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高怎么办: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16:39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的影响,经济萎缩;而中国的发展同其它新兴经济体一样,增长强劲。“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就是要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挑战。实现绿色转型,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广义的。因此,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把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绿色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经济转型的背景

    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种跨越式的发展。这种跨越表明现在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总量在1971年不到世界的1%,40年后,我们已经占到了世界的9.3%。根据现在的统计,40年前欧盟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1.6%,现在只占22.9%。美国也从29.9%下降到不足23.1%。从总量上讲,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经济发展成效,伴随而来的是资源的消耗和排放的增加问题。

199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到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且这个态势还在继续增长。美国从2007年次贷危机演化成为金融危机以后,其能源消费基本上有两年是负增长,现在增长也是微乎其微。“十一五”期间,11.2%的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只有6.6%。中国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也从“十五”期间的1.04下降到“十一五”的0.59%。能源消耗增长,显然污染的负荷也是高速增长的,所带来的排放增长也必然。2010年中国的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已经达到了83.3亿吨,美国是61.5亿吨。在五年以前,美国排第一位。几年时间我们已经超过美国的1/3。1971年,中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1990年不到1/2,现在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8.7%。我们的很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可见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当前的趋势来看,绿色发展的需求和挑战来看,转型的压力还会继续一段时间,而且呈加大态势。

首先来看城市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1978年时不到18%,到2010年,按照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是49.68%,接近50%。美国的水平已经超过81%。我们现在的城市化问题,有三个方面需引起我们重视和考虑。

    一是城市化规模的扩张。现在由于我国城市化程度比较低,需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十二五”的规划是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就是1100万人口。如果按照“十一五”水平的话,每年1个百分点,则有1400万人口,城市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就业、生活消费等所引发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和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我们城市化的第一个问题。

    二是不完全城市化。现在人口普查得到的城市化水平是49.68%,这一数据显然包括城市里没有真正地在城市扎根下来2.4亿所谓的流动人口,在城市里边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这些人占到18%左右。如果我们把这两亿多人口完全消纳在城市里,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家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品质提升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类似“摊大饼”的形式。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城市化基本上没有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以像北京的很多胡同里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上水有了,没有下水。我记得原来很多厕所是没有下水管道的,需要清洁工人工掏。原来老城区的建筑品质都是比较低的,不符合高品质的人居要求,所以老城区改造要进行。这部分老城区改造也需要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现在说城市化很快,是很好的趋向,是发展的必然。但是如果我们考察城市化进程中必要的外延扩张,涵盖消纳、吸收、提升三种类别城市化的需要,就非常明显地看出,我们不是简单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实际上的环境压力远大于名以上的压力。在农村,可以有相应的大环境消纳空间,但在城市里,品质提高了,消费增加了,污染的集中排放程度会更加提高。

    这是我们讲的城市化对环境的压力和经济转型的挑战。我们现在说消费转型,只讲汽车这个个案。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汽车生产总量不足200万辆,2010年达到1827万辆。即使是这样,现在只有1亿辆总存量,按照每一千人计只有80辆。美国千人拥有780辆,我们只有1/9。欧盟、日本千人550辆,我们只占欧盟和日本的1/6。现在看到我们城市里交通拥堵,好像汽车拥有量很高,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巨大的交通需求,要求必须提供公共交通服务,显然也是需要大量能源消耗、资源占用和污染的排放。

    我们再来看看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是世界工厂,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参议院通过的关于汇率操纵法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认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被操控,要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实际上这几年时间人民币已经升值超过30%。在世界贸易摩擦中,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首选对象加以打压,即使发展中国家不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我们的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也十分有限。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的拉动。这些年来出口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支柱,但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似乎微乎其微。粗钢2010年达到6.3亿吨,美国1亿吨,日本现在不到1亿吨,后边六位的总和也没有中国多,现在中国钢的生产占世界40%以上,我们钢材显然是超过世界产量的一半。水泥18.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60%。手机在2009年6.2亿部,每两年全国人手可以更新一部。这个世界还有多大的容量需要规模的扩张?。

    显然,简单的规模扩张道路已经走不下去了。贸易保护使得现在的工业必须要转型。国内是不是还可以有很大的市场呢?大家从统计中可以看到国内的消费,在发达的农村,基本消费品比如空调、冰箱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是耐用消费品,它们的使用时间如果在五年到十年的话,我们的生产能力显然已经接近或者说达到了饱和,甚至超过了饱和。工业生产增加的潜力不会很大了,工业必须要转型。

我们现在说所有这些转型都跟绿色有关,实际上现在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一定与绿色有关。例如能源安全。2010年能源消费是32.5亿吨,在2000年的时候是13.5亿吨,再早一点1980年只有6.5亿吨,30年时间从6.5亿吨增加到32.5亿吨。如果不转型,我们的能源资源禀赋还可以支撑多久?

