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妄言 族矣 取而代之:“中国好人”的道德追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3:10:57
女童被撞事件让世界愕然
2011-10-19 16:47:56   来源:《环球时报》
●本报驻日、韩、法、德、英特约记者孙秀萍王刚杨明青木纪双城
●本报记者崔杰通
广东佛山一名两岁女童遭汽车碾压、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事件不仅在中国引发一场道德大批判,也令世界舆论一片愕然。这个一贯标榜道德、以雷锋为榜样的国家是怎么了?国际媒体试图随着中国舆论的愤怒声探个究竟,除了强调道德滑坡,有的还剖析到中国“少管闲事的家庭文化”。“道德危机”近年是令世界各国社会学家都有些疑惑的问题,因为不少地方都发生过能够印证它的各种事件。有的分析表示,中国从不乏对道德堕落的哀叹,从1918年的鲁迅,到更久的远古时代,但并不是外国人生活在道德空气中,中国人生活在道德真空中。这显然构不成为中国人开脱的理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关键在于缺乏信仰根基,它实际上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信仰危机,中国今后最大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撞了就跑在中国引发灵魂反思”
“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躺在南部中国的街道上,奄奄一息,她的血流入排水沟,而18个路过者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去帮助她。”英国《每日电讯报》17日这样报道震惊中国的“小悦悦事件”。作者写道,数百万人观看了这起事故的视频——我没有在这里写上链接,因为事件太令人痛苦。人们在问,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 2011年的中国社会成了什么样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7日称,小悦悦被撞、许多路人漠然视之的新闻在中国引发对社会道德状态的激烈辩论。许多网民将怒气指向冷漠的路人,谴责社会道德沦丧。“这种新闻每次都让我脊梁骨一阵发冷。”一名网友说。也有人从救人英雄、58岁的捡垃圾妇女陈贤妹身上看到一丝微弱的希望。微博上有人评论说:“这位捡破烂的也许永远想象不到她比我们许多人更富有。她讲良心,而我们许多人早就失去了。”
“即使在遥远的利比亚,我们也听到中国这一可怕的消息。”美国广播公司网站刊登的一篇发自的黎波里的报道说,这则登上中国新闻网站头条的消息触动这个国家的神经。与中国司机撞人后逃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周一名女子在杭州西湖落水,一名外国女子发现后纵身跳进水里将她救上岸。
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冷漠?路透社题为“撞了就跑在中国引发灵魂反思”的报道说,中国经济繁荣和贫富分化令变化的社会价值观成为争议性话题,一些人哀叹道德为物质主义取而代之。中国许多人不敢伸手救人,担心被讹诈,此前曾经出现过救助者被判向被救人支付高额赔偿的官司。法国24小时电视台称,部分判决影响了人们的向善之心,但许多人表示,人们应首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拿案例或判决做挡箭牌,掩饰自己的自私和冷漠。香港《亚洲时报》以“小悦悦与中国的道德之路”为题写道,中国社会将不得不认真审视过去30多年的拜金主义,是金钱蚕食了同情心,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堕落。
“类似的事件在韩国不能说没有,但如果小孩被汽车撞伤的事情在首尔出现,肯定会有人去帮助她,对此我有信心。”韩国《中央日报》驻华记者张世政18日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表示并没有对“小悦悦事件”太吃惊,因为“'别管闲事’是很多中国朋友的口头禅,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被家长教育的”。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文章作者说,中国人的慈善是从家庭开始的,这意味着中国人为他们的家庭做的更多——为老人、为贫困的兄弟姐妹——这比西方大多数人做的都要多。但在家庭之外,他们看上去或许没有太多的义务给陌生人做好事,或者去参加公共事业。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相当于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不干涉政策”。
“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危机?”
