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被警察抓:小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名医名方治疗小儿厌食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34:17
小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 韩大林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三里塬社区卫生服务站

  小儿厌食症是当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常以食欲不振或不思饮食,消瘦,面色萎黄,肚脐周围疼痛,夜寐烦热不安,磨牙,情绪烦躁易怒以及体弱多病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的患儿单个症状出现,有的患儿多个症状同时合并。

  现在的小儿食品可谓品类繁杂,加之家长爱子心切,一味的增加营养,让孩子多吃有营养的食品。殊不知谚语说:“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孩子有了家长错误的诱导,正常饮食和现在所谓的垃圾食品一一接纳,日复一日,最终导致脾胃功能不堪负重,脾升胃降的正常秩序被扰乱,便随之出现上述症候群。

  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应抓住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减轻脾胃负担,消除脾胃积滞,还脾升胃降的正常运化功能。

  小健脾汤为自拟方,由白扁豆、薏苡仁、赤小豆、雷丸、槟榔、焦三仙、银柴胡各10克,胡黄连、川楝子各7克,砂仁、白豆蔻各6克组成。

  方中白扁豆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有平补佳品之称,补而无蕴滞之弊;赤小豆味甘性平,归心小肠经,以清心经烦热见长,亦无苦寒伤脾胃之害;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经,健脾渗湿清热;川楝子、雷丸、槟榔杀虫消积;银柴胡、胡黄连清退虚热;砂仁、白豆蔻芳化理脾;焦三仙性平味淡,健脾和胃消积。

  夜寐磨牙较重加炙远志6克,烦躁易怒较重加钩藤18克,抽鼻眨眼加生龙骨、牡蛎各18克、木贼6克,并发扁桃腺肿大、增生加桔梗、浙贝母各6克。

  小健脾汤从药物组成来看,药性平和,无大苦、大寒、大辛、大热,无异常味道,不伤稚阳之体。笔者临床多年应用,无不效若桴鼓。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011   04   15




名医名方

黄氏厌食宝散

 

 

    黄中柱,男,1937年生。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第一批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50多年,擅治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疑难、急危病症。发表中医、中西医医学科研论文167篇,获国际、省级优秀论文41篇。出版中医著作6部。

  组成  太子参6克,使君子6克,怀山药6克,麦芽6克,谷芽6克,鸡内金6克,山楂6克,五谷虫10克,大黄3克,甘草3克,陈皮3克,生姜3片,灯心草2根。

  功效  补脾健胃,消食化积。

  主治  小儿厌食症因喂养不当,胃阴不足,脾胃气虚所致者,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痛,消化不良,大便少或溏稀等。

  用法  每日1剂,连服10天为1疗程,最好服3疗程。

  方解  小儿喂养不当,过食肥甘,阻滞气机及损伤脾胃;胃阴不足,难以生化,纳谷不化,脾不运精;脾胃衰弱,中气不足,脾胃失健,运化失司,发生厌食症。方中怀山药、太子参、麦芽、谷芽健脾开胃;使君子、山楂、五谷虫祛虫化食;鸡内金、大黄、陈皮、生姜、灯心草化积除风,通便祛腐;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组方达到补脾健胃,消食化积的功效。

  加减  脾气虚者,加薏苡仁、扁豆补益健脾;口渴引饮者加芦根、花粉生津止渴;大便秘结者加入桃仁润肠通便,但不可苦寒伤脾胃;夜啼吵闹,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者,加蝉衣、丹皮、莲子芯,滋阴散热,宁心安神。

 

捏脊调理小儿厌食

 

郭竞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古代医学文献中无“厌食”病名,是以恶食、不嗜食称之。小儿厌食已经是目前儿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什么原因造成小儿厌食

  厌食即中医所讲的脾胃不和。“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进食的食物不管是什么种类,都得靠脾胃消化吸收,如果脾胃不和,再好的食物也不能吸收,而人是靠食物生存的,想生存首先得吃,“后天之本”的脾就必须健康,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脾胃功能受伤了,消化吸收就出了问题,小儿厌食症状就表现出来了。

  脾胃是怎么被伤害的

  如今人们的食物极为丰富,有那么多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形形色色的小食品等等,偶尔食之尚可,如果经常光顾此类食品,脾胃当然要受伤害。加之暴饮暴食,不按规律吃饭,更加重了脾胃不适。特别是小儿脏腑娇嫩,家长稍有不慎都可以造成脾运胃纳失常,尤其是喂养不当、不按时进食、饥饱无度、贪吃零食、偏食、挑食等均可造成脾胃功能受损。还有因病后调养不当,损伤脾胃,或先天不足又失于精心护养,或情绪变化等均可影响脾胃功能,造成厌食。