    化石能源方面,大家都知道过去中国缺油、少气、富煤炭。石油消费已从1993年的净出口到2010年的净进口2.4亿吨。10万吨的油轮需要单程跑2.4万次,平均每天要66膄。?从消费需求讲,石油具有高热值和便捷的特点,现在不具备替代性。就国内的数量来讲,按照我们现在的探明储量只够11年左右,现在确实还有新的探明储量,但是我们的地球就这么大,新发现的探明储量,不可能无限增加。辽宁抚顺的煤炭资源已经枯竭;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三省,再过三十年,资源就开采殆净了。我们的经济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大,如果没有这样的后续替代能源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大气粉尘、汽车尾气噪声这些污染很严重,虽然现在有很多改善,但是中国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总体的环境质量还是不尽如人意。这些年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现在对于铁矿石的需求,对大宗的农产品需求,所有这些都涉及到经济安全问题。当然,今年很多城市被水淹,出现气侯安全问题,凸现出城市和经济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还不能满足我们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还有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内容,比如矿工的安全等。

          

何谓绿色?狭义上讲不包括低碳。应该说低碳是挥之不去的,从哥本哈根谈判要达到的目标,现在从很多科学的分析、论证和观察来看,即使现在我们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只有60%的几率可以控制温升两度的水平。然而,发达国家做不到,发展中国家还要发展,也做不到。为什么在哥本哈根没有明确的减排目标?就是因为没法实现。今年气候变化的德班会议,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不抱希望会有大的突破。但是,温升两度的目标大家是认同的,没人反对。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提出1.5度的温升目标,提得更激进,这也意味着我们低碳的内容要纳入到这个目标中,难度更大。

有人认为低碳跟环保没关系。实际上《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以外,其他五种,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全氟碳、六氟化硫,都是常规的环境污染物。控制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以低碳与绿色发展是紧密关联的。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明确规定了低碳的目标:有的是绝对量的减排,有的是相对量的减排,都在减排。没有国家不承诺低碳发展,都在提倡,只是目标上实现不了2度温升的需要。

   绿色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座的可能都没有经历工业革命,但是我们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以前,没有消耗化石能源,是零碳的。再过50年,最晚100年以后,我们还可以重新回到这样一种零碳的水平,因为化石能源就这么多。在这个过程中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可再生能源的力度不能够满足城市化、工业化的需求,我们需要大量利用含碳高热值能源资源,当这些化石能源没了以后,我们只能要重新回到可再生能源。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时间看得长一些,200年以前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在100年以后,我们可能也没有多少温室气体排放,因为化石能源消耗殆尽了。从目前世界能源结构来讲,90%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只能占8%,我们现在所说的太阳能、风能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水电大约占2%。所以从历史进程来看,我们的发展只能走向绿色。可见,经济转型应该是一个必然。而绿色城市是转型的具体体现,我们首先要对绿色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

绿色城市的内涵

什么叫绿色?类似概念很多,有绿色的、低碳的、循环的,生态的,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在这里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传统、狭义地讲,对绿色应该有三方面理解,第一是资源节约,第二是环境友好,第三是舒适宜居。

从资源节约看,包括生产和消费两方面。从生产讲,需要提高效率。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低、产出高,所以要提高生产效率。从消费讲,需要节约,资源节约不光是动态的,因为我们生产要消耗,生活要排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存量变化。资源的存量变化,水资源、生物资源,尽管是可更新的,但是,过度利用这些资源,就会出现退化,使资源的存量减少。例如,地下水超采、草原过牧土地沙化,使得自然资源的存量大幅衰减,而不可持续。可枯竭资源的开采利用是必然要减少资源存量的,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资源的替代和转换,而不是简单的消耗浪费资源。例如石油资源,一旦枯竭,我们可以由替代资源。现在要绿色的,就要保证存量不减少,绿色从资源节约层面讲,包括生产高效率、消费低影响、存量可持续,这是绿色其中一个理解。

