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医生林涴溪绿帽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纪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5:01

一、     时间:2005年7月3日
二、     地点:吴中实验小学会议室
三、     出席开题论证会的人员:
专家: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彭 钢(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蔡守龙(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
    张晓东(江苏省教科所博士)
    王铁军(江苏省教育学院教授)
    富 康(江苏省教育学院教授)
    阮承发(江苏省教育学院副教授)
    祁建新(苏州市教科院主任)
    陆天池(苏州市教科院书记)
    朱文学(苏州市教科院副主任)
    周永沛(原吴中区教科室主任)
    陈泽诞(吴中区教研室、教科室主任)
顾桂楠(吴中区教研室副主任)
    来宾:吴中区各小学校长
其他人员:吴中实验小学领导、课题组成员、部分骨干教师
四、     论证会议程:
1、我校课题组成员宣读课题研究方案。
2、教师代表发言:
陈祥方老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思考》
吴美珍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金慧红老师:《对艺术教学中评价的实践研究》
3、专家论证。
4、答辩。

附:专家发言(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第一部分:专家提问


成尚荣(论证会主持人):“教学评价”向来重要,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方案》的介绍比较丰富,涉及到课程的多个方面,同时涉及了所有学科。今天的论证会,希望到会的专家提出问题,实实在在展开讨论,讨论应该是互动的,因此希望参加会议的各位校长也参与讨论。
王铁军:我提两个问题。一是教学评价评什么?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质量是教学论中的“三要素”,教学评价的价值在哪里?也就是说“评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教学评价中的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如何体现?
成尚荣:刚才听了陈老师的发言,在这个发言中指出“不要让评价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请问,“评价”是否是一个教学目标?是否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蔡守龙:我有一个问题,《方案》中列出了7个子课题,是否就是这几个?为什么就是这些?如果不是,那么还有哪些?
朱文学:“体系”应是怎样的内涵?【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重点应该是什么?《方案》要研究的是否就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第二部分:专家意见
王铁军:我认为,“评价”可以评保障机制、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吴中小学的课题选题非常有价值,对传统评价有一定的突破,表现在:1、突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2、课题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3、能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制订评价标准。
      前面我的提问中有一个问题是“评什么”,我想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永恒的主题,仅局限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是不够的。建议课题研究者拓宽思维,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展开研究:1、教学评价不仅是评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更应评学生的发展水平。2、不仅评教学内容的输入,更重要的看课堂教学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包括家长)。3、不仅是看教和学的双边过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应该作为“评价内容”。4、“评价”不只是看一个阶段、一个单元,应该看教学的全过程。5、重视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6、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的关系。
成尚荣:我认为把课题限定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对“评价”的研究,达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的目的。课程中的评价应该成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评价”作为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手段,还可以把“三个评价”结合起来。
阮承发:【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体系”是难啃的硬骨头。1、建议把“体系”改成“系统”。《方案》中P11上“总设想”最好分学科来谈。2、关于“子课题”,它属侧重点研究,应与总课题挂起来,要体现P11的精神,并对这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富 康:这个课题很好,希望能继续完善“方案”。譬如“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子课题的指导思想又是什么?提几个建议:1、怎样研究?可以先设计总要求,各学科同时配合研究。2、“方案”中把“马克思”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之一,我认为它不是“指导思想”,是否从教学评价方面去考虑,譬如皮亚杰的理论。3、关于“体系”的研究不太好操作,再具体化一些。“评价”除教学人员以外,要不要社会的参与?《方案》标题中要不要加以限定——“小学中”。4、评价应突出“学习习惯”。5、“心理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中全方位中渗透进去。6、“知心导行”可以作为一个子课题;是否也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陆天池:“教育评价”是三大教育科研支柱之一。1、课题研究怎样检验?以实践为主。2、“体系”的概念大了。3、通过研究出教师、出学生了,不管怎么,课题就成功了。
朱文学:从“评学生”转到“评教师”是一种发展。要解决:1、为什么要评“教师”?2、谁来评“教师”?(突出教师主体地位)。3、课题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张晓东:1、“指导思想”中应写入“评价理论”。2、其他省市、其他学校也在研究“评价”,他们是怎么做的?应多关注。
蔡守龙:要避免出现三中结果:旧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应确定“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也要定下来。我认为“评价对象”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标准”与“个性”、“内涵”怎样确定、理想中“标准”的制订、在每门学科中怎样实施、“评价”与“考试”的关系以及评价保障机制等问题;收集“评价文献”、“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
周永沛:1、“评价”评出课堂教学的“价值”来,应有“导向性”、“适合性”、“发展性”。2、处理好三个关系:学科共性与学科个性的问题、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 的问题、、终极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问题。
彭钢:1、吴中实小搞教科研是认真、务实、勤勉的。2、他们的课题研究有三个特点:通过做课题,使新课程理念被老师接受;做的非常实在;广泛发动教师参与到课题中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建议:(1)进一步更好地认识课题,课题名称可以改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把课题剁成两段: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②通过评价的实践研究促进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促进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2)组织全校教师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重视自下而上的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参与性,从“案例分析”开始组织研究,进行“分类评价”:教学的组织评价、资源整合的评价、不同课型的评价┅┅,可以做些预设,但只需框架性的。(4)通过做课题,提高教师水平,形成教师发展。
第三部分:专家组小结(成尚荣)
  通过刚才的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
  1、“课题”关注了“评价”的“价值”。
  2、课题的研究是有基础的。
  3、“课题”很有胆量(涵盖各学科)。
  4、研究者有很好的品质(认真、务实、勤勉)。
  5、课题很有特点:所有学科都展开;通过对教师行为的评价推动课堂教学;关注到学科特点。
  建议:
1、对“课题”的认识问题。把“评价”作为学生学习的任务,当作教师发展的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一个设定。
2、在研究思路上,以实践出发,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师教学实践出发。
3、在把握重点上,以学生为重,关注教师的发展,处理好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系。
4、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联系起来。
5、对子课题作一个很好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