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天师txt精校下载: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20:18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09-4-12 【字体:小大】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
(1)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
(1)       讲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2)       教学互动:请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为国家统一、复兴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及历史事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
(3)       视图演示:演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
[教学框架]
导入: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1.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放映图片资料:文天祥、岳飞、郑成功、林则徐……
请同学们(1)列举中国历史上为国家统一、复兴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
(2)列举中国历史上为民族所不齿的、出卖祖国和民族利益的人物和事例
(3)列举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的历史
(4)列举台独势力企图以“去中国化”割断中华文化的纽带
(事例例举:最近台邮政“更名”被大陆归为地方邮政自称吃亏——人民网2月27日报道)
归纳: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担当起中华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开创祖国统一工作的新局面。
放映图片资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司徒雷登撤离大陆;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
归纳: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已经顺利地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党和人民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党还把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作为执政的一项重要目标和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课题。
3.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使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放映图片资料:美国第七期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金门炮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暂时不动、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的策略。同时,也进行了武力解放台湾的各方面准备。但由于美国趁朝鲜战争之机,直接插手台湾问题,阻止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致使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至今仍处于分裂状态。
归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更大范围地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避免同胞之间的内战纷争、骨肉分离和自相残杀。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可以进一步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智慧,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结:毛泽东曾严正地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 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阐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认识我们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4)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和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
(1)讲授:重点讲解蒋介石国民党退居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台湾准备;以及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历史过程。
(2)视图演示:通过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了解历史。
[教学框架]
导入:李敖反对“台独”旗帜鲜明。他的一首七言诗《台湾无处不中国》是这样写的:“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他说:“我早就讲过嘛,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国民党到台湾不过50多年,你有什么资格闹‘独立?
一个学生问李敖,如何评价李登辉的“两国论”?
李敖说,混蛋“总统”李登辉的“两国论”把台湾害苦了,几乎把台湾带到了战争的边缘。一个政治家不在于它是否提出主张,而在于它是否有能力、有办法实现这些主张。我一夜就可以提出一千项主张。能实现吗?混蛋“总统”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他能实现吗?
首先,说“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不是事实的描述。1949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包含全大陆,194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丢掉99.7%的领土,所以“中华民国”的政府来到台湾,领土没有来到台湾;“中华民国”在历史上是偏安政权,不是主权完整的国家。
其次,联合国不承认“中华民国”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13亿强大的大陆人民反对你,你能独立吗?
第四,主权独立的国家,必须得到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1949年以前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有120多个,现在有多少呢?是22~29个国家。数字是浮动的。为什么?因为是拿钱买的。有许多小国家,你给他钱,他就跟你建交,支持你,把你的钱花完了,就不支持你了,又跟你断交。混蛋“总统”李登辉的金钱外交,真丢人,把脸丢尽了。
从李敖的观点引出台湾问题的实质
1.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居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资料演示:
三大战役打败国民党反动统治(视频资料);国民党退守台湾(图片资料);
2.台湾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54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1949年新中国成立,取代国民党政府成为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3.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社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首次提出“解放台湾”;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计划搁置;1954年台湾当局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表明解放台湾的立场和决心。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资料演示:
炮击金门(图片资料);解放台湾的宣传画(图片资料);
4.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毛泽东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等主张。周恩来归纳为“一纲四目”。打破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幻想,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尝试了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并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1)《告台湾同胞书》主要内容
(2)“叶九条”主要内容
(3)“邓六条”主要内容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五项重大意义。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
[教学方法]
(1)讲授: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在诸国统一问题上经过长期的探索所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上坚持了一个核心——一个中国;在对台问题上,党和政府政策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力度也越来越大。
(2)教学互动:从“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意义,及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3)视图演示:演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
[实践环节]
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关注台海形势最新动态,收集“台独”势力最新分裂活动的事例。准备交流发言稿。
[教学框架]
导入:(视图演示)《香港回归历史过程》,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祖国的完全统一,是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海内外中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愿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处理祖国统一的问题。
资料演示:《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视频资料);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十个方面内容,完整的体系。核心观点有:凸显了“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立场(事例例举:从“老三句”表述到“新三句”的表述中看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两种制度”并存,主体是社会主义;“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在台、港、澳实行高度自治。
