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棺 阳神 修行的小说:没有制度现代化,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46:36

没有制度现代化,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

2010年03月20日 12:07:41分类:未分类现代化  社会变迁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还要上百年的时间以至更长。”而在此前不久,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则称“中国有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水平”。两者的认识相差颇大。然则,中国到底何时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
   中国追求现代化时日已久。现代化是一个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也是现代文明的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比照汤因比的文明三层次论,洋务运动是追求器物层的现代化,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追求制度层的现代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追求国民精神层的现代化;五四以后的中国一度迷失,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重提“四个现代化”,但“四个现代化”偏重器物层的现代化,制度层和精神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如果说改革就是追求现代化的话,那么,现代化必须包括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的整体现代化转型,改革也势必要在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诸方面整体用力,而不能只是追求器物层的现代化。因此,温家宝所指出的“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的论断更是卓识。
   从世界历史经验说,制度的现代化尤其是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显然是现代化的关键。众所周知,现代化起步最早的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成功,为18世纪开始的现代化准备了条件;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得益于建国之初的宪政制度设计;日本的现代化之路,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如此等等,现在被认为走在现代化前列的国家,现代化之路几乎都是从解决政治制度起步。政治制度解决好了,现代化之路就比较顺畅。政治制度解决不好,现代化之路就可能比较坎坷。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规则不公正,势必扭曲行为,造成社会失序。博弈的核心是社会财富分配。假如国家权力过大,不受限制,就很难保证在财富分配时不成为自利集团。而一旦国家权力沦为自利集团,财富分配就难以保证公平。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贫者无力消费,这既影响经济健康成长,又为社会对抗埋下隐患。因此,作为制度的核心,政治制度的设置极其关键,只有让权力受到约制和监督,社会才有可能更公平地分配财富,人们才有可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样的发展才能更健康,现代化进程才能更顺利。
   从鸦片战争迄今,中国社会不断处在动荡之中,真正用于建设的时间有限。社会动荡的发生,有外力的作用,也有本国的内部矛盾激化———如太平天国运动,这场社会大动荡的起因,就是社会内部矛盾激化所致。真正用于建设的时间,主要是晚清洋务运动、抗日战争之前10年和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不能把精力用在建设上,除了抵抗外来侵略是必要的民族自救,最大的耗费就在于现代政治制度没有建立,社会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向视现代化为自强之道。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始于御侮之需,由于无法抵御洋人的“船坚炮利”,被迫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之术,这是洋务运动之本意;之后,甲午之战败于一向被视为“蕞尔小邦”的日本,才意识到制度才是关键,故而有戊戌维新,意图学习君主立宪之制;然而君主立宪未成,被革命党人的更为激进的民主共和制度取代;但共和实验效果又不见佳,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是国民精神不足成事之故,因而力求从思想、文化方面改造国民性。之后西方遭遇经济危机,而“十月革命”之后的计划经济似乎风景这边独好,故激进者瞩意于彼,之后风风雨雨,一路坎坷,直至今日。
   然而,自强并非现代化的目标,而仅仅是手段,国民幸福才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国民幸福,首先要求经济上不困窘、个人权利有保障。也许,我们不必追问何时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而更应追问我们是不是朝国民幸福的目标坚实地迈进。
   (3月20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