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许多媒体都提到中国是一个有着“道德传统”的国家。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中强调,中国是一个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出过雷锋这样热心人的国家。然而,这些年来伴随着“毒奶粉”、地沟油、肇事逃逸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有关中国人道德滑坡”拷问不仅在国内争论激烈,在世界也不断响起。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早在2001年就刊文质问:“中国是否到了道德危机的边缘?”美国西雅图新闻网站seattlepi曾在题为“中国的进步伴随着道德滑坡”的文章中说,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市场改革,市场经济产生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概念,西方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中国经济空前繁荣让数百万人脱贫,公民比以往有更多的自由与机会。然而,迅速致富诡计、一夜情、贫富对立等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凸显了变化中扭曲的一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10月4日在《联合早报》上撰文问道:“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文章说,近来中国媒体在讨论一个在世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即“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对2000多年前的孟子而言,“幼童掉到井里,要不要拉一把?”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动作出自人类的恻隐之心或者本能,根本不用作任何理性的思考。但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人类理性了。
日本作家麻生晴一郎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长期居住在中国,感觉当时的中国人很有关爱之心,比如看到有人打架,就会阻拦或者相劝。相反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淡薄,有人打架也当做没看见。可是现在中国发展快了,中国人有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淡薄了,许多人关心社会公德,却丢失了个人道德。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关键在于缺乏信仰根基,实际上是一种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打破了传统的道德框架,宗法社会被革命打碎,革命的道德感暂时支撑了社会道德体系,而现在革命的道德感又出现松弛。中国从西方吸取了自由、民主等观念,这本是一个政治概念,却被社会化了,缺乏程序化的管理和约束,中国社会变得日渐放任。
道德教育应“朴实化”
不仅是中国,全世界有关“道德危机”的担忧都很多。2010年圣诞节,英国女子西蒙尼·贝克在社交网络“脸谱”上发了一则自杀通知,她有1082个好友,有一些人还对此发表了评论,但没有一个人打电话紧急求助或者联系她本人。结果第二天警方从西蒙尼家里抬出了她的尸体。西蒙尼60岁的母亲质问为什么1082个好友没有一个人救她的女儿?
今年8月伦敦骚乱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将矛头指向英国社会“道德沦丧”。《华尔街日报》就此刊文说,英国正为半个世纪前西方历史上发生的激进变革付出代价。西方社会上世纪60年代发生“道德革命”,放弃传统的自我克制道德。正如甲壳虫乐队所唱的,你所需要的只是爱。原来的道德标准丢到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有利就干什么,十大戒律成为十大建议。
印度门户网站rediff曾刊文说,道德下降的忧虑在中国很常见。中国现代作家鲁迅1918年就高喊人们日益堕落,国家面临毁灭!这种哀叹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现在一些学者称,道德已经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传统被摧毁,新的市场经济并未提供新的答案。但是专注于中国道德危机,海外观察者犯了错误。中国并不垄断抢劫犯和连环杀手,绝非如此。中国新出现的情况是,媒体包括互联网,在报道这些可怕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上月的一篇文章就道德下滑分析说,我们的先祖生活在拥有共同道德和社会网络的小社会里,如果有人撒谎或有损于集体,就会被逮捕或放逐。今天,我们生活在庞大和复杂的社会,不再有共同的道德和社会组织。
周宁说,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之一是政治思想教育取代道德教育,混淆了其间的界限。孩子从小被教育学习董存瑞、黄继光,这是“英雄式教育”,是“非常人教育”,由于孩子不可能遇到需要顶炸药包的情况,因此教育的影响慢慢淡化、落空。如果进行常人教育,如对人要诚实、要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将道德教育“朴实化”,这样的做法更有现实基础。
雷锋有多远?——“中国好人”的道德追寻
新华社记者
鲜红的雷锋画像3月起在上海地铁站里高调亮相,同时出现的还有毛泽东刚劲有力的毛笔字题词:“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样极具时代精神的符号出现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空间——地铁内,仿佛在提醒那些每天拼命挤地铁如同进出“沙丁鱼罐头”的中国人,不妨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道德标高和行为准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不久前在互联网在线交流时表示,社会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舆论认为,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不断加强在这方面的努力。