    第二个方面是环境友好。我们资源消耗少,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有污染物排放,所以应该减少排放。我们的消费对于环境应该属于环境友好消费,对环境负荷要小。从存量上看,环境水平应该不断改善,而且属于自然、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质量如大气污染物含量应该低于规定水平,或者回归到无污染状况,水质也应该满足人类安全饮用和使用,所以应该是环境友好的、有助于环境质量改善的。

    第三是舒适宜居的内涵。狭义的绿色理解,应该没有噪声干扰,应该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舒适宜居。如果这样理解绿色,那么低碳、生态、循环又有什么关系呢?先说生态,实际是一种平衡,既是自然平衡,也可以是外力作用下的平衡。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需要外力作用力而平衡。如果没有外力输入,没有能源、粮食、水输入,城市高密度的社会经济生活不可能实现生态平衡。所以生态经济需要通过生态工程设计,使得生态消费和还原能够处在动态平衡上。如果出现失衡,可以通过人工手段加以调控,人工手段可以是绿色的,也可以不是绿色的。

   循环经济跟绿色有比较大的差别,因为绿色包括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循环经济主要从生产这一端考虑清洁生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从生活层面、消费层面,考虑得不是特别多,在循环的过程中间,污水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的,但并不一定是绿色的,因为在污水处理、循环利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排放,污水的汇集处理,然后再循环利用会产生新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的排放。

    低碳与绿色有根本区别。低碳很简单,不考虑是否绿色,只要低碳就行,可以浪费,比如太阳能热水器产生的热水可以浪费,因为属于太阳热能的利用。当前的风能发电,电网消化不了,也只能浪费,没法节约。低碳也并不一定需要绿色的,在生物质能方面,美国大量生产玉米做生物乙醇替代化石能源。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化石能源,需要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所以不一定是绿色的。低碳跟绿色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考虑碳这样一个因素。除此之外,低碳、绿色、生态、循环,所有这些都具有共性的。绿色要求减量化,资源消耗少,应该是低碳的;如果能够循环,也应该是绿色的,在具体细节上会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总体上应该具有共性。

    绿色跟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关系,绿色是不是就是可持续的呢?大家知道,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举行环境与发展峰会已经40年。2012年,各国首脑再聚里约举办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关于2012年的峰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根本分歧就是要不要用绿色经济代替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认为要发展,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优先的。发达国家强调绿色,当然现在有一种解读是绿色与可持续并不完全等同,因为绿色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标,可持续发展才是目标,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观念。

    现在一讲绿色,要减少环境污染,就会想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其实这是误解,应该是一种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本的发展,不是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刀耕火种的时代。发达国家有这样一些人挑战现代文明,试图回归到自然水平,包括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退下来以后说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所以到离意大利南部一个离集镇30多公里的森林渡假,好好地安静休息一下。结果不到一星期就出来了,因为没有新闻,没有电视,什么信息都没有,与世隔绝,他受不了。所以现代社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归到刀耕火种这样一种非常低保障的消费水平。绿色不等于贫困,并不是一定要降低增长,降低生活品质来实现绿色,这个误解一定要排除。

    第二个误解是一讲绿色,好像所有高耗能产业都不能要,如果离开基础原材料产业,如钢铁、水泥、化工产品,这个社会将无法运转。现在需要这些产品并不是排除这样的产业,而是需要这样的产业技术水平最先进,效率最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低。所以,绿色并不是排斥重化工产业,而是需要这些产业高效率、低影响。

    有人认为绿色发展成本太高,得不偿失。这并不尽然,绿色就是竞争力,是生活品质的一部分。如果把它作为生活品质一部分的话,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这是生活的必需。

    对于绿色的理解讲完后,要重新界定绿色,因为绿色相对来讲是狭义的,如果现在把绿色含义加以推广,比较广义的理解,绿色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应该是可持续的,二应该是人本的。可持续的就应该包括比较狭义的内容,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舒适宜居,这是一种狭义的绿色界定。这个狭义的界定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低碳的、循环的、生态的,如果不低碳的话,我们现在绿色也是持续不了,实现不了的。所以必须要把低碳、循环和生态的内容纳入到绿色的内涵中。

