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钢材新闻行情中心:《潜规则》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11:33
《潜规则》读后感 部门: 通信标准研究所党总支部    作者: 曹远   .h1 { PAGE-BREAK-AFTER: avoi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40%; MARGIN: 17pt 0cm 16.5pt; FONT-SIZE: 22pt; FONT-WEIGHT: bold } .h2 { PAGE-BREAK-AFTER: avoi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h3 { PAGE-BREAK-AFTER: avoi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DIV.union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DIV.union TD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h1 { PAGE-BREAK-AFTER: avoi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40%; MARGIN: 17pt 0cm 16.5pt; FONT-SIZE: 22pt; FONT-WEIGHT: bold } .h2 { PAGE-BREAK-AFTER: avoi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h3 { PAGE-BREAK-AFTER: avoi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union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union TD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让潜规则失去生存的土壤

          ——读“潜规则”一书有感

 

潜规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第一反应就是:这要么是一本旁征博引、讲述当今社会有哪些潜规则的书;要么就是一本小说,用植根于现实社会讲述一个有关潜规则的故事。

然而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时,让我小小的吃了一惊,这原来是一本“历史书”!书中确实是在讲述“潜规则”——这个当今社会红遍网络及大江南北的词(当然,这个潜规则更多的是将官场潜规则和社会潜规则,与演艺圈的潜规则无关:),但是所用的方式竟然是从浩瀚的中国的历史书籍中寻找“潜规则”的案例,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直到清朝。这种写作手法,一方面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历史知识功底,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感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沉淀出了如此多的东西,就连如今盛行的一个“潜规则”,也能在老祖宗留下的史籍中找到如此多的印证。

虽然是在写史,但是这本书针砭时弊的功效毫不逊色,它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都与现实息息相关。比如在书中“身怀利器”一篇中,讲述了在明朝执法机关的公权力如何被滥用,由此衍生出了所谓“合法伤害权”,这种“合法伤害权”可以被用于欺压百姓,也可以被用于向黑恶势利提供保护伞。重庆文强案的发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一边读书、一边联想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潜规则,很是有乐趣。可是读完全书,我却不禁要问,当今的社会制度、人文环境与数千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是为什么这些潜规则依然“顽强”的存在呢。这就说明,虽然中国的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旧社会的一些东西是仍然没有完全消除,“潜规则”仍然具有继续生存和成长的土壤。

我认为,这份培育潜规则的土壤中最重要的两种养分,几千年来一直存在、当今的社会仍然没有彻底消除,它们就是“缺乏广泛的民主监督”和“不健全的法制”。

缺乏广泛的民主监督,导致了社会的不透明,有些规则进而“潜”之。其实潜规则并不是完全处于秘密状态,甚至在一定范围之内会成为“公开的秘密”。潜规则的受益者保守这个秘密让人容易理解,可是潜规则的受害者为什么就不去揭露呢?如果说整个社会自上而下都在姑息潜规则的存在并不客观,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无法容忍一些社会潜规则的存在,但是在缺乏民主、社会不透明的状态下,潜规则的受害者很难去揭露这种情况,即使有敢于这么做的人,也会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著名的清官海瑞曾形容这种情况为:"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只能默默的承受,任由潜规则横行。潜规则,就是这样被既得利益者编制的一张大网笼罩了起来,不见阳光。

与“潜”相比,其实“规则”二字更为可怕。黑暗的东西固然可恨,但如果它是偶发的,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有限;可是当黑暗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对社会的伤害就大得多了。这种伤害,一方面是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会让人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失去信心。既然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各种法律法规存在,为什么还会有潜规则存在呢?一方面,潜规则让部分人得利,他们有主观的意愿去维护这种潜规则,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漏洞,或者就是有法不依、执法力度不够,让很多原本规定死的东西有了伸缩的空间,演变成了另类的“规则”。

虽然潜规则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存在,但我们的社会毕竟在进步,特别是这两年在舆论监督的力量下,一个个的潜规则在不断的“曝光死”。那么,如何彻底的消除这些潜规则呢?我认为,就像上面所述的那样,要去除其生长土壤中的两种养分,引入“完善的民主监督”以及“健全的法制”。

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和监督的社会,将是一个透明的社会,基层的民意可以很容易的传达到上层,而社会上产生的任何不良现象,都会被监督力量用放大镜放大并发现,这样的社会,哪里还有潜规则的藏身之地呢?

另一方面,当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法制的社会,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时,谁还愿意、或者说谁还敢于运用潜规则来协调处理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呢?

希望数百年以后,“潜规则”或者类似的同义词从中国的文字中彻底消失,也希望数百年以后,不要再有一位作者写出“潜规则”这样一本书,拿今天发生的各种事情作为“历史案例”来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