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警小说大全完结: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49:35
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发布机构: 四川省统计局 内容摘要:农村生态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资源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本课题建立资源环境、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指标三大类指标14个单项指标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四川农村资源环境处于中可持续发展,生产环境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生活环境得分最高,处于中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看,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处于中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提出了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完善农村环境资源产权;发展农村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农业碳汇经济;破解城乡环保二元结构;研发和推广农村环保科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建立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新农村建设要求“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同时科学发展观也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四川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大气、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农村生态建设;另一方面是农村环境建设。具体的内容见图1。

           

图1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农村生态环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二、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评价

  根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借鉴河北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贵州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全国生态省(市县)建设指标、参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四川农村统计年鉴、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结合四川实际,根据可行性和系统性原则,本文选取资源环境、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指标三大类指标14个单项指标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处理,最终结果如下。

  表1 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原始数据

 

目标层

准则层Bi

权重

指标层Cij

单位

权重

实际值

目标值

 

 

 

 

 

 

 

 

 

四川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综合评价A

 

 

 

 

资源环境指标B1

 

 

 

 

 

0.5278

森林覆盖率C11

%

0.3510

32.19

37.36

化肥施用强度C12

kg/hm2

0.2250

582.54

250

农药使用强度C13

kg/hm2

0.1461

14.89

8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C14

kg/万元GDP

0.1461

10.77

6.0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C15

%

0.0804

13.42

18

退化土地恢复率C16

%

0.0512

50

90

 

 

 

生产环境指标B2

 

 

 

 

0.3325

农业产值C21

亿元

0.4545

1571.1273

5000

第三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C22

%

0.1607

37.1995

40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C23

%

0.1535

6.4557

15

环境污染治理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C24

%

0.2314

0.6219

1.2

 

 

生活环境指标B3

 

 

0.1397

恩格尔系数C31

%

0.3182

31.3

30

农民人均纯收入C32

0.4500

3013

8000

人均居住面积C33

m2

0.0772

34.7

37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C34

%

0.1545

70

95

 

 

 


  注:实际值为2006年实际值,数据根据《四川农村统计年鉴2006》计算而得,目标值设定为2020年目标,主要根据《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或国际国内认可的标准等设定。
     

表2 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2006年得分

结果

资源环境

0.6473

中可持续发展

生产环境

0.4782

弱可持续发展

生活环境

0.6607

中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

0.6221

中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结论如下:

  1、从资源环境看,四川农村资源环境处于中可持续发展。说明当前四川农村发展非常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加大了农村污染源整治力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四川农村的资源环境刚进入中可持续发展阶段,而四川农业发展中现代农业污染(农用化学物质及其废弃物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成果面临反弹的危险等,给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不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四川农村资源环境就会向弱可持续发展甚至不可持续发展演变。

  2、从生产环境看,四川农村生产环境处于弱可持续发展。说明四川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农村中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而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低,农村金融不活跃,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更缺乏资金来源,如不进一步采取措施,四川农村的生产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

  3、从生活环境看,四川农村生活环境得分最高,处于中可持续发展。这离不开四川省委省政府近几年在政策上对农村发展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不断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在不断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但是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离生态省建设要求的差距还很大,农村房屋结构不好,易居性不强,抗震级别不高。5.12汶川大地震致使大量民房倒塌即是典型的例子。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四川农村生活环境才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4、从总体上看,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处于中可持续发展。但其评价值为0.6221,与临界值0.6的差距不大,这表明通过一系列坚持不懈的努力,四川农村环境质量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恶化,有些环境指标还有所改善。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四川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实现环境相对稳定下的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是来之不易的。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离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四川近年来生态灾难增多,泥石流、山崩、地震、滑坡等环境事故时有发生,在某些地区导致大量生态难民的出现,这使得四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四川要实现强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使资源环境、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现行农地制度

  要从根本上改善四川农村生态环境,遏制其恶化的趋势,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农地双层产权制度;二是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三是规范政府征地行为。

  (二)完善农村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由于农村环境资源产权不清是阻挡环境保护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进一步明晰农村环境资源产权。但产权明晰并不等于私有化。目前针对具体情况,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思路应当是:使环境资源使用权专用化。在实施使用权专用化过程中,长期的拥有排他性使用权是防止个人短视行为的内在动力,完善的协议和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督是防止个人短视行为的外在约束力。建议四川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使用权买断的年限应长期化,利于让人预期稳定,特别是国有荒山、荒坡、荒滩以及宜林、宜草土地可以通过产权交易长期让渡。对投资者而言,其资源开发行为和方向必须符合政府的规划和国家的法规。另一方面,要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

  (三)发展农村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对四川来说,发展农村生态工业主要是发展“农本工业”即发展与农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门类,如食品加工、竹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以及棉纺、烟草、酿酒、生物能源和肥料等行业。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奠定农工业持续、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运营环境。第二,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第三,科学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集群经济。

  (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强调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为基本出发点,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这种模式既重视生态学原理的根本特点,又强调追求高的生产力,能够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利益。对四川来说,主要是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

  (五)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它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它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产出、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推行农业循环经济,需要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六)发展农村生态旅游

  近年来,四川农村旅游发展尤其是农家乐发展非常迅速,但在农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开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旅游垃圾造成生态压力等。我们必须借鉴国内外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用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来规划、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这就需要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进行系统综合开发、加快观光农业产业链中绿色产品开发

  (七)建立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环境补偿机制是生态经济化的重要体现,四川应从以下五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一,发展当地经济,实现自我补偿。第二,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的长效机制。第三,建立流域范围内的补偿机制。第四,城市工商企业投资补偿。第五,积极争取国际资金支持。

  (八)发展农业碳汇经济

  由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人关注,面对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引进了三种机制:联合履约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排放交易机制(ET),这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机遇。第一,农村可以通过林业碳汇和碳减排获得收入。第二,在四川已经有CDM林业项目、水电项目、沼气项目等的试点,可以在农村生态环境中,一方面通过增加CDM项目而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收入,另一方面四川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

  (九)破解城乡环保二元结构

  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来解决城乡环保二元结构的问题。要打破城乡环境二元结构,做到城乡环境保护同步发展,一是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宣传教育;二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体制;三是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布局,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四是统筹城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城乡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对规模化养殖要进行环评;五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

  (十)研发和推广农村环保科技

  一是依靠经济城市的大企业、高校科技人才做支撑,利用城市创新研发的生态产品、技术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通过城市大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建成城乡结合型的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推广区,最终形成城市和农村共同利益互动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二是培养农村环保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普及农业环保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环境保护的素质和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素质;开展农村环保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在农业环保科技素质和实用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先对县乡镇级技术人员培训,然后在相应的农村地区推广使用。

  (十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立法

  目前我国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农业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措施,提高全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究组织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生态户”等一系列生态、绿色创建工作。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提高户、村、乡的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培育生态文化。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中,已经明确把社区传统自主保护列为正式承认的内容之一。农村生态保护应当通过立法提升社区在农村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主导的农村自然资源保护是有效合法的。

  (十二)建立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各级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起全省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网络,加强农业环保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负责定期检查辖区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农村周边工矿企业排污及大型畜牧养殖基地等污染源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排污标准,遏制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和畜禽粪便的污染蔓延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制定“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