    绿色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有自我恢复力。现在社会系统不断受到各种人为的、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干扰。在干扰的情况下,这个系统是否能自我恢复,抗外界干扰能力是否强,这是绿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在金融危机、欧洲债务的情况下,社会不够稳定,肯定会使这个绿色系统崩溃,不能提供就业,不能提供生活保障,肯定会破坏自然资源,会破坏环境。如果现在这个系统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下,比如洪水、干旱,如果没有相应的恢复能力,这个系统也是会崩溃的,不可持续的。

    所以广义的绿色除了狭义的内容以外,必须要包括低碳、循环、生态的内容,也必须要包含这样一种恢复力。2008年年初发生在南非的雪灾可以看到,整个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如果这样,一种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不能够抵御自然的外来力量的负面冲击,就谈不上绿色。

第二个广义的理解必须是人本的。贫穷不是绿色经济,要富裕、便捷,比如交通方面。人是一个动物,动物应该有空间位移,空间位移靠两条腿不够,需要更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如果现在私人轿车是大的污染,那就要寻求没有排放的、便捷的交通工具。如果现在期望寿命很低,病得很严重,这个社会不是绿色的,也是不可持续到。人本的概念不能丢,必须健康、和谐,而且还应该是历史的,文化的。人类的历史不可以割裂,文化财富的积累也是绿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在讲了这些绿色界定以后,现在说绿色城市。什么叫绿色城市?应该是可持续的、高生活品质的一种高密度的社会、经济、自然这样的复合体。城市空间的社会密度非常高,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消耗的密度也非常高,是高密度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这样的复合体,这是我们的城市,因而,绿色的概念只能是综合的。从生产体系来讲,应该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从消费来讲,消耗是低的,存量和质量是动态平衡的,应该是不断改善的。从经济系统来讲,最终还应该是一种稳态经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高增长,但是并不可能永久保持下去,现在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也是一种必然。日本在1990年之后,20年间人均收入基本上没有增长,因为日本是一个成熟的、超饱和的社会,人口不增加了,基础社会全部完备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也都具备了,还需要什么样的增长呢?日本所需要的增长就是属于外力拉动的,是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需求。我们跟其它国家有很大的贸易逆差,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市场,否则日本的经济萎缩会进一步加剧,很大程度上需要外部市场的存在。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提出稳态经济,含义是:经济系统不可能无限扩张,在一定水平下,只能稳定循环。我们这个经济系统从某种角度上讲,也应该相对稳定,不可能无限外延。

    从社会系统讲,因为城市要宜居,要社会和谐,所以绿色城市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覆盖面广泛的、人本的、可持续的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非常高的复合体。现在说的转型,应该说导向是非常明确的。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政府在2009年11月25日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公开宣示。“十二五”的导向也非常明确,减少污染控制碳排放: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到8%,氮氧化物降低10%,单位GDP能耗下降16%,二氧化碳降低17%。不仅如此,还包括森林覆盖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也第一次被包括在十二五规划中。可再生能源应该是绿色的、环保的,需要统筹考虑。2011年8月我去了内蒙古风力发电场,听当地的同志介绍,这里绵延20多公里,原来有鹰的,后来建了风机,鹰都消失了,绿色保护显然受到了影响。所以在英国也是有很多的民间团体坚决反对陆上和海上的风力发电,这就表明,风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完全一致。发展中间肯定需要有一定的权衡、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两害相权取其轻。

转型的选择

节能减碳与污染控制两个概念有很大的区别。看一下“十一五”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十一五”的目标是20%,单位GDP的能耗下降20%,最后只是下降19.1%,而环境污染控制结果非常好。十一五中的目标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绝对量下降10%。结果都超额完成了任务,二氧化硫下降14.29%,化学需氧量减少12.45%。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反差?表明节能跟污染控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哪儿?污染物的控制,只要有投资就可以把污染物降下来,脱硫设备只要上,二氧化硫的绝对量就会下降。只要有污水处理厂就会降低化学需氧量。但是节能不能这样,上污水处理厂,上脱硫设备,是需要能源消耗的,如果没有能源消耗,是没法运转的,污水的收集、中水的回用处理都需要能源消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只要有投入,目标就可以实现,但是节能并不是有投入,节能目标就可以实现的。

