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书店小说阅读:语文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0:16

摘要: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桥梁和阶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就要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就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教师就要起主导作用。我们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文素养;语文意识。

语文意识是新近流行起来的一个概念,追溯其源,最早提出应是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指出: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的一段回忆: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字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贴,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应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样精确妥贴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我把先生的后来这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称之为语文意识

①那么什么是语文意识呢?要正确、深刻领会理解它,我们还得先看意识一词。意识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精神。现代意识一词于西方翻译来,它与物质”“存在相对,与精神”“思想”“思维”“观念等概念近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指高度发展、高度组织起来的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②也就是说,意识是人对现实的反映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感觉、是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意识还有多种解释,医学上指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一种感觉。具体地说,意识主要是指人对自身状态的理解水平——自我意识水平,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水平——环境意识水平,也即人的清醒度和人理解自己与环境的完整度。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另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交往中,也经常使用意识一词,古汉语中把意识用作动词,指认知”“感觉”“觉察,如汉王充《论衡·实知》云: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用作名词,指思想意识意向见解,如《北齐书王唏传》邢子良与唏兄书:贤弟弥郎,意识深远,旷达不羁。平时我们用意识多指觉察”“感到,如我意识到……”等等,《现代汉语词典》释意识为觉察,《新华词典》释为感到,即通常用法。

以上引用,意识一词概念复杂、意义多样,但有一个共同地方,那就是都指人的精神状态,可见意识与人的心理、精神有密切的联系。从义项上看,语文意识的意识涵义更与心理学上的含义接近,应指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王尚文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语文意识这个新名词呢?笔者认为,先生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是语感论的积极倡导者,著有《语感论》、《语文教育导论》、《语文教学对话论》等书。他在书中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何谓语感?他说:就是社会的人对语言的感觉。”“……就是在视听当下不瑕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③可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直接感知、自动化的人的心理活动。语感是语言的无意识,而语言无意识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的,也就是说,语感不是知识、不是技能,无法传授,无法教会。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这是语文教育专家、语文一线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现在先生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先生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说:应把语文意识视为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缺少这个意识,语文课就难以上成语文课,就要跑野马”“现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怎么培养语感,大家并没有一致的认识。我认为,语感就是语文意识的直觉形式,它就是语文意识不断丰富、提高、强化的结果。语文意识的养成对正确、丰富、敏锐的语感的养成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④由此可见,先生提出:语文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寻找阶梯”“缰绳”“抓手的,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终极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一句话,语文课程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语感能力,即语文素养。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就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语感,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前文已说过语感属语言无意识(无意注意)难以用语言表达、传授,要培养语感,就得先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有意关注,是人们有意注意的心理活动。只要强化有意注意,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就会成为无意注意,成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知觉,即语感。因此,语文意识是语感培养的桥梁”“纽带,是语文素养培育的抓手”“阶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呢?

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文意识

1、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界兴起一股淡化语法教学、淡化知识教学的风,以为语文教学质量个高是因为语文知识造成的,这是极大的误解。作为一门学科,它必定要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不然就不成学科。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⑤说得通俗点,就是要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可为今后学习及能力形成起迁移作用。钱吕明指出:“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语文知识体系,这一套知识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轻易否定是不负责任的。……问题的关键是应该用语文知识,而不是被语文知识所用。⑥语文知识教学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教有用、有效的语文知识,如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等,通过知识训练,达到迁移为能力的目的。知识是可教的,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意识的必要条件,构建有用、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仍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用有效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感、语文素养,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

2、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也叫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人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动机、兴趣、习惯、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语文教学知识、能力很重要,但事实已证明,仅仅重视知识、能力并不能学好语文,要提高语文水平,还得重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相符合的。(1)动机是语文意识培养的内驱力。动机是个体需要和学习的诱因,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2)兴趣是语文意识培养的最好老师。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杜威曾十分明确地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重要的。⑦语文教师要通过翻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增加活动机会、激发学生需要和疑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以巩固学习的动机,改变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习惯是语文意识的直接表现。语文意识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初期就多次提出教育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观点,他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就说明了它的含义。⑧又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⑨语文学习中预习复习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查字典的习惯、勤于练笔修改文章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等等,对提高学习语文水平有直接的关系。(4)情感是语文意识培养的催化剂。人的成长需要情感,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⑩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不难想象,一个不喜欢祖国语文的人,他能很好地学好语文。

3、教师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师除了运用有效知识、开发非认知因素来培养学生语文意识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言传身教,做语言文字使用的示范者”“榜样;还要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还要反复督促、暗示、提示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及时反馈,与学生交流、对话,使学生形成优化的学习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形成语文意识和语感。

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当代大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更是课外、校外的家庭的、社会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学习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更是学前的、毕业后的终身学习。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初步确立,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语文教育更要强调开放性的教育、终身化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做一个语言文字学习的有心人,有意思考文本(包括电子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写的怎么样?……王尚文说: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中,摆在它的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观、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11)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语文意识,才能形成语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桥梁和阶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就要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就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教师就要起主导作用。我们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