资料演示:《王兆国谈“一国两制”构想》(视频资料);
3.“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重点阐明主权是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它高于自治权,突出邓小平同志坚持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政府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最终成功回归的历程。
课堂讨论:从“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意义,及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归纳: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台湾问题解决不好,反过来也可能会影响到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和稳定。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教学目的]
重点阐述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的基础上、针对台海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及“台独”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企图,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和主张。
[教学重点]
(1)胡锦涛“四点意见”
(2)《反国家分裂法》
(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方法]
(1)讲授:“胡四点”主要内容;新世纪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过程及其解读。
(2)教学互动:课堂讨论和揭露台独势力阴谋和罪行。讨论和阐述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
(3)视图演示:演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
[教学框架]
导入:(教学互动)组织学生收集准备的台海形势最新动态,收集“台独”势力最新分裂活动的事列。进行交流演讲。在演讲的基础上开始本节讲授。
1.20世纪80~90年代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反对“台独”成为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事例例举:1996年解放军对台军演背景和经过)
资料演示:“台独”活动和台湾民众反对“台独”的抗争活动(视频资料);解放军军演(视频资料);
2.胡锦涛关于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提出的“四点意见”内容和解读。重点阐明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的大前提下,尽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主要强调以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资料演示:台湾水果引进大陆(图片资料);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图片资料)
3.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提出构建和平稳定的主题;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事例例举:①从全国人大启动《提议国家法》启动立法程序到通过《反分裂国家》的背景及其意义。②《反分裂国家法用》anti-secession law作为英译,匠心独具。)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来自网络)http://210.44.176.80/html/shifanjiaoangailun/2006030510580431457.htm
一、知识点内容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和新的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江泽民在“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有力的措施。要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要大力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要广泛团结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理解台湾问题的实质及由来;展望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掌握党中央对台基本政策,认识到以“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大义,是倍受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台湾问题是每一位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前准确把握授课班级学生对台湾问题的了解程度以及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是有效达成本节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
从大学生整体状况来看,对台湾问题普遍较为感兴趣,学习热情较高,有探究台湾问题的需求,但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台湾问题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及思想认识上不仅具有一定差异性,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若干问题。
一是对台湾问题把握不足,尤其对于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来讲,往往难于准确回答“为什么说从历史上和法理上讲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怎么来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他们对台湾现状也不了解,对目前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复杂,民众思想意识混乱、生活分化的状况不清楚;对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复杂国际环境认识不足。
二是学生理解台湾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掌握方法上重记忆、轻分析,重结果、轻过程。由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方式的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类、艺体类学生,长期以来课堂上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习主动性尚未充分发挥,一些学生尚不能深入了解和探究对台方针政策的含义、中国政府不同时期制定、贯彻不同方针、政策的缘由及其产生的影响,更不能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由于专业、兴趣、知识基础各方面的原因,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在分析技巧上相对文科生会更为薄弱些。
三是对台湾问题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由于部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方针缺乏全面理解,认识上必然会出现偏颇或错误。如有的认为打仗不利于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幸福,不如放弃。有的认为应早日出兵收复台湾。所以,部分学生不能冷静地看待台湾地区的选举、台湾当局阻挠两岸“三通”事件和美国对华政策及国家对台方针、措施等,甚至容易引发偏激和极端的行为。
针对上述种种状况,确定如下教学策略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于基础知识、分析技能、学习态度较好的文科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增大问题探究难度,让他们在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形成正确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历史、洞察现实的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对于文科知识储备较为薄弱、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较强的理工类学生,应该充分结合漫画、视频、图片等大量丰厚的感性材料,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讲授新课,使学生在形象化的生动教学中,受到感化、熏陶,增强对台湾问题的探究欲望和认识能力;对于文化课基础薄弱、专业特长突出的艺体生,应该在进行生动讲解的同时,结合其专业特长适当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如画一幅反映当前台海局势的漫画、给《七子之歌——台湾》谱曲等,以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本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状况,确定本节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台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2)难点:如何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五、导入方法示例
[示例1]
1.播放视频《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和《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共新一代集体领导采取了哪些新措施以及对台海局势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军现代化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显著提高展示了反对分裂的决心与能力。
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
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示例2]
1.播放《海峡炮战》、《走向缓和》录像片断。提出问题: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的纲领和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
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示例3]
1.复习导入。港、澳回归祖国有什么伟大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港、澳回归祖国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为推进海峡两岸的统一,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积累了经验。那么,如何运用“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来解决更为复杂的台湾问题呢?