节能跟污染控制目标也有重叠。例如提高效率,既减少污染,有降低排放。而且,温室气体就是污染物,京都议定书中的6种温室气体有5种是污染气体,另外一种二氧化碳,在美国被裁定为污染物。国内没有把二氧化碳正式列为污染物,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其他5种气体,都是污染物。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也就减少了。

现阶段的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跟传统的工业革命应该也有根本的区别。信息革命是技术引领的,不需要国际协定加以控制,而低碳绿色革命不是这样,污染物的跨国境转移,温室气侯减排,需要谈判形成国际协定。证明绿色低碳革命是一种刚性约束的革命,而不是技术引领的革命,这就增加了绿色转型的难度。

再举个简单例子,现在的汽车2.0升排气量,排放的平均水平,每公里排放200克二氧化碳。欧盟到2012年平均要降到154克,到2020年降到每公里90克。对中国来讲,就是从200克降到100克,但是如果汽车增加一倍,总量没有减少,因此,技术必须是革命性的。如果汽车是零碳没有污染的,那样就没有排放,所以要寻求革命性的技术。现在转型过程中是需要调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

现在讨论的经济转型,大家都在讲技术本身,我觉得技术本身并不是属于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就在于法治、政策、规划管理。如果城市规划属于绿色的,低碳的,那么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很多地方在离城市三五十里建立工业园区,员工上下班需要远距离交通,能耗与污染显然是必然的。如果北京天通苑有相应的就业环境,显然就会减少这样的拥堵,所以规划十分重要。质量也很重要。所谓绿色建筑,并不在于表面的绿色,而在于质量。如果一个建筑的使用期限是200年,则200年只是消耗一次高能耗高排放的钢筋水泥;如果寿命只有100年,则消耗和排放要增加一倍;如果只有50年,则要增加4倍!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建设绿色城市,应该说属于跨越式的发展,发达国家绿色没有问题了,但是没有低碳,美国的碳排放很多,中国增长很快。转型不光是一种简单的、狭义的绿色转型,还应该是一种包括低碳的广义的绿色转型。英国、德国都应该在这方面制定了相当明确的目标,不光是一种温室气体减排,还包括能源消耗总量,绝对量是下降的。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匡算,天津人均有1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欧盟8.3吨,世界平均不到5吨,现在中国已经超过6吨,北京10.5吨。我们在尚未绿色的情况下就已经高碳了,说明绿色转型的压力是巨大的。由于中国的城市不仅是一个生活体,更是一个工业生产体,就必然造成这样一种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发达国家的城市,主要是服务和消费性的。例如法国巴黎,市中心工业排放只占总排放量的0.1%,基本上在城市里边没有工业制造业。而我国的城市里边经常是以工业为主导的。今后的绿色城市不光要绿色、低碳,而且还要有一种自我恢复力,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够自我恢复。

    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的,经济的,还有社会的。新中国共有六次人口普查。如果看一下这些普查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对绿色转型影响极其巨大。从人口增长看,从七八十年代的2%到如今的0.57%,人口增长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就下降了,污染也就减少了。家庭规模跟绿色转型也有着非常明确的关系。家庭人口从1980年代的4口人降到目前的3口,显然家庭公用的设施要增加。人口增长的速度如果跟现在的欧盟、日本一样,人口相对稳定的话,需求相对来讲就稳定,不会大量增加。如果家庭规模能够保持一种适度,不会需要更多公共的空间。

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可以慢慢来吗?实际上刻不容缓,时间非常有限,必须加速。从能源供给来看,很多国家比如丹麦就提出了在2050年实现零碳、零化石能源消耗的目标,对中国来讲,这个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在2050年化石能源消费必然低于当前,因为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只能寻求可再生能源。我国目前是有需大量进口,煤炭储量按当前的储采比,也只有42年时间。东北的煤炭,也只够30年的需求。从绿色发展的需要来看,低碳是一种必然。

所以现在这个绿色、低碳的转型应该是时不我待,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光是技术层面的,还应该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促成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