 新浪读书

日日三餐饭碗端

饥饿方知盼丰年

天天出门把衣穿

寒冷才觉炉火暖

信用就是一道天

违约要用地偿还

宁学伯夷弃君位

叔齐魂绕首阳山

契约是半文明半愚昧社会下的一种产物,文明越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对它的依赖性就越少。相反,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法院及监狱越多,它的文明程度就越低、愚昧化程度就越高。契约是高度文明社会的一种累赘,因为它必将消耗人宝贵的精力和人有限生命的一部分。契约应该是人类心灵真实的反映,一旦这块基石被扳倒,无论做出何种努力,都会无济于事。这种不幸甚至还会向其他领域蔓延。因此遵守契约不仅是一种智慧在世间的表现,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对文明社会进步的一种贡献。

契约是一种行为的约定,也叫协议或合同。不仅人与人存在这种关系,其实天与地也存在这种关系。例如地球每一年围绕太阳转一圈,就是地(地球)与天(太阳)的契约。地球不遵守契约行不行?不是一年转一圈吗?给它改成转十圈,或者地球干脆不围绕太阳转了,改成围绕海王星转,行不行?行为的约定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定向规律的任何改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这正像机动车走反道一样,进行倒行逆施,必然带来严重后果。

不仅地(地球)与天(太阳)存在契约。人与上帝也存在契约,例如农民按季节种植,上帝就会给他粮食的丰收;工人努力地劳动,上帝就会给他丰厚的薪水;学生认真地学习,上帝就会给他优异的成绩;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上帝就会赐予他们贤良的名声;人遵守契约,上帝就赐予他(她)宏大的美德。总之,什么样的原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契约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事情结局。

伯夷与叔齐,分别是殷代孤竹国国君的长子与幼子。国君欲传位给幼子叔齐,叔齐认为长子继承君位符合传统的约定,便执意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叔齐继位是父亲之命,遵从父命才是符合伦理的约定。双方各持己见,争义避利,并先后出逃,以躲避继承君位。伯夷和叔齐在避位途中,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尊老敬长,很有美德,便携手投奔。不巧,入周时周文王已死,周武王正率众征伐商纣王,不久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大动干戈就是不孝。周为殷商之臣,以臣伐君,就是不仁。对于不仁不义者,再食其粮食就是耻辱,不久两人便饿死在首阳山。“人有耻,必以进死为荣。”如果美德是一个人,美德正是这种以不合道理的行为约定为耻辱的人。看似美德的东西,正是他们恪守的一种原则,这种原则不能被生死所左右,亦不能被生死所变更。

契约所恪守的就是正义。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难免与别人打交道,打交道就难免发生矛盾,产生分歧。为了统一思想,减少分歧,提高效率,把各自的主张进行压缩,并统一成双方都认可的一种格式化的内容加以固定,就形成了契约。契约也有另外一种形式,既父子不需要协商约定,他们就天然的存在契约关系。包括国家与公民、丈夫和妻子、朋友之间,他们都有一种天然的契约,也可以称之为潜在契约。还有一种是口头契约,这些契约往往是一些不重要,或通过有很深信任基础关系产生的契约。

契约的种类很多,有地契、房契、婚契、商业契约等等,桃园三结义则是一个友谊契约,刘、关、张约定,三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非常讲信用,一个简单的约定,让他们演绎成感情至深、千古流传的友谊范例。老子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如果刘、关、张当中有一个人使小聪明或耍滑头,他们的故事也就不那么感人了。也许最纯正、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很平实的履行承诺。愚蠢的人会被法律所约束或被国家机器所制裁。常规人被契约所约束,有道德的人被心灵所约束。

考驾驶执照,就需要学习交通法规。这交通法规就可以理解为是国家与驾驶执照持有人所订立的契约,而婚姻法则可以理解为国家为婚姻双方设立的契约。可以说没有契约就没有标准,没有契约就没有秩序。国家制定法律正是为了建立秩序。法律是一种强制手段,也可以说是外科医生,主要治理外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通常称之为治标。契约也是一种建立秩序的手段,它和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性。违反法律的人具有愚蠢性,可违反契约的人却有一定的狡猾性,遵守契约的人才是道德的人。教育是防洪大堤,强调的是以预防为主,属于内科医生。一个人犯错误,一方面是利益驱使,另一方面是无知所为。教育则能让人知道是非,辨别真伪,防患于未然。契约是介于法律与教育中间的一种职能,如果把教育看作骨骼,法律看作皮肤,那么契约就是经脉血肉。如果骨骼能让人或一个民族更挺拔、更苍劲,皮肤能让人或一个民族更生动、更俊秀,那么经脉血肉则让人或一个民族更丰满、更顺畅、更生机盎然。虽然法律、契约、教育都有强化秩序的职能,但贯彻其中的,则是知识与正义。知识兴、正义兴,秩序则井然;知识衰、正义衰,则秩序混乱。