雷锋出生于湖南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如果不是22岁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现已是年过70岁的老人。他勤奋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事迹被广泛传颂。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2000年起,这一天被命名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在过去的40多年里,“雷锋”二字已经超越人物名字本身,成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追寻,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为当初“咱们学雷锋得动真格的”一句承诺,北京房山区7名个体户组成的“学雷锋小组”坚持21年,每月定期为共和国孤老优抚功臣理发、修鞋、检查身体。河北省河间市曾家务村80多位村民连续6年7次集体无偿献血,共献血14万多毫升。在雷锋牺牲的辽宁省抚顺市,1964年建立的雷锋纪念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6000万人次。
然而,除了坚持做好事、并以此影响别人之外,学雷锋有时还面临种种尴尬。近年来,做了好事被误解,甚至反被诬陷的例子在中国各地也屡屡发生。在新浪网教育频道发起的“你还记得雷锋日吗”的网络调查中,59.7%的参与者承认有过做了好事却被冤枉的经历。
这难免让人觉得社会道德风气不如从前。尤其是个别官员的不端行为,损害了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也使公众发出感慨——雷锋式的“中国好人”是否已经远去?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思宁说,在毛泽东时代风靡中国的雷锋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退出人们的视线。“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雷锋,有人的地方就有雷锋。”
中共中央从去年开始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的道德模范典型人物郭明义同样来自辽宁,他被称为“新时期雷锋传人”。作为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他16年来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给希望工程;无偿献血20年,献血量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平日省吃俭用,先后资助了180名贫困学生……
这样的道德模范在当今中国依然受到最高的尊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示,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010年,郭明义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如今的雷锋精神在中国许多普通人当中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及新的涵义。许多人通过互联网组织公益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
“格桑花西部助学网”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有7万会员加入,除了项目资助,仅一对一帮扶过的孩子就有两万多名,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义工,经常活跃在西部的高原和大山深处。“在中国,利用互联网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该网的负责人洪波说。
新浪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会忽略“雷锋日”,但仍然有85%的受访者相信,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现在社会更加需要雷锋精神。83.6%的投票者称,做到心中有爱对个人成长很重要,好人有好报。
雷锋精神的研究者说,这个喜欢笑的22岁阳光男孩,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品尝理想与收获的味道。他对人充满友爱、乐于帮助,积极向上、喜欢钻研,艰苦奋斗、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时至今日,这种形象依然是“中国好人”的道德典范。
“雷锋属于世界”,这是雷锋家乡湖南长沙望城县雷锋纪念馆里的一句经典留言,写下这句话的是一个外国人。与此并列的还有1965年美国留学生霍华德写下的:“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世界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参与采写:刘景洋、俞菀、徐扬、王艳明、明星)
中国人的道德是怎么败坏的
今天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无疑是低下的,不管以前是高是低,反正今天是低下的,人们老是感叹世风曰下,人心不古,低下的表现有:腐败盛行,假货遍地,骗子泛滥,房荣娼盛,黑白勾结,诚信尽失,逢迎拍马,欺软怕硬,弱肉强食。。。。。。
中国人的道德是怎么败坏的?一败败于公德,再败败于私德。
败于公德,说的是这个社会丧失了公平、公正和正义,公平、公正、正义这些东东是怎么得来的呢?当然是要靠ZF,因为人们组建Z F就是为了实现这些东东,而今天的ZF根本没有做到这一点,公权力完全被异化,成为掌权者谋财获利的资本,你看那些城管是怎么对待小摊小贩的?你看那些公案是怎么对待妓女的?你看那些基层干部是怎么对待老百姓的?你看那些高官是怎么对待下级官员的?你看法院检察院是怎么断案破案的?你看那些税务是怎么收税的?你看那些城建是怎么搞拆迁的?你看那些交警是怎么搞创收的?你看那些纳税人的血汗钱是怎么花掉的?你看那些矿难水灾火灾交通事故有多少是可以避免的?
再败败于私德,当公德不存在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彻彻底底成了丛林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道德败坏简直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保护公正的外在力量已经没有了,人人自危,人们遵守的原则是人的本能的自我保护,当不公正的事情发生时,他们得不到救助,于是每个人只能求助于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使出一切手段,骗、抢、偷、赌、卖身、争权夺利。。。。。。,即使他占了人家便宜,干了不道德的事甚至违法的事,也没人会来制裁他。在一个善良的人会吃亏,而蛮狠的人会占便宜的社会,在一个正直的人得不到公正待遇,而奸诈的人处处得利的社会,在一个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而无才无德的人反而步步高升的社会,道德能不堕落吗?不管你怎么提倡公民道德建设,不管你树立多少英雄模范也无法阻止道德的堕落了。
有人说,所谓道德,乃是缘于恐惧。当人无所畏惧的时候,道德还会存在吗?没有法治,哪来的德?更别提德治。
谁在败坏中国人的道德底线?
