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omi的网易博客:由北京治堵方案说开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3:05
2010-12-08 10:25

由北京治堵方案说开去

据网上报道,北京治堵方案获国务院同意,近期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些措施包括遏制汽车数量增长、提高机动车停车费、改善公交换乘条件、多建“P+R”停车场、智能交通覆盖城区等。综合这些措施,根本着眼点还在于遏制汽车数量增长,按属性分,也从两个方面方面采取措施:一为“堵”,增加买车用车成本;二为“疏”,从主观上让人弱化购车欲望。

纵观北京交通,其实这“堵”是逐步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承认,车多是造成堵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但是,难道就以目前的保有量,即使若干年内一辆车不增加,而以现有的措施真的能破解“堵”局吗?

“堵车”是现代城市的通病,巴黎堵、华盛顿堵,北京堵、上海堵,只要是城市快速增长,无一不堵。从此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车多致堵,是一个表象,关键是城市的快速增长。堵车,仅仅是城市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之一。所以,解决堵车问题,根本上还要从城市发展规划和战略上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说,可能太离题了,那我们还是回到正题,来谈谈堵车的本身问题。

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车?这个问题本不值一提。因为,城市的增长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活动的增长,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自然也会增长。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不得不很快注意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买车的欲望这么强烈?

分析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限于精力,我还拿不出有力的数据,但定性而言,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买车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很多人有了一点钱,为了自己更舒适,就买车,从而告别公交、地铁等。二是买车也是生活的基本需要。这一点可能是目前车辆增长最重要的动因。举一例子,有人从家到上班地点直线距离不到5公理,可是乘公交的话,如果不想换乘而只乘一路公交,则七弯八捌要走12公里之长;如果选择少走路程而须换乘,则要走7公里多。加上两边车站走路,不堵车时需要50分钟到1个小时。如果如果选择自驾车,则不堵车时仅需要10来分钟。如此交通的问题,是因为公共交通满足不了生活工作的需要,自然催生私家车。进一步而言,之所以很多人要买私家车,而且成为生活工作的基本需要,是因为:一是上班族、上学族离单位和学校太远;二是单位和学校没有公共交通可以方便上班、上学;三是现有的公交系统效率太低,不能适应市民工作、生活所需要。

第二个问题,车辆不增加,就能解决“堵局”吗?回答是不一定。无论怎样,北京现在车辆已经接近500万辆,这些车不可能很快报废,而且已经造成拥堵,所以即使不增加新的车辆,而不在其他方面采取措施,堵车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第三个问题,造成车辆增加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单位学校与住地的分离是堵车的根源。事实上,从房改开始,堵车就不断加剧。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单位周围,本来有一些小区,可住在这些小区的人并不在附近的单位上班;同样,在单位上班的大多不是在附近的小区居住;原来一些集中的单位住宅区,因为房改而取消单位班车,把一辆大交通车变成30多辆小车到路上运行;更有甚者,原来单纯的住户,已经变得十分复杂,租住户,外来户增多,原单位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要说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买车,就是房改惹的祸。

第四个问题,解决堵车减少车辆的根本途径有哪些?一是要着手调整城市功能区,在大单位、大功能区为中心,配建适当的住宅区,并倡导在单位附近购房,把个人利益与城市利益高度统一起来。如在规划两限房时,不要在偏远地区过于集中建大社区,象天通苑、回龙观就是深刻教训,而应与城市功能区配套,将住宅区合理、均衡分配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既便于管理,也节能减排。二是要切实在改善交通管理上下功夫,如合理制定交通规则(很多能调头的地方不让调头,是不是可以论证后增加一些?适当地将左转弯与调头路口分开一下等等)、智能调节车道、红绿灯时间等等。三是确保道路畅通,如西客站南广场改造,一封就是两年,直接造成马连道弯子路口天天拥堵。四是要加大次干道的修筑,分散主干道交通压力;加大东西向、南北向穿城而过的快速通道建设力度,在环路以外的基础上,形成“五纵五横”的主干道格局。五是大力改善公共交通,途了增加运营能力外,还要优化线路和站点,改善换乘条件等。六是适当的税费调节,减少车辆出行,遏制车辆增加。这个措施可以采用,但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过多地限制尾号,对有钱人而言多买几辆车而已,GDP可以增加,但解决不了堵车,目前的限行已经催生了很多“双车”、“多车”家庭,进一步让公共资源为富人让路;增加停车费,这个措施已经试行了,如西单等地的收费已经很高,一小时收10元,第二小时收15元,第三个小时收20元,但效果如何呢?所以,千万别在基础设施没有改进的情况下提前使用税费调节手段,否则将会把税费收入变成少数集团的合法小金库,不仅治不了堵,还催生贪腐。