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
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示例4]
1.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诗中反映的是哪些人的乡愁?这种“乡愁”是怎样造成的?如何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
3.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附:《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示例5]
1.用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含视频),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流落在外的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2. 启发学生思考:诗人所呼唤的“七子”指谁?他们都回来了吗?为什么只有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何让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呢?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发展前景是什么?
3.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述。
4. 导入新课,针对学生认识问题,重点讲清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六、相关教学资源
次序
媒体内容
媒体类别
1
《海峡炮战——50年代的两岸关系》
视频
2
《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
视频
3
《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
视频
4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
视频
1.视频资料:《海峡炮战——50年代的两岸关系》与《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
《海峡炮战——50年代的两岸关系》包含50年代初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中共炮击金门、50年代中期中共第一代集体领导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等。
《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包含中美建交、中共第二代集体领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等)、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蒋经国当局缓和两岸关系的政策、两岸经济交流、“汪辜会谈”等)、李登辉上台及其“台独”言论与活动、中美关系新形势、中共第三代集体领导对台政策(“江八条”、反“台独”斗争、抵制美国分裂中国)等。
播放“海峡炮战”、“走向缓和”等视频资料,可以客观展示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思考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的纲领和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进一步把握三代领导集体和新的领导集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的探索、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把握江泽民“八项主张”、十六大报告关于对台政策的新思想、新政策。
2、视频资料《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和《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
《台海局势正发生转折》包含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及其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成果、大陆赠送礼物、当前台湾政局的变化(民进党支持率下降、国民党与亲民党支持率上升、民意变化)等。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2005年8月18日—25日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反映了两军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应对危机的组织协同,表明了中俄两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共同意志。
此视频资料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思考如何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学生体会“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的切身感受和共同呼声,体会这一系列军事演习突出反映了我军现代化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显著提高,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军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与能力。
七、教学活动建议
1、课堂活动
在讲完新课后,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下观点:有人认为,围绕着台湾问题,有三种体现不同利益的主张,即:A、大陆:欲统反独;B、台湾:拒统求独;C、美国:不统不独。由于目前在总体实力上,C>A>B,且C支持B抗衡A,B+C>A,因此,现阶段两岸统一会不时地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扰与挫折;但即使台独浪潮不断高涨,台岛的主流趋向依然持续定位在不统不独状态中却无法改变。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阻力与有利因素,理解目前我党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做法,进而深刻认识到:目前两岸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陆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军事发展,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无论在两岸统一的进程中会遇到多少困难,海峡两岸最终一定要实现统一,也一定能够实现统一,“台独”没有前途。“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课后活动
(1)网上开展大学生论坛——我看台海局势,使学生对台海局势具有清晰的认识,坚定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信心。
(2)撰写读后感:国民党的前辈于右任,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临终前留下千古悲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阅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造成海峡两岸人民隔绝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
(3)课后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小论文。题目自拟。(课后阅读材料见附件)
(4)课程实践建议:
①试给台湾大学生写一封信,阐述你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看法。
②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撰写观后感,坚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
八、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
(一)简答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出了哪些新思想和采取了那些有力措施?
(二)课堂提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遇到的阻碍主要有哪些?