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状况究竟怎么样呢?在这次听众信箱节目里,就让我们来听听几位听众朋友的看法。
全民拜金
江西的林先生说,目前中国的情况是经济催生道德的堕落。
他说:“现在是道德逐年下降,国民经济是逐年上升,正好成反比。为什么呢?你看,现在到处都是拜金主义。”
他说:“像医院,以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现在没钱是不能看病的,你就坐着等死吧。还有学校,本来有辛勤的园丁之称,是美丽的地方,很受人们尊重的地方,现在都是要钱的,没有钱不上课,穷孩子不能上学了。”
他说:“这也是一种社会的不公平。本来教育和医院应当是由国家投入的,现在搞产业化,道德就逐年下降了。”
道德沦丧
上海的黄先生说,中国社会现在是道德沦丧。
他说:““在中国目前这种体制下,已经不存在什么道德不道德了,哪里还有道德可言呢?用四个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道德沦丧。”
黑龙江的黄先生也同意这种观点。
他说:“中国人现在已经到了道德沦丧的地步了,都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今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体制有绝对的关系。”
他说:“为什么这么讲呢?从57年搞阳谋反右的时候,中国的道德水准就已经开始下滑了。到了今天,更是如此。”
他说:“好好干的,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溜须拍马的都当了官,得了好处。”
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时期
上海的黄先生认为,目前是中国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的时期。
他说:“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发生过像现在这么道德沦丧、道德败坏的时期。现在是道德最糟糕的时期。”
他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把老百姓所有的权利都剥夺了,把最基本的公民权利都剥夺了。所以,我认为,中国人的道德还要进一步恶化。”
应回归道德传统
江苏的苏先生说,中国道德应该回归传统。
他说:“道德问题主要是靠两方面,一个是自身的修养,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个是外在的规范。”
他说:“现在中国的道德肯定应该回归中国的传统。现在中国是一个最坏的时期,有太多的不公、冷漠和残酷竞争的现实。不提升道德观念不行了。”
应从小培养道德观念
内蒙的许先生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道德问题。
他说:“中国的道德问题现在实在是很严重。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根本改变不了这个严重的现实,这就是金钱至上,一切都围绕着经济。我个人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很小的时候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内蒙的任先生是这样说的:“中国民间真善美的东西很多,无非是政府不太争气罢了。我认为,中国这个社会还很有希望。”
中国人为什么变得缺德了
----- 亚当·斯密伦理学应用之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人陷入道德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介绍了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经典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中阐述的基本道德思想,指出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追求物质富裕与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并不矛盾,只要完善法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国民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富裕与道德的社会就会到来。
中国一向自认是世界上最文明、最讲道德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状况究竟怎么样呢?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推移,国人渐渐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日益下滑,人心不古。近一段时间来,各种传播媒介,针对各种个案讨论道德,具体地说是在讨论道德底线。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一、全民拜金:目前中国的情况是经济催生道德的堕落。现在国民经济是逐年上升,道德逐年下降,正好成反比,到处都是拜金主义。
二、道德沦丧:中国社会现在是道德沦丧。有人说: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不是台湾,更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公民道德的沦丧!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已荡然无存,造成现在的种种社会生活的混乱无序。
三、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时期:目前是中国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的时期。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发生过像现在这么道德沦丧、道德败坏的时期。现在是道德最糟糕的时期,而且中国人的道德还要进一步恶化。
四、应回归道德传统:现在中国的道德肯定应该回归中国的传统,不提升道德观念不行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古到今,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牺牲自己以利他人,牺牲个人以利整体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宣传比任何别的国家都响亮。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当下的中国正在讨论的却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根本谈不上去建设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人的道德是怎么败坏的?从表面上看,是中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始的。如果道德沦丧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特征,我们宁愿不选择市场经济。但事实上是,为什么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出现道德沦丧的情况呢,显然,认为市场经济是中国人“缺德”的根源这种论点是站不脚的。
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但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社会的道德伦理机制,这才是中国人变得“缺德”的真正根源。可以说,千百年来,中国从没有进入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的道德传统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础上的,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我们的道德伦理教育要么停留在以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阶段,要么祭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法宝,但这些道德教育都解释不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和矛盾的道德教育显然不能再作为支撑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