  怎样调养脾胃

  首先要从家长做起,要纠正小儿贪吃零食或偏食挑食的习惯,生活要规律,进食要定时、定量,少食肥甘厚味(油炸食品等),忌食生冷硬物,也不要给孩子乱用补品。食物不要过于精细、五谷杂粮是最好的主食,应粗细搭配。菜要讲究色、香、味。因为脾病在于运化,不是补。所以要以饮食调节为主,当然这只是厌食的辅助治疗方法,因为小儿厌食并不是器质性病变,大多数无需药物调理,捏脊疗法可有效治疗厌食。

  捏脊的方法

  捏脊的部位在小儿后背,是从大椎穴至尾骨处的长强穴。也就是沿脊柱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进行推捏。这个部位是中医称之为督脉的走行主干,督脉有“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之称,与体内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而中医儿科的捏脊疗法就是促使督脉兴奋,督脉开了,脏腑功能就被激活了,脾运胃纳调整过来了,厌食症自然好转或治愈。

  捏脊规则

  令患儿俯卧,后背完全暴露(要注意保暖),操作者位于患儿一侧,双手呈半握拳状,掌心向下,拳眼相对,以两拇指指面前1/3处着力,顶住患儿脊背部皮肤,用食指、中指指面向前按,用拇、食、中三指提捏皮肉;或从下(长强穴两旁)双手交替向上一松一紧推捏至颈后部(大椎穴两旁),或从大椎两旁起推捏至长强穴两旁止(患儿如为实证则从上而下推捏,如为虚证则从下而上推捏)。此即为捏脊一遍,如此每日连续推捏十遍为宜,治疗一周,可休息两天,坚持捏脊30天,为一个疗程。

  需要强调的是,捏脊的操作者应洗净双手,并要剪短指甲,手温应与患儿体温相近,提捏时动作要轻柔而有连惯性,一定要把肉提起来,每次稍用力捏提三下,或用少许滑石粉充作润滑剂,以免伤及小儿皮肤。

  当然,个别患儿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用饮食调理和捏脊疗法无效者,仍需去医院,采用中医中药调理为宜。

作者简介:郭竞,主任中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小儿发热、咳嗽、厌食、发育迟缓、癫痫、脑瘫、心肌炎等疑难病症。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名医名方

运脾开胃汤

 

 

 

  唐江山,生于1939年。现为福建省罗源县中医主任医师、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兼任罗源县中医药学会会长。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5年,擅长诊治以内、儿科为主疾病,尤其对脾胃病有专长,对急危症的治疗也独具匠心。

  组成  山药15g,扁豆15g,苍术6g,甘松2~3g(或砂仁4g),炒麦芽10g,炒山楂6g~10g,鸡肉金5g,稻香陈4g,余甘果3~5枚

  功效  平补脾胃,助运导滞。

  主治  小儿厌食或消化不良症。见食不贪,不思纳食,或偏食择食,或食后胀饱,消化迟缓,苔多白腻等。病久可兼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倦怠神疲。

  方解  山药性平不燥,补脾益阴,补脾以促湿化;扁豆性温和,味甘而气清,善于和中化湿,化湿以助脾之健运。二药共达调补脾胃,和中化湿。苍术味微苦而气芳香,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运,温化水湿,正合脾之所喜;为防性温刚燥之性,与山药合用,起健脾之效而免过于温燥之弊,为寓刚中有柔之意;甘松微辛甘温,专入脾胃,擅长醒脾开胃,《本草汇言》云:“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无甘松改用砂仁也能醒脾和胃;麦芽甘平,既能启脾开胃,消食和中,又能舒肝解郁;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功善消食化积,炒后酸味减弱,药性缓和;鸡内金甘平,能生发胃气,养胃阴,具有健脾消食之功,三味消导药配用,相得益彰,使胃气生,脾气健,肝气舒,消食导滞功能明显增强;稻香陈理气运脾,又能调味;余甘果甘酸涩凉,健胃消食。

  加碱  脘闷恶呕,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加藿香、佩兰、白蔻仁;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兼见湿热加绵茵陈、天青地白、滑石;里热盛,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兼外感风寒加苏叶、神曲;兼外感风热加银花、板兰根;烦躁易啼加蝉衣、龙齿;夜寐不宁加夜交藤、酸枣仁;兼咳喘痰鸣加法半夏、千日红;仅干咳加枇杷叶、川贝母、炙款冬;低热加白薇;手足心热加地骨皮;脾胃气虚加太子参、白术;大便干结加瓜蒌仁、枳实;脘腹胀痛加木香、厚朴;腹呈痉挛痛加白芍、甘草;唇红口干、花剥苔去苍术加石斛、麦冬、沙参;兼蛔虫加使君子,蛲虫加槟榔;蛔虫痛加乌梅、胡连;气虚多汗加黄芪、桂枝、白芍;阴虚盗汗加桑叶、浮小麦;大便稀溏加煨肉豆蔻、补骨脂;大便黏滞,味带秽臭加连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