公司和它的职员,是有契约关系的。职员要为公司做工作,而公司则要向职员支付薪酬。同样帝王和他的大臣也是存在契约关系的。帝王给大臣高官厚禄,大臣则需尽职尽忠。父母和他的子女,是有契约关系的。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但是这些不一定都要写在书面的合同里。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是一条纽带,把双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但合同或协议却是一道鸿沟,把双方泾渭分明地隔离开。像门锁是防坏人的一样,契约是为防备不道德之人而设立的。

契约是为正义服务的,正义是为秩序服务的。像大臣不能为国家尽职尽忠,那么大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样,契约没有为正义或秩序服务时,契约就没必要被执行。孟子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正义和道理才是更重要的。

履约不是一件坏事,有时甚至是一石三鸟的好事。

第一,“人之初,性本善”。只有履约与善才是吻合与协调的,人的心情才是愉悦的。

第二,履约的人是大受欢迎的。为什么关羽几千年来一直受人尊敬,这与他的信用与仗义是分不开的。不但好人尊敬他的品德,就是坏人也崇拜他的义气。

第三,履约可以降低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履行契约看似狡猾,实际是再愚蠢不过了。一些宗教教导人们忏悔,正是为这些看似狡猾的愚蠢而忏悔。即使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机会忏悔,他们临死之前也一定要忏悔。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活着的时候是违心的人,而死的时候又成为违心的鬼。

其实违约并不都可耻,可耻的是为私利而毁约,可耻的是缺乏正义的毁约,可耻的是因毁约而带来的标准扭曲,可耻的是因毁约而导致的秩序失常,可悲的是因毁约带来的无法挽回的后果。契约像一把锁,它永远是防君子而无法防小人。履行契约是社会的公正标准,而一些人发现不履行契约,也居然大有好处,这就使标准框架扭曲变形。私利正是不断啮食公义的蛀虫,一旦公义的大树损毁,蛀虫便也失去了栖息的场所。毁约像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堵塞,自己要交罚款,别人也跟着消耗时间;像往汤里放了一条臭鱼,别人不能喝汤,自己亦无法喝汤;像农夫与蛇的故事,蛇不但绝了自己的后路,而且绝了蛇类的后路,即使任何蛇被冻僵,再也不会有农夫愿意把它放在怀里救活它的生命了。

私利是毁约的根源,知识的贫乏和判断的荒谬,则是私利的根源。知识的贫乏与判断的荒谬,只有靠学习才能补充与匡正。

论智慧(1)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0:00 新浪读书

钻木取火翁

今睡何山中

世间聚财富

为你立头功

佛祖菩树下

祈法度众生

庖丁解牛者

他乡战诸雄

人人都想拥有智慧,但结果并非都能如愿。正像人人都想拥有财富,可结果也是并非都能如愿一样。而且有些反常现象,还常常令人匪夷所思。一个人要喝尿,别人一定会认为他脑子有了毛病。可是如果一群人,都争着要喝尿,人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脑子出了毛病。前段时间有一家报纸报道说,一群人排着队在公园门口争购老虎尿喝,有的甚至还得走后门,这到底是不是怪事?这喝尿和古代“三人成虎”的故事颇为相似,说的或做的人多了,假的便成了真的。

智慧是什么呢?工具书解释聪明就是智慧。聪明即耳聪目明,耳聪即耳力聪慧、听力敏感。目明,即眼睛明亮、目光敏锐,观察事情清晰透彻。聪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偏重强调了耳朵和眼睛的信息收集作用。实际情况又怎样呢?东周时期齐国和鲁国打仗,鲁国人曹刿帮助鲁庄公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可是鲁庄公一直也没看明白,就问曹刿:“为什么齐军擂第三通鼓,你才下令反攻啊?为什么追击敌人,你还先看看齐军车辙和队形才同意追击啊?”曹刿说:“我听齐军第一通战鼓,士气最足;第二通战鼓,气就松了一些;第三通战鼓,气已经泄了,所以敌人第三通鼓,是我们反击进攻的最好时机。至于观察敌人情况,是担心齐军有埋伏,我一看车轴乱七八糟,再看旗帜东倒西歪,我就放心了。”通过曹刿打败齐国的事例发现,耳朵的收听与眼睛的观察,确实是聪明的一个前提条件。

人的智力状况大约有四种,愚蠢、狡猾、聪明、智慧。愚蠢的人,即不知道事物来源,又不知所终的人。狡猾的人,即南辕北辙,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人。聪明的人,即观察仔细、思维清晰、判断准确、决策果断的人。智慧的人,即思想与行为一致,判断与结果一致,并经过久久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最终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智慧的人也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其实,人的聪明与智慧是应该有区别的,它们就像猿人的手与脚一样,既有区别,又有重叠。

