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能力评测:天下烧饼数黄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56:00
周晓平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5月12日   第 08 版)

何震南在制作烧饼
很多人会惊奇,一块巴掌大的烧饼,竟能使黄桥,这座初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的苏中平原小镇扬名天下。
在中华民族的食谱中,烧饼的历史不算短。元末时期,江淮一带,曾流传过刘伯温的《烧饼歌》,笔法曲折,语言隐晦,该歌未必出自刘伯温之手,也并非是专事研究烧饼的,它是为召唤农民起事而歌的,不过由此可见烧饼在当时的江淮一带已是大众化的食品了。
黄桥镇区中心的致富路西侧是一大片保留较好的明清古街古巷,路东高楼林立,路旁181号的黄桥震南烧饼店,前店后家,是有几分斯文气的何震南与父母和妻子4人经营的,用传统的方法和烧煤块的木桶烧饼炉制作烧饼。
30多岁的何震南自称他已是第三代烧饼制作的传人,每天一大早来买烧饼的多是镇里的街坊邻居,急着上班上学的打声招呼丢下零钱,拿了烧饼边吃边赶路,有一点时间的会在不大的店堂里坐下来,就着滚热的豆浆或者豆腐脑细嚼慢咽。中午和下午主要是来黄桥游览的游客,买了带走的。何震南一年要卖出去几十万个烧饼,光面粉就得十几吨!
何震南的父母60岁上下的年龄,坐在店堂后面揉面、包烧饼。老人自少年时代就传承家业,这辈子全靠做烧饼为生。他说,旧时的黄桥烧饼只是简单的酒酵面饼,面粉用酒酵发酵,然后加少许油,用小火烘烤成两面焦黄即成,形状如一个倒扣着的小脸盆。但是选料却很讲究,只用当地沙土地种植的白芝麻、低筋面粉和当地土猪的板油。制作上更精细,低筋面粉做的馅心很酥不说,加工芝麻就更神奇,经过开水浸泡、去皮、烘干、扬净4道工序,做出来的烧饼金灿灿,香喷喷!原来小小的一块烧饼也有许多讲究,他家经营的多是8角到1元的品种,难怪何家的这两代人都把烧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黄桥镇东南的汽车站。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路边烧饼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是各种品牌黄桥烧饼的竞技场。如今的黄桥烧饼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比如继承了古代烧饼的制作方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但是创新的方面更多,比如形状由原来大如脸盆缩小到手掌心大小,有圆形、长形、方形、椭圆形、斜角形5种,厚薄不到半寸,看上去像一只玲珑精致的工艺品;还有就是由原来的无馅改为有馅,不仅现在的黄桥烧饼越来越小,而且已经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雪菜、桔饼、桂花、细沙等10多个不同馅料的精美品种,高档的还有火腿、虾米、蟹黄等品种,或咸或甜,或鲜或辣,不油不腻,松软酥脆,轻轻咬一口,香气四溢,葱油流满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