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牧师幻化:煎水烹茶 (香港茶藝愛好者協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3:16

                                   煎水烹茶 
 
日本美學宗師岡倉天心《說茶》一書中,將茶道的發展劃分為三個主要時期:煎茶、抹茶和淹茶。不同時期的茶人,所選擇的煎水烹茶用的煮水器各有特色,無不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顯現出不同時代的茶道風貌。

茶興於唐,唐代盛行的是煎茶,亦名煮茶。唐代煎水烹茶的用具是茶釜和風爐。茶釜就是用生鐵鑄造的茶鍋。風爐,則是銅鐵鑄造的鼎形茶爐。這兩種物件均小巧玲瓏,可置於案頭,用來燒水煮茶。敞口的茶釜,便於用眼睛觀察水開的程度,稱為目辨。茶聖陸羽所著《茶經》雲:「一沸如魚目,微有聲。」此時加入適量的鹽;「二沸緣邊如湧泉連珠。」量取茶末分入漩渦中心;「三沸如騰波鼓浪」,這時將二沸時舀取備用的水倒入茶釜中止沸,以育茶的精華。隨即分茶入碗,供人飲用。茶仙盧仝《七碗茶歌》中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盛唐茶人飲茶一碗至七碗各自不同的感受。讀來令人心生嚮往,恨不能與之對飲。

茶盛於宋,宋代流行的是點茶,亦稱為抹茶。宋代茶人的煮水器改用小巧的瓶,亦名湯瓶。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曰:「瓶以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瓷石為之。」用來生火的茶爐,則改用竹爐、磚爐等。以湯瓶煮水,只能依靠聽覺來把握判斷水的火候,稱為「聲辨」。如遠處蟬鳴為一沸;如滿載大車吱呀聲響為二沸;如松林濤聲,似澗流喧鬧為三沸。煮水點茶則「當用背二涉三為合量」,即將二、三沸之際的水沖入加有抹茶的茶盞中,用茶筅攪打後即可飲用。宋人飲茶顯現出文雅精微之趣,每人一盞,其樂陶陶。

明代以後流行的是淹茶,即今人所說的泡茶。明清時期煎水泡茶用的煮水器的典型代表,非功夫茶具的潮汕烘爐(茶爐)和玉書煨(煎水壺)莫屬。茶爐是用細白泥製成的,高一尺二寸;玉書煨,又名水銚,是一種有柄的器物。材質用銅、鐵為之,為時人所喜的乃是砂銚。即火後,用蝦須水(剛開未開的水),沖入放有茶葉的紫砂壺中泡茶,分入若幹深甌中(茶盞)飲用。彼時人飲茶時講究“獨品得神,對啜得趣,眾品得慧”,自有一番新風貌。

今人泡茶,首選的煮水器是電爐,亦名隨手泡。相較於前人的煮水器,省卻了生火煮水等許多繁瑣之事,方便快捷,深得今人歡心,但相較於古代茶人水煮茶,自是少了幾分優雅的古典風韻,令人每每念及,不由心生些許惆悵。〔文=馬昌 來源:大河報〕 N

留言(0) | 引用(0)

 

編輯熱薦
  • 九曲溪畔品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