总之,堵车是个系统工程,政府和社会需要反思,找根本原因,不要动不动就以经济手段为主采取措施。经济手段表面有效,实则会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酝酿更尖锐的社会矛盾,久而久之,不仅解决不了堵的问题,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一管之见,供市民们和政府参考。

 

 

 

 

 

 

 

北京治堵方案获国务院同意近期将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京华时报2010年12月08日01:45我来说两句(101)复制链接打印

  本报讯 本市的交通治堵方案目前已获国务院原则同意,本市将尽快修改完善并抓紧征求意见,确保平稳出台。

 

  市委书记刘淇11月30日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讲话时透露了这一消息。刘淇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国务院已原则同意了本市关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本市要尽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修改完善后抓紧征求意见,平稳出台,认真落实,使治理措施尽快见效。

 

  根据日前对外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本市将通过五年努力,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治堵方向

  祭出最严厉“杀手锏”

  多位交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虽然北京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解决拥堵问题,但目前来看似乎收效不及预期,因此此次获国务院原则同意的治堵方案,必然将会是史无前例地严厉和有效,堪称“杀手锏”。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本市即将出台的治堵方案,就总体方向来看,治堵措施将主要包括遏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和降低使用强度、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换乘条件、推进P+R停车场建设、提高机动车停车费以及实现五环内智能交通全覆盖等措施。

 

  遏制汽车数量增长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表示,遏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和降低使用强度,可以通过提高购车门槛、收取交通拥堵费、大幅提高停车费等手段,引导市民减少小汽车出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即将出台的治堵新政中,除了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公交优先外,社会热议的重点路段单双号限制、开征城市拥堵费、购车需提供停车泊位证和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车等措施,也将浮出水面。

  对于上述消息,记者未能从有关政府部门得到证实。一些专家则认为,上海通过牌照拍卖方式控制机动车增长,目前政策效果仍存争议。本市若出台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车等治堵新政,须对实施条件、具体方案和政策效果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衡量。

 

  提高机动车停车费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关宏志认为,停车费提高可以增加小汽车使用者的成本,减少小汽车的使用频率,但北京市采取调高停车收费价格的措施来得太晚了,如果停车收费措施早几年出台的话,效果会更加明显。

  著名交通专家、柏诚公司城市与交通规划部总监王江燕表示,可以进一步扩大差别化收取停车费的区域及提高收费金额,尤其在一些公共交通便利、道路资源紧张的城市中心区,通过经济方式调节出行需求,让驾车者远离高拥堵区域。

 

  改善公交换乘条件

  交通专家王江燕认为,改善公共交通换乘条件,可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增加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这样可以间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强度,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多建“P+R”停车场

  交通专家王江燕认为,P+R停车场一般设计在轨道交通的末端站点,通过提供优惠的停车价格,吸引市民由机动车改为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目前本市已投入使用的天通苑及通州北苑的P+R停车场,使用率较高,总体来说,投入少,收益高。

 

  智能交通覆盖城区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研究所所长赵杰介绍,智能交通将覆盖五环内,包括牌照识别、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路况提示和查询系统等,提示司机根据交通状况,选择合理的行车路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邓杭周宇制图杨佳宁吴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