(三)小论文:我看台海局势
九、示范性教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具体教案:见“PPT课件”。
十、附件:详细内容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
(二)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三)坚持“一国两制”,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内容分析:
(一)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许外国干涉。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1、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从历史上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明代以来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占过我国台湾。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政府再度收复台湾。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1948年末到1949年初,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蒋介石确定把台湾作为国民党的存身之地,进而建设成“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的压力宣布下野后,开始了对台湾的苦心经营。他制定了“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的战略计划,并设想建立一个“北连青岛、长山列岛,中段联接舟山群岛,南到台湾、海南岛”的海上锁链,使其成为封锁、包围以致反攻大陆的战略基地。为了实现上述计划与设想,蒋介石作了一系列精心准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布成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撤到台湾,在美国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2、台湾问题与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扶植和加强蒋介石政权,并且支持蒋介石发功了全国规模的内战。
1947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点,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美国有关官员主张调整对台政策。1948年11月2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李梅上将致函美国国家安全会议、指出:“台湾、澎湖各岛之形势,关系日本与马来半岛间的航路,亦控制菲律宾与冲绳之间交通,如果落在不友好国家之手,美国远东地位将受到损害。因此美国无论如何宜用一切外交及经济手段,使其长期属于对美友好之政权。”
从1948年冬季开始,中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美国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把政策目标从“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共取胜”改为“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决定逐步从中国内战中“脱身”,而集中力量“不让台湾落入中共之手”。
1949年8月,美国根据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作出决定,要在台湾“设法加强—个非共产党的地方政府并给予支持”,“美国还应谨慎地与有希望的台湾当地的领袖保持联系,以便将来有一天在符合美国利益时利用台湾自治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一方面扶植日本,将日本变成它在东亚对付苏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力量,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经济援助。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发表声明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
朝鲜停战后,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声称要对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斗争,同台湾当局采取“共同行动”。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马祖。美国匆忙从地中海调海军来支援美国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杜勒斯于9月30日表示,如果中国愿意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美国可以劝蒋军撤出金、马。其意图是要在台湾海峡划一条永久停火线,以便实现其“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这—方案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也不为蒋介石所接受。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本质并未改变,仍然把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扶植台湾,阻挠中国完全统一。1979年4月10日美国签署《与台湾关系法》,公然声称,“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美国仍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并且以中国政府执行和平统一方针为美国执行一个中国政策的前提,从而继续阻挠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日本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之久,同台湾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湾回归中国后,日本右翼势力始终怀有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日益重视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竭力主张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官方关系。
时至今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继续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碍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顺利完成。
(二)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对于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根据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变化,积极寻求解决方式和途径,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
1.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初步探索
⑴ 建国初期准备武力解放
在渡江战役结束、南京解放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集体领导根据当时国内外局势特别是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阻挠统一大业的形势,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政策。但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空军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我党解放台湾计划受到干扰和阻滞。
⑵ 20世纪50年代中期考虑和平解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有两大变化:一是国际形势趋于缓和。1953年7月,朝鲜达成停战协议;1954年4月到7月,日内瓦会议签订越南停战协定。二是海峡两岸形势有所缓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新中国政权愈加巩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的对华侵略、封锁和遏制政策走向失败,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正是在上述形势变化的条件下,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开始考虑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1955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55年5月14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中国在联合国只能有一个代表》一文中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那末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结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和大陆必须统一。“四目”即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
2、第二代领导集体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提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客观上要求国内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些都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向台湾当局和人民郑重表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党在新时期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即①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② 双方在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达成协议;③ 统一后的台湾可保留军队,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特别自治权; ④ 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与同其他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⑤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⑥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予补助;⑦台湾人民愿回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来去自如、不受歧视;⑧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到大陆投资,保证合法权益与利润;⑨欢迎台湾各界人士与团体,提供统一的建议,共商国是。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那个制度。”
