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浪网:鉴赏诗歌主旨“五步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47:25
作者:山东青岛十七中 曹春梅 于志芹  时间:2010-9-9 12:06:48  来源:mayor 原创  人气:448
“诗言志”,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着就是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是水之源,木之本。王夫之说:“意,犹帅也。”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首自己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诗歌,如何快速提纲挈领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初衷,掌握诗词的中心思想,这是许多考生梦寐以求的金钥匙。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鉴赏诗歌主旨的解题思路,希望这几个角度能使考生有效的走出字句的迷宫,步入豁然开朗的新境地。
一:擒贼先擒王,读诗抓标题。
“开头就像人的脸,题目就像人的眼”,诗人的许多情感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如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2006年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军》、2007年江苏卷的诗歌题目《鹧鸪天?送人》,这三个题目里都带有一个“送”字,由此我们仅从题目中就可以推断出这三首诗歌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情感就是离别之苦。从题材上讲,这三首诗歌都属于赠友惜别诗,这类诗歌除了极个别的有劝勉和励志之意外,大部分是表现对朋友的祝福、安慰以及作者自己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把握住题目,其实就已经把握住情感。
除了送别诗,一些怀古诗也往往从题目中可以找到答题的隐含信息。比如2007浙江卷的《乌衣巷》、江西卷《金陵晚望》《金陵图》。这三个题目都指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吊古伤今、暗讽时事是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而怀古咏史诗多数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或者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或者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再或者是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既然从题目中已经确定诗歌的题材属于哪一类,那么考生针对诗面的提示从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里择其善者而答之即可。参看这几道题的答案“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大家可以看出,其实抓住了题目,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类型。而各种类型的诗歌表情达意往往很相似。只要掌握各种诗歌类型大致的思想情感,考生就可以透过题目这个媒介打开诗歌作者的心灵之窗。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 诗中那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答案]: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2、 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本诗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二、知人方论诗,作者信息多。
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它既是一种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也是透视诗歌字句,把握作者脉搏的主要方式。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到作者创作的初衷,这一点把握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迎刃而解。
比如辛弃疾,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多次希望朝廷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几十年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但不久又被弃用,最后病卒。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掌握了这些信息,再来阅读辛弃疾的作品我们就不难发现,现在大多数在中学课本里流传的辛词,除了少数田园风光之乐的明朗轻快的作品之外,大多数考生接触到的辛弃疾的作品洋溢着壮志难酬的苦闷,挥洒着老去英雄的清泪。如2001年上海卷考查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释]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这道题有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其实辛弃疾的闲愁在很多诗歌里都出现过,了解辛弃疾的为人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壮志难酬,找准这个方向,其实就把握住了诗歌思想感情的命脉,所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答案“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各位考生感不感到一切尽在预料中呢?
[实战演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梅      陈亮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1) 诗家认为《卜算子.咏梅》虽言咏梅,实为咏怀之作。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1)同意。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根植于荒凉的驿外断桥边,盛开也无人观赏。加上黄昏时的风风雨雨,处境冷落凄凉,恰似作者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同它们争春斗艳。即使零落成泥成尘,也清香依旧,正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写照。
(2)简析两首咏物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前者感情基调深沉,抒写梅的高洁但失意、无奈。后者基调高亢,不仅抒写了梅的高洁,还写出了梅花的顽强和不怕打击。
三、诗面如迷面,关注最末句。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是多数文章惯用手法,在诗歌里也常见。比如下面这首诗歌:月夜登湖心亭  柳如是(明末清初)
碧草河西水上亭,和烟和月复空冥。
芙蓉曲断金波冷,杨柳姿深天外青。
涌夜何人吟落木,春江一望却侵星。
遥怜处处烽烟事,长啸无心阁自凭。
前六句作者一直在写景,因为作者是夜晚游湖心亭,所以首联、颔联、颈联作者都在写西湖夜晚壮阔清幽的景象。最后一联,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遥怜处处烽烟事,长啸无心阁自凭。”遥望大江南北,处处是烽烟。作者生逢乱世,在国家动荡时刻,清兵即将入关,各路起义军和建州女真对明廷频频进攻,同杜甫一样,柳如是面对月夜水涌、水天相接的图景,一颗关切天下苍生的心为壮美江山欢喜到极点,也忧虑到极点了。据说明末清初之际,南京被清兵攻占。柳如是劝丈夫——明末重臣钱谦益——殉国以保名节。她自己欲投水自尽,仿效屈原。后来柳如是被人救起,她又变卖珠宝,帮助反清复明的义军,并以自家作为秘密联络点,在义军起义前夕,亲赴舟山劳军……种种义举,充分表现出柳如是沉湘复楚、精忠报国的赤诚之情。而这一情感的启示来自诗歌的最后一句,作者的赤胆忠心也在独自凭栏的悲戚中卒章毕显。
再比如宋朝黄庭坚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同样是登阁远眺,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写出远眺的景致,意境清旷阔远,与柳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尾联“弄长笛”“白鸥盟”则明显的暗示自己已有隐居之意。这种个人的哀怨悲愁与柳诗忧国忧民不同,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仕途打击之后,选择了不如归去,归到白鸥飞处,归到世俗之外的人生之路。虽然两首诗同写晚上凭栏远眺,但是心况和精神境界的不同却由此可窥一斑。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望江南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护城河里流着半壕清水,满城又处处万紫千红,多少人家被烟雾笼罩着的春意盎然的景象。
2、试分析下阙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下阙以抒情为主,先写时间“寒食后”又写酒醒咨嗟,不愿思故国,表达思乡怀人的心情。最后两句作者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在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中,借一个“新”字洗去烦忧,表达了超然旷达的思想情感。
四、只要有注解,必有2分题。
注解是用来解释说明作者及诗面的。诗面如谜面,思想情感如谜底。如果题目当中有些许提示,大家想一想这岂不正是帮助我们猜出谜语的最有力的助手吗?比如上面提到的2001年上海高考题考查辛弃疾的词《摸鱼儿》,词的下面中就有两个重要的注解,分别为: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兴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娥眉: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作“蛾眉”(美貌女性)遭妒。辛弃疾喜欢借助典故抒发情感这是他的特点。阅完这两个注释后,大家可以想想,陈皇后指谁?辛弃疾南渡之后,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他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可以想象他的内心一定是异常的苦痛。那么想得到皇帝的宠爱,这种心理除了暗喻作者本人,还能是谁呢?借助这个注解我们来看2001年上海高考诗歌的第三道题: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什么。这两个人同陈皇后正好相反,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还是借助长门事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大胆断言:辛弃疾政治上的对立面,也就是主和派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也正如古人说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呢”?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五、题目本身语,已经暗含情
有些诗歌鉴赏题目,可能并不需要大家直接回答思想感情的问题,但是它所设问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必须要在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加以生发。此时审题就变得非常重要。已知条件中的只字片言可能就蕴含着关于情感的重要信息。搜索问题中的隐含信息,对于准确答题必不可少。比如2007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大家注意:问题中的“‘怆情’之感”四个字其实已经给出了诗歌的思想感情:离别的痛苦,羁旅的沧桑。
就这个问题来说,这四个字等于作者给出了诗歌鉴赏的论点,需要考生们完成寻找坚实有力的论据的任务。思路的大方向既然已经指定,那么大家拿起议论文的例证笔法,只管扬鞭而去就是。(附答案,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综上而言,考生需要熟悉诗歌史,熟悉一些重要诗人的生平,熟悉诗歌的表达技巧方能在答题卡的尺寸之地完成一份完美的答卷。上述五种用法大家可以综合运用,在熟练掌握之前,一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大家扎扎实实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