众所周知,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几百年,而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亚当·斯密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富论》)。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看不见的手”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已被我国思想理论界所熟知,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却长期未被我国思想理论界所关注,而这两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和伦理学基础。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典故:据说,19世纪末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局面,派人向英国取经,发现了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并将这两本书带回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明治天皇借鉴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并结合日本国情治理国家,日本逐渐强大了;而中国呢,辛亥革命前,严复先生于1901年翻译了《国富论》,却把《道德情操论》留在了英国。“五四运动”期间,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种理论学派和著作大量涌入中国,但奇怪的是,其中竟没有市场经济社会的伦理学基础著作《道德情操论》,由于思想理论界对《道德情操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直到今天,中国也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观。据笔者考证,中国最早《道德情操论》的中译本是在1997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被整整耽误了96年,这实在是中华民族之不幸。
为什么说《道德情操论》建立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呢?因为亚当·斯密在这部伦理学巨著中揭示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说明了商业产生自由和文明的基本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不了解,则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
在亚当·斯密所处的18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西方传统的道德学家们仍坚信“贫则德高、富则腐化”,赞美古代社会为有德的社会,近代商业社会则是“奢侈、堕落”的社会。当时的学术界及社会舆论,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是否会堕落。当时大多数的“有识之士”皆认为:商业化的发展必将使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衰败,终将招致人类文明的衰退。
亚当·斯密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与传统道德学家们完全不同的看法。亚当·斯密首先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交易主体皆基于“利己心”而行动,它还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心理驱动力。然后指出:“美德就存在于对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的的追逐之中,而节俭、勤勉、诚实等美德一般是从利己的动机中养成。”
亚当·斯密将其伦理学研究建筑在激发利己心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仁慈、利他主义等都是不稳定的、偶发的、非持久性地心理驱动力。面向普通的人们,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树立圣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谓的先进事迹教育大众的方式无济于事,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过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无需道德说教,市场化过程本身就是培育并实现良好道德、伦理的场所。它不仅拥有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力量,还具有自动调节人性,使之趋向公益的道德力量。
亚当·斯密还提出,自由和独立的人格是自然产生美德的两大条件。随着商业的发达,市场社会的国民在经济上自立为生的过程中自然会具备道德涵养,勤勉、谨慎等美德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相反,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下,家丁、佣人因其人格不独立,必然会道德败坏。
我国研究亚当·斯密学说的专家李非教授,曾将斯密的市场道德理论称为“道德人假设”,其要点列举如下:
1、利己心是人类的本能,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下,利己心具有自发地趋向美德的内在力量;
2、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其个人伦理或者说国民性才表现为基于利己心的慎思之德;
3、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社会中,其国民的富与德(物质富裕与道德)将自然而然地同时实现。即国民在积累经济资本的同时,积累勤勉、节俭、诚实、守约、守时等道德;
4、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富裕的过程就是道德修炼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意之中的结果,意味着每一个市场的参加者谁也没有意识到在经商中使自己高尚起来。
5、从长期看,一个民族或国家将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成为有德之国。这是因为市场社会存在着看不见的道德强制作用,无形之手的伦理学涵义正在于此。
1831年,一位年仅25岁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在对美国进行了几个月的考察后,在《论美国的民主》这本经典著作中无限感慨地谈起美国的民主。在那里,几乎没有人作一心为公、自我牺牲的说教,但是人们相信牺牲精神对牺牲者本人和受益者的价值,而且决不乏牺牲精神的表现;人们也绝口不谈德行是美好的,但是人们坚信德行是必要的,而且每天都按此信念行事。所以,尽管美国人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拼命追求财富,但却很少乱来;他们的理性虽然不能抑制他们的热情,但却能指导他们的热情。这就是亚当·斯密道德理论实践的最佳例证,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是亚当·斯密理论的典型实践者,因此其国民道德水准、伦理意识普遍较高。