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又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构想:①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②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③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自治不能没有限度,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④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⑤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现实。 ⑥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从“叶九条”到“邓六条”,“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逐渐形成,日臻完善。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又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3.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台湾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并付诸实践后,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1993年4月,“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十多年来,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持续发展,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识。二是两岸关系发展同时,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也在发展。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提出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中华民国在台湾”,极力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政治谈判,在台湾内部大搞所谓“宪政改革”,国际上大搞所谓“务实外交”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企图形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的局面。台湾岛内的“台独”思潮也开始蔓延,“台独”活动趋于猖獗。2000年5月,台湾岛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动,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民进党当局及其领导人陈水扁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放弃“台独党纲”,并以蚕食手法不断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推动所谓“台湾正名”、“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等渐进式台独活动,对两岸关系造成了新的严重的破坏。一些外国势力也进一步插手台湾,支持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继续延续、完善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积极探索,不断发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新思路,这主要体现在1995年1月《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和1993年8月、2000年2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两个白皮书中,也反映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见外宾和台湾客人时所作的一系列讲话中。
⑴ 江泽民同志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②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③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④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⑥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⑦进一步寄希望于台湾同胞,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⑧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这些主张是积极务实的,不是空洞地提倡和平统一,而是针对目前台湾的现实和两岸关系的现状,着眼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国家的统一,提出有条件做,也应该做的事情来,创造条件,逐步走向统一。这是一个面对现实,符合民族长远利益的方案。
⑵ 党的十六大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提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报告进一步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作了系统阐述,为新世纪发展两岸关系、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
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②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④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⑤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⑥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肯定了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首次明确了两岸政治谈判的具体内容,使未来谈判变得更具操作性,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诚意,也使中国共产党在两岸的政治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表达了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交往的真诚愿望,充分肯定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特殊作用,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展示了祖国统一以后带给台湾同胞的巨大利益,体现了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同胞一同管理国家的思想,突破了以往的只承诺让台湾个别政治人物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构想,具有极大的创造性、现实性与合理性;首次提出了“台湾分裂势力”这一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了对台动武的三种情况,首次将无限期的拖延解决台湾问题列为武力的对象,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性,这对奉行以拖待变政策的台湾当局是个重大的打击。总之,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统一问题做出许多新论述,大大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必将对祖国的统一大业产生积极影响。
4.新的领导集体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新思想、新措施
近两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反独、遏独斗争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2004年陈水扁当选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虽遭到岛内各界广泛质疑,但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行政院”和党务进行了大幅改组,加强了对台湾社会的全面控制,为民进党实现“全面执政”与“长期执政”创造条件。虽然“蓝”“绿”对抗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但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的整体力量受到削弱,并有可能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对陈水扁推行内外政策的制衡能力下降。二是“台独”活动对台湾社会人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台湾地位的认识出现严重混乱,对一个中国、两岸和平统一产生严重误解。三是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很深,增加了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围绕台湾问题,对美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美国对台政策的两面性仍十分突出。这种两面性,增加了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四是台湾局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陈水扁连任后,加速推动“渐进台独”,妄图通过“公投制宪”,为实现分裂国家的目标提供所谓“法律”支撑,与李登辉的“急进台独”大有合流趋势,不排除铤而走险、发动重大“台独”事变的可能性。“台独”分裂势力及其猖獗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
另一方面,当前的两岸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我们在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中己牢固确立了战略主导地位:一是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快速、稳定增长,对台总体优势进一步扩大。二是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台湾对大陆依存度不断加深。三是台湾民众反对“台独”势力铤而走险,岛内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诸多党派也明确反对“台独”,岛内仍存在牵制“台独”的重要力量。四是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大框架日益稳固,遏制“台独”、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是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我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加,涉台外交我强台弱的大格局将进一步发展。
在此背景下,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联组会讨论时,发表了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对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变化作出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成为继“一国两制”和“江八条”后我党对台政策最重要的宣示,它定下了两岸关系的新基调,为和平统一开辟了新契机,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的最新思路。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困难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基础上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在一个中国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任何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也愿意在双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寻求接触、交往的新途径。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和平统一,可以弥合两岸因长期分离而造成的隔阂,使两岸同胞增进一家亲情;可以结束两岸在军事上的对抗,使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和平建设;可以使两岸经济更好地互补互利,使两岸同胞携手共谋发展;可以使两岸一起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使两岸同胞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可以真正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两岸同胞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我们将进一步陆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
在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上述四点意见后,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对立法宗旨、台湾问题性质、台湾地为定位作了明确规定,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国家统一的政策进一步法制化,对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种种“台独”分裂行为作出规定,向全世界彰显了包括台湾问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反“独”促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与决心,成为针对变本加厉、日趋公开化的“法理台独”活动的有效武器,给了“台独”分子和支持“台独”的国际反华势力重重一击,标志着反“独”促统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三)坚持“一国两制”,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1.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一,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一思想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始于解决台湾问题,先行实践于港澳,是邓小平和平统一战略思想的创造性成果,又被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集体领导所继承和发展,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得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衷心拥护和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第二,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能充分照顾各方的利益。采用“一国两制”方式,符合台湾人民的利益。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了大陆及台湾的历史与现实,既有利于保持台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也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我国同有关国家的关系,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两岸统一的最佳方案。