对于这四种智力状态的人,人们最讨厌和蔑视愚蠢的人,最惧怕和痛恨狡猾的人,最接受和尊敬聪明的人,最崇拜和热爱智慧的人。

这四种智力状态的属性和表现,分别是什么呢?就像地球只有黑夜与白昼一样,人类智力的属性也只有善恶两种,与人于利(益)的谓之善,与人于害(损)的谓之恶。其中狡猾属于恶,而愚蠢、聪明和智慧基本同属于善。为什么说愚蠢不属于恶呢?因为愚蠢主要是由教育与遗传形成的,并不一定是本质问题,因此应该暂时把它划归为善的阵营。而聪明属于善的前提条件,就必须是善大于恶,也就是说聪明是善恶兼有,善大于恶。而智慧是一种绝对的善,这种善缘于本质,并非行为。应该说愚蠢的表现是,做事是既对自己没好处,有时对别人也没好处。也可以说是以不利己为主,损人时而有之。比如说典型的“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聪明的表现是善大于恶,但聪明与狡猾很容易混淆,其原因就是它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是相近的。区别是在于它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人们常常把私心偏重,做事损人利己的行为定义为狡猾。把私心轻,做事利大于弊的行为定义为聪明。聪明与狡猾之间由于环境、教育以及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智慧的表现为利人利己,或舍己为人。

智力的四种状态,完全是由认识与判断所决定的。愚蠢人因为不能认识世界,所以常常说或做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事情。聪明人因被世俗的利益所诱惑,因而不能大彻大悟。它们二者由于在性质上与智慧相同,区别只是像产品的质量有等级区别一样,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差别而已,因此他们被智慧所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狡猾是以私利为轴心,而智慧是以公义为轴心的。狡猾者认为唯利是图是正确的。他们的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们宁可让十人、百人有损失,但不可让自己损失一根毫毛。而智慧则唯义是从,唯道理而行,重视的是真理的得失,而非物质利益的得失。

人的智力状态,尤其是历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必须经生活的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被人类、被社会、被历史、被群众、被未来所评价和总结。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南宋一代名将岳飞用毒药害死在风波亭,留下千古骂名。秦桧不聪明,就无法爬到宰相这个位置,不狡猾就无法全身而退。你说你骂他,说等他死后掘他祖坟,说来世让他下地狱,他根本不在乎。从哲学的角度讲,秦桧是现实主义者,他所追求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所追求的是本身利益和本身安全,根本就不会在意社会的舆论。也从不相信有什么天堂和地狱,更不会相信什么转世轮回。他符合“小人喻于利”的特点。俗话说“恶有恶报”。如果没有地狱、没有转世轮回,就无法看到“恶有恶报”在秦桧身上有所体现。唯一的希望,就是对他心灵的惩罚。但秦桧的成本似乎又太低了,这就好像掠夺大量财富,只交纳少量罚款,不仅对恶人起不到警戒作用,反而是一种诱惑。与秦桧相比,商朝纣王的狡猾和残暴,则带有十足的愚蠢,他处死了忠心耿耿的三朝*鄂侯,逼走了庶兄微子,囚禁了叔父萁子,另一叔父比干被剖腹取心。应该说纣王是自亡其唇,而唇亡齿寒。不知他在登鹿台*,是由衷的忏悔,还是对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惩罚。相信上帝并不会宽恕他这迟到的醒悟。假如说纣王还有一丝忏悔,那么秦桧则把他的恶带至坟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感觉狡猾与愚蠢相比,似乎愚蠢是小蠢,而狡猾就是大蠢。智慧是全善,而狡猾就是全恶。难怪英国谚语说:“狐狸虽然狡猾,狐皮却常在店里悬挂。”

与狡猾相比,智慧却幸运的多。孔子是中国一座智慧的高峰,他在两千多年前,竟活了70多岁,这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堪称奇迹,这和他的智慧、他的善、他的胸怀坦荡是分不开的。孔子不仅受到黎民百姓的尊敬与热爱,也受到历代君王的普遍崇拜与敬仰,康熙皇帝曾赞誉他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爱屋及乌”,由于对孔子的热爱,必将也会惠及他的子孙后代。倘若有天堂地狱,他也必居天堂的神位,而所有中国人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佛主释迦牟尼寿命也至80岁高龄。他一心想要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了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那年他35岁。在佛主那里,我们看到他的智慧就是善,在他心里只有普度众生。现在佛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佛教徒遍及世界各地。

古波那齐说:“世界上的恶,是为了宇宙的善而存在的。”看来世间的狡猾,也是为世间的智慧而存在的。就像没有黑夜,就不知道白昼有多么明亮;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有多么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