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韩先楚在线阅读: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只是改革的前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3:47:59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只是改革的前奏?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凤凰-刘典的博客


近来教育界那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内地高考状元们组团奔向香港大学,让已经是老牌名校的清华北大们颜面失尽,引起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讨论。

紧接着,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著名法学专家郭道晖等在内的十五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提请国务院,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引发了全国网民们新一轮的“头脑风暴”,大家各抒己见,一时风起云动,好不热闹。

“高考移民”是非多

说起高考户籍限制所产生的问题,就不得不说起其中最典型的“高考移民”了。

产生“高考移民”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地域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悬殊,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

不平等的教育政策自然有漏洞可钻,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大体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三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二是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东部省份,三是海拔高、经济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省区。

中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有关高考移民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部、各省招考办也采取的多种措施遏制高考移民现象的发生,但所起的作用有限。

其实在科举盛行的古代,早就有“高考移民”一说,由此可见“高考移民”的确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古代参与“高考移民”的,有我们认识的“熟人”呢!

靠“高考移民”出头的大诗人

其中,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的居民,这厮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是违法行为,因为唐朝法律规定,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考。

白居易不傻,决不会无缘无故以身试法,他之所以去安徽报考,一定是因为当时安徽的录取率比较高。

要知道唐朝科考跟现在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则考生少、录取的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中。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取中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取中的人数差不多,想想今天的教育界,不也是这样吗?历史总是会有许多惊人的相似。

不光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样子。北宋时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北方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明清时内地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边疆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考中。

宋朝文坛大腕欧阳修曾经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录取率低的省份100:1,录取率高的省份10:1,地域差别如此之大,自然让考生们眼红,纷纷玩起旧版的高考移民小游戏,白居易只是玩家之一罢了。

清末状元实业家背后的猫腻

“高考移民”未必是真的移民,很多考生只是弄一假户口,为了取巧投机,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称之冒籍。

这招儿在过去风险不小,因为古代考生必须互相做报,一个考生犯了事儿,其他考生也跟着倒霉,为了自身安全起见,大伙检举揭发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很容易把你弄假户口的事儿给捅出来。

即使你跟同学们关系铁,那监考的老师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还有一道“审音”程序,就是要听听你说话的口音。“这位同学,Where are you from?”“阿拉是老北京啦。”得,一张嘴就露馅儿,你分明是上海人嘛,打回原籍,取消考试资格。

但是,无论多严的制度严防死守,总是会有几条“大鱼”漏网,像我国近代的实业家、政治家、清末状元张謇,在参加童生试时,也是冒籍考中的。

张謇是江苏省海门县常乐镇人,那时海门属于通州,由于其世代务农,祖上没有参加科考之人,在其老师宋璞斋的建议下,认一如皋人为祖父,更名张育才,在同治七年,在如皋参加科举考试,并顺利通过童生试中的县试、州试,并且在最后院试时名列前茅,获得秀才称号。

本来考中秀才是很高兴的事,谁知道遇人不淑,他冒认的祖父,是一个抽大烟的破落户,为人阴险狡诈,借机向张家勒索财物,为此张家负债累累,原本的小康之家几乎倾家荡产。这还不算,一遭拒绝,“祖父”还会向官府告发张謇不孝,同治十年四月,张謇听说官府要拘押他,就连夜冒雨潜逃。

最后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主动请求革黜秀才身份,让其回通州原籍考试。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一些正直官员的支持,最后经礼部核准,同治十二年,张謇被划归通州本籍秀才。光绪十一年,张謇中顺天乡试,成为举人。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行恩科会试,张謇得中状元。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冒籍的类型和冒籍的案件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哪种类型,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冒籍这种方式能够金榜题名,这样一来,必然给冒籍地的士子造成不公。

与国际接轨的“高考移民”

把视角拉回到今天,“高考移民”奇招迭出,甚至走上了国际化道路,有的学子为了上大学放弃中国国籍,成为“国际高考移民”,在让人拍案惊奇之余,给予人们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更值得人们从本源上去探究现象的原委。

虽然同为高考移民,但是这种“国际化”的“高考移民”,相对于国内的“高考移民”,负面作用更加严重。

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内高考的公平性。如果说国内高考移民只是利用区域分数差来增强高考竞争力的话,那么“出国转内销”式的“国际高考移民”则干脆绕过考试本身,这对于高考公平原则的漠视更为彻底。

其次,当国内考生青灯黄卷夜半苦读时,那些凭借资本优势、跨国移民的学生却可悠哉游哉地跨入大学校门,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客观的录取结果,更是人们对资本强势下实现教育公平的信心;同时,对外国真留学生也构成“不公平竞争”,这些“假洋学生”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势必会构成对其他国家考生排他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来说,留学生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如果这方面都受到“作假”的侵袭,不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国家,国际形象都将受到极大损害。

无论是哪种高考移民,都是凭借各种政策漏洞、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曲线救国”,其实质是文凭崇拜、名校崇拜在资本优势下衍生出的怪胎。出现“国际高考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离不开当事人主观的原因,也离不开现有制度的缺漏。

专家初试招,敢问户籍之轻重

面对当今中国教育问题中的诸多乱象,总有一批人在湍急的暗流中上下求索。十五位专家上书,建议取消高考中的户籍限制,取消分省份命题,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就是对当今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种尝试。

一方面,对于现在日趋庞大的流动人口,解决了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使流动人口后代的教育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今户籍制度的一大挑战。

因为现今的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许多人的权利,更是为很多人带来了不少的特权,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户口,其背后的隐形福利是其他省份的户口难以望其项背的,只受限于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户籍政策一直没有放松对人身的控制,中国的流动人口一旦不受控制,所引发的社会后果实在太可怕了。

这只是权宜之计,这样的窘境会慢慢改善,不能因此漠视因其产生的新问题。时代需要国家保障公民更多的权利,比如迁徙自由权等等,但对于现在问题重重的现状,只能用慢药治顽疾,就像今日专家之建议书,可以说是是新一轮改革之前奏,之后引发的改革会逐步深入到更深的层次,我们拭目以待,看它如何潮起潮落。(文/刘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