第三,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人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国两制”同样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3年11日下午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继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应对挑战,排除干扰,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大力推动对台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不断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继续推向前进。
2.大力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要继续长期执行并鼓励台商来大陆投资的政策,要依法保护台商的正当权益。二是要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三是加速实现两岸的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两年来,尤其是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后,4月、5月与7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先后组团来访,胡锦涛总书记分别与连战主席、宋楚瑜主席、郁慕明主席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最近一个时期,大陆有关部门为推动成果落实做了大量工作,如对15种台湾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等措施,推动两岸客运、货运包机有关技术性和业务性安排的沟通协商,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宣布了为台湾同胞在出入境、劳动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以及对在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设立台湾学生奖(助)学金。这些举措切实照顾和维护了台湾同胞切身权益,体现了真心诚意地为台湾同胞服务的愿望,促使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两岸贸易增长迅速。截至2005年5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4381.85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15.08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3666.77亿美元。目前,祖国大陆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二是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持续大幅增加。 2OO4年 l——11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项目1839个,投资金额 61.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2%与51.6%,占对境外投资总额的67%。国台办经济局局长何世忠2005年6月29日在记者会上发布统计数字表明,按照投资方注册的形式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5568个,合同台资金额827.6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405.8亿美元。三是两岸人员往来大幅增加,文教等各项交流更为密切。据国台办统计, 2005年1—1l月,应邀赴台交流5251项、29306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36.11%、8.5%。截止到2005年11月,应邀赴台交流29492项、213,305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两岸经贸迅猛发展、人员往来层次明显提高
的局面,是在台当局阻挠两岸直航、阻挠两岸交流的情况下出现
的。从中可以看出,两岸接触、往来与交流,乃人心所向,势不可挡。
3.广泛团结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中共十六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第一,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第二,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三,“台独”分裂势力总是企图把台湾同胞同祖国大陆分隔开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广大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与极少数搞‘台独’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台独”分裂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同我们分隔开来,我们就越是要更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如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呢?第一,中共十六大提出“我们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第二,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如何做到“设身处地”与“千方百计”呢?胡锦涛总书记具体提出三项举措。“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如果两岸客运包机实现了‘节日化’,还可以向常态化发展。两岸货运包机问题,也可以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交换意见。”这三项举措的确是急台湾同胞之急,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极大好评与认同,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和感情。
今年(2005年)以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中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在增加,有利于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也在增强:一是台湾岛内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主席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邀请,先后组团访问大陆,在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双方交往事宜上一致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重要关键时刻,双方应共同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和两岸关系的缓和,谋求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增进两岸人民福祉,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三次会谈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二是最近(2005年12月)台湾基层选举,国民党大胜的结果也反映了广大台湾同胞希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一个愿望。
“台湾的前途在大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的切身感受和共同呼声,海内外各界人士共同致力于反分裂、反“台独”、促统一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指日可待。
4.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
遏制“台独”,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归根结底取决于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军事实力。50年的隔峙使两岸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外交上看,截止2004年底,联合国191个会员国中仅剩26个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台湾当局改变两岸现状,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台湾当局挑衅大陆和破坏台海、东亚及世界和平的任何言行。今日台湾在缺乏足够的国际承认下,己注定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台独”在国际社会中孤立无援。
从政治上看,在与“台独”的斗争过程中,祖国大陆把握两岸关系形势、正确制订对台政策方面更加成熟。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四点意见”与“一国两制”、“八项主张”一起成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重要纲领,特别是成为开展当前反“独”促统工作的指导方针。这顺应了 “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岛内主流民意,有效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活动,增加了对台湾各界的吸引力。
从经济实力上看,以2003年为例,台湾GDP为2800亿美元,外汇储备2066亿美元。大陆GDP为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达4000亿美元,2004年已达19317亿美元,虽然人均GDP在世界上仍在100位后,但总体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台湾。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民进党缺乏治理和发展经济的经验以及“台独”瓦解了台湾政治和涣散了民心,从2001年以来,台湾经济总量逐年下降。台湾2000年为3139亿美元,2003为2800亿美元,每年下降100多亿美元。而祖国大陆2000年GDP为1.1亿美元,2003年达到1.4亿美元,2004年更达19317亿美元。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大陆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从军事上看,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有效地遏制“台独”与分裂势力的发展,从而保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就要有足够的军事斗争准备。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我军在军事斗争准备方面扎扎实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先后进行了多次重要军事演习,其中1995年、1996年3月、1999年、2002年、2004年所进行的军事演习最具规模与影响。这一系列军事演习突出反映了我军现代化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显著提高,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军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与能力。
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也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粉碎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