理解了亚当·斯密的道德伦理学,也就不难理解美国的民主,不难理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捐献给社会的慈善行为,他只不过按照亚当·斯密所奠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事,钢铁大王卡内基、“股神” 巴菲特的慈善行为不也是对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忠实履行吗?因为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中,富与德(物质富裕与道德)同时实现的最终结果就是:市场社会的国民富而有德,因为国民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进行了道德修炼。
跟儒家思想在中国一样,亚当·斯密的原著虽然比较晦涩难懂,但其伦理思想在西方的影响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亚当·斯密的学说成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道德伦理标准,已经渗透到每个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骨子里面。这些国家的政府就是要让所有的国民,包括从婴儿到老人,清清楚楚地知道,作为一般的国民,不需要太高的道德要求,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与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
作为市场经济的圣经和商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亚当·斯密的道德伦理学说已无须冗言论证。但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人群长期以来对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了解甚少,在这种背景下,亚当·斯密的商业道德哲学能否结合中国的国情,逐渐形成新的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的道德标准,尚是个未知数。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虚伪性,其伦理学原理上存在着根本缺陷:虚伪地否认人类本性,否认人具有“利己心”这一不可改变的基本事实,所以难以让普通民众信服。更大的问题是,中国从没有进入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所以中国原有的任何一种道德哲学也无法解释商业社会的各种现实,很多道德说教甚至是与现在的市场经济完全矛盾的,所以主张回归道德传统的论点可能会使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更加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选择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但是,我们仅仅借鉴了市场经济的硬制度,却没能借鉴市场经济的软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没有跟上,造成了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软,一手硬的局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使得原有的价值观没人信奉,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形成。所以今天中国社会的道德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传统的、没落的连同新生的许多道德观念混杂在一起,尚没有形成被普通大众信服和接受的主流道德标准。缺少适当的道德理论引导,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约束作用,中国人也就无所畏惧,不择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来。
按照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国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富与德(物质富裕与道德)同时实现的前提条件并没有出现。特权阶层依靠制度缺陷和社会不公迅速致富,大量没有经过道德修炼过程的暴发户成为社会道德沦丧的毒瘤,他们使整个社会倾向于投机取巧而非勤劳致富,这些都是违背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商业道德伦理而种下的恶果。
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几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释了商业社会中道德败坏和腐败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妨碍人们勤劳工作、阻止人们实现生活改善愿望的制度就是社会道德堕落的根源。例如:特权、垄断、管制、保护等制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不仅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自然运行,而且还造成了商人的腐败和堕落,它使商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机取巧而获得垄断和超额利润上,导致腐败的产生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如果取消了特权、垄断、管制、保护以及暴利等,……则商人阶层亦会非自愿地被引向努力、节俭、正直等道德领域”。从封建遗制看,诸如限制劳动和资本自由移动的法律(居住法、学徒法等等)皆妨碍人们的勤勉、正直。诸多封建性特权(如长子继承法、永久所有权等)皆妨害人之本能—节俭。显然这样的制度一旦废除,则依人之本性,自然会勤奋工作,节俭为生。
选择了资本主义并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主要看这个国家市场的自由竞争程度。从这一点上来看,俄罗斯和南美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目前也不是市场经济社会,而这些国家的国民道德水准也不尽人意。可见,如果中国消除不了特权、垄断以及不劳而获的各种根源,让社会中的特权阶层继续依靠权力和关系去掠夺财富,而不是让国民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去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商业社会的道德伦理观,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观念的混乱状态就难以改变,也就无法防止整个社会的道德下滑。
作者并不主张完全模仿西方的东西,特别在国人最重视和引以自豪的伦理道德方面,如果传统的道德理论能够解决现有道德危机问题,则无需画蛇添足地学习西方。理论无国界,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了几百年,除了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尚没有任何其它理论能够解释市场经济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不实行拿来主义,借鉴经过西方社会几百年检验的商业道德哲学,中国很难避免国民“缺德”和“文明古国”世风日下的道德尴尬。
用亚当·斯密的道德伦理学说看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追求物质富裕与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并不矛盾,只要完善法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国民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可以双丰收,富裕与道德同时实现的理想社会也